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旷野里 柳青佚作 内外

柳青在皇甫村家中写作。资料图片

邢小利/文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

新年第一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柳青70年前的长篇小说佚作《在旷野里》。柳青家属以及相关研究者,从手迹、行文、内容等方面认真研读、仔细辨认,确定这部未被作家命名的长篇小说手稿为柳青所作。作品叙事相对完整,是一部以现实主义审美品格展现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火热生活的佳作,充分体现了柳青创作中一贯坚持的人民情感和家国情怀。

《人民文学》杂志于新年第一期头条刊登柳青的佚作《在旷野里》,新年新作,可以说是文艺界的一件大新闻,可喜可贺!

《在旷野里》是柳青的一部长篇小说佚作,写作时间是1953年3月初至10月7日,写作地点是陕西省长安县(现为西安市长安区)当年的干部疗养院常宁宫。这部作品未写完,也从未面世,至近期《人民文学》刊出,珍藏了70年。当初是柳青先生的大女儿刘可风把柳青这部长篇小说佚作手稿交给我的。

我在柳青生前所在的工作单位——陕西省作协工作;2007年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我先后被选为副会长和会长。刘可风著的《柳青传》以及我和女儿邢之美合编的《柳青年谱》,2016年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于研究柳青以及筹拍《柳青》纪录片、电影等原因,我与刘可风多有来往,她信任我。大约是2018年上半年,把这部手稿原稿交给我,让我研究,同时也想听听我的读后意见。为了仔细研究,我把柳青这部佚作手稿扫描了一份,又复印了一份,原稿送还刘可风。

柳青佚作《在旷野里》手稿

刘可风很希望这部凝结着她父亲心血的作品能够与广大读者见面。2019年7月11日,她给我发信,表明出版这部长篇佚作是她父亲柳青的心愿和遗嘱。信中说:“这本书稿他曾嘱托我在他离世后找机会出版。这也是他心血的结晶,不忍废弃的文字。这里包含着他的思想、情操,以及创作经历……他殷切的寄托和历历在目的眼神,更有那些滚烫的话语,至今显现在我的脑海中。”刘可风还谈到柳青对这部佚作的态度,“如果这本书稿他觉得写得不能出版,他会有表示,而正好相反,他十分肯定它对说明自己创作经历有意义。”刘可风还说,“这部小说如果出版,对柳青的文学世界的研究很有意义,也是文学界的期望。”

2019年7月27日,刘可风以微信形式给我发来她写的《未发表小说〈县委书记〉刊印后记》,此“后记”较为详细地说明了这部长篇小说佚作的一些情况。柳青原手稿没有书名,为了出版需要,刘可风给此书起了一个《县委书记》的书名。刘可风原文如下:

1978年的3月,父亲肺部感染了绿脓杆菌,精神状态让我们十分担忧。一天早晨,他对我说:“你回家,把我留有的文字全部拿来。”我取来时已过正午,窗外阳光灿烂,可高大的梧桐树遮蔽了全窗,屋里阴暗寒冷,也如我心境。

除了《创业史》的手稿我不用拿,其他的存留文字连一书包也装不满,他一份一份地看过,嘱咐几句,记得有两张纸上写了几行字,他撕了:“这个没用。”最后拿起的就是这部书稿,他一只手用力擎起,当另一只手来回抚摸时,眼光有着像对亲子的留恋和不舍缓缓说:“以后,以后……没用就毁了吧。”

与这部书稿相识以后,隔一段我就要翻看一阵,因为在阅读中能回忆和父亲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也可以在心中倾泻时势的酸甜苦辣。后来,在写父亲生平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曾在写《创业史》之前写过四十万字的东西,除了这七八万字保存完好,其他的已无踪影。我在1980年前后,几次访问曾在省委宣传部工作、后调陕西戏剧家协会的金葳,他谈到1953年奉领导之命和柳青谈作品发表一事,他说柳青表示,因不满意自己的创作水平,已将成文焚烧。我推测成为灰烬的就是这本七八万字之外的那些文字。可见,他觉得这部书稿还有保留价值。

父亲一生关注现实生活,书写现实生活,他力求从现实生活中揭示一些问题。给人们启发、影响、引导和教育,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活。

这部未发表的小说是写新中国建立最初两三年关中地区的一个故事。1952年父亲从北京初回陕西,就对当时的整党工作做了社会调查,而书中所写的治虫工作,他闲谈时提到过,我估计这里有他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书中说县委朱书记在一项工作的初期要往先进的地方跑,及时总结经验和规律,然后就多往后进的地方跑,以便帮助后进,指导和改进全局工作。他说这是他的工作经验。

他随便翻开一页说:“我喜欢鲁迅书稿中娟秀的豆豆字。”我一看,他的稿中也是页页工整,一字一格的豆豆字。以后,这部书稿我从没有销毁的念头,舍不得。甚至翻动的时候也怕损坏它,我仿佛看见他坐在桌边认真地在写,也像在听他给我讲他动情的经历。我是想,如果我离世前它一直这样寂静地躺着,那我走时就带它走了,没想到,经历了几十年时政的变化,它虽然在艺术手法和反映及概括社会生活上并不突出,但能出版面世,给研究者提供片段的资料,实在是幸莫大耶!我真不知道怎样表达我对出版者和编辑的感激之情。我想,此稿面世,离去的父亲也一定会冥笑于天的。

后来,刘可风又将小说手稿录为电子版发给我。2023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会同有关单位拟编《柳青全集》,邀请我做编委,我把柳青的这部未刊长篇小说的电子版发给李建军,李建军看后大为激赏,推荐给了《人民文学》杂志。柳青原手稿没有给作品起名字,“在旷野里”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一个短语,也是一个意象,如小说写县委书记朱明山和县委副书记骑着两辆自行车,“在旷野上月牙照耀下的公路上飞奔”,“在渭河平原上的旷野里是这样令人迷恋”。“在旷野里”,有象征性,蕴含丰富,意味深长,有小说所写年代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也有相当的现代性。《人民文学》刊出作品前,李建军会同《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和我商讨,提议用“在旷野里”作为小说的名字,我们研究后赞同,遂定下此名。

《在旷野里》充分体现了柳青创作中一贯坚持的人民情感和家国情怀,他用艺术的笔墨描绘了人民群众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饱满的爱国热情,对刚刚到来的新社会满怀信心并充满希望。小说以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历史的重大转型形象化地呈现在乡村日常中,成功地塑造了新的历史时期一批基层领导干部形象。小说以鲜明的艺术形象肯定了调查研究、深入实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对已经露头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正视并予以“警觉”。小说突出表达的,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群众智慧,用生产、生活实际教育引导干部和农民跟上时代,创造未来。

《在旷野里》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即使如此,从小说中已经出场的17个人物和尚未出场的5个虚写人物来看,这是一部颇有规模的作品。小说前边单独引用了毛泽东的一段话:“……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引文有点明主题的意味。

小说以陕西关中渭河两岸的一个县为描写对象,虽然小说中的人物也写到了地委一级,但主要是描写县委、县政府及县上一些部门的人物,也写到区、村的一些干部和群众。小说写的是1951年夏天的一个时段。小说第一节就浓墨重彩地渲染出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特征:一列向前方开进的列车上,各种身份的乘客兴致勃勃地说着自己的事,更主要的是议论时事,他们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期望。百废待兴,未来可期,新县委书记上任。新的生活和新的工作“在旷野里”展开,各种矛盾、各种冲突也随之展开。

1953年写《在旷野里》时的柳青37岁,还是青年。从文学创作来看,青年柳青正处于思想最为敏锐也相当成熟的时期,已经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地雷》,出版了《种谷记》《铜墙铁壁》两部长篇小说,在艺术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是一位成熟的作家。从作品可以看出,青年柳青对新中国就像他在小说开头写的那列火车上的乘客一样,无比热爱、满怀信心并充满期待。同时他具有青年的热情、敏锐和勤思,既表现出强烈的“时间开始了”的欣喜之情,也显示出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锐气。

可以明显感到,这部未竟之作,与柳青另外三部长篇《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比较,有着更多柳青自己的影子。柳青写小说,特别强调小说的客观化、“对象化”,反复强调“用人物的角度写人物”。人物是人物,不能是作者自己,从小说艺术上来看,这是对的。所以,我们在《创业史》等作品中很少能明显地看到柳青本人的生活、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或者说,在他的小说中,很难看到他自己的身影。而这部《在旷野里》,细读之下,如果熟悉柳青,则可以看到,柳青的某些经历、工作经验乃至生命体验都熔铸在其中。

一九六〇年夏天,在北京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左起:李准、王汶石、柳青、杜鹏程。资料图片

《在旷野里》主要情节是,县委书记朱明山刚刚到任,突然接报渭河两岸的产棉区普遍发现了严重的棉蚜虫害,需要及时治理。朱明山和县长梁斌研究之后,组织治虫工作队,分头带领县区干部到产棉区治杀棉蚜虫。在治虫工作展开过程中,朱明山和梁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以及领导方法。朱明山是工农出身、从陕北老区来的干部,梁斌是知识分子出身、干过地下工作的当地新区干部,小说通过两人无形的冲突以及其他干部的不同表现,写老区和新区的干部,在社会和生活环境变化之后,他们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的变与不变,他们的成长或蜕变,特别是他们面临的和存在的新的工作问题、生活问题和思想问题。

小说主人公、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朱明山说:“这个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伟大时代,每一个诚实的人都能有自己想不到的作为。”同时,面对新的社会改造和建设任务,一些领导干部的文化理论修养、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尚存在问题。县政府建设科长白生玉,是一个农民出身、没有多少文化的老革命,他说:“革命的饭总算吃下来了,建设的这碗饭,没文化没知识,恐怕不好吃。你看:光个治虫,不是硫磺合剂,就是‘鱼藤精’。春上我还在区上,合作社就给群众贷下来些什么‘赛力散’,干部也不懂,没给群众交代清楚,毒死几头牛,还毒死一个娃娃。”白生玉说到这里,好像犯了罪一样难过,然后痛苦地说:“大概检察署老何说对了:我们和陕北穿下来的粗蓝布衣裳一样,完成历史任务了。建设社会主义,看新起来的人了……”

小说对朱明山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听取专家和农民的意见,切合实际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肯定的;对梁斌浮在表面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以婉转方式讽刺和批评的。同时,对梁斌等干部一些贪图享受的生活态度和个别干部的权力膨胀行为也有揭示和批评。

小说显然融进了柳青当时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党校调查研究的一些心得。柳青自述,1952年5月回到陕西后,“在西安,了解解放后三年来西北情况”,“住在西北党校一个半月”,“读过去的文件”,“了解整党学习情况,想写老干部的思想”。由于进行了这些深入的调查研究,柳青当时显然对陕北老区来的“老干部的思想”情况相当熟悉,对新区干部的思想情况也很熟悉,同时也熟悉党校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提高工作。这样,他在《在旷野里》写新老干部的生活、思想以及心理活动,就能与人物对上号,有生活,有细节,有高度,还有像朱明山讲到的解决措施。可以看出,柳青对小说中写到的问题是熟悉的,对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清楚的。

谈到新区干部特别是知识分子干部,朱明山说:“对知识分子出身的地下同志和新同志要求得宽一点嘛!”“他们没经过1942年和1943年整风的锻炼,也没经过1947年和1948年战争的考验。人家没经过,你和经过的同志一样要求,那就是不公平。”

这里所说的“1942年和1943年整风的锻炼”,柳青是亲身经历的,他对20世纪40年代延安解放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是非常熟悉的。他在延安时,经历了1942年的“整风运动”,然后于1943年至1945年,深入到农村基层工作并锻炼。有了这段生活经历,他后来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柳青懂得“知识分子的改造”过程和任务的艰巨,所以,他笔下的县委书记对组织部长的谈话,就非常中肯,意味深长。

小说最后写,由于朱明山的引导和开导,组织部长冯光祥思想上也有了觉悟和提高。

冯光祥骑在自行车上很懊悔地想起白生玉经常找他拉谈的情景:他没有像朱明山这样明确地帮助老白解自己思想上的疙瘩,反而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同情老白对梁斌的不满。想到治棉蚜虫的这些天他自己和县长不和谐的关系,冯光祥更被一种羞愧的感觉烧着脸——他不是像朱明山说的那样,不管县长的态度多么缺乏修养,自己都是从工作的利益出发积极提出改进的方法和他商量,而是抱成见的消极态度。作为县委的组织部长,冯光祥知道一个共产党员和毛主席中间无论隔了多少层领导关系,毛泽东思想总是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但是一个同志究竟接受了多少毛泽东思想,就不光是从讨论会上的发言,更重要的是从对待实际问题的态度上测验。

柳青1952年回到陕西后,曾担任长安县委副书记近一年,所以他有在县委工作的实际经历和经验。刘可风所谈到的“在一项工作的初期要往先进的地方跑,及时总结经验和规律,然后就多往后进的地方跑,以便帮助后进,指导和改进全局工作”,就是属于柳青的“工作经验”,柳青用到《在旷野里》了。朱明山下乡治虫,用的就是这个“工作经验”,而且确实很有成效。

新的时代开始,新的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也开始了,如何开始,怎样发展,喜与忧,爱与愁,各种滋味在心头。《在旷野里》除了写干部们的农村工作,也写了他们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其中,主人公朱明山的家庭就面临着问题。朱明山在陕北一个区当区委书记时,高生兰中学毕业后当了乡文书,“由于她那种生气勃勃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精神,被提到区上当宣传委员”。她对朱明山,“惋惜他文化程度低。她向他学习,又帮助他学习”。在高生兰帮助之下,朱明山读完了苏联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引起当时多少干部的惊奇”。是高生兰把朱明山“引进了新的世界”。“1947年的战争把他们分开了。朱明山参加了八百里秦川全部解放以前的每个大战役。”而高生兰则带着两个孩子,和她母亲一起逃难。“在战后满目凄凉的日子里,她又和母亲靠着政府给两个孩子可怜的十分有限的一点点好不容易运到陕北的粮食,度过陕北饥饿的1948年。她变成一个村妇,上山去挖野菜;她背着毛口袋,到乡镇上去卖她娘家的破烂;她有时带着小的孩子,到乡下的朱明山家里去糊几天口。”“特别使朱明山惋惜的是:她和书报绝了缘,而同针线和碗盏结了缘。朱明山在西安接待了她们大小四口不几天,就发现高生兰变得那么寒酸、小气、迟钝和没有理想。她在精神上和她母亲靠得近了,和她丈夫离得远了。”

小说中写高生兰的这段文字,是概要性的介绍,不长,但却有一种沉痛的今昔之叹和沧桑之感——关于战争与生活、爱情与婚姻、人生的聚与散、青春与生命的今与昔,读起来是那么真实和惊心动魄。小说在这里的书写,有柳青对生活的了解与观察,也有他自己的某些生命体验。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柳青去了东北大连,1948年10月他又回到陕北,直到1949年3月。在此期间,他一直在米脂乡下和家乡生活,一方面为后来写作《铜墙铁壁》搜集材料,另一方面也见到了家人和不少乡亲,他把这次回陕北的一些生活见闻与生命体验写到了《在旷野里》这部作品中。

小说中,朱明山对妻子一些损公肥私的行为非常不满。小说写高生兰,“她的苦难(这是十分令人同情的)一结束,新的世界使她头脑里滋生了安逸、享受和统治的欲望”。高生兰在朱明山工作的部队里管图书,不按时上下班,上班打毛衣,缝补小孩衣服;“她甚至不用手,而用下巴指使她的两个干部”。“人家对她提出了意见;她竟然给人家扣起‘不服从党的领导’的帽子”。面对妻子的这种变化,朱明山把妻子送到西北党校学习,希望她在党校能重新认识自己并有所提高。这些生动而有生活内容的描写,使《在旷野里》有了较为深广的生活面,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有了精神与情感的深度。

《在旷野里》创作于1953年,如果把这部作品放在写作它的那个时代,放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来看,它都是比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深入研究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它在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上的开拓性。

而这部作品为什么没有写完呢?

应该说,柳青最初写这部长篇小说时,是满怀信心并且充满激情的。因为,这是柳青长远打算、精心准备,于1952年5月底从北京回到陕西后写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长篇小说。柳青在各方面的准备包括艺术构思显然绝非一日之功。写到近十万字(按稿纸页数计),小说的情节已充分展开,然而,小说的高潮似乎还没有出现,就被搁了下来,然后存起来。一直到了晚年,柳青卧病在床,自知来日无多,又让大女儿刘可风把这部手稿取出来,郑重托付给她。由此可见,柳青对这部作品的心心念念之情。

在2019年7月11日刘可风发给笔者的信中,除了谈到“这本书稿他(柳青)曾嘱托我在他离世后找机会出版”外,还重点谈到出版这部书稿的意义:一是“这本书是1952年柳青回到陕西,作了一段整党调研,又参与了实际工作后有感而发”,“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历史阶段”。二是在20世纪50年代《创业史》出版前,有人认为柳青“革命意志衰退,长时间写不出东西来”。“但实际情况是,写《创业史》之前,他一直在写作”,而且柳青“一生都在追求艺术手法和技巧的不断跨越,立志每写一部都比上一部高,不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走来走去”。

《在旷野里》让柳青有所顾虑的一个原因,可能还在于这部小说写了朱明山对妻子高生兰心生不满,这在当年的创作中有点敏感。小说往后写,朱明山与高生兰夫妻俩的关系势必会产生新的矛盾,如何发展,是个问题。柳青写到这里,可能也心生顾虑,如何既能按照生活的逻辑写出真实的人性和生活,又能保持朱明山正面形象的光辉,需要认真思考。

所以,到了1953年10月,已经从北京回到陕西,住在常宁宫写作《在旷野里》的柳青,“门对终南志比高,宅旁滈河人竞勤”(柳青给皇甫村新家写的对联)的柳青,远眺终南山,听着身旁滈河的涛声,面对旷野,他不能不有所思考。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12日13版)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 美学 | 科普 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关于积极向上的名言,要写作者

1)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孙中山 2)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 --孙中山 3) 革命军的责任是要把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等的。 --孙中山 4) 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 茅盾 5) 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 茅盾 6) 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 李叔同 7) 奋斗是万物之父。 -- 陶行知 8)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 作者: 陶行知 9) 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作者: 陶行知 10) 贤者有言,一个人到处分心,就一处也得不到美满的结果;这样的人若遇事不顺意,岂足为怪? -- 佚名 11) 航海远行的人,比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 李大钊 12)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作者: 李大钊 13)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 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作者: 李大钊 14) “不耻最后”。 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作者: 鲁迅 15)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 鲁迅 16) 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 --鲁迅 17) 幼稚是会成长,会成熟的。 只要不衰老,腐败,就好。 --鲁迅 18) 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鲁迅 19)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20)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 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作者: 赵鑫珊 21) 任何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爱也罢,追求也罢,目标必须明确。 作者: 林海鑫 22)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 作者: 宗白华 23) 中年是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 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 作者: 董桥 24) 中年是一次毫无期待心情的约会。 作者: 董桥 25) 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 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作者: 巴金 26)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作者: 孟子 27)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28)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作者: 何逊 29)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作者: 孟郊 30) 如果你希望在年老时受人爱戴,那麽在你年轻之时就应待人有礼。 作者: 黎里 31) 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形态,使黄金时代藏在未来的老年里,而不藏在过去的青春和天真的时期里。 作者: 林语堂 32)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惊奇,而 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华丽。 作者: 林语堂 33)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孔子 34)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3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谓之文也。 --孔子 36)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孔子 3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38) 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3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4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4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孔子 42)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僻,友善柔,友便妾,损矣。 43)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4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作者: 曹操 45)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作者: 刘禹锡 46)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李商隐 47)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作者: 梁实秋 48) 少年为未知的前途彷徨,老年为已知的寂寞而发愁;独独中年,江山已定,前途在握,分分秒秒都可以自行支配,充分享受。 作者: 尤今 49)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 ,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作者: 郭小川 50) 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 最可宝贵的东西都不甚 为人所爱惜,最容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进它的消逝。 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 作者: 郭沫若 51) 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 作者: 谢觉哉 52)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 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作者: 陈独秀 53) 青年是人生的骄傲,也是时代未来的希望。 作者: 林伯渠 54) 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作者: 冰心 55)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柳青 5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57) 婚姻是一场赌博,男的赌自由,女的赌幸福--无名氏 58) 好男人的标准就是要让那些有机会和自己结合而失之交臂的女人后悔,让属于自己的女人终身幸福。 --无名氏 5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60)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 61) 想起了沙漠就想起了水,想起了爱情就想起了你。 --中国,三毛 6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 坚韧不拔之志。 -唐代,苏轼 63)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代,李商隐 6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6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6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67)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68)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69)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隋唐,孙思邈 70)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老子 71)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陈毅 72) 业精于勤荒于女喜,行成千里毁于随。 --韩愈 73) 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或权势,他便永不能满足,而不满足便不能快乐。 --柏杨 74)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轲 75)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陶行知 76)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77)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屈原 78) 土扶可城墙,积德可厚地。 --李白 79) 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 --陈望道 80)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苏轼 8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82) 一些人饮知识之泉,一些人只饮酒。 --无名氏 83) 其实,我们必须恐惧的东西只有恐惧本身。 --无名氏 84) 从好的劝告获益需要比给予劝告更多的智慧。 --无名氏 85) 我总是把每一个灾难够变成机遇。 --无名氏 86) 人痛苦的秘密是有空闲的时候去为是否幸福而烦恼,治愈痛苦的良药是工作。 --无名氏 87) 70岁时的年轻有时比40岁时的衰老更愉快和更有希望。 --无名氏 88) 当你知道所有的答案而没有人来问你这些问题时,这是一种挫折。 --无名氏 89) 在旅行中,我们不再超越就面临着被人超越的危险。 --无名氏 90) 当你没有主意做什么时,时间就飞走了。 --无名氏 91) 大道以歧路亡羊,士人以多方丧生。 --列子 9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少不为不成。 --荀子 93) 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 --荀子 94) 成功的时候,都说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峄 95) 办事贵有定见,不贵有成见,定见者,在我之知识学问,不与世为推移者也。 --袁枚 96) 人生的成功,不在聪明和机会,乃在专心和有恒。 -俞忒 97) 每一次的失败,是走上成功的一阶。 --陶顿 98) 不专则不诚,不专则不形。 --陶觉 99)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及。 --礼记 100)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 101)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102) 百虑而后断,断则必行。 --毛奇 103) 少壮真当努力,一年过去,何可攀援。 --魏文帝 104) 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 --邵康节 105) 事因志立,志立则事成。 --韩瑞志 106)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 107)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曾国藩 108)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 109)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曾国藩 110) 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 --曾国藩 111) 人才何常?褒之则如甘雨之兴苗,贬之则如严霜之凋物。 --曾国藩 112) 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曾国藩 113) 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 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曾国藩 114) 诚则金石所穿。 --曾国藩 115) 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曾国藩 116)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曾国藩 117) 所见锐明当自信,不可因人所说如何而易吾之自信。 --薛敬轩 118) 物不经冰霜则生意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慧不成。 --杨名时 119) 心志不苦,患难未尝,则智慧顿而胆力怯。 --胡林翼 120)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利为友。 --欧阳修 121)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122) 人当自信自守,凡义所宜为,力所能为,心所欲为,而亲友挽得回,妻孥劝得止,只是无。 --罗近汉 123) 疑事无成,能谋尤贵能断。 --胡文忠 124) 凡人要自立,要自强,要求己莫求人。 --胡文忠 125) 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 --吕新吾 126)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累。 --吕新吾 127) 成大功者,不顾小嫌;建远略者,不期近效。 --陈宏谋 128) 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董仲舒 129) 要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陆九渊 130) 今日能行之事,勿捱明日,自己能为之事,勿诿他人。 --吉福生 131) 男儿须挺然生世间。 --吴庸斋 132) 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高深甫 133)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 --张居正 134)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梁启超 135) 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劳。 --盐铁论 136) 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 --尉迟恭 137) 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 138) 变中求其一,动中求其定,难中求其成。 那就是“变动难,一定成”--蒋经国 139) 学贵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陈白沙 140) 知人者有三:知人之短,知人之长,知人短中之长,知人长中之短。 --阎循观 141)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 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聂大年 142) 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叔 143) 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以生于忧患。 --归有光 144)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可惜,此日闲过可惜,此身一败可惜。 --夏正夫 145) 事不三思,恐怕忙中有错;气能一忍,方知过后无忧。 --唐太宗李世民 146) 做不出来的事情不要说,说不出来的事情不要做--王渔洋 147) 泪是酸的,血是红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陈衡哲 148) 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 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王守仁 149)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贫穷更苦。 春冰薄,人情更薄。 江潮险,人心更险。 知其难,甘其苦,耐其薄,可以处世矣--孙其遇 150) 生平只负云小梦,一步能登天下山--徐洪祖

名言警句及作者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 (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 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 (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 W 玩物丧志。 (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 学无止境。 (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

散文在发展过程中在写作内容和功能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你的问题涉及到散文美学,为你奉上相关资料:1、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 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BC990——BC353)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 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 《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 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 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喜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 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 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 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 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 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2、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 贾谊(西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晁错和邹阳成就较高。 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司马迁的《史记》应运而生。 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 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 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 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司马相如(前118—前179)的《子虚》、《上林》;西汉末年杨雄(公元前53—18)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班固的《两都赋》;东汉张衡(78—139)的《二京赋》,都是汉赋的名篇。 3、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散文衰落。 但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衡之的《洛阳伽蓝记》等学术著作中仍有一些质朴的叙事、抒情、写景的优美文字。 4、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 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5、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具有文学价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 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 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 6、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 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 他们在对扫荡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模拟古人的路子。 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为著名。 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 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 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是: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公安派与竟陵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大量出现的小品散文,这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张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较有成就的一位。 他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山水名胜、风俗世情、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 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6、明末清初,晚节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 方苞(1668--1749)继承归有光的传统,提出“义法”主张,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 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与桐城派对立存在的是提倡“骈文”的复社作家,汪中(1744--1794)是其中成就最大者。 7、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 王猷定(1599—约1661)的传奇性散文以小说传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写法,代表作有《李一足传》、《汤琵琶记》、《义虎记》等。 魏禧(1624--1680)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为清末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学术上改良派的代表作家。 他们的散文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 梁启超的新体散文更是对一切传统古文的猛烈冲击,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他的《少年中国说》即是这样一篇典型作品。 伴随着对封建主义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现代新文学作品诞生了,议论性散文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现代散文的源头。 8、新文学诞生的初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议论散文影响最大的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 他们的作品以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内容包罗广泛,重点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上。 鲁迅是写作议论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诞生期的议论性散文担任了反封建的先锋,它所议论的对象紧贴生活,具体而且细微;它的形式自由,可长可短;它的语言可刚烈悲壮,也可幽默讽喻。 议论散文之后,记叙性散文、小品文也相继问世,现代散文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发展期的散文风格各异、样式不一,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就形式而言,有记叙、写景、抒怀、言志、评述;风格上形成了鲁迅的峻冷峭拔,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豪迈挥洒,叶圣陶、许地山的朴素平直,徐志摩的浓艳绚丽等。 语丝社周作人是小品文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故乡的野菜》、《乌篷船》、《菱角》、《夏之梦》等多以小题材为描述对象,笔调从容、闲逸,于趣味性、知识性中潜移默化地培育着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议论性散文在当时也占有重要地位。 与周作人艺术风格相近的是同为语丝社的林语堂。 他的代表作《翦拂集》着力讽刺时弊,批判传统的中庸哲学,强调与旧世界的斗争。 俞平伯的《杂拌儿》、《燕知草》等集子也带有与周作人类似的雅致,但同时又多了些晦涩的味道。 郭沫若与郁达夫同属奔放潇洒一派。 郭沫若的散文诗集《小品六章》文笔精美,语言雕饰,设景味道深长;郁达夫的游记散文中《屐痕处处》和《钓台的春昼》是代表他风格的作品,尤其是后一篇,写出了富春江秀丽的景色,于凭古怀悼之间,抒发了对现实的愤懑之情。 何其芳的抒情散文在30年代别有风姿,被称为“诗人的散文”。 做为现代派诗人,他将现代派的一些方法渗入散文创作,以达抒写情感之目的,代表作为《画梦录》。 何其芳散文的语言同他的诗一样,精雕细琢,有很强的可感性。 记叙性散文中,李广田(1906--1968)记人的篇章很有代表性。 他笔下的人物描写没有故事情节,只截取一些生活片断,加以抒情的寥寥几笔,以达传神之效。 9、抗战爆发,尤其是皖南事变之后,富有战斗性的杂文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郭沫若的《新缪司九神礼赞》、《斥反动文艺》等文成为国统区思想战线、文化战线的重要文献;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表现了一个坚强的民主战士面对手枪的英勇气概;冯雪峰的杂文侧重于人的心灵剖析,表现出较强的理论力量;聂绀弩(1900--1986)的杂文在艺术上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善用令人兴趣盎然的古代故事巧妙抨击现实。 此外,丰子恺(1898--1975)、林默涵(1909— )等许多作家也都写了大量杂文。 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在国统区成绩突出。 茅盾的《白杨礼赞》、《风景谈》,巴金的《废园外》、《灯》、《龙》都是名篇,沈从文的《湘西散记》是记叙自然与人文状况的美文。 10、建国初期,作家和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业余作者们,运用散文自觉地高唱反映新时代、新人物、新事物、新风貌的赞歌。 因为作者队伍庞大,所以反映的生活面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广程度。 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巴金的热烈凝重,冰心的细腻柔婉,靳以的热情澎湃,刘白羽的激越高亢,华山的幽默气派,风格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真实纯朴的感情涂抹着新生活的绚丽色彩。 这时期散文创作一大特色是,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两项内容交相辉映。 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影响较大的是:刘白羽的《朝鲜在战斗中前进》、靳以的《祖国枣我的母亲》、菡子的《和平博物馆》、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等;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名篇有:柳青的《1955年在皇甫村》、秦兆阳的《王永淮》、沙汀的《卢家秀》、靳以的《到佛子岭去》、华山的《童话的时代》、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等。 形式多样也是本时期散文创作的收获之一。 游记、小品、随笔和杂文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它们在新时代的作用,不少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 游记有贺敬之的《重回延安枣母亲的怀抱》,方纪的《歌声与笛声》,杨朔的《香山红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茅盾的《斯德哥尔摩杂记》,峻青的《欧行书简》等;随笔有菡子的《小牛秧子》,何为的《两姊妹》;杂文有茅盾的《剥落蒙面强盗们的嘴脸》,巴人的《况钟的笔》,任晦的《“废名论”存疑》以及马铁丁的《思想杂谈》等。 虽然本时期散文创作收获丰厚,但从整个文学领域来看,散文相比其他文学体裁受重视不够,尤其杂文显得更为薄弱。 另外,有时由于受到不正常政治生活的影响,整个文艺界普遍存在着不敢大胆揭露现实矛盾冲突的现象,散文创作也不例外。 11、1957年以后,散文创作受到各界重视,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了上一时期,名家俊作竞相涌现。 老作家叶圣陶发表的《记金华的两个洞》是继《游了三个湖》之后又一篇耐看的游记作品;冰心的《樱花赞》和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是两支国际主义友情的赞歌;吴伯箫的《歌声》、《记一辆纺车》,是对延安艰苦岁月的追忆;方纪的《挥手之间》记录了历史的紧要关头,伟人毛泽东从容不迫的风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咏物抒怀,意味深长;碧野的《雪路云程》、《武当山记》在葱山丽水雪路云程之间洋溢着浓情画意;陈残云的《珠江岸边》、《沙田水秀》描绘了珠江岸边人民的变化;于敏的《西湖即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将人带入迷朦的画境,诗意盎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以历史学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将游记散文写得充实而辞采飞扬;沈从文的《新湘行记》中一如往日的山水焕发出了新生活的新气象;韩少华的《序曲》和徐开垒的《雕塑家传奇》是描写人物散文中的优秀篇章。 此外,菡子的《黄山小记》,严阵的《牡丹园记》、冯牧的《沿着澜沧江的激流》、宗璞的《西湖漫笔》、峻青的《秋色赋》、李若冰的《祁连雪纷纷》都是游记和抒情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这一时期的散文园地进入成熟的收获期,冰心、巴金、叶圣陶等老作家以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更为可喜的是,以杨朔、刘白羽和秦牧为代表的中青年散文家日渐成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杨朔的散文似轻风抚柳般清新优美、婉转动人,刘白羽散文如同熔岩爆发般恣肆汪洋、炽热如火,秦牧的散文则将知识性、趣味性融合起来,如数家常、娓娓道来。 其他的散文家也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如碧野的明艳动人,陈残云的轻盈秀丽,邓拓的深刻犀利,吴伯箫的简炼真诚,曹靖华的平易朴素,峻青的高远深阔,李若冰的豪迈冷峻,陶铸的坦率峭拔,菡子的温婉细腻,宗璞的娟雅清秀……家家都亮出了写作散文的真功夫。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3168.html
欧文 三十二而立
独家视频丨港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 始终有着沉甸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