理想跌一大跟头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肖漫

头图丨视觉中国

“公司今年不会发布纯电 SUV 产品,会放在明年上半年。”理想汽车 CEO 李想前日(5月20日)在一季度财报业绩会上宣布了这一决定。

就在 4 月的北京车展,李想还曾透露出会在下半年发布纯电产品。短短一个月,理想的纯电产品战略发生急转,这基本已经印证了纯电产品战略的失误。

据笔者了解,理想纯电车型 M 系列一直是以今年下半年发布的节奏在推进开发。

如今伴随着纯电产品战略的改变,理想下半年的经营重心也将随着发生调整,近期的裁员举措即是之一。

正如虎嗅汽车此前分析裁员时指出,理想接下来且有硬战要打。结合5月20日公布的一季度的财务表现来看,理想汽车已经开始显露出隐忧。

理想尝到了纯电的“苦”

裁员阴霾、财报表现不及市场预期、叠加纯电产品战略的调整,对此,资本市场率先作出反应。财报发布后首日,港股市场上,理想汽车股价重挫逾 19%,创下近一年来新低。

从财报大面来看,理想汽车在交付、营收、利润各项数据同比都有所增长,整体表现相对稳健,但并未维持住上一季度的增长势头,环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第一季度交付量为 80400 辆,同比增长 52.9%,环比下降 39%;理想汽车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56 亿元,同比增长 36.4%,环比下滑 38.6%。

理想汽车在财报中指出,2023 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销售订单不及预期,导致车辆交付量减少,并且 2024 年第一季度定价策略变化,导致了平均售价的降低。

不过,考虑到一季度包含春节等假期因素,交付放缓也在情理之中,但另一重要因素是 MEGA 销量没有太大起色。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4 月 30 日,MEGA 的累计销量为 4374 辆。其中,4 月销量仅为 1145 辆,与理想原本计划近 6000 辆的月均销量相差甚远。

但好在,理想保住了毛利率。第一季度整体毛利率为 20.6%,车辆毛利率为 19.3%。

在各项数据中,笔者注意到,理想一季度出现了经营性亏损。数据显示,理想汽车第一季度经营亏损达5.8 亿元,经营利润率则为 -2.3%,终结了连续四个季度的经营盈利。作为对比,理想汽车去年第四季度的经营利润为 30 亿元,经营利润率为 7.3%。

收入增长不及预期是一方面,但更核心的问题其实是研发、销售行政等各项费用支出加大。从支出项目来看,理想汽车营业费用为 58.69 亿元,同比增长 71.3%;研发费用为 30.49 亿元,同比增长 65%;销售行政费用为 29.78 亿元,同比增长 81%。

对此,理想汽车在财报解释称,研发费用同比增加主要是由于雇员数量增加导致雇员薪酬增加及支持扩展产品组合及技术的费用增加。

在 MEGA 发布之前,理想汽车设立了年销 80 万辆的目标,对应的资源配置也是按照这一销售目标推进,但随着 MEGA 开局失利,L 系列在春节后销量放缓,理想汽车随之将年销量目标调整为 56 万至 64 万辆,但前期的投入的成本已经产生并计入经营,由此也反映到财务层面。

在接下来的二季度,理想给出的销量指引为 10.5 万辆至 11 万辆,对应的营收指引为299 亿元至 314 亿元。不难算出,二季度隐含的单车价格在 27.2 万元左右,相较于一季度的 30 万+ 有所下降,这意味着二季度的毛利率存在下跌风险。

事实上,自MEGA 发布以来,理想整体的发展节奏被打乱。 从理想的销量目标调整、架构调整、人员优化、产品策略调整等各项举措不难看出,首款纯电产品折戟带来的影响正传导至理想汽车业务的方方面面,理想也算是尝到了纯电的苦头。

理想逃不过给纯电“交学费”

更大的难关,还在后头。

关于理想纯电车型的调整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全面取消原来规划好的 M7/8/9 三款车型,明年上半年推出全新的纯电车型;二是在充电基础设施和门店数量起来之后,继续发布 M 系列纯电车型。

据笔者与业内人士交流的情况来看,第一种可能性更大。据悉,理想内部已经开始投入全新纯电产品的研发。

图注:网传理想M系列纯电车型谍照

“M9、M7 不像传统 SUV,外观更像是 MEGA 的缩小版。”一位理想汽车的合作方向笔者透露。从此前透露的谍照也不难看出,理想 M 系列几乎是 MEGA 的套娃式产品。

MEGA 存在外观争议以及销量表现已经反映出市场和用户对这一产品的态度,可以想见,这种套娃式产品策略存在极大风险。理想的套娃式产品策略,算是在纯电产品上栽了大跟头。

与其打出一手不够好的牌,不如牺牲部分筹码,重新洗牌开局。

不过,一位理想内部人士告诉笔者,“M6 原计划就是在明年发布,估计不会受影响。”并且,对方透露,“虽然都是套娃,但 M6 视觉上看起来较短,与 MEGA 相似度较低。”

当然,无论理想是否会对纯电 SUV 进行改款,在产品发布前期紧急踩下刹车,理想汽车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从新车的产品研发周期来看,理想 M 系列基本已经完成了整个研发周期,投入了大量成本,无论是延期发布还是取消这一产品车型,都会造成一定的成本损失。

再者,从生产制造层面来看,理想北京顺义工厂原计划用于纯电车型的生产,一期产能为 10 万辆,目前该工厂仅负责生产理想 MEGA 一款车型,其它纯电车型的延期发布意味着工厂将有部分产能陷入停摆。

晚点 Auto 近期报道指出,理想北京工厂部分员工每周放假 6 天。工厂刚开始投产时,每周只在周六、周日放假两天。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近半年的产品空窗期意味着理想依旧要凭借 L 系列“维持生计”,李想在财报电话会上已经表态“目前没有任何降价计划”,这将十分考验 L 系列的增长后劲。

尽管推迟纯电产品发布会带来诸多挑战,但相比在产品推出之后再修正错误,理想暂时性“弃牌”之举,看起来更有赢面。

下一次出牌,是胜负的关键

胜负的关键,依旧在于产品。

按照李想在财报业绩会上所说,暂时不推出纯电车型是因为要先建桩、扩店。他表示:

这其实是理想在 MEGA 折戟后总结的教训。北京车展期间,李想在与蔚来董事长李斌交流时也曾感慨,“补能网络没起来(高端纯电)真的没法卖。”

李想指出,“自营超充桩要达到特斯拉相近的数量,才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合适时机。”但有部分网友对此说法并不买账,有评论指出,“特斯拉没有上千个超充站时也卖得很好。”

理想汽车今年三月宣布的充电桩投资规划

按照理想汽车的规划,其将在今年年底年内建设 2000 座超充站,17000 根桩,剔除已经建设完成的407 座超充站,这意味着在接下来七个多月的时间里,理想每天都要落地建成 7-8 个的超充站。

可以说,这个建站计划十分激进,且十分有挑战。毕竟,特斯拉建成一万根充电桩用时近八年。

“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拉一个高压线的,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理想汽车高级副总裁范皓宇曾在对外交流时指出。比如,部分站点电网容量不够,场地资源也比较稀缺。

在站点保有量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车企们都在追赶补能进度。这对此前一直在增程领域布局的理想来说,已经错失了部分时间窗口。

另外,虽然电网早就具备支持超高压的能力,但仍然无法支持持续的大功率电流输出,这衍生出的问题是在建站之外还有其它成本支出,例如变压器、储能产品等。

李想曾算了一笔账,“如果到 2025 年建立 3000 个超充站,总共花费会是 100 亿。”平均到每个站,建设成本大约是每个 340 万元。但这远远不够,在部分电网容量受限的地方,车企需要想方设法进行扩容。据悉,在北京两台变压器的建设价格大概需要 170万 -180万,这几乎占理想建站成本的一半。

不可否认,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理想吃到了增程的红利,也幸运地避开了此前车企因电池成本居高不下而叫苦连天的日子。但 相比一开始就布局纯电的车企,理想进入纯电赛道在时间上的落后也让其错失了抢占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机,这其实也是导致其现在难以快速推进纯电产品的一大原因。

当然,建站、开店这种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理想面临的问题关键点在于纯电车型的产品力。

在经历 MEGA 销量折戟、推迟纯电车型发布之后,理想亟需重新思考、梳理纯电产品体系,避免再次犯错。理想的下一次出牌,是其胜负的关键。


蔚来小鹏理想一夜跌掉130亿美元,华尔街为何不认销量创新高?

北京时间12月2日,造车新势力的蔚来、小鹏、理想和威马,都相继公布了11月的销量数据:蔚来以5291辆依旧荣膺销量一哥,理想以4646辆屈居第二,小鹏以4224辆紧跟其后,威马销量则为3018辆。

蔚来在形容11月销量,用词是“继10月后再超五千,交付量连续4个月创月度新高,连续8个月同比翻番”;理想的用词是“创单月交付量新高”;小鹏用词是“突破4000,P7成新势力最快交付破万车型,11月同比增长342%”;威马则是“同比激增174.6%,环比九连增”。

看官方描述都是形势一片大好,但在美股上市的蔚来、小鹏和理想,在美股大盘集体创新高、特斯拉接近历史新高的大环境下,在11月销量公布暴涨的利好下,却集体出现了超过10%的暴跌。在美国当地时间12月1日收盘,小鹏跌10.89%、蔚来跌10.23%、理想跌3.14%(开盘一度暴涨超过10%)。

按照收盘的市值来计算,蔚来市值611.9亿美元、小鹏市值384.7亿美元、理想市值291.5亿美元,造车新势力三剑客,在一晚上市值就跌掉了超过130亿美元。相比历史峰值市值已经跌掉了1个理想(收盘市值最高为1636亿美元,跌幅超过300亿美元)。

为何在11月销量数据向好的情况下,在美国大盘创下历史新高、特斯拉市值接近历史新高(超过5500亿美元)蔚来、小鹏和理想的股价却出现暴跌呢?显然,这是华尔街认为,造车新势力的短期股价,与销量数据是不匹配的。加上近期涨幅惊人,获利盘有强烈的获利了结的冲动,并且付诸行动。

下面看看蔚来、小鹏和理想的情况分析:

01?蔚来:销量同比大幅放缓、成本控制难度高

在2020年,蔚来的表现是整个美股市场中概股最靓的仔,从最低的2.11美元,截止目前为止最高是57.2美元,涨幅超过了2700%,远超特斯拉的867%。

在最强政府VC——安徽合肥,联合国投创新、国投招商等,共同投资了蔚来中国超过70亿人民币,解决了蔚来的燃眉之急后,蔚来开启了逆袭之路,股价也从2.11美元,一路暴涨到57.2美元,甚至坐上了中国车企市值第一的宝座。

蔚来的销量,也在逐月提升。在10月份突破5000辆后,11月销量继续突破5000辆。虽然官方用词中,强调的是“继10月后再超五千,交付量连续4个月创月度新高,连续8个月同比翻番”;但是,环比增长是很低的。

在10月份,蔚来销量5055辆,11月蔚来销量是5291辆,环比增速仅为4.7%。这或许是因为产能的不足的问题,不只是蔚来工厂本身产能问题,而是上游零部件的供应问题。例如,在一些电子零部件,就出现了市场集体缺货,而造成价格暴涨的情况。

但是,目前蔚来在售车型是3款,ES8、ES6和EC6,平均每款车型销量不超过2000辆,如果在细分到不同的配置,就显得更低了。这样,其实是不利于成本控制的,包括生产效率造成的生产成本,以及零部件的成本控制。反过来看,理想在售的只有理想ONE一款车型,一种配置,月销量达到了4646辆,在生产成本控制上,就会有很大的优势。这个问题,是蔚来需要的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蔚来遭遇了特斯拉在Model3产能爬坡的地狱时刻,在2018年初,Model3经历了非常艰难的产能爬坡,马斯克亲自睡到了生产线,并且搭起了帐篷来解决Model3的产能问题,同时,华尔街的空头对特斯拉持续的攻击,让马斯克一度濒临崩溃状态,甚至当众吸食大麻,并且表示要420(大麻代码)美元将特斯拉私有化,现在特斯拉的股价一度超过了3000美元(一拆五前)。

蔚来会不会面临和特斯拉同样的情况呢?

02?小鹏:股价暴涨暴跌影响军心、P7扛起销量大旗

小鹏股价的暴涨暴跌,已经让何小鹏发内部信安抚员工了,希望员工不要只盯着股价短期起落。小鹏的股价比IPO价格翻了两翻,拿着期权的员工自然会盯着股价、计算着解禁日期,根据美股180天的锁定期,在2020年Q1将会迎来解禁,届时股价可能会遭受更大的考验。

小鹏股价的暴涨,尤其体现在何小鹏怼了马斯克用“pigu”说话,并且“造谣”后,在短短的三天内,小鹏股价暴涨超过70%。随后,小鹏汽车股价出现回调,股价从最高的74.49美元,跌到了最新收盘价的52.36美元。

从销量上看,小鹏的销量增长还是可以的。11月交付了4224辆,比10月的3040辆增加了1184辆,增幅为38.9%。其中,主力车型P7在11月交付了2732辆,环比增长30%,累计交付了辆,刷新了造车新势力品牌单车交付破万速度记录。

03?理想:单车销量惊人、市值却忝居末位

截止发稿时止,理想的市值在三家中是最低的,几乎要被小鹏拉开了100亿美元市值的差距,这个就不得不问一下为什么了?

在这一波的暴涨中,理想的涨幅是最小的,在上市之初,理想的市值是超过小鹏,但现在已经被小鹏反超了(小鹏384.7亿美元>理想291.5亿美元)。这和理想此前所谓的“硬件升级”被打脸,随后“主动召回”并且道歉,有着很大的关系。

理论上,理想凭借着理想ONE一款车型一个配置,能够卖到4646辆一个月,这对于成本的控制非常有利,这点从理想Q3财报可以看到,高达19.8%的毛利就非常惊人,这接近了特斯拉的毛利率水平了。

但是,理想的股价表现却是三家最差的。除了有因为断轴而召回的质量问题影响,还有就是自动驾驶功能的事故问题,以及理想坚持的增程式技术。虽然有车企在跟进,包括东风旗下新品牌岚图,也推出增程式车型。但,终究不是资本认可的主流技术方向。

现在,电池技术水平在提升,续航能力在不断提升,充电时间在减少,单价也在呈现指数的降低,加上充电网络的完善,以及国家推行换电体系,这些对于增程式技术路线都是有毁灭性的打击的。

04?总结:竞争对手涌现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11月份销量最高的纯电动车不是特斯拉,不是蔚来、理想和小鹏,而是宏光MINIEV,11月销高达辆,9-11月份的销量分别是辆、辆和辆,增速速度非常惊人。

但,对于特斯拉、蔚来等来说,宏光MINIEV不是竞争对手,他们的竞争对手是传统车企的电动车型,以及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合作、甚至合资的车型。例如,在欧洲,大众首款纯电动车型ID.3在10月份的销量破万,远超特斯拉Model3,Model3甚至没有进入欧洲纯电动车型销量前十。

在中国市场,大众的纯电动车型ID.4、ID.4X等车型也将上市,但,和欧洲不同的,中国消费者可能被新势力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了选择水准,不知道有多少消费者会选择传统车企的纯电动车型了。

对新势力而言,更大的压力来自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的合作、合资,包括了长安和华为合作的高端品牌、上汽和阿里合资的“智己汽车”,这些车型都将在2021年量产上市。

相比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集成商的造车模式,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合作的车型,或许能够在底层技术上有突破,特别是华为和长安的合作,以华为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能力,是值得期待的,这也是给造车新势力最大的压力。

还是那个观点,蔚来、小鹏、理想和威马,都手握200亿左右的现金储备,能不能在未来三年内砸出核心技术壁垒,将会事关生死。三年后,华为造车的可能性太大了。前不久,华为发的不造车文件,有效期是“三年”。

最后:这一跌是跌出黄金坑,还是下跌的开始呢?

理想股价暴跌是因为mega销量不好吗

理想汽车股价跌超2%: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理想汽车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并未提高车辆售价。 这导致理想汽车每卖出一辆车,亏损额高达2.3万元。 为何亏损如此严重?市场竞争与政策优势: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政策补贴和免征购置税的推动下,销售火爆。 理想汽车同样受益于这一市场环境,通过积极抢占市场份额,积累用户基础。 财务表现与市场反应:尽管理想汽车年度销售总额和收入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0%和110%,但由于持续的亏损问题,理想汽车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港股股价出现了2%的跌幅。 成本上升与产能扩张: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新能源汽车原材料成本进一步增长,部分成本涨幅超过200%。 尽管如此,理想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仍在扩大产能,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尽管这可能意味着短期内亏损的扩大。 长期战略:理想汽车似乎对短期的亏损持容忍态度。 在上半年销售量突破6万辆,市场地位稳固之后,理想汽车正朝着长期的市场领导地位迈进。

泡沫说破就破!蔚来小鹏理想市值一周蒸发2000亿

12月3日,蔚来、小鹏、理想三家头部新造车企业的股价又一次全线下滑,跌幅分别达到5.48%、7.46%、7.02%。

就在两天前的12月1日,这三家企业才经历过一次集体跳水事件,彼时,蔚来、小鹏、理想的股价分别大幅下滑10.23%、10.89%、3.14%。

截至3日收盘,在本周的四个交易日内,三家造车新势力的市值合计蒸发了265.0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36.4亿元。

若从11月25日开始计算,三家企业在六个交易日内的市值已经蒸发了2184亿元,目前总市值只剩下8215.5亿元(1254.24亿美元)。

这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让人始料不及。

让资本市场疯狂的万亿市值,为何仅仅过了六天就缩水五分之一?

这是万亿泡沫破裂的先兆吗?

新势力三强4天缩水1736亿

最近一个月涨势惊人的三家头部新势力正式告别阶段性巅峰时期,进入震荡下行通道。

12月3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股价再一次出现集体下挫,小鹏和理想跌幅超过7%,蔚来也有5.48%的跌幅。

在过去六个交易日内,理想已经连续下挫了六天,蔚来和小鹏也分别出现三次和四次下滑。

其中,蔚来股价从53.51美元跌至45.35美元,累计下滑15.3%;理想从42.96美元跌至32.31美元,累计下滑24.8%;股价最高的小鹏则从70.63美元的高位跌至51.82美元,跌幅高达26.6%。

从11月25日至12月3日的六个交易日,三家企业的市值整整缩水333.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183.84亿元。仅最近的四个交易日,即本周一至本周四,就缩水了265.09亿美元,即1736.4亿元人民币。

2183.84亿元是什么概念?

当前国内市值最高的车企比亚迪是4688.59亿元,长安汽车是1330.12亿元,北汽蓝谷、江淮汽车、福田汽车、东风汽车分别为320.72亿元、199.37亿元、220.93亿元、127.00亿元。

也就是说,六天时间里,蔚来、小鹏、理想的市值总共蒸发掉了“长安汽车+北汽蓝谷+江淮汽车+福田汽车+东风汽车”五家传统车企。

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此大起大落的变化,简直有比特币的潜质。

销量齐上涨,估值仍不配位

蔚来、小鹏、理想近期股价为何出现回调?

首先,这与销量无关。事实上,这三家头部新势力11月的交付量都取得了较大的增长。

12月1日,蔚来率先宣布11月共交付新车5291辆,同比增长109.3%,环比10月交付量增加236辆;今年前11个月累计交付辆,同比上涨111.1%。以目前趋势来看,蔚来全年交付量大概率可以超过4万辆。

同日,小鹏汽车也宣布11月总交付量达到4224台,同比增长342%;1-11月累计交付台,同比增长87%。

次日,旗下仅有一款车型的理想汽车也发布了11月的销量成绩:理想ONE共交付4646辆,创单月交付量新高;1-11月累计交付辆。

最近几个月销量的持续增长,证明三家头部企业获得市场的认可,发展前景可期。按照正常的逻辑,三家企业的股价应该看涨。

但事实上,除了蔚来和小鹏在12月2日当天股价上涨之外,本月的三个交易日,三家企业的股价都在下跌?这是为什么?

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此前近一个月股价的疯狂增长,让这三家企业的市值已经脱离理性范围,超出其应有的行业地位,也就是说,“市值”不配位。

11月23日是这三家企业最疯狂的一天。截至当天收盘,蔚来总市值747亿美元,超越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在全球车企排名第5;小鹏汽车市值达到519.7亿美元,超越本田;理想则以365亿美元的市值超越福特汽车。

这一天,三家新势力的市值总计达到163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亿元。

而前11个月三家企业的交付量总计为辆,各自距离年销10万辆才能活下去的标准还很遥远,也远未达到盈利水平,即使不是以汽车企业的身份,而是以科技公司来衡量,万亿估值也过分了。

为万亿泡沫破裂敲响警钟

蔚来、小鹏、理想三家头部新势力股价的回调,与其说是资本市场的游戏,不如说是理性的回归。

早在11月13日,做空机构香椽就表示面临特斯拉竞争的蔚来汽车估值过高,目标价应该在25美元/股。只不过,此次做空并未对蔚来股价产生多少影响,蔚来的股价经过短暂回调后仍然一路拔高。

截至12月3日收盘,蔚来汽车股价今年累计涨幅高达11.2倍;上市仅三四个月的理想和小鹏,股价累计涨幅分别也为96.3%和144%。虽然这三家头部新势力都存在较强的互联网基因,在科技和商业模式方面也比传统车企有明显的创新,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上新能源汽车市场近期回暖,因此它们的估值势必还将获得进一步提升,但是,这些因素都指向长期利好,不足以支撑股价短期内大幅飙升。

万亿估值显然是存在泡沫的。

是泡沫,就一定会破裂。

值得一提的,三家头部新势力有两家是高端电动车品牌,这虽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点之一,但蔚来、理想要面临来自特斯拉和BBA们的竞争,另外还有东风“岚图”、上汽“智己”蠢蠢欲动,未来能否实现销量稳定增长并朝着盈利目标稳步迈进,还是一个未知数。

也就是说,蔚来们发展前景相对看好,但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它们能否挺到最后,还要等待时间验证。

在时间给出答案之前,万亿泡沫终将会破裂。

?蔚来们最近几日股价的震荡下调,其实就已经为狂热的投资者们敲响警钟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10894.html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 从市场感知夏粮生产新变化
新房已装修好 真心喜欢这样的美式风 等待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