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国际科研价值 阿根廷首个白垩纪公园开园

当地时间6月21日,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院表示,该国首个白垩纪市立公园在门多萨省马拉圭市开园,旨在促进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和科学传播。

公园占地700公顷,园内保存着超过400个距今7200万年至8000万年的泰坦龙和兽脚类恐龙脚印,具有国际科学研究价值。该遗址还有各种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记录了白垩纪末期,即大部分恐龙灭绝之前的动物群落和大陆及沿海环境。(总台记者 马天静)


四川新发现:保存精美的白垩纪恐龙足迹

白垩 [è] 纪(英语:Cretaceous Period):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 ,历经7900万年。 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

得名由来:白垩纪是在1822年由比利时地质学家Jean dOmalius dHalloy在研究巴黎盆地时所提出。 白垩,在拉丁文意为“灰质黏土”,意指白垩纪地层里随处可见的白垩,由海生非脊椎动物身上甲壳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尤其是球石粒。 这些白垩黏土层可在欧洲大陆与不列颠群岛(尤其是著名的多佛白色峭壁)发现。

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BC1亿450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0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 白垩纪末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时代特征:白垩纪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 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 最早的蛇类、蛾、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 被子植物也出现于此时期。

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的变化大。 陆地生存着恐龙,海洋生存着海生爬行动物、菊石、以及厚壳蛤。 新的哺乳类、鸟类出现,会开花的植物也首次出现。 白垩纪 -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

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缩写记为K,是德文的白垩纪(Kreidezeit)缩写。

据科学家估算,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气温则是高于今日4 。

年代测定

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白垩纪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的准确时间却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几百万年之间。 在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没有灭绝事件或生物演化的特点,可以明确分开两个年代。 白垩纪结束的时间定的比较准确,是在BC6500万年至6600万年前结束,那时全地球的岩石层都含大量的铱。 科学家一般以为,那时有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今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留下一个大型陨石坑。 由于这个陨石,造成了地球上大量生物灭绝,称为 白垩纪 -第三纪灭绝事件。 毕竟 历史 久远难以考证,现在这个理论存有争议,。

白垩纪亚层

(图为四川白垩纪时期恐龙足迹图)

早期的科学文献将白垩纪分为三个时期,依年代早晚为:纽康姆世(Neocomian)、高卢世(Gallic)、森诺世(Senonian)。 划出一个中统,至于中统的顶底界如何确定,尚有不同意见。 1982年前后,国际上有一个“中白垩事件”科学组织,活动非常积极,主要是研究白垩纪期的生物地层学、海侵海退、缺氧事件、地磁场倒转、盐类和白垩的形成、南大西洋和莫桑比克峡谷的开裂,以及印度板块从冈瓦纳古陆的分离等课题。 白垩纪中期不是一个确切的地质时代概念,有人从阿普特期算起到桑顿期,多数人则从阿尔布期算起到康尼亚克期。 中白垩统的划分除中东地区外,国际上很少使用。 白垩系二分法已沿用了几十年,见于大量的出版物及地质图件上,当前不宜于再改动。

白垩系的划分以欧洲海相地层为依据,最初以菊石为标准分6 7个阶(期),后来将某些亚阶升级,增加到12个阶(期),但仍有人习惯于把下白垩统下部的4个阶合称为尼欧可木阶(或译纽康姆阶)。 上白垩统中部的康尼亚克、桑顿和坎潘 3个阶合称为森诺阶。 在这12个阶中可划分出53个菊石带,又以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做为白垩系分阶、分带以及洲际对比的重要依据。

目前的科学文献一般将白垩纪分为晚、早两世,共计12期,都以欧洲的地层为名,从最晚到最早细分如下:

晚白垩世

马斯特里赫特期:70.6 0.6 – 65.8 0.3百万年

坎帕期:83.5 0.7 – 70.6 0.6百万年

桑托期:85.8 0.7 – 83.5 0.7百万年

科尼亚克期:89.3 1.0 – 85.8 0.7百万年

土仑期:93.5 0.8 – 89.3 1.0百万年

森诺曼期:99.6 0.9 – 93.5 0.8百万年

早白垩世

阿尔布期:112.0 1.0 – 99.6 0.9百万年

阿普第期:125.0 1.0 – 112.0 1.0百万年

巴列姆期:130.0 1.5 – 125.0 1.0百万年

豪特里维期:136.4 2.0 – 130.0 1.5百万年

凡蓝今期:140.2 3.0 – 136.4 2.0百万年

贝里亚期:145.5 4.0 – 140.2 3.0百万年

恐龙有哪些种类?

恐龙种类有:肉食龙钟敏类、虚骨龙次亚目、原蜥脚次亚目、蜥脚次亚目、鸟脚亚目、剑龙亚目、甲龙亚目、角龙类、肿头龙亚目等等。

1、肉食类

肉食龙类一名最早是指各种各样大型的兽脚类恐龙,它们具有巨大的头及巨大的牙齿而不同于个体较小且骨骼轻盈的虚骨龙类(Coelurosauria)。 体型最大的肉食龙类是异特龙超科鲨齿龙科鲨齿龙亚科的马普龙,体重最重可达到12吨。

2、虚骨龙次亚目

虚骨龙次亚目(Coelurosauria),具轻盈灵活的躯体,早期代表可能是食肉类型 ,后期代表发 展成杂食性 ,有的则是以蛋 为其主食(无牙的似鸟龙)。

3、原蜥脚次亚目

原蜥脚次亚目(Prosauropoda),双足行走,杂食型。 头不大,顶面光平,眼眶大于头部所有孔眶,泪骨纤细,眼前孔为葫芦状,枕髁较大。 下颌关节低于齿列面,牙齿小,齿冠短,两侧面有微弱纵棱发育,其前缘见少量锯齿构造,齿尖不锐利。 颈部较长,神经棘及横突不发育,背锥体为双凹型,荐前椎至少23个,愈合荐椎有3个,前部尾椎较高。

4、鸟脚亚目

鸟脚亚目(Ornithopoda)是恐龙类中化石最多的一类,其内容亦很庞杂,两足或四足行走。 嘴部一般扁平,下颔骨前方有单独的前齿骨。 最早被人们发现并科学认识的恐龙—禽龙(Iguanodon)即属此类。

5、角龙类

角龙类即角龙亚目角龙类恐龙是指鸟臀目的缘头龙类的一支这类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体长可达9米。 它们成群生活,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啃食植物,就像一群巨大的绵羊。

得益于有关“侏罗纪公园”等恐龙电影及其无尽的续集,霸王龙可能是漫游地球的最著名,最受恐惧的,当然也是最受欢迎的 恐龙。 但是,现在,霸王龙在恐龙世界无可争议的国王的头衔可能有了新的竞争者,或者至少是霸王龙出现之前,或许有了一个更早的国王。

犹他州的科学家们最近从全球博物馆收集,并且重新组装了一些骨头,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物种。 它与霸王龙有一定的关系,但生活较早,遍及北美。

研究小组报告说,吉姆玛德塞尼异特龙重约4,000磅(大概1.8吨),从头顶到尾巴长到近30英尺长(9.1米)。

它站立在两只三趾的脚上,有80个锯齿状的牙齿,可以用来捕获和切碎猎物,并且还有长长的弯曲爪子可以帮助猎食。 对我们非常了解的霸王龙,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霸王龙的体重在5-7吨之间,身长大概13米(最大的现存化石在14.6米)。 这也就是说这些比霸王龙更早时代的地球霸主,比霸王龙要小得多。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应将哪种标本归入异特龙类别,这是指站立在两条腿上,有大身体并且是食肉动物的恐龙种类。 现在,吉玛德塞尼异特龙被宣布为该属中最古老的,可追溯到霸王龙时代的1.45亿。

玫瑰马普龙

虽然它的名字中有玫瑰这样浪漫的花朵名称,但是玫瑰马普龙的攻击性可以排在第二位。 最长可达十二米,最重可达六吨,一度成为地球上体型最大肉食类恐龙。 并且从已经发现的化石中可以得出,玫瑰马普龙是一种喜欢围猎的群体,经常围猎另一种叫做阿根廷恐龙。 它们一亿多年前在地球上生活着,主要分布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附近。

四川发现肉食恐龙新足迹

2021年7月6日电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恐龙足迹研究团队日前宣布在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黄荆镇,新发现了一批保存良好的恐龙足迹,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记录了实雷龙足迹(Eubrontes)的一个新种,并命名为野比氏实雷龙足迹(Eubrontes nobitai)。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5日出版的《古地理学报》上。

图说:四川古蔺肉食性恐龙足迹行迹

2020年7月的一天,古蔺黄荆镇原林村村民林永平在清理暴雨之后被垮塌山石堵塞的河道时,发现一块被大水冲翻的石板上有4个间距一致的脚印,这些脚印大小均匀,每个脚印3个胖胖的脚趾排列紧密,每个脚印之间间隔约50厘米。 曾在古蔺县原桂花镇汉溪村发现多处恐龙足迹的黄荆镇政府工作人员徐挺闻讯前来,将脚印拍照后发给相关专家。 随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古生物专家联合带领团队来到金鱼溪,通过仔细调查发现,金鱼溪足迹点至少分布了4条蜥脚类行迹,2条兽脚类行迹,以及4个孤立足迹。 保存足迹的砂岩表面有水流波痕,粉砂岩普遍发育泥裂,代表曲流河沉积与小型辫状河沉积互层。 此外,金鱼溪足迹所在的长石石英砂岩中,还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痕迹,如沙躅迹(Arenicolites)和塔尼迹(Taenidium)。

金鱼溪足迹点最重要的发现是记录了实雷龙足迹(Eubrontes)的一个新种,并命名为野比氏实雷龙足迹(Eubrontes nobitai)。 学者根据第II趾明显的跖趾垫痕迹等特征,将其归入实雷龙足迹,由于该批标本明显区别于具有拇趾印的中–大型兽脚类足迹,如重庆足迹(Chongqingpus),以及其他实雷龙足迹种、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以及白垩纪的亚洲足迹(Asianopodus),因此命名一个新种。

足迹特写:

据估算,野比氏实雷龙足迹的造迹者速度为3.89km/h,体长约4米。 四川盆地下白垩统中几乎无兽脚类恐龙的骨骼化石,但根据中国西部早白垩世时期的化石记录推断,其造迹者可能是中等体型的异特龙科(Allosauridae)或鲨齿龙科(Carcharodontosauridae)恐龙。

实雷龙足迹最早于19世纪早期发现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涅狄格河谷。 关于实雷龙足迹或实雷龙型(Eubrontes-type)足迹的报道常见于上三叠统、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 中国目前有超过100个的足迹点产出了三趾型兽脚类足迹,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归为了实雷龙足迹科或实雷龙型足迹。 虽然实雷龙足迹样本丰富,但其足迹种历经了多次更新。 多数足迹种的描述差,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只接受一种,即为早侏罗世的模式种E. giganteus。 而野比氏实雷龙足迹可能是除E. giganteus之外,最明确的实雷龙足迹种之一。

野比氏实雷龙足迹是一种重要的兽脚类足迹形态型,这是目前中国兽脚类足迹中唯一一个与侏罗纪的实雷龙足迹模式种具有相似之处的种。 可以说,野比氏实雷龙足迹是首个可靠的白垩纪实雷龙足迹种,也是少有的经过仔细研究后才被命名的新遗迹种。 它在中国西南地区下白垩统的出现,证明存在一个成功演化的兽脚类恐龙分支——与巨齿龙足迹(Megalosauripus)、张北足迹(Changpeipus)、窄足龙足迹(Therangospodus)和其他类型足迹的造迹者共存,可能有助于未来更好地了解实雷龙和实雷龙型足迹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形态变化。

此次研究与美国科罗卡多大学丹佛分校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德国足迹学者亨德里克·克莱因(Hendrik Klein)、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叶勇等学者合作完成。

恐龙的资料

什么是恐龙?大约在2.5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类新的爬行动物。 像所有的爬行动物一样, 它们的后代由卵孵化而出,其皮肤上覆盖着鳞片,不透水,这就是恐龙。 恐龙从出现直至灭亡,统治地球达1.6亿年之久。 恐龙的发现 关于恐龙,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于它们的化石。 在博物馆里, 人们所看到的恐龙骨骼就是由这些化石拼装而成的(欲了解详情, 请前往恐龙化石栏目)。 1841年,著名的恐龙专家英国人理查德·欧文爵士,首次将一些爬行动物化石命名为恐龙。 陆栖足 恐龙是陆地动物--它们不会游泳,也不会飞翔。 所有的恐龙都长有四肢,但许多恐龙(如这只霸王龙)仅用后肢行走,它们腾出前肢做其他事情。 恐龙的总述 恐龙的体型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蜥脚类恐龙曾经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大的陆地动物,而最小的恐龙仅如鸡一般大小。 但无论身体大小,它们都必须时刻提防饥饿的食肉动物的袭击。 我们至今仍不知道,在恐龙生存的1.6 亿年中,到底有多少种恐龙。 但是在此,需要纠正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很多人都认为翼龙和鱼龙是恐龙。 这是不正确的。 恐龙既不能在空中飞行,也不能在水中生活。 恐龙的分类 恐龙是根据其髋骨形状分为两大类:蜥臀类恐龙(蜥髋)和鸟髋类恐龙(鸟髋)。 蜥臀类恐龙的两个下髋骨,一个伸向前下方(耻骨),另一个伸向后下方(坐骨),而鸟臀类恐龙的。 的两个下髋骨却都伸向后下方。 欲详细了解,请往恐龙分类栏目。 时期划分 恐龙生活在地球历史中的三个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不同种类的恐龙都是在这三个时期生存和灭绝的。 每种恐龙可能仅生存了200-300 万年。 恐龙的繁殖 恐龙的繁殖方式同现生的的爬行动物一样都是卵生。 国的恐龙蛋化石极其丰富,它对恐龙的分类与地层的划分对比都有很大的意义。 恐龙蛋常常成窝产出,一窝最多可达20-30个,重迭数层,成同心圆排列。 蛋的大小越向圆心蛋就越大。 蛋的形态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小的直径只的50-60毫米,大的可达500毫米以上,蛋表壳有光滑的,有带颗粒状的、也有布满皱纹的。 它们分别代表各种不同的恐龙遗物。 古生物学根据恐龙蛋的特征推测,恐龙进行交配活动后,雌恐龙首先选择向阳的地势稍高的地形,接着,用前肢掘一个圆坑,圆坑中央有一堆隆起的土,这可能是使生长来的蛋成40度的倾斜排列于土堆上,使蛋落地时不易受损坏。 然后,围着坑下蛋,下完一圈就用土埋上,再下每二圈,最多时可下四圈。 恐龙将蛋埋后,应弃之不管了,主要靠阳光来孵化。 恐龙蛋的孵化期目前还不清楚。 估计,小恐龙破壳而出后,不需要父母的照顾,就可以独立生活了。 但据研究,恐龙也有母爱之心,在成群结队的恐龙活动时,大恐龙总是将小恐龙围在中间,以起保护作用。 化石的形成 任何生物都有生有死,恐龙也不例外。 一般讲来,恐龙死亡后要形成化石,必须具备如下条件,而且缺一不可:第一,恐龙死亡后必须迅速掩埋起来,不致被食腐动物吞食和自然界破坏。 第二,恐龙掩埋起来必须要有硬体部分,如牙齿、骨骼等,因为它们不容易被破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化石。 第三,要有适合恐龙尸体埋藏的环境。 一般在低洼地带或河湖岸边适合埋藏,如果恐龙尸体在高山上,那就很可能腐烂掉。 恐龙的尸形成化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经过几十万年、几百万年乃至几千万年。 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内,要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包括固结、充填、置换等石化作用,才能形成今天的恐龙化石。 目前,科学家发现的恐龙化石绝大多数都是恐龙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因这些部分是恐龙坚硬的部分,不容易被风化和机械作用所破坏。 在极为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恐龙的皮肤、蛋、脚印和尾的拖痕等也能形成为化石而被保存于岩层里。 恐龙的皮肤要保存为化石,十分困难,条件十分苛刻。 但恐龙在周转泥沙上留下的皮肤外表面的印痕却时有发现。 在自贡恐龙博物馆里变收藏的珍贵的剑龙皮肤和蜥蜴类恐龙的皮肤印模化石。 恐龙为什么会绝灭? 恐龙为什么会绝灭?这是一个饶有兴趣也是大家特别关心的话题,科学家对此众说纷纭。 他们提出了上百种假说,大致可分为两大派别的两种理论,即主张因突然性的灾害导致恐龙突然绝灭的变灾论和主张因环境改变而导致恐龙逐渐绝灭的渐变论。 灾变论,具有代表性的假说有“超新星爆炸说”、“小行星撞击说”和“彗星射杀说”。 这些都是从宇宙因素的分析中提出的假说。 具体为: 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宇宙中的一颗超极星体大爆炸后产生强大的高能粒子辐射,使恐龙辐射后患上白血病而亡;在白垩末期,小行星脱离轨道,与地球相撞爆炸产生的尘埃挡住阳光数月,使恐龙无食物而绝灭。 在渐变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假说有“气候变迁说”、“哺乳动物兴起说”和“孵化温度不够说”。 这些假说是从恐龙生活的环境因素分析中提出的假说。 破解恐龙绝灭之谜,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这些假说已成为科学家们最后破解这个难解之谜,提供了不少线索和理论。 我们相信,最后破解这个长期困挠人们的难解之谜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恐龙在自贡这块土地上沉睡了上亿年,至到1915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质学家乔治.D.劳德伯博士发现。 劳氏的发现,引起了中外地质古生物工作者的浓厚兴趣。 我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为不使恐龙标本大量外流, 于1934年入川考察,在距荣县东约1公里的西瓜山发现了著名的的“荣县峨眉龙”。 荣县峨眉龙以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载入中国恐龙研究史册。 它的发现与研究,不仅扭转了中国恐龙长期由外国人采集研究的局面,也证明了在自贡这块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我国侏罗纪恐龙最理想的地区。 1974年,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与市建一司木材加工厂在重庆博物馆的配合下将伍家坝10余吨的恐龙化石挖掘出来。 大山铺恐龙“公墓”自发现到被揭开经历了十余年。 1972年,地质工程师黄建国和同事漫步在大山铺北面的公路上时发现了大山铺恐龙化石,但当时正值文革,发掘工作没有开展下去。 1979年古脊椎研究所的董枝明为完成中英联合发掘恐龙化石的考察选点任务,带队入川考察。 他们同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同志商量之后,调查了大山铺化石点。 于是,罕见的恐龙“公墓”就这样发掘出来。 它形成于1.6亿年前的中侏罗世。 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几乎种类恐龙(蜥蜴类、肉食龙类、鸟肢类和剑龙类)都有保存完整的骨架(其中包括完整的头骨)。 除了恐龙外,还有大量其它脊椎动物化石共生在一起,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从揭开大山铺恐龙“公墓”的“顶盖”到恐龙博物馆的兴建,其间共经历了六次较大的清理发掘工作。 历时4年零6个月。 这个恐龙“公墓”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埋藏面积约平方米,被发掘清理的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 其含化石地层最大厚度3.5米,最小厚度1米,化石共分四层。 它是一个举世罕见的以恐龙为主的古脊动物群体埋藏地。 北京、重庆、成都、自贡四个地方的科研发掘队伍,在不足3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掘清理出上百吨化石,包括100多个恐龙个体及其共生的脊椎动物化石。 其中,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各类恐龙骨架30多具,珍贵的各类形栽双行折完好头骨10多个。 化石分别保存于北京、重庆、自贡,其中,绝大多数被自贡恐龙博物馆收藏。 恐龙的习性 很多人以为恐龙全是可怕的肉食性动物。 其实,许多恐龙是温和的草食性动物,只穿梭在树丛间,撕扯树梢的叶子吃。 还有些恐龙和人类一样,属于吃肉也吃植物的杂食性动物。 至于肉食性恐龙不只吃恐龙,任何能动的东西,如昆虫和鸟类,都是它们的捕猎对象。 从恐龙化石遗骸,我们可以得知许多恐龙生前的食性。 其中最重要的线索,来自恐龙下颚骨及牙齿的形状和排列。 此外,整副恐龙骨架的形状也能提供一些线索,如肉食性恐龙通常具有大的头部、短而有力的颈子,以便把猎物的肉撕扯下来吃。 而大多数草食性恐龙则具有长长的颈子,以方便它们取食树梢叶片。 你能想像体型庞大的恐龙在婴儿、少年和成年期各是什么模样吗?由新近的一些发现,专家们已经能够点点滴滴地拼凑出恐龙幼年期生活实况。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妈妈是在地表凹洞里生下恐龙蛋的。 在有些恐龙蛋化石里,甚至还找到尚未破壳而出的小恐龙化石。 人们也曾在一群鸭嘴龙巢穴里发现小恐龙骨架,它们牙齿已有磨损痕迹,可见恐龙妈妈会带食物回来喂巢里的恐龙宝宝。 小恐龙成长速度可能很快;而且有些恐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随着成长而改变,例如角龙亚目的恐龙。 另外,当成群蜥脚亚目恐龙一起行动时,为了保护幼儿会把小恐龙包围在队伍中间由陆续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可以证实:恐龙和现代爬行动物及鸟类一样,也会生下带硬壳的蛋。 某些蛋化石里甚至发现了未孵化的小恐龙骨架!有时在发现恐龙蛋的巢穴附近,发现了大恐龙的遗骸。 由此可见,小恐龙和小鸟一样,会本能地待在巢里,无论它们的父母发生什么事都不离开。 有些恐龙的巢互相*得很近,专家因此推测恐龙可能有群居习惯。 令人惊讶的是,恐龙蛋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大。 如果恐龙蛋大小和恐龙体型成正比的话,那么蛋壳将会厚得让小恐龙无法孵化;而且也不可能让足够的氧气进入蛋内,供给小恐龙呼吸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 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 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 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 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 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 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 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 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 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 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恐龙统治了三个地质时代,共一亿六千五百万年。 不过,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早期,恐龙仍然未成为非常强大的物种,几乎完全地主宰了整个动物的进化过程。 到了侏罗纪末期,非常庞大的蜥脚类成为了曾经在这个地球上存在过最庞大的生物。 侏罗纪末期是它们统治地球的顶峰“黄金时期”,无论多样性,智力,体型上都远远凌驾了同时期的其他生物。 究竟在这个地球历史上最传奇的物种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崛起的呢?在恐龙出现以前,地球上已经出现蜥蜴类型的物种,它们的体型虽然及不上恐龙,不过相比当时的其他动物,它们占有一定的优势。 古生物学家相信它们就是后来出现的恐龙的雏型。 蜥蜴在三叠纪之前的几个地质时代——石炭纪(3.63亿至2.9亿年前)已经出现。 在那时代出现了相信是世界最早的爬行动物: 西洛锡安蜥。 到了恐龙出现之前的一个地质时代——二叠纪时,爬行动物的种类渐趋多样化,而且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 二叠纪是一个比较干旱的时代,沙漠十分常见。 在同一个时代,像基龙和异齿帆背龙一类群体生活的蜥蜴活跃在沙漠的绿洲。 在二叠纪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趋势,而两个趋势都对地球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一种趋势叫做恐龙,另一种趋势叫做哺乳类动物。 就在地球的演化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颗比6500万年前结束恐龙时代的陨石还要庞大的小行星在二叠纪末期撞击地球。 撞击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但同时也成为了恐龙出现的催化剂。 在二叠纪时期,真正的恐龙要正式登场了。 黑瑞龙是其中一种最早出现的恐龙,它的体型细小,身手非常敏捷,很快地成为了生存游戏的大赢家。 到了二叠纪末期,空骨龙出现了,它是很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 很快地到了侏罗纪时期,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开始往体型方面进化,体型的优势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肉食恐龙的追击。 因而出现了蜥脚类恐龙;庞大的蜥脚恐龙类将恐龙的进化推到最高峰。 另外一个出现庞大蜥脚类恐龙的原因是气候的关系,根据地质学纪录,侏罗纪晚期温暖潮湿,恐龙可以成长到超过三十公尺长。 另外,肉食恐龙也变得更庞大,更有攻击、威胁性;例如在北美洲的异特龙。 另外,非常特别的恐龙,例如有羽毛的中华龙鸟开始踏上鸟类进化的道路。 在气侯和生存条件的影响下,侏罗纪末期是恐龙时代的全盛时期。

恐龙之迷

恐龙当然有骨龄啦,人类骨骼成年就停止生长是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1995年3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宣布,他们成功地从一枚特殊的恐龙蛋化石中获得了恐龙基因片段。 这是人类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 在恐龙蛋化石中,居然还存在着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恐龙的活性物质。 恐龙灭绝之谜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 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 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 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 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 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 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 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 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 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 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 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 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 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 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肉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 同样,施魏策尔在至少三个其他保存完好的恐龙样本里进行同样的分离实验。 一个8000万年前的鸭嘴龙、两个是6500万年前恐龙。 结果她发现这三个恐龙化石中同样保存着血管、像细胞的结构、类似骨胶原质的柔韧物质。 软组织中仍保留着基因信息 目前科学家认为,化石中的有机分子在超过10万年后就不能保存下来。 施魏策尔希望进一步研究,以准确揭示从这些化石骨头中分离出的软组织的构成究竟为何。 这些软组织是由有机细胞构成的话,那么这些细胞中就仍旧保存有基因信息?施魏策尔表示,如果能从这些物质中提取蛋白质,科学家们可能会获知恐龙生活的细节。 她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们在实验室中对这些物质做了大量试验,看起来很有希望。 ”但她说,目前不知道科学家们能否从这些物质中确定恐龙的脱氧核糖核酸(DNA)。 《侏罗纪公园》将真实上演? 据专家大胆推测,如果研究人员能够从这些恐龙软组织中分离出特定蛋白质,或许就能进一步了解恐龙的生理构造,甚至从中提取恐龙的DNA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施魏策尔称:“我们还不确定能否取得恐龙的DNA,不过从目前的进展看来,希望很大。 ”专家指出,如果真的能提取到恐龙的DNA,那么类似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复活的情节或许将“真实上演”。 中国专家提出三点质疑: 内部DNA很难测定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专家王文利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化石一般都属于动物硬体化石。 他认为,像恐龙这样如此久远的动物的肌肉、皮肤等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木乃伊化之后才可能保存下来,在前苏联的北极永久冻土带就曾发现过猛犸象的肌肉组织。 王文利表示,即使真的能发现恐龙化石中保存的结缔组织、软骨组织等,这些软组织也可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硬化后保持完整的外形,但内部的DNA则很难测定。 恐龙的DNA可能是线粒体DNA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DNA信息提取专家邓亚军博士告诉记者,目前还不知道美国方面声称获取的恐龙DNA的详细情况。 但根据常识判断,如果确实有DNA信息被提取出来,其DNA片断很有可能是线粒体DNA,即细胞质DNA。 她介绍说,生物体DNA可以分为细胞质DNA和细胞核DNA,其中细胞核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而细胞质DNA只负责表达部分遗传功能。 DNA未必能送来活恐龙 这些片断能为我们送来活恐龙吗?邓亚军表示,如果人类真的希望复制恐龙,那么首要的就是确保获得完整的恐龙遗传信息,而做到这一点就非常难。 怎么在保证不受外源污染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如PCR扩增等科学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恐龙细胞核DNA的信息,怎么修补DNA信息缺失的部分。 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任何错误,那么复制恐龙就是一句空话,甚至会导致复制出无法想像的怪物。 人类什么时候能复制出恐龙?邓亚军的回答是:“还要几千年。 ” 复活恐龙是否干预自然 一方面是科学家在欢呼找到了复制恐龙的线索,而另一方面,已经有人提出是否同意科学家复制恐龙的问题?对此清华大学自然科学史专家刘兵教授认为,如果复制恐龙是一种局部可控的实验室行为,那么作为学术研究无可厚非。 但如果期望通过复制恐龙人为改变自然过程,那么这种行为就必须受到制止。 他说,复制出的是真恐龙还是某个怪物?复制出的恐龙会在现在的自然环境中出现哪些反应?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能回答。 他表示,事实上在《侏罗纪公园》原著中,作者已经通过灾难性场景的描写表达出了这种对人类人为干预自然进程的深层次担忧。 新闻回放:我国首先宣称获得恐龙DNA 1995年3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宣布,他们成功地从一枚特殊的恐龙蛋化石中获得了恐龙基因片段。 这是人类首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 在恐龙蛋化石中,居然还存在着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恐龙的活性物质。 这枚蛋化石是1993年,一个化石收藏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收集到的。 考古学家认为,这枚蛋化石中保存了DNA分子。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章良教授领头,利用同位素标记和PCR扩增技术,进一步证实了这枚恐龙蛋化石中确有DNA存在,并成功地扩增出一系列特DNA片断,通过DNA序列测定,并通过计算机与美国和欧共体基轩数据训进行比较,获得了多个基因片断。 此后,经过专家的进一步论证,认为这一结论下得过于匆忙。 目前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是,北大学者的这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受到了外源性污染。 从恐龙蛋化石中提取出有机物的实验是失败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jinrong/37385.html
找出来了!蛋龟界里的 这些品种你都敢挑战吗 暴毙王
正被调查受损股民或可维权 ST华微董事会通过多项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