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味业上交所上市后首现三季度营收净利双下滑

近日,千禾味业(603027)发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业绩出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公司在报告中表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挑战,经营压力加大。

据官方财报,千禾味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88亿元,同比下降1.85%;归母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降9.19%;扣非净利润3.47亿元,同比下降10.25%。但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77亿元,同比增长20.09%。

自2016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以来,这是千禾味业首次在三季报中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局面。凭借“零添加”理念,千禾味业曾在市场中掀起一波增长热潮。2021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9.25亿元跃升至32.07亿元,净利润也由2.21亿元增至5.3亿元。然而,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在大企业纷纷进入零添加品类并加强市场布局后,千禾味业的增长态势开始放缓。

2024年,公司面临的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剧。根据2024年中报数据,千禾味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89亿元,同比增长3.78%;净利润2.51亿元,同比下降2.38%;扣非净利润2.46亿元,同比下降3.73%。其中,第二季度公司业绩出现明显下滑,营收为6.94亿元,同比下降2.53%;归母净利润为9560.47万元,同比下降14.16%。

面对市场竞争的激烈态势,千禾味业在半年报中指出,行业内的存量竞争愈发激烈,企业不得不调整产品定价策略,且打折促销的力度和频次也在不断加大。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零添加”概念曾为千禾味业带来迅猛增长,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环境下,如何保持产品差异化,提升盈利能力,将是公司未来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卖酱油卖出高业绩 酱油企业为何能“逆风翻盘”

酱油市场有巨大潜力

近日,西部酱油龙头企业千禾味业发布上半年财报,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主要营业收入来自酱油产业。 受到业绩利好消息的刺激,千禾味业股价再创新高。 8月17日,千禾味业盘中涨停,报38.5元/股。

根据半年报,千禾味业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到7.99亿元,同比增长34.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79.85%。 其中,酱油业绩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60%,高端酱油产品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2%,高于公司整体营收增速。

酱油和食醋的营业收入成为决定千禾味业业绩的关键。 半年报显示,其酱油和食醋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4.94亿元、1.57亿元,同比增长39%、59%。

此外,以酱油起家的调味料公司海天味业也凭借“卖酱油”成为中国最强的本土食品饮料企业。 日前,胡润研究院发布《2020胡润中国10强食品饮料企业》榜单,海天味业成为中国价值最高的食品企业,近半年价值增长1800亿元,市值达到4700亿元,也因此被称为“酱油中的茅台”。 榜单中,排名第二的伊利总市值为2297.72亿元,排名第三的双汇总市值为1807.35亿元,海天味业的总市值高于伊利与双汇之和。

据了解,海天味业的主要营业收入来自酱油。 根据其发布的2019年年报,海天味业实现营业收入197.97亿元,其中酱油实现营业收入116.29亿元,占比约59%。

酱油行业业绩增长受限

酱油行业的产销量和企业规模均居调味品行业首位。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调味品行业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

但是,酱油市场集中度较低,这芹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业绩的增长。 “酱油等调味用品的市场集中度本就相对分隐首码散,海天味业能够占据6%左右的市场份额,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王清霖说道。

以海天味业为例,自上市以来,海天味业主营业务的业绩增速逐渐放缓。 2017-2019年,海天味业酱油业务收入的增速分别为16.59%、15.85%、13.76%,同时2017-2018年,其酱油单价同比分别增长了5.5%、0.93%。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于酱油产品的忠诚度有待提升,单一品种的酱油未必能成为消费者的长期选择。

高端酱油或成赚钱新风口

今年上半年,千禾味业高端酱油产品实现了快速增长,零添加酱油(有机、头道原香酱油)同比增长52%。 公司上半年毛利率达到49.73%,这主要归功于高毛利酱油占比的提升。 这也意味着千禾味业以高端酱油产品为主的差异化产品布局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了解,千禾味业采用“零添加为主,高鲜为辅”的高举高打产品策略,于2008年推出头道原香系列,正式切入零添加酱油市场,并在价格16-30元/500ml的空白市场实现了高速生长,确立了其高端酱油的定位。

无独有偶,不少酱油企业也推出了“有机、无添加”等高端酱油产品。 如加加食品旗下的纯天然原酿造酱油,价格比普通酱油产品高约130%;海天味业旗下的老字号高端酱油比普通酱油产品价格高约233%。

目前,我国高端酱油行业正处于成长期,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观研天下的数据,我国高端酱油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59.8亿元。

企业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酱油市场中抢占先机?王清霖认为:“首先,企业应该保证酱油的品质,通过良好的品质和口碑获取市场认可度。 其次,随着用户消费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推出新产品和做好宣传是必要的。 最后,为了尽可能地满足更广泛的灶哪用户需求,企业可以在综合评估成本和销售收益的情况下,针对高、中、低端消费者以及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开设多条产品线,多头并进。 ”

千禾味业为什么一直跌

近日,以“高端酱油”著称的千禾味业公布了其2020年的年度报告和2021年一季报。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千禾味业的净利润为2.058亿,同比增长仅为3.81%,其中四季度单季度亏损了1811万,同比大幅下降129.47%;而其2021年一季报数据也不甚理想,净利润仅为3989万,同比下跌了43.34%。

在业绩大变脸的压力下,近期千禾味业的股价也是跌跌不休。根

数据统计显示,自2月份创出高点以来,其股价就开始持续下跌,在短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市值就已经蒸发了130亿,这让背后的投资者们损失惨重。

作为A股三大酱油股之一,在去年消费板块大涨的提振下,千禾味业的股价也是持续上涨,并一度被投资者吹捧为下一个海天味业。当下,大消费板块的风口逐渐退去,千禾味业的业绩不及预期下,未来将走向何方?

千禾味业业绩“暴雷”了?

说起酱油,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海天味业。

确实,海天味业的确是酱油行业的龙头。 不过,超市货架上除了大片的海天酱油之外,还有几款名叫千禾的酱油,虽然名气不大但也不容小觑。

千禾味业主打零添加酱油,定位为高端酱油品牌,凭借着这一差异化的定位,千禾味业森穗在竞争激烈的酱油行业中逐渐站稳了脚跟。 自2016年上市以来,千禾味业的业绩和股价都保持着稳步的增长,在股价持续攀升的影响下,不少投资者更是放言其未来将有机会超越海天酱油,成为新的酱油一哥。

不过,来到2020年,看好千禾味业的投资者们,美梦恐怕要破碎了。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其2020年四季度净利润巨亏了1811万,同比大幅下降了129.47%;2021年一季度业绩也不甚理想,净利润仅为3989万,同比下跌了43.34%。

至于业绩下降的原因,两个季度各不相同。

关于2020年四季度业绩暴雷,主要是计提了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造成的。 在2019年8月,千禾味业以1.5亿元、溢价12.39倍收购了镇江金山寺100%股权,彼时其预估到2020年,镇江金山寺将实现营收8190万元,实现净利润649万元。 然而事实大大相反,2020年镇江金山寺仅实现营收4105万元,亏损更是达到了2554万元。

而也是由于业绩不达标,千禾味业对镇江金山寺计提了8994万元的减值损失,导致了2020年业绩突然“暴雷”。

至于2021年一季度业绩下降,费用增长则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其一季度公司期间费用率首次突破三成达到31.91%,大大压缩了经营的利润。 虽然千禾味业业绩下降的背后有众多原因,但不得不否认,这只昔日业绩稳步增长的白马股,如今也已经跌落了神坛。

资金疯狂出逃,大股东大额套现

除了业绩下降之外,大股东、基金机构等大资金的疯狂出逃,也是千禾味业近期被诟病的原因。 根据数据统计,自从2019年股份解禁以来,千禾味业的大股东就开始了疯狂的减持行为。

在2019年3月初,原始股东刚刚迎来了股份解禁,当年年底第一大股东伍超群就宣布开始减持,彼时伍超群持有千禾味业42.64%的股份;随后的2020年1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五个月时间里,千禾味业实控人伍超群减持813万股,减持比达到1.72%,一共套现了2.44亿元。

这还不过是刚刚开始,一个月后,公司就再度发布了减持公告,董事长伍超群计划减持上限为1997万股、占公司3%的股份,而在两个月之后,这笔减持就完成了,伍超群再度套现了超过8亿元。

除此以外,二股东、伍超群的侄子伍建勇减持同样也不手软,在2020年半年报时,其还持此碧卜股8175万股,占流通股慧销的12.39%;但在9个月之后的2021年一季度,其持股数就下降到了6540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下降到了9.88%。

除了大股东之外,机构也在一季度疯狂减持。

根据股东数据显示,在2020年四季度时,持有千禾味业的基金家数达到了128家,持股数量为7282万;但到了2021年一季度,持有千禾味业的基金家数就只剩下了9家,持股数量也减少到了2898万。

那么,谁又将这些筹码接走了呢?

根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一季度时,千禾味业的股东数仅为1.92万户,但到了一年后的2021年一季度,千禾味业的股东数暴增至6.25万户,是前一年的接近4倍。

酱油大王:语文老师下海经商,意外发现转做酱油,年收20亿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空悔

酱油虽是快消品中的小单品,但“小酱油”也有大市值。

酱油绝对是个令人垂涎的生意,创造出了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和加加食品()三家上市公司;

酱油龙头海天味业的市值甚至跑赢房地产巨头万科,高达4215.82亿元,2019年营收近200亿元,董事长庞康的财富高达115亿美元,高居中国食品行业榜首。

民以斗含正食为天,在大环境较差的当下,酱油行业大多企业利润率一路高歌,但是只有它除外——加加食品,被同业远远甩在身后。

这个当年曾让海天味业都倍感压力的“酱油第一股”,如今却要打“酱油”了!

从昔日中国酱油第一股,再到违约担保、资金被冻结、戴帽ST、业绩低迷,加加到底怎么了?

也许大家还记得那句广告语“吃饭加酱油,每天吃饭都要加加加酱油”,却不知道,加加曾以“中国酱油第一股”的荣誉站上A股舞台。

加加酱油的崛起在行业内也算是一场传奇,从1996年成立一路高歌猛进,快速占据市场,到2012年更是登陆A股市场,成为“中国酱油第一股”。

但是这样的传奇之下,加加在近几年问题频出,销量下滑,股价下降,市场受到冲击,资金问题等不断被频频爆出。

6月11日晚,加加食品自曝违规担保,称在自查中发现公司及全资子公司盘中餐粮油存在违规担保约4.66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9.94%。

加加食品于6月12日起停牌一天,6月15日开市起复牌,因控股股东违约担保事件,被深交所实行其他风险警示,戴帽“ST加加”;

2020年一季报业绩,营收同比下降10.96%,净利润同比下降9.59%,更是让加加食品雪上加霜。

ST加加刚刚走出违规担保泥潭, 在12个交易日内累计收获9个涨停,就在大家以为ST加加翻身有望摘帽的时候,却又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今日报收6.93元,较最高价时市值已跌去30%。

消息面上,6月30日晚,ST加加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卓越投资已与优选资本、三湘银行达成和解,并支付了首笔不低于2.8亿元清偿款,公司违规担保事项解除。

随着违规担保事项消除,公司有望在短期内摘掉ST帽子,这也是点燃股价的导火索,但资本是逐利的,相信这也是为什么ST加加连续跌停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透过表象,再去看加加食品,此时,再问何时摘帽似乎也不那么重要。 不同于其它“上市第一股”的困境,加加食品的衰败故事中更具其“个人主义”的色彩。

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加的兴衰起伏与其创始人杨振密不可分!

湖南人有什么性格品质?坊间传的是吃得苦霸得蛮,有种敢性。

加加食品现任董事长兼实控人,杨振,曾经就是这样一个人。

杨振,196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宁乡县。

杨振的父亲在他7岁时早逝,两个姐姐早嫁,母亲一人拉扯着三兄弟长大。 在他的童年岁月里,他每天都在做着赚钱养家的梦。

最终杨振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学习考进了宁乡四中,后来又考上了益阳师范,主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此端上了“铁饭碗”。

本以为,杨振过上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稳定生活,会一辈子这样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但是, 对于一个饱读《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各类史书、文学名著的一个文化人来说,杨振却被书里描绘的西方繁荣富庶的生活所吸引,这也激发了他想要改变个人及家庭命运、振兴家业的梦想。

于是,在当了两年老师后,出于赚钱养家,孝顺长辈、帮扶兄长的目的,杨振毅然扔掉“铁饭碗”下海经商,十年商海磨练,为他日后创立“加加食品”淘到了第一桶金。

一个伟大的设想常常来自于偶然,就像创作中的灵感,只为外界的一点触动,灵感的火花便如电老禅光般在脑海中闪现。 创立加加食品的想法,在杨振的脑海里亦如灵感般出现。

起初,杨振做的是“隐形纱窗”和“技术”转让的生意,酱油厂的成立最初源于, 杨振把用利器捅破的传统酱油瓶盖,改进为打开外盖,直接拉开内盖即可的设计(也就是现在酱油瓶所用的瓶盖)。

他当时想要把这个设计以50万元卖给酱油厂,但问了三家厂家没有愿意购买;

此时,一个想法在杨振的脑海中产生:创办一家酱油厂。

1996年,34岁的杨振在湖南宁乡创立加加酱油厂(加加食品前身),当时仅有3亩地,几十个工人。

但杨振和加加食品有一个贵族梦想,他想要做的是一家定位高端的酱油企业,并非与当时湖南市场的酱油产品一样,以低价、低端为特征。

加加酱油厂的高端酱油市场售价6.5元,但当时湖南当地酱油市场普遍价格才1.6元。巨大的价差,如何让消费者买单呢?

杨振做了一件当时所有酱油企业都没有做过的事情,打广告。 他那时还想不到,这个行业将被他改变。

他先是在报纸上一连数期发布“悬疑广告”:“小麦+大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内容。

在吊足所有人胃口之后,加加酱油才在千呼万唤中露出庐山真面目。 这个品牌迅速为人所知。

之后又投入巨资在当地电视播送广告,而当时十八线城市对电视广告中出现的产品是无条件信服的,加加酱油的知名度打出来了,销售渠道也一下子打开了。

2002年,杨振将加加食品积攒的利润全部押上,一掷4800万,豪赌央视两个月的“标王”,借此打开全国市场,据说当时从全国打来要求加盟的经销商电话如同潮水。

2003年五六月,加加酱油的广告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后面。 2004年,加加食品营收创下5亿元的记录。

孤注一掷式的营销,也让加加食品获得了成功,市占率一度超过李锦记,位居酱油行业第三,仅次于海天味业和美味鲜。

此后六年,靠做老抽酱油的加加食品迅速发家,一出生便风华正茂,酱油大王也成为杨振的另一个身份。

2009年到2012年,加加食品营业收入从12.02亿元增长到了16.57亿元,净利润从8101.73万元增长到了1.7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酱油大王”。

2012年1月,加加食品成功在A股上市,当时海天味业才刚刚启动上市程序,千禾味业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品牌,“中国酱油第一股”就此诞生。

加加酱油的诞生,是个传奇,但在杨振手里,加加食品貌似已经完成使命,上市即高潮,加加食品没想到那是它最后的高光时刻。

上市前3年,加加食品还能保持着8%、14%、22%的营收增速,上市之后,便开始增长倒退,呈徘徊状。

2012年-2019年,公司营收从16.6亿元增加至20.4亿元,归属净利润却从1.76亿元下滑至1.62亿元。

大概是主业不及预期,加加食品开始谋求多元化布局。 除围绕酱油品类向外延伸外,加加食品还把目光转向调味品之外的市场。

2015年,加加食品投资5000万元,取得长沙云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51%的股权,试图以电子商务作为新的突破口,但结果并不理想。

截止2017年10月31日,云厨电商负债总额达到3400万元,加加食品最后以0元的价格转让了云厨电商51%的股权,这笔投资以失败告吹。

2017年,加加食品宣布,将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辣妹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00%资产,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这起并购以终止结束。

加加食品在多元化布局上屡屡碰壁,公司业绩没能改善,反而越来越惨。 2020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4.92亿元,同比下降10.96%;归属净利润0.5亿元,同比下降9.59%。

2012年,杨振把仅23岁的儿子杨子江扶到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助理的席位上,妻子肖赛平担任董事,一起共享家族荣耀。

据统计, 截止2019年底杨振家族共计持有公司42.3%的股份。 可以说,无论是股东席位还是管理层,公司都被杨振家族全面控制。

家族式企业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特点就是,可以共苦但不可同甘,随着家族企业的成长,其内部会形成各类利益集团,公司就难免会沦为控股股东个人的提款机。

2017年,杨振使用加加食品的公章,以加加食品的名义为控股股东湖南卓越对外借款提供大额担保。 同年,杨振指使加加食品财务人员收集公司U盾、复核U盾、密码等交予湖南卓越财务总监,借此向其两家关联企业开具商业承兑汇票。

2018年,杨振为偿还自身及关联方债务,指示加加食品财务人员将加加食品2400万元转给其指定的自然人刘某渝,将3000万元转给湖南卓越控制的湖南派仔食品有限公司。

2018年4月,加加食品公告称,卓越投资和杨振以公司名义,违规为自身债务提供担保金额1.53亿元。此外,还存在违规开具商业票据6.94亿元;

尽管加加食品一再提示风险,但显然杨振并未因此收敛,直到今年6月违规担保爆雷,拖累加加食品被ST。

放眼A股市场,被实控人违规操作坑惨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但上市公司并非实控人所有,它属于全体股东,上市公司亟待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避免实控人凌驾于上市公司之上。

曾经的辉煌,不用否认,如今的衰败也早已注定。

作为曾经的“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如今已经沦为资本市场“打酱油”的角色,比加加食品晚上市的海天味业,反而坐稳了“酱油一哥”的宝座,难免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

一号公司《失控的加加食品不想“打酱油”》、

财经 无忌《自爆违约担保,加加食品的风雨飘摇缘起何处?》、

食业家《加加食品杨振:酱油大王,“云厨”作战,下注高端》、

财经 锐眼《12天9涨停:被坑惨的“酱油第一股”暴走,就此彻底翻身?》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jinrong/34645.html
藏在酒坊中的永清宴
龙生肖2024年11月的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