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孩子受它折磨 10%!男孩发生率更高 约 就诊率却不足 2300

多动症,平时生活中相信大家也听说过,对于多动症,家长一般会有两种认知:

一种是焦虑,看到孩子不听话、小动作多、做事磨磨蹭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走神开小差.....就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还有一种则是认为,多动症是「孩子好动的表现」,是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自动消失的「小毛病」,不用在意……

那到底什么是多动症呢?孩子好动、爱走神、坐不住就等于多动症吗?多动症会不会自己好起来呢?

我们邀请到了专业 发育行为儿科专家陈晓阳医生 来为各位家长一一解惑。

「多动症」是一种疾病

孩子好动、爱走神 ≠ 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诊断明确的临床疾病 ,而且是一种几十年前就明确了的常见的 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在医学上,多动症有个专业术语叫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多动症这个简称,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认为单纯的活泼好动就等于多动症,也使部分只有注意力不集中,而没有多动表现的孩子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

ADHD 主要表现为 与年龄、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行为冲动,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这些症状会影响生活、学业、情绪、社交及家庭等功能。

ADHD 根据行为表现可分为三个类型:

1. 注意缺陷型: 这一类的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可能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分散、健忘、丢三落四或难以完成计划。

2. 多动、冲动型: 这一类孩子突出的表现是多动或者冲动,可能难以静坐或安静地玩耍,打断他人的活动或做事缺乏考虑。

3. 混合型: 这一类是以上两者的结合型,以上两种表现都可能会出现。

中国有 2300 万多动症患儿

就诊率却不足 10%

ADHD 的病因目前并不明确。 普遍认为,ADHD 是一个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所引发的疾病。 在中国,大约有 2300 万儿童青少年正在遭受 ADHD 的困扰。

然而,与这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中国 ADHD 患儿的就诊率却不足 10%,确诊的患者中也仅有不足 1/3 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 主要归因于家长对于疾病的认知不足。

2021 年 5 月,我国开展了首个关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研的 73992 名 6~16 岁在校学生中,ADHD 的患病率为 6.4%,这意味着, 每 50 个孩子中可能就有 3 个 ADHD [2]。 在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3]。

大多数的 ADHD 孩子,是在上小学后因为「学习困难」才被确诊。

学龄前儿童行为及语言能力有限,家长很难发现他们的冲动控制能力不足。有些老师会反馈孩子与其他孩子不同,表现为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乱跑,不听指令、自控能力差等,但这个时候也可能不会引起家长重视,而不能早期确诊。

上小学后,这些孩子面对着书写、听讲、课堂纪律等更大的冲动控制挑战,暴露的问题更显著,家长这才警醒,带孩子去就医,从而确诊。

早发现早干预

是多动症最佳应对方案

多动症有哪些迹象呢?能不能更早被发现进行干预呢?

我们整理了一套症状线索,可以辅助家长们在前期进行一些预判,以便及时就医。

不同的年龄阶段 ADHD 的症状线索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多动冲动的孩子都是 ADHD,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相似的症状(如学习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 明确孩子是否是 ADHD ,还需要到正规医院挂号确诊 ,国内不同医院的科室设置可能有所不同,就诊时,可以挂 发育行为科 / 心理科 / 儿保科 / 神经内科 等。

目前没有任何一个特异性的生理指标可以诊断 ADHD[4]。 确诊 ADHD ,需要专科医生经过专业、细致、多维度的观察、访谈、检查和心理测评,从孩子的语言、行为、能力、作业、家庭情况等来综合评估。

因为儿童的特殊性,就诊时 家长主诉与量表填写 是采集详细信息的主要途径,包括孩子的家庭表现、课堂表现、出生史、疾病史、家族史等。

怀疑孩子患有 ADHD 的家长,建议在就诊前先耐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与老师多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比如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情况,多动具体表现,课间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以便尽量客观的完成测评量表的填写。

孩子得了多动症不治疗

长大后会自己好起来吗?

ADHD 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70% 的孩子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 ,虽然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减轻, 但仍有 30%~50% 的孩子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1]

如果 ADHD 儿童确诊后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比如 学习成绩下降、攻击性行为、情绪障碍等。

如果症状既没有好转又没有得到正确地应对,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容易合并其他问题,比如 抑郁、焦虑、对立违抗等情绪障碍。

所以,ADHD 的及时干预和治疗,真的十分必要,需要家长们重视。

ADHD 的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 行为干预 ,主要目标是缓解核心症状,最大限度改善功能损害,帮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减少冲动,改善生活、学习和社交能力。

根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诊断规范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5]:

对于 4~6岁 ADHD 儿童, 建议首选非药物治疗 ,即行为干预作为一线疗法,包括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行为矫正等。

6 岁以上 ADHD 儿童, 建议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以帮助患儿以较低用药剂量达到最佳疗效。

药物治疗会产生副作用吗?

不给孩子吃药行不行?

药物治疗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一线和最有效的干预方式之一。

现实中很多儿童家长对用药都抱有迟疑态度,甚至「谈药色变」,担心用药会有严重的副作用,或者觉得孩子不吃药也会好的,所以抗拒用药。数据表明, 约 70% 的患儿经药物治疗有效。

目前国内治疗 ADHD 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 哌甲酯 托莫西汀

具体是否采取药物、采取什么药物治疗,应遵从医生的评估结果而定。医生会在用药前详细评估孩子的用药史、药物禁忌、用药前的身高体重、心血管情况。在用药期间也会定期监测不良反应。

所以, 家长不必过于担忧,只要定期监测及随访(一般 3~6 个月随访检查一次),用药还是相对安全的。

实际诊疗案例中,家长自行停药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是看到孩子明显好转觉得不用吃了,有的是担心长期服药产生依赖性,也有家长看到孩子服药后吃不下睡不着于心不忍就中断用药,但断药后又复发,循环往复......

ADHD 的药物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要医生观察、评估孩子的功能恢复情况, 症状完全缓解一年以上方可考虑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所以,家长们切勿擅自停药。

ADHD 治疗过程中

父母的认知和接纳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 ADHD 儿童的家长,如果父母缺乏对于疾病的正确认知,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充分的了解,没法给孩子正确的回应,不仅会损伤亲子关系,也不利于孩子症状的改善。

父母正确的认识 ADHD ,是参与治疗的第一步, 不给孩子「贴标签」,理解和接纳孩子,与孩子进行友好沟通,帮助孩子接纳自己。

并在孩子和老师之前充当沟通桥梁,家校协作为孩子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更宽容接纳的环境。让 孩子进步 ➡️ 老师表扬及肯定孩子的进步 ➡️ 孩子觉得更有信心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虽然治疗 ADHD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家长们不用过于焦虑。 生活中,患有 ADHD 的杰出名人也不少,比如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就是 ADHD 患者中杰出成就的典型代表。

相信基于科学的干预,正确的养育方式,ADHD 也可以成为孩子一项独特的优势。

希望每一位患有 ADHD 的孩子都能被理解,被接纳,被爱护,自信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毅,刘靖主编。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中华医学会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年。

[2]《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019305/

[3]李福轮,谢晴牧,赵乾龙,等. 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患病率的Meta分析. 临床荟萃, 2017, 32(12): 1079-1083

[4]Cortese S, Adamo N, Del Giovane C, Mohr-Jensen C, Hayes AJ, Carucci S,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medications for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a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Lancet Psychiatry 2018;5(9):727–38.

[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本文附更正].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中华儿科杂志, 2020,58(03): 188-193.

本文专家

陈晓阳

合作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发育行为科 主治医师

李锋

审核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发育行为儿童保健科 副主任医师

策划制作

监制:大力

策划:燕嬷嬷


中国现在有多少自闭症人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保守估计,我国0至15岁的自闭症患儿有150万,0至20岁以上的自闭症患儿有500万。 这个数据的来源缺乏专业的调查、采集和统计,只是一个估算值。 建议选择【大米和小米】。 该机构通过专业多元的家长培训体系,让家长了解更多专业知识,掌握更好的专业技能。 若根据欧美和港台地区的发病率(110:1)来计算;全国的新生儿以1750万/年计算,年新增患儿就有15.9万人。 也就是说二十年内会有320万患者。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卫生署将此病列为十大难症之首的原因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自闭症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训练主要依托于专门的自闭症服务机构,其中大多是患儿父母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成立的民办机构。 在治疗手段、康复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缺乏正规有效的训练体系,同时由于资金缺乏等问题,他们无法恪守非盈利组织的服务理念与规范。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自闭症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大米和小米。 大米和小米公司融合支持,模拟校园生活、学习场景,熟悉集体规则和生活学习习惯,多元化集体课程,通往幼儿园的桥梁。 干预的内容包含生活适应、生活自理、遵守集体规则和指令、人际沟通表达、注意力、自信心、思维训练等,让很多家庭满意。

出生即被确诊,一针一千多块,10万小胖威利治疗率不足1%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2岁前进食困难,过了两岁后却又被暴涨的食欲困扰。 这些孩子因为体型、认知、理解力、行为等与其他孩子不同,很难真正融入社会。

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小胖威利”,其学名普拉德-威利综合征(Prader-Willisyndrome),发病率约为分之一。

小胖威利综合征误诊率高达95%, 常被误诊为脑瘫、脊髓性肌萎缩症(SMA)、重症肌无力、软骨病、发育迟缓、单纯性肥胖症等,很多专业人员对其也一无所知。

我国小胖威利综合征 患者约10万人,治疗率却不足1%。

自出生就被确诊

2019年,佳佳(化名)出生在山东济南。

宝贝刚出生的第3天就被抱去儿童医院,医生针对孩子的情况,竟立马给插上了胃管。

原来,佳佳在出生后的第3天就因为 吸吮能力异常,呼吸困难, 这可急坏了家人。

父母把宝宝赶紧送去当地的儿童医院,进行了一段长达二十几天的检查和救治,最终佳佳被确诊小胖威利综合征。

佳佳一出生立即就被确诊,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孩子的健康很有帮助。很多孩子在早期被医院诊断为脑瘫、重症肌无力等,父母倾尽所有为宝宝治病,结果在误治的道路上走了很远,家庭白白浪费了时间、金钱,宝宝也耽误了最佳治疗期。

担忧孩子的健康,佳佳父母先是带着宝贝去了省立医院,接着又将宝宝转去了市妇幼。

如今佳佳已经三周岁,和刚出生那会儿大不相同的是:佳佳吞食能力变强,从之前胃口不佳,到现在会自己去找食物吃,这对父母已经算是十分欣慰的事儿了。

而这一切的变化其实都依靠——生长激素。以促进孩子骨骼生长,提高生长速率,加速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堆积,增加肌肉质量及力量,提高认知、行为、智商、适应能力等。

在佳佳妈的认知观念中,她和丈夫心态很好,平时也充满正能量,身体也无异常。重要的是,她在孕检时也没收到通知说:孩子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

目前, 基因检测是诊断小胖威利综合征的首选策略,通过基因诊断可确定其遗传机制,从而辅助临床确诊。

在佳佳上面还有个姐姐,她乐观开朗,活泼爱动。但佳佳的到来,却给这个幸福的家庭当头一棒。

对于佳佳妈来说,自己不求二宝未来能大富大贵,只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即便是做个普通人也没有关系。

可如今三周岁的佳佳每天都得依靠着生长激素,才能稍微改善综合症带来的影响。随着宝宝越吃越多,胃口大开,佳佳妈更担忧的事情出现了。

并发症最头疼

PWS患者可以在帮助下完成许多“正常”的同龄人可以完成的事情:读书、工作、拥有个人兴趣爱好、甚至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但要达到这些目标和预防肥胖引起的严重健康后果,他们特别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工作场所以及社区的支持。

在过去,许多小胖威利患者会在20岁以前因为肥胖引起的并发症而离开人间。有证据表明, 若能防止孩子肥胖,可以使他们拥有正常寿命。

“这种疾病是终身的,现在她能依靠生长激素,以后孩子体重增大剂量也得增加,可现在一支药就是1040块钱。”

佳佳妈的担忧并无道理,该病确实会引发很多并发症,其中还伴随着智力低下、大运动能力薄弱、需要有人一直看管等。

虽然小胖威利综合征的 发病率极低,但是它给患儿带来的却是终身影响。 即便是在专家的建议下,孩子们的病情能依靠生长激素得到缓解,但父母得为患儿操更多的心,其中饮食和生活习惯都得紧紧把控。

佳佳在妈妈的细心照顾下,每天会额外多吃一些蔬菜。偶尔妈妈还会给她准备一些粗粮,孩子的胃口很好,体重长得也很快,偶尔孩子也能积极响应妈妈的辛劳。

但在这阳光的背后,却有让佳佳妈为之心疼的一面。

“孩子现在还是会尿裤子,当然这也不是她自己能控制的。已经三周岁的佳佳,本应该考虑要把她送去幼儿园了,但她的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比较担心,也害怕幼儿园那边会不会拒收……”

除此之外,佳佳妈还发现宝宝时常有撒谎、社交功能障碍等表现。这让佳佳妈表示十分担忧,而她和丈夫之前都有稳定工作,随着家里陆续迎来了3个宝贝,在家专职看管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佳佳妈的身上。

只希望孩子能健康

哪怕像个普通人也行

佳佳妈和丈夫分工合作,虽然日子辛苦了一些,但这家人却从不抱怨。

她平日里先把大宝送去幼儿园上学,然后在家带着三周岁和一周岁的二宝及三宝,让佳佳能有个伴,不至于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佳佳妈还向记者介绍:“即便日子过得苦了一些,但家里现在的开销还能支撑得住,孩子爸爸平时不舍得休息,就想多挣点。因为以后孩子的体重大了,需要打的生长激素的量也会变大,一个月至少也得准备一万元左右的医疗费。”

为人父母他们不愿放弃,更没有退缩。

何况,佳佳妈也为二宝申请过“病痛挑战基金会”的补贴,每年大约还能拿到政府发放的6000元。

其实,他们都知道社会并没有遗忘小胖威利综合征的患儿们。所以佳佳父母对未来也充满信心,他们期待着该病的特效药能够早日出现,而治病的救命药也能够早日纳入医保。

通过小胖威利关爱中心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目前湖南省、安徽省、四川省以及江苏的淮安、山东的临沂等地已将该病纳入医保。

乐观虽是支撑患儿父母们的强大信念、孩子的未来和健康是他们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动力。但这一条路何时才是尽头?他们还需要付出多少等待才能看到孩子彻底与病痛说拜拜?

希望他们的坚持,能够等来生长激素早日纳入医保! 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和相关部门,了解“小胖威利综合征”家庭所处的困境,为小胖群体营造健康舒适的社会和舆论环境,帮助消除社会的误解和偏见。

精神病人-无处安放的人生<谁来拯救>

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16年初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障碍的知晓率不足五成,就诊率更低。神经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20%。

目前,全国的重症精神病人有2300万之多。有人说他们是“定时炸弹”,关于精神病人伤害人或者被伤害的报道也是屡屡出现;也有人说他们是“一群可怜人”。不管你用什么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这个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已是让人避无可避。精神病人们都在哪里,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这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根据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精神病院598家。美国有3亿人,却有5400多家精神病医疗机构。根据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在2009年两会时的说法,截止2005年,中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每万人1.04张,平均10万人才有一个精神科医生。一个成熟的社会,除了专业的医护人员之外,还有社会工作者、义工等一起编织起一张关爱的网,这更是缺失的。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数据,全国至少有5600万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尚未接受过任何有关的医疗服务,即使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每4人中也仅有1人接受过正规的精神科医疗服务。当然,我国的精神病院职能也不明确,治疗与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兼而有之。一方面是精神病医疗资源的匮乏,许多病人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另一方面却有一些正常人,却被莫名其妙地送进了精神病院,如上访者、家庭纠纷受害者等。

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

1、在精神病院一直住下去。根据《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隶属于民政部门的精神病院一共有159家,收养在这里的人有3.1万人。其中主要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监护人的三无病人,此外也有许多病人因为家属不愿将其接回或者是完全无法适应社会等原因,在这里一住多年。

2、出院,继续痛苦的生活。据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8年,全国精神病院的出院人数是73万。精神病是非常容易复发的病症,痊愈者要融入社会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在《深圳商报》2006年的一篇报道中曾经提到精神病痊愈者仅有1%可以正常回归社会。

案例: 2009年夏天,浙江省富阳市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在公共场所被一名男子用杀猪刀狂砍了三四十刀,当场毙命。事后人们发现,这个男人前几天刚从精神病院出院,而在事发的前一天,这个男人还打过一个16岁的女孩,不断冲人大喊:我要杀人,要杀小孩。当人们质问精神病院院长时,他回答说,一般都要病人康复后才出院,但如果家属要求的话,医院也会准许。

3、死亡。据统计,精神病人遭受意外伤害的几率明显高于常人,50%曾试图自杀,10%的病人最终自杀成功。另外精神病人也可能会突然发病,对周围人施以暴力。也有遭到医护人员的虐待,乃至死亡。这样的情况尽管不多,但是往往骇人听闻。

案例: 2008年年底,山东莱芜市精神病院一位叫王秀英的老人突然死亡,在死者家属拿到的医院监控录像中显示,死者曾经遭到医护人员的殴打。诚然,做精神病人的护理工作往往让医护人员精神压力很大,但是靠着虐待病人来发泄心中的愤懑只能说是人性的缺失。

据南昌二七精神病医院介绍:中国有90%的精神病人都和家人住在一起。由于人们对于精神病相关知识的匮乏,相关的社会组织的缺失,政府职能的空白,许多在家的精神病人过着非常惨淡的生活,他们的家人也是痛苦异常,许多精神病人被当作累赘给扔了。面对质疑,家属也一肚子委屈:同样是社会弱势群体,为什么残疾人有低保,而精神病人就没有呢?

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

1、被送去治疗。医疗费用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据业内人士的保守估计,一个月的治疗费用至少在4000~5000元之间。政府的救助也是杯水车薪,如长沙实施的《长沙市社会精神病人药物救助的实施办法》,药物救助总费用 600~700万元/年,长沙有6万精神病人(人均100~110元/年·人),其中2万病人生活困难。有精神卫生专家透露说,《精神卫生法》迟迟立不起来,核心就在于谁来支付精神病防治费用,按照国际惯例,国家承当主要费用,如出现意外则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但是现实的困境是,国家并不提供经济支持,许多家庭却承担不起。

案例: 2007年,在成都曾经发生过一件轰动全国的人间惨剧,一个女孩用枕头把自己患病的双胞胎妹妹给活活捂死。5年半之前,妹妹因为一场高烧得了精神病,从此疯癫。她不时毫无征兆的狂躁表现将家人折磨得筋疲力尽。精神病院的高收费让家人实在无力承受(每月5000元,还要家人陪护),她更是在精神病院打医生而被退回。多次申请社会救助也无门,最终发生了这样的惨剧。

2、被锁在家里。无力治疗的直接后果就是,许多家庭放弃了治疗,将病人关在家中,免得出去闹事,更有甚者,关不住,就直接锁起来,甚至一锁就是几十年。

案例: 四川宜宾的钟光富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发病后常常会有些暴力倾向,他的老父亲实在是被拖累得心力交瘁,最后用一根长8米,重达15公斤的铁链将自己的儿子紧紧锁住,一锁就是十九个春秋。更为悲剧的是,在老父亲死后,钟光富被自己的亲哥哥给扔在了宜宾市政府门口。

3、去伤害或者被伤害。精神病人中有20%的有暴力倾向,精神病人突然病发伤害家人、邻里甚至陌生人的报道屡见不鲜。这类病人又被称之为武疯子。湖南省政协委员周进宇曾经做过一个提案,显示光是在衡阳市就有4~5万的武疯子。

案例: 2009年11月26日,在云南禄劝陈文法将亲生父母以及外公、外婆、堂伯 父伯母等人杀死,制造了震惊国内的特大刑事案件。陈文法落网后被鉴定患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处于发病期间,无责任能力。在无罪释放后,他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可是在他好了以后,放出去以后再伤人怎么办,他的家乡人提心吊胆,连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都对此一筹莫展。

被家庭或者医疗、救助机构抛弃的精神病人只能流落街头。浪精神病人在我国的确切总数尚无统计,据研究者估算,应在3-6万左右。这是个被偶像的时代,犀利哥们的生活其实充满了曲折,压抑与悲哀。在一份学者所作的《对81例流浪精神病人的调查报告》对收治的流浪精神病人的诊治分析,伴发严重肢体疾病的占42%,其它还有发热、下肢坏疽、子宫脱垂、小脑萎缩、糖尿病、怀孕等多例。风餐露宿的流浪,别人的歧视甚至伤害,伴随着每一个流浪精神病人。

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

1、犀利哥。真正的犀利哥只是有点心理问题,这里的犀利哥其实代表的是那部分还算幸运的流浪精神病人,不管过程如何曲折,至少能和家人团圆。只是,回到亲友身边的他们会不会再次被遗弃,或者又会有怎样的坎坷前路?

2、被侮辱与被伤害。流浪精神病人因为神志不清,比起一般的流浪人员来说更容易被歧视、取笑甚至于被伤害。四川自贡某媒体曾作调查,有50%的女流浪精神病人都被人性侵害过,由此怀孕的更是不在少数。

案例: 今年3月16日,山东《齐鲁晚报》报道说,潍坊市救助站救助了一名女流浪精神病人,不仅身体残疾,还怀有7个多月的身孕。如何保障流浪精神病孕妇的权益,目前在我国法律是个空白,这让警方束手无策,救助站左右为难,最后只有登报求助,看能不能找到该女子的亲人。

3、流浪中走向生命的尽头。风餐露宿的生活,严重的身体疾病,甚至于突然的自杀,夺走流浪精神病人生命的理由太多,太多。生命的脆弱与社会的不公,就这么在他们身上应验。

案例:2007年3月,一名流浪精神病人张衡生在湖南省湘潭县境内的107国道发生车祸,虽然露出白骨,但是伤不致死。当地村民报警后,警察却根本没来过问,村民们也没人愿意把他送到医院或者接回家中。5天过后,一场大雪过后,张衡生被冻死在了路上,死不瞑目。

据《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底,全国救助单位收养救助的人数为1.7万人。而其中的精神病人估计人数很少。其一,根据2003年8月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条例》,救助站对精神病人采取的是先予救治、后予救助,所以救助站只能接收经过医疗、病情得到缓解的这类流浪者。其二,在收容站改为救助站之后,救助就变成了自愿救助。而精神病人会自愿的有几个?也屡有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依据《救助管理条例》,说当发现对象是不能提供真实住址的精神病患者时,一般不予救助。其三,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推脱责任。在海口就曾发生过这么一起事件,市民报警,请求救助一个女精神病人,结果民警看了一眼就离去。此事经由媒体曝光之后,公安机关亲自派专人护送精神病院就医,结果精神病院以没有床位为由拒收,海南省救助站以没有条件拒收,民政部门也表示为难。病人如皮球,被踢来踢去。

他们可能的人生轨迹:

1、被救助站送到精神病院。这对于病人来说当然是不错的,可是问题在于许多的医院也很犯难,床位不够,人手不够,经费不够,例如海南省安宁医院310个床位收治了939人,实在是无能无力了。在向江西省人大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江西省精神病院称,该院已财政结算的101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际住院费用达148万元,而财政拨付只有34万元,资金缺口达百万元。

2、继续流浪去。救助站是开放式管理,所以精神病人来去自如。再去流浪的不在少数。

3、被遣返,或者被遗弃。这里的遣返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联系到家人,然后精神病人被遣返回去,这当然是皆大欢喜。可是更多的人被遣返,相当于被遗弃了。例如就曾经有媒体报道,广州每年大约有500名无主精神病人被周边地区送过来。

许多的精神病人都有着这样的人生轨迹:家人辛苦照顾却无法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甚至于被病人折磨得失去耐心而放弃;流浪在街头,被歧视、被伤害,却被救助站拒之门外……而一部《精神卫生法》立了二十多年了,还是立不起来。精神病人本就悲剧的人生,何时才不再无处安放?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3027.html
抵制高额彩礼 公益微视频 倡导文明婚俗
兴 举办文博会20年 产 深圳以 会 文化企业营收破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