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模型价格战背后的真相

API 商业模式能不能成立,最终并不只是看价格。

作者 | 宛辰 编辑 | 靖宇

5 月 21 日上午,阿里云在其例行峰会上,意外地释放了大降价的消息:通义千问 GPT-4 级主力模型推理输入价格降至 0.5 元/百万 tokens,直降 97%。

阿里云降价公告 | 来源:阿里云

这个大幅度降价的消息瞬间引发了与业界的普遍关注和讨论,但短短数小时连锁反应出现了,百度智能云官宣文心大模型主力模型 ERNIE Speed(上下文长度 8K、128K)、ERNIE Lite(上下文长度 8K、128K)免费。虽然这两个模型和阿里宣布降价的模型并不完全对应,但是这个动作让很多人开始高呼中国大模型企业的 API 商业模式,难道就这样在 3 小时内就消失了吗?

文心大模型两大主力模型全面免费

实际上在更早之前,字节跳动宣布,豆包通用模型推理输入价格为 0.8 元/百万 tokens。

虽然这些价格背后在并发量,模型能力上有很多不同的细节区别,甚至根据创业者的实际计算,真正落到业务里用起来,各家的成本下降都没有宣传上那么夸张。

但至少纸面上看,每百万 token 推理输入量,字节、阿里、百度先后在一周内官宣了 0.8 元,0.5 元和免费的报价。有业界人士甚至开玩笑说,眼瞅着下一家跟进的厂商可能就得发钱补贴让客户用 API 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产生这样剧烈的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这是一次市场宣传上的内卷?还是大模型 API 调用的商业模式,就真的这么消解了吗?

价格战背后,大模型

API 调用的商业模式

其实最早 ChatGPT 发布时,大家对大模型直接作为服务被调用的商业模式有很大期待。毕竟,与上一波 AI 烟囱式的项目交付方式相比,大模型带来了更通用的 AI 能力,作为标准化服务被调用,道理上也说得通。

就拿 OpenAI 来说,有两大商业化手段,一是像 ChatGPT Plus 20 美元/月这样的会员订阅模式,另一个是开发者 API 调用服务。在这两大标准化服务的拉动下,2023 年 12 月 31 日,The information 爆出 OpenAI 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nnual Recurring Revenue,ARR)已经达到了 16 亿美元。

但即便强如 OpenAI 的模型能力,这个体量的营收相比其百亿美金级别的研发成本而言,目前看也还是杯水车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只提供模型的 API,距离 AI 应用在场景中落地还有很大距离,大部分 AI 应用还需要在一个通用的模型 API 之上,在场景里喂数据、做微调等来优化模型引擎。看到这一瓶颈后,国内大模型厂商在过去一年也做了一系列探索来降低 AI 应用的门槛,以期扩大大模型的调用量。

以百度智能云为例,去年相继推出模型开发工具 Model Builder 和 AI 应用开发 AppBuilder、更具效价比的不同模型等,但模型的调用增长似乎依然有限。今年 4 月,百度智能云推出生态打法,和有渠道、场景的供应商一起合作服务客户,旨在进一步拉升文心大模型标准化的 API 调用量。这些迹象上看,大厂们显然并没有真的准备放弃 API 调用的商业模式,但这个商业模式还没有真正收到成规模的钱,倒是真的问题。

上周,百度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文心大模型日处理文本 2500 亿 token,另一大厂字节跳动日均处理 1200 亿 token 文本,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大厂内部业务在调用做 AI 应用和业务探索。

可以看出,尽管模型厂商做了很多尝试,但标准化的模型 API 并没有迎来确定性的增长。

这是本周大厂模型推理价格降低的大前提和背景。理解了模型 API 调用的需求现状,也就不难理解这一波降价动作——降价并没有真的损失多少收入,不如激活下市场,赚个吆喝,促进很多企业从「免费试用」开始下水,早点启动对 AI 进入业务流的尝试。

其实,这一波降价的连锁反应,真正的源头并不是阿里云,也不是字节跳动,比大厂降价更早的,是一家创业公司。

5 月 6 日,国内创业公司幻方旗下的大模型公司「深度求索」开源了第二代 MoE 模型:DeepSeek-V2,主打参数更多、能力更强、成本更低。

由于 DeepSeek 的技术优势在全球大模型圈子得到了普遍好评,而其在模型能力逼近第一梯队闭源模型的前提下,还把推理成本降到了 1 块钱/百万 token,也就是说,成本是 Llama3 70B 的七分之一,GPT-4 Turbo 的七十分之一。而且,DeepSeek v2 还能做到有利润,这显然是是模型架构、系统、工程的一系列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

这一信息在实际做模型应用的产业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在海外也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独立研究机构 SemiAnaysis 称其性能直逼大模型 GPT-4 所代表的第一梯队,同时推理价格相当低,是不可小觑的中国力量。

DeepSeek v2 宣布其价格为 1 元/百万 token 后,随即引来了大模型价格战,智谱、面壁、字节、阿里、百度,以及今天跟进的科大讯飞、腾讯云相继宣布了模型推理价格降低。

对于各家不同的降价策略,已经有一些质疑声音称一些降价的模型本身吞吐量就低,而高性能模型并没有降价。并且还有很多细节条款会让最终企业用起来没有宣传的那么便宜,从这个角度看,降价更多是模型厂商出于市场和品牌的考量,进行的一波内卷。

归根结底,能形成价格战的连锁反应,也是当前各大模型的能力放在可用的场景中,尚未拉开差距,用户甚至有免费开源的产品可以用。

一位 SaaS 厂商创始人向极客公园表示,「对我来说用谁的其实无所谓,因为他们最后跑得都差不多,当把时间线拉长来看,最后这些厂商提供的模型 API 服务,99.9% 的概率跟今天的云是差不多的概念。另外,如果一个通用的模型 API 无法深度适配场景,还是要自己基于开源模型,用场景数据做专门的深度训练,也不会接通用的模型 API。」

最终的的客户需求,其实是端到端的诉求,是可以用、可以看到效果的东西,而不是模型调用。

大模型,巨头和

创业公司有不同的游戏

当然,模型推理价格降低本身也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有一系列工程、架构、系统手段可以持续优化。今天凌晨微软 Build 开发者大会上,纳德拉还举例解释了这一趋势。他说,过去一年 GPT-4 性能提升了 6 倍,但成本降低到了之前的 1/12,对应性能/成本提升了 70 倍。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难的是探索模型能力上限,至于模型推理价格一定有办法降低」,Minimax 创始人严俊杰上周坐客极客公园直播节目中表述了这一技术趋势,他表示,模型推理价格降低到可用,在学术界已经发生过三次了,这不难。

模型技术的攀升,才是 API 调用商业模式能继续增长的前提。其实细看今天宣布降价的模型产品也是一样,真正大规模、高性能、支持高并发的模型推理还是要收费,降价幅度是有限的。

但长期来看,API 模式最终考验的还是模型能力,如果技术拉不开差距,价格也一定拉不开差距,最终模型调用的价值会被稀释,虽然依旧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但价值大小就从油变水了。

换一个角度看,今天一个通用的模型 API 可能不是迫切的需求。就像 Lepton.ai 的创始人贾扬清在朋友圈表达的观点,「站在整个 AI 业界的角度我想说,降价是个拍脑袋就可以做的简单策略,但是真正的 To B 商业成功更难。」今天企业在使用 AI 的时候,并不是成本驱动的,「今天不是说 API 贵才没有人用,而是因为要搞清楚,到底怎么用起来产生业务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如何把大模型能力推动到企业的业务里的很大一部分任务,可能又回落到传统 SaaS 厂商(用 AI 升级产品之后)手里,需要他们作为智能生产力的「干线物流」+「前置仓」,输送到各个场景中。

随着模型 API 直供模式的高度内卷,巨头其实已经在向能交付价值的 SaaS 看,微软今天宣称 GitHub Copilot 订阅者已经有 180 万付费用户。谷歌近日也正在与 CRM 营销巨头 Hubspot 谈高达 300 亿美金收购可能性,因为前者可能会利用这次收购来加强其在 AI 领域产品整合。

对于巨头而言,模型技术和实际场景,两个都要抓,才能有规模化的收入。但归根结底,模型能力和别人拉开距离,才是 API 模式可以产生价值的「华山一条路」的挑战。

而对于大模型创业公司而言,也是个「华山两条路」的局面,即要么做出比大公司更好的模型技术,要么从模型走向产品,直接创造价值。

智能的能力不会是免费的,但是怎么规模化的创造价值,巨头和创业公司,都还在寻找答案。

上周是 AI 行业疯狂的一周。OpenAI、Google 先后发布 GPT-4o、Project Astra 等「AI 全家桶」;字节的「豆包」大模型家族、腾讯的混元大模型集体亮相。不论是国际大模型明星公司,还是互联网大厂,他们都正在朝着 AI 狂奔。 但是,对于中小公司来说,能像当年「上云」一样一键部署 AI 的方案,还不多见。

5月22日(周三)20:00,极客公园创始人 & 总裁张鹏将对话矩阵起源创始人 & CEO王龙, 聊聊传统的 IDC 如何转型到 AIDC,以及通往 AGI 的路为什么绕不开「数据+算力」?

欢迎预约直播~


为什么中国企业就只会打价格战,进行残酷的竟底

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快递市场为何频频进行价格战?

7月,快递行业中最吸引媒体注意力的,莫过于以义乌为中心开展的又一场价格战。

在快递商家的必争之地义乌,快递的价格一度触底一公斤以内1元。不只是四通一达,这次顺丰也加入战局,推出低价位产品。直至7月24日众企业联合发布一封通知,此次价格战才告一段落。

快递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想要抢夺市场,只有从价格、时效和服务三个维度下手,价格又是其中最灵活的变量,这就导致快递行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价格战。

这次的短兵相接, 虽然看起来是双输的恶性行业竞争,其实只是快递行业发展必经的碰撞之一。

一、快递行业玩家现状

中国快递业企业可以分为四类:外资快递企业、国有快递企业、大型民营快递企业与小型民营快递企业。

经过几年“完全竞争阶段”的混战,快递行业已基本形成以大型民营快递企业为龙头的格局,将继续从龙头局面向寡头局面发展。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是指某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快递行业CR8指顺丰、圆通、中通、申通、百世、韵达、京东、德邦八家快递企业;CR6则除去京东和德邦。

快递行业集中度CR8从2018年1月的80提升至2019年6月的81.7,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CR6的六家企业市场份额在2019年上半年都有不同程度地提升,且CR6增长速度高于CR8。

7月29日,中通在其2019年年中总结大会上公布,第二季度其市场占有率高达19.9%。

在7月10日晚发布的财富《中国500强企业》榜单中,快递行业CR6企业有5家上榜。顺丰以909.43亿元的营收位列快递企业第一,在500强中排102位,较去年相比提高11名。

百世、圆通分别位列300、306位,中通、申通首次入榜,名列467与480位,只有韵达暂未上榜。

这一系列数字,证实着快递龙头企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尽管快递行业已经从“完全竞争阶段”迈向了“龙头竞争阶段”,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并没有趋弱。

一方面,其他相关行业头部企业为开拓市场,仍在不断尝试入局快递行业,如锋芒毕露的京东快递、飞速发展的菜鸟、近日宣布入局的小米快递等;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快递单价仍在持续走低,头部企业时时面对着营收压力。

处在风口浪尖的龙头企业们谁也不敢放松,想要高枕无忧,路还有很远。

二、2019年上半年快递发展情况分析

血拼2024,价格战过时,大模型、出口成“内卷”新方向

历经了“血腥味”十足的2023年价格战,大多车企脱胎换骨,“油电同价”的阶段逼近,价格战依然会持续,但这冷饭热炒的话题,车企迎合之余,也得想出更多法子谋出路。当不断降价成为了一种趋势,车企们“内卷”的新方向,也早已露出了苗头。

AI在2023年爆火,与此同时,AI大模型也在汽车行业中流行。早有车企在布局,比方说小鹏汽车,从智驾到智能座舱,每年的投入颇高,研发营收比在所有的新势力中领先。

不过,大家都还没从燃油车那几乎全都手动操作的时代挣脱出来,故也对AI大模型没什么概念,感觉“可有可无”。润物细无声,在智能化的时代,AI如同智能机替代功能机那般,悄悄地深入人心,各大车企都开始自研或者接入AI大模型,比如理想Mind GPT、广汽的AI大模型平台、吉利全栈自研的场景AI大模型,更有十分知名的网络的“文心一言”,与多家车企合作,欲在智能化时代实现共赢。

“没落”的合资品牌,亦是不甘人后。在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大众汽车展示了其首批整合了ChatGPT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和IDA语音助手的车型,包括我们熟知的途观、帕萨特等,还有ID.7这款刚面世不久的电车。经历了大幅度降价却还卖不出多少辆电车的大众汽车,算是痛定思痛,找出了自己为何后劲不足的“另一个原因”。

事实上,AI大模型之所以谓之“大”,是因为综合性非常强,一旦掌握得当,所释放的潜力不小。况且,AI大模型会“越来越聪明”,不仅让一台车更有趣,还会靠着那个聪明的大脑提升整车的安全性。核心技术,智能车的灵魂,必定是会从“可有可无”到“必须标配”转化,车企们没有不卷的理由。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纵使一台车多么智能,若充电效率慢,便足以被扣上一顶“智障”的帽子,弃置一旁。快充的概念早已有之,但800V的概念,大致在2022年小鹏G9上市之时被认知,而后在2023年下半年被广为熟知。

“800V高压平台”是快充的其中一个表现,而这,已然成为了车企们的“内卷”新方向。从极越CEO夏一平表示“800V和400V的车在充电效率上没有明显差别”,到极越01降价出售,这一记重重的耳光,让大家同时也认识到——忽视掉800V,被淘汰的可能性将加大。

故而,智界S7有800V,极氪007有800V,银河E8有800V......即便并非全系标配,尽量降低800V的门槛,且让更多的新车搭载800V,成为了车企们的共识。

需要明白的是,800V高压平台,不仅仅会让充电效率高,还会让整车的耗能低。好比以往我们对比燃油车的油耗,百公里5L和百公里6L的差距,足以让消费者改变意向,电费比油费便宜,但消费者又何以会丢掉这样的良好购车观念呢?

一半内销,一半出口,成就了奇瑞汽车2023年188万辆的总销量,出口量同比增长101.1%,让人艳羡;长城汽车出口量31.6万辆,同比增长82.5%;五菱、长安、吉利出口量均为20多万辆,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幅;上汽集团出口量虽同比增幅只有18.8%,但120.8万辆的出口总量,位居国内第一;此外,在国内立稳脚跟的比亚迪,开始在海外发力,2023年出口量为24万辆,同比增长334.2%。

如果说有的车企看重海外市场,加强出口是为了避开国内头部车企的锋芒,那结合上面2023年的数据来看,这种想法应该要抛诸脑后了——在出口上“内卷”,已经逐渐成为了头部车企扩大规模、增加销量的最新策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的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8%,有望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据悉,新能源汽车占出口量不足30%,乘联会分析称:“燃油车技术我们虽落后,但新能源技术明显处于相对先进的状态,且欧洲目前处于资源相对紧张的状态,因此中国新能源出口有较大的空间。”

面对这样的前景,已经投入了几百亿且仍在不断加码新能源的车企,2024年绝然不会放弃出口这块大肥肉。

价格战是必然,大模型、快充、出口是趋势,没人可以在价格战中独善其身,也没人可以打败趋势。“内卷”,看似是贬义居多,但若放对了位置,如将大模型、快充等等视为车企“内卷”最新的核心技术,且“内卷”出口,瞄准海外市场、占领海外市场,又何尝不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次进步呢?

中国企业打价格战,是不是好事?

中国企业打价格战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价格过低的话,成本根本回不来,只有降低自己的成本,以次充好,这样对消费者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所以打价格战要有先提条件,就是利润空间比较高。 降低一些,所以这个价格战是对我们有好处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1800.html
锐评
被开除党籍! 谢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