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随笔 李安源 并非扮相 自深深处

“就像诗歌一样,绘画的初衷,应该也是对生命未知的怅惘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吧。用画笔涂抹的一切形象,其实都是自然的表象,只有将自己的信念放在里面,这个表象才真正具有复活的意义。”这是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安源对于绘画的创作随感。

由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主办的“并非扮相——李安源绘画作品展”近日在金陵美术馆对外展出。其后,一场学术性的艺术分享座谈会在金陵美术馆展厅现场举行。本文为李安源关于近几年创作的一些随笔。

(一)

自恢复画画以来,我的状态大抵是工作之余,减少应酬,多是一个人呆在画室,写作、绘画,就像一个牧童的自吟,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闲度日,应该是幸运的吧。

就像诗歌一样,绘画的初衷,应该也是对生命未知的怅惘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吧。用画笔涂抹的一切形象,其实都是自然的表象,只有将自己的信念放在里面,这个表象才真正具有复活的意义。因此,几年来,我从花卉、风景到人物的种种实验,无非是想借助不同的意象来寻找自我的存在及如何在作品中安放自己。譬如在画作中,笔触与色彩所能传达的微妙意趣,是要远远超过主题于我的诱惑。让手感与心意吻合,这类似于诗人对语词和意象营造的冲动,我想探究的是笔触的印迹与色彩的倾向是如何承载特定的情绪与心印,而这些难以描述的情绪,终归于对时间流逝的留恋与无奈。

《肖像》 2021

(二)

今人多讳言美。所谓美,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和谐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生命状态太无常,终究如四季轮回为时间所打破。有人读我的画时曾说,在我的画面下总是流淌着一重伤感的基调。我不知道这种基调是如何形成的?就像我们无法捕捉一首忧伤的歌是由怎样的音符组成,也许正是世界的未知,才将我们带向这种莫可名状的情绪。无奈于生命和谐的流逝,也无奈于心手相违的状态,让我总是迟疑、徘徊在书房和画室中,期待一个风和日丽的佳日,在画布上一挥而就,就像一首即兴诗。

《肖像》 2021

(三)

画画最快意的,并不是把一朵花、一处风景或一个女子画的楚楚动人,而是能以有意味的形式、色彩、笔触来营运意境。因此我将用笔视为画作的性命,笔触生涩与果敢之美,在作品中达到一种圆融的状态,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相信真正触动人心的艺术一定饱含着情感的流动,就像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一样,这种情绪的流动皆情系运笔。

抒情源于内在的觉醒,犹如梦呓,是在意识最放松的状态之下流露出的情感。一直以来,我的兴趣始终在文学与绘画的结合之处,在这儿能触及灵魂最深处的本质,也可与有趣的灵魂相遇。恰如王尔德所言,“当人与灵魂相交时,就变得像小孩一样单纯”。有时候,与其说我们在绘画,不如说我们是在寻找童真。儿童涂鸦那种天然的概括能力令人羡慕,我不停地过滤过去学到的陈规陋习,那些通用的绘画惯性实在是过分地干扰着我们的创作。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艺术即想象的艺术,夏加尔的画面之所以可以给我们梦幻的氛围,就是因为他以想象的世界颠覆了客观的自然,以主观形色与现实产生巨大的对比来传情达意。坦言之,具象的世界让我乏味,我渴望在心境虚廓之际,从具象的形感中挣脱,进入完全想象的世界。

(四)

阔别许久,人到中年的我在绘画上是一个渐悟者,我对绘画的热情伴随着对艺术史的认知和对绘画的思考。我喜爱蒙克、莫迪里阿尼的绘画,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有很多主观因素与打破造型规则的东西;我喜欢林风眠、常玉、朱新建,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优雅气质之外,还有一种朦胧、粗朴的民间趣味。就我的兴趣而言,也许只有表现性绘画才是适合我的唯一手法。所谓表现,除了在技法上的即兴抒写之外,也无疑也是寻找自我的一种途径,绘画需要时刻保持对形色及用笔的敏感,心摹手追,并付诸专注与热情。

《肖像》 2021

杜丽娘游园时因春色而生春情,自写小像觅知音,这一段绮丽春情要在汤显祖笔下才能叫人明白何为一往情深。于绘事我虽有情似杜丽娘,但于理想中的画面,既远未能至,又时有力不从心之感,自深深处的愿望无力心手合一,注定是我一生的遗憾。

《戏曲人物16》 90cmx120cm 纸本丙烯2022年-2024年

《戏曲人物18》 90cmx120cm 纸本丙烯

2022年-2024年

(四)

曩与孙磊、春晓、大伟诸友谒虞山柳如是墓,蓦然想到仲春玉兰花开的绚烂。

将昆曲、京剧当流行音乐听,当表现主义绘画看,别有一番滋味。

(五)

现实世界太过支离、紧迫。抽象,是自然的自我疗愈。

《无题3》 120cmx90cm 纸本丙烯2022年-2024年

相关链接|金陵美术馆“并非扮相”展览与艺术分享会

由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主办的“并非扮相——李安源绘画作品展”艺术分享会4月18日由相惠文化创始人杨惠娟主持,在金陵美术馆2号展厅“李安源绘画作品展”现场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李安源作品45件,以风景、戏曲、抽象三个版块呈现,展览将持续到5月27日。

金陵美术馆展厅,“并非扮相——李安源绘画作品展”艺术分享会现场

金陵美术馆展出现场

艺术分享会上,在相惠文化创始人杨惠娟的主持人,在场的策展人、美术史论家、诗人,艺术家结合展览进行了学术性讨论,并剖析了“自我”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关系。

主持人、相惠文化创始人杨惠娟(左)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安源

艺术史学者、策展人吕澎认为,当下应更加关注绘画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内涵,而非仅仅追求外在的形式或观念。笔、手、心在绘画中的偶然性和差异性是绘画至今存在的原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绘画的独特性和魅力,使得绘画在面临新技术等因素冲击时仍能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

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黄小峰认为,过去觉得李安源的作品既平易近人又拒人千里之外,但却会调动我们的观看经验,需要看进去的同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经验、想法,真正和作品对话。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董捷认为,画画应该是不忘初心,展现自己想要展现的东西,而不是背负很多历史重任,又使我们看画的人背负更多历史重任。

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说:“在极端复杂的世间行走,相信许多人皆渴望真诚,厌恶面具,排斥扮相。安源教授这类知识分子坦荡赤诚,有底气守底线,依傍艺术与生活周旋,无需扮相!李安源可以说是一个艺术侵入者,对于南京一些保守、固步自封的绘画是一种冲击。艺术对有的人有用,对有的人没有用,艺术能不能改变人,人能不能改变艺术。随着他艺术的不断变化,从年轻时被条条框框束缚,到现在不仅‘以史为师’,也‘以子为师’,他的艺术充满纯真,摆脱了条框的束缚,他改变了艺术,艺术改变了他,他在绘画上找到了自我,艺术对他最大的好处是他获取了自由。”

艺术史学者、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郭亮,诗人、艺术家、策展人孙磊等也先后发言。

分享会尾声,李安源捐赠本次参展尺幅最大的纸本丙烯作品《无题4》作为金陵美术馆永久收藏。南京书画院副院长、金陵美术馆副馆长韩非接受捐赠作品并颁发捐赠证书。

南京书画院副院长、金陵美术馆副馆长韩非接受捐赠作品并为李安源颁发捐赠证书

《风景8》 90cmx80cm 纸本丙烯2022年-2024年

展出现场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电影推手

《推手》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 在美国的法律中,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 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报亲恩的中国老人来说,简直是可怕的。 《推手》与李安其后导演的《喜宴》、《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 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 从《推手》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地发掘。 以现代人的目光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适用性,并以此来挽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麻痹和冷漠。 李安为他的影片找到了连接点,构成了思想上的脉络,贯穿于影片始终,从而一气呵成。 一、影片内容及主题思想《推手》是台湾导演李安拍摄的一部家庭题材的喜剧。 它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一篇,围绕着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东西方之间在文化和生活之间的差异。 它以一个太极拳老人为主线,揭示出儿媳与公公之间的矛盾。 影片从一开始就蕴涵着矛盾:在一个狭小的生活空间里,老人在悠闲的打着太极拳,而儿媳正在里间忙着自己的工作(写作),由于语言上的不通造成他们交流上的困难,从而引起了儿媳的抱怨及公公的不悦。 矛盾最激烈时的场景是在餐桌上的那一幕。 老人与儿媳同时相儿子诉说着且不分上下,最终由儿子制止了他们的行为。 儿媳胃痛,老人本想帮忙却不想弄巧成拙导致儿媳胃出血从 而加剧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老人因无聊出去散步去不想,迷了路,这也是最后导致儿子作出将父亲送走的直接原因。 从这一点有又表现出了在现代我们一直推崇的“孝道”的缺失。 或许当我们讲孝顺的时候豆科仪条条是道然而当真正要我们尽孝的时候,恐怕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一个瘦果高等教育的电脑博士不是也曾想将自己的亲生父亲“赶”出家中吗?李安导演着实的为当代的年轻人上了一课。 或许在影片中最能理解朱老先生的就是陈太太,一个几乎有同样遭遇的老人。 原以为他们可以在一起呵呵在影片的结尾似乎有这方面的预示但开放式的结尾,给观众无限的想像空间。 二、片中的特写镜头及镜头的不断切换给影片更添光辉如果说《推手》在立意上的深刻是赢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的话,那我想在特写镜头及画面的不断切换上也是它的一个特色。 在影片开始,朱老先生慢打的太极拳这一镜头从各个方位摄下了老先生的神态,动作。 他的悠闲同时有与儿媳玛沙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在这之间二者镜头的不断切换,把这对比凸显。 为以后毛动的升华买下了伏笔。 三、影片介绍了中国的太极拳,饮食及文化更好的宣传了中国文明李安导演的这部影片没有像其他影片那样更多的渲染美国都市生活的 繁华,而是在影片中介绍了中国的太极拳 ,饮食及文化。 特别是朱老先生在饭店洗碗打工时一群年轻人不能挪动他一步,连警察也有一名受伤。 这正显示了中国功夫的强大,同时也迎合了现在学习中国功夫的时尚潮流。 与中国功夫一样,中国的饮食及汉语的学习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的关注。 导演借此机会向更多 的外国朋友介绍了中国,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理解。 四、剧本人物的设置特别是朱老先生形象的设置与导演本身的经历的诸多相似虽然这是一部以老人为中心的戏,李沉寂多年,初为导演时的积郁、拘谨、惶恐和一点点疯狂都能在朱老先生身上捕风捉影地寻觅到。 一身功夫的朱老先生在异国他乡生活圈子极为狭小,流落成中餐馆的洗碗工时,更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餐馆老板赶他走找来多少人推他,他都立意坚定,岿然不动,固然是一时意难平,是老人的小孩脾气,也是他郁结之气的一次爆发,可惜朱老先生的英雄气概在后厨里怎么看也有些委屈。 朱老先生这些遭遇又与李安的境遇何其的相似。 李安也曾说他吃了六年的软饭,在家做全职丈夫的时候就是朱老先生所表现出的吧。 李安的作品总是简约而不简单,拍得很含蓄,同时很有内涵,值得让我们回味。 如同众多影评人所说,李安的《推手》表现手段很稚嫩,矛盾在一开始久出现了,大的基调一定,象作文距离一样有安排了几个矛盾场面,加一个高潮,设计一个从容的结尾。 单从这个电影中,我看不出李安的电影天赋,但是李安的剧本独辟蹊径,一个典型的家庭,它是矛盾的根源,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语言差异,老一代的年轻人的思想行为差异。 最重要的久是朗雄的角色,一个代表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父亲。 不可考证的是,李安这个角色的设计是否以自己的父亲位原形,但正是这杨的一个角色激活了一部看似平庸的电影,使它成为了一步家庭曲的经典,正是这个角色让我们了解到了现代老人的内心深处。

断背山。 塞纳河。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断背山。 」李安这句话已经成了流行台词,他指的是广义的爱情,并不限于同志情谊。 断背山我没去过,有一个B在他的msn贴了一段笑话,未经他同意我移植过来:戏迷:请问断背山在怀俄明州哪儿?一怀俄明旅游局职员答(不好意思地):其实电影不是在这个州拍的,不过我们怀俄明都有很多类似的山欢迎阁下来参观。 或许可以换作是,塞纳河。 塞纳河的重要性,我在前作<夜巴黎>里稍提及,今天找到一张三个月前拍的黑白照,便贴上来。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塞纳河。 上周日,替明报星期日副刊写了一篇情人节应景小文章,<隔着玻璃说爱你>。 * * * * * * * * *《明报》周日副刊2006.2.12撰文:尘翎隔着玻璃说爱你渐渐我明白,爱情关系,是各式各样的距离。 有时远,有时近。 捉摸不定变幻莫测,如影随形,进退两难,咫尺天涯。 或许是粉身碎骨的无情谷,或许是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的断背山。 横亘在恋人之间的距离无处不在。 有形的,我想到的是两幕关于玻璃的电影场景。 两个男人分别隔着玻璃说爱。 隔着玻璃的抚摸。 其一是《八月照相馆》里,一个无望的下午。 深知无法再在尘世里祈求爱情的韩石圭,某天坐在一家小店里,遥遥看着在街上执勤的沈银河。 命运早已容不得他说爱,就算是喊一声她的名字向她挥挥手也是不可以,这时候,他只能隔着玻璃窗,轻轻抚摸她的身影。 指尖滑过她的脸,她的发丝,她的笑容。 玻璃是冷的,但他的指尖还温热,缓缓扫拂而过在窗上留下点点水气。 他必得压抑内心的骚动,再多的思念再多的柔情,只能化为远距离的抚摸。 深情无限,却又只能不动如山。 她不知道在他们之间,有这道玻璃的存在。 她不知道这一圈残留在玻璃上的爱情印记。 她不明所以,只能跑到他的照相馆,狠狠投掷一块石头,把那块橱窗砸碎,玻璃散落一地,正如她的爱情。 其二是《2046》,所有承诺失效的时刻。 某个晚上,梁朝伟把从头到尾心不在焉的王菲带返报馆,让她可以打长途电话给日本情人木村拓哉。 她在房间里跟情人在电话中卿卿我我,他在外头抽着烟。 当他回过身来,指尖不由得在玻璃上轻轻滑翔,拂过她的发丝,她的侧脸,她的浅笑。 这是甚么样的感情,不用明说而心领神会。 当然,这场曾经偷偷发生过的抚摸,她是不会知道的。 第一次看见这一幕,我的心抽搐了一下,随即想起韩石圭在玻璃上的指尖。 只是这里的关系更多角,距离更多层次。 王菲与日本情人天各一方,一条电话线却能两心相牵,现实生活里的诸多阻隔似乎瞬间消失于无形。 梁朝伟明明就在对面,隔着一道玻璃窗,却是隔着千山万水。 「跟我走。 」这样的爱情暗号,遇上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玻璃,只能反弹折射回到初始。 到最后,唯有挥挥手招一辆计程车继续独自上路,玻璃上的指印自会消褪——存在过就好。 虽近犹远/似远还近。 有一个A曾跟我说,有趟她很想念某个旧情人,但她又不愿看见他,只好跑到他的家门外,看一眼他的鞋子,藉此把思念慰解了。 既然无法零距离零阻隔地相爱,只得接受面前那道有形的玻璃。 看见了却触不到。 我明白A的心情,我也曾经因为思念一个人,深夜跑到他的窗前,静静看着那盏桌前的灯影,默想一会,然后静静离去。 那扇窗,就成了我们之间无法逾越的阻隔。 换个角度看,因为有了这道玻璃,所以爱是安全的。 所有的不安、骚动、叹息,最终都是在玻璃上来回往返,悄悄留痕,转过身一把擦走又重新再来,只要没有一时冲动(更多时是勇气)打破玻璃,就不用狼狈不堪收拾满地碎片,以致受伤。 怕的是,渐渐地,岁月流逝,我们失去了面对面相爱的能力,只能隔着玻璃偷一点温热。 而玻璃对面的身影早已远去,由是我们指尖抚扫的,最终不过是自己的倒影。

李安《喜宴》的影评,要试听手段分析.

喜宴影片一开始引用了一句中国的谚语:“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很巧妙得把我们带进了李安的哲学世界。 作为一部几乎是以写实为主的文艺片,让其有一个不那么枯燥的开头,导演李安煞费了苦心,归亚蕾优雅的声线读完了一封母亲长长的思念,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和许多反应中国人在美国生活的电影一样,导演还是以灰色的色调带我们走进了微微的房子,一个不能给人住,但是可以给中国人住的房子。 房子里面的微微虽然物质上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是微微有梦想,就像她画得那样,布景破败而凌乱,但每一幅画中都有鲜亮的颜色——红!火热的红,中国的红;那炙热的美国梦。 国伟与微微由钱谈到了636f7079e799bee5baa3837人,又由人谈到了情,让观众感觉到了在那无望环境下的一种悲凉的温馨。 最后微微用梦想的绘画抵了现实的金钱,也注定了两人从此纠缠在了一起,因为微微真的爱上了这个特别的男人。 王尔德说:“解决贫困最好的方法就是赋予每个人鲜明的个性。 ”微微虽然窘困,但是导演用金素梅这样有着母系氏族领袖气质的女人来扮演微微,显然我们不用担心微微的命运,因为这样的人的未来只有美好或是非常美好,微微代表着一种精神,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美国坚强的奋斗的精神。 然后导演带观众走进了主题,一对普通的美国同性男子的生活。 入夜前的赛门对国伟的一吻,给影片蒙上了沉重的基调,随之而来的是有些苍白无力的故事(其实是我不爱写了),内容虽不错但都是意料当中,就算是所谓高潮的“喜宴”也无法吊起人的胃口,因为那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 反倒是那个莫名其妙的毛妹,几声莫名奇妙的歌剧,倒是至今不绝于耳。 艺术就要超脱现实才能称之为艺术,这段曲高和寡的插曲,实在是超脱的不能再超脱了。 从国伟的父母下飞机的那一刻起观众们就在期待结局,也就是俩个老人对国伟同性恋者身份的态度,而以风烛残年示人的高老先生,也让我们担心起他的命运,不是未来的美好与不美好,而是知道真相后的生与死。 在这里导演这着重表现了高老先生的复杂背景,也是为了体现大时代下的一些人物的缩影。 影片所带有的时代主题也不再是只有悲与喜,新与旧,情与爱,真与假,又多上了国与家。 一个再中国的故事到了美国去也会有一个好莱坞似的结局,结局美满的让看惯了沧凉的收场的中国观众可能有一点不大适应。 但这就是美国,她如此美丽,值得为之奋斗。 夜已深,如有兴趣有空再多写一些2012.12.23凌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223.html
为疆电入渝 穿针引线
当贝电视盒子H3 高性价比的家庭娱乐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