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降准预期发酵 公开市场操作月内突然放量

市场关注

在连续18个工作日保持“地量”操作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突然放量,引发市场关注。

5月29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月末流动性平稳,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公告显示,中标利率为1.80%,与此前持平。

这是5月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首次放量,此前均保持在20亿元水平。从资金面来看,5月量平价稳,短期流动性较为充裕。

6月,正逢季末年中时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有望略加快,缴税缴准等对资金面将构成扰动。

综合多位市场专家观点来看,6月资金面扰动因素有所增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有望适度加大,以确保资金面平稳跨季。接下来,总量宽货币工具或仍有运用空间。

公开市场操作放量

29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放量。

在开展2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的情况下,由于当日有2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248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5月第一个工作日(5月6日)起,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量已连续18个工作日保持在20亿元水平。

谈及央行为何突然放量操作,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近几日,市场利率小幅回升,反映月末临近资金面略有收敛,央行适度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满足机构资金需求,稳定市场预期,确保资金面平稳跨月。

28日,短端利率涨跌互现。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隔夜品种上行4.3个基点,报1.81%;7天期Shibor下行0.3个基点,报1.885%;DR007(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质押回购利率)加权平均利率上升至1.8969%,高于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购利率)水平。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临近月末,各期限拆借利率、回购利率涨跌不一,反映出资金利率在偏低水平和低波动性背景下敏感性仅有窄幅抬升,当前资金供给宽裕有度、银行间流动性宽松有序、资金面整体表现稳健有章的态势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前期逆回购操作保持日均20亿元水平是得宜的、合理的。

在市场看来,5月以来公开市场操作资金投放量较少,且央行逆回购余额低于历史同期水平,显示出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充裕状态。

5月以来,资金面延续宽松,市场利率低位运行。以DR007为例,5月期间,基本在1.8009%至1.8969%的区间内波动,在月初、月末相对波动较大,资金面依旧保持较强的稳定性。

周茂华

流动性分层消失

在4月末节点,市场曾普遍预期,5月政府债发行放量、禁止手工补息等因素或使得5月资金面的不确定性上升。

然而,5月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主要货币市场利率上行,但上升幅度有限,最为主要的7天回购利率R007(银行间市场7天质押回购利率)与DR007始终围绕政策利率浮动。

“整体看,市场利率继续围绕逆回购政策利率附近波动,反映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周茂华说。

而受防范资金空转套利、银行加码压降存款端成本等因素影响,近一段时间,金融体系资金面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二季度以来,非银流动性分层现象逐步缓和,尤其近期R-DR(后者基本以银行为交易对象,前者还包括非银金融机构)利差大幅收敛且几近倒挂。

所谓“流动性分层”,是指银行间资金利率维持历史低位,然而银行与非银融资利差却攀至历史偏高水平。

梳理来看,5月以来DR001、DR007保持基本稳定,交易所质押式回购利率GC001、GC007等却一路走低,甚至同期限品种的利率出现倒挂。这反映出在银行间资金面保持充裕的同时,非银体系流动性也非常宽松。

根据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指数周报,从资金价格来看,在5月20日至24日当周,主要货币市场利率均上升,但上升幅度有限,且主要的7天回购利率近期持续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在隔夜回购利率中,R001和DR001均值分别为1.81%和1.77%,分别较前一周上升2.95BP(基点)和3.94BP。在7天回购利率中,R007与DR007均值分别为1.84%和1.83%,分别较前一周上升0.51BP和0.87BP。

第一财经研究院认为,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之间几乎不存在流动性分层的现象。在5月20日至24日当周,R007与DR007之间的差值在1BP以下。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资金分层消失并非源于上游资金供给充足,而是因为下游对资金的需求减弱。一方面,存款降息与业内监管导致银行体系负债端揽储压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监管对银行高息存款的整改推动大量表内存款流入资管产品,同时,目前期限利差收缩到了极低的位置,杠杆策略收益极低,也会导致非银端对短期资金的需求减弱。

不过,资金分层消失背后仍存隐忧。明明认为,流动性上游融出持续减少最终会导致稳定的资金面环境被破坏,考虑到政府债供给提速和银行本身就是重要配置方,目前资金面的不稳定性正在抬升。

周茂华也认为,到季末年中时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有望加快、缴税缴准等将对资金面构成扰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有望适度加大。在宏观政策继续偏积极、公开市场到期量相对不大、央行呵护资金面等情况下,预计6月资金面有望平稳跨季。

宽货币工具仍有运用空间

考虑到6月政府债供给还可能给资金面造成一定扰动,以及企业分红购汇、金融机构年中考核等因素影响,近期市场对降准的讨论也重新增多。

4月经济数据修复放缓。政治局会议对总量宽货币工具表述较为积极:“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5月23日,发改委、央行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更是让市场对接下来货币政策操作充满期待。

华西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往后看,下半年通过下调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引导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降息的确定性或较强。不过,降LPR的前提是商业银行净息差合理且稳定,压降银行资产收益的同时,存款利率或同样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银行

“我国总量宽货币工具或仍有运用空间。”明明认为,从内部来看,4月经济增长动能边际放缓,需求端内生修复动能尚未提速,总量宽货币工具进一步发力刺激需求改善的必要性仍然较高。从外部看,欧洲央行近期释放鸽派信号,表明6月降息可能性较高;结合欧美货币政策周期错位历史来看,欧央行先于我国而我国先于美联储开启宽货币周期的案例并不罕见,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环境或进一步好转。

利率招标

另有不少业内专家则认为,接下来如果政府债发行持续上量,央行有可能采取降准等相对积极的手段进行对冲,降准的概率大于降息。

中邮证券固收分析师梁伟超认为,从微观层面来看,5月初资金分层缓解并非来自流动性总量的宽松,更多是市场风格和机构行为变化的结果。同业存单与资金面的表现也出现背离,银行负债端印证了流动性总量的收敛。基础货币的供需矛盾正在累积,4月以来央行操作以回收为主,2月降准释放效应仍在消耗,未来对于基础货币的需求将随缴准规模的累积和政府债券发行的冲击而放大。

流动性

从政策方向来看,梁伟超判断,降准优先级可能高于降息落地,二季度降准窗口的打开更利于配合财政政策的发力。

水平

央行开展大规模逆回购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简单解释就是主动借出资金,获取债券质押的交易就称为逆回购交易,此时投资者就是接受债券质押,借出资金的融出方。 2012年7月3日,央行连续实施巨额逆回购,两周逆回购累计释放资金规模已达2680亿元。 2012年8月21日,央行再推逆回购,短期降准无望。 2012年10月30日央行上午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开展两期共3950亿元逆回购操作,创史上单日新高。

为什么要正回购?为什么要逆回购?要详细说明哦!!!

先是逆回购,继而意外正回购,接着再度意外逆回购。 显然,就现阶段操作特点来看,央行货币政策宽松模式已然转变。 4月以来市场流动性一直不宽裕,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呼声日益高涨。 不过央行显然有自己的考虑,存准率一直未见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倒十分频繁,连续两周进行正逆回购交替操作并再启国库现金定存向市场注入大量现金,相比于降准的一次性释放资金量,央行更倾向于以逆回购、国库定存等更为直接明确而力度较弱的方式来缓步稳定地引导市场利率和调节资金面。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从这些举动看,央行更倾向于保持市场流动性的适度宽裕和基本稳定,而对于流动性的全面放松则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然而,除了更倾向于短期工具之外,在分析人士看来,央行正、逆回购交替进行,也折射出当前货币政策的两难困境。 一方面,自4月16日开始农产品价格又出现反弹,机构以此判断4月通胀回落幅度或许很有限,央行在放松货币政策力度方面自然较谨慎。 同时,货币宽松政策背后的掣肘因素还有地产调控,开发商的融资渠道不仅仅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还有其他直接或间接的融资渠道,货币政策若有宽松的趋势,房地产市场也会间接受益。 但另一方面,在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20.5%的历史高位时,3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仍达到2.2%的水平,折射出流动性仅仅是停留在银行体系内部,而实体经济对信贷需求仍然不足,仅仅依靠货币政策的刺激,对提振经济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在此背景下,机构普遍认为目前流动性放松不能过度,降准时机还不成熟,本月降低存准率预期或将再次落空。

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是好是坏?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边际效果将日益明显在1月份CPI低于预期且控制新增货币和信贷增速初见成效情况下,市场部分人士预测短期货币政策不会再有大的动作,但令他们意外的是,央行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去年11月以来连续第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也因此再创历史新高。 我们认为,这一举动表明,央行预防春节后银行产生放贷冲动,抑制货币增速过快增长态度坚决,而这将有利于政策效果的实现。 控制流动性压力仍大虽然1 月份新增信贷低于市场预期,但从媒体报道数家银行2月信贷额度在两天内用完,可见当前信贷增长压力依旧很大,这也使得央行不敢放松对于银行的流动性控制。 节后随着大规模资金返回银行,银行间市场重归流动性充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Shibor一周市场利率从8.0%以上的高位回落至2.79%左右,接近历史平均水平。 按照央行历年春节后的公开市场操作惯例,应该回笼这些货币,即便是央行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2009年也不例外,该年春节后第一周央行就回笼了1040亿元。 但今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过程却遇到了一个麻烦,使得回笼货币的目标难以实现,那就是央票一级市场收益率和二级收益率差距过大,如即便央行节后逐渐提高了央票发行利率,但3月和1年期央票收益率仍与二级市场收益率差30和47个基点。 在此情况下,央行很难不顾成本地大规模发行票据以回笼货币,这样产生的后果就是节后回笼目标难以实现,如节后两周出现了净投放1330亿元,而未来央行还面临更大的回笼货币压力,如2、3月份央行净投放规模达到3630亿元和6870亿元。 这种压力使得央行不得不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样一方面成本较低,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冲2月份形成的3630亿元市场净投放,达到减弱银行放贷冲动的目的。 而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除了缩减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动性,抑制银行放贷冲动外,还有减弱货币增速的意图。 从当前来看,虽然1月M2增速同比增长17.2%,比上年末低2.5个百分点。 但是仍与央行年初确定的16%目标有一定距离,央行未来仍面临较大的货币控制压力。 由于社会通胀预期水平较高,今年1月份现金新增量达到惊人的亿元,现金存量同比增加42.5%,这就意味着包含了现金范畴的基础货币增速也面临较大的上行压力。 央行为了控制货币增速,就不得不抑制货币乘数,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控制货币乘数比较好的手段。 提准效果日益明显由于存款准备金率水平越来越高,其政策边际效果将会比以前更加明显。 2009年12月银行系统超储率高达3.13%,而去年12月超储率只有2%,其中大型银行超储率已经回落到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0.9%,在超储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央行1月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动作就触发了银行间市场较大的波动,如一些1月份放贷较猛的银行由于对流动性压力估计不足,最后只能通过匆忙卖出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以上交存款准备金,由此造成1月中下旬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 目前这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至于产生1月份那样大的震动,因为银行春节后通常会释放出的大约0.5%水平的超储率有助于银行应付这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且2月份外汇占款增量增加有助改善银行的流动性,但不容忽视的是,对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会促使银行谨慎运用资产,这在热钱流出新兴市场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推升银行间市场利率逐步上行,而当货币市场利率提高之后,银行就不得不提高贷款上浮程度,从而起到抑制信贷需求的作用。 这样的边际作用点正逐渐来临,如当前对贷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Shibor一年期利率已达到4.45%,与2008年政策紧缩期的最高点4.7%已经相距不远了,这意味着央行未来只需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2次,或再配合加息1-2次,就可以比较有效地实现抑制银行信贷增速的目的,这个时期大概会出现在今年4月份左右,而在信贷整体增速得到逐步控制后,央行对所有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就会随之大大下降,而可以采取针对那些信贷增长仍然较快的银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4074.html
俄罗斯能源部停止公布汽油产量统计数据
产能过剩论 业界专家批驳中国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