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不是创业公司的事 王小川

作者 | 邓咏仪

编辑 | 苏建勋

5月22日,百川智能发布了新一代基座大模型Baichuan 4,以及首款AI应用、AI助手”百小应”。

在一众国产大模型中,百川智能自创业起,就是模型迭代最为快速的公司。而到了2024年,百川的模型迭代节奏也放缓了一些——百川上一代模型Baichuan 3发布已是2024年的1月末。

“我们计划以后将模型的更新节奏,放缓到每季度一次。”王小川表示。

相较上一代模型,Baichuan 4在通用能力上有进一步提升——其中通用能力提升超过10%,数学和代码能力分别提升14%和9%。在新出炉的SuperCLUE的评测中,模型能力位于国内第一。

而多模态能力也是Baichuan 4颇为强调的一点。百川表示,当前Baichuan 4在知识百科、长文本生成、创作等中文任务上,已经明显优于国外主流模型。

模型迭代放缓,也意味着基座大模型层的初成气候,当前各大模型厂商都进入稳定更新的节奏之中。

它的另一面是,进入2024年,大模型厂商的叙事转变:从做大模型,逐步延展到各自的应用。

百川新发布的AI助手“百小应”,才是这次发布更受关注的重点。

从去年成立开始,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就一直强调“双轮驱动”的概念,意思是百川不仅要做基座大模型,也要做超级应用。应用和用户交互,建立起数据飞轮,其数据反馈才能“哺育”到模型的建设当中。

本次百川推出的“百小应”,也具备AI助手的基础功能,不仅可以随时回答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速读文件、整理资料、辅助创作等,还具备多轮搜索、定向搜索等搜索能力。

多模态的相关功能也已经上线——用户可以上传图片、pdf等文档,让百小应辨别其中的内容,并且完成相应指令,如撰写文案等。

那么,与市面上的其他产品相比,“百小应”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王小川表示,“百小应”的一大特点在于,可以让模型学会“多轮搜索”。

"懂搜索的AI助手",这是“百小应”的Slogan,但百川并不希望将其看做一款搜索+AI的产品。

“如果是将搜索结果简单总结,搜索公司自己就可以做,不是创业公司做的事。”王小川说。

比如,就“托福和雅思的区别”这一问题,在搜索出第一轮答案之后,“百小应”会针对答案的完善程度,自动提取关键信息,再进行搜索,最后展现给用户的,直接是多轮搜索的结果。

而为了更好地引导用户清晰表达需求,百川也做了不少工程上的优化。比如在对话开始前,“百小应”就会给出几个选项,用户直接点选就能提问,不需要自己拟句成文。

在搜索结果显示上,“百小应”还能将搜索结果以结构化形式呈现,优化信息布局,便于用户快速定位、解读所需信息。

但王小川也坦承,AI助手是从AI“工具”到“伙伴”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形态,当前的“百小应”并不完美。

“模型创造的是新物种,让AI从工具变为伙伴。”他表示。虽然受限于模型能力,当下的AI应用还无法完全做到如同人一样,能够使用工具、会思考、有情感等,但随着模型能力的持续提升,相关应用一定会逐步具备完整能力。

降价不是创业公司的事

另一个大背景是,百川的新产品发布正逢大模型领域的“大促周”——自上周字节豆包宣布“地板价”之后,本周百度、阿里、腾讯、讯飞等大模型厂商,都纷纷大降价格。就在5月22日,百度、讯飞甚至宣布,部分主力模型正式免费。

这对创业公司有多大影响?王小川展现出的态度颇为乐观,他认为这是大厂“相当看好AI未来的体现”。

“降价的手段看起来很熟悉,但这一波降价和上一个互联网时代的降价完全不同。”他说,“上个时代的降价手段,是试图形成双边网络,让供需关系匹配。但现在的AI降价,得看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如果To B,那往后就是直接卖云服务的方式,中间的应用层反倒会繁荣起来,有不少新机会。”

一个典型例子是,在大厂纷纷降价后,不少企业找到百川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企业想从自己从0到1基于开源模型训练,对外卖模型服务,现在则是,直接找一个便宜的闭源模型,微调一下就能直接用。

但王小川同时也表示,百川并不会“掺和”到价格战当中,原因在于,当前To B并不是百川的主要商业模式,价格战对其影响有限,百川更多的精力,还是会放在超级应用当中。

百川的更多挑战在于,当下AI助手的赛道已经开始拥挤。国内大厂、大模型厂商基本都走模型+应用路线,推出各自的To C App。

比如大厂中的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创业公司中的智谱AI-智谱清言,近期出圈的月之暗面-Kimi等等,都采用了AI助手的形态。

竞争的火药味渐浓,不少AI助手也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市场投放,近期的“Kimi概念股”现象就可见一斑。王小川表示,他在行业内甚至听到有AI助手的获客价格,已经飙升到单个用户200元。

不过在短期内,百川的计划还是先让AI助手先迭代一段时间,商业化暂时不在团队的考虑范围内。“健康、快乐、创造相关的场景,是接下来的主力发展方向。”王小川透露。


不适应公司就赶紧滚,搜狗王小川道出了多少CEO的心声?

- 01 - 最近,著名互联网公司网络的CEO王小川不经意间登上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 起因是一位实名认证为网络员工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公司以统计员工加班时间的长短搞变相裁员。 此举导致很多员工宁可吃饭遛弯,也要耗在公司,以此来消磨时间。 没想到王小川看到之后,不顾体面,亲自下场手撕员工,他发文怒怼: 公司没有这样的要求; 即使有,这样磨时间的员工也是对自己和公司不负责任,不如离开; 最后一句最粗暴:不认同公司制度的人,要么适应,要么帮公司改进,跑出来嚼舌头的,有种赶快滚! 我们来看王总的回应,他先是否定了公司有这样的制度。 那么那位员工是在造谣吗?也不见得。 公司但凡上了点规模,总会存在最高层与基层之间的沟通障碍,很多下情不能及时上达,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了偏差,使老板“好心办了坏事”。 现在经济形势不景气,很多互联网公司深陷裁员困境,为了裁员也是怪招迭出,比如强制末位淘汰,辞退加班少,或者不愿加班的员工。 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保住饭碗,员工也不得不以怪制怪。 所以王总很快就为自己留了余地,说即使有这样的政策,磨时间的员工也是不对的。 - 02 - 最后,王总霸气回应,不认同公司,也不愿意主动适应的员工,应该立刻滚! 对,没有任何斯文掩饰,就是“滚”字,毫无尊重可言。 不知道被骂滚的员工看过之后,会作何感想。 无独有偶,近日互联网电商巨头京东也曝出内部文件,要淘汰三种人:不愿拼搏的,不能干的,性价比低的。 这么说有问题吗?问题大了去了! “性价比”是用来描述什么的词汇?把形容商品的“性价比”用在人身上,这合适吗? 一个大公司公然视活生生的员工为商品物件,这样的价值观令人瞠目结舌!大多数上班族平时对大公司充满了向往和敬意。 一方面,公司大,说明自己有很强的实力,能够引领趋势,站立于时代潮头; 另一方面,大公司往往意味着规范的流程,人性化的管理,以及优厚的福利。 然后京东和网络这类大公司对待员工的冷血和粗暴,刷新了公众的认知,原来大公司狠起来更没底线。 - 03 -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笑傲世界的成就。 互联网公司也因为竞争激烈、加班多,薪酬高而吸引着无数青年精英前来献身。 其中“996”(工作时间早9点到晚9天,一周上6天班)就是互联网显著的文化印记之一。 关于996这个话题,历来也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有人觉得这是新时代的“包身工”,强迫员工牺牲个人休息时间,让员工沦为资本大鳄之下的廉价劳力。 但还有很多的人认为996有着更加现实的意义。 中国赶上了大好机遇,只有拼命工作,才能迎头赶上;同时,996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也意味着高昂的报酬,这对年青人无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甚至有人把996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觉得这是中国互联网科技赶超世界列强的大好机会。 但企业家办企业,单纯是为了中华之崛起吗?我的一位前同事,五年前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大公司。 当时公司高层很明确地规定,为了在财年末交上一份好看的财报,每年最后一个季度都要强制996,不管员工手头有没有活干。 公司还为这个运动式的加班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春雷行动”。 - 04 - 如果说创业公司生存不易,需要大量加班,而员工对这种残酷的现状可以量力而行,理性地选择是去是留,双方大可以相忘于江湖。 但很多公司已经从创业的小作坊发展到国内垄断性的巨头,已经稳居食物链顶端,摆脱了艰难生存的困境,居然还要在企业内部实行996。 恐怕是因为企业主已经习惯了员工超时工作带来的红利,完全欲罢不能了。 类似996的加班文化在行业内愈演愈烈,公然从偷偷摸摸的潜规则发展成招摇过市的明规则。 很多老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拿996来要挟员工,要么忍,要么滚!这种卑劣的行径还能用“振兴国家”的大旗来掩盖吗? 很多年前,在面临毕业择业的时候,我有机会加入一家非常强大,但又以加班狠而著称的高科技企业。 正好有一位前辈在里面担任高管,于是我就向他求教是否值得一去。 前辈说,那就要看你认不认同它的文化了。 现在想来,有点可笑,把强制员工加班的压榨行为粉饰成企业“文化”,这不但暴露了企业主没有文化,还有赤裸裸的嗜血本质。 - 05 - 我们国家的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 比遵守法规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人格尊重。 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想尽办法规避劳动法,打擦边球,一方面强制员工加班,一方面对抵制加班的人想方设法地除掉。 为什么这样反人类的价值观会大行其道,恐怕根因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 中国人强调一将功成万枯骨,成者为王败者贼。 对成功的渴望,对失败的恐惧,让企业主无不绞尽脑汁,尽力让手下人多干活,少吃草。 网络的王总作为公众人物,为什么能枉顾道德和形象,肆无忌惮地让员工滚蛋?恐怕这是很多老板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反正员工只是可以花钱买来的工具,你不干还有大把人要干。 此时此刻,我希望国家加强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公众对那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不能再宽容大度。 人不是可以消耗的物料,人才更是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自由驰骋的空间,才能贡献创造和智慧。 缺乏经营智慧,急功近利,只知道消耗人工红利来生存的企业,注定不会发展长久。 把员工视作韭菜和电池,用完了就扔,甚至拿“性价比”这种物化标准来衡量员工,其本质是反人类,违背人的生存发展基本规律的吃人价值观。

黄晶的成长历程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选择一家在民居创业的公司作为第一份工作,虽然车库创业现在看来是一件很帅的事。 更何况,如果是9年前呢?2003年,一家叫做千橡互动的创业公司还没有做出后来的人人网,十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在北京西直门火车北站旁边的一栋红色居民楼里租了一套三居室,窝在里面办公。 当时黄晶还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但他决定加入这个创业团队。 他曾经旁观过一次互联网公司的兴衰。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黄晶一边读书一边在当时的TOM网做兼职。 只过了一个十一长假,再回到公司,TOM网的股价就一落千丈。 没有赶上第一波互联网浪潮,黄晶很是遗憾,他不想错过第二次。 在千橡互动的时候,黄晶也有不少清华的同学对这家创业公司有过兴趣,但他们来看了一眼当时的办公环境就走了,“因为那里实在不像个公司”。 可是黄晶留了下来。 他说自己不在乎这些。 在中国外企和民企工作的他的同龄人,待满2年就算老人,待满5年就算是牛人了。 而毕业9年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从一起创业坚持到看着这个公司上市的人就更少了。 黄晶算一个。 作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之一,黄晶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开不完的会—他除了要参加每个重要项目的每周例会,还有项目立项时的动员会、项目达到一个里程碑时的庆功会。 学会开会,是80后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即使他们的不少同龄人都还埋在抱怨、厌恶开会的情绪里。 黄晶觉得这是管理者必须要坦然面对的事,“会议是团队沟通的一部分,不是仅仅简单地汇报每天做了什么事,而且要听团队成员聊聊遇到了什么困难,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些困难,哪些困难解决不了,需要我做出决策。 ”每天晚上七八点,他会在26层的几个办公室转一圈,如果这个时间办公室的大部分人还没有下班,“我会很高兴”。 黄晶会趁这个时候看看同事们都在做什么项目,了解项目进度,“当然,延后的比较多,但如果延后我就会重新调配人力资源。 ”掌握流程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重要的项目尽快做完,次要的项目可以往后压一压。 互联网变化快,黄晶天天都能感到竞争公司的压力。 硅谷里每天都在冒出各种新点子,紧接着,他的国内同行们就跃跃欲试准备复制。 “晚了就赶不上了。 这样的事我们看过太多了。 ”他想让他的同事们更积极主动些。 黄晶经常加班。 他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想要静下心思考也得到晚上9点以后。 Email,RSS,他要迅速甄别信息,判断哪些有用,“这条我可以明天分享给团队成员!”他想。 黄晶最早是做技术出身,刚入行的时候,他像个Geek一样,钻研最新的网络技术,做很多的项目。 后来他逐渐发现,与其把一个项目做好,不如去决定做一个什么样的项目—他也果然不是个Geek.2003年,他开始关注一家叫“Friendster”的公司,这家公司算是社交网络的鼻祖。 那时候Facebook还没有上线。 这个网站的社交扩展逻辑,和后来的Facebook一致,但并没有强调实名和真实关系。 他很兴奋地给陈一舟发了一封邮件,阐述这个网站的概念,他问陈一舟:“我们要不要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做?”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人人网。 从那时开始,他开始更多关注互联网行业趋势,从迅速崛起的互联网公司中学习经验,比如Facebook、MySpace,他会研究这些先行者解决了哪些在自己的探索中不容易被解决的用户需求。 发现用户需求,这真是个不错的转变。 现在有一个title很流行,叫“产品经理”。 他们要了解产品,能和技术人员沟通,还要懂市场、营销。 这简直是一个让人自信爆棚的title,而拥有这个title的人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发现用户需求。 黄晶现在正像是一个需要看到更多前景的产品经理。 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大转折。 他负责着公司的核心业务—产品、技术和运营。 他也需要跨部门的合作,找到那些能帮他的人。 在忙碌中,他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 每天早10点上班,晚10点下班,他又累又high。 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个机会,他赶上了这次互联网浪潮。 《哈佛商业评论》资深编辑Anand Raman并不惊讶中国市场总是能给年轻人提供各种高级职位这件事,“你要知道,在中国这样急速发展的市场,没有什么不可能。 ”而这些高级职位在美国可能会青睐于交给更年长者,比起脑筋活络点子多的年轻人,他们有更多管理经验,这会让他们在遇到各种危机时游刃有余。 黄晶面对的,是手下600人规模的庞大团队。 他困惑于一件事:“人越多效率就会越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把这些人的想法统一起来,去构建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很困难。 ”人人公司的发展势头很快,为了弥补自己在管理经验上的不足,黄晶只能多花时间跟一定级别的人交流。 其他公司的高层和创业者是黄晶如今交流最多的对象,他从他们身上学到太多实战经验了。 他的朋友圈也大多是更年长的人,比他大个五岁十岁。 相比年龄相仿的朋友,这些前辈有时候更懂他在说什么。 他甚至在想,是不是要改变脾气。 黄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很少会对着下属发火。 但是现在,“做坏人”,也不是不能迈出的一步。 “如果员工能力不行,或是态度消极,拉下脸面让他去调整或者走人,这是管理者必须要做的事。 ”他渐渐觉得这对双方都好,尤其是在处理得当的时候。 “我相信人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动机很复杂,每个人有他的追求,我会根据他的经验和能力推荐他到更合适的部门和公司工作;如果有的人有才能,但是心思不在工作上,绩效比较低,我会‘逼’他出去创业,甚至给他推荐投资人。 但是他不能留下,因为他会对公司和其他员工造成不好的影响。 ”这对他不是件容易事。 他喜欢乔布斯。 乔帮主如今几乎已经是产品经理界的梦幻人物了。 他欣赏乔布斯的完美主义,“他可能会从2000多种相近的黄色中挑出自己想要的黄色。 ”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有时无法做到这般完美。 无论如何,deadline就在那里,有时因为思路不够开阔,一时找不到更好的方案,却又需要很快推出一些产品,他不得不在这些事情上做出妥协。 他希望他的员工也和他一样年轻、有活力。 在招聘时,他希望找到那些谈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突然变激动、在提到自己兴奋的事情时眼睛发亮的未来同事,他们心怀强烈的创造动力,想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 经验?那真的不重要。 但是,这样的人不好找。 从2006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参加校园招聘,并在台上做宣讲。 黄晶喜欢那些宣讲结束后来主动找他的学生,虽然他们可能还有点懵懵懂懂,可他们就像当年的自己。 好奇,求知欲旺盛,有沟通欲。 黄晶经常在这些学生中发现他理想中的那类未来同事。 他喜欢问他们:“你的梦想是什么?”“你喜欢哪些产品?”“你能想象5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吗?”他说自己能从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中判断对方是不是公司需要的人。 他会想起自己9年前加入千橡互动时的那场面试—或者说就是一次聊天。 当时公司员工不多,面试他的CTO是黄晶清华的师兄,只是简单地问了他做过哪些项目,对即将要做的事情有什么想法。 然后就带他去老板陈一舟那里“晃”了一下。 已经对黄晶有所耳闻的陈一舟上下打量了黄晶一通,说了句:“你就是黄晶,来了啊。 ”他们从此成了同事。 “我想用创造力和新技术去创造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产品,让尽可能多的用户从中获益。 这才是人的价值,不过我离这个梦想还很远。 ”黄晶说。 和每个80后一样,黄晶小时候也有过很多梦想:当画家、当飞行员、当战地记者、成立乐队、环游世界。 哦,还有“考上清华”。 最后这个梦想是他唯一实现的事。 好在他找到了喜欢的方向。 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黄晶就已经在中关村混迹多年,呆过不少公司,也做过很多项目。 从大三开始,他就跟同学一起翻译、编写了一些类似“PHP编程指南”“网页工具指南”的书。 黄晶真正的第一桶金来自于趋势科技组织的“趋势百万程序大赛”,他和同学组成的团队在十个参赛团队中拿到了第一名。 这群少年分到了4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还拿到了趋势科技的offer。 后来,他还给一个国家部委做了一个信息系统,这个项目一度给了他进入国家机关做公务员的机会。 互联网圈子总是有相互牵扯的力量,比如熟悉的团队,或者榜样。 1998年,陈一舟回国创办ChinaRen网站,当时的主力人员都是黄晶很熟悉的清华师兄,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比如网络的CEO王小川、网易的高级副总裁周枫等等,这些人在ChinaRen创办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让他们在日后的职场发展中受益匪浅。 黄晶也想做那个和创业公司一起成长的人。 在他的价值成长体系里,当时的千橡互动是个好选择。 当时也有很多公司拿着更加优厚的条件来挖过黄晶。 “时间证明,有些公司的确发展得不错,有些就不太靠谱了。 ”2006年之前,他还会认真地考虑这些工作机会,但他渐渐看清一些事:猎头只关心他拿的回扣,不会关心自己跳槽后的职业发展,或者这家公司是否真的靠谱。 这也是一位高管朋友写给他的“职场语录”中的一条。 2006年之后,人人网的迅速发展占据了黄晶的所有时间,他也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精力再去考虑跳槽问题。 黄晶24岁时闪婚,太太现在也在另一个上市公司任高管。 他们平时讨论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各自的公司成为更伟大的公司”。 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酷的事。

同一班人马,同一个套路,资本骗局的那些事儿

这是一个师傅、两个高人、三个徒弟联合主演的诈骗版“华尔街之狼”,自曝家丑又给这部剧添加了“无间道”情节;这是神州三巨头与瑞幸三剑客在追逐资本过程中与时间赛跑的江湖往事。

认真看完本文,你脑海中关于瑞幸的所有谜团和中国的资本套路全部解开。

2004年的北京,有三个雄心勃勃而又倍感苦闷的人:现瑞幸的三位董事陆正耀、刘二海和钱治亚。

陆正耀创业已经有11年,却没有闯出什么名堂。他做通讯代理赚了点小钱,但也仅此而已,公司没有前景,他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当年自己辞掉公务员“金饭碗”、“挪用”办婚礼的钱来创业,立志做一番事业,眼下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离自己的初心太遥远。

刘二海刚在山东参加完一个创投论坛,一位大佬说:风险投资这行没什么积累,我们公司新来几个年轻人已经投了好几个项目了。刘二海虎躯一震;我从实业转向金融、加入联想投资(君联资本的前身)已经一年了,一个项目都没投。

钱治亚放弃武汉的副总职位,北上京城。但是顺风顺水的她,在北京整整一年找不到工作。她只是个二本学历,又没有家庭背景,空有一身抱负的她陷入迷茫:难道要打道回府?

此时三人互不相识

2005年,陆正耀卖掉通讯公司,用自己的500万美元,模仿美国AAA创立了UAA(华夏联合 汽车 俱乐部),做车辆保险代理。自此,三个人的命运开始交织在一起。

2005年,在神秘人物引荐下,钱治亚入职华夏联合 汽车 俱乐部,担任总裁助理,做一些端茶倒水打字的杂活。但由于一直近距离接触一把手,钱治亚 的见识不断增长,开始掌管公司运营,逐渐成为陆正耀最得力的干将。

“ 关键是与时间赛跑,尽快把规模做出来 。如果将市场份额做的很大,其他市场竞争者要想进入,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是陆正耀的想法。UAA便选择了选择了低价策略, UAA的车险报价比一般4S店便宜100—200元 。很快积累了150万会员。

陆正耀没有想到的是,有人盯上了UAA。刘二海专门对UAA做了一次暗访,在北京南二环一家破宾馆找到了UAA的一个业务部门,调研完之后他对UAA的商业模式很有信心,坚持认为:UAA可以成为 汽车 服务行业的领军企业。

刘二海就去望京总部主动拜访了陆正耀,贵客造访也让陆正耀懵了一下,他不太敢相信创办没多久就有人上门投资,一度认为是骗子。

两人的大学专业都是通信自动化,都从事过通信行业,一来二去熟了后,两人越谈越投机,商业理念也一致 :尽快做出规模是创业关键 。刘二海,就成为陆正耀认识的第一位资本界朋友。

擅长资本运作的刘二海,遇到了擅长企业运作的陆正耀,可谓一遇风云便化龙,二人开始了双剑合璧。2006年,刘二海给UAA投了 800万美元 ,在当时,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从这个时候起, 低价、扩张、融资 ,三位一体的策略组合,在他们三人的心里砸下了根,以后不断复制,包括瑞幸。

但是,造化弄人,规模刚开始扩张,保监会的一纸规定,让UAA的保代业务直接完蛋。

钱治亚在哭,陆正耀在痛哭,刘二海在嚎啕大哭!

三位主角经历了悲喜起落,似乎要以悲剧收场。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UAA积累的200万会员是他们的最大财富,转型还得围绕车来展开。为了挽回损失,陆刘二人天天见面,商量继续干什么好,修车、洗车、雨刷器经常出现在他们的讨论中。最终二人决定进军租车领域。

2007年9月,神州租车成立。 刘二海注资2200万美元,陆正耀任CEO,钱治亚任COO。 刘二海负责打钱,陆正耀负责管理,钱治亚负责经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三人意气风发,从一开始,就立志做一个全国性的企业。当年10月,就宣布要在全国11家城市同步开业,到08年7月就覆盖了30个城市。

但是,又是造化弄人, 金融危机爆发了 ,融资困难,才铺了几百辆车,钱就见底了,公司连工资都发不出来。陆正耀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难不成又要付诸东流、从头再来?

他天天跟刘二海哭穷:没钱没法干活,钱不够用,兄弟赶紧来凑。这个时候的神州租车,是死是活,全看刘二海了。

危难之际,刘二海再次出手,联想投资对神州租车进行了一次追加投资。神州租车起死回生,还投放了1000辆车,规模冲到全国第二。

2010年8月, 联想投资再投12亿元 。利用这笔巨资,神州租车宣布三个月内将车队扩充到1万辆,五年内达到10万辆,并发起疯狂的价格战和广告营销,以30-50%的降价幅度抢占市场,震惊同行,陆正耀的“租车狂人”“价格屠夫”称号不胫而走。

有钱就降价,赔钱我也干;广告铺天盖地,花钱如流水。富贵险中求,陆正耀的“七伤拳”打法,使得神州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但现金流捉襟见肘,随时都有墙倒众人推的风险。

当时, 神州租车的负债率达到90% ,岌岌可危。陆正耀甚至卖了自己的几套房来填补窟窿,但杯水车薪。

陆正耀慌了,赶紧去找刘二海。二人一合计,感觉要完了,但还是决定赌一把——上市。2012年1月,被称为“神州第一股”的神州租车, 决定赴美上市 。

但是,陆正耀挑错了时机。

2010年中资企业为了赴美上市不惜财务造假的行为,深深打击了中资企业的信用。直到2012年,美国证监会还在指控普大煤业、开元 汽车 等中概股企业造假,并狙击了迅雷的上市。

2012年4月,神州租车宣布暂停赴美IPO。

时过境迁,当年神州租车为中资企业的造假行为买单,现在则是中资企业为瑞幸的造假买单。当年深受恶龙之害的少年,一旦闯入龙潭,屠戮恶龙之后,自己却成为新的一条恶龙了。

美国人没上当,神州租车走入绝境 。

事在人为,陆正耀遇到了人生中第二个贵人—— 黎辉 ,担任华平投资的亚太区总裁。黎辉的老婆就是大名鼎鼎的凤凰卫视主持人 曾子墨 。

陆正耀、刘二海,天天约黎辉吃饭、喝酒、唱歌。一来二去混熟后,2012年7月, 神州租车拿到了华平投资2亿美元的“救命钱” 。

神州“铁三角”正式形成!

钱一到账,神州租车再次祭出 价格战大旗 ,发起“50元新车大风暴”,展开新一轮的市场攻势。

神州租车前面还是亏损,几轮钱砸下来,不少竞争对手都被打死或打残,只有神州的市场份额芝麻开花节节高。2014年,神州租车便实现盈利(至少财报是这样写的)。

在联想控股、华平投资的加持下,2014年9月神州租车赴港IPO,最高市值达到466亿港元。

一年后,黎辉所在的华平投资减持了7.09%的股票,套现3.96亿美元,减去2亿的本金, 净赚1.96亿 。目前仍持有10.11%的股权。

刘二海所在的联想投资 套现2亿美元 ,目前还是神州租车的大股东。

陆正耀有了神州租车这个品牌,大肆收购,展开资本运作,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

每个人都赚得盆满钵满。经历过血与火淬炼的男人情谊,再用金钱来见证,正所谓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分过赃,这样的友谊再牢固不过了。

陆正耀从零起步,到神州租车上市的这8年,钱治亚亲身经历这一切,她见识到资本帮陆正耀攻城拔寨、杀出重围从而一举奠定江湖地位的全过程。这为她做瑞幸积累了丰富经验。事实证明, 钱治亚创办瑞幸,基本是模仿神州租车。

回头看陆正耀做神州租车,基本可以说这就是 一场赌局 。如果不是刘二海的屡次挺身而出和黎辉的江湖救急,负债率90%的神州租车一定是无力回天的,早就破产清算了。

如果这几笔投资没有撑到上市,神州租车就会和戴威的ofo一样,被维权者堵在公司门口,用户连押金都退不出来。

从神州租车的案例中,我们也能看到陆正耀的打法: 价格战+规模扩张+融资烧钱,迅速做大,上市圈钱 。整个过程,上市是他的唯一目的和唯一救命稻草,不上市便成仁。

做大企业,为什么不拼品质要拼价格呢?因为提升服务品质太慢,投入成本高,而且难以量化,远不如价格战来得短平快。而价格战又需要资本的配合,资本是逐利的, 被资本绑架的企业已经没有了自主选择权,丧失了慢下来的权利 ,它只能像一头猛兽一样冲到终点,除非中途累死,否则不会停止奔跑。

讽刺的是,上市套现之后,神州租车完成 历史 使命,没有了更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的动力。业绩开始断崖式下滑,2019年营收77亿,但净利润只有3000万,同比下滑90%,只剩下渣了。而神州租车退押金难、慢、条件苛刻,用户怨声载道。

铁三角无意提升神州租车的品味,无意做出有品牌价值的百年老店, 他们没有情怀,想的就是赚钱、赚钱、再赚钱 ,将目光投向下一个商业模式。

神州租车上市后,陆正耀没有闲下来。2015年1月,看好网约车行业,创办神州专车,后改名神州优车。

然后将神州租车的历程重演了一遍。只是这一次,他们没有耐心等待七年再上市。神州专车从诞生开始,就被不断投喂巨额资金,直接催熟。

短短11个月就完成了三轮融资, 总金额逾110亿元 ,其中华平资本、联想投资是最早的投资者。A、B两轮共完成8亿美元融资, 创造了国内互联网公司前两轮融资额的最高纪录。

2016年7月,神州优车登陆新三板,估值369亿,在整个新三板排名老二,距离企业成立也就一年半而已。

铁三角已经在股价的最高点套现成功, 然后业绩就开始变脸了 。2018年营收腰斩,2019年上半年营收继续腰斩,公司市值已经缩水至不足150亿。

到现在,神州优车的市场份额只排在第四位,而且还在不断缩小。它的专车业务比例正在逐步减小,网贷金融业务正在逐步加大。

业绩下滑,不务正业,神州优车的下跌之路才刚开始 。

神州优车上市时,钱治亚跟随陆正耀已有12年,从打杂到公司二把手,职业发展堪称平步青云,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杜拉拉升职记》。 她将陆正耀的一招一式都记在心里 ,就连陆正耀雷厉风行的业务风格也学到手了。

钱治亚声音柔和,长发披肩,本来知性沉稳,与“女强人”并不沾边。但经过一番磨练,作风凌厉,治下极严,同事们送她“ 铁娘子 ”称号。神州优车的高管用两个词形容她:菩萨面庞,雷霆手段。

在做神州优车的过程中,陆正耀挖掘了两名新面孔。

首先是2015年3月担任神州优车的CMO(市场总监)杨飞。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杨飞是刚从局子里出来。2015年,杨飞因“有偿删帖”被朝阳法院判处一年半的有期徒刑。

但事实证明,陆正耀眼光独到: 杨飞是个营销天才 。他到处演讲,做直播,将营销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在天猫、淘宝策划的营销案例,多次获得冠军,杨飞所著的《流量池》成为了互联网运营的必读商业书。他后来成为了瑞幸的CMO。

然后是收益管理负责人刘剑。 刘剑也是神州元老 ,2008年就加入创办仅1年的神州租车,担任车辆管理中心副主任和收益管理负责人,一干就是7年。2015,调到神州优车担任收益管理负责人,一干又是3年。默默无闻的刘剑后来成为瑞幸COO。

自此,瑞幸“三剑客”在神州优车正式集齐!陆正耀是他们每个人遇到的共同伯乐。

不得不说,陆正耀的看人眼光真毒。

在这个过程中,刘二海和黎辉也没闲着。2015年,刘二海创办了自己的 愉悦资本 ;2017年。黎辉创办了大钲资本 。这两个投资机构,就是瑞幸的金主。

其中,大钲资本没有任何投资案例,专门为瑞幸准备的。

2017年11月,钱治亚从神州“辞职”,创办瑞幸,担任CEO。“疯子”杨飞同时辞职,担任CMO。2018年5月,“老实人”刘剑担任COO。三星归位,一个草根“女强人”、一个重新做人、一个无名小卒,他们要在资本寒冬逆境突袭,带领瑞幸实现18个月上市的创业神话,打造世界上从公司成立到IPO最快的公司。

三剑客幕前操作,陆正耀、刘二海、黎辉组成的神州三巨头,在幕后给予年轻人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据瑞幸员工透露,连面试地点都是在神州租车办公楼进行的。

说干就干,套路不变: 低价+扩张+烧钱 。

瑞幸咖啡的单杯销售均价为11元,只有星巴克的1/3,实际上就是卖一杯亏一杯。再加上大量的优惠券、折扣和补贴,瑞幸已经达到了 卖一杯亏两杯 的恐怖节奏。

依靠这种低价策略,瑞幸将对咖啡品质要求不高而对价格敏感的大量中产阶级吸引过来。这种屌丝经济和长尾效应,是瑞幸规模扩张的基础。

成立仅5个月,瑞幸的店面就达到525家。2018年新开1500家。2019年宣布再新开2500家,在2019年5月上市之前,门店总数已经达到2500家。这个扩张有多夸张呢?

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到现在也才3600家,平均每天0.5家, 瑞幸是它的10倍 ;Costa2006年进入中国,到现在也才450家,成立五个月的瑞幸咖啡就赶超了对手10多年的扩张之路。这种速度,令无数同行艳羡和咋舌!

瑞幸敢这么激进,是因为铁三角在后面提供金钱弹药。

2018年7月,A轮融资2亿美元,投资人就是黎辉的大钲资本、刘二海的愉悦资本、“老相识”君联资本(联想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是大钲资本的LP,出钱给大钲资本)

2018年12月,B轮融资2亿美元,投资人只不过是把A轮的GIC置换成中金资本,其他投资人不变。

中金资本和“神州铁三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中金资本总裁丁玮是神州租车独立董事,中金资本的CFO陈良芸是神州租车董秘。

毋庸置疑, 资金方全都是自己人 。

整个过程,就是神州铁三角和瑞幸三剑客组成的神州系自己布的一个局。

到了2019年4月,瑞幸已经18个月了,用金钱攒的泡沫局也够大了,该启动IPO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陆正耀玩了一个伎俩。

4月18日,也就是申请IPO的前五天, 星巴克的最大股东贝莱德突击入股 ,投资1.5亿美元。这笔融资相当关键,就是在告诉美国投资者,星巴克的大股东都投我了,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当然,贝莱德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瑞幸上市后,贝莱德全部清仓,赚得盆满钵满。

万事俱备,东风也不缺,2019年5月17日,瑞幸在美国纳斯达克顺利上市。

在瑞幸之前,中资企业上市的最快时间,是空中网的2年2个月,瑞幸则刷新到了一年半!

在上市仪式上, 神州铁三角和瑞幸三剑客全部出席,陆正耀站C位。

在股权比例上,陆正耀和姐姐合计持股42.93%,钱治亚持股19.68%,黎辉的大钲资本持股11.9%、刘二海的愉悦资本持股6.75%。

瑞幸上市,实现了华丽变身,但并不是就大功告成了。

首先, 股票都有禁售期 ,瑞幸是6个月,也就是要到2019年11月才能卖出股票。

其次, 股价不够高 ,上市首日的股价17美元,瑞幸市值42亿,比上市前的29亿估值没有高出太多,套现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所以,2019年下半年,瑞幸只有一个任务: 拉升股价 。这才有了22亿财务造假的惊天阴谋。

因为上市之后就不能只画饼了,必须把收入做起来,让投资者看到盈利的前景,这样才能提高股价。比如京东,年年大额亏损,2014年上市,仅仅三年就实现全面盈利,盈利的当年股价就达到 历史 最高点。

我们先来捋一捋瑞幸的盈利情况。

上市之前,2018年营收8.41亿元,亏损高达16.19亿元,几乎是营收的两倍;2019年一季度,营收为4.8亿元,亏损为5.5亿元。

上市之后,2019年第二季度,营收9.1亿,亏损为6.1亿元,相比一季度,收入增加近1倍,亏损小幅增加, 盈利情况改善明显 ;第三季度实现收入15.4亿元,相比二季度增长70%,亏损5.32亿元,还下降了, 盈利进一步改善 。

那么,瑞幸的股价是什么时候开始攀升的呢?就是11月份!

在11月之前,股价一直在20美元附近徘徊。11月7日公布三季度报表后,股价一路高涨,1月7日报价44美元,市值突破100亿,1月13日达到最高点50美元。

11月份刚好是股票禁售期到期的时间!

说不是筹划已久的阴谋,简直是对不起“阴谋”这两个字。

到2019年底, 贝莱德全部清仓 。

1月,股价达到高点,黎辉的大钲资本减持了3840万股, 套现2.3亿美元 ,收回本金。然后继续减持4416万股, 套现10多亿美元 ,赚得盆满钵满。

陆正耀和钱治亚没有减持,因为大股东和创始人减持股票是比较明显的利空,但已经分别将他们持有的瑞幸股份抵押了30%和47%, 质押的总价值25亿美元 ,以股权质押的形式成功套现。

杨飞没有股权,但他成为新三板公司“氢互动”的联合创始人,这家公司是陆正耀的关联公司,根据瑞幸的招股书,瑞幸付给氢互动的广告费用为 4290万元 。

刘剑也没有股权,但拥有4.7万股期权,按照25美元股价计算, 价值741万美元。

铁三角与三剑客,唯一的“被坑者”是刘二海的愉悦资本,他一股也没卖,至少亏损8000万美元。作为陆正耀的恩人和贵人,我们无法理解刘二海操作失常的逻辑所在, 假设他没被陆正耀坑,那就只能是投资失算 ,常在河边走,这次鞋湿了。

很多人不理解的是,玩得好好的,怎么突然要自爆财务造假呢?这不是自杀吗?

其实, 虚增收入是行业潜规则,根本就不是新鲜事 ,把握好度就行,但瑞幸玩得太过火了。瑞幸1-9月营收29.3亿元,造假个四五亿也能搪塞过去,但瑞幸一下子造假22亿!这就太恐怖了。

安永作为审计机构,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签字的,因为签字就会砸招牌、甚至关门大吉。2001年,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世界第一的安达信作为审计机构,直接倒闭。

美国证监会规定,如果不能提交年报,是要退市的,瑞幸几十亿美元的市值就会打水漂。如果承认财务造假,公司最高赔偿2500万美元,外加10-25年刑罚的可能。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关键是刑罚谁来承担,COO刘剑就成了背锅侠。

10-25年的刑罚是有可能避免的,毋庸置疑,神州铁三角和瑞幸三剑客正在熬夜加班加点,研究怎么避免刑罚。与此同时,陆正耀肯定已经跟刘剑谈好了入狱价格,一旦判刑,用金钱了却刘剑的后顾之忧。

当我们用愤慨的文字对瑞幸口诛笔伐时,其实,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是这个套路:

1、创始人投1亿,企业估值1亿,持股100%;

2、投资人A进,投1亿,企业估值10亿,持股10%;

3、投资人B进,投2亿,企业估值20亿,持股10%;

4、投资人C进,投5亿,企业估值50亿,持股10%;

5、创始人与投资人总共投入9亿后,企业IPO,估值200亿;

6、创始人与投资人累计套现100亿,实现数十倍的收益;

7、企业一旦出事,股票暴跌,现有的股票持有者成为接盘侠。

区别仅仅在于, 有没有上市成功,上市后有没有出事 。

王思聪找不到投资者,灰头土脸;滴滴打车没能实现上市,心急如焚;李泽楷有奶爸罩着,一直顺风顺水。结局不同,但他们的手段和目的有什么不同吗?

UAA-神州租车-神州优车-瑞幸,同一班人马,同一个套路,屡试不爽的背后是资本对人性的完胜,越来越激进的背后是人性对资本的贪婪。你很难说,是人控制了资本,还是资本控制了人?

无论财务造假的处罚结果如何,无论瑞幸会不会退市、会不会倒闭,都不会对大佬们造成什么本质影响,更不会使他们走向自我毁灭,不管他们有没有上岸。受害者只有一种:瑞幸周围的弱小者。道德上的批判无法改变这个残酷的事实。

一年之后的今天来看,始作俑者陆正耀被中国证监会处罚了30万元的巨款,中国投资者在厦门中级人民法院的诉讼无果而终,网络网页上搜索瑞幸相关信息, 新闻大都停留着2020年4-5月 ,甚至“背锅侠”刘剑,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消失了一样,但肯定没有去服刑。

而公众,早就淡忘了这件事,继续追逐其他热点。

一切如故。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2250.html
央视热播剧 治愈内耗 我的阿勒泰 8句台词
万物共生 从国家公园看 跟着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