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10%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面积涨 大尺寸全面上涨 Q1 2024

IT之家 4 月 30 日消息,根据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全球液晶 TV 面板市场月度追踪》报告,2024 年第一季度,全球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为 56.5M 片,同环比分别上涨 1.3% 和 11.3%;出货面积达 41.0M 平方米,同比上涨 9.6%,环比上涨 5.6%。

据悉,大尺寸面板在产能消耗、营收和利润三个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今年第一季度,75 英寸及以上的超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 32.6%。其中,98 英寸和 100 英寸两大尺寸合并出货量较去年同期爆发式增长 350.0%。

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电视面板三强为稳定市场而减产,因而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随之下降。陆系面板厂的产能大幅调控之下,第一季度,日韩系面板厂的合并市占为 13.4%,同环比分别提升 4.2 和 1.4 个百分点。台系面板厂 Innolux(群创)和 AUO(友达)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合并市占为 20.4%,小幅上升;合并出货量同环比分别增长 3.3% 和 10.2%。

统计范围内,全球八大面板厂出货涨跌各半,其中同比增长的有:日韩系 Sharp(夏普)和 LGD(乐金显示),台系 AUO(友达)和大陆系 CSOT(华星光电)。

今年第一季度出货量第一的是 32 英寸产品,出货量约 1290 万片,同比下滑 11.2%,市占率为 22.8%,较去年同期下降 3.2 个百分点。

42/43 英寸的出货在第一季度排名第二,出货量约 1150 万片,同比下降 1.9%;市场份额 20.4%,同比微降 0.7 个百分点。该尺寸供应相对单一,多由大陆三大面板厂生产,BOE 相对控盘。

55 英寸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 27.2%,约 940 万片,排名第三,涨幅排第二,市场份额同比提升 3.4 个百分点达到 16.6%,在所有尺寸中占比提升最多。

65 英寸出货量同比增长 16.1%,约 670 万片,市场份额达 11.9%,排名第四,较去年同期提升 1.5 个百分点。

75 英寸出货约 330 万片,同比大幅增长 26.5%;75 英寸以上出货约 160 万片,同比增长 47.3%,涨幅第一。

IT之家此前报道,在中国电视市场,2024 年第一季度品牌整机出货量达到 844 万台,较 2023 年同期下降 0.9%。此前有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消息传出,但中央财政在 4 月份确定对家电产品不予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落实行动,预计该行动对彩电的刺激有限。洛图科技(RUNTO)预测,年中 618 大促,中国电视市场零售量预计下降 4%—6%。


TCL科技2021年净利润预增196%-203% 显示行业长期竞争格局改善

TCL 科技 ()公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616亿元-16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115%;预计实现净利润150亿元-15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2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亿元-1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135%。 其中,半导体显示业务营收及利润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80%,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30%。 中环半导体于2020年第四季度并表,成为公司2021年业绩增长新驱动。 半导体显示业务净利润同比增超330%,第四季度行业低点仍保持盈利 2021年TCL 科技 半导体显示业务表现强劲,除受益于报告期内显示面板均价显著高于上年同期外,同时也得益于内生结合外延式并购的高速增长,t1、t2和t6保持满销满产,t7按计划量产,t10产线和产品加速整合,大尺寸出货面积同比增长36%,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90%,净利润同比增长超300%;t3产品和客户结构不断优化,盈利能力提升,t4柔性OLED产线二、三期产能建设稳步推进,中小尺寸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30%,产品出货大幅增长,客户结构持续改善,经营效益正在逐步提升。 2020年上半年,液晶电视面板价格维持低位运行,2020年6月液晶电视面板价格触底反弹并连续上涨近13个月,2021年7月起受物流响应和部分区域需求调整的影响,液晶电视面板价格高位回调。 Wind数据显示,2021年12月,32/43/50/55/65英寸液晶电视面板价格分别为39/71/98/121/193美元。 但根据TCL 科技 此次年度预告数据推算,2021年第四季度TCL 科技 仍保持单季度接近20亿元净利润的盈利水平。 反观目前价格跌幅逐步收窄,触及海外产线经营亏损线附近,据韩媒报道,三星将在2022年上半年关闭剩余所有的LCD产线,产业格局改善将进入第二轮高峰。 中环半导体超额达成业绩倍增计划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双碳”政策助力下,半导体光伏产业2021年迎来发展机遇期。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中环半导体激发组织活力,发挥G12+叠瓦的技术优势和智能制造的工艺优势,进一步提升行业领先地位,超额达成业绩倍增计划。 中环半导体的光伏材料产能规模快速提升,尤其是G12产品的技术、成本和生态优势增强。 从技术发展来看,大尺寸硅片优势明显,尺寸的加大有利于降低组件及关键部件的单位加工成本,是光伏行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环半导体材料产能稳步扩张,8-12英寸产品结构持续升级。 目前,8英寸和12英寸硅片是全球市场主流产品规格,其需求逐年增大。 特别是12英寸硅片的供给和需求依旧存在较大缺口,并且缺口会随着半导体周期的景气程度回暖而越来越大。 作为中国大陆少数几家能生产8-12英寸硅片的企业之一,中环半导体借助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长契机,与战略客户协同成长,已与多家国际芯片厂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为全球业务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半导体光伏电池组件,中环半导体坚定全球化发展战略,联合MAXN公司打开出海口,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拓展电池、组件的制造体系和地面式电站、分布式电站的市场开发业务,快速建立海外产业布局和全球供应链体系。 显示行业长期竞争格局改善 TCL 科技 看好显示行业长期竞争格局改善和产业链战略价值的提升。 2021年之后,全球液晶面板厂商在高世代产线方面基本不再增加资本支出。 未来两到三年,全球液晶面板产能供给基本保持平稳。 与此同时,随着三星液晶面板产线的全面清退,全球液晶面板产能集中度提升。 据洛图 科技 数据,2021年11月,液晶面板厂出货量CR3(TOP3面板厂份额之和)为56.7%,至2024年CR3将接近70%,行业将进入稳定的利润贡献期。 方正证券认为,LCD行业的供给周期,将由投资驱动的大幅波动转为由需求淡旺季影响的窄幅波动。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头部面板企业控产控价能力得到提升,在价格下行时期,多家面板头部企业主动下调稼动率,从供给侧带动面板价格波动趋于平缓,面板市场秩序趋于理性和 健康 。 如今,面板价格跌幅逐步收窄,甚至部分尺寸价格止跌。 根据Witsview统计,1月上旬55、65英寸中大型面板报价较上月底下跌2、3美元,跌幅均不到2%,32、43英寸电视面板报价则持平上月底。 奥维睿沃预测,在2022年第一季度面板价格探底以后,随着2022年第二季度备货旺季的到来,面板价格将触底反弹。 与此同时,面板厂商未来业绩有望逐季环比提升。 TCL 科技 表示,公司将继续以“经营提质增效,锻长板补短板,加快全球布局,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要求,在半导体显示、半导体光伏及半导体材料领域打造战略控制点,在所处行业赛道中成为全球领先者。

京东方柔性AMOLED面板良率取得突破,电视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一

AMOLED起源于OLED显示技术,即有机发光二极管。 与传统的液晶显示屏相比,AMOLED屏幕具有更宽的视角、更高的刷新率和更薄的尺寸,是时下高端智能手机屏幕的主流选择。 一直以来,AMOLED技术把握在以三星为首的国外公司手中。 BOE(京东方)也非常看好AMOLED技术的发展,早就开始投资AMOLED技术。 最近,据Digitimes报道,京东方的柔性AMOLED面板良率取得大突破,预计2019年底京东方的AMOLED成本有望低于三星。 早在几年前,京东方就开始积极布局AMOLED技术,目前,京东方已经有多条AMOLED生产线。 2017年10月,京东方宣布其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成功量产,该生产线应用全球最先进的蒸镀工艺,并采用柔性封装技术,可实现显示屏幕弯曲和折叠,主要生产应用于移动终端产品及新型可穿戴智能设备等领域的显示产品。 据了解,华为Mate 10 Pro就是采用了京东方的AMOLED面板。 在2018年第三季度,京东方正式成为华为Mate 20 Pro的屏幕供应商,并超越LG Display成为华为Mate 20 Pro第一供应商。 据京东方介绍,除了已经量产的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其绵阳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也将于2019年建成投产。 但是,此前,京东方在AMOLED面板的生产良率上一直提升不上来,成本也就较高。 据Digitimes报道,去年第一季度时,京东方的AMOLED面板良率只有10%,去年年底提升到了30%,最近的突破使得今年有望良率提升到50%。 相比三星的70-80%的良率,京东方仍然还有上升空间,但是,京东方的良率进步很快,相信追上并赶超三星不会太久。 在成本上,进入2018年第四季度,由于良率提升,京东方的AMOLED面板成本大幅下降,从之前的每片200美元降到了80美元,成本直逼三星。 随着京东方AMOLED面板良率的明显提升,出货量必然会有大幅提升,相信采用京东方AMOLED面板的产品也会越来越多,三星一家独霸的局面将由此更改,国内的手机厂商,例如华为等将是直接的受益者。 除了AMOLED良率提升,京东方在电视面板出货量上也取得了突破,在出货量上成为全球第一。 据群智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量2.84亿片,京东方以电视面板出货量5430万片排名第一,LGD出货量4860万片位居第二,群创以出货量4510万片位列第三,三星的出货量是3940万片,排第四位。 (文/wly)

芯片之后,面板也将遭美国卡脖子?产能超全球一半,技术却靠日韩

文| AI 财经 社 麻策 王灿

编| 赵艳秋

“整体风险我们认为是可控的。”TCL华星高级副总裁赵军在9月初的一场媒体沟通会上,谈及中国面板行业是否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时对AI 财经 社说。

芯片行业在关键技术上遭到美国卡脖子,继而引发了国内对国产面板行业的担忧,毕竟一块屏、一颗芯,是很多电子产品的标配。

图/视觉中国

令赵军做出上述判断的,是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液晶显示行业的核心。在中国大陆地区,到2021年建设完成的、能生产32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的高世代生产线,将达到21条,产线布局占到了全球约三分之二。从产能占比来看,2019年中国大陆占到全球的42%,今年将达到51%,明年则会继续攀升至63%。

另一方面,一位行业人士告诉AI 财经 社,美国自己并没有发力显示行业,在该领域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但就在几天之前,三星、LG显示断供华为高端手机面板的消息传来,主要原因是两家厂商的高端显示面板驱动芯片使用了美国技术。因此,即便它们均非美国企业,也不可向华为供货。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而国内显示行业的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还依赖日韩供应商。

中国面板行业有无被卡脖子的风险?“就看美国是否通过长臂管辖,限制日韩企业。”一位行业人士对AI 财经 社说。

依赖日韩

国内显示屏行业的一些关键设备和先进材料,依然依赖于海外供应商,集中在日韩。

在大部分手机都采用的OLED显示屏领域, 真空蒸镀机号称“屏幕界的光刻机”。 蒸镀是OLED生产工艺中的核心环节,就像光刻机之于芯片一样,蒸镀机把握着全球OLED行业命脉。京东方前工程师肖颂对AI 财经 社说:“蒸镀机理论上比光刻机还要难。”

而这项心脏技术掌握在日本佳能手中。高端蒸镀机全部来自日本一家名叫Canon Tokki的小工厂。Tokki于2007年被佳能收购。不论是三星显示部门还是国内的华星光电、京东方,想量产稳定可靠的OLED显示屏,都离不开这家企业。 但Tokki蒸镀机的年产能不到10台,单台售价过亿美元,十分昂贵且抢手。

图/视觉中国

“基本被三星买完了,国内很少抢到。”肖颂称。

三星作为Tokki早期客户,曾在2006年后者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坚持合作帮助它度过了生存危机。后来,双方签订了协议,一度每年生产的设备全部供货给三星。这也让三星在OLED抢占了先机。直到2017年Tokki产能提升后,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才拿到采购名额。

除了“屏幕界光刻机”之外,做过光刻胶市场调研的行业人士杜锋对AI 财经 社说,京东方号称现在采用的光刻胶有相当一部分是国产自研了。“但其实是日本合成橡胶公司(JSR)给它的专利授权和技术提供。”

他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内购买普通原料,然后跟日本公司提供的一些占比极低的材料,搅拌混合,在一个无尘车间内把它做成光刻胶。”

光刻胶是面板制造的上游关键原料,相关技术被美日垄断,日本在成品及上游材料方面占支配地位。“没有人家的核心原料,你是肯定做不出来的。”杜锋说, “我们只是完成了一个表面的国产化,但其实还是一个高级的组装工厂。”

除了光刻胶,能够让玻璃导电发光、最终变成屏幕的关键,是ITO靶材技术,同样被日本主导。“ITO是在玻璃上面电镀用的,是一种透明的导电材料。”肖颂告诉AI 财经 社,ITO靶材国内每年大概消耗超过1000吨,大部分特别是高端的部分均为进口。

“现在ITO靶材国内能做,但是在尺寸上突破困难,而且产出效率远赶不上国外。”基于他去年的了解, 国内可以做出的靶材长度不超过800毫米,而日韩企业可以做到3000毫米,差距明显。 资料显示,中国是ITO靶材最大的需求国,需求量占全球的25%。有统计称,2019年之前,国内ITO靶材近9成依靠进口。

而ITO靶材的生产设备“烧结炉”,顶尖的基本上也都来自日本。据称这样一台设备的售价动辄上千万元。而烧结工艺更是各家压箱底、不会售卖的秘方。

此外,面板核心材料偏光片,国内自给率也处于较低水平,仍需大量进口。目前全球偏光片产业也主要由日本日东电工、韩国三星和LG、中国台湾企业奇美材料和明基材料主导。

除了日韩,美企在高世代玻璃基板上具有较大话语权。玻璃基板是面板行业的最上游,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几个大厂瓜分。

“每一个有京东方工厂的地方,都有康宁工厂。“肖颂告诉AI 财经 社,基本上已经属于配套设施。

图/视觉中国

AI 财经 社了解到,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都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玻璃基板供应配套。京东方主要是与美国康宁合作,而华星光电则主要由日本旭硝子提供配套供应。

“康宁世界第一,其它都和它有差距,日韩也不行。”肖颂说。美国康宁参与到中国市场超过35年,在中国的17座城市建立了办公室,也是国内手机厂商外屏主要的供应商。其在中国投资巨大。截至2019年底,康宁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已超70亿美元。

美国通过康宁在面板行业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但肖颂分析,美国通过康宁打压中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中国市场是康宁除北美以外最大的市场,失去中国市场,将给双方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如果美国刻意打击,还要看日本、韩国是否跟随。单纯美国来说影响不大,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贸易连带。”肖颂称。

而造成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对外依赖的现实原因,一方面,过去大家认为,企业越大,越需要全球化,虽然上游材料设备国产化率在逐步提高,但不到万不得已,还是进口成本低。另一方面,则是国产全链条对核心技术的重视和投入都不够。过去多年,类似关键技术落后于人的呼吁很多,但改观很小。

国内双雄格局

虽然上游材料设备依赖海外,但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液晶显示面板的生产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列,在效率、竞争力、市场响应速度方面,都有着巨大优势。其中,大尺寸液晶面板中国已经处于全球领导地位。到2023年,大尺寸液晶面板中国会达到或超过全球70%的产量。

同时, 日韩企业在加速退出液晶面板业务 ,韩国两大厂商三星和LG均在今年退出,转而聚焦以OLED为代表的新型产业,而OLED显示屏更轻薄、色彩显示更佳。

图/视觉中国

分析人士告诉AI 财经 社,中国大陆面板行业崛起,产能的提升加剧了竞争,令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低迷,叠加疫情,负担进一步加重,是韩企退出的重要原因。

不过,肖颂对AI 财经 社称,三星退出液晶面板生产,是因为“其他所有的液晶厂都需要用三星的技术和设备”。“三星在用液晶技术来赚钱,然后发展OLED。”他表示,三星的技术和设备不光局限在面板生产上,面板生产的上游也依靠它。“液晶对三星来说依然有利可图。”

三星和LG显示的退出,令液晶面板的产能进一步向中国大陆集中,多家分析机构对京东方、华星光电持看涨态度。“随着面板双龙头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行业周期性显著缩短,面板价格波动将大为放缓,格局长期看好。”信达电子研究认为,此轮面板景气度上行周期将持续1-2年。

8月28日,TCL宣布以约10.8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 科技 有限公司60%的股权,以及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股权,从而获得8.5代LCD生产线。

“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最高的还是京东方,但我们并购了那几家产线后,规模基本上差不多了。“TCL华星光电LCD开发中心总经理赵斌告诉AI 财经 社。两家企业分列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出货面积第一和第二位。双雄格局的确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大陆面板显示行业的绝对话语权。

“华星更像TCL的配套企业,自给自足的感觉。“肖颂称,京东方在规模上更有优势。

“从现有液晶面板的技术格局来看,双方确实要竞争。”赵斌称,两家是不同的技术流派,华星光电采用的是VA,京东方是IPS,两者均是液晶显示器常见的面板类型,但华星光电更类似三星,京东方更像LG。

双方也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相互渗透。华星光电此前收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工厂,该厂技术流派和京东方类似。而京东方此前也期望加入苏州三星厂的竞购。“两方可能会有一个技术融合的过程。”赵斌说。

据AI 财经 社了解,华星的技术路线能为TV面板提供更好的对比度,更快的响应速度,三星、索尼的产品都属于这样的阵营。而京东方是另外一种方式,应用更广。在投资上,京东方更加多元化,华星更加聚焦。

下一代技术竞赛开启

大尺寸LCD面板已成为中国厂商的天下,但一位京东方LCD产线员工对AI 财经 社表达了悲观情绪:“要废了。”他加入京东方超过5年, 近来愈发感受到“LCD没有前景了”。

OLED取代液晶,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三星凭借先发优势已经拿下OLED市场超80%的份额。中国企业尚需时间追赶。

这是来自一线工人的直观感受。但企业的管理者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TCL赵斌认为,下一代显示技术4-5年就会比较成熟,但产品商业化可能要等到十年以后,“这十年间应该还是LCD占主流”。

但下一代显示技术——印刷OLED和Micro LED竞赛早已提前打响。目前,国内参与新技术研发及生产的企业,一类是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面板企业,另一类是传统LED芯片厂商。液晶取代CRT,液晶电视市场迎来了几十年的蓬勃发展。而目前液晶显示技术已经达到发展瓶颈。业内认为,印刷OLED、Micro/Mini LED等创新显示技术才是显示行业的未来。

OLED面板主要有两种制造工艺,一种是前文提到的蒸镀工艺,另一种就是喷墨打印,也就是印刷OLED。后者被认为能极大提高有机材料利用率,降低成本,也更适合量产。

华星光电在2015年就开展了印刷OLED的布局,2016年建了国内首条针对G4.5代试验线,今年跟日本TJP合作,利用其在日本的产线进行OLED量产屏的开发。

图/视觉中国

据赵军介绍,在2022年到2023年间,华星将会投建第一条8.5代线的印刷OLED工厂。“如果能实现的话,相信是世界第一条高世代柔性印刷OLED产线。”赵军称。

而Micro LED被认为是显示技术的”终极形态”,其直接由像素点产生颜色,从而提高了色彩表现。媒体报道,华星已经实现了mini背光产品的样板出库,预计明年产出。mini LED被认为是向Micro LED的过渡产品。

京东方对印刷OLED也有持续投入,在合肥的实验线上进行技术、工艺、量产效率、成本对比评估。但据京东方EVP、显示与传感器件事业群CEO高文宝回复投资者提问中提到,京东方尚没有确定最终的技术路线,暂时也没有相关的产能建设计划。在Mini LED技术方面,京东方也在研发,预计今年4季度量产出货。

分析师预计,中国面板企业未来的规模效应将带来盈利的快速增长,有了资金支持,中国在更先进的microLED面板技术上将有机会赶上韩国面板企业。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肖颂、杜锋为化名)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368.html
主打悬疑推理 故事性很强 定档 井柏然周依然主演 新生
世体 巴萨本赛季联赛的电视观众数 在西班牙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