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推进防洪体系建设 借助国债资金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原标题:京津冀推进防洪体系建设 借助国债资金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央视网消息: 2023年国家增发1万亿元国债资金,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水利是重点支持领域。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1万亿元增发国债资金落实到水利领域有7800多个项目。目前,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已实施4753个,完成投资767.5亿元,总体进展顺利。

7800多个项目分四大类,主要涉及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以及其他水利项目。

京津冀借助国债资金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水利部门预测,2024年汛期整体形势为旱涝并发、涝重于旱。海河流域将于6月入汛,京津冀三地正加快水毁工程修复、推进防洪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近日,记者在天津市东淀蓄滞洪区内的辛口镇施工现场看到,第六埠灌排泵站的6座泵站正在拆除重建,这里还将新建节制闸3座,维修加固桥闸涵12座,预计主体工程将于2024年年底前将完成。

为修复永定新河、大清河、子牙河以及永定河泛区、东淀蓄滞洪区等受损的堤防和防洪设施,天津谋划安排项目86项,计划投资229.36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51.45亿元。截至目前,工程已完工15项,其余项目已在4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2024年一季度,河北省廊坊市国债项目清单共支持当地灾后水毁修复工程21个,总投资7.57亿元,国债资金5.67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17个,开工率超过八成。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增发国债项目清单共支持北京水务领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42个,目前,已开工105项、已完工8项。预计,2024年6月前将全部完成建设,恢复到灾前水平并力争有所提升。


黄河流域什么人民政府按照深度节水控水要求可以制定什么国家用水定额的地方用

(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与管控

第三章 生态保护与修复

第四章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五章 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

第六章 污染防治

第七章 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八章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第九章 保障与监督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类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

本法所称黄河流域,是指黄河干流、支流和湖泊的集水区域所涉及的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第三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加强污染防治,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机制(以下简称黄河流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指导、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审议黄河流域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等,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相关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

黄河流域省、自治区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省级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推进本行政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管理机构,依法行使流域水行政监督管理职责,为黄河流域统筹协调机制相关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 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

黄河流域相关地方根据需要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制定、规划编制、监督执法等方面加强协作,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建立省际河湖长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河湖长负责河道、湖泊管理和保护相关工作。

第七条 国务院水行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应急管理、林业和草原、文化和旅游、标准化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文、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生态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标准体系。

第八条 国家在黄河流域实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人口和城市科学合理布局,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本行政区域组织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第九条 国家在黄河流域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措施,鼓励、推广使用先进节水技术,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有效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十条 国家统筹黄河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加强流域及流域间防洪体系协同,推进黄河上中下游防汛抗旱、防凌联动,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并适时组织评估,有效提升黄河流域防治洪涝等灾害的能力。

第十一条 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开展黄河流域土地、矿产、水流、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状况调查,建立资源基础数据库,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并向社会公布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状况。

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黄河流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状况普查,或者根据需要组织开展专项调查,建立野生动物资源档案,并向社会公布黄河流域野生动物资源状况。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状况评估,并向社会公布黄河流域生态状况。

国务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沙化调查监测,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调查监测结果。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黄河流域水土流失调查监测,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调查监测结果。

第十二条 黄河流域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在已经建立的台站和监测项目基础上,健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文、泥沙、荒漠化和沙化、水土保持、自然灾害、气象等监测网络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风险报告和预警机制。

第十三条 国家加强黄河流域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体系建设,维护相关工程和设施安全,控制、减轻和消除自然灾害引起的危害。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与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相衔接,加强对黄河流域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应对管理。

出现严重干旱、省际或者重要控制断面流量降至预警流量、水库运行故障、重大水污染事故等情形,可能造成供水危机、黄河断流时,黄河流域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实施应急调度。

第十四条 黄河流域统筹协调机制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黄河流域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问题等提供专业咨询。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黄河流域建设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相关规划等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第三方评估、分析、论证等工作。

第十五条 黄河流域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黄河流域信息共享系统,组织建立智慧黄河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科学化水平。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共享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土保持、防洪安全以及管理执法等信息。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支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运动与调控、防沙治沙、泥沙综合利用、河流动力与河床演变、水土保持、水文、气候、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关键性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第十七条 国家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研究黄河文化发展脉络,阐发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宣传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宣传报道,并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九条 国家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活动。

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划与管控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黄河流域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指导和约束作用。

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有序统筹安排黄河流域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统领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利用任务,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涉及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应当与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

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原则,依法编制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规划、防洪规划等,对节约、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作出部署。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编制。

第二十四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以及重大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当与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

黄河流域工业、农业、畜牧业、林草业、能源、交通运输、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和开发区、新区规划等,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应当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未经论证或者经论证不符合水资源强制性约束控制指标的,规划审批机关不得批准该规划。

第二十五条 国家对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严格实行用途管制。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对本行政区域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实行分区、分类用途管制。

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活动应当符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并依法取得规划许可。

禁止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未经国务院批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禁止擅自占用耕地进行非农业建设,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

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控制黄河流域以人工湖、人工湿地等形式新建人造水景观,黄河流域统筹协调机制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状况,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当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

禁止在黄河干支流岸线管控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禁止在黄河干流岸线和重要支流岸线的管控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但是以提升安全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的改建除外。

干支流目录、岸线管控范围由国务院水行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会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第二十七条 黄河流域水电开发,应当进行科学论证,符合国家发展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和生态保护要求。对黄河流域已建小水电工程,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分类整改或者采取措施逐步退出。

第二十八条 黄河流域管理机构统筹防洪减淤、城乡供水、生态保护、灌溉用水、水力发电等目标,建立水资源、水沙、防洪防凌综合调度体系,实施黄河干支流控制性水工程统一调度,保障流域水安全,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

第三章 生态保护与修复

第二十九条 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

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第三十条 国家加强对黄河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大对黄河干流和支流源头、水源涵养区的雪山冰川、高原冻土、高寒草甸、草原、湿地、荒漠、泉域等的保护力度。

禁止在黄河上游约古宗列曲、扎陵湖、鄂陵湖、玛多河湖群等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从事采矿、采砂、渔猎等活动,维持河道、湖泊天然状态。

第三十一条 国务院和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脆弱区域划定公益林,实施严格管护;需要补充灌溉的,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合理安排灌溉用水。

国务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黄河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加强对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天然林、湿地、草原保护与修复和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工作的指导。

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防护林建设、禁牧封育、锁边防风固沙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鼠害防治等措施,加强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天然林、湿地、草原保护与修复,开展规模化防沙治沙,科学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在河套平原区、内蒙古高原湖泊萎缩退化区、黄土高原土地沙化区、汾渭平原区等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11月11日 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内容

2010年11月11日10时,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将在国务院小礼堂举行。 中国政府网进行现场直播。 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回良玉(2010年11月11日)2010年11月11日10时,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 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中国政府网 陈竞超 摄同志们: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力以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今年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已成定局、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即将全面展开的重要时刻,国务院召开这次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很及时,很必要,很重要。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年来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举措、新经验,分析研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以及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相关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夺取明年农业丰收、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刚才,湖北、广西两个省区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和下步工作打算,国家统计局、水利部的负责同志对水利普查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作了安排,讲得都很好。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形势,充分认识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农业农村发展承接了前6年持续向好的势头,取得了极不平凡、明显好于预期的显著成果,在“难上加难”之年赢得了“好上加好”。 粮食生产在高基数上再创新高,实现了极不寻常的“七连增”,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 农民收入在高增幅上继续较快增长,连续7年增幅超过6%,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连续“七年高增长”。 农村民生改善进一步提速,农村改革克难前行,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在极为复杂的环境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顺利实现了中央去年底提出的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的要求,为管理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央政策倾力支持、农业科技大力支撑、市场价格有力拉动、农村改革强力推动的结果,也是有力有效抗灾救灾的结果。 今年我国从东到南、从西到北,从春季、夏季到秋季,自然灾害多灾连发、群灾并发、重灾频发。 面对历史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创新防灾减灾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举措,推进有效防灾,开展积极救灾,实行主动避灾,切实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如果没有各方面在防灾减灾中付出的极大艰辛、作出的巨大努力,如果没有各地坚持不懈地加强水利建设、建成了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就没有今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成绩。 去冬今春以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开展抗旱设施、水毁灾毁工程修复、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和农民投工分别比上年增长21.7%和13.2%,机械投放和土石方完成量分别增长18.2%和10.4%,都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最多的一年。 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如期完成,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37处大型灌区全面完成规划节水改造任务,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三峡水库蓄水175米水位成功实现,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坡耕地整治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水土流失防治取得新成效。 这些都在今年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效益十分显著。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比较低下。 可以说,农田水利脆弱,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是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突出软肋,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要求十分紧迫,任务十分繁重。 一是水资源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水资源分布又不平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用水需求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还将持续增长,加之水浪费、水污染和过度开发等问题,城乡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形势将日趋严峻。 二是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还不稳固。 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现有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损毁、地力下降等也威胁粮食安全。 三是防洪安全体系尚不完善。 虽然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低,小型水库病险隐患多,山洪灾害防治难度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任重道远。 目前全国尚有1.02亿规划内农村人口急待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由于农村水源变化、水污染和水质标准提高等原因,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任务艰巨。 五是旱涝等灾害威胁十分严峻。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今年冬季我国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冷暖变化幅度较大,有可能出现区域性低温和阶段性强降温过程;明年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总趋势较常年偏高;今年冬季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华北、黄淮、江南大部、华南等地降水可能较常年偏少,黄淮、华南地区可能出现冬旱;明年春季江南、华南东部地区、内蒙古可能出现春旱,华南可能出现冬春连旱。 今冬明春降水偏多、气温偏低的地区农田排水防渍和防御低温危害的任务很重,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的地区抗旱和防御森林草原火险的任务很重。 这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加强防灾减灾。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工作。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等,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设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也十分强调水利建设问题,明确要求“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这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全党全社会关心关注水利的有利时机,真正把水利建设放到突出位置,作为国家投入重点,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我们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好通胀预期的任务十分繁重。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意义十分重大,直接关系明年农业稳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影响物价稳定的大局,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支撑作用;直接关系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关键作用;直接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农民身体健康有基础作用。 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清醒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来部署,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来推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来实施,迅速在全国掀起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 二、把握重点任务,切实做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围绕提高防洪抗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农田灌排体系建设,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多措施、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多方面、大效力整合国家资源,多层次、大范围动员社会力量,扎实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促进农田水利再上新台阶,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保障。 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以水毁灾毁工程修复为重点,尽快恢复水利设施功能。 今年各地自然灾害重,损毁水利设施多。 要重点加强直接关系防汛抗旱、群众饮水、春播春种的水毁灾毁水利工程修复,优先安排资金,抓紧时间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各类防洪设施在明年汛前全面修复,确保群众饮水工程尽快满足需要,确保农业灌溉设施在今年冬季修复,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安全。 第二,以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 今年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严重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一些中小水库出险,损失极为严重,进一步暴露了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 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下大决心进一步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 对此,国务院已经作出了全面安排,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尽快实施,力争早见成效。 第三,以抗旱水源建设为重点,着力保障用水需求。 要加快实施全国大型和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建成一批大中型水源工程。 以大型骨干水源配置工程为中心,推进江河水系连通,建设大中小型水源调蓄工程,实行调水引流、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以清释污,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抗御大旱、减轻灾害、抵御风险的能力。 同时,要高度重视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对小水库、小塘坝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加固,积极兴修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有计划地增打一批机电井,千方百计解决干旱地区抗旱水源不足的问题。 第四,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重点,全面改善农村供水条件。 按照确保2013年底前解决规划内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要求,健全责任制,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在科学规划与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总结和推广各地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供水方式,鼓励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优先考虑城乡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 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规范建设管理,建立健全受益农户全程参与机制,形成合理水价制度,强化工程运行管理,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第五,以改善农田灌排条件为重点,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水平。 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强灌溉与排水、骨干与田间配套。 继续把节水灌溉这一革命性措施抓实抓好,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发展节水灌溉结合起来,突出建设重点,连片配套改造,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提高农田水利化水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第六,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扎实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推进坡耕地整治工程建设,加大梯田、坡面水系和小型水保工程建设力度,建设旱涝保丰田,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继续抓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和西南石漠化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搞好黄土高原淤地坝、南方崩岗治理。 加大实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生产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力度。 大力推进牧区水利建设,抓好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 加大河道疏浚、河塘整治和引排水工程建设力度,沟通水系、截污治污、恢复功能,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的各个方面。 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保障措施,搞好宣传动员,狠抓工作落实。 要特别重视搞好“两个结合”:一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相关工作结合好。 就是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灾后重建、国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村镇规划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效益。 二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相关力量结合好。 就是要把政府的力量、农民的力量、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强大合力。 中央政府将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增加投入。 同时,要深化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补助、奖励等办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兴办农田水利。 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下水利普查工作。 国务院决定自今年起,用3年时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 这是新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次水利普查,全面摸清我国水利家底,准确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水利能力建设状况,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 这对于科学谋划水利长远发展、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前不久,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对水利普查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刚才水利部、统计局负责同志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各项部署,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抓紧组建各级普查机构,完善细化普查方案,做好经费保障和队伍培训工作,依法依规、科学规范、真实准确普查,确保普查工作有序开展,确保普查结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三、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为明年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认真抓好冬春农业生产。 北方地区要加强冬季田间管理,采取措施保墒保苗、控旺防冻、防灾减灾,确保小麦、油菜安全越冬。 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冬闲田,努力扩大冬季作物种植。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菜篮子”生产和供应的各项部署,着力搞好冬春蔬菜生产,深入推进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和蔬菜标准园建设。 完善重大病虫害防控预案,集中开展冬季病虫防控行动,努力减轻病虫害损失。 要抓住当前市场价格有利的时机,引导农民扩大冬春畜禽集中补栏,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 抓好今冬明春的植树造林,认真做好组织发动、种苗准备等方面的工作。 加强农资产需衔接和运行调节,强化市场监管,保障生产用肥、用油、用电需要。 今年中央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多、力度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今年年底以前,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调动农民发展冬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要加强市场调控,搞好农产品流通。 要切实做好秋粮收购工作,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保证资金供应和仓储需要,规范市场主体购销行为,维护正常收储秩序。 强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调控预案,搞好储备投放和进出口调节,加强粮食调运和产销衔接,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兼顾好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面的利益,既不能“米贵伤民”,也不能“谷贱伤农”。 否则,今后农产品供给就会出问题,影响全局、带来被动。 三要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冬春季节是动物疫病高发季节,也是防控的关键时期。 要全面强化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突出抓好重点疫病免疫工作。 要加大冬前集中免疫工作力度,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加强产地、屠宰和运输检疫监督。 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机制,按照“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的原则,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把新发疫情控制在疫点上,防止扩散蔓延。 四要严密防范森林草原火灾。 当前,我国大部分省(区)已进入冬季森林草原防火紧要期,华东、中南等地区森林草原火险较高,防火形势十分严峻。 要认真总结森林草原防火的经验、汲取教训,切实加强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及早安排部署,做好宣传教育、值班值守、预警预测、隐患排查、火源管控,加强预案演练,科学处置火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森林、草原资源安全。 五要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今年受灾地区广,受灾人口多。 大部分灾区在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还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多。 各级政府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尽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增加救灾和扶贫投入,加快灾区恢复重建进度。 现在已到冬令时节,一定要解决好灾区群众的口粮、衣被、住所和取暖问题,保证他们安全过冬。 要解决好困难群众冬春种所需资金和物资,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六要科学谋划明年和“十二五”的农业农村工作。 明年以至整个“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 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的背景下,在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基础上,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困难更多。 我们一定深刻认识做好明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充分估计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认真谋划加强“三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特别要注意克服在农业连续7年丰收后松劲麻痹的思想,注意防止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忽视农业的倾向,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全国水利普查,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二五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建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了专门阐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这主要是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 《建议》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这是把居民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促进持续稳定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 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十二五”时期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机制,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 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我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有较大增长空间,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们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 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受自然资源约束日益凸显,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提高农产品产出的空间越来越小。 根本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 我们必须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特别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要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扶贫减贫取得更大进展。 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增收难,主要在外出就业难、务农效益低。 必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建议》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全面部署。 主要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 这里,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很大。 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但由于长期发展滞后,服务业对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使服务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主要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 这里,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动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完整战略格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谋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要重视和解决城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区过于集中、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占用过多、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 二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要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 三要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住房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形成合理的社会预期和有效的调控体系。 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这里,我就两个问题作点说明。 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 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去年,中央提出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决定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 这些都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主动行动。 我们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这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 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建议》明确提出了以防洪和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要求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这些工作。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 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健全国家资助制度,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四是建设人才强国。 人才是第一资源。 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议》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 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 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要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这对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政策既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 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中央已经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过程。 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 “十二五”时期,我们既要完成近期任务,也要向长远目标迈出坚实的重大步伐。 《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工作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增强他们对医改的信心和对政府的满意度,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 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建议》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 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二是推进文化创新。 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随着现代经济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 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 同时,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关于“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还不少,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建议》强调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议》根据“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对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 这里,我着重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 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二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使各类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 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继续完善税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等。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 这些年,政府自身改革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主体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必须通过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该管的事情切实管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 要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政府公信力。 五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进入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的新阶段。 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和内外联系更为密切,也对我国与国际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时期,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扩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建议》明确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点任务。 一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 二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 三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 维护我国海外权益,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四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建议》还阐述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等重大任务和保障问题,对全党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jinrong/3586.html
一家子沾光贵女嫁妆 美貌王后的惊世珍宝们700万贱卖后现在何
地狱潜者2 社区经理傲慢回应 不愿绑定就留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