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效果导向

激发内生动力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统筹谋划、全面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及相关领域改革,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加速推进。作为我国第一部生态保护补偿领域的法律法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聚焦各地实践,总结经验成效,为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提高生态保护整体效益凝心聚力。

生态

——编者

持续在改革上做文章、在“精准”上下功夫,健全考评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回答好“怎么补偿”“补偿多少”等问题

安徽黄山市歙县新安江畔,碧水悠悠、绿荫如海,青山间点缀着白墙黛瓦的徽派村落,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歙县徽城镇南屏村,曾经的新安江渔民吕立明正忙着清理新安江及两岸的废品:“我每天都会过来清理枯枝、落叶,为游客游玩搞好环境。”

保护

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从“捕鱼人”到“护鱼人”,从山上的砍树人到万顷山林的护林员、生态产业的参与者,新安江畔,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发生转变,助力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12年优于考核标准。转变的源头,在于2012年正式启动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安徽浙江两省约定,当新安江在两省交界处的水质优于约定值时,下游的浙江要给安徽一定的生态保护补偿,否则相反。除了资金补偿,生态保护补偿还包括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多种方式。补偿不仅有地区之间的横向补偿,还涉及财政自上而下的纵向补偿以及市场机制补偿等。坚持效果导向,“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这一创新的激励性制度安排,破解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难题,让保护环境的人不吃亏、能受益,有效调动起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住绿水青山要抓源头,形成内生动力机制。”事物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整体、全局和长时段来看,内因的作用始终是根本性、第一位的,内生动力的作用是持久的、强劲的、源源不断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以补偿为纽带、以激励为手段、以法律为保障,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搭建起生态受益者和保护者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治理新格局,有助于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的福建龙岩市武平县,森林资源丰富,一度面临山林林农不能管、不敢管、不想管,村集体管不住、管不好、没法管的局面。林改后,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权抵押贷款、商品林赎买机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落地落实,极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从那时起,就再没有看到乱砍盗伐了!”曾任捷文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永兴说。实践表明,让保护环境的人尝“甜头”、得实惠,享受到绿色福祉,就能促动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让保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甜头”从改革中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释放更多红利。当前,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已进入第四轮。首轮试点评价指标较为单一,上游付出了较大的经济成本但收获的补偿有限。第二、三轮试点有针对性地提高了资金补偿标准,同时国家开发银行等发起设立新安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让两省合作有了更坚实的物质保障。扎实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应持续在改革上做文章、在“精准”上下功夫,健全考评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回答好“怎么补偿”“补偿多少”等问题,实现受益与补偿相对应、享受补偿权利与履行保护义务相匹配。

制度

青山有“价”,绿水含“金”。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基本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每年国家财政生态补偿资金规模达2000亿元,生态保护主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生态富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落实好《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必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不断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导向

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歙县

一、建立评价的多样性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将有效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我校在建立评价方法上突出了多样性,具体作法和体会是:1、连续观察与面谈:通过对学生较长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或面谈,记录学生在课程完成目标上的表现,从而作出评价。 这种方法作出的评价客观深入,但花费的时间较长,精力较多,适用于对学生某一方面或某一段时间内的表现作出评价。 2、实践活动评价:实践活动评价包括科学探究、实验、调查、科技制作、演讲表演、角色扮演等。 实践活动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出评价,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 例如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表达交流、实验操作等;分析学生的实验成果,如创作与制作、调查报告、观察记录、实验报告等。 实践活动评价主要体现了多元化,提倡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等形式进行。 3、书面测试:书面测试是常用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以知识记忆为主,脱离实际的书面测试内容和方法试题,努力创设引起学生兴趣和联系实际的情境,突出试题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4、个人成长记录:由学生本人、家长、教师记录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成长经历,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成绩、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体会、成果及家长、教师的期望等发展地、综合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二、体现评价的差异性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学生不是生产线上统一规格的“标准件”,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生理特点,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这一系列因素都会导致学生间存在差异。 学生的这种差异往往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的差异,还包括心理特点和人生观、价值观等诸方面差异,可以说,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经历的差异都会导致学生的发展轨迹和速度有区别。 三、突出评价的发展性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略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评价功能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还体现了“一切为孩子发展”的教育理念,在突出评价发展性方面,我校采取了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无论是采用激励性语言、还是采用发荣誉卡和大红花等形式,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准确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恰当的结论都不会达到预期的评价目的。 同时,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受批评,认识不到缺点和不足。 当然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教师与学生要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要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提高他们的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方面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老师提出不足或提出批评,学生感到的仍然是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教学的激励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情态、行为上,下面以我校老师惯用的激励方式为例列举一二:在语言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老师可以这样说:“你读得真好!”、“你比老师读得还好!”、“我想你一定能比她读得更好!”;对学生的问题评价老师可说:“你很会提问题!”、“你真有见解!”、“你很善于思考问题!”;在情态方面老师慈爱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亲切的手势都能激励学生;在行为方面,如抚摸、拉手、奖励等也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五、保障评价的科研性对学生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一系列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因此,在评价改革中不注意评价的系统性和过程性,就可能使改革工作举步为艰,即使照搬、照套别的地区的经验,没领会到相应的理念、原则、背景及其局限性,都会导致出现表面现象或出现形式主义。 要想充分发挥评价的最佳效果,必须把评价当作一个科研课题来抓。 为了充分保障评价的科研性的落实,

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去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优质课比赛总结会发言。 一、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新的课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诸多的改进,而教师因受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摆脱不了束缚,该少说的不少说,该精讲的不精讲,顾此失彼,所教内容既无重点,也无重心,让学生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 其实,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课改教材无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的重新编排和取舍,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很多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并把教材内容读懂吃透。 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节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该合并的合并,该分解的分解,该讲的地方精讲,不该讲的地方不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 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 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 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 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步骤来进行。 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 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也会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 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 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设问,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即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2.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 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 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 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 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 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 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问题要有方向性。 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 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如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3.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上《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 但课后笔者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于是笔者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逐渐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四、平时教学中应善于与中考和竞赛内容接轨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善于把学习内容与中考或竞赛内容接轨。 讲课过程中,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不自觉中接受中考试题或竞赛试题的熏陶。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做题,特别是各种中考题或竞赛题,做完后善于总结,并把各种题型分解在每一节内容中,让类似题型贯穿于学生的训练中。 参加中考或竞赛,要想获得好成绩,不是靠一个月两个月的辅导就能见效的。 首先教师要多做题,头脑里要有东西,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其次是在课堂上要多渗透。 平时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每堂课都会留下一道或两道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数学题写在黑板上,或竞赛题或中考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走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学生多做题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于是题海战术成了很多教师的法宝。 殊不知,这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谈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了。 我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许多学习数学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触数学题后,却仍能解出一些很复杂的数学题。 为什么?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们掌握了数学解题的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如果能落实到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活动上,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发挥出一种方法论的功能。 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会游刃有余、水到渠成。 其实,对中考或竞赛试题,只要少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道题,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那种考试过程中靠碰熟悉题提高成绩的做法说到底就是碰运气,是不可取的。 教师的精力应该用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上。 六、讲课的同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 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传授是传统的教学观点,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 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教师应该做的是善于“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更突出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做作业的习惯,都加以引导,使之更趋科学合理。 要求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讲究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还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这样,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八、善于与学生交流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与学生只有实现心灵的零距离,学生才会打开心灵的窗口,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是要有宽松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才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 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敬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 有的教师虽然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分析、讲授能力强,但是由于不善于和学生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存在感情隔阂,教与学不能协调配合,结果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总的来说,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如何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一般而言,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有:课程改进的导向,学生学习的诊断,师生教学的检验等。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课程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课程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描述、分析和评定的过程,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这里主要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技术能力,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导向功能课程评价中,对任何被评价对象的评价都是根据一定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评价内容决定了被评价者会注重哪些方面的工作,评价标准决定了被评价者向什么方向努力,评什么,怎么评,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及学习时间分配,制约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以及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所以引导着被评价者做什么和怎么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起着明显的指挥棒作用。 例如,在评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评价标准之一,教师就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动脑、动手,以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如果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能够全面反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那么评价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是积极、有益的,否则就有可能使教学活动偏离课程标准的方向。 二、诊断功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教师可以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恰当有序;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是否在自身基础上有所进步,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三、反馈功能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还可为学生了解自己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 对于教师,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和矫正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改进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否定的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发现错误和症结所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四、检验功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课程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验证。 学生学业的评价可以作为证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证据,也可以作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19306.html
高考临近 家长千万不要说这5句话!
多国选手齐聚龙舟赛 出去 共同庆祝端午佳节 中国文化 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