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2日电 (冯雨欣、殷韬、马蒂奥)“从童年起我就知道《马可·波罗游记》是一本关于亚洲的著作,它让我对中国和丝绸之路充满好奇。”75岁的意大利徒步旅行家维娜·卡玛洛塔近日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马可·波罗和他笔下真实的中国,我决定亲自体验,徒步重走丝绸之路。”
意大利徒步旅行家维娜·卡玛洛塔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 殷韬摄
维娜退休前的主要工作是带领游客进行徒步探险,职业使然,她对于道路、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有着独特的敏感度。“过往的工作经验教会我在徒步前仔细研究和分析地图与文献,从而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徒步路线。”经过对《马可·波罗游记》、丝绸之路地图及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维娜带着一个背包和两根登山杖,踏上了重走丝绸之路的徒步旅程。
2022年4月,她从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启程,历时850多天,徒步穿越了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在内的14个国家,最终于今年8月抵达中国新疆。
维娜·卡玛洛塔在新疆徒步。受访者供图
新疆喀什是维娜徒步中国的第一站。她对于新疆的文化、习俗、建筑和当地的生活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喀什,我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热情欢迎和帮助。当我告诉他们我在徒步重走丝绸之路时,他们热心地为我提供各种旅行建议,并为我指引方向。”
在乌鲁木齐,维娜度过了75岁生日。这次独特的生日令她十分难忘,“新疆很多家庭都有菜园或果园,他们为我安排了生日庆祝活动,我换上了新疆的民族服饰,和当地人一起在园子里跳起新疆舞。”维娜告诉人民网,这次生日庆祝让她与新疆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维娜一直渴望参观新疆的大巴扎。“因为贸易对于丝绸之路至关重要,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都在这里得到了生动体现。”她兴致勃勃地游览大巴扎,亲自体验了各种商品的交易与交流,感受到这条古老商道的活力与魅力。
在出发前,维娜最担心的是到达目的地后无法与当地人交流,但到达新疆后,这些顾虑已经不复存在。在热情的歌舞和丰富多样的美食中,她深切感受到浓厚的温暖与欢乐,让她在异国他乡倍感安心。
维娜的中国徒步之旅才刚刚开始,她计划穿越甘肃、陕西、福建、广东、北京等17个省区市的30余座城市。她表达了对于中国徒步之旅的期待,“在中国我有很多想亲眼看一看的地方,比如敦煌的莫高窟,因为那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宝库,也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的交汇地。”
在徒步过程中,维娜随时将沿途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上传至社交平台,这些内容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甚至有人称她为新时代的马可·波罗。谈到这个称呼,维娜非常自豪,“我希望能像马可·波罗一样,亲眼见证中国的发展,成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
今年是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维娜说:“马可·波罗作为一个观察者,留下了很多一手的记述,这些都为我的徒步旅行提供了参考。我会特意寻找他在游记中记录的细节,与我的所见进行对照。”
维娜·卡玛洛塔阅读丝绸之路地图。受访者供图
维娜的背包里装着一本翻得很旧的《马可·波罗游记》,书页上写满了她沿途的笔记。她说:“到达新疆后,我发现《马可·波罗游记》中很多关于中国的描述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我有幸见到了其中记载的汗血宝马和一望无际的棉田,这些都让我非常兴奋。”
在徒步的过程中,维娜也看到了沿途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中欧班列、哈萨克斯坦的高速公路等,这些都是这条历史与文化之路发展的见证。维娜感慨道:“这些都是阅读过往文献无法得知的。因此,我亲自踏上这段旅程才充满意义。”
维娜说,她的徒步旅程不仅是对马可·波罗足迹的追寻,更是对文化交流的深入探索。通过自己的经历,希望能架起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未来,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视角,记录下她徒步丝路的所见所想,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分享给全球的朋友,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丝绸之路和中国。
古今中外有名的 旅行者都有谁(列举3~5个)
一、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于克罗地亚考尔楚拉岛,意大利旅行家、商人,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据称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约四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
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 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Rustichello da Pisa)写出《马可·波罗游记》(Il Milione)。 但其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却引发了争议。
二、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三、郑和(1371年? - 1433年?),回族,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 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 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四、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五、马欢,字宗道,号会稽山樵,回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信奉回教。 明代通事(翻译官)。
马欢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在郑和使团中,作为通事、教谕,一身兼两职,既为外事翻译,又负责传播中华文化。 由于他“善通番语”被选入郑和船队,曾随郑和于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亲身访问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等国, 并到麦加朝圣。
关于探险的事例,名言
我的官员需要具备如下品质:敢于参加危险的旅程,拿很少的工资,忍受刺骨的寒冷,要几个月不见光明,并且不确定能否安全返回。 (谢克尔顿·英) 除非是最笨的老鼠,否则不会躲入猫的耳朵;但除非是最聪明的猫,否则不会搜察自己的耳朵。 (史考特·拉夫) 去登山吧,看,山在那里。 (乔治·马洛里 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 中国)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徐霞客 中国) 1.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 2.当你第一次背起背包踏上远方的路,就永远都不会停下来! 3.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是英国著名登山家马洛里的名言。 4.“世界是用来探险的,规矩是用来违背的,手洗干净是用来再弄脏的。 ”——蔡康永。 5.除了记忆什么也 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林语堂 一个人单独旅行好处较多,因为他思考得多。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相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 事例探险家的故事 (一)魏格纳的故事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 他攻读气象学。 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 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 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 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 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二)马可·波罗的故事 马可·波罗出身于旅行世家。 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 他俩于13世纪60年代因经商到了中国。 1271年,两人再度出访,并带年轻的马可一起前往。 他们到了中国,进宫觐见蒙古族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 他们在中国逗留了24年,经商发了大财。 马可·波罗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远行中国各地,并到过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等地。 附:马可·波罗的故事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一集):魔币被窃 故事发生在七百多年前,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即将卸任回国,中国古城香都国王忽必烈汗召见宰相福林,命他去宝库取一枚魔力金币,准备赠予马可,不料早有叛意的福林窃走了那枚金币,逃之夭夭。 忽必烈汗遂将胸前的另一枚金币一掰为二,将半枚交给马可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二集):家族秘密 若干年后的一个夜晚,爷爷发现东方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新星,便决意将家族的秘密告诉年轻的马可,交给他珍藏的半枚金币,嘱咐他准备远航去中国香都,探索那半枚魔力金币的奥秘。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三集):叛臣逼婚 福林篡夺了香都的王位,狂喜不已。 他滥施淫威,逼迫荷花公主与他成婚,这样他才能成为合法的君王。 然而公主坚贞不屈。 她仰望星空,盼望救星的到来。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四集):海上风暴 福林恼羞成怒将荷花公主关进了塔楼。 又借助火神的威力在海上掀起了狂风巨浪,把马可的帆船沉入海底。 海鸥瑞杰愤怒呵斥:“你以大欺小算什么本事!” 马可·波罗历险记(第五集):身陷海盗 爷爷的嘱咐唤醒了马可,他顽强地与海浪搏斗,被一艘大船救起。 不料这是一艘被海盗侵占的战舰,马可在船上沦为苦力,而海盗船长垂涎的却是马可脖子上挂着的半枚金币。 (三)麦哲伦的故事 死亡剥夺了麦哲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荣誉。 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 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 接着几名船长密谋反对他。 有一艘船调头返航。 麦哲伦将谋 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 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 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 (四)哥伦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港,14岁时就到海上生活。 他通过对地图和书本的学习和研究后确信,向西横越大西洋航行能到达亚洲。 (五)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险队开始远航寻找西北航道。 整队人马在深入北极圈的威廉王岛上安营扎寨,度过了两个冬季,并在马更些岛上又度过了一个冬季。 他们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达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 1911年10月20 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船长前,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抵达南极
马可波罗和利玛窦有什么关联和不同年代?
在中国世纪坛的百位历史名人雕像中,有两位外国人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马可·波罗和利玛窦。 前者曾被西方人戏称为“百万先生”,而后者则被李敖誉为“洋和尚”。 这两位人物在历史上相隔约300年,都曾来到中国,深入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的童年都在意大利的基督教环境中度过。 马可·波罗于1275年,时年21岁,首次抵达中国,直到1292年才离开。 而利玛窦则是在1582年来到中国,直到1610年在北京病逝,未能回到自己的故乡……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和商人。 17岁时,他跟随父亲和叔叔穿越中东,历经四年多抵达蒙古帝国。 在中国,他逗留了17年,游历了许多古城,也曾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在狱中,他口述了自己在中国的见闻,由狱友鲁斯蒂谦记录成为《马可·波罗行纪》,该书详细描述了他在东方最富饶的国家——中国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新航路的开拓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原名为马泰奥·里奇,利玛窦是他的汉名,又有西泰和清泰等号。 他是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 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他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居住了多年,受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尊重,被尊称为“泰西儒士”。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之一,也是第一位深入研究中国文学和经典的西方学者。 他不仅传播天主教教义,还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和地理学等知识。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因疾病在北京去世,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得到皇帝许可安葬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