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系 三年亏损8亿 卓正医疗赴港IPO

蓝鲸财经记者 邵雨婷

5月16日,港交所官网显示,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卓正医疗提交了招股书,拟主板上市,海通国际、浦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今年以来,树兰医疗、佰泽医疗等多家中高端民营医疗机构相继赴港IPO,今年1月上市的肿瘤医院美中嘉和(2453.HK)股价已翻倍。与其他民营医疗机构主攻癌症肿瘤等疑难杂症不同,卓正医疗主要以家庭医疗模式服务于中高端医疗市场,但伴随着扩张收购医院诊所,公司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仍未盈利。

腾讯入股高端化“家庭诊所”,微博CEO王高飞为独董

2012年,卓正医疗成立,起初,公司通过一家位于深圳仅50平米的小诊所开展门诊服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旗下拥有19家诊所和2家医院,服务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齿科、皮肤科及医学美容等,是中国新型私立中高端医疗机构。

卓正医疗服务于中高端医疗市场,以具有较强购买力、偏好更人性化和个性化医疗服务的大众富裕人群为目标客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在所有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集团中,按在中国覆盖的城市数量计,卓正医疗排名第一;按2023年付费患者就诊人次及收入计算,卓正医疗分别排名第二及第三。

2020年12月,“家庭式医疗服务”模式下,卓正医疗推出了以年费为基础的“卓正会员计划”。2022年四个季度,会员续费率分别为40%、36%、38%及48%;2023年分别达到47%、57%、55%及63%。

为进一步扩张营收规模,2023年11月起,卓正医疗针对尚无实体医疗机构分布的区域,推出了“在线云会员计划”,用户可以较低的年费获得一定的线上服务权益,据招股书,在卓正医疗的付费患者中,线上患者的占比超20%,报告期内,在线医疗服务的就诊次均费用分别为154元、149元、134元。

不过,目前卓正医疗仍为亏损状态,并处于扩大趋势。2021年至2023年,公司录得收入分别为4.17亿元、4.73亿元、6.92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2.51亿元、2.15亿元、3.51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1.9%、9.3%、19.3%。

对于公司的亏损,卓正医疗表示,主要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此外,由于公司2023年1月在广州开设了一家新医院,使得经营成本中的折旧与摊销成本同比提升38.3%至1.16亿元。

作为中高端医疗服务领域的明星企业,卓正医疗获得了腾讯、天图资本、经纬中国、水木基金等多个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

目前,卓正医疗历经了5轮融资,E轮融资后,公司投后估值是5.1亿美元。招股书显示,腾讯是卓正医疗最大机构的投资方,通过子公司意像架构间接持股19.39%,此外,微博的CEO王高飞任公司独立董事。创始人王志远为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能够行使合计26.48%的投票权。

IPO前关联交易收购诊所,资金流动性紧张

尽管扩张造成成本高企,卓正医疗仍在不断收购医院及诊所。

2024年1-3月,卓正医疗收购了武汉神龙天下(下称“武汉神龙”)合共51.04%股权,从而获得该公司旗下武汉北斗星儿童医院及2家位于武汉的诊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购构成关联交易,且向三方收购的价格差距较大。

据卓正医疗披露,收购前,武汉神龙天下由“宁波苇渡”、“深圳分享”、“H Pudding”三家公司分别持有23.04%、8%、20%的股权。H Pudding为卓正医疗股东H Capital的全资子公司,2019年,H Capital以4600万美元认购了卓正医疗808.75万股,目前H Capital持有卓正医疗14.89%股份。

2024年1月25日,卓正医疗通过全资子公司以合计9000万元的价格向“宁波苇渡”、“深圳分享”收购所持的“武汉神龙”31.04%股权。其中,宁波苇渡持有的23.04%股权作价为6000万元;深圳分享持有的8%股权作价为3000万元。

而2024年3月27日,卓正医疗向股东H Capital收购其所持的“武汉神龙”20%股权时,以发行184.91万股D轮优先股(价值169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作为股权转让的代价。

由于武汉神龙天下的资产及负债的独立估值尚未落实,卓正医疗目前仍未完成收购武汉神龙天下的会计处理,故未详尽披露有关业务合并的具体细则。

卓正医疗称,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录得流动负债净额为21.88亿元,较2023末增加了1.25亿元,主要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增加1.245亿元,而这是由于为收购武汉神龙天下的股权而发行的184.91万股D轮优先股所致。

截至2024年3月31日,卓正医疗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金额仅有2.58亿元,完成扩张计划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持续亏损的卓正医疗来说,亟待上市“补血”。

此次卓正医疗IPO募集资金的用途仍为扩张。

招股书显示,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升级现有医疗服务机构、设立新的医疗服务机构、收购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中业绩良好的医疗服务机构等。

卓正医疗表示,标准门店的建筑面积应超过1000平方米,开设超过5个专科科室。目前,公司旗下有14家这样的标准医疗实体门店,未来2年内,公司计划投入1.5亿元落地2家诊所和1家医院,门店面积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还计划在西安和南京等未进入的新一线城市自建新医疗实体门店,计划投入5300万元。


传喜马拉雅香港IPO计划已暂停

传喜马拉雅香港IPO计划已暂停

传喜马拉雅香港IPO计划已暂停,2022年3月29日,喜马拉雅按照港交所上市规则要求,再度提交更新后的数据和资料,这已经是喜马拉雅第三次递交招股书。传喜马拉雅香港IPO计划已暂停。

传喜马拉雅香港IPO计划已暂停1

6 月 24 日,有市场消息称,国内最大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已经暂停赴港 IPO。

此前该公司曾试图融资 5000 万至 1 亿美元,但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购,致使该公司暂停了赴港 IPO 的计划。

24 日下午,据格隆汇报道,一位接近喜马拉雅的知情人士透露,喜马拉雅目前上市计划正在正常进行中,并未暂停。

喜马拉雅曾于去年 4 月在美国递交招股书。但公司不久后中止了赴美 IPO 的计划,并于 9 月 9 日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撤回上市申请。

四天后的 9 月 13 日,喜马拉雅转向港股申请 IPO。

据港交所官网披露的招股书,如果喜马拉雅未能在 2021 年 12 月 31 日前上市,或需要赎回 A 轮、B 轮和 C 轮优先股股东的股票,并支付利息;如果 2022 年 12 月 31 日前未能上市,或需要赎回 D 轮和 E 轮优先股股东的股票。不过,喜马拉雅赴美上市遇挫之后,2021 年 8 月 25 日,A 轮、B 轮和 C 轮优先股股东已经同意,将开始赎回日期从 2021 年 12 月 31 日延长至 2022 年 10 月 29 日。

今年 3 月 29 日,因上市规则规定的审计数字过期,喜马拉雅更新港股招股书。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金为联席保荐人,腾讯、阅文、网络、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为战略投资者。

业绩方面,2021 年,公司营收 58.57 亿元,同比增长 42.68%;年内经调整亏损录得 7.59 亿元,而上年同期为亏损 5.39 亿元,同比扩大 40.8%。

用户方面,2021 年,喜马拉雅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为 2.69 亿,同比增长 24.43%。

据灼识咨询,2021 年,就在线音频收入而言,喜马拉雅在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占比为 28%。

日前,新浪财经曾报道,喜马拉雅正考虑最快下周启动香港 IPO 计划。报道指,公司正为 IPO 引入基石投资者,集资可能不足 1 亿美元(7.8 亿港元),如果进展顺利,喜马拉雅可能考虑 6 月 30 日(下周四)左右开始接受机构投资者认购。

但今日有市场消息称,由于投资者普遍信息不足,在与潜在投资者的早期谈判中,喜马拉雅遭到了冷遇。且因该公司的部分私人股东要求推出,喜马拉雅决定暂停 IPO。

随后,一位接近喜马拉雅的知情人士向媒体表示,喜马拉雅目前上市计划正在正常进行中,并未暂停。

另有喜马拉雅内部人士告诉 ZAKER 新闻,公司没有暂停 IPO 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全球首部《哈利 · 波特》官方授权中文有声书正式上线喜马拉雅。

该有声书由全球数字出版商 Pottermore Publishing 授权、喜马拉雅制作、光合积木配音。

目前,《哈利 · 波特》有声书合辑已更新至第二部第六集,累计播放量超 452 万。

喜马拉雅称,未来将会继续与全球出版方、内容版权方合作,在内容制作上持续创新突破。

传喜马拉雅香港IPO计划已暂停2

近日有市场消息称,喜马拉雅因融资缺乏投资者支持,已暂停其香港IPO计划。喜马拉雅计划通过港股IPO募集最多1亿美元融资。

随后,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喜马拉雅目前上市计划正在正常进行中,并未暂停。

截至发稿,喜马拉雅官方暂未对此进行回应。

2021年5月1日,喜马拉雅赴美递交IPO申请,4个月后宣布不再推进在美国的IPO计划,转战港股。9月13日,喜马拉雅正式递交港股招股书,6个月后该招股书显示“失效”,原因是上市规则规定的审计数字过期。

2022年3月29日,喜马拉雅按照港交所上市规则要求,再度提交更新后的数据和资料,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金为联席保荐人。这已经是喜马拉雅第三次递交招股书。

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从2021年在线音频移动端收听总时长及在线音频总收入来看,喜马拉雅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其在线音频收入占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约为28%。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喜马拉雅总收入分别为26.98亿元、40.76亿元、58.57亿元;录得年内亏损分别为19.25亿元、28.82亿元、51.06亿元;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经调整年内亏损分别为7.49亿元、5.39亿元、7.59亿元,三年累计净亏损超20亿元。

传喜马拉雅香港IPO计划已暂停3

有市场传闻称喜马拉雅暂停香港IPO计划。不过,据格隆汇报道,一位接近喜马拉雅的知情人士透露,喜马拉雅目前上市计划正在正常进行中,并未暂停赴港IPO。

今年3月29日,喜马拉雅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金为联席保荐人,腾讯、阅文、网络、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为战略投资者。主要财务投资者包括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等。2021年财年,喜马拉雅总营收同比增长43.7%,业绩呈稳健增长态势。全场景平均月活跃用户达2.68亿,同比增长24.4%。

近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Nicolas Aguzin)对《信报财经》记者表示,“我对下半年(新股上市活动)感到乐观”。他说,港股与海外股市的关联性不算大,当外围市况欠佳时,港股也有机会造好,故认为海外企业可更多考虑来港作主要上市,既能吸引内地本土投资者,也吸引国际投资者,更因与海外市场关联性有时不高,可为股价带来一定的稳定性。

欧冠升认为,新股上市具有周期性,现时相对低迷的环境始终会过去,并迎来更多具吸引力的时刻,“我们仍然有新股上市,只是数量不是很大量……我们经常看到周期,市场上上落落,变得更差或更好,但我对将来情况相当乐观。”

被外界称作“同城货运第一股”的快狗打车刚刚正式登陆港交所。在目前环境下,喜马拉雅等企业也许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市场时间。

京东健康赴港上市,巨头涉足互联网医疗,还是当年电商的套路?

文 AI 财经 社 方璐

编辑 张硕

刚一岁多的京东 健康 预计下月赴港上市。

京东 健康 宣布将在11月26日-12月1日招股,拟通过香港IPO发行约3.82亿股股份,其中公开发售1909.5万股,国际发售约3.63亿股,最高发售价为70.58港元,计划12月8日上市。

针对巨头分羹互联网医疗蛋糕一事,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AI 财经 社表示,京东、阿里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与其同体系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大同小异,均为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的地理空间限制,能够用更简洁、低成本的方式来连接一般的就医需求和医疗资源。随着企业的上市并且不断扩张,未来可能会改变原有的所谓挂号难、看病难等基础问题,但对于中高端的网络医疗 科技 、智能医疗 科技 的投入,这几家公司都没办法介入。

笃定医疗数字化

2016年京东大药房的上线,标志着京东从此正式进入医药电商行业,首次开展药品零售业务。

2019年5月10日,京东 健康 宣布正式独立运营。目前,京东 健康 在医药 健康 电商、互联网医疗、 健康 服务、智慧解决方案四大业务版块基础上,逐步完善“互联网+医疗 健康 ”产业布局。当月,京东 健康 获超10亿美元A轮融资。

目前,在医药 健康 电商方面,京东 健康 拥有药品零售、药品批发以及非药物的泛 健康 类商品零售等业务。互联网医疗则主要围绕患者需求,开展在线挂号、在线问诊等医疗服务,并结合京东的药品供应链优势,首创线上“医+药”闭环。京东 健康 的产品与服务已初步实现对药品全产业链、医疗全流程、 健康 全场景、用户全生命周期的覆盖。

京东 健康 还为用户提供包括体检、医美、齿科、基因检测、疫苗预约等在内的消费医疗服务。此外,京东 健康 还为线下实体药店、医院和政府部门,提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化、智慧化解决方案。

京东 健康 的核心产品包括京东大药房、药京采、京东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京东大药房宣称是“线上线下最大的零售药房之一”,药品覆盖非处方药、医疗器械、保健品、滋补品、计生用品等泛 健康 类商品;2017年3月上线的药京采则宣称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第三方药品批发平台之一”,截至2019年7月,药京采共覆盖全国19个省级行政区、47个城市,下游采购商家近10万名。

数据显示,京东 健康 仓库在全国范围内超240个,全渠道布局超市超200个,线上平台引入的第三方商家则超过了9000家。

招股书显示,京东 健康 在2017年至2019年分别录得营业收入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为88亿元。剔除公允价值变动和非经常损益项目,京东 健康 在2017年至2019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5亿元、3.4亿元,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7亿元。

七年磨一剑,京东 健康 认为 健康 与保健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其理由是,中国2019年的国民医疗 健康 支出达到6.5万亿元,机构预测到2030年可以达到17万亿元;2019年国内 健康 与保健行业的市场规模为8.1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可以达到22万亿元。

另一方面,中国的医疗 健康 行业还处于数字化初级阶段,2019年全国只有2.1%的药品是通过线上药店销售的,全国的医疗 健康 服务正在加快数字化,预计到2030年中国 健康 与保健市场的数字化比例将从目前的3.7%提升到25.9%。

截至目前,京东 健康 已有11个药品专用仓库及超过230个非药品仓库,渠道布局已覆盖超过200个城市,京东互联网医院平台上已有超名自有和外部医生,日均访问量超过9万,有超过1.5亿名用户,线上平台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SKU超过1000万。

政策不可控或藏暗礁

京东 健康 此番上市后更将加剧大 健康 赛道竞争。

以2014年上市的阿里 健康 为例,其业务模式为,运营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医药自营业务、互联网医疗、 健康 业务、消费医疗服务业及药品追溯业务和数字医疗业务。其医药电商平台和医药自营业务通过B2C(自营和平台)、B2B、O2O经营。2017-2019年度营收分别为24.43亿元、50.96亿元、95.96亿元,去年接近盈亏平衡,市值达到2626亿元。

市值1038亿元的平安好医生于2018年上市,运营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消费医疗服务、 健康 商城业务和 健康 管理及互动,此外还有 健康 商城业务,包括自营和平台。2017年 2019年连续三年分别亏损10.02亿元、9.13亿元、7.47亿元。

从数据上对比,京东 健康 市值2028亿 2262亿元与阿里 健康 存在差距,活跃用户数低于阿里 健康 ,但2017年 2019年营业收入均高于阿里 健康 ,分别为55.53亿元、81.69亿元、108.42亿元,此外京东 健康 三年毛利率保持在24% 25%左右亦比较稳定。今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方面,阿里 健康 约为4.36亿元,京东 健康 为3.71亿元。

机遇伴随风险。京东 健康 招股书在提及风险时称,“我们仍不确定我们的销售模式及线上平台是否完全符合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可能使我们受到警告处分及行政处罚,从而可能对我们的业务、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极橙儿童齿科创始人兼CEO塔尔盖对AI 财经 社分析称,互联网企业在物流、供应链等方面有巨大机会,在医疗行业中信息交互的部分,比如挂号预约、科普、保险等方面相关的内容,互联网存在机会,但如果是深入到医疗核心部分,今天互联网医疗能做的事情很有限。

塔尔盖进一步分析,医疗最为本质的事情是“看病”,通过好医生、好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以及治疗,解决人的病痛。这并非互联网能解决。理论上讲,所有医疗行为都需要医生、医疗机构有执照,线下做诊疗时必须有资质,然而线上的话“就进入到某种模糊地带”,特别是线上一旦出现医疗责任纠纷,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

他对AI 财经 社分析称,比如,A医院的医生通过B线上平台给C客户做了一个诊治,出了一些状况,这时除了A医生要担责任之外,B机构要不要担责任?如果说没有机构可以担责任的话,这件事情是否风险可控?从立法层面看,这种情况是存在模糊地带的。

正如前述京东 健康 在招股书中呈现的风险,“仍不确定我们的销售模式及线上平台是否完全符合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塔尔盖看来,对互联网医疗产业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即是国家政策。

沈萌亦对AI 财经 社表示,几家巨头涉足互联网医疗领域,对于一些中低端医疗需求可进一步降低成本,但这几家公司虽规模很大,其实更多的是利用互联网这种低成本技术取代了以往挂号难、找专家难等日常琐碎的需求,对于一些真正更加关键的医疗服务,比如远程机器人手术等重大创新方面还是不足的。

沈萌认为,几家巨头的专业性医疗服务仍不具备,更多优势集中于通道方面,不排除未来会像外卖模式一样,原来直接面对患者的医院、诊所,未来依靠平台,通过电商的方式触及更广阔的群体,但让它们从事医疗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会很难。

以智慧医院为例,沈萌认为,目前巨头布局的智慧医院仍需要与传统的医疗院相结合,搭建虚拟医院框架,将不同地域的专家、机构整合到该框架中,形成虚拟医院。“它们不太可能投建医院进行重资产运营,还是会利用渠道,将原来受到地域限制、空间限制的医疗资源,通过网络技术,让更多就医群体接触到,促成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重新配置”。

对于京东 健康 提出的风险担忧,沈萌认为,互联网医疗和原有电商模式一样,均是利用规模、用户搭建供求平台,“套路还是当年电商的套路,没有做更多革新的尝试”。其风险亦与蚂蚁金服的风险一样,仍是政策监管的风险。毕竟这些企业竞争的市场是普惠性质的医疗产业,如果规模过大,掌握垄断资源过多,同样会引起医疗不公、引发风险,不排除国家会出台严厉措施加以规范。

在实际运营中,沈萌认为互联网医疗企业所遇到的一般经营性风险相对较小,因为它们对中小型诊所、医药公司的话语权更强。

贴敷式胰岛素泵上市,专注糖尿病器械研发的微泰医疗赴港IPO

近日,微泰医疗器械(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泰医疗”)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

微泰医疗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从事糖尿病领域医疗器械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旨在通过可动态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的闭环解决方案重塑糖尿病的监测、治疗和管理模式。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微泰医疗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拥有获批上市的贴敷式胰岛素泵和免校准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的公司。

招股书显示,2019、2020年微泰医疗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186.3万元、7527.7万元,相应的研发开支分别为5006.0万元和8200.9万元,相应的年内亏损分别为7861.4万元和1.21亿元。

如众多创新型生物 科技 企业一样,微泰医疗并没有实现盈利,其亏损主要是由于股权激励支付的财务处理引起的。

糖尿病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近年来糖尿病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中。

>>>> 贴敷式胰岛素泵产品布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尝试用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方法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70年代末期机械性的胰岛素输送装置开始被使用,这也是胰岛素泵的雏形。

时间发展至今,胰岛素泵产生了管路式和无管路贴敷式两种主要类型,其中贴敷式胰岛素泵不仅具有设备尺寸小、更易携带的优点,而且避免了导管带来的诸多问题,增加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传统管路式胰岛素泵配备泵送机构及胰岛素储液器,通过一根长管将胰岛素送入身体佩戴的输液装置上。通常体积较大,具备大剂量按键,允许用户在用餐时或血糖较高时通过大剂量注射胰岛素方式对血糖水平进行纠正,或者设定胰岛素输注基础率,或必要时暂缓胰岛素输注。美敦力、SOOIL等产品采用管路式胰岛素泵设计。

贴敷式胰岛素泵更加小巧,消除了传统管路式胰岛素泵的外部管路所带来的不便,减少外部管路被扭结、弯曲、拉扯所带来的治疗风险。

然而,由于贴敷式胰岛素泵综合性壁垒较高,涉及到机械、电子、软件、材料、传感器、总集成等领域,且产品属治疗器械,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很高。近年来,国内外多家公司和团队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但却频频折戟。

在糖尿病管理的布局上,微泰医疗很早就将目标锁定在了贴敷式胰岛素泵研发上,集中攻破这一胰岛素泵的研发难点,成功研发了核心产品Equil并实现了商业化落地。据了解,Equil是全球第二款商业化的半抛式使用贴敷式胰岛素泵,也是第一款同时在中国和欧盟获批的国产贴敷式胰岛素泵。

目前市场上第一款贴敷式胰岛素泵为Insulet推出的Omnipod系列。和Omnipod采用一次性设计不同的是,微泰Equil采用半抛式设计。

>>>> 血糖监测产品布局

从微泰医疗重塑糖尿病管理的愿景来看,微泰医疗的布局显然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糖尿病控制上,血糖监测系统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重要血糖管理手段,同样在微泰医疗的产品布局内。

其实早在2013年,微泰医疗就推出有血糖监测系统,但这一产品与市面上已有的血糖系统系统并无太大差异。随着连续血糖监测(CGM)概念的火热,微泰医疗也开始在这一方向布局,并于2018年正式启动了免校准、实时持续血糖监测产品AiDEX G7的临床试验。

相较于传统血糖监测产品,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能持续、动态地监测全天血糖变化,提供可靠、全面的血糖信息。使用方面,CGMS通过简化了血糖监测和管理流程,且全程无痛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糖尿病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据了解,AiDEX G7是全球第二个实现商业化的免校准、实时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自推出以来,AiDEX G7已显示出相比传统血糖监测系统的各种优势,具有实时监测、降低高/低血糖风险及提高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无需通过常规指血测量)等特点。

虽然现阶段AiDEX G7这一产品并未在国内获批,但凭借产品优异的性能和使用效果,2020年9月,该产品正式获得了CE认证,目前国内注册证申请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鉴于血糖仪市场为红海市场,因此微泰医疗仅将连续血糖监测系统作为糖尿病全方位管理的其中一环;相比之下,贴敷式胰岛素泵是微泰医疗更为重要的产品,它克服了常规注射方法的一些弊端,且较传统管路式泵具有更方便、输注更精准等优势,且半抛式的胰岛素泵在国内还属于蓝海市场。

去年12月,微泰医疗宣布完成了5.75亿元的D轮融资,由泰康投资旗下泰康乾贞基金领投,腾讯和IDG资本联合领投,光大控股、中金浦成、三正 健康 等跟投,原有股东方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辰德资本、国方母基金继续参与投资。

据招股书信息显示,此前,微泰医疗曾于2016年、2017年、2018年先后完成了融资金额为3100万元、1.2亿元、1.36亿元的A、B、C三轮融资。

微泰医疗能持续得到资本的青睐,显然离不开其过硬的研发能力以及优质产品的成功研发。

团队方面,微泰医疗的创始人和核心研发成员在业内均有多年研发经验,研发团队更是汇集了来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领域的跨学科人才。

从研发投入上看,微泰医疗在2019年度和2020年度的研发支出分别为5006.0万元和8200.9万元,均超过了总支出的35%,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上升中。

从产品覆盖面上看,过去十年里,微泰医疗开发了一个强大且全面的产品组合,涵盖贴敷式胰岛素泵及持续血糖监测系统(为闭环人工胰腺提供基础)IVD设备(例如血糖监测系统及即时检验设备)等多个产品线。

在已推出的Equil和AiDEX G7产品基础上,微泰医疗还在进行改良产品的管线布局,计划扩大产品适用范围,包括闭环人工胰腺、第二代贴敷式胰岛素泵、AiDEX X以及IVD设备等产品。

人工胰腺研发方面,微泰医疗已于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了相关市场及可行性研究,并预计将于2022年上半年完成人工胰腺的工程验证。

除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外,微泰医疗还开发了一系列糖尿病管理解决方案,努力建立基于云端大数据的糖尿病管理平台,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手段整合公司产品。

现阶段,微泰医疗的收入增长主要是因为其核心产品Equil的销售增长。自2018年上市以来,Equil已被销售或分销至中国747家医院。2019年及2020年,来自Equil的销售所得收入分别占微泰医疗总收入的47.6%和46.2%。

与传统管路式泵相比,Equil采用无导管的轻巧设计,令使用者能够私密方便并安全地管理糖尿病。其他特性包括具备使用者可在衣物下感知的振动警报,以及即使无线PDA不在身边时候仍可启用泵体本身具有的胰岛素输注大剂量按钮进行方便输注。此外,由于Equil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出色的准确性和半抛式使用的特点,其与主要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相当或更出色的性能。

同时,微泰医疗正在着手开发第二代贴敷式胰岛素泵,将在产品尺寸、防水性能、对不同尺寸胰岛素储存器的适应性以及用户体验方面进行全面优化。相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Equil的销售将继续成为微泰医疗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此外,AiDEX G7也是公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家在贴敷式胰岛素泵和免校准持续监测系统方面均有商业化产品的企业,微泰医疗这一产品组合能够为患者带来集监测和治疗为一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还为公司后续开发闭环人工胰腺创建了基础。

一直以来,人工胰腺都被视为糖尿病监测、治疗和管理的颠覆性解决方案之一,即通过一系列控制算法有效地将胰岛素泵和持续血糖监测系统相结合,以实现连续的监测、治疗和管理血糖水平。

应用过程中,人工胰腺可以基于对血糖水平的连续监测自动调整胰岛素的给药量,降低了高血糖症或低血糖症的风险,并尽量减少患者的手动操作。未来微泰医疗若能成功推出人工胰腺这一产品,势必会使公司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微泰医疗2019及2020年的营收数据可知,虽然研发投入占据了公司大部分总支出,但公司在销售布局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且投入力度正不断加大。

根据招股书的披露,截至2020年12月30日,微泰医疗已拥有370名分销商。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拥有120名内部销售及营销人员,覆盖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海外60个国家的产品销售。凭借强大的分销商网络,微泰医疗的业务已经遍及全球各地,包括亚太地区、欧洲、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

销售方式上,微泰医疗以分销作为重要的销售模式。截至2019年及2020年12月30日止年度,微泰医疗对分销商客户的总销售额分别为5125.1万元和7327.7万元,分别占营收的98.8%及97.3%,且公司的五大客户均为分销商。

现阶段,微泰医疗正处于营销推广贴敷式胰岛素泵和持续血糖监测系统的早期阶段。根据招股书信息,微泰医疗在销售路径拓展上也正在做出新的尝试。

目前,微泰医疗正在积极搭建与产品用户的沟通渠道,实施以用户为中心和基于临床数据的销售策略,这一策略也有助于微泰医疗开发出更多基于患者体验的产品。

此外,微泰医疗正在积极建立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从推广渠道拓宽上帮助微泰医疗的产品更高效地进入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在糖尿病群体中的渗透率。

从营收数据上看,虽然现阶段微泰医疗仍未实现盈利,但是收入在2019年至2020期间实现了45%的同比增长,且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从长远来看,当后续更多产品落地,公司的研发投入走向回报期,借助强大的销售网络,微泰医疗有能力在未来市场中占据高地。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3188.html
第一个倒下的AI大模型硬件创企!Humane被曝10亿美元卖
库迪新推便捷店型 陆正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