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城市发布风险警示,个别楼盘违规推出“零首付”购房活动。所谓“零首付”购房,就是百分之百用贷款买房。这样做,看似买房压力较轻,实际上存在不少隐患,背后的风险需警惕。
监管政策明令禁止“零首付”购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银监会2017年联合发布通知,严禁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违规提供购房首付融资;严禁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违规提供“首付贷”等购房融资产品或服务;严禁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资金挪用于购房。
“零首付”购房暗藏违规操作、骗贷等法律风险。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银行不可能允许借款人“零首付”购房。于是,个别房企、中介机构就想了两种涉嫌违法违规的“办法”。一是房企或中介机构先为借款人垫付首付款;二是签订阴阳合同,或虚假抬高房屋价格,进而增加银行贷款额度,把首付款“贷”出来。由于违法违规操作不能在合同中予以约定,也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一旦房企不兑现承诺,购房者可能“房钱两空”,还涉嫌骗贷。
此外,“零首付”购房会增加借款人债务负担。个别房企、中介机构之所以推销“零首付”购房,正是瞄准了部分购房者短期资金不足的痛点。殊不知,这个看似能够缓解资金困难的操作,实际上却会加重经济负担。房屋价格被高评,借款人的贷款额度被提升,即使贷款能顺利发放,借款人的还款额也陡然增加。看似“前面”省了钱,实则“后面”多花钱。
目前,我国房地产信贷政策已进行了多轮优化,首付款比例持续下降。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的通知》,将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从不低于20%调整为不低于15%,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从不低于30%调整为不低于25%,购房门槛进一步降低。
借助金融服务的力量满足购房需求,应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购房者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统筹考虑、量力而行,尤其要警惕过度加杠杆行为。
购房首付可以申请贷款吗
如今房价很高,仅仅买房首付就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有些购房者想要买房但是首付会差一些,因此会想要申请首付贷款。 那么买房可以用首付贷吗?接下来小编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1、 买房首付是不可以贷款的。 首付贷指的是首付贷款,通常开发商会在购房者首付不足的情况下,推出了首付分期或者是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了首付贷款的方式,来降低购房者的首付比例。 首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购房者的资金支付能力,控制了购房的热度,但是首付贷破坏了这个规则。 2、 首付贷会扰乱房地产市场,于2016年被认定为违法违规的金融产品,国家住建部等联合发布通知,严禁开发商、房产中介、金融机构提供首付贷的行为。 北京、上海、天津、福建等30个城市均提出,重点整治首付贷、首付分期等行为。 3、 首付贷虽然给一资金周转不足的购房者提供了帮助,但是它突破了住房政策的限制,降低了买房首付的资金,容易给炒房投机行为提供机会,导致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违背了我国房住不炒的政策。 4、 而且首付贷给购房者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首付贷贷款期限一般在半年到3年不等,利息大约是10%左右,再加上购房者向银行办理的住房按揭贷款。 购房者就有了2份贷款合同,给购房者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 无论对购房者还是金融机构都是极具风险的。 小编总结:关于购房首付能贷吗,小编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希望通过阅读本文之后,大家能够对此有所了解。 首付贷是一种违规违法的金融产品,购房者如果首付资金不足,也不要申请首付贷或首付分期。
经济日报评各地人才政策:任何调整都不可为炒房开方便之门
如果放松限购、限外、限售等措施,让炒房资金再次流入楼市,必然会进一步拉高房价,使很多刚需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难以实现,并且加大了楼市泡沫,增加了潜在的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 各地对楼市调控政策的任何调整,都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可为炒房开方便之门。 最近一段时间,部分城市的楼市调控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特点就是在人才引进的相关鼓励措施中,把放松购房限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尽管相关地方都强调新措施并不意味着放松调控,表示仍将坚持“房住不炒”,但这些新措施对楼市特别是房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有的地区把人才引进的门槛确定为大专及以上,有的地区范围涉及数以百计的具体行业职业,有的地区则降低乃至完全取消了准购的缴税、社保年限,甚至不需要工作证明,这都会增加当地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促进销售增长,进而拉动房价上涨,且极有可能为投资投机性购房开方便之门,使炒房资金再次流入楼市,增加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 2016年9月30日,京津两地同时出台调控措施,开启了本轮房地产调控的大幕。 与此前的几轮调控相比,本轮调控范围最广,力度最大,时间最长,释放的调控信号也最为明确有力,这就是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不动摇。 但由于各地情况复杂、不尽平衡,部分三四线城市还要兼顾“去库存”等多重目标,加之所谓人才引进政策与调控措施效应对冲,也使本轮调控总体上显效较慢,各地的调控效果不尽一致,有些地区还有所反复。 也正因如此,调控取得的成绩更加来之不易,总体上遏制住和扭转了销售与价格持续暴涨的状态,确实难能可贵。 此时,出台涉及楼市发展变化的措施要慎之又慎,认真评估,防止三年多的努力及成果功亏一篑。 有报道称,一些地方房价下行,房地产行业“真的很难”。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9月份环比,新房12座城市价格下降,5座城市持平,53座城市上涨,二手房28座城市价格下降,2座城市持平,40座城市上涨;同比价格,新房下降的城市只有1座,二手房也只有10座。 由此说明,第一,多数城市房价仍在上涨;第二,即使个别城市房价有所回落,也只是在长期较高位势和较高涨幅基础上的回落而已。 从长期看,可以肯定的是,经过前几轮房价大幅上涨,我国一些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上升,居民实际购房能力下降,很多居民的居住环境难以改善,影响到生活的幸福感。 有分析认为,一些地区借人才引进之名松绑调控措施,或与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有关。 但要认识到,如果放松限购、限外、限售等措施,让炒房资金再次流入楼市,一是必然会进一步拉高房价,使很多刚需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难以实现;二是加大了楼市泡沫,增加了潜在的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 即使由于房价升高、销售增加,或对经济增速在短期内产生一定拉动作用,但其效果很难持续和持久,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效应必将弊大于利。 此前很多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大量积压不得不去库存就是一个例证。 当下,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之所以“太难了”,除了与外部环境有关外,也与自身对房地产和土地财政过度依赖不无关系。 近几年,中央连续发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声音。 尽管楼市调控政策与其他各项政策一样,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但要视效果和发展与时俱进。 但各地对楼市调控政策的任何调整,都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可为炒房开方便之门。 无论是人才引进政策还是楼市调控措施,都要与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人口、土地、行业等各方面要素和因素,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着眼长远,各地要应对好经济下行压力,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原题为《不可为炒房开方便之门》)
房贷利率下调,你会因此准备买房吗?
房贷利率下调,央行邹澜:全国100多个城市的银行自主下调房贷利率,平均幅度在20个到60个基点不等对刚需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消息,但我已经有房子了。 不需要再买房。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但对于缺房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消息,应该赶紧入手。
4月15日,央行首谈下调房贷利率,3月份以来,全国已经有100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的经营状况,自主的下调了房贷利率和下调首付比例,而在同天,中国人民银行于202年4月25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5300亿元。
下调房贷利率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在同一天发生,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有的网友发表评论说,这意味着季度的经济数据应该不是太好,市场低迷,持续不足,整个房地产市场受疫情影响,失业在增加,收入在减少,购房欲望降低。 持续这样的悲观情绪蔓延,肯定会出事。 而在此时,下调房贷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是向市场和开发商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国家层面开始救市。
为增强市场信心。 因此,可以看到近期,上海,苏州,南京,杭州,郑州,福州,兰州等地松绑楼市现象。 可以进军楼市吗?还要等,按照以往经验,降利率,降首付,松限购,发购房补贴,都还没有。 现在只是政策开始。 房地产是迎来抄底时机,还会持续低迷,大概会在未来6个月出现,拭目以待。
也有网友表示,房价不会大起大落,意味着有购房需求的,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将来房价大涨冲昏头脑去抢房子,也没必要坐等房价回落到称心如意的那一天。 炒房者已没有了市场,刚需和改善购房者现在应感受到,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无不释放利好的信号,把限购放开了,房贷首付比例降了,房贷利率也跟着下调了,对于刚需和改善购房者,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不用担心房价大涨大跌,只需要看自己的资金实力。
各地的限购政策放松程度不同,房贷首付比例下调也不同,要问清楚当地的政策。 很多地方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20%,首付2成,对刚需的利好释放,对合理住房促进市场稳定有着积极意义。 首付比例下调,也就等于买房的门槛大大降低,过去30万,现在20万就可以买房,同时房贷利率下调,购房成本也在下降。
作为购房者,国家释放的利好信息,一定要抓住,也一定要掂量清楚,降低首付比例,会不会少要钱,意味着将来还贷款的增多。 购房者门槛降低,但最后却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未来月供也会相应增加,看看自己能否承受得起,这是购房者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因为不能想当然因此而准备买房。
小伙伴们。房贷利率下调,你会因此而准备买房吗?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写上你的想法,我们共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