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这种有毒的 儿童精神科爆满 是压垮他们最后一根稻草

价值感 物质条件

什么这一代孩子物质条件最无忧,却心理问题频发?为什么父母付出那么多,孩子却逆反、摆烂、焦虑、不领情?

原因是无数父母误会了教育的本质,正以最真的爱,行最深的害。

假期还没开始,“育儿经纪人”就开始忙活了。

给孩子排暑假的培训班课表,安排假期夏令营,亲子旅行,回乡见长辈……甚至细致到假期每天的安排,上课、作业、运动、看书、事无巨细。

但一目了然的计划表,却没有养出循规蹈矩的自律娃,更多的是拖拉、磨蹭、逆反、甚至躺平、摆烂的气人鬼。

父母唠叨、生气、焦虑,不停地数落孩子的不是。孩子郁闷、烦躁、压抑、甚至自暴自弃。

最后,焦虑的父母,抑郁的孩子,爆满的精神科,魔幻的现实总让人叹息。

到底这一代是哪里出了问题?

被“无微不至”剥夺的掌控感

这一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 答案可能跟“掌控感缺失”有关。

无可否认,这一代孩子享有着最优渥的物质条件,吃穿不愁,出行无忧,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别无压力。

但这一代孩子又是最不自由的一代。从小到大,大到择校选兴趣班,小到穿衣交友,都被父母紧盯在眼里,管控在手心。孩子如同提线的木偶,只能按班就部的在他们规划好的蓝图里前行。

“直升机式”的父母,监管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推土机式”的父母,帮他们清扫了成长中的一切障碍。

看起来是“最无压力的一代”,最后也养成了“最脆弱的一代”。

樊登在解读《掌控习惯》一书时曾说过:

“当把孩子控制过紧时,我们不自觉地沦为解决问题的标准机器,也夺走了本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变得坚强自信、勇敢成长的机会。”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掌控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决定自己内在的状态和外在的行为,能够影响周围环境,以及实现预期结果的信念。

掌控感是一种通过“经历”而内化的体验。 这当中的每一步,家长都不能代步,只能孩子亲自去经历。

要使你的孩子经历掌控感,必须先让他经历失败、心情抑郁,自己不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

刻意缓和恶劣心情,会使孩子更难体会满意的感觉;吓阻失败的感受,会使孩子更难得到掌控的感受;减少必要的悲哀及焦虑,会使孩子处于罹患抑郁的风险中;鼓励廉价的成功,会造就出来以失败为昂贵代价的下一代。

是压垮他们最后一根稻草

为人父母,我们经常犯的大忌,是只单纯关注孩子的需求,却忽略了培养孩子掌控感、坚持、克服挫折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低成就感所带来的后果,使得孩子更容易自我否定。

孩子不需要父母刻意营造出来的“温室”。经历风雨后向阳而生的姿态,才是最具抵抗力的乐观。

最脆弱的一代:越控制,越失控

但这一代孩子的掌控感却是缺失的。

因为成长过程中,被过度养育的他们,也被一步步剥夺了获取掌控感的机会。

一个小婴儿,努力学习抬头、翻身、抬头、坐起、直立、行走…… 在一步步的挑战中,慢慢赢得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

当他们可以强有力地控制身体后,就会开启四处奔跑、攀爬、捣乱的探索世界模式,以期赢得对世界的掌控感。

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家长夺取了前进的方向盘,占据了指挥之位。

“你还不会自己穿,妈妈帮你。”

“每次都弄得到处都是,来,妈妈喂。”

“小心打撒了,牛奶等妈妈来倒。”

孩子说不冷,父母说冷,非要他加衣服;

孩子不喜欢吃豌豆时,父母说有营养,非让他吃;

孩子画画,父母认为不像,非让他擦掉重画;

孩子喜欢足球,父母认为耽误学习,非让他把时间用在奥数;

孩子想要选择某专业,父母认为没前途,非让他选择另一个专业;

孩子喜欢上某个姑娘,父母认为不合适,非让他娶门当户对那一个……

父母细心操持着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看似无微不至,实则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孩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激情。

对生活失去了掌控权的孩子, 也迷失了自我。 他不知道“我是谁”,只知道父母想要“我做谁”。

一书中描述的美国精英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

老师就曾经炮轰当下教育的弊病,培养出越来越多“空心病”的孩子。

“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掌控感是驱使个体内驱力前进的船桨。

家长过多的干涉和规划,不仅破坏了孩子的掌控感,也影响了孩子自驱力的培养。

找不到船桨的孩子,仅仅靠着父母使劲地吹风鼓气,人生这艘船很难开得远,开得稳。

孩子 “父母的控制欲,是孩子最大的灾难。过度的控制欲,要么让孩子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要么让孩子成为叛逆的对抗者。

或许大家都会发现,现在的孩子青春期来得越发猛烈。

沉迷游戏、顶撞师长、离家出走,甚至动不动以死要挟,以此来反抗父母的管制,宣示独立。

曾经有这样一份调查显示,约70%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会和父母唱反调,75%的家长认为顶嘴是孩子成长中最令人讨厌的事情。

一书中,心理学家阿德勒写道: 许多青春期的逆反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追求与成人平等。

每一个叛逆行为的背后,都是孩子用对抗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每一句顶嘴唱反调的台词,都是在呐喊“我的人生我做主”。

著名教育专家杰弗里・伯恩斯坦警醒每一位父母:父母如果执着于与叛逆孩子进行权力争夺战,最后只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境地。相反,当父母学会避免与叛逆孩子一争输赢时,孩子的叛逆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当你把人生的方向盘,交回给孩子,孩子才能将精力放回“正轨”,平稳驾驶。

经历 正向循环:

掌控感→价值感→自我认同感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在养老院选择了两组老人,做了一个“掌控权”实验——

第一组老人拥有权利,可以自主安排摆放在自己房间的绿植、床品、装饰物;

第二组老人则是由养老院替他们做好搭配,他们只是顺从地遵循决定。

第一组老人得到的都是“限制性选项”:例如,想看电影,只能在周四或周五。

第二组老人得到的都是“无限制选项”:例如,可以任意选择观看电影的时间。

四个月后,再次回到养老院,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组“有选择,但受限制”的老人,远比第二组“无选择,受限制”更快乐,个人价值感更强,而且去世的人数,也比第二组的少。

这个实验说明,想要让一个人乐观,快乐,有能力自己生活,那就要给他足够的掌控感。

这也印证了心理学家的观点: 掌控感会带来价值感,价值感又会激发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又会让人在遇到困难时,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继而强化内心对自我生活的掌控感。

这就是正向能量带来的正向循环。

在心理学上,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还有个学术名词

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艾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发现:决定一个人做出某个行为的不只是结果期待(即:该行为导致的结果足够美好),还需要效能期待(即: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该行为)。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积极乐观,面对压力,会选择主动应对,相信自己的能力,面对选择,会主动出击,走出“舒适区”。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容易悲观和自我否定,习惯按班就部,害怕挑战,面对困难,习惯逃避,寄希望于别人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在观念中坚信自己没能力改变自己所处的困境。

而这种自我效能感的养成,可以通过积累成功经验、接受挑战、寻求积极反馈等方式来提高。

放权,让孩子为自己做主

那么,如何张弛有度地放权,让孩子掌权为自己做主中,培养高自我效能感呢?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务主任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在TED的演讲中说: 如果孩子们不洗碗,那就意味着有人在替他们洗碗。如此一来,他们被免除了必要的工作,以及工作背后的责任。

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事,最容易快速简单地得到掌控感。

收拾自己的书桌、选择自己的衣服、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表,看似简单,却能让人感受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当面对问题时,就更具备主观能动性,不抱怨不推卸责任,集中注意力去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起高自我效能感。

稻草 “自主权是掌控感的基础,只有做自己选择的事情,然后解决掉,孩子才会觉得我可以完整地掌控这个事情。”

亲子关系最容易陷进的误区就是“权利博弈”。

父母希望为孩子铺设一条康庄大道,所以强势安排孩子的一切,孩子感觉权利被剥夺,继而用逆反来宣示主权。最终的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

尤其在学习这件事上,要想孩子拥有内在驱动力,就需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感,给予自主权。

“朋友小学时,被父母逼迫去学钢琴,希望将来能够考级加分。当时搞得全家鸡飞狗跳,最终一年就放弃了。结果到了高中时,他为了缓解学习的压力,竟然主动重新练起钢琴,并且把这个当成了放松和放空的过程,连游戏也顾不上玩了。”

正如制定假期计划,邀请孩子共同制定,远比父母一意孤行,更容易落实到位。

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书中强调:人的悲观性格形成,基因只占了小头部分,更大的原因是后天“习得性无助”造成的。

当问题出现,孩子如何评判自我,看待事件,处理问题,是形成孩子“解释风格”的关键。

及时指导孩子通过积极的归因反馈,学会质疑,抵制负能量,不盲目接受对自我的低级评价,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客观事实和解决问题上。 就更能够让孩子用行动赶跑了负面的自我认知,产生正面的乐观抗体。

如考试成绩出来了,考好了可以积极肯定孩子近期的努力学习,用心备考,考砸了可以引导孩子从中进行有效反思,寻找改进办法,并且肯定孩子勇于面对失败的品质。

让孩子相信,无论成败,我都有所收获,能够掌控。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付出,而是让路。 给孩子让出成长的道路,他们才能找到成人的路径。

正如胡适写给儿子的信中所说——

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

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

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

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

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

名师在线课程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中学生自杀事例

少年儿童自杀的导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焦虑心理,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焦虑可能发生在成绩不太好的孩子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身上。 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看到南方某大报头版赫然登着《三个少女集体自杀说明了什么?》我赶忙读完了这篇报导,太令人惋惜了!几个小学高年级的活泼可爱的少女,竟是为了学习不太好,喝农药自杀了。 本来,还有一个女孩被动员参加集体自杀,因当时患病没有在场才幸免了。 在北京,有一位初二的少女,学习很好,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而他们班的学习成绩总不如别的班,她想了许多办法也不成。 责任焦虑加上成就焦虑,使她走上了绝路,她从11层高楼上跳了下来。 她在遗书中学道:“……我真的爱咱班, 爱班上每个同学。 如今,最后一招我必须执行(指自杀)。 我想,这一招肯定有效”(她在自杀前曾对母亲说:“用我一个人的死,可以换取全班同学终考成绩好。 ”)这个女孩很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只可惜她认识问题片面,把全班的学习压力都放在自己稚嫩的肩头上。 至于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总怕别人超过自己,为了一次考试失误而自杀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学习能把人逼死,似乎不可思议,但这确是惨痛的事实。 二、封建迷信导致少年儿童自杀。 某报载,南方一个山区,几个小学女孩子外出打草。 其间,一个女孩儿想用草算命,看看谁的命好,谁的命不好。 算的结果是几个人的命都不好。 回家的路上,为首的孩子说:“命这么不好,还回家干嘛,上学干嘛,不如死了算了。 ”有的孩子反对,屈于从众心理的压力,只好就范。 几个妙龄女孩手拉着手一步步走向深深的河水。 三、团伙胁迫或受屈辱无奈导致少年儿童自杀。 东北某地,一批小学、初中的孩子结成了团伙,一个孩子自称为王,订了人人要有“忠心”的戒律。 一天,“大王”要考验他的属下,他集合了群孩子,命令两个孩子当场自杀以献忠心。 可怜两颗幼小的心脏就这样停止了跳动。 1995年元月3日,成都市51中初一(7)班陈明志同学在家上吊自杀。 他的遗书中说明了原因:“……妈妈我从到51中学以后,××他在学校里每天打我我都不敢对你说。 只要对你说了,你去学校说他几句,第二天他就会打我。 12月20日你给了我42元钱吗?我交了34元,掉了 2元,给了××2 元,修车 1元,还有 3元在桌子上。 我今天自杀是××笔(逼)我的,他叫我给他10元钱,只要不给下午就要打我。 我又没有钱只有自杀。 今天早晨他还打了我……”可怜的孩子,面对违法违纪的××为什么不勇敢地奋起反抗呢?据说,那所学校知道××经常期负人的事,但是没有采取有力有效地措施。 四、赌气、强烈的自尊等也会导致少年儿童自杀。 一初中男孩,因刷碗时留下一个脏油碗没刷,被严厉的父亲打了一个耳光,跑出家门自杀了。 另一初中女孩子,因为家长不给她买白色新球鞋, 她不能按要求参加运动会的集体出场式,服毒自杀了。 两个工读学校学生当众打赌:敢不敢喝敌敌畏,一瓶药分两份,居然当众喝了下去……

神马是挫折教育?

通俗来讲,就是通过经历挫折、困难。 来变成一个更有毅力更坚韧或者别的优秀品质的人。 就像宝宝,不摔多几次,怎么学会奔跑专业地讲就是: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 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但是虽然适当挫折教育有一定好处,但是对于一些从小就心灵脆弱的人来说,经不起挫折打击,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人的坚强和内心的力量来自于爱和安全感,绝非所谓的挫折看到一些励志故事,某人少年吃了多少苦,最终历尽苦难成才,人们就误以为人的坚强和内心的力量来自于挫折和吃苦。 但是你知道吗?多半这些励志故事的主角也许生活上吃尽了苦头,物资上极度匮乏,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精神上的力量来自于他们得到的父母的爱,或者其他养育替代者给予的爱,让他们获得了安全感。 只有当人获得足够的爱,构建了良好的安全感,所谓的挫折才能成为磨砺宝剑的利器,一个没有获得足够的爱,没有安全感的内心,挫折只会早早的将他们折断。 什么叫挫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父母爱的沐浴下,吃糠咽菜,穿破衣服叫做挫折吗?只要有父母的爱在,孩子不会感觉到物资匮乏是一种挫折。 相反,如果面对父母漠然、冷艳,就算天天山珍海味,华服靓车,这依然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心灵挫折。 所以,请父母吝啬你们的物质,无私你们的爱,不要对孩子冷暴力。 有人这样教育孩子:一个爸爸说,来孩子,从板凳上跳下来,爸爸来接住你。 孩子跳下来的一瞬间,爸爸闪开了,孩子哭了。 爸爸得意的说,这就是挫折教育。 岂不知这样的愚昧行为,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破坏了孩子对至亲的信任感。 当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回头想一下,没有一个人真正的爱他、接纳他,就连至亲都会欺骗和出卖他,这个人将会是多么的可怜和脆弱,当他遇到困难和内心的煎熬的时候,难以想象他会涅槃,只会自焚。 我想说,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坚强,请你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爱孩子,当孩子成人后走在人生的路上,这份爱和这份接纳会成为他内心最大的坚强。 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不等于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行为,对于不良行为没有人要求你接纳。 ▋请不要忽视任何一次孩子向你敞开心扉交流的机会,否则将是最大的冷暴力本文开始的孩子的父亲,一定为当天没有在匆忙中停留几分钟,耐心的问问孩子发生什么而自责。 无意谴责这个父亲,这样的事情天天都在无数个家庭上演,如今的社会每个人压力都很大,父母压力大,孩子压力也很大。 在匆匆的生活中,爱孩子的父母,有很多的无奈,有对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不了解,也有内心修为的不够。 总之,常常有着各种各样的冷暴力。 受这个深圳跳楼孩子的启发,我想再加一条: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倾诉他的困难和痛苦的时候,父母的漠视是最大的冷暴力!也许很多爷爷奶奶辈、爸爸妈妈都会认为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我们小时候生活多困难,吃不饱,穿不暖。 但是有没有想过,你们有兄弟姐妹作伴,有满院子的发小撒欢,你们体会不了独生子女的孤独,你们体会不了没有玩伴的寂寞,你们不用体会看着父母无时无刻的沉浸在电视里、手机里漠视自己的存在的悲凉,你们不需要天天去上各种补习班,更不需要各种考级,不需要背着如此沉重的书包在教室里面对一个个精英父母养育出来的精英孩子的竞争....现在的孩子背负了太多的压力,学校里同学之间激烈的竞争,升学压力,老师之间面对竞争的压力也无不转化成对孩子的压力,回到家里无尽的作业,父母的焦躁和期望....如今的孩子,当他们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的时候,父母在旁边虎视眈眈,还有很多时候恶言暴力相加,压力迎面扑来,当他们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要么在忙事业,要么在忙应酬,要么在看电视和玩手机。 对于一个小小的孩子,当他们内心遇到了跨不过去的坎的时候,当他们心灵脆弱到极点将要崩溃的时候,当他们鼓起勇气向他们唯一的亲人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痛苦的时候,请作为父母的你:1.不要因为匆忙漠视了孩子,漠视会让孩子封闭自己的心灵,再想打开就难了。 2.不要不耐心的把孩子归结为不懂事,粗暴的说教孩子,请你理解他们那时的感受。 3.更不要成为孩子心敌的帮凶,给孩子脆弱的心灵放上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做父母的,无论你平时有多忙,压力有多大,也许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你犯过千千万万的错,但是当孩子最脆弱的时候,当孩子伸手想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时候,请你不要让这根稻草成为压垮孩子的那一根!

两性心理:哪些事情,成了压倒你们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自阿拉伯的一个寓言:

一个主人有一匹老骆驼,骆驼每天都在任劳任怨的干活,有一次,主人想看看这个老骆驼到底还能装多少货物,于是不断地加、不断地加,但是老骆驼还是没有被压垮,最后主人想是不是已经到了极限呢,于是轻轻的投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使老骆驼轰然倒下。

然而,压倒婚姻的往往不是三观不合、品格恶劣的大是大非,而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或者道了别人也觉得小题大做的鸡毛蒜皮。

小事见生活。

细微之处的日日感受,真的决定了人的幸福指数。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意思是说:

事情发展已经到了极限的临界点,在增加任何一点点因素都会使之崩溃。

网上曾经有一个话题:“对方的那个瞬间,成了压倒你们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人说,我想和他好好聊聊,他却劝我好好睡觉

有人说,劳资口红丢了,他却让我多喝水

有人因为男友的一句“你哭够了没有,哭够了我挂电话了。”

有人因为男友认识了新的异性说自己是单身

有人因为男友开口骂自己的父母

还有人因为婚前财产公证

很多恋爱,最终分手的原因看起来总是比较莫名奇妙,明明昨天还你侬我侬的两个人,今天就突然分了手,可能因为一件小事,也可能只是因为一句话。

那些一言不发就决绝转身的人,在外人看来决绝冷漠,毫无理由。 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内心曾经怎样挣扎过,又怎样放弃了,那些随风而逝的所有努力,最后竟像是一个笑话。

有时候压垮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不忠或者背叛,而是因为那些不痛不痒,看不到未来的日子。

那些一言不合的分手,可能都源于一方的崩溃和绝望。

《我们都要好好的》里,寻找因为患抑郁症而要出去工作,但是向前不愿意,最终导致两个人离了婚。

向前一直很纳闷,他控诉寻找:“我为了能和你站在同一高度,为了能娶你,为了能让你和孩子衣食无忧,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拼命,我不知道我错在哪了?”

在向前看来,两个人结婚之后就应该各司其职,他字外面赚钱养家,那么寻找就应该在家里看孩子,而且他单方面觉得寻找的生活过得很好,因为她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喝个下午茶、做个spa、打个牌,也不需要去 社会 上和别人竞争。

而对于寻找而言,那么多年向前的不陪伴、不理解、不倾听,常常把她逼到绝望的地步,而这一切,就算是她提出离婚,向前依然意识不到,我想哪怕她直言自己有抑郁症,向前也不能理解她有什么难处。

而这些年以来,寻找尝试过向向前求助,她给他打电话、和他沟通,但是每一次迎来的都是失望。

在外人看来,寻找的生活光鲜亮丽,孩子乖巧懂事,丈夫事业有一番成就,哪怕就是得了抑郁症,也不是什么大事,病看看也就好了。

但是对于寻找来说,离婚的决定源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自己已经无法再去承受的压力和崩溃。

这在婚姻生活中,无疑是对彼此的一种消磨。

离开是很长很难的决定,你质疑我为什么突然决绝转身,却不知道,在这之前,我的每一次失望都伴随着爱你的减少,只有最后说再见,才能让我重生。

什么才是压死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在一起几年,你从来不顾忌我的心情,我们吵架那么多次,你从来没有哄过我一次。

第一次我想,没关系,毕竟我爱你;

第二次,我想再给你一次机会,

第三次,你不哄我我可以自己好;

第四次,我那么爱你可以在给你机会成长…………

可是那一天,我在电话那头哭的上次不接下气,你却只有一句“哭够了没有,哭够了我挂电话了。”

这句话击败了我心中所有关于和好如初的想法,它让我开始顿悟,我坚持了那么久的事情,原来什么都不是,我付出了那么多想要得到的爱情,最后却是一场空,算了,那么多年的感情,就此别过吧,以前我需要的只要是你就好,而现在,我明白了,我需要的是关心和在乎,往后余生,我会去找一个爱我的人,一个不舍得我哭的人。

所有的稻草都能压死骆驼,而不是最后一根,而爱你的人选择承受重量,直到她不再爱你。

让我决定分手的,从来不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我爱你的时候,爱的力量战胜了失望,而我之所以离开,是因为爱终于久战不起,当所有的爱被希望杀死,我就不会再爱你了。

失望积攒够了,那个决定陪你一生的人就会离开。

爱情不是童话,爱情也不能只讲对错,成年人是利弊分析的能手,如果有一天,爱你成为伤害我自己的利器,那我会选择离开,给自己留下一线生机。

如果你爱一个人,不要忽略她的需求,爱情比来就是互相满足的过程,喜欢一个人,也是一个不断满足的过程,不要让一个爱你的人把怨怼越攒越多,也不要逼一个爱你的人离开,因为她一旦离开,就是不爱了,你再也挽回不了。

珍惜身边的爱人,珍惜双方的感情,不要给爱情留下遗憾。

作者:小贤老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体会爱的老灵魂,人生路的 探索 者。

重要的是:一个认真热爱生活的心理师。

以有限文字,写无限可能!

倡导以爱为本质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意!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实用心理学

如需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请私信!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1131.html
对话谷歌工程师 毕业两年薪水年包涨至200万 AI热潮带动业
但观众不放过 唐朝诡事录2 火了这些梗和表情包!方丈已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