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所“蛊惑”,深秋的周末,一家人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河北霸州。
在霸州永清县的燕南春酒博物馆参观,看见一些私家车越过酿酒车间往里走,以为是买酒的顾客;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里面藏着一家名为永清宴的餐厅。
与街边许多餐厅不同,这里的装饰显得既庄严大气而又红火热闹,让人目不暇接。大丰收的展台,美食展示的明档,弥漫在空中的美味芳香,服务员推着小车穿梭不停送菜的身影,让人感到这家店虽说不在街面上,却也吸引八方食客纷至沓来。
大堂中一位老艺人正在表演京东大鼓,那抑扬顿挫的鼓词与悠扬悦耳的旋律回旋在人们的耳畔,随同美食一起留驻在脑海深处。
糖醋鲤鱼和十五年花雕砂坛肉是店中的招牌菜。糖醋鲤鱼造型别致,吃到嘴里焦香酥脆,汤汁酸甜可口,老少皆宜。十五年花雕砂坛肉肥而不腻,味道醇厚,洋溢着酒香气,很受肉食者的欢迎。
燕南小炒皇清清爽爽,拔丝山药甜糯可口,砂锅盐水豆腐味道鲜美。我们最感新鲜的是一道从未见过的永清素冒汤,将炸得焦脆的咯吱放入酸辣味的豆泡汤中,汤的鲜味与焦脆的面食融合到一起,很有特色,值得品尝。
永清宴主打当地特色菜,但也有烤鸭、佛跳墙等高档名肴。没想到,在这远离闹市,酒坊深处,还有这样一家餐厅。
吃完饭走出餐厅,回首望去,赫然发现,在“永清宴”之上还有一块“永清饮食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匾额。这才知道,盛名之下,果然无虚。
户县黄酒人文历史资料
一、户县黄酒与人文因素的关联性户县在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为大禹父亲鲧的封地,为“古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封地“扈国”,故有今名“户县”。 商时设崇国,周时为“丰邑”,后为“丰京”,秦代改“扈”为“鄠”,西汉时设“鄠县”,延续至今。 户县是我国最早开始酿酒的地区之一。 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自己悠久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以超人的智慧,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酿酒经验,酿制出了色香味型各具特色的种种美酒。 户县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黄酒史”。 在户县大地上,人类从古至今的活动中,都有酒在起着巨大的作用。 大到祭天、祀祖、朝会、出征、凯旋、邦交、宴饮等国之大事,无酒不成礼仪;小到民间的逢年过节、待亲访友、生子祝寿、红白之事,无一不需用酒。 一件件古今大事,一篇篇历史华章,无不有酒参与其中。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户县就有酒的产生。 所谓黄酒,就是用谷类酿制的酿造酒。 在6000~7000年前,生存在户县的先民们就种植稻谷,制作陶器。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户县的丈八寺,甘河一带就发现了碳化稻谷和原始社会陶器(属仰韶文化时期),这说明户县曾有较早的农耕文明。 而稻谷和陶器的存在就为酒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晋人江统在《酒诰》一文中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 有饭不尽,返迹液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明确提出了最初的黄酒是由吃不完的剩饭自然形成的。 就是说有谷物就会有饭,有饭就有产生酒的可能。 户县地区作为农耕文明的起源地,在5000-6000年前,就应该有酒的产生。 《淮南子》“清醠之美,始于耒耜”。 (我国在仰韵文化的晚期,已有酒器的发现,说明当时已有酒的出现,户县的先民也不能例外。 ) (2)夏商时期的户县酒已有很高的水平。 秦汉时辑录的古帝王谱系《世本》中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 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国者。 ”当时户县夏代之前为禹的父亲鲧的封地,传说禹生于此,而大禹也曾在此治水。 《诗经》“沣水东注,维禹之绩”。 鲧去世后禹子有扈氏继承这方封地。 文中所说的仪狄为禹的部属,应是技艺高超的酿酒技师。 时有扈氏为农正,执天下农桑。 “依天理,制四时,为天下法。 ”对古代农业生产产生过重要影响。 酒作为农业副产品,是祭天、祀祖、礼仪、宴饮的重要物品,在当漏物时是国之重品,必然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扈国的酿酒业也应位于夏代前列。 作为大禹治下的农正所在地,儿子管农业,女子管做酒,大禹在此地治水,仪狄为禹的臣属,仪狄在扈国酿酒或者参与酿酒是合乎情理的。 (户县有禹王庙、禹王村、三过村等与大禹传说有关的地名。 ) 到了商朝用粬酿酒已得到普遍应用。 “若作酒醴,尔为曲蘖”(《尚书·说命》)。 据殷商晚期的尹光方鼎铭文记载:“乙亥,王在崇餗,王飨饮……。 ”此鼎记载殷朝天子曾在崇国(今户县)宴饮,吃美食、饮美酒。 此事能记之铭文,足见户县的美酒、美食在商时已脍炙人口,令人难忘。 (此鼎现存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3)西周是户县酿酒业重大发展期。 户县是周都丰京所在地。 《诗经·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酿酒工艺技术集全国之大成,最为先进。 在此期间,做出了我国酒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几件大事: 一是总结出了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酿酒工艺技州丛术规范,这就是《礼记·月令》。 书中记载:“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法、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从选料、制曲、操作、水质、器具、温度等六个方面指出了酿造美酒的工艺要点。 这是周代以前酿酒经验的重要总结,是我国酿酒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当时酿酒技术的成熟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形成。 此时户县地区(周都)的酿酒业蓬勃发展,酿制出了形形色色的美酒佳酿,不胜枚举。 如最有名的“五齐”(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三酒” (事酒、昔酒、清酒),“四饮”(清、医、浆、酏)等。 至今,户县人仍将黄酒称作“事酒”,这应是周代名称的延续。 二是西周王朝在这里建立了我国见于文献最早的酒事制度。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周王室在这里建立了专管酒政的“酒正”机构,其编制l20人,酒作坊的酒人、酒女与奚(奴隶)共340人,浆作坊的浆人、浆女与奚共170人,总计630人之多。 这些制酒者,当然都是由全国水平最高的人担任,加之首都各王公贵族各有自己的酒作坊,再加上商业性的民间酒作坊,这里就成了当时国内酿酒人员最多,水平最高的地方。 在西周灭亡,王室东迁以后,这些酿酒的酒人、“酒女”、“浆女”与“奚”,会不可避免的流落到沣水两岸,把他们为王室酿酒的技术留到民间,所以户县的酿酒技术在西周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发展。 三是西周初年,西周政府在这里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禁酒令。 周成王时期,周公平定了东方殷人的叛乱,令其母弟康叔在那里监国。 由于殷地酗酒成风,直接影响那里的治安,于是成王就颁布了在殷地禁酒的命令。 这个命令,就是《尚书•周书》中的《酒诰》。 在酒诰中,重申了文王戒酒的言论,总结了历史教训,明令殷地必须严惩聚众酗酒滋事的首恶分子,对有酗酒恶习的殷地官员严加教育,殷地的地方长官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命令。 这个文件对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四是周公在这里“制礼”,把巩固西周王室统治的要求,用礼仪的形式固定下来。 在这些礼仪中,充满着浓烈的酒味。 在西周的礼仪中,最重大的莫过于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祭祀,而这些祭祀,无不大量用酒。 如朝见天子的观礼,诸侯往来的聘礼,绅士议事的乡饮礼等等。 一部《仪礼》,无一章没有酒字。 唐人贾公彦在疏解《仪礼》中说:“醴亦当为礼,不言可知也”,一语道破实质。 西周的礼仪可以说,就是“酒礼”、“酒仪”。 五是周公也在这里“作乐”。 周公的“乐”大概都是表扬先祖功业的颂歌。 这些颂歌中,我们由《诗经》中的“周颂”就可以看出许多与酒有关的篇章,在《诗经》小雅部分,都是中小贵族唱的酒歌。 朱熹说:“正小雅,燕(宴)飨之乐也。 ”这些酒歌当年曾在户县大地吟诵不息。 (4)秦汉时期上林苑的修建对于户县酒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汉书·东方朔传》载:“武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东游宜春。 微行常用饮酎已。 ”宜春观即上林苑内的一个行宫,“酎”即重酿之酒,户县人称之为“双酒”。 户县作为秦汉两朝的京畿之地,除了宫廷、官府及商贾、贩夫走卒和平民百姓用酒之外,上林苑的修建更是对户县酿酒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上林苑始建于秦代,汉武帝建元三年扩建。 其范围纵横三百里,有灞、浐、泾、渭、沣、镐、涝、潏八水出入其中,是具备旅游、休憩、居住、朝会、娱乐,演艺、游船、狩猎、通神、求仙、军训、生产等多种功能的超大型皇家园林,气势恢宏,包罗万象,“穷妙极丽”,极尽奢华。 “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胜”,浩浩荡荡。 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等一众才子都为上林苑写下了气势如虹的千古赋文。 如《上林赋》、《羽猎赋》、《西都赋》、《西京赋》等。 可想而知,每月各项活动的多项所需物资,投入有多么巨大,以致到汉元帝时,国库已经不堪重负。 当时,户县全境均函括于上林苑之中。 其中有沣水、涝水及众多名山大川均在户县境内,又建有萯阳宫、清阳宫、宜春观等建筑群体。 据《水经注·渭水》中记载:“(涝)水出南山涝谷,北迳汉宜春观,又东北迳户县故城西。 涝水际城北出,合渼陂水。 (渼陂)水出宜春观北,东北流注涝水,北流入于渭,即上林故地也。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沣镐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 《上林赋》说:“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hao)天之台,张乐乎轇轕(jiaoge)之,撞千石(dan)之钟,立万石之虡(ju),建翠华之旗,树灵鼍(tuo)之鼓。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羽猎赋》说:“方驰千驷,校骑万师”。 每日不知酿造出多少美酒才能满足这些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后宫内院、达官贵人、羽林军士、乐人舞女等多色人等的消费。 海量的需求对于户县酿酒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无比巨大的拉动作用。 (5)户县酒在唐代达到了兴盛时期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百姓富庶,文坛艺苑盛况空前,酒文化登峰造极,诗歌书法芳香醉人,是户县酿酒业辉煌的兴盛时期。 数千年实践经验的升华,形成了完整的传统酿造理论(因黄巢起义的大火对长安城毁灭性的破坏,当时的文史资料尽毁。 现有关资料散见于宋代及以后的记载中)。 户县酿酒工艺流程,操作技术已基本定型,设备也基本完善,如榨酒的酒床,滤酒的酒帘等。 当地酒坊遍地,香飘山川,时称“户县酒”。 上到王公贵胄下到庶民百姓无不喜欢此酒。 杜甫在《城西渼陂泛舟》中写道:“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又在《与户县源大少府宴渼陂》中写道:“无计回船下,空愁避酒难。 ”岑参在《与鄠县群官泛渼陂》中写道:“闲鹭惊箫管,潜虬傍酒樽。 ”可见当时户县的饮酒之风和款待之盛情。 户县的草堂寺有一通石碑,碑文为唐太宗所作。 清乾隆丁酉年(1777年)《户县志》及民国二十二年的重修《户县志》均有相同内容:“隋大业二年(606年),《李渊为子世民祈疾疏》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目患,先于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捐。 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障,弟子李渊一心供养。 大业二年正月八日建立。 ”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后念及罗什法师恩德,御驾草堂寺,祭祀鸠摩罗什,同时在太平宫避暑。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去草堂寺求佛进香,在太平行宫避暑都曾用此酒赐宴群臣,更使户县酒声名大振,誉满京城。 大诗人白居易在《朝归书寄元八》诗中写到“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瓶中户县酒,墙上终南山”。 直白的讲到了他在京中饮用的是“户县酒”。 诗中的“王家”即“皇家”,从诗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当时“户县酒”在京城很普遍,是为官家日常用酒。 白居易在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写道:“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紫阁峰即终南第一峰,“山下村”即杜家庄,均属现在的草堂镇辖区内。 由此可见,户县酒在当时有多么普及。 唐太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韦应物、贾岛、温庭筠、苏轼、程颢、寇淮、王九思等大诗人都曾赋诗盛赞户县山水人情、美酒佳酿,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华章。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 宋代以后,虽然都城东移,但户县的酿酒传统,却代代相承,久盛不衰。 据《户县志》(1986)记载:户县原有酒坊多设于商号后院,辟有甬道,直通大街,门悬酒旗,以招来客。 酒坊卖酒,也兼卖曲。 据记载,清末民初,一个酒坊,单日一集,可卖曲20~30 斤,卖酒一个醅(一瓮6斗米)。 户县城内酒坊鼎盛时期,多达8家。 县城各酒坊计有丰林馆、醉仙馆、聚仙亭、永乐馆、陶然居、忠和园、永和楼,单凭这些名字,就足以惹人顾名停车,闻香下马。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户县各地不但镇上都有专门酿酒、卖酒的酒坊,而且家家都会自己做酒,尤其在户县黄酒产区,几乎家家四季不断酒。 夏有凉酒、冬有热酒,劳动回来,喝一碗解饥、解渴、解乏。 户县黄酒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民风、民俗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户县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浩如烟海的人文历史,为户县黄酒的发展、传承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坚实基础,是其他酒类产地所无法比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户县黄酒也似老树新花,焕发青春。 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办起黄酒作坊,县城的饭店也自酿户县黄酒出售。 1986年,西安大口酒业有限公司成立,在继承开发传统酿酒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习现代酿酒生物科技,引进先进工艺技术,购置新型生产设备,培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标准,使得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产品被评为陕西省“产品质量无投诉”称号、“绿色食品”、“陕西省名优产品”、“西安市著名商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主打产品“紫阁大口”、“紫阁源”、“鄠醴”牌户县黄酒除大量供应户县、周至、长安、西安等市县外还行销至山西、四川、广东、深圳、甘肃、北京等地,每年总销量1500多吨,成为户县黄酒的龙头企业,是关中地区唯一成规模的黄酒生产厂家。 二、诗人与户县黄酒诗句 汉 司马相如 “ 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于是乎,酒中乐酣 ,天子茫然而思,似若有亡”“于是乎,乃解酒罢猎……(《上林赋》) 唐 李白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且复命酒樽,独酌陶永夕” (《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山人劝酒》) 唐 杜甫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城西浃陂泛舟》)。 “无计回船下,空愁避酒难” (《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 唐 白居易 “柿树绿荫合,王家庭院宽,瓶中鄠县酒,墙上终南山” (《朝归书寄元八》) “晨游紫阁峰,幕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樽。 ”(《宿紫阁山北村》) 唐 韦应物(曾任鄠县县令) “时菊乃盈泛,浊醪自为美” (《九日沣上作,寄崔主簿倬二李端系》) “谁言不同赏,俱是花间醉” (《沣上醉题寄涤武》) “行忻携手归,聊复饮醉眠” (《晚出沣上,赠崔都水》) “置酒临高隅,佳人自城阙” (《沣上与幼遐月夜登西冈玩花》) “有酒今满盈,愿君尽宏量” (《鄠亭西陂宴赏》) “野庖荐嘉鱼,激涧泛羽觞” (《西郊燕记》) “一与诸君游,华觞忻见属” (《西郊游瞩》) “于焉日淡泊,徒使芳樽盈” (《县斋》) “樽酒遗形迹,道言屡开奖” (《晦日处士叔园林燕集》) “鬓眉雪色犹嗜酒,言辞纯朴古人风” (《与村老对饮》 柳宗元 “留连俯棂槛,注我壶中醪”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岑 参 “饮酒溪雨过,弹棋山月低” (《沣头送蒋侯》) “载酒入天色,水凉难醉人” (《与鄠县源少府泛渼陂》)“闲鹭惊箫管,潜虬傍酒樽” (《与鄠县群官泛渼陂》) 郑 谷 “潸然四顾难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 (《渼陂》) “画成烟景垂杨色,滴破春愁压酒声” (《郊野》) “雅用陶匏器,馨非黍稷流”(《丞相孟夏祗荐南郊纪献十韵》) “灞陵桥上杨花里,酒满芳樽泪沾襟”(《作尉鄠郊送进士潘为下第南归》) “酒醒往事多兴念,吟苦邻居必厌闻”(《结绶鄠郊縻摄府署偶有自咏》) 贾 岛 “立马柳花里,别君当酒酣” (《二月晦日留别鄠中友人》) 韦 庄 “归来满把如渑酒,何用伤时叹风兮”(《鄠杜旧居》) 高 骈 “吟社客归秦渡晚,醉乡渔去渼陂晴”(《寄鄠杜李遂良处士》) 张 籍 “鄠陂鱼美酒偏浓。 不出琴斋见雪峰”(《寄徐晦》) 李 端 “依稀醉后拜,恍惚梦中辞” (《游终南山因寄苏奉礼士尊师苗员外》) 姚 合 “老来诗兴苦,贫去酒肠空”(《赠终南山傅山人》) 赵 嘏 “小榼提携终永同,半斑容鬓漫生愁”(《宿何书记先辈延福新居》) 吴 融 “百尺楼堪倚,千钱酒要追”(《赋雪十韵》) 鱼又玄 “药成酒熟有时节”“留不住,去不悲,醯鸡蜉蝣可得之”(《题柳公权书度人经后》) 雍 陶 “罢钓临秋水,开尊对月华”(《送前鄠县李少府》) 马 戴 “闲检仙方试,松花酒自如”(《赠鄠县尉李先辈》) 宋 范仲淹 “万物已齐无一事,独醒惟笑众醺醺”(《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道怀五首因缀篇》 章 惇 “云山空在眼,诗酒乖侑酢” (《紫阁山》) 魏 野 “道装轻紫绶,酒旆胜红旌” (《寄赠长安宋澥逸人十韵》) 杨徽之 “独携瓶锡欲春残,深入终南路曲盘”(《送梦英大师》) 梅 泽 “明月一樽酒,清风万卷书” (《行役抒怀》) 李 騊 “忘极空蒙清杯满,更寻遗迹步高台”(《渼陂二首》) 温 泉 “圭峰巍巍顶碧天,溪泉汩汩荫鄠县。 十月稻谷伴风笑,黄酒醇香飘田园” (《圭峰山麓》不知出处) 金元 元好问 “杜曲旧游频入梦,兵厨佳酿析分携” (《送武诚之往渼陂》) 李 汾 “生平事业书千卷,浮世功名酒一杯” (《柳塘》) 明 王九思 “有蒲斯菹,有鹿斯脯。 其乐饮酒,观者如堵”(《南山诗》) “先生兴狂浑欲飞,醉拈彩笔扫翠微”(《南山行寄熊子修》) “稚子提壶,村醪自沽,茅檐醉舞,土炕谁扶”(《游化羊谷赠樵夫》) “但愿千缸酿春酒,未须一斗博凉州”(《画葡萄引》) “香醪正甜沽一醉,来日片帆开晓辉”(《盗贼止息卜日西归喜而作》) “白头聊遣兴,浊酒正须赊”(《春居漫兴和冯孝甫》) “匆匆下马日已夕,刲羊骊醑妥灵毕”(《同康侯观胡公泉》) “官阁迥临霄汉上,山林偏爱酒杯长”(《近山欹湖约游草堂不果赋诗二首》) “佳客同游此醉眠,枕衾湿惹翠微烟”(《和杏村子游草堂作五首》) “浊醪催客诗先就,紫阁招人兴未忘”(《草堂寺》) “但逢酒且唤金钗”“且饮香醪,酒和诗百年便了”“只落得花亭上醉来鼓掌,花扑酒杯香”“不饮呵桃花笑恁”(《春雨亭燕集》) “谁能在就开金樽,唤取佳人舞绣筵”“东篱下饮迟,见南山落酒卮” (《春雨亭四时曲》) “喜亲朋白发交游,不问寻春共赏秋,有酒儿邀来便走”(《和云林清赏韵》) “鄠乡醝酒能醉人,离怀万斛不可洗”(《代送康汝修》) 康 海 “莫言光未满,先醉酒如泉”(《十四夜白阁宅宴集雨霁见月》) “细雨烦丝竹,凉云护酒浆。 但拼今日醉,莫笑楚狂人”(《白龙庙明叔燕集》) 王九峰 “安得重跻游,一醉春缸酿”(《忆游紫阁诸峰》) 何景明 “好陪王学士,杯酒日从容”(《到鄠筒王敬夫》) 韩期维 “倦来更醉陂头酒,不数猖狂阮步兵” (《渼陂西亭二首》) “潦倒何方人尽醉,高秋欹枕即蓬壶” (《三阁楼同诸友雨中秋望》) 刘士龙 “冒寒携酒堪称兴,细雨便宜一叶舟”(《雨中坐沣和小桥》) 张仕升(万历间年曾任鄠县知县) “临流频洒酒,清兴有谁同”(《时鄂有回民之警,余摄兵放守,偶逢何茂才邀游高观潭》) 清 王心敬 “白头看破历来妄,且摘黄花当酒筹” (《感秋》) “稻成春酒熟,堂上斑衣戏”(《答友问山居》) “兴来也饮渊明酒,诗就还怜康节狂”(《草堂六首》) “更深还似醉,不觉露沾衣”(《夜月》) “穷年兀兀惟书卷,此日陶陶共酒杯”(《秋日西郊携酒特邀知契》) 崔志道 “浊酒一樽吾事毕,伯伦自有锸相随”“醉死即佳奚用埋,痴情仍未外形骸” (《晴窗咏》) “多加餐饭能胜酒,太露锋芒最累身。 月夕花晨且吟咏,时时酝酿一腔春”(《为叔父留别诗》(2014版.《户县志》吴廷芝(曾任鄠县知县) “不是杜亭官况冷,容予樽酒读残碑”(《游渼陂》) 李 楷 “求鱼不可得,村酒觅新炊”(《游空翠堂观宋张伋碑小憩泗源祠>) 康弘祥 “石桥有酒堪沽饮,携向陂头吊杜公”(《登瓜牛台》) “黄鸟能言留客语,青松作主劝人杯”(《花朝同友登钓台》) 贺瑞林 “鄠杜城西古渼陂,征歌载酒泛舟诗”(《渼陂》) 黄 池 “仙客隔岁重相逢,携觞盛酒再回楼”(《渼陂即景》) 康行涧 “落花飞兮燕蹴,傍酒樽兮蚪潜” (《渼陂吊古赋》) 黄文涵 “携酒出南山,山行何曲折”(《登牛首山》) “第五桥边沽酒处,斜阳归路花骢嘶”(《三月二十日游牛头寺》) 傅龙标 “惟有诗人名不朽,渼陂有鱼岑家酒”(《牛首山怀古》) “隔岸无桥堪觅酒,披蓑何处可垂纶”(《涝水春涨》) 王 棣 “逢场樵子聚,迎曦酒家忙” (《咏庞光镇>) 李焕堂 “尽送光阴入酒盏,都移造化入诗篇”(《清凉山》) 张鹤龄 “芳花未衰晚,留醉枕云根”“己折青泥坂,还倾碧醁壶”(《拟庾子山咏画屏风诗》) 缪延福(清末任鄠县知县,民国户县第一任知事) “鄠酒名唐代,白甫诗中收。 烹鹚煮佳酿,聊以作报酬”(《鄂县黄酒》) 乔振翼 “夜深初月鱼惊钓,风静云开鸟劝杯”(《鄠南钓台》) 王永清 “村酒添狂兴,新诗借郢酬”(《同陈史公家兄弟再游钓台》) 长松居士 “舞筵花落留空翠,斗酒应怜诗百篇” (《渼陂泛舟>) 三善居士 “漫道永和三日好,流觞此地可徘徊” (《绣沟春禊》) 民国 于右任 “醉寻怀素集,醒游渼陂湖。 半醉半醒归,吟诗颂杜甫”(《游渼陂》) 高乾三 “呼朋友,酒一樽,今日欢乐比刘伶”(《重九登高歌》) 杜肇卿 “隔溪流觞声热闹,沿途畅谈兴轩豪”(《绣沟春禊》) 2015年4月14日收录于草楼
烧酒的烧酒锅
1975年12月,青龙县西山嘴村(现更名为水泉村)一处金代遗址随着河道开掘被发现,一件沉睡了800多年的金代烧酒锅面世,从而揭开了金代烧酒的神秘面纱。 此锅高41.6厘米,上下两个分体套合组成,青铜材质,经专家和学者鉴定、考证,为金代蒸馏造酒器皿。 历史追溯到800多年前。 自阿骨打建立金政权以后,统治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大金国首推行猛安谋克制。 这是一种兼军事和农业生产于一体的制度,每个猛安谋克户平素耕田种地,当战事发生的时候立刻变民成兵加入战斗,此举既巩固了国防,又发展了当时农业生产。 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张,女真族逐渐占领了北部中国。 大批的猛安谋克户被迁往中原地区。 ……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陇之北,俱有之,多至五六万人,皆筑垒于村落间(《大金国志》卷十二)。 迁徙后的猛安谋克户和汉人计口授田,自行播种,自充口食。 金国在攻克北宋汴败纯京时,还掳获了大批宋人和物品北还,不仅把北宋的先进农耕文明带到北方,也把北宋的酿造酒和酒匠带到北方。 这种南北的互相迁徙行为在巩固了金的统治同时,也促进了当时金人与汉人在农业方面的交流,加速了女真民族的汉化进程。 而一般的猛安谋克户在强行兼并、掠夺土地后,是不习惯农耕生活的,大多数是将土地租给汉族农民耕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女真人作物品种少、食物缺乏的现状。 加之一系列的减税、免税、抗旱和政府组织捕蝗等积极措施,更加刺激了当时的农业发展,粮食作物不仅有麦、稷、稻、菽和荞麦,更重要的是高粱和谷物得到了规模的种植。 燕山东部南麓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雨量充沛,土质肥厚,日照时间长,十分适宜农耕,尤其是适合高粱和谷物的生长。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决定这里能生产质量优良的高粱和谷物,上好的高粱、谷物又是酿出美酒的最佳原料。 铜器制造业是金代仅次于冶铁业的手工业,主要以制作青铜为主。 初期,尽管铜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金境内铜矿还是很贫乏的。 正隆二年(1157年),海陵王于冬十月初禁铜越外界,悬罪赏格。 括民间铜器,陕西、南京者输京兆,他路悉输中都(《金史·食货三》),大兴括铜之法。 世宗即位后,更加积极筹措铜源,分别铸出大量的正隆通宝和大定通宝。 大定27年(1187年),代州、曲阳两监岁铸钱已达14万余贯。 28年,上谓宰臣奏曰:今者外路见钱其数甚多,闻有六千余万贯,皆在僻处积贮,既不流散,公私无益,与无等尔(《金史》卷四十八食货志)。 由此判断,钱币铸造数量已足够当时社会流通,且后来章宗推行交钞与钱同行,可见到后来积累和采掘的大量的铜,只为铸钱已绰绰有余。 有意无意中,铸钱的匠人们已有将余铜用作他途的非份之想。 我们再来看烧酒锅的前身。 在宋金时期,人们已使用蒸馏器蒸取花露水。 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察亏咐》卷五描述了当时民间用蒸馏器蒸取花露水的情况: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 窍甑之旁,以泄汗液。 以器贮之。 毕则彻甑去花,以液渍香。 这种蒸馏花露水的甑与发现的金代烧酒锅外形极为相似,原理相同,应该就是金代烧酒锅的前身。 在日复一日的花露水蒸馏使用过程中,时人不难积累出关于液体蒸发冷凝的知识,并从中得到启发:如果用铜铸造蒸馏器,温度会不会比锡质的还要高?如果将制造出来的锅用于蒸酒,芳香会不会比花露水还要浓?正是这些当然之想与非份之想的巧妙结合,于是匠人们设计、铸造出了青铜烧酒锅。 当必要的造酒原料具备,当青铜蒸馏器独运的匠心与广纳汉人文明的女真人智慧相撞,当蒸馏花露水的技术与蒸馏酒的灵感擦出火花,空做就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金人造出了中国最早的烧酒,金人从以糜酿酒时代跨进了白酒时代。 这件事应该发生在金北京中路的一个部落,也就是今天烧酒锅的出土地。 这里的女真人依山而居,联木为栅,山半腰一眼清泉,泉水甘洌,经年不衰,深情地哺育着这里的子民。 充足的日照,肥沃的土壤,200多天的无霜期,生长的高粱和谷物穗大粒饱,富含淀粉而微酸。 得天独厚的山泉水,质地上乘的造酒原料,弥足珍贵的烧酒锅……难怪金人要选择在这里繁衍生息,难怪中国白酒要最先在这里飘香。 辛辣、浓烈、醇香的烧酒很快就得到了女真人的推宠和喜爱。 酒的清香,酒的易燃,酒对人类神经的麻醉,更加给烧酒披上了神秘和神圣的外衣,甚至女真人认为它是一种人神可以共享的饮品。 北国冬季的寒冷早已让这里的居民饱尝风霜之苦,且辽金时代中国大陆气候正处于近五千年气候变迁中的第三寒冷期,烧酒一经问世,即刻风行全国,香飘万里。 《会编·政室上帙卷三》记载:当时的人饮酒无算,只用一木勺子,自上而下循环酌之。 每逢节庆、祭祀、聘娶、围猎、宴饮宾客,必以酒助兴。 女真人追求酒味皆珍美,怀面满春风的感觉,甚至嗜酒好客,酒行无算,必醉或逃才已,此种古风至今尚在这个地方留存。 金的诗人元好问在《中州集》中也写道:青芜平野四围山,山郭依依柴翠间,林远路长人去少,一竿斜日酒旗闲,好一幅和平、安逸、田园的画面! 那么能不能说青龙是最先造出白酒的地方呢?我们从出土的烧酒锅寻找答案。 首先我们从时间上分析,已经在中国出土的烧酒器具中没有一件比青龙的还早,这一点毋庸置疑,可以说,这口锅是中国第一烧酒锅。 有人会这样问,上海博物馆不也珍藏一件东汉的蒸馏器吗?时间不比金代更久远?是的,该馆是有这样一件藏品。 但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学者认为它是一件造酒器,普遍认为它是一件蒸馏器。 这里需要做一下说明:白酒的烧制必须经过蒸馏器蒸馏这道工序,但是经过蒸馏器蒸馏的却不一定是白酒(比如用蒸馏器蒸馏花露水)。 更主要的是,现有文字中没有任何关于东汉蒸馏器用作造酒的记载。 我们基本可以这样认为,在青龙出土的这口烧酒锅,是中国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烧酒锅,在没有另一口比它年岁更大的锅出土前,它无疑是该行业的龙头老大。 一个浅显的道理:最先有电视机的地方最先看上了电视节目,最先制造出飞船的国家最先登上了月球,同理,最先造出烧酒锅的地方也最先喝到了白酒。 其次我们从空间上分析。 林荣贵先生的所着的《金代蒸馏器考略》(《考古》,1980年第5期)一文中详细写道:挖土时在见到第三层灰土后露出窖口,窖口以下半米处见到蒸馏器……此外,挖土时从同一文化层灰土中出土的六鋬耳铁锅、曲把铁锄和小铜佛像各一件,以及铜钱一百多斤,专家们考证,这里是一处辽金代的文化层。 在该锅出土的西北500米左右,一户农民在挖掘菜窖时挖出一件黑色陶罐,此罐的形状与描述当时的储酒器十分相似,相当于现代的酒瓶子。 在瓮西的山脚下,也有金人活动的遗迹(出土了一口普通铜锅),而北部不远的山腰就是那眼水泉。 从酒锅、酒罐、铜锅、泉水大三角形分布的空间位置上分析、判断,此处方圆几里内皆为造酒之所,且酒坊成片,产量可观(酒罐能容二百余斤酒)。 当烧酒的产量形成规模后,必然形成酒的市场。 烧酒锅周围出土的五十多公斤铜钱,在酒罐里发现的十数枚铜钱,及当时出土的比丘佛,都见证着这里当时酒交易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庶,而且此处酒市的繁荣也辐射了周边,离此不远的干沟,一直都是一个大榷场,很有可能就是当时造酒原料和成品酒交易的集散地。 烧酒,即用高粱、大麦等谷物经蒸馏酿 制的白酒,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 也。 因其酿造原料的不同,可分为高粱 烧、麦烧、玫瑰烧、茵陈烧等。 医治关节 炎、颇具疗效的虎骨烧, 盖取烧酒用虎骨 煎之,为正阳门外乐家药铺(即同仁堂)专 门之物。 烧酒以干烧为最,其含酒精度数 高。 在瓷杯内倾入少许,引火点燃,可燃烧干净,故又名干酒,白干酒。 通常,烧酒多按其产地命名,如长乐烧、衡水老白干、南路烧酒等等。 清代时,北方所产的烧酒以南路烧酒最为著名。 南路烧酒的主要产地在北京大兴县黄村、礼贤、采育三镇。 其名称源于清北京顺天府南路同知。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在北京近郊分设东、西、南、北四路 同知,分管顺天府二十四州县。 南路厅驻大 兴县黄村镇,设巡检司,俗称南路飞虎 厅,管辖霸州和固安、永清、东安、文 安、大城、保定六县。 当时,黄村镇内的几家烧锅酿制的烧酒,其味辛而甘,醇香浓 郁,尤以位于海子角的裕兴烧锅(今大兴制 酒厂)所酿烧酒为佳,运销京师,获利甚 丰,声名大振,遂得名为南路烧酒。 南路烧酒是大兴县重要物产之一。 据统计,1932年大兴县黄村、礼贤、采育尚 有6个制酒作坊。 民国末期,大兴县造酒业奄奄一息, 南路烧酒已名存实亡。 1949 年,河北省任丘县溢泉涌酒厂迁至黄村 镇,在裕兴烧锅旧址建起了黄村酒厂。 1958 年正式改名为国营北京大兴酒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