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才 卷去香港

每日人物

作者:谢紫怡

电影《甜蜜蜜》里,因为改革开放,大量内地年轻人涌进香港讨生活,底层出身的马小军语言磕绊,文化不通,但相信只要有手有脚,就不会饿死。

近三十年后,面临本土人才的流失,香港继续揽才。 又一批内地“打工人”通过高才、优才、专才等人才计划加入这座城市,带来新的融合与碰撞。

他们渴望摆脱既有的困顿,又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有人背上“工贼”的指责,有人依然在内地交着社保。“卷”的背后是不安,能在香港博取到什么,更多“高才”仍在观望。

内地精英,香港揾工

曾经,“香港梦”的注脚是,只要有手有脚,就不会饿死。但现在,对拥有骄人学历和职业背景的内地高才来说,揾工(粤语中找工作的意思)香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去香港工作前,广州人菲菲突击报班,学了两个月粤语。从小接触的都是普通话教育,后来又去英国读了本科、硕士,她不会说粤语。对于只有一江之隔的香港,她也感到陌生,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环境,都停留在加班到深夜、周末只有单休的TVB职场剧情节。

她申请上了香港高才通人才计划,在港工作7年就可以获得永居。对于28岁的菲菲来说,得到香港身份,意味能享受到教育、税务、医疗等一系列优势,170多个国家免签的通行自由,“人生总是选择越多越好”。

菲菲在Jobsdb、Glassdoor上投了100多份简历,只接到不超过10家公司的面试邀请。一路过关斩将,从HR、manager到大老板,至少三轮面试,有的环节还需要做汇报和介绍产品。“他们看重的其实还是学历、专业和留学背景,普通话也不是减分项。”在生物医疗行业,因为菲菲有从做research到市场的经验,最后找到了一家生物医疗外企的销售职位。

在北京工作快十年的张晨,拖着两个箱子来到香港,花两天时间找房,一周内收拾好屋子,就入职打工了。张晨在大厂、广告公司都待过,2024年年初,她集中投递四十多家岗位后找到了工作。因为确实不了解香港的市场,也没有非常拿得出手的“global”的经验,没有优势申请“全球或者大中华区的业务”,她会去搜索mainland关键词,专门找针对内地业务的字眼。

其实,从北京离职后,她还去悉尼和大理度假,“gap”了近一年,发现“原来在北京的生活方式,只是这个世界很窄的一面”。她曾有有想移民的打算,但如果在澳洲工作,无论是文化还是身份上,都会有一些困难。更何况,她不愿意放弃过往的经历去做蓝领。那时,香港高才的申请已经通过,从职业发展的角度,香港就成了那个托底的选择。

香港正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失。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字,从2019年起,香港人口连续3年下跌,本地居民净移出已经达到18.5万。另据香港总商会在2023年4月的问卷调查显示,74%受访企业反映人才短缺,当中逾八成表示情况已持续一年以上。

流失的劳动人口中一半为中高端人才,这也是香港这几年拼命揽才的原因之一。2022年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简称“高才通计划”),这是目前获取香港身份最快的方式之一,一般4-8周就能获批,且获批率极高。类似的还有优才计划、专才计划,都会对申请人的学历、语言能力、职业技能、家庭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

高才的申请以高学历及高薪酬为主,要么全年收入达港币250万元,要么获得全球百强大学的学士学位,国内的高校目前已从9所放宽到了13所。截至今年5月底,港府已收到近8.5万份高才申请,获批数超过6.8万份。获批者中近九成都来自内地。

中年失业的第五个月,李雅芳看到复旦校友群里关于高才的讨论,决定申请高才,多一个出路。失业这几个月,超过35岁的她已被互联网大厂抛弃,中小企业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申请香港高才对于她来说,和学英语以及做其他准备一样,不过是想让手上多一张牌。

申请流程非常简洁,在提交了学历、身份证明,并上传最近两份互联网公司的离职证明,近三年纳税证明后,李雅芳很快获批。但她并没有真正开始在香港求职,一方面孩子已经在北京上幼儿园,另一方面香港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个“松弛”的地方。那里空间狭窄、全球人才高度竞争、成本高企,10年前她第一次去的时候,在酒店门口问门童附近有没有星巴克,被高傲回复:I don't speak Chinese。拖家带口从北漂转为港漂,也是艰难的决定。

李雅芳的不少同学都获批了香港高才,但真正过去求职的很少。至于下一步该怎么续签,大家的态度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她也在关注去香港求职的朋友的动向。有位内地名校、海归背景和金融机构工作经验的朋友经历数次考试、面试后,依然在等offer。非金融、IT背景的她更没有信心去香港找到一份高薪工作。

这也是现实的另一面。香港的金融和外贸发达,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白领工作岗位并不多元。“金融、计算机、律师、医生那些才能有钱赚。”一家香港公关公司工作的HR告诉每日人物,他们招聘公关助理,应届生的薪资是港币1万3,有三五年工作经验的是2万港币。“在香港,餐馆洗碗工一个月都一万五,厉害的护士一个月10万。”

社交媒体上,有人抱怨,近期投了93份VC(风险投资)还没有回应,“去年投还能接到3到5个面试邀请”。评论区,有人说投了200份简历,连优衣库、MUJI的销售助理、马会的养马师都投了,面试了六七个,终于有offer了。

准入门槛较低的保险业,成为很多高才的选择。三十多岁的吴达,曾经在头部投行和大厂投资部工作。身边人得知他要去香港卖保险时,都说他疯了。他经历过互联网大厂的清洗,一直记得,隔壁园区在一夜之间从人声鼎沸变成了“鬼城”。紧接着,他又见证了金融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保险是香港金融业里唯一逆势增长的。”他将保险视为顺势而为的选择。

吴达的主要客户在北京,因此他依然住在北京,需要签单时才去香港。乘坐晚上八点从北京西站发车的G79次列车,第二天早上就可以从香港西九龙站走出来。

还有很多高才计划的申请者,出于各种原因,过着往返不同城市的双城生活。

26岁的Michael,2020年从985高校理工专业毕业后,拿到了一份年薪20万的大厂offer。工作2个月,他就因为无法忍受所在部门加班、内卷、勾心斗角的氛围,选择离职。后来,他转战商学院,做起了大客户销售。2022年12月底,高才计划推出时,他本来已经打算回北方老家。高才通获批后,他加入了一个“都是一群能量很高的人”的保险团队。

考虑到香港租房成本太高,Michael选择住在深圳。每逢周一开例会的日子,还有很多人和他一样,穿着长袖、长裤,套上西装外套,出现在香港海港城。

菲菲住在深圳,是因为她养了两只猫。香港的宠物防疫政策严格,内地宠物至少需要隔离120天才能入境。十点上班,菲菲每天八点半在福田口岸过关,她特意把斜肩包换成了双肩包,这样装上电脑和水,可以更加省力。她还特意带了一个零钱包,里面必备500港币现金,因为在香港打车现金支付还是主流。

没人想当“工贼”

优才、高才去香港工作,社交媒体上流传着的说法是——那些便宜又听话的内地“工贼”,将不好的工作风气带入了香港职场。在媒体报道中,有香港HR吐槽道:(他们)是不是有问题,是家庭不幸福、能力有问题、精神有问题还是诚信有问题,为什么不把自己当人看?

几位高才都不喜欢“工贼”这个标签。没有人喜欢卷,甚至申请“高才”,就是为了逃离“卷”的环境,寻求通往更广阔的天地的跳板。

进入新的环境,每个人都从习惯性的紧绷和察言观色,逐渐放松下来。

一个周一的早晨,菲菲因为手机出了故障,赶不上公司十点的会议,只能先线上参与,开完会她表示会抓紧赶到公司。还是老板主动提出,外面还在下雨,既然已经开了会,中午也准时到了,上午就不用算请假了。还有一次,需要九点就去公司,老板考虑到她的通勤,特意询问那个时间是否合适。

这些变化冲击着菲菲的“班味儿”。菲菲在深圳做过2年基因研发,又去广州做了近1年的市场和产品,曾饱受加班文化的困扰。

她一直记得,有次开车回家过周末,她一边握住方向盘,一边参加视频会议。刚刚生完孩子的领导,在给大家安排工作。她气愤又无奈:“领导不那样,会担心自己被炒。所有人都在被折磨,这种感觉让我很难受。”

来香港公司做销售,菲菲主要面向的是大学实验室、政府和私企。刚开始,她不熟悉业务,也搞不清楚供应链,“各方面都有点迷糊,经常找错人”。作为当时部门唯一的内地人,都是同事们告诉她具体流程应该怎么走。销售有业务要求,但公司并没有给很大的压力,“因为我的稳定也是老板的考核指标,大家会有一种一起成长的心态”。

香港的职场讲究专业和效率,工作忙碌,但非常注重员工权益的保护。香港政府设立了一个“在香港就业”的官方网站,除了细致展示求职资讯外,还涵盖有劳工法例、雇员保障、职业安全等信息。

女性友好是吸引菲菲的另一大因素。以前作为销售,难免参加一些应酬,在由男性主导的场合中,曾有代理商跟她说:“如果你觉得冷的话,可以过来坐到医生的大腿上。”香港公司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和客户之间也都是公事公办,“私人的酒桌,以及附带的职场性骚扰终于不再有了”。

吴达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一直紧跟行业风口,也亲历了从拥有一切到回到原点的过程。互联网大厂疯狂裁员,吴达带的团队,被HR“摁着”,“把大家都给裁掉”。紧接着,金融行业也开始裁员和降薪。到现在,他每次在国贸和投行的朋友们吃饭,都觉得极其低气压,“我跟他们开玩笑,吃一顿饭回来要三个小时自我疗伤,太丧了”。

对比之下,在香港的生活状态能让他暂时逃离焦虑。在北京,吴达一家周末十点出发去香山,可能十一点半还在山底下找停车位。而香港面积的四分之三都是郊野公园,如果住在中环附近,很快就能从码头乘船到离岛上去爬山。

有人在享受香港职场氛围的同时,被香港HR吐槽的“卷”也确实存在。

高才申请属于宽进严出,后续能否续签,甚至熬够7年获得永居,关键还是要看申请人能否在港创造足够多的收入、有没有纳税。一些高才、优才为了续签,要么挂靠中介,要么给自己买保险获得提成。但这些方式都有可能被视为不合格。更严重的,还可能被驱逐。

为了获得工作岗位和续签机会,一些高才、优才主动“自降身价”。

在香港某传媒公司做运营的木子确实发现,他们收到一些来自内地的简历,主动标明了“24小时on call(随叫随到)”。她的老板会专门请一些内地人来做兼职,前段时间,公司刚刚招进来一名优才,还在试用期,一天20块一个小时,这已经低于本地人的薪资,但那名优才却很开心。

Doris在一家中港两地招聘公司做了20多年人力,因此比较清楚香港劳动力市场,以及雇主的想法。她说,少部分公司才会招很“卷”的人,毕竟,“只有医护,警察之类才会24小时on call,普通文职工作,或者劳务都不需要。”

他们公司招聘的高才优才,也是以保险,家办(家族办公室,金融投资领域),医疗行业最多。如Doris所说,雇主们也想发展内地市场,大家对于内地才人的需求,最看重的还是经验、态度,以及稳定性。

为了获得工作入场券,很多人选择去做保险经纪。

入职最开始的两个月,Michael每天都举着牌子,在室外站四五个小时,向路人推销保险产品。这就是行话里的cold call(上门推销)。初入职的员工都要放下架子,“克服很大的心理难关”。一个大雨天,第一位客户找上门来,他们从下午4点聊到了晚上9点,Michael成功签下第一单,分到了十几万提成。

行业里不乏年薪百万的故事,Michael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7年后拿到永居,10年内要在香港买房。

留下的、离开的

做一场“香港梦”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并不低。乘着政策之风,即便拿到通行证,站在去往新生活的路口,很多人依然对前方的道路感到茫然。

很多赴港人才,看重港籍生的升学优势,是为了子女的教育而来。他们舍弃了原先体面稳定的生活,需要重新寻找工作,支付高昂的生活费与房租。一个小两居,一个月至少也要2-5万港币,再综合各种教育成本,一年可能需要50万打底。

不只是花钱那么简单,很多去香港的陪读妈妈被逼成了“教育专家”。42岁的小娟,为了给上初中的孩子选择学校,忙碌两个月,最终以“插班”失败告终。她的目标是让孩子进入排名靠前的band 1学校,香港有官立学校、津贴学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家长要分门别类地准备申请材料、参加面试,孩子也参加了十几场考试。

这个过程中,小娟深刻体会到香港本地精英对教育的投入,与内地中产相比不遑多让。“不卷学区房,但更考验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的择校规划能力还有跑腿送简历的体力。”灰心之下,他们只能在暑假后再重新申请学校。

除了教育上的竞争,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香港本地人也感受到房租涨价、薪资下降的压力。

木子是香港本地人,她的家人排队20多年,租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月租大概5000港币,这已经属于福利房的最低价格了。还在读硕士期间,她就开始做各种兼职挣钱,“香港文化就是大学自己工作赚学费,爸妈一般不管你,工作后还要给家用”。

去年她毕业后,发现香港的工作环境也不如以前了,工资更低了。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找一份普通工作,薪资已经从原来的1万5港币,降到了现在的1万2左右,这个月薪,以前在香港几乎不会有人做,“因为是最基本的生活成本”。

以前的港片里,充满草根逆袭的神话,“但事实上,很多人就算奋斗10辈子,也住不到太平山上”。

而宣传中似乎人均“年薪百万”的保险业,流动性也很高。“入行10个人,可能过一年之后,就留下1个。”木子有一位同学刚加入,连续两个月没有签到单,0收入,连正常吃饭的钱都没有。

也有因为各种现实因素,打算离开香港的人。

27岁的舒舒,厦门大学本科毕业,在加拿大做过交换生,又赴香港读硕士,最后留在香港,做与金融相关的审计。入职以来,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态。最难受的时候,她的身体熬垮了,住了一周的医院,心里却还在咀嚼着老板对她业务能力的批评。

事实上,香港职场本身就是东亚模式的底子,OT(Over Time,加班)文化盛行。虽不强制加班,但工作强度大时,也只能“自愿”加班。

加上她在香港的房租接近一万,但基本工资也只有一万多,基本存不到钱。漫长的读书投入后,现在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曾经期待的,舒舒打算放弃港漂生活了。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在香港读过硕士的仁桑,在符合香港人才引进条件的当口,摇了摇头。他曾住在新界的大埔,“就是《赌神》里周润发摔成傻子的地方”。但生活并非艺术电影——仁桑爱好打排球,在旺角的花墟球场,他用英语加入了打球的队伍,当球友向他询问联系方式,发现他是内地人时,叹了口气,“哎,一个北佬!”

语言、身份之外,内地人到港后,还会有生活上的不适应。仁桑租的是一间“百尺吉屋”,两米宽、五米长的屋子里,“卫生间比高铁厕所还小,墙上挂着个小热水器,我得猫着腰凑合洗澡”。房间没有宽带,读书的日子,他都是去学校和麦当劳蹭网。

仁桑感叹,香港曾经是华语文娱中心、世界电影中心、传媒中心,但现在作为一个文科生,他没办法找到一份薪资和劳动相匹配的工作, “即使很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无限游戏

高才计划推出一年半,随着第一批高才赴港工作和生活,新的融合正在发生。

让吴达松口气的是,香港人对内地人的态度整体发生了变化。“我原先在香港说普通话的时候,那些服务员对我爱搭不理,但现在整个香港的服务行业至少认识到了内地人的购买力,更别提还有很多香港人开始去深圳租房和消费。”

菲菲的香港同事也经常会去深圳购物和吃饭,使用美团和大众点评也很熟练。因为知道她玩小红书,同事们也在好奇地打听她的的社交媒体账号。

她尝试与同事有更多对话,虽然英语水平不错,也突击了“粤语”,但在和同事吃饭聊天时,还是会接不上话,有种扮演“低配”版自己的感觉。

有一次,聊到新电影《年少日记》时,一个香港同事说,家长希望小孩能够做得更好,不是什么错事儿,菲菲有不同意见,因为实在没有办法用粤语讲明白,她急得问,“你们能接受我用普通话和英语吗”,最后用三种语言的大乱炖,稀里糊涂说完了。

对于张晨来说,并不存在特别的需要融入的问题。“以前同事之间都是亲疏有别,现在感受到的是,无论你是谁,都会礼貌相待。”她很喜欢香港同事之间,哪怕工作没有任何交集,大家也会有很友善的态度。

刚去香港的时候,张晨买了只金渐层,想要复制以往在北京独居养猫的那种模式,获得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坦白说我面临着很大的变化,所谓个人‘周边’的重新建立。”但她很快发现,猫不一样,人的心境与需求也不一样了。很多东西是无法复制的,她很少有时间在家里陪伴那只活泼的小猫,就为它找到了领养人,一位同样需要陪伴的在读博士生。

对于张晨来说,生活是一个游乐园,她拿着单程票进场,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验更多的项目。“我花了很多时间做了以前梦寐以求的事情,后面发现都不过如此。”现在的她不再追求过于抽象的目标,希望更加活在当下,“未来的事儿谁也说不准”。在一个不那么忙碌的环境里,她想慢慢去了解香港,学好粤语,还想学习冲浪。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图/pexels)

吴达也把生活比喻成一场游戏,他喜欢的是无限游戏。以前在投行和大厂工作,经常会有新的项目来,在有限的游戏里,副本是在不断更新的。但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上班的副本已经变得很固定:“每天去公司把一个游戏打开,从0级打到80级,循环往复。”所以,去香港工作,是希望重新打开无限游戏。

这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同样在保险行业的Michael,工作接近半年,已经在招人做团队。他拿的是带底薪的工资,因此必须完成相应的业绩。如果连续不达标,会被辞退。Michael开始更加频繁地去各个地方学习,接触更多客户,继续挖掘内地市场的潜力。

尽管已经离开,仁桑还是很怀念香港。他喜欢那里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和悠闲惬意的风光,想念和朋友们散步、爬山和打沙滩排球的时光。在香港的康文署网站上,可以查询到各种类型的运动场地。他时常回想在花墟球场打完球的画面:眼前是一片自由活动的大草坪,旁边的公共澡堂,流浪汉和运动员,都在那里排队洗澡。

菲菲在香港的工作已经很稳定,在公司帮忙缴纳强积金的情况下,她还是在内地给自己买了社保、公积金,“这钱我现在交得也挺困惑,我也不知道我该不该交,也不知道能不能断,但是我就这么继续交着”。这似乎是给她自己一种安全感。


江苏高考状元被清北拒收后,获百万奖学金进入港大,其现状如何?

在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之中,高考状元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非常羡慕的人,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非常的好,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天之骄子。

我们普通人的眼中,高考状元一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非常的好,而且一般都是德智体美多项发展非常的优秀。 按照这样的道理来说的话,他们应该是全国各地任何的高校都可以随意地挑选,所有的志愿也都可以随自己喜欢而报考。

但是现如今因为一些高考政策的改革以及高考体系的改革,导致有一些高考状元却没有办法按照自己所想来报考自己理想的院校。

现如今的高考已经不再像我们以前的那种高考,只是看总分,别的几乎都不看。 现如今他要看你各项成绩是否都属于一个均衡的状态,如果你有某一项很弱势的话,那么有些高校也可能是会选择不招收的。

所以说,现如今其实各个大学也对大学生的要求越发的严格,希望他们能够是全面均衡发展的,而不是只是其中的几科比较厉害罢了。

1.最惨高考状元

要说今年最惨的高考状元,那肯定就是江苏省的文科高考状元白湘菱了。

虽然说她的成绩非常的好,但是她很有可能无缘清华北大,甚至国内的很多名校,比如说985,211,她都没有机会去读。 因为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现如今很多高校对成绩的平均均衡是要求很高的。

而白湘菱其余的成绩都很好,但是她的历史选修课却只得到了B+,这样的成绩直接让她丧失清华北大的可能性,以及就读国内知名高校的可能性。

现如今江苏省的高考政策和以前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它的总分只有480分,语文占了160分,数学占的160分,英语是120分。 并且除了这几门主科之外,学生还要有另外几门选修课。

因此,当这些名校招录来自于江苏的考生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她的高考总分,还要看她其他几门选修课的成绩。 像清华北大对于选修课的成绩要求都必须要达到A+以上,国内那些知名的高校,比如说985,211的高校,他们的要求都是要必须达到A级以上。

所以说,面对这样的情况,白湘菱也表示非常的无奈,这也算是她人生中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在这一次的高考之中,他是几门主科的,总分高达430分,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了。 但是奈何她的历史只得了一个B+的成绩,面对这样的遭遇,不过她本人倒是表现的还是比较乐观的。

她也在社交平台上跟大家讲,谢谢你们恭喜我,我这一次能考到这样的成绩也是非常的开心。 虽然说我的选修课只得了B+,但是我也没有灰心,我的心态很不错。 清华北大的学姐学长不用再跟我聊天啦,因为我去不了清华北大,但是我现在也在研究几所我能够去的高校,看他们的伙食和他们的宿舍如何。

2.保持好心态最重要

很多人认为是高考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其实很多人再回头去看的时候,高考只能算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能够看到白湘菱在获得了这样的结果之后还能保持这么好的心态,所有人也是感觉到非常的宽慰了。 毕竟曾经也发生过高考考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抑郁而自杀的情况,看到白湘菱现在能用这么好的心态,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感觉到非常的开心。

高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但是它仅仅是其中的一次。 我们的人生中是充满无限的机遇和无限的机会的,只要我们在后期仍然选择继续努力,那么我们仍然是可以抓到这些机会的。

在现如今这个状态之下,白湘菱应该做的就是好好的去选择自己能够去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之中进行一个筛选,让自己能够去到自己成绩所能够去的学校里面最好的那一所。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人一辈子可以有几次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那么高考算是一次,虽然说白湘菱因为一些小小的遗憾而导致这一次没有能够去到中国最好的学府。 但是她也用这一次高考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她三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3.结局美好

其实看到这次高考状元却没有办法去到中国最高等的学府接受教育这件事情,多少人的心中还是有那么一丝丝的觉得不公平的。

寒窗苦读多年,却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结局如果还不完美,那就是因为没到最后,在经过层层角逐之后,白湘菱最终被香港大学所录取了。

毕竟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国家也是非常重视他们的成长的,即便有一点点偏科,但是也可以证明她在学习这条路上是坚定不移,是非常努力的,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大学还授予了她百万级别的奖学金,也算是对她的肯定了。 现在的白湘菱在香港大学学业有成,成绩也取得优秀,对得起她江苏状元的头衔。

高考虽然不能彻底改变我们的人生,但是她的确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希望所有人都对高考能够更加的重视,也希望所有还没高考的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内地报考香港大学难度已经超过北大清华了么

1,难度没有超过清华北大,没有。 2,之所以有一些人在炒状元之类的了去了港大之类的,是由于港大提供了大陆的学校不能提供的更高的奖学金,体制的问题。

内地高三生(十几天后即将参加高考)申请香港大学的问题

我根据自己的认知客观地回答你的问题,希望能够激励你而不是打击了你。 从问题看,你好像是文科专业。 在河南70分的分差上北大几乎没有可能,除非有自主招生或其他加分。 获取港大的面试入围很有希望,但是单凭这个成绩获得录取的可能性也很有限。 但这个成绩上理工大学或者城市大学或者浸会大学几乎不存在问题,或许可作为一个选项。 英语成绩要求是120分,听力仅作为参考,不作为总分。 实际上如果达不到这个成绩总分也肯定不够。 你能够达到70分的分差,我估计这对你而言不成问题。 口语还是应该练习一下,毕竟入围港大的面试非常有希望。 高考后申请不晚,与国内的报考也不矛盾。 录取很快的,如果获得录取,6月底、7月初就有通知。 截止日前申请好像是400元,截止日后好像是1000元,不是太确切了,确切的信息还是搜招生简章看一下。 面试一般在各省会设面试点,不用去香港。 面试问题据称一般是逻辑思维方面的考察,不会是上学学习的内容或考试题。 只要获取录取,英语就不是问题,大可不必担心。 一千元你留着吧,香港消费很高的。 祝你成功!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2559.html
激扬奋进力量 书写更大荣光 社论
一杯咖啡的功夫 26岁老炮儿硅谷掘金 这里AI创业氛围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