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MEGA 李想亲自砍掉了今年所有的电车

好家伙啊好家伙,已经快一个月没有发微博的李想,昨天却搞出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大动作。

昨天晚上,理想汽车举行了第一季度的业绩发布会,给大伙通报了一下今年 1-3 月的挣钱状况。里头有好消息,当然也有坏消息。

好消息是,跟去年同期比起来,理想多卖了 2.8 万台新车,每个月多卖了接近 1 万台。总的营收也涨了 36.4%,达到了 256 亿元。一季度就挣了蔚来去年半年的马内,成绩属实有点逆天。

但坏消息是,第一季度的净利润相比去年的 9.3 亿元,直接暴跌了将近一半,只剩下了 5.9 亿。

虽说能够拥有净利润在新势力车企里头已经很幸福了,但是车卖得更多、钱赚得更少这件事情,看起来多少会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更让人卧槽的,则是李想在昨晚的业绩发布会上突然宣布,说原本计划在今年会推出的两款纯电车型 M7 、 M8 和 M9 ,将会推迟到明年上半年上市。

肯定有兄弟没反应过来着三台车是啥玩意,这里我稍微帮大家复习一下。

按照原先的计划,理想会在今年推出 4 款纯电动的车型:已经上市的 MEGA 、 M7 、 M8 和 M9 。而到了明年,理想的纯电车型加起来一共会有六台,并且拥有一个略显中二的组合名:“一条鲸鱼和五条鲨鱼”。

理想的说法,是 M7-M9 的产品形态会是 SUV ,但从已经曝光的测试车照片上来看,甭管是面相还是屁股,它们应该更接近于 MEGA 的变种。

本来呢,年内就能看到它们上市,现在估计还得再等上一年了。

纯电车型延后推出的消息,说实话还是挺炸裂的。

因为从各种消息——无论是测试车上路,还是上市规划来看,它们现在的完成度已经相当之高。

而开发一台车,往往需要巨长的时间以及巨多的金钱。按照主机厂们的惯性,一旦车型上市的时间确定之后,基本所有事项都得给它让路,一般不会轻易改动。

现在理想不仅改了,还一改就是将近一年。

而且对于理想来说,今年原本应该是他们在纯电领域大展拳脚的时刻。

一年猛推 4 台纯电,然后在 2025 年做出一个由 11 款车型( 1 台旗舰+ 5 款增程+ 5 款纯电)组成的超大产品矩阵,成为国产新势力里头的超级巨头。

而在纯电计划搁置了之后,这个原本看着很燃的品牌规划,一时半会可能也就没有后续了。

就相当于你为高考准备了两年,万事俱备了,突然说准备复读了,不考了,明年再说吧。

爹妈老师同学啥的,估计都会有点蒙。

说来也是蛮有意思,甭管是卖得多挣得少,还是纯电计划的推迟,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大伙应该也猜到是啥了吧,就是那个本来应该一个月猛卖 8000台的 MEGA ,现在的销量只有 1000台上下了。

至于 MEGA 本身为啥拉胯,咱们今天就不细聊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咱们差评汽车部的小破站主页,里头专门有一期内容对其进行了长达 6 分 50秒的疯狂输出,可以放心食用。

我想聊的,其实是 MEGA 最理想最大的打击,是白白亏掉了超级超级多的钱。

就比如大伙看这里,理想今年一季度的研发费用是 30.4 亿,相比去年同期猛增了 10亿多。用来营销和管理公司的费用(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也暴增了 13 亿。

这些钱很明显,就是用来做新的纯电车型的研发,以及给 MEGA 做宣传了。

此外,财报里还有一个叫做存货的项目,指的其实就是理想为了保证后续车型能够顺利生产交付而提前采购的物料设备等等,相比年初的时候也是接近翻倍的水平。

而按照理想原本的构思,如果 MEGA 能够达到一个月 8000的销量,他们就能获得 44 亿多的现金,甭管是研发、营销还是一部分的存货,就都能被 Cover ,让整个电动计划顺利的推行下去。

所以这些存货按我的估计,有很多是为了 MEGA 采购的。甚至在北京的工厂里头,都乌泱泱的停满了生产好的 MEGA 。

现在 MEGA 卖不出去,前期的宣传么基本算是白做了,库存的配件也用不上了,研发的费用么也 Cover 不住了。

脖子哥在路上看到的痛のMEGA

这么多钱打了水漂,利润率肯定也就是应声下跌。

回过头再来看纯电计划的推迟,很大程度也是因为 MEGA 的遇冷。

在内部交流中,李想本人其实说到了纯电计划推迟的两个原因,一是他认为对于高端的纯电用户来说,快速补能,或者说是方便地用上 MEGA 的 5C 超充是非常重要的。

但现在理想全国的 5C 充电站加起来,只有 400座左右。相比之下,国内的纯电一哥特斯拉在全国有超过 2300多座超充站。

就算是换电站成本巨高的蔚来,在国内也已经建 2420座换电站和 3850座充电站。差距,确实好像还挺大的。

所以理想下一步的规划,其实就是赶在发布新车之前,把全国的超充站扩建到 2000座上下,先把充电焦虑的需求解决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李想觉得如果新车推出的速度太快,现有的理想门店就要摆不下了,所以得缓缓。

但在我看来,这俩都还不是理想的当务之急。

毕竟对于愿意选择 50万以上电车的用户来说,便捷的超充网络其实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一是这些车主大都会有自己的家充桩,短途通勤基本都能 Cover 。

就算出个远门,理想目前的服务区充电站、蔚来/极氪这些品牌开放的充电桩,以及各种第三方充电桩完全都能满足他们的补能需求。

大伙看那些买保时捷 Taycan 的,买宝马 ix 的兄弟,真就不会特别在意非得充得很快,或者整个充电站只能自己享受。

门店面积这个理由就更抽象了,你看特斯拉 Model Y 卖得那么好,还有很多巨小的门店都只会摆一台 Model 3 在外面。说明啥,说明不是非得把所有想卖的车摆出来嘛,有多大面积放多少车呗。

就算往后延了半年一年的,门店的面积就能变大啦?

我觉着啊,与其解决这俩不是太着急的问题,还不如再想想理想一直以来的产品套娃思路。

为啥呢,因为这种思路虽说顺风的时候确实特别好用,比如 L9 成功了以后,后续的 L8 、 L7 ,甚至包括最近上市的 L6 ,就都会跟着一同吃香。

这样又能靠新车赚钱,又能在设计、研发上省下一大笔钱,美滋滋嘛。

可一旦这个套娃的头没有起好,剩下的一连串产品基本也就都得寄。

好巧不巧的是,在 L 系列成功之后,理想不仅对套娃的思路非常自信,还对 MEGA 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这俩加在一起,好嘛,不但 MEGA 本身的内饰就是套的,后续产品也都早早的套上了 MEGA 的壳子,打算复刻一波 L 系列的辉煌。

然而 MEGA 上市以后大伙一看,嗯。。。内饰没啥新意,外观争议又这么大,价格嘛毕竟是纯电,相比之前的 L 系列肯定也会更贵。

对比起来。。。也不是很香,婉拒了哈。

MEGA 一凉,甭管以后的价格和营销策略怎么变,只要车型不变,我觉得的概率依旧会获得“小 MEGA ”的评价。

销量表现会咋样,我是真说不好。

但要说变设计,比如给这个争议最大的屁股换个造型,对于现在的理想来说就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了。

因为对于主机厂来说,一台车的开发流程往往是先确定一台车的定位和定价,然后交给设计中心设计好外观也就是车子的皮肤,经过各种部门改进,冻结了外观设计之后,才会进行到设计里子——比如车身结构、电子电气架构的设计等等。

动设计,和动地基基本没区别。

想要在半年一年的时间里从头走一遍流程,我觉着真有些难度。

李想具体会咋做,或许只有等到明年才能真的知道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李想在遇到失利之后,做决策还是非常非常果断的。

明知道放出计划延期的消息,肯定会重挫股价,也还是这么做了。

事实嘛也确实如此,电话会后理想的市值直接蒸发了 12%还多,小一百个亿就这么没了。

放眼一众造车的玩家,还有谁能做出这种超级大出血级别的决策啊。

今天的李想在我眼里,还真就有点马斯克那味了。“我想干啥都别劝我,劝我是吧,那你走人吧。”

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李想看来这些明面上的经济损失,可能比顶着 MEGA 的舆论硬发新车要来的小。

理想汽车: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季度的

理想取消今年发布纯电车,纯电生意不好做?

@Turbo_Car 的微博


李想检讨MEGA失利,有反思,但不够!

在李想发文表示要用“光明反击黑暗”后的第十天,他再次发声,反省复盘了理想“3月之乱”。

这里帮大家简单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理想汽车经历什么:3月1日,被理想寄予厚望的“纯电第一枪”MEGA上市,结果枪开哑火,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据悉,理想内部对MEGA在24小时内的预期订单是3000台左右,但其发布半个月内,订单仅4000台左右。除了订单失利以外,由MEGA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抹黑、恶搞等,也重伤理想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和MEGA同日上市的2024款L系列,也受到前者波及,竞争力有所削减。

3月21日,理想汽车发布公告,承认销售订单不及预期,并将今年一季度的交付预期由10万-10.3万辆,下调至7.6万-7.8万辆。

针对“3月之乱”,李想在3月21日发布了内部信《如何解决理想汽车当下面临的问题》,信中主要复盘了理想汽车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是,错判理想MEGA经营节奏。

李想表示,MEGA与高压纯电尚处于从0到1阶段(商业验证期),但理想却站在从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的角度去经营它,导致市场不买账。此外,由于MEGA的节奏混乱,也致使销售团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服务L系列用户的时间与精力,比如“理想L8连店面摆放的位置都没有了”。

对此,李想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理想MEGA的经营节奏调整回从0到1阶段,放弃全面开花的销售策略,而是聚焦在高端纯电消费能力强的城市,并围绕重点布局城市加速建设超充站,按部就班地让目标受众对MEGA形成正向认知。

问题二是,被过多欲望支配。

李想坦言,公司内部从上到下都过于关注销量与竞争,被欲望支配,影响正确判断,“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对于这一点,他的解决方案是降低销量预期,从过多关注竞争与欲望中抽身,回归用户价值提升与经营效率提升当中。

可以发现,李想对理想汽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是有比较深刻且客观的认识,但个人认为,反思还不够。

无论是问题一还是问题二,李想所罗列出的本质原因,其实还算不上“本质”,这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李想本人以及理想汽车上下,都“飘了”。

当然,人家有飘飘然的资本与底气。

从销量上看,理想汽车去年交付辆,同比增长182.2%,领先一众新势力,更重要的是,L系在3台车、均价37万的情况下,去年第四季度超越BBA每一品牌SUV销量。

从利润上看,理想汽车去年全年营收1238.5亿元,净利润达到118.1亿元,一口气填平了前五年累计亏损。在MEGA上市当天,李想宣称,理想汽车是现金储备第一的中国汽车企业。

一个发展8年的新造车品牌,在各大新能源车企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做到了千亿营收、百亿盈利,且销量含“金”量高,就连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与经济类报纸《商报》也曾刊文表示,理想汽车正在侵占BBA利润丰厚的细分市场,“是BBA最危险的对手。”

即使你不喜欢李想这个人或者理想这个品牌,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创造了奇迹,做到了很多车企做不到的事。

处在高光之中的人,若没有足够强的定力,多多少少会被周围的鲜花与掌声所迷惑,以至于影响正确判断,李想内部信提到的“欲望”,其实说的就是这件事。

因为飘飘然,李想认为,他能再创奇迹,将MEGA卖到50万以上全品类销量第一。

各项销量数据均表明,50万以上吃香的仍是燃油车。目前50万以上销量第一的车型是国产宝马X5L,月销量在8000-辆左右,相较“冰箱彩电大沙发”,50万以上的消费群体更看重的是豪华底蕴与身份价值,国产宝马X5L是符合这一要求的车型中,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我们再来看理想MEGA,一款售价高达55.98万的纯电MPV。

首先,MPV不比SUV和轿车,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品类,能做到月销破万的仅有别克GL8、腾势D9 DM-i等极少数车型,它们相对理想MEGA来说,共同优势在于价格便宜得多、续航焦虑少得多。

如果再加上“纯电”二字,挑战难度就更大了,强如腾势D9,纯电版本也销量不好看。能上得了台面的,小鹏X9算一个,可它目前也仅能将月销量做到2500台左右。

在纯电MPV基础上再加“50万以上”这一限定词,那基本上就只有极氪009这一台车了,这同样是一台科技属性、舒适属性、性能属性做得很到位的产品,可近一年销量也不到2万台。

有充分的市场数据证明,让一台50万以上的纯电MPV争夺同价位下的全品类第一,属于“地狱级”难度,起码目前是这样,但“胸怀大志”的李想选择性看不见,或者他认为,他能打破这一瓶颈。

而抛开客观事实不谈,MEGA存在的诸多争议,也是阻碍它销量向上的重要原因,比如说,去年5月,有媒体曝光了MEGA的渲染图,与如今的实车图基本一致,可当初李想公开表示:真设计成这鸟样,我就把设计团队都干掉,顺便自己跳楼。

现在看来,李想这句话多是为了给MEGA创造热度与制造噱头服务,他以为他能驾驭流量,却没成想,这次真正遭到流量反噬了,很多网友吐槽MEGA造型的依据便是:你自己都看不上的“鸟样”设计,凭什么让消费者买单?

在内部信中,李想将L系受冲击的原因归为受到MEGA经营节奏混乱波及。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李想原以为,2024款L系只增配不降价就能保持竞争优势。

有一说一,新款L系确实增加了不少好配置,但坚守价格这一举措,在“增配降价”的竞争氛围下,便有些格格不入了,更何况问界虎视眈眈,步步紧逼。

直到新车上市11天后,2024款L系才降价5000元,但负面舆情已经形成。

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李想在内部信中坦诚“自己飘了”,只希望他能在今后的日子中戒骄戒躁,以实际行动端正心态,克服欲望,比如,先从谨言慎行开始做起。

理想MEGA是好车,但是李想的狂傲该“敲打”

MEGA上市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观点就是MEGA是理想汽车的又一个爆款,还是由盛及衰的开始,市场会给出答案。现在看来,答案呼之欲出。

3月21日,李想发内部信复盘MEGA的问题。

首先是承认了MEGA的失败,其次是明确了败因:误判了MEGA所处的阶段,过于乐观的预判了用户对高端纯电的接受度。全员上下过于狂热,被L系列阶段性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追求销量的欲望过高。

与前不久将矛头指向“水军”和“黑公关”,祭出“用光明反击黑暗”的论调相比,这次李想的论调显然更务实和坦白了,并没有再次把MEGA的失败归结到外界因素上。

这是一件好事情。总是试图从外部寻找失败的理由,不是一个优秀企业和创始人的做法。

虽然我不太能理解和接受关于“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那套逻辑,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MEGA是款好车。

独特吸睛的造型设计,人性化的各种内部细节处理……当初MEGA官图曝光时,我就认为这可能是唯一一款坐在驾驶位上感觉不像司机的MPV车型。一位同事在试驾MEGA之后曾经私下表示,“这车太舒服了,哪哪都好”,潜台词就是想挑毛病也挑不出来。简单一句话,已经足以概括对MEGA的赞许。

我也同样反感网络上那些将MEGA的车图P成“棺材车”,将交车仪式配上哀乐的做法。无论是无心之作还是刻意为之,是个人行为还是有组织的行动,这始终都是一种下作的行为。

但不管怎样,市场终归是理性的。MEGA没有如预期中的大卖,这是在意料之中的。

今年各家纯电产品的日子都不好太好过,更何况是初次涉足纯电的理想,自然也不可能幸免。只能说此前理想的成功,粉丝和媒体的过度追捧,掩盖了纯电市场的真实形势。

李想的复盘结论没有错,但此役一败,也与李想本人的性格不无关系。

年少成名,耿直中又自负狂傲,屡屡放出高调偏激言论,李想的性格本身就带着“招黑”的特质。比如当年在发布会上直接破口爆粗骂技术专家,在微博上和媒体、车主互怼等等。

同时,互联网媒体出身的李想,又擅长操弄舆情,将互联网营销这一套玩得炉火纯青。比如“500万以内最好的SUV”、“乔布斯在的话,苹果汽车应该就是这样的”、“空姐辞职卖理想”这类玩法,往往精准踩中“热点”和“爆点”,不费什么营销费用就轻松把品牌推上热搜。

而这种特质,无疑为理想招来许多潜在的黑粉。在理想光鲜的成绩背后,或许很多人都在等待着一个李想犯错的可能。

理想L系列的成功,外界舆论的过度吹捧,李想本人的性格,让这个可能成为现实。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擅长互联网营销的“微博之王”最终栽在了互联网营销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讽刺。

当然,问题早点爆出对理想而言,一定是件好事。理想还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来纠正发展轨道。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实在不行,官降10万,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不过,至少在现阶段,敲打一下李想的“狂傲”,还是非常及时且必要的。MEGA一败,虽然对理想这个企业并非致命的打击,但影响的是整个团队的精气神,同时也让外界看到了,理想并没有那么“神奇”。经此一役,相信李想也会暂时收敛一下自己的言行,继而也会影响到理想汽车的传播风格。

再加上目前问界对理想L系列造成的压力,这必然也会影响到理想定下的80万辆销量目标,或许下调预期目标成为可能。

而接下来的理想L6将成为“挽救”理想的最重要一款车型。理想L6能否延续之前L系列的爆款趋势,还是在MEGA败北带动的这一波“反理想”浪潮下随波逐流,我们需要再一次等待市场给出答案。

不过,还是希望理想能够走出阴影,虽然理想从来不会投我们广告。

(文/优视汽车 老炮)

MEGA销量未达预期,李想发文反思!

↓ 李想内部信曝光↓

如果我说理想MEGA是3月份话题度最高的新车,应该是没有人反驳的。这款造型奇特的MPV自上市以来,就因为造型和定价问题站在了舆论漩涡的中心。在销量上,MEGA上市至今的大定数量仅4000台左右,不仅没有达到预期中“50万以上全品类销量冠军”的目标,甚至比工厂5000台/月的产能还少。

或许是意识到了MEGA的失利,一贯在微博上活跃的李想本人,也已经有20多天没有发内容了。而就在本周,李想给内部员工致信,反思了理想汽车的现状。从信中可以看出,李想已经承认了MEGA的问题,他们此前并没有纯电车型,却误以为MEGA可以像L系列那样一飞冲天,最终导致MEGA销量不及预期。另外,理想汽车从上到下过分关注销量数字,以后将会降低销量预期和欲望,更关注用户价值。

在我们看来,MEGA的失利主要有两点。首先,纯电MPV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品类,此前的腾势D9、极氪009都已经用实打实的销量证明这个市场的前景不够大。毕竟对于购买MPV的用户来说,一定是有载满一家人长途出行的需求的,这时候车辆的续航和补能速度就成为了关键,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在高速服务区等着充电。即使理想的5C充电已经很快,但也依旧会面临高峰期排队、以及功率分流降低的情况。

另外,MEGA相比竞品在价格上没有优势,高达55.98万的起售价,与便宜20万的小鹏X9相比并没有拉开质的差距,与定价接近的极氪009相比,在性能和电池容量方面也没什么优势。因此,李想不仅要下调对MEGA的销量预期,也得下调MEGA的售价。

↓坦克330订单火爆↓

与MEGA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城新推出的坦克330,这款售价33万元,搭载3.0T V6发动机的越野车,上市仅72小时,候补意向订单就突破了3500份。坦克330是从2023年3月份以众筹的形式出现的,当时该车众筹1000份,每份众筹款2万元,开启众筹后仅6秒钟就完成了众筹。

随后,长城用了接近1年的时间完成了车辆的开发和测试,并且在3月16日正式上市。坦克330首批发售1000台,主要面向当初参与众筹的1000名用户。如果当初参与众筹的用户放弃购车,则会把首批销量转移给新的候补订单用户。换句话说,坦克330除了首批的1000个订单外,还有3500个候补订单,相当于总共拥有4500个订单。

坦克330的火爆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它搭载了这个年代非常罕见的3.0T 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拥有354马力、500牛·米,0-100km/h仅需7.2秒,并且原厂就拥有绞盘、金属杠、AT胎、差速锁、双向可调减震器等配置,在33万这个价位也没有别的选择。

虽然7.2秒的加速放在插混新能源越野车面前并不算快,但对于有情怀的越野老炮,或者想要持有10年以上时间的用户来说,纯燃油的越野车还是更受他们的青睐。正因如此,坦克330才能上市3天总订单破4500,成了又一款现象级的产品。

↓Model Y要涨价↓

虽然2024年车圈的主题是“降价”,但特斯拉偏偏要逆势而为。本周,有消息表示,特斯拉将会在4月1日宣布Model Y售价上涨5000元,并且目前特斯拉推行的8000元保险补贴、以及最高元车漆减免政策也将在3月31日截止。也就是说,4月1日起购买Model Y,将会面临最高2.3万元的涨幅。

目前在售的2024款Model Y在今年2月份才刚刚上市,共有3款配置,售价25.89-36.39万元。新款车型在设计上没有变化,但是取消了雷达系统,减少了摄像头数量,提升了摄像头像素数,并且升级了双HW4.0辅助驾驶芯片。这次Model Y宣布涨价,有一种促进犹豫不决的准车主们抓紧下单的感觉,毕竟再不买就要涨价了......

↓ 全新起亚K4官图发布↓

本周起亚在海外发布了全新轿车K4的官图,该车将用来取代海外的现款Forte车型,预计在3月27日的纽约车展上首发亮相。在造型上,全新K4整体风格依旧非常运动,大灯采用分体式结构,轮圈则是旋风式造型。

来到车身侧面,可以看出全新K4采用了溜背轿跑的造型风格,后门把手隐藏在了C柱,并且后方的三角窗造型也十分个性。虽然目前官方并没有公布K4的尺寸参数,但我们预测它应该会跟中国市场的现代名图采用相同平台打造,轴距预计2770mm,车长接近4800mm。

在车尾设计上,全新K4有着明显的溜背造型,尾厢尺寸较短,后杠向上收,营造出紧凑、运动的气质。新车的尾灯并没有采用贯穿式设计,而是呼应了车头大灯的造型,看起来还是挺个性的。

内饰方面,全新K4采用了贯穿式双联屏设计,整体层次感非常丰富,两幅式方向盘也有平底造型,整体给人一种硬朗、机械的感觉。与如今国内的大屏派新势力相比,K4的内饰设计感更足,但科技感欠佳。动力方面,据传全新K4将采用1.6T汽油,以及2.0L混动系统,与在售的现代途胜、起亚Sportage相同。

说到K4这款车,80、90后的朋友肯定不陌生,因为早在2014年,当时的东风悦达起亚就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款入门级中型轿车K4。这款车与同时期的现代名图采用相同平台,车长4720mm,轴距2770mm,提供1.8L、2.0L、1.6T发动机,当时售价12.88-18.98万元。在那个B级车普遍20万以上的年代,K4凭借着出色的性价比以及不错的空间舒适性,还是获得了市场认可的。2017年,K4改名为“凯绅”,卖到了2019年停产。

如今的全新K4,它不再是一款中国特供车,变成了在北美首发的全球车,并且官方表示新K4将会取代原本的Forte车系。而Forte车系大家也不会陌生,其实它就是国内耳熟能详的K3。大家或许会好奇,当初国内不是有“福瑞迪”吗?实际上,在起亚的全球化命名策略中,标准的A级轿车有3个名字,分别是Cerato(赛拉图)、Forte(福瑞迪)、以及K3。这3个名字是同一款车,只不过面向不同地区市场有不同的叫法。

起亚赛拉图

当初在中国市场,现代起亚采用新老同堂销售的策略,所以初代A级轿车叫做赛拉图,换代之后叫福瑞迪,再换代之后叫K3。这三款车虽然名字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个车型,只是不同代数而已。

↓ 奥迪Q6 e-tron正式发布↓

在纯电时代,奥迪可以说是起大早赶晚集,虽然他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针对电动车的探索,并且也推出了R8 e-tron这种概念性的产品,但却始终没有在家用电动车市场有太好的销量。尤其是在中国,奥迪的电动车销量已经有被宝马和奔驰甩开的态势。为了扭转局面,奥迪最近推出了全新纯电中型SUV Q6 e-tron,这款车采用奥迪与保时捷联合开发的PPE纯电平台打造。</spa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1242.html
1 新加坡航空229人客机狂坠6000英尺 超恐怖!1死70
图 足总杯决赛即将开打!英媒盘点曼联曼城太太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