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四类陷阱 求职严防 教育部提醒高校毕业生 黑中介

教育部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教育部昨天(21日)发布提示: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招聘的幌子挖“坑”设陷,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为保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严防非法职业中介陷阱、招聘收费陷阱、招聘诈骗陷阱和“猫腻”合同陷阱。

一些没有相关资质或冒用、伪造相关资质的“黑中介”,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轻松拿高薪”等为诱饵,使用各种手段骗取钱财。教育部提示,高校毕业生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求职,要选择诚信可靠、经营规范的服务机构,不要轻信口头承诺,一定要在确认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签订正式服务协议。

毕业生还要严防招聘收费陷阱和招聘诈骗陷阱。不法分子常以招聘为名变相收取各类费用牟取非法利益,或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诱导求职者从事、参与违法行为。此外,还要严防“猫腻”合同陷阱。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个别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规避用工责任而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有的仅签订《就业协议书》,或以谈话、电话等口头形式约定工作相关事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包含“霸王条款”,要求几年内不得结婚、无条件服从加班、试用期离职不结算工资等。毕业生到岗工作后,特别是当出现一些争议时,就可能被用人单位以没有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合同相关条款为由,拖欠或拒发薪酬。


就业陷阱包括哪些

大学生就业陷阱是指招聘单位,其它机构或个人,利用大学生的弱势地位(如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就业竞争激烈等),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诱因,采用违法悖德等手段,与大学生达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各类就业意向 (协议),以期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

求职陷阱一般是指犯罪分子利用人们求职心切而采用的手段,用于骗取求职人员的财物、个人信息或者低廉甚至免费的人工。2019年11月6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求职陷阱提示 严打招聘欺诈。

教育部提醒高校毕业生

利用求职者急切的求职心态,进行的一些诈骗方式,招聘会上的兼职推销,往往要附加诸如培训费等收费。根据最新调查,有五成求职者在求职包括兼职过程中遭遇过陷阱,招聘职位与实际职位不相符对那个。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是求职陷阱中的惯用伎俩,比如说风险押金、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

相关

2019年11月6日,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的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日前在京召开。会议要求,要强化权益保护,解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政策,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发布求职陷阱提示,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

求职注意哪些求职陷阱

求职注意哪些求职陷阱

求职注意哪些求职陷阱,相信很多经历过求职朋友都会发现招聘广告中很多都是含有水分的,这些都是吸引求职者的套路,一旦入职就很可能掉入了陷阱,以下分享求职注意哪些求职陷阱。

求职

求职注意哪些求职陷阱1

一、试用陷阱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而企业又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会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自身的职业发展很不利。

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刊登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公司,更应该多主动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

二、粉饰招聘岗位名称陷阱

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求职者就职后发现情况往往会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遇到这种情况,求职者应该谨慎考虑,仔细分析,要先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不要被这些美化的陷阱诱惑了。

三、窃取创意陷阱

由于聘请专家或者专业人才的费用较高,有些设计公司或者营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大规模招聘的方式来获取好的创意或者方案。这类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做案例,进行创意测试。

实际上,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因而会失去别的工作机会。

所以在遇到这种创意测试时,求职者应事先和公司约定好策划或者创意的劳动版权问题,声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不得随意使用。

求职者在找工作的时候切忌心焦,不要为了有一份工作就随随便便决定,在面试前要打听好这家公司是否靠谱,会不会有虚假信息等;在加入这家公司时,要打探清楚岗位职责、薪酬福利是否如招聘单上介绍的,是否真实。总之,小心驶得万年船。

求职注意哪些求职陷阱2

1、中介骗局

经常会在街边看到一些招聘小广告,上面通常是“高薪招聘”,承诺一些优厚的工作待遇。真正等你到了面试地点的时候,就会要求你先缴纳一定的劳务费用才能给你提供工作岗位,这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一旦你交了费用,他们或许就会找各种理由搪塞你,想要把钱要回来,难!

2、毕业生招聘会骗局

国家规定,只有相关高校主管部门的人才能组织或批准以不盈利为目的的毕业生专场就业招聘会。毕业生在参加招聘会时一定要了解相关组织者的资质,或者通过招聘会门票价格来判断,一般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要么免费要么费用很低。

3、电话信息骗局

求职者在招聘会收到用人单位的答复后,一般都会主动电话联系。这就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假借用人单位的名义发送短信给求职者,让求职者根据短信提示联系指定的电话号码,借以骗取高额的电话费。劝告毕业生在面试后收到通知时谨慎对待,小心提防。

4、签订合同要谨慎

毕业生因为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初入职场跟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相关条例,如果自己觉得不可靠的话可以去请教学校和老师的意见。

5、提防试用期骗局

新人在入职的时候通常会有3-6个月的试用期,这个时期既是单位对个人能力的考核期,也是个人对单位认可的过渡期。但是不能避免一些单位会因此而克扣或者找各种理由少付工资,这时候就可以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试用期期间的工资待遇等问题,从而约束单位出现无故克扣工资的现象。

6、警惕“高薪”诱惑

有些单位为了招聘人才通常会在招聘中口头承诺“高薪”来吸引求职者。等到真正去公司上班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高薪”,找人理论就开始各种“踢皮球”。因此求职者在应聘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口说无凭,合同为主。关键时候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7、工作岗位骗局

有些企业“挂羊头卖狗肉”,招聘的工作岗位跟实际的工作岗位南辕北辙。因此在应聘个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工作具体内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不要让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8、工作地点要明确

服务

大企业一般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分公司,职员通常都是由总部的人资去招聘。所以在面试时一定要问清楚具体工作地点是在哪里,不能一厢情愿的以为自己会去总部工作,结果被“发配边疆”。

招聘

9、网络招聘骗局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站上面投递简历找工作,其中不乏一些虚假的招聘信息滥竽充数。也有些公司利用招聘网站进行宣传推广,使得求职者不能得到及时的工作信息反馈等问题,甚至求职者还会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

求职注意哪些求职陷阱3

警惕就业陷阱求职陷阱案例

据部分高校反映,近期福州迈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58同城、福州597人才网、校园招聘会等渠道发布大量招聘手机程序员、微信运营专员、计算机实习生等岗位招聘信息,以优厚待遇,吸引毕业生前往面试。通过短暂考核,该公司要求每位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签订单位为福鼎市真善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议约定,毕业生需先交几千至上万元的各种名目的费用,才予以技术培训和安置。毕业生交完钱后,对方又以公司倒闭,等待安排省外就业等各种方式让毕业生自动离职。据初步核查,上述欺诈事件涉及多所高校,数十名毕业生上当受骗,金额达数十万元。

工作太容易当心有陷阱

成都某高校于同学,称自己去年12月份曾在某招聘网站投过简历,一直没收到回复。最近几天,接到一个“销售公司”的电话,称他们在长沙、贵州等地销售电子商品,在网上看到她的简历后,觉得很不错,希望她能够加入他们公司,加入后一年至少能挣几十万元。

在大学生求职高峰季,鉴于部分大学毕业生急于找到工作,在选择工作单位时难免会有些松懈,影响判断。对此,专业人士表示:“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公司时,要看对方是否有正规牌照或者正规证明。在求职过程中,一旦发现对方出现‘一年就可以挣多少’等承诺时,要提高警惕。入职后,要对工作行为和公司的运作模式进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虚假情况和违法行为。”

网上求职警惕网络传销

不少大学生过于信赖网上求职,将简历发到网上,自己的很多个人信息也同时曝光,难免不会成为网络传销组织的“目标下线”。对此,专业人士表示:“不排除某些网络传销组织假冒某企业,在网络上进行虚假招聘。”,“这些人是利用正规公司的名称将人骗进去,然后引诱其加入传销团伙。如果求职者在网上看到打着创业、高科技、电子商务等旗号,以‘网络营销’‘网络直销’‘网店加盟’等形式从事网络销售工作的招聘信息,千万不可轻信,要多留个心眼。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定要遵循生财有道原则,不能投机取巧。”

因此,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以缴交押金、保证金、扣压证件和参加培训、技术辅导等手段骗取钱财的行为发生,警惕皮包公司、非法传销等“就业陷阱”,增强反欺诈能力。我们也要提醒大学毕业生,求职要端正心态,处处留心,预防高薪等诱饵,以防误入骗局之中。

毕业生求职就业陷阱有哪些?规避对策有哪些?

一、求职过程中常见的陷阱类型。 (1)通过非正规网站和招聘广告,盗取私人信息。 (2)以招聘为名实为敛财,收取各种费用如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等。 (3)用人单位以各种名义扣留如身份证、毕业证等各种证书证件。 (4)要求应聘者交纳“保证金”、服装、设备、装备等押金。 (5)非正规渠道招聘要求应聘者介绍他人“加盟”或陷入传销组织。 (6)非法组织以岗位只招女性为由诱骗女性高校毕业生。 二、求职过程中的防范措施。 (1)慎重点击互联网招聘广告。 高校毕业生务必要在正规合法网站、校园招聘、正规企业或是到政府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的人才市场招聘会去找工作,以防个人信息被盗取。 (2)拒绝缴纳各种名义的费用。 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要求应聘者交付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收费行为。 都属于违法行为。 (3)谨慎签订劳动合同。 高校毕业生在入职前应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咨询。 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应注意:看企业是否经过市场监管部门的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的合同无效。 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劳动合同是否有其必备的内容。 (4)保存好各种证件证书。 高校毕业生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毕业证等重要证件作抵押。 根据相关的规定,任何单位都不能扣押证件。 注意有的用人单位会以保证高校毕业生实习时间等为由扣留高校毕业生的证件。 (5)入职后谨慎缴纳各种押金。 有些用人单位在应聘者入职后以岗位工作需要等名义要求应聘者缴纳如服装、设备或其他劳动保护品费用或押金。 这类行为都是需要注意的,有可能属于变相推销。 (6)谨防误入传销组织。 高校毕业生在正式进入用人单位之前,应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该招聘单位的相关资料及公司的背景,想方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传销组织。 (7)谨防误入其他非法组织。 高校毕业生入职前可去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查询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等相关证件,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的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等的高薪招聘。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11999.html
休克疗法 今年前4月累计通胀率65%!阿根廷 阵痛持续
金融圈年终奖没了 投行人还不起房贷 基金经理停了孩子课外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