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追问菲总统马科斯 菲企图在仙宾礁军事部署 他拒绝回答 径直走开

一位知情人士5月29日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菲律宾以所谓“确保中国不会在仙宾礁填海造地”为借口,派遣海岸警卫队巡逻船在中国仙宾礁潟湖内持续滞留并维持静止长达45天。

5月31日晚,在“香会”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就此事追问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菲是否打算在仙宾礁进行军事部署?”他看向记者,但无视了问题,径直走开。

延伸阅读

何雷中将评菲总统香会演讲:中国绝不以大欺小,也不允许倚小卖小

记者莫倩如 陈秋圆5月31日晚,第2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开幕晚宴在新加坡举行。晚宴上,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作主旨演讲。这是2009年第8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开始设置开幕晚宴主旨演讲环节后,菲律宾总统第一次作主旨演讲。

马科斯演讲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维护东盟中心地位;呼吁中美理性竞争;表达菲方“维护”所谓南海“主权”的政策立场等。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军事专家何雷中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其演讲中的一些认识和观点表示了质疑和反对。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军事专家何雷中将受访

人临时拼凑的所谓“国际仲裁庭”及其仲裁本身就违反规则

据悉,马科斯演讲的第一个问题谈到了规则。他指责“邻国”在南海违反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可能从充满希望的中心变成不确定的地带”。

对此,何雷指出,把南海岛礁的争议提交所谓的“国际仲裁庭”本身就是违反规则的,违反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4条的有关规定;侵犯了中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应当享有的权利。临时组建的所谓“国际仲裁庭”及其仲裁本身也是违反规则的。既违背了国际法关于“任何国际司法或仲裁机构对国家间的争端必须以当事国的同意为基础”的原则,也侵犯了中国批准《公约》时对部分条款提出排除性声明的权利。“试想,一个由5人临时拼凑的所谓的‘国际仲裁庭’,居然能够对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做出非法裁决,我只能说这简直是胆大妄为、无法无天!”

何雷谈到,中国一贯认为国际规则不是极少数国家的“家法帮规”,而是反映大多数国家利益和合理诉求的法律法规。因此,中国是这些规则制定的积极参与者、坚定维护者、模范遵守者。“不可理解的是,现在违反规则、破坏规则的反而倒打一耙,颠倒黑白,抹黑和攻击维护规则、遵守规则的国家,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中国绝不会以大欺小,也决不允许某些国家“倚小卖小”

关于谁挑起事端这一问题,何雷谈到,菲律宾上届政府任期6年来,南海特别是菲律宾与中国有争议的岛礁和海域,总体上保持平稳,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争端。“为什么自2022年6月本届菲政府上台以后,在仁爱礁,现在又发展到黄岩岛等频频发生争端,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什么目前中国与其他在南海有争议的国家保持着和平稳定,唯独与菲律宾发生激烈争端?从中不难看出,到底是谁在肆意挑起争端、不断引发冲突。”何雷说。

本届菲政府上台以后,在仁爱礁,现在又发展到黄岩岛等频频发生争端,图为中菲国旗资料图

他还强调,中国始终认为,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中国绝不会以大欺小,也从来没有以大欺小,但中国历来是有底线的、是讲原则的,也决不允许某些国家‘倚小卖小’,胡作非为!”

是谁在东盟之外另起炉灶、搞小圈子?

何雷注意到,马科斯演讲时谈到要维护东盟中心地位,但他反问:“菲律宾既然是东盟成员,马科斯总统演讲时讲维护东盟中心地位,那为什么又离开东盟搞什么美菲日澳‘小分队’,强化美菲军事同盟?为什么在南海搞美菲日澳联合军演、美菲‘肩并肩2024’联合军演?为什么不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东盟的中心地位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是什么关系?东盟与美菲日澳‘小分队’孰重孰轻?”

图为马斯科资料图,其演讲时谈到要维护东盟中心地位

他总结,以上事实告诉我们的是,菲方维护东盟中心地位是假,强化美菲军事同盟是真;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是假,热衷于搞阵营对抗是真。

不怀好意的域外国家才是南海动乱的策划者、制造者

何雷指出,中方坚决反对域外国家插手和干预南海问题的解决。但如果有人硬是认为南海周边国家没有能力解决南海的问题,非要引进域外国家介入不可的话,他强调,“绝不能‘引狼入室’,决不允许那些不怀好意、从中牟利、唯恐南海不乱的‘域外国家’介入插手南海问题。”事实证明,南海动乱的引起,很大程度是那些域外国家挑拨、挑唆造成的,这些域外国家才是南海动乱的策划者、制造者。


简述你对“人性是自私的”这句话的看法。

自私的定义 自私,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 一个概念,并非因为人们经常使用而便于给它定义,作为研究,怎样才能比较科学地定义以概括其全部本质特征呢? 美国学者威尔逊在《新的综合》一书中,甚至将生命的最基本单位基因也说成是“自私”的。 按威尔逊使用“自私”概念的意义推而广之,一棵小草同另一棵小草争夺养料,鸟吃虫,猫吃老鼠,一只狗同另一只狗争抢骨头,人吃猪肉,食谷物,这统统是“自私”的表现。 尽管威尔逊也承认基因既无意识,也无情感。 实际上,威尔逊是将任何生物体表现的有利自身、且以损害其它生物体为代价的“客观行为”统称为“自私”。 威尔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自私这个概念,那是他自己的事。 但我为了研究的方便,只限于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上使用自私的概念。 自私,作为人的属性之一,作为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既可表现为人的客观行为,又可表现为人的主观意识、观念、动机。 由于人的意识、行为的统一性,自私可兼指行为、观念二者;又因为人的行为、意识之间可能脱节,空间时间上发生分离,或以矛盾的形式出现,它又可独指行为或观念。 那么,究竟从主观意识方面给自私定义好呢?还是从客观行为方面给自私定义好呢? 有人侧重从客观行为及其效果方面给自私定义,认为“自私,是指人以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行为”。 换言之,自私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客观行为。 我将此定义称为“自私的客观行为定义。 ” 该定义符合人们在道德评价中着重行为效果的习惯,而且,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是在损人利己的行为的意义上使用自私概念的。 但是,该定义失之于简单。 首先,按照该定义的规定,只有当人事实上表现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时,人才可以被称为自私。 如果人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那就不是自私的。 然而,众所周知,如同人可以有犯罪的意识,动机,但并非一定事实上表现犯罪的行为一样,人有损人利己的意识,也并非一定事实上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 这是因为:一、动机、意识指导行为的产生,其间尚有一个过程。 在过程完成之前,一种动机、意识可能已经改变或消失,被另一意识、动机所取代;二、一种动机、意识可能仍然存在,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或由于另一意识、动机的抑制,该意识、动机暂时没有指导行为的产生而潜伏下来。 因此,人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但这并不等于他头脑中一定不存在损人利己的意识、动机。 由于客观行为的定义没有将此种情况包括进去,在解释有些现象时,便显得生硬、牵强附会。 例如,某人在某事上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但在另一事上又表现了损人利己的行为。 按客观行为的定义,就只能这样解释:他由不自私变成了自私。 但事实上,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这种客观行为的变化是动机、意识相应变化的结果;二是行为虽然变化,但动机没有变,动机是原来就存在,是连续的。 按客观行为定义来解释第一种情况,是合理的,但解释第二种情况,则显然不妥。 其次,如果在严格的“损人利己”的意义上使用自私的概念,那么,当有人遇难不帮或见死不救①时,这类行为也不能被称为自私。 因为行为者他既不损人,也不利己。 而事实上,人们没有例外地将此种行为称为自私,这类行为者被称为自私的人。 尤为重要的是,当人的行为的客观效果表现为利己利人(互惠) 时,人是不是自私的呢?按照客观行为的定义那也不能称为自私。 但我们知道,利己利人的客观行为效果,常常是从“为我”的主观动机出发的结果(当然有其他情况)。 当有人实施客观上有利他人、社会的行为时,“利他者”很可能是为了从他人、社会那里获得相应报酬。 “他的良好行为是一种老谋深算之举,实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及其亲属的利益。 ”②观念、动机是自私的。 正因为是“为了我自己的及其亲属的利益”,所以,如果他的良好行为(利他)没有能使他从对方获取他认为的相应报酬,或少于他认为的相应报酬,那么可以预期,他的良好行为将消失或减少,假如他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他的良好行为将继续表现。 这类行为,虽然仅从行为效果(利己利人)看,从静态的意义上看,的确不便称为自私,但如果从动态的意义上,从主观意识、动机方面看,就有充分的理由称为自私。 由此看来,仅从客观行为方面给自私定义,虽然考虑到了行为动机的统一性,但由于没有注意到观念、行为的矛盾性与脱节的可能,故没有概括人们使用自私这一概念的全部内涵,所以,有相当的局限性。 从主观意识、动机方面为自私定义怎样? 无疑,从主观意识方面为自私定义是有根据的:一、只有人才具有鲜明的意识(当然是在相对的意义上),所以从主观意识方面定义,可以将人的自私与其它动物的“自私”(本能)很好地区别开来。 并且,这符合我研究自私只限于人的目的;二,从主观意识、动机方面给自私定义,便于从动态的角度认识自私与人,从而避免客观行为定义的局限;三、动机、意识比行为本身更有力,其逻辑是:通常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消灭意识、动机,那就能同时消灭行为本身,但消灭了行为,却并不等于消灭了意识、动机,而只要动机、意识仍然存在,它又可将消灭过的行为重新生产出来。 于是,我将自私定义为:当人同他人、社会发生利益关系时,他首先考虑的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当人认为自己同他人的利益不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即可指导客观上利人利己的行为;当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社会的利益相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就表现为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来维护发展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对自私作如此界定,也许仍然没有概括人们使用该概念的全部本质特征。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自私这一概念,必须作多角度、多层次的、动态的整体把握。 为此,就必须将对人的主观意识、动机与客观行为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自私的相对性 自私的相对性意义之一,是指自私相对无私(大公无私)③而言。 没有自私,便无所谓无私,反之亦然。 一些思想家们认为④,支配人处理与他人、社会利益关系的唯一原则、规律是“利己”(自私),在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时,人只有一种观念、意识、动机,那就是“为自己”,如同河水不会向河源倒流,人不会为别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 即便有人在客观上表现了有利他人、社会的行为,甚至这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那也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满足自己爱惜荣誉的冲动的需要,(因为在行为者看来,他的荣誉的价值,大于他生命的价值。 )这就是、这还是“为自己”。 (自私) 早些年,我国一些青年人曾讨论人生价值问题,著名的潘晓也谈到了自私的问题,认为,即使是被人们称为崇高的大公无私者,那也不过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 人的行为的客观效果,可能有利他人、社会,但在主观上,他总是从自己,从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冲动、情感、价值观念的要求出发的,因此,也只能是“自私的”。 以上观点可称为“纯粹自私论”。 按纯粹自私论的逻辑,任何人的道德行为,只有客观效果的差别,而没有主观动机的本质差异。 “为他人、为公”,只有客观效果的意义,作为观念、意识,实质上并不存在。 必须肯定,任何人的道德行为,乃至其它一切行为,只要不完全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只要其中存在行为者本身的意识选择,哪怕是潜意识的作用,那么,行为总是要符合行为者本人的某种意愿、欲望、情感和价值观念,否则,行为本身就不可思议了。 正是在也只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说,无论“我”以任何方式表现任何行为,作为行为者“我”的主观目的,总是“为了我”。 在这里,“为了我”与“我”的行为,恰象如来佛的手心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孙悟空的本事再大,他也无法跳出如来佛的手心。 仅在这一点上,纯自私论的见解是颇为深刻的。 但是,虽然纯自私论者注意、强调了任何人的道德行为必然要符合行为者本人的某种意愿、欲望、情感和价值观念这一共同点,然而,纯自私论忽略了道德行为背后的动机、意识的差异,因而难以使人接受。 它无法对下述现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A、“我”为了得到他人的钱财供自己享乐,于是杀了人,夺取了他人的钱财,这是为了“我”。 B、“我”为了赚钱,在没有弄虚作假的前提下,我为他人提供了某种商品或服务,而后赚了钱,这是为了我。 C、“我”认为人应为国家、民族、社会、他人的利益服务才是有价值的、崇高的、光荣的。 因此,“我”选择了牺牲自己,以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他人的行为。 由于这种选择符合“我” 前面的价值观,那么,这也是“为了我”。 A、B、C三类行为,就客观社会效果而论,其差别显而易见,A类行为是“损人利己”,B类行为则是“利人利己”,C类行为是“舍己利人”,这恐怕没有异议。 就主观意识、动机方面看呢?三类行为背后的观念、动机都符合行为者“我”的某种欲望、意愿、情感、价值观念,这一点是共同的。 问题是,差别呢?差别是存在的!在A类行为背后,不仅存在“为了我”的观念动机,而且存在“为了我,可以甚至必须牺牲他人利益”的观念;B类行为亦存在“为了我”的观念,但同时又存在“我要兼顾他人利益”的观念,虽然,很可能只是把兼顾他人利益作为满足自身利益的手段;C类行为背后的主观意识又怎样呢?“我认为这样做,才正确,才光荣,才崇高,所以我这样做了”,“我”这样做符合我的价值观念,因此,这也是“为了我”。 然而,就在“我”的价值观念中,存在“应为国家、民族、社会、他人利益服务”的意识。 在这里,只有“应为国家、民族、社会、他人利益服务”的意识,才符合“我”的价值观念,否则,我就不这样做。 因此,在“我这样做,符合我的价值观念” 的意识中,已经包含了“应为国家、民族、社会、他人利益服务” 的观念。 而A、B两类行为背后并不具备“我可以牺牲”的意识。 由此看来,三类行为背后的主观意识、动机的差异是存在的。 既然如此,如果笼而统之将三类行为背后的观念、动机通称为“自私”(利己),就不便将三种有差异的观念、动机进行区分。 此是纯自私论的最大缺陷,也是人们不接受它的关键所在。 为了不仅在行为的社会效果上,而且在观念、动机上区别三种行为及背后的观念、动机,我以为不妨将A、B两类称为自私,(其中A类又可称为恶性自私,B类可称为合理自私,后面还将谈到。 )C类可称为无私。 研究自私,自然就引出无私来了,本文不准备详尽研究无私,但提一下,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将自私等同于利己主义,无私则可等同于“利他主义”(或称“无条件利他主义”,以区别形式上的利他、实质上为我的利己主义),作为一种观念、动机和行为,无私是指“牺牲自己的利益直至生命,以单方面为了别人的利益。 ”当利他主义者实施利他的行为时,他“无意要求同样的回报,不是为了从对方获取相应的报酬而有意这样做。 他的利他行为、观念相对地不受社会奖惩的影响。 ”⑤这里关于利他主义的解释,完全是借用美国学者威尔逊的描述。 虽然仍可能不够精确,但作为与利己主义相区分的对立的概念,还是相当有用。 人的利益有两极,一是个体的利益,一是整个人类的利益。 因此,可将自私与无私分为两极,一极是为了单个人的利益的观念、行为,可称“绝对自私;”另一极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的行为、观念,可称为“绝对无私。 ”介于两极的“中间地带”,那些为了朋友、家庭、集团、派别、地方、民族、国家的利益的观念及行为,既可称为无私,又可视为自私,全看以什么样的利益关系作参照。 恰于公与私是相对的,可分层次的,自私也一样可分层次,这是自私相对性的第二个意思。 例如:母亲为了儿子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即使儿子的行为是反社会的也罢。 仅就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利益关系看,母亲是无私的,但就母亲儿子与社会、他人的利益关系看,母亲又是自私的。 认识自私的相对性,对于回答自私是人类存在即存在,还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种理论认为,古代社会(原始社会的早期、中期)人是不自私的,由于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使得个人利益总是溶于集体利益之中。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个体成员,没有个人私利可言, 总是把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为了集体的利益或其他成员的利益,个体乐于牺牲自己。 然而,持这种理论的思想家、理论家又用他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这个时代的历史知识告诉人们,生活在该时代的群体(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也会为了争夺猎场、牧区等发生冲突,也就是说,一方面群体内没有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却存在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如何解释两种不同的现象? 问题:群体内没有“为了我”的利益冲突,但群体之间,却存在“为了我们”的利益的冲突。 假设必须是“为了我”(个体)的利益才可称为“自私”,“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就不能称为自私,或只能称为“无私”,那么,当现代社会的法西斯集团的个体成员为了其集团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时候,(如日本的神风队员)是不是也不能称这些法西斯分子是自私的呢?或者,我们还必须称他们为大公无私者呢? 用自私的相对性则能很好地解释上述现象,就个人与群体的利益关系而言,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这是无私的;就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言,这种个体的行为又是自私的。 不仅“为了我”是自私的,而且“为了我们”也可以是自私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使用“集团私利”,“民族私利”这类概念。 如果上述分析站得住脚,那么,即便古代群体内完全没有个人私利,没有利益冲突(这个问题后面还将讨论),仅从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看,自私是古己有之,而并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私的划分与人的道德划分 任何个人、集团同他人、另一集团的利益总是既具有现实的统一性,又具有现实的矛盾性。 之所以具有统一性,是由于任何个人或集团,在与他人、另外的集团合作时,具有比他们各自单独行动时获取更大利益的现实可能。 进一步讲,获取更大利益的现实可能是建立在分工的优越性与整体力量大于部分力量的简单之和的客观基础之上的。 明了这一点,是理解自私何以能够导致人们合作,且可以达到既利己又利人(互惠)的客观效果的关键所在。 之所以具有矛盾性,在于人的欲望冲动、在于人的贪婪、在于相对人的欲望(生理的、社会的)财富、利益的稀少是常数,而且,这种生理的、社会的欲望不总是能被有效的抑制。 所以,矛盾冲突不可避免。 圣雄甘地说:“按每个人的需要来说,东西是够用的,但按每个人的贪欲来说,就不够了。 ”(转引自《西方社会病》“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352页)他所说的“贪欲” 就是指的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的社会欲望的冲动。 例如:仅就个人的生理需要而言,每个人有几双鞋子穿,能够保护脚,便于行走,能够替换,鞋子是够了的。 但如果穿鞋子是为了追求一种美的精神享受,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优越于他人,那就会像菲律宾的马科斯夫人,拥有三千双鞋子仍嫌不足。 人的利益既具有统一性,那么,依据利益统一性的原则行事,从自己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出发,以利他作手段,最后达到利己的目的,兼具利己利他的客观效果的行为及指导这种行为产生的观念,我将其称为“合理自私”。 人的利益既具有矛盾性,那么,依据矛盾性原则行事,不仅从自己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出发,且以损害、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为手段,最后达到损人利己的效果的行为与指导这类行为产生的观念,我将其称为“恶性自私”。 人的利益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分。 相应的,人的自私可分为“近自私”和“远自私”。 为了个人或集团眼前利益的意识及行为,可称为近自私;与此相对,为了个人或集团长远利益的意识及行为,可视为远自私。 人之聪明、狡诈,人之利益关系的复杂,极重要的原因之一,即在于人能够为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 人追求最大的利益,但这个最大的利益是从整体、长远着眼的。 而整体的、长远的最大利益的获取,往往需要以眼前、局部利益的牺牲为代价。 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欲取之以李,需先投之以桃”。 为了利己,人可以先利他,为了损人利己,人亦可以先利他,这两类行为,从静态的意义上,从一个行为,甚至一系列行为看,都极易与“无私的利他”相混淆。 所以,远自私的概念,对于从动态的意义上把握理解人的利益关系,十分重要。 让我们看看“蛋糕理论”:就一个已经生产出来的蛋糕而言,必然是资本家分得愈多,工人分得愈少;反之,工人分得愈多,资本家分得愈少,这是任何人的意志都无法改变的。 然而,这个定量蛋糕的分配能够引起生产下一个蛋糕的量的变化。 资本家在反复的实践中已经明了,如果在现有蛋糕的分配上,他分得太多,工人分得太少,那就会因为这次分配挫伤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下一个蛋糕可能生产得更小,这就意味着下一次蛋糕的分配,资本家如果不是比上次分得较少,至少很难分得更多。 相反,如果他这次分得相对少些,给工人分得相对多些,由于刺激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下一次蛋糕生产得更大,这样,工人可能比上次分得更多,资本家也分得更多。 人追求最大利益,资本家追求的是总产品的总利润,他懂得“一五得五”,但他更明白“二四得八”。 因此,与其说资本家是由自私变得不那么自私,勿宁说是由近自私变到了远自私。 当然,上述分析舍去了一些东西,实际情况远为复杂,但基本道理就是如此。 那种认为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从根本上是对立的观点,只能就静态的意义上,即定量蛋糕的分配上说得通。 从动态的意义上,从一系列蛋糕的分配上看,不如说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有统一性。 如果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只有矛盾性而无统一性,资本主义制度是绝对不可能存在几百年且仍在发展的。 与自私的划分相对应的是人的道德划分:前面提到,人的道德行为、观念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A、损人利己,B、利己利人,C、舍己利人,我依据人在表现三种不同道德、观念及行为的相对多寡,将人在道德上分为三种类型,A、恶性自私者;B、合理自私者;C、大公无私者。 恶性自私者较多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持恶性自私观念的人,不仅第一位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且常常企图夺取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 一遇机会,他们就这么干。 从小小的偷窃、诈骗,到杀人越货、到窃国大盗。 他们较少有同情心、良心,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中,人与人,恰如狼与狼,而现实世界则恰恰又是“狼多肉少”,因此,仅有一个规则:弱肉强食。 所谓良心、道德、统统是糊弄人的。 尽管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也将这些漂亮、美妙的词句挂在口上,但那不过是幌子,是为了更巧妙、更方便地骗取、掠夺他人、社会的利益。 如果恶自私者没有掠夺、侵犯他人、社会的利益,则往往是因为惧怕他人、社会力量强大的结果,他们害怕“偷鸡不成,反被打断一条脚。 ”他们遵守道德法律,不过是驴子服从鞭子。 恶性自私者是社会的祸水灾源。 一般,他们只占社会的少数。

世界名牌休闲男装有那些?

阿玛尼范思哲DG华伦天奴爱登堡登喜路Burberry Calvin Klein Dior Homme Dolce & Gabbana D & G Dsquared Fendi Giorgio Armani Gucci Hermès John Galliano Kenzo Louis Vuitton Prada Versace YSL

喝可乐有什么害处?

爱长胖 会杀精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17529.html
! 雷军余承东现场 今天 互怼
Siri迎来重大改造! 传言iOS 18系统设置 控制中心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