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马作鹏
恰逢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8月10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安徽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出现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与戏迷朋友们分享了黄梅戏台前幕后的故事。
8月6日至11 日,“黄梅飘香 戏满申城”再芬黄梅·上海演出季在天蟾逸夫舞台举行。韩再芬带领老中青三个梯队的演员集中亮相上海,上演多个经典剧目,展示了黄梅戏传承发展的新作为、新气象。
韩再芬(左二)携老中青三代演员和观众见面。
活动现场,来自上海及全国各地的黄梅戏爱好者频频与韩再芬等交流互动。他们当中,既有从外地飞来上海的忠实观众,又有长期关注黄梅戏的耄耋老者,还有刚刚踏入高校的青年学生。
1954年,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在上海首次唱响《天仙配》。之后,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天仙配》搬上大银幕,黄梅戏风靡大江南北。近年来,安庆市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依托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展演百千万工程等活动,为戏曲戏剧文化交流、戏剧人才成长进步、优秀文化生态涵养搭建平台,持续推动黄梅戏“走出去”。此次韩再芬领衔赴沪演出,也是其中之一。
上海与黄梅戏之间,有不解之缘。韩再芬真切地说:“上海,是黄梅戏的‘福地’。”
观众见面会上,韩再芬清唱黄梅戏选段。马作鹏摄
“上海观众接受了黄梅戏的创新”
“20多年前来上海演《徽州女人》,上海这座城市、上海的观众们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黄梅戏的一次创新。”韩再芬说。
在她看来,上海的海派文化展现出的包容兼蓄,让黄梅戏有了一次焕发生命力的机会。彼时,一个戏种的创新往往伴随着两种声音,一是偏于保守的质疑声,另一种则是超前意识的叫好声。在上海演出时,韩再芬与主创团队更多听到的,是后者。
韩再芬在《二十五年来数亲知》一文中,这样回忆那段日子:“《徽州女人》刚刚诞生还没有满周岁的时候,并不顺利,在戏曲圈内引起的非议也颇多,贬褒不一。但是,我们非常冷静和坚持。我们发现,大多数观众对这样的创新是认可的,对《徽州女人》是喜欢的。”
从1999年至2024年,黄梅戏《徽州女人》跨越新世纪,绽放新时代,经过25年的检验和洗礼,被戏剧界誉为黄梅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
图片黄梅戏《徽州女人》剧照。
回望25年,从创意诞生到首演成功,从创新争议到久演不衰,《徽州女人》一路走来的历程恰恰印证了这句话——“好的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检验”。
自首演以来,《徽州女人》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剧目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田汉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大奖,韩再芬因此剧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第九届文华奖文华表演奖……
25年是总结,也是起点。韩再芬说:“这台戏的主创团队中有很多艺术家来自上海,居住在上海。上海用一种城市文化激励了我们的创新,创造了黄梅戏的新价值。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
“年轻演员要站稳舞台吸引观众”
“平常,韩老师很细心地跟我们分享舞台经验,在传帮带中让我们年轻人不断学习成长。”2001年出生的青年黄梅戏演员汪晨晨在接受采访时说。
《罗帕记》是黄梅戏传统剧目之一,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它将流行的公案戏演变为一出世俗家庭的伦理戏,唱腔丰富,极大限度地考验着演员的唱功。
青春版《罗帕记》中陈赛金的扮演者汪晨晨,就曾凭借《罗帕记》选场“回娘家”进入新时代“黄梅之星”总决赛,又以一段“一见罗帕痛在心”在总决赛中登上榜首。2022年,汪晨晨首次排演了全本大戏,以生动的演唱和精湛的技巧获得观众好评,收获大批粉丝。
青春版黄梅戏《罗帕记》剧照。
“我常常跟年轻演员讲,你们只需要专注坚守好黄梅戏这个舞台。只有把每一个剧目接好了、在舞台上站稳了,才能去影响更多的人喜欢黄梅戏。”面对传统戏曲传承,韩再芬致力于推动“老带新”,让黄梅戏不断产生新鲜血液、融入时代大潮。
“我想在自己年富力强、还能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逐渐把这个舞台让出来,让孩子们跟我们无缝对接,让观众看到黄梅戏未来有传承人,让观众期待年轻人成长并一以贯之地去看他们的戏。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韩再芬说。
40多年的演出生涯,韩再芬一路走来,看到了戏曲在传承,观众也在传承。
她说:“我自10岁与黄梅戏产生交集,16岁因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登上电视,这些年看到了与我同龄的观众有了孩子,这些孩子也开始喜欢上黄梅戏。今天的观众见面会上,还有观众带着小孩来参加。黄梅戏是在广大热心观众的支持下发展到今天的,我们更有责任面向未来思考黄梅戏的创新与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光彩,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观众见面会吸引了许多青年人。
“创造有生命力的作品并传下去”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黄梅戏作为一个地方戏种一跃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剧种,《天仙配》功不可没。
2016年,在韩再芬的带领下,青春版《天仙配》面世。几年来,由青年演员领衔主演的青春版《天仙配》在全国巡演,满台青春气息撞击悠扬古韵,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天蟾逸夫舞台在七夕节上演《天仙配》。马作鹏摄
“好的剧目是用心血铸造的,我们要珍惜并传承。”韩再芬坦言,如今多样化传播媒介让观众们有了更多的艺术选择,黄梅戏的传承发展更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观众选择,同时精益求精地创作出新作品。
韩再芬认为,曾经传统戏曲开创了很多流派,而之所以产生流派,是依靠每位名家泰斗根据自己的不同条件去彰显特色创造出来的。现在大部分戏曲都缺少这样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创造性,创作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青春版《天仙配》剧照。
“因此我希望黄梅戏所代表的艺术是灵动的、鲜活的,与观众之间所传递的思想能够产生共鸣。因为只有这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作品,才能留下来、传下去。”韩再芬说。
安庆是一座“有戏的城市”,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在这里孕育、成长,从这里唱响大江南北、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家喻户晓、蜚声海外的文化名片。谈起“黄梅飘香 戏满申城”再芬黄梅·上海演出季受到观众欢迎,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爱武表示,安庆将在戏曲阵地和人才建设上持续发力, 努力让黄梅戏“唱起来”氛围更浓、“走下去”步伐更稳、“走出去”交流更广,坚持“两个结合”,打造“有戏安庆”,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文化交流,推动安庆“中国戏曲名城”焕发时代新风采。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提供)
被誉为 “黄梅戏之乡”具体包括安庆境内的哪些地方?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 全市现辖怀宁、桐城、望江、太湖、岳西、宿松、潜山7县(市)及迎江、大观、宜秀3区。 安庆素有“黄梅戏之乡”美誉。 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清乾隆年间,发源于皖鄂交界处的采茶调传至安庆地区,后与本地方言相结合,经严凤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继承与发扬,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种——黄梅戏。 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曲目脍炙人口,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哪里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与地名无关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 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 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 来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动听唱黄梅戏最正宗。 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 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 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 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 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 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 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 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 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 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 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 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 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是哪里的地方戏
黄梅戏的由来: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起源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 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 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至此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1958年,毛主席观看了黄梅戏的《过界岭》,问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黄梅戏的唱腔一、主腔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 它以板式变化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 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二、花腔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 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 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花腔的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花腔的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 三、三腔三腔又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三腔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 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 黄梅戏的行当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 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中的陈赛金等。 鹊桥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安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简单的巾帕花、扇子花。 所扮演的角色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小辞店》中的刘凤英等。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时常执折扇。 扮演的角色如:《罗帕记》的王科举、《春香闹学》的王金荣、《天仙配》的董永等。 天仙配小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 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 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二、三尺长的长烟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 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钓蛤蟆》中的杨三笑等。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 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 正生: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 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有力。 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徐文进、《告经承》的张朝宗等。 著名的黄梅戏名家1、邢绣娘本名秀莲,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曹曦文饰演邢绣娘2、严凤英严凤英,安徽省桐城县罗岭人,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 严凤英3、吴琼吴琼,1962年3月24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80年吴琼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后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1991年进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吴琼的代表作有黄梅戏舞台剧《戏缘》、《江姐》、《严凤英》、《贵妇还乡》等。 吴琼黄梅戏的经典曲目一、女驸马女驸马黄梅戏《女驸马》讲述了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 素贞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黄榜中状元。 已经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二、天仙配天仙配主要讲述了美丽善良的七仙女爱上了朴实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从天庭下到凡尘,冲破重重阻挠与董永结为夫妻,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为了不使董永受到伤害,只好忍住悲痛,在槐荫树下与董永泣别的故事。 三、徽州女人徽州女人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于1999年新创作的剧目,以徽州文化为背景的原创黄梅戏。 该剧在表演、舞美、唱腔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女人出嫁后独守空房35年,终日生活在期盼与追求之中,编导着力于以“等待”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对人生复杂生活形态的认知。 喜欢黄梅戏的朋友们,可以转起来哦(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