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评论员观察 稳中求进

(原标题:稳中求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评论员观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③)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发展新质生产力,亦应如此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这是“稳”的战略定力,更是“进”的战略主动

从“阡陌农田”到“国际一流科学城”需要多久?上海张江科学城的答案是:30年起步!

历经4次扩区,实现由园向城的蝶变;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持续推动“固链补链强链”;产城融合厚积薄发,助力涌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成果……

大厦之成,非一日之功。一座科创之城的拔节生长,蕴含着“稳”与“进”的辩证法,折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关于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统一认识,并在积极推进中,但这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发展新质生产力,亦应如此。

“稳”是基本盘,也是生命线。“大方向要稳,方针政策要稳,战略部署要稳,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才能夯实“新”的根基、积蓄“进”的势能。

内蒙古鄂尔多斯发挥煤炭产业的底盘优势,促进“由黑向绿”的升级,上演着“一克煤一束丝,一吨煤一匹布”的化工“魔术”;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建成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加速形成“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

夯实煤炭产业根基,将煤“吃干榨尽”,“稳”的基础更为牢固;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的动能愈发澎湃。2023年,鄂尔多斯首次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

“进”是方向和动力。面对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进”的切入口与发力点,才能巩固“稳”的基础,增添“稳”的成色。

今年3月,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吉林长春成功完成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

为何是长春?老工业城市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上有“家底”。因地制宜确定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制定绿色能源发展行动纲领,聚焦制、用两端协同发力,搭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摸清底数、明确思路、找准发力点,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擦亮“轨道客车之都”名片。

发展和安全,如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科学把握“稳”和“进”,蕴含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在要求。

前不久,北京宣布今年6月起,自动驾驶示范区由目前的160平方公里拓展至600平方公里。确保“智慧的车”驶在“聪明的路”,事关汽车产业发展的下半场。发出《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夯实“安全底座”,无人驾驶产业才能驶入发展快车道。

当前,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引导“智能向善”?面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大势,如何规避新业态“野蛮生长”?面对“脱钩断链”“筑墙设垒”,如何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这是“稳”的战略定力,更是“进”的战略主动。

新质生产力成势处,高质量发展动力足,高水平安全更牢固。“稳”和“进”的辩证法,统一于谋定后动、奋发进取的行动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2日05版)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何新特点

深化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一是稳中求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满足于稳中求进的要求。 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首先要强调有利于经济的稳定,既以基础性资源开采、基础性材料供给、基础性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生产为核心,保持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在产业链的末端和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稳和进”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二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对于新发展理念从理解和树立层面,要走向贯彻落实层面。 创新发展要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做好应对高折旧风险和增强知识产权价值的安排;绿色发展要在降低排放和消耗的同时,更好地转变经营机制,让环境成本合理、公平、透明地落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开放发展要在坚持“一带一路”,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坚持公平、有序和对等的原则,在承担开放义务,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稳定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和提升自己;协调发展要重视区位、产业和模式的协调,发展的不是某一个产业,而是一个产业体系,完善的不是一个手段和方法,而是一种横向充满的理念和一系列纵向通贯的模式;共享发展是对分配制度和最终目标的一种强调,共享不是平均,而是带有一种适度平衡性的分配安排,既有激励,也有托底平均,但分配不仅仅是生产(供给)的附属环节,更重要的是共享性的分配是生产(供给)的最终目标的组成。 在贯彻落实的时候,市场能做的正向产出,在制定了政策之后就交给市场;政府主要做市场无力做,或者无法高效做到的部分,也即上文中列出来的“而”之后的部分。 三是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理论体系的提出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我们对新常态的管理要求也从认识和适应阶段,转向适应把握和引领阶段。 从2017年的情况来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着力点还是适应和把握,但是要尝试,要培育,要动起来,要因势和造势,所以“引领”未必是确定项,更是一种未定项和尝试项。 我们既要保持定力,合乎战略,不急于求成,但也要把握机遇,促成要素和资源转化,尽早实现改革目标和形成突破,以取得实际成效为目的。 四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中国经济的传统模式是一种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即以最高的效率实现对经济生产的标准化设计与改造,然后转向产业链细化和规模化生产,再以低成本、规模化为基础形成标准化产品的产出。 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即是对规模化和标准化的适度纠正,以质量来求得差异,并通过差异来获得市场,进而通过差异化的市场出清来提升生产体系的效率和效益。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技术、产品和模式的创新,追求高质量、高效率、差异化产品的新生产体系。 五是适度扩大总需求。 扩大总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总需求的量,二是扩大总需求的额,我们扩大总需求,需要兼顾好这两个方面。 差异化及其所拥有竞争性垄断的市场结构是较好的扩大总需求额的方法,而高效的市场机制和智能配置是实现适度价格歧视,从而拓展总需求量的有效方法。 因此,适度扩大总需求,既要求适销对路的供给创新,也要求高效智能的市场创新,并捕捉需求特征,加强预期引导,避免各类产品供大浪费和供小短缺的问题。

强调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坚持以什么为中心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金融系统必须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 在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对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在发展中解决诸多难题,同时,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就必须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突出创新驱动,着眼提质增效。 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动力,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挖潜开荒”,促进“老树发新芽”。 如此,中国经济才能保持在合理区间,才能以结构的优化托...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金融系统必须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 在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对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既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在发展中解决诸多难题,同时,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就必须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突出创新驱动,着眼提质增效。 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动力,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挖潜开荒”,促进“老树发新芽”。 如此,中国经济才能保持在合理区间,才能以结构的优化托举发展跃上新台阶。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包括金融在内的重点领域改革。 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当前,新一轮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金融系统要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 同时,面对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需要一个稳定有效的政策环境。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并确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依然延续“积极+稳健”的组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这一要求,兼顾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符合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客观实际。 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意味着将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意味着会保持适当的赤字规模。 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变化,将继续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基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六保六稳的内容是什么?

“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六保”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中央首次提出“六稳”是在2018年7月,当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中央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在“六稳”发力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2、“六保”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不稳。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大范围停滞,导致投资、消费、进出口快速下行,经济负增长。

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对一系列新挑战和新风险。鉴此,中央及时作出新的安排,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形成了“六稳”加“六保”的工作框架。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1000.html
辽篮力争圆梦 沈阳日报 总决赛G4今晚打响 三连冠
宝马 轿跑提前曝光!周五首发 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