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小读者参与“美猴王游世界(利马站)”活动,体验绘制“美猴王”。 国图集团供图
7月末8月初,位于南半球的秘鲁首都利马气候凉爽。图书出版商与读者热情满满,大家共同奔赴独立英雄公园,参与第28届利马国际书展这场文化盛会。中国出版界多家单位组成代表团亮相书展,包括中国外文局所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图集团”)、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
此次书展上,国图集团展台重点展示了多部中文、西班牙文版中国主题出版物,同时还有中华文化、汉语教学、地方特色、中医健康、艺术、科技、少儿等多个领域的优秀中国出版物亮相,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出版业的丰硕成果,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图书展示之外,中国出版界代表团还举办了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以书籍为桥梁增进两国间的理解与友谊,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国图集团联合中国外文局所属朝华出版社特别策划的“美猴王游世界(利马站)”主题活动,展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是此次书展中秘文化交流的亮点之一。在活动现场,小读者们不仅可以通过阅读“美猴王系列”丛书感受中国画的特色韵味,还可以拿起画笔为美猴王涂鸦上色。
书展期间,中国出版界代表团到访秘鲁国家出版集团总部,就中秘出版交流、产业合作、文明互鉴等方面开展交流座谈。中秘双方达成多项共识并签署合作协议。
此外,中国出版界代表团还应邀与秘鲁书商协会就版权、图书进出口等方面开展交流。“利马国际书展囊括了秘鲁所有的出版商和书店,参展图书题材广泛,出版商、发行商齐聚一堂。”秘鲁书商协会主席里卡多·穆格尔萨说。他对扩大秘鲁与中国之间的图书进出口贸易规模很有信心,“期待秘鲁与中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
出访期间,中国出版界代表团还拜会了中国驻秘鲁大使馆,围绕扩大两国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中国驻秘鲁大使馆文化参赞赵晓鸣表示,此次国图集团携中国出版界代表团参展为中秘两国文化交流互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馆将继续支持中秘两国在图书出版、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一年一度的利马国际书展是拉美地区五大国际书展之一,也是业界与该地区出版发行商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具有较强的地区影响力和辐射效应。本届利马国际书展以纪念秘鲁独立200周年为主题,共设置超200个展台,邀请50余位国际嘉宾参加,举办了800余场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文化交流和推广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原因:
1. 促进文化交流:走出去可以帮助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2. 提高国际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之一,走出去可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可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就业。
4.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走出去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推动经济发展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的考虑。
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一个平的地球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市场的国际化和公平的竞争平台不断吸引着我国众多的企业。 但新的竞争环境,新的软实力对我国很多的企业来说还是陌生的。 在28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摸索与磨练中,中国的很多企业其实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纷纷将眼光投降海外。 随着企业走出去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的品牌日渐踏入国际市场。 但如何使中国的品牌被认可、被推崇,在我们企业不断强化高效发展,建立硬实力的同时,文化因素的地位日趋突出。 文化,是支撑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基,让文化走出去,利用文化来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合影响力,业已成为中国发展重要的战略抉择。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文明也是人类文明最优秀的一支,但是我们的文化弱势在世界上明显地表现出来。 我们知识生产的总量赶不上发达国家,中文信息在世界上占的比重很小很小,到国外一看几乎看不到中国的文化影响有多少,这与我们当前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大国地位相比是极不相称的,我们老是消极防御别人的文化渗透,为什么不走出去渗透他人呢?因此,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一、整合国内文化资源,展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我们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应当确定的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走出去。 我们在以往对外文化交流中,往往偏重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琴棋书画、武术气功在世界上已众所周知,甚至广为流传。 但我国文化创新成果的宣传和弘扬缺极度缺乏,许多国家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尚存有偏见或片面了解甚至不了解。 许多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还停留在物资馈缺、社会保守动荡的旧社会时代。 每每来旅游的外国游客,为中国鳞次栉比的一片繁荣而惊讶感叹之时,我们除了骄傲之外,还应感到惭愧。 我们辛辛苦苦创造的新世纪新文明并未被世界有目共睹。 因而,向世界全面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重视介绍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创新,树立当代中国新形象。 为了使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更充分地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我们必须全方位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成果,介绍和传播我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更多地推出题材扩展、技法创新、风格新颖、内涵丰富的当代优秀文艺作品,既要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更要让人体会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全面介绍中国的文化创新来反映当代中国的繁荣与进步,进而塑造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新形象。 二、要加强政府、企业与民间对外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创新意识不够,资金实力与融资渠道明显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缺乏既懂文化贸易又懂艺术的双料人才等。 代表们认为,政府在走出去战略中担任的角色不仅是强心针,还应是推动器。 政府应当从政策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减少审批步骤,放宽审批条件,在工商税务方面都给予想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与个人以最大的优惠。 为了深入与群众的文化交流,中国政府应大力鼓励和支持设立公共和民间、私人文化推广基金会,以增强文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文化推广项目的具体实施。 为民间文化的发扬广大,为政府、企业与民间的密切交流,给予最大的支持。 三、加强文化外交,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1999年和2000年,中法两国元首在互访时作出互办文化年的重要决定。 随后,两国互有邀约:从2003年至2005年,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先后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这两个文化盛会统称中法文化年。 如今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刚刚在法国人民的惊叹与掌声中落下帷幕。 10个月内,我国一批又一批演员、画家、学者、作家,怀着诚意,激情丰盈,飞赴法兰西。 以巴黎为中心、辐射法国全境的370多项中国文化展示活动深深地震撼了法国。 从中国传统孔子文化熏陶,一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灿烂,再到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涉及教育、科技、广电、传媒、时尚、体育、宗教、建筑、旅游等广泛领域。 从内容上看,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三个主题并重;从形式上看,音乐、舞蹈、时装表演,书画展、图书展、文物展、服饰展……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从风格上看,即展示了古老中国风采神韵,也宣扬出现代中国的勃勃生机。 除此之外,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广州和武汉分别在其法国友城巴黎、马赛、图卢兹、普阿兰大区、里昂和波尔多举办文化周活动,巩固和加深了姊妹城市间的交往和友谊,为今后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法国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除巴黎外,许多中小城市、甚至海外省都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法国掀起一股中国热潮,这股热潮又随着法国文化年在中国的揭幕而持续下去。 2005年,法国人同样带来了他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即将在中华大地上一展雄风!如今,我们又有了意大利文化年,俄罗斯文化年,这种文化年的形式得到了弘扬,但我认为不单单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上!文化外交,是务实外交很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 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相似文化相得益彰,兼续并进,更可以使相异文化经过冲击、接纳、吸收、观摩、反刍、消化、内化相互理解包容,从而更利于解决国际事务中矛盾纠纷。 四、中国文化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走出去中国文化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必须是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长期工程,而不能是零散的游击战。 每年都应当确定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推广主题,有系统地推广中华文化。 围绕主题,各地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和资源优势,设计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 有助于国际人士系统了解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 在中国文化的组织协调工作中,除了中央的政策与调控,还应加强文化产业中各协会内部与协会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促进中国文化有组织地向海外发展。 各地区的文化机构之间,各专业的文化机构之间应开展有序的竞争,这样才可以全面地将中国文化展现给国际社会。 作为各个文化产业的核心机构,各文化协会还肩负着发掘民间文化艺术、保持文化传统、创新文化艺术新概念的重任,将中国文化保持、繁荣、光大。 五、稳步推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建立对外文化宣传阵地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心中,与祖国最亲切的联系就是中国驻外各种使馆与机构。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任务之一就是要给这些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代表们提供交流与发展的平台。 中国驻外文化中心肩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广和普及汉语、展示我国悠久文明和当代文化建设成就作为。 现在全世界已经有6千多万人在学习汉语,进行汉语水平的考试,这一数字还在飞速剧增,意味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西方发达国家的海外文化中心与其外交机构紧密配合,在世界各地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同样要善于利用文化中心这一重要渠道,在世界上构筑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前沿阵地。 中国驻外文化中心要加强与该国文化机构的合作。 定期举办汉语教学、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电影招待会、学术研讨会、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普及和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尽可能扩大文化中心在该国的影响,创立中国文化中心品牌。 中国文化中心更要重视对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国内文化的发展保持紧密联系。 每个文化中心都应设立自己的互联网站,通过网络与国内有关部门合作开展远程汉语教学,与中国数字图书馆链接,丰富文化中心的信息传播手段。 再通过利用出借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手段为海外世界提供接触中国文化的途径。 六、鼓励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文化产品走出去关键是企业走出去,要制定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性文件。 政府应加强对走出去文化企业的支持,放宽行政审批。 一方面扶持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立足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更应鼓励民间从事文化事业的私营民营企业走出去。 这些企业自负盈亏,不吃国有的大锅饭,在国外的成活率高,应放宽对这些企业的政策。 同时,就像在全国各省市设立招商引资服务中心一样,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中国企业走出去或出口服务中心,帮助中小文化企业加强走出去的业务。 除了政府领导之外,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应当给予走出去的文化企业以最大的扶持。 应象美国和加拿大一样,加强和加大进出口银行和进出口保险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以帮助解决走出去企业的所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还应加强走出去企业与所在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商务处的直接联系,以便及时获取本国的文化发展信息,并可帮助中国驻外机构获悉海外市场文化最新动态,积极促进互动交流。 七、鼓励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无论是中外文化交流,还是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目的都在于要将中国文化产品推向海外,为国际市场所认可。 除了通过音乐、舞蹈、表演、展览等各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还应当充分利用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通过这些当代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来推广中国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已经在124个国家落地。 国际频道以新闻类节目为主导,以文化类节目为支撑,以对台湾报道为重点。 国内应该加强电视对外的传播。 不仅中央电视台可以对外,各省的电视台也可以对外。 同时,还应当大量聘用外国人来帮中国做在国外的传播。 就像跨国公司到中国来大量聘用中国人一样,中国在国外的工作为什么不可以大量聘外国人。 我认为中国还应该加强其他语种的对外宣传,特别是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葡萄牙等大语种全天候的宣传。 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国的新闻和图书出版业也应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 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新闻出版之间的市场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而是被推到了国际平台上进行激烈角逐。 国际上的一些强势品牌通过多年研究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基于自身成熟市场运作经验,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的新闻和出版市场,并且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 中国的新闻图书出版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格局已全然改变。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是新闻图书出版大国却不是强国。 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份其发行量达到上千万份的报刊杂志,其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与国外强势品牌相比更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在海外读者中的认同度也偏低。 因此新闻出版的走出去战略刻不容缓。 我们国内的品牌惟有主动深入到海外出版市场的前沿,主动到海外寻觅读者寻找知音,通过国外的传播渠道、国外专家把中国文化的精品译成外文,才能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成长、壮大。 目前中国在国外建立的新闻出版机构对其主流社会的影响还很小,但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业界重视开拓国际市场,我相信中国文化的声音将开始传遍世界。 在中国新闻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通过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国目前的新闻出版,无论从内容、深度还是装帧设计理念上,都与国际化水准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应当先寻求与当地出版商实现版权合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实现充分的本土化,逐步熟悉国际期刊业的游戏规则,积累开拓海外市场的经验,以期完全打入世界新闻出版的主流市场。 一直以注重品牌的发展为核心,最终实现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八、让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除了中外交流、企业产品走出去之外,我们还应鼓励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 中国已经是一个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的贸易大国,正在向世界贸易强国迈进。 中国目前有国外来华的留学生10万人。 单看2005年到中国观光旅游的入境人数就达1000多万人次。 海外友人的纷纷光临,为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创造了无限良机。 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宣传,环境条件都很成熟,可谓天时地利。 目前,中国各省市都开始兴办文化节、艺术节,但是参与的人数与涉及的区域,局限性都很强,缺乏广泛的参与与宣传。 可以确立一个中国本土的、年度性的、国际性的文化推广传统节日,每年轮流在某一个城市作为举办核心,辐射全国31省市自治区,共同庆祝与推广。 其间即要大力宣传中国文化,还要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产品,吸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与外国艺术的互动,使其成为权威的、国家级的年度文化盛事,逐步在全球享有声誉。 让中国文化在本土上走出去!九、重视留学人员,新华人和国际化文化人才人,是经济文化的灵魂。 社会的发展最终在于人才的发展。 中国文化走出去,必然急需一大批国际化文化人才,具有领先国际意识的新华人。 全世界的华人目前有5000万人之多,是一个庞大的网络。 他们中的新一代,受过中外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具有国际化的观念,洞悉中外市场经济和新经济,在国内国外都有很好的基础,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文化今天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则需要很好地重视和利用好这些国际化文化人才资源。 中国的留学人员已接近100万人,目前尚有60多万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再加上最近这些年移民国外的中国人,目前在海外有几百万熟悉中国大陆的华人,这些人正是中国走向国际的宝贵财富。 另外再加上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华人和一大批归国留学人员,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华人群体,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他们可以说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是新生文化的传接者,他们中间有许多是带领中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化文化人才。 这些国际化文化人才在国际间不停地交流与传播最新的资讯,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使者,更是宣扬中国文化的布道士。 同时,他们还能带来外国文化在发展中的特色与成果,以供我们学习、借鉴。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文化如何走出去
1. 在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场,常常会出现一些尴尬的局面:试图“走出去”的文化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而难以深入,真正能够展现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产品寥寥无几;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文化活动,往往参与者还是那些为了捧场而来的“熟面孔”,文化交流变成了自娱自乐的场合;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文化就是文艺,因此国外演出频繁,但给外国人留下了中华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片面印象;还有人习惯性地依赖政府的主导和财政的支持,单纯追求规模、速度和轰动效应,这种依赖过多公款投入和政府色彩的做法反而会引起疑虑和反感。 2. 这些问题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 自鸦片战争以来,每个中国人都渴望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如今,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急于得到外界认可的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从历史和国际的角度出发,寻找新的思路,从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和营养,避免急躁和冲动的情绪。 3. 首先,我们要顺其自然。 文化传播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国家的兴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提高是相互伴随的。 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来朝”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国家和社会良性发展的自然产物。 只要我们保持发展势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必将有质的飞跃。 4. 其次,我们要依托经贸。 文化的传播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行为,而是伴随着商业往来等其他活动进行。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海上通道上的商船不仅带来了商品,也带来了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内的多种外来文化,反之亦然。 现代的“奔驰”和“宝马”、美国的大片和“苹果”等产品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也传递了各自国家的文化价值。 因此,中华文化要走出去,不能仅仅依靠免费赠送或请人免费观赏的方式,而应该通过销售优质产品,让文化附着在商业之上,传递精神价值。 5. 第三,我们要立足民间。 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灵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没有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将失去意义和动力。 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是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趋势,也是减少误解和疑虑的普遍做法。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解除文化发展的束缚,挖掘民间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潜力,让民间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充分发挥。 6. 第四,我们要体现尊重。 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了各自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 中华文化应该展现包容万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避免给人以单向强势输出的印象。 我们要保持谦逊,避免刚抛弃自卑就滋生自大的倾向,让中华文化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使之一帆风顺、长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