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至世界 文化中国行丨一缕茶香飘传千年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一缕茶香飘传千年 飘至世界)

文化中国行丨一缕茶香飘传千年 飘至世界

今天是第五个国际茶日,各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展示活动,传播推广茶文化、深化茶文化交流互鉴。

文化中国行丨一缕茶香飘传千年 飘至世界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茶和天下——典籍里的茶”,通过陆羽的茶学专著《茶经》、清《四库全书》本《宣和北苑贡茶录》等60余件珍贵典籍,全面梳理、展现中国茶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与传播中心,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文化中国行丨一缕茶香飘传千年 飘至世界

今天上午,2024年“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浙江省主会场活动在湖州市安吉县举行,在八个各具风格的“非遗茶空间”里,人们不仅可以体验盖碗泡茶、中药奶茶等创新茶饮,还能现场体验中药炮制、龙泉青瓷烧制等非遗技艺。

文化中国行丨一缕茶香飘传千年 飘至世界

大力推动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保护传承,在福建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拥有生态茶园1000亩,是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走在生态茶园里,就像漫步在公园中,这里的采茶制茶研学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在云南普洱,随着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回到景迈山从事茶树种植和产业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成为茶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文化中国行丨一缕茶香飘传千年 飘至世界

云南省澜沧县景迈山茶农 而炳炳:我们布朗族有一句遗训是说,爱护自己的茶林要像(爱护)眼睛一样。我们年轻一代,更加要守护好我们的景迈山。

文化中国行丨一缕茶香飘传千年 飘至世界

第六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吸引了来自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参展商共同参与,共享全球茶产业发展成果;文化和旅游部在55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2024“国际茶日”主题活动,以茶为媒,生动展示中国茶文化魅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花茶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红茶▲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 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 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 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 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 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 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 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 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 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 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 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黄茶▲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 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绿茶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 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 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以中国味道为题的抒情性散文

中国味道茶套了三十几圈年轮的樟木茶桌,紫色的砂壶,壶边的香炉,炉里飘着青丝的檀香。 长衫马褂的老者,花白斑驳的络腮胡,气定神闲的沉默,行云流水的纯熟。 黛青的尖叶,深山的甘泉,邂逅时迸发的馥香,缭缠的蒸汽,绕指的青烟。 绽放的杯里的青莲,上下翻腾的花瓣,轻盈舞动的身影,亭亭玉立。 两指轻夹紫被,那是凌人的一泓月光,侵透着数千年来沉淀积累下来的韵味。 那是茶的灵魂。 瓷仕女绽放白梅上的笑容,锦鲤拓在碧水边的身影。 这是劈开乌云的闪电,这是挥去阴霾的狂风。 这隐匿在窑窖里的秘密,谁能窥探得到?这永生在烈火中的生灵,何人震慑得了?也许烈火是毁灭一切的最好办法,但在烈火焚过残躯之后,却越发的坚硬起来。 这是沉睡千年后的第一次苏醒,这是蛰伏万古后的第一场爆发,这是涅槃的凤凰,这是雄浑的交响。 这是瓷的身体。 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有了在龟背上的只言片语,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有了在丝帛上的锦绣华章。 零零散散三三两两的几行字拼凑的那段悠悠岁月,就那么星星点点的些许字眼而已,却蕴藏着如此撩人心扉的魅力。 这是魔鬼的勾引,这是幽灵的诱惑,这是长久以来那连续不断的激情和沧桑酿成的烈酒。 这是无尽的甘甜,找蜂引蝶的醇香。 这是诗的生平。 中国味道长久以来,我们都穿梭在“麦当劳”和“香奈儿”之间,那滴在黄土上的汗,浮在空气中的尘,我们心知肚明。 我们呼吸,大口大口,不愿放弃任何一口空气。 即使我们迷失在高楼琼宇之间,也不愿放弃这千年前传递下来的中国味道。

中国茶文化与古今名人的故事

鲁迅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得特别的感觉。 ”这是鲁迅先生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这段话。 鲁迅先生生长于茶乡,喝茶是他的终身爱好,所以在它的文章中,提及茶事甚多。 20年代的北京城,茶馆遍布。 鲁迅在北京的时候,也是茶楼啜茗的座上客,这在他的日记中记述很多。 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青云阁,喜欢在喝茶的时候伴吃点心,且饮且食,常结伴而去,至晚方归。 30年代的上海,每至夏季,沿街店铺备有茶桶,供过路人饮用解乏。 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在上海四川北路开一书店,门口也置一茶桶。 鲁迅得知十分赞同内山此举,多次资助茶业,合作施茶。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淡泊,关心民众。 他以茶联谊,施茶于民的精神,更为中华茶文化增辉。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0938.html
硬骨头 山西汾酒还有块 突破300亿后
许家印 又有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