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你的爱没给够 要注意了! 当你的孩子出现这3种迹象

作者:沁言(富书专栏作者)

前几天看到一条视频,演员霍思燕在一个访谈中说到自己的育儿心得:

“我不太喜欢和其他妈妈坐在一起聊育儿的事情,更不会将别人的经验之谈变为自己的行动宝典,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个体。”

作为母亲,她会通过自己的用心观察和感知,来了解孩子的习惯和内心的需求。

非常简单朴素的一句话,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点赞。

在爱孩子这件事上,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做得足够好。但其实, 爱孩子最难得的就是“ 用心”二字。

很多时候,父母的爱有没有触达孩子的内心,是要通过孩子细微的言行来“检验”的。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以下3种迹象,那父母就应该反思,很有可能是你的爱没有给够。

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小情绪

邻居家的小男孩今年读二年级,平常爱说爱笑,性格特别开朗。

最近几天,他都是一个人神情沮丧地坐在楼道里,问他原因也不说。

不仅如此,他的脾气也比以前大了,晚上我经常听到他在家哭闹。

听孩子姥姥说,孩子指定让妈妈接他放学。最近妈妈有事去不了,换姥姥去接,孩子就在路上不停地掉眼泪。

并且他最近的要求也比以前更多了,周末总吵着要和妈妈去科技馆,去书店。

想起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产生暴躁情绪,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自己内心的想法无法表达。”

也就是说,孩子的情绪出现了频繁的波动,可能是因为他的内心也出现了频繁的波动。

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就很容易造成对孩子的关心不够。

这时候,孩子会愈发想获得父母的关注,如果这样的“求关注”经常得不到回应,他们就会焦虑、烦躁。

那天我把我的想法跟孩子妈妈一说,才得知孩子反常的真正原因。

她一脸愁苦地倾诉,自己新开了一家餐饮店,开业的事情还没有捋顺,根本顾不上孩子。

她也明显感觉到,孩子最近有些情绪反常,但她不能理解孩子突然的“无理取闹”。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如果孩子有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能随心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并得到父母的回应,那么大概率是不会出现暴怒情绪的。

那些流露出来的小情绪,实际上是孩子潜意识中对爱与关注的渴望。

比如,有的孩子突然变得很黏人,总喜欢缠在父母身边;有的孩子经常打断父母说话,或者故意制造一些噪音;还有的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就掉眼泪,或者大吼大叫。

有一句话说得好, 孩子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这时候,父母就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引导他们把自己心里的委屈都说出来。

如果暂时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也要想办法和孩子解释原因。

通过恰当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只是暂时没时间陪我,他们还是很爱我的。

孩子内心的安全感直接关系着他们对内心世界的掌控感。

只有他们感觉到充分的安全,内心的秩序才不会混乱。

手机变成了最好的朋友

前段时间,我去外地看望很久没见的闺蜜,她带着儿子一起出来吃饭。

我在朋友圈看到她经常分享孩子的动态,时常感叹她是一个能干的妈妈,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

见面后,她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话题,比如三年级的孩子应该怎么超前学,哪家辅导机构好,她都如数家珍。

在等待上菜的间隙,孩子表现得有些不太安静,不是敲敲碗筷,就是扒拉餐厅墙上的装饰。

闺蜜批评了几句,不管用,于是拿出手机递给孩子,孩子这才安分了下来。

吃饭时,孩子要边吃边看动漫视频,闺蜜苦笑,说这是每天的习惯动作。

孩子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心不在焉的样子,我们喊他吃菜,他就“嗯嗯”“哦哦”地应付两声。

闺蜜无奈地说,有时候为了多玩一会儿手机,他还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不出来,手机简直是比亲妈还亲的“亲人”。

吃完饭,孩子仍不想离开餐厅,因为下午要被送到辅导班,他非常抵触。

我想起了《高情商养育》一书中的一段话, 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大体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从中获得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二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痛苦。

闺蜜的孩子,每天都被各种日程表填得满满的,课内辅导班和课外兴趣班加起来有8个。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放下手机后,他面对的是什么呢?

如果是一个接一个的辅导班,或者是父母的唠叨,那确实还是玩手机更有吸引力。

心理学中有这样的观点,人类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

《脱“瘾”而出》一书更是强调, 孩子如果缺失了这三大基本需求,就会导致手机上瘾。

比如,孩子总是被父母强行施加各种任务,这会让他们觉得“我自己的事我完全决定不了”。

父母给孩子设定了过高的目标,孩子总是达不到,他们就会产生“我总是什么都做不好”的挫败感。

而孩子的想法时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又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在家里挺孤独,没有什么归属感。

当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而此时,手机恰好能帮助孩子从一堆烦恼中暂时“解脱”。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于从虚拟世界寻找心理安慰,自然就把手机看成了最亲的伙伴。

如果父母能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就一定不会把孩子一步步推向虚拟世界。

曾经的小“话痨”不见了

朋友在小学当班主任,那天她在朋友圈里分享,班里一个小女孩在学校胃疼得厉害,竟然让老师不要打电话告诉父母。

问起原因,她的回答竟然是,怕父母知道后要批评她乱吃东西。

朋友说班级里类似的情况还不少,家长还经常找她诉苦,说想和孩子坐下来聊聊天都成了一种奢望。

小时候的孩子一个个都是“话痨”,现在回到家却什么都懒得说,在家的口头禅就是“随便”“就那样”。

看到朋友分享的案例后,我不禁想到以前的自己。

女儿喜欢在饭桌上滔滔不绝地说学校的趣事,我为了催她快点吃饭,经常打断她,说“这有什么好笑的”。

期中考试前,她有些紧张,我为了帮她缓解情绪,故作轻松地说:根本没必要紧张,不就一次考试嘛。

她兴致勃勃地和我分享一本喜欢的课外书,我总是说自己很忙,然后随便敷衍几句。

她有一次感冒咳嗽,我特别着急地批评她总是不听劝,冷了也不知道添加衣服。

后来看到一位心理咨询师写的文章,我才意识到,我对女儿的这些言行,其实是一种 情感忽视

换句话说,我并没有真正看见女儿的内心,更谈不上与她共情。

文章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里却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有些事情在父母看来不值一提,但关乎着孩子全部的悲喜;有些言行看起来是父母的无意为之,却传递给孩子很多失落或压力。

黄仕明老师曾在视频中说道:“那些被父母真正看见和接纳的孩子,都自带光芒。”

小时候,他跟着父亲一起参加朋友的聚会,听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

回家路上,他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座上,和父亲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

父亲拍拍他说道:“孩子,你真的非常有领悟力,你怎么对人有这么深的理解啊。”

正是父亲的看见,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也正是父亲赋予的身份认同,给予他前进的动力。

因此, 父母要学会成为孩子情感“容器”,接纳住孩子的所有想法和情绪。

让他们可以真诚地表达喜欢,也能直截了当地拒绝;无需刻意隐藏悲伤,犯了错,也不必躲躲藏藏。

蒙氏教育践行者孙瑞雪老师在她的著作《爱与自由》一书中写道:

爱,绝不是抽象地隐藏在你的头脑里,不是你想怎样就可以怎样爱孩子。

如果表达方式不对,爱就不会真正滋养到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的支撑。

要知道, 育儿路上,所有问题的产生都是有迹可循的。

身为父母,保持觉知,适时联结,才会及时发现孩子那些“反常”的小举动。

让我们一起用恰当的爱,为孩子构建一个幸福、温暖的世界。


怎么样判断一个女生喜不喜欢自己

1,看她的表情:当你假装自己生病,跑来皱着眉头和她说话,然后要仔细观察她的表情,如果她喜欢你的话,就会很关心地问你,并且脸上会显露焦急,难过,心疼的表情,同时她也会和你一样皱起眉头. 你越装得严重的样子,她有可能都会有泪光出现... 2,一直看她,她如果有意识回避你的目光,并且低头.这很有可能是心虚,如果不是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就是喜欢你。 3,许多女孩子喜欢静静地看着自己喜欢的男孩子,你要仔细观察下,她是不是经常注目你.(女孩子很多都很矜持) 4,有时候,女孩子会故意惹你生气,其实她不是恶意的.遇到她向你挑衅的情况下,你不要生气,反要高兴,许多时候她的无缘无故的挑衅往往表明了她很想得到你的注意,因为她喜欢你... 5,和她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的时候,如果她提到自己很想念你,这就暗示你,她喜欢你... 6,跟其他的女生要好,一起玩.如果她喜欢就会吃醋,你再和她说话的时候观察她的表情,她就会有生气,甚至会不理会你,弄的你一头雾水:我究竟哪里得罪你拉??(不是你得罪她,是她喜欢你) 7,他喜欢和你聊天.会把自己的心事很信任地告诉你。 表明她喜欢你! 8,如果她身边的女生和你说,每当提到你的时候,她(指你喜欢的女生)总会很感兴趣要么一副紧张的样子.恭喜你,她喜欢你. 9,你告诉她你自己的生日,她会悄悄地记住的,并且等到你生日的时候,她会主动来祝福你。 这表明她喜欢你

宝妈别大意,孩子从小有这几个特征,长大大多没出息

小孩子有这几个特征,长大后多半会没出息,家长可要注意老一辈人经常说3岁看老,其实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在3岁左右,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 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天天在想些什么,每天又在做些什么,家长多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事真是小时候就注定了。 小孩子有这几个行为的,家长不及时纠正、引导,很可能就是害了孩子,会让他们长大后没出息。 不孝顺长辈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惯着、宠着,久而久之,也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毛病。 孩子会感觉什么事都要他们说了算,好像地球都要围着他们转,对自己的父母长辈也是不放在眼里。 感觉长辈的存在就是为了给自己干活、满足自己的条件。 小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小时候就不孝顺长辈,不把家长放在眼里,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还得了。 好吃懒做家长宠孩子,并不意味着就要事无巨细,什么事都给孩子做好。 让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毛病,小时候不说,等孩子长大了还这样,社会可是会“教育”他们的。 与其等孩子长大了反过来抱怨家长,倒不如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把他们教育好。 有些事小孩子自己不会做,家长可以帮忙,但在孩子自己能够单独完成的时候,家长就要放手了。 毕竟好吃懒做的孩子长大后真的会很难有出息。 爱撒谎小孩子喜欢撒谎这件事,家长也不能忽视。 家长不以为然,孩子撒谎成瘾,在家里的时候可能父母会原谅孩子,不放在心上,但是等孩子长大了,与人相处时,爱撒谎会成为他一个致命的硬伤,没有诚信、出尔反尔、谎话连篇的人是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更不会得到重视的。 家长要知道,爱撒谎的孩子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如果你的孩子爱撒谎,家长就要上心了,现在纠正还来得及。 欺软怕硬也有的小孩子小时候就知道“欺软怕硬”,看到比自己小的孩子就总是欺负人家,看到比自己大的孩子又蔫了。 有的家长还会以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聪明”,当然说他们“聪明”也没错,就是聪明的有点过了头。 家长不知道,有这个行为的孩子,他们心里往往都有着投机取巧的意识,家长不及时制止孩子错误的行为,在孩子长大之后,总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你家孩子有这几个特征吗?如果有,家长可要注意,防患于未然,小的时候及时纠正,一切还都来得及,真等到孩子长大碰了壁、吃了亏,再说这些可就太晚了。

孩子被宠坏的5个征兆,你的孩子有被宠坏的可能吗

这位知友,孩子被宠坏的5个征兆如下:第一、打骂长辈昨天跟朋友一起去商场,看到一个小孩,五六岁的样子,吵着他爷爷要买炸鸡吃。 一个劲儿的在那哭,吵吵,还动手打他爷爷。 听他爷爷说是,一会儿要买其他东西,怕钱不够,但最后还是给他买了……第二、脾气暴躁、摔东西遇到一点儿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 不是撒泼、大吼,就是摔东西,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 这种脾气的孩子有两种原因造成:一来是孩子比较敏感、缺乏安全感,通过发泄不良情绪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渴望。 二来就是被家庭环境影响,可能孩子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发泄自己的,再就是孩子被溺爱、惯坏了。 第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闺蜜说:“现在女儿五岁,儿子三岁半了。 他们一周岁后就不准我妈喂饭了,饿了让他自己用手抓都行,就是不准喂。 现在两个孩子都是自己带,女儿已经能够自己洗澡、穿衣服,儿子穿衣服还不行但是会自己脱衣服了!”父母爱孩子,甚至到了包办的程度,根本不舍得锻炼孩子,不舍得用孩子。 这样溺爱孩子,养成“公主病、王子病”,到了社会谁会惯着你。 第四、没礼貌、不孝顺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可爱,自己家的好。 什么没礼貌,不知道心疼、体谅爸爸妈妈,在父母眼里都不是什么毛病。 什么孩子还小,大了就懂事儿了。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 孩子小时候对父母长辈、亲人朋友都没礼貌,都不知道体谅父母,长大了就那么容易好了么?《弟子规》曰: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可见一个孩子的品行有多么重要。 第五、无法满足有些孩子,父母给予的东西再多都不满足,需求和欲望总是无止境。 而且盲目攀比的心很厉害,看见别人有的,自己一定要有,别的小朋友没有的,自己也要有。 对父母永远是一种索取的姿态。 这种孩子是典型的被父母和亲人惯坏了,一有什么要求就满足,贪得无厌。 这种孩子通常都不懂感恩,感觉不到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就是因为被满足的太容易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15719.html
将加强两国军事合作 台海升温之际 俄称随时支持中国统一行动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