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区域已封闭 景区开放不到一年 江苏常州一凉亭遭雷击致6死10伤

8月11日20时36分,江苏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遭遇强对流天气,雷击致芳茂山公园一处凉亭坍塌,有躲雨群众被困凉亭。截至8月12日凌晨,6名重伤者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0人伤情稳定。

多名附近居民告诉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事发时雷声很大,被雷击中的是公园一处盖在桥上的凉亭,该景区开放时间不到一年,目前涉事桥面已封锁。

8月11日晚,江苏常州经开区出现雷击事件。现场视频及图片显示,被雷击中的凉亭是常州经开区芳茂山公园一处建于桥上的凉亭。当晚在另一处凉亭避雨的市民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当时雨挺大的,大部分人都是周边到这里乘凉的,凉亭是半开放式的,事发时电闪雷鸣,后来听说桥上凉亭被雷击了。”该居民表示,这个公园开放不到一年,目前被雷击倒塌的凉亭及周围桥面,已经拉起警戒线。

常州经开区官方通报显示,事发后,市区两级公安、应急、消防、卫健等部门全力开展救援处置。截至当晚23时,搜救工作结束,16名伤者全部送医救治,其中6人重伤。截至12日2时许,6名重伤者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0人伤情稳定,已安排专人做好家属、伤者安抚工作。目前,调查和善后处理正在积极展开中。下一步,将对相关公共设施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安全。

据常州市官方消息显示,2023年11月芳茂山公园正式开放。横山桥镇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芳茂山一期通过项目整治增加了8.6公顷的林地。同时,把芳茂山历史遗留资源通过整治项目恢复起来,重塑了原始地貌景观。另据招标信息显示,芳茂山片区生态整治项目一期中标价格超387万元,涉及绿化、管道、古建筑工程等多个项目。

事故发生后,关于景区建筑的避雷设施及户外防雷安全受到关注,凉亭为何被雷袭击成了一个焦点问题。

对此,长期从事建筑行业的王姓工程师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根据现有建筑规范,景区建筑从保护建筑和游客安全角度考虑,无论是木质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都要安装避雷针。如果周围没有安装避雷针的高层建筑,加上凉亭没有避雷针引雷接地,就容易引发雷击事故。因此,还需要调取修建时的报批等相关手续,查找雷击事故原因。此外,如果避雨时打电话、玩手机也容易出现雷击事故。

在户外遇到强对流的雷雨天气,需要有哪些安全防护意识?福建气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夏季雷雨天气多,雷击事故也较为普遍。在景区遇到雷雨天气,最好到密闭空间或车里躲雨,并关闭门窗。如果周围没有遮挡物,建议保持下蹲姿势,尽量将身体贴近地面,但不能躺在地上。另外,不建议到没有避雷设施的小凉亭等建筑内避雨。若已经进入半开放凉亭躲雨,要避免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防止引雷出现雷击事故。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关于雷击的知识

防雷击知识普及雷击简介实际上,雷电就是巨大的电火花。 当闪电从地面急冲到云层或从云层急冲到地面时,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它也可以在云层中或云层之间传递。 构成风暴云层的气流,可在云层内分离出强电能。 正电流聚集在云层的下部,负电流聚集在云层的上部或地面上,就象电磁一样,正、负电相互吸引。 经不断传递,正、负电流相碰,形成巨大电火花,于是形成闪电。 由于光速比声速大约快100万倍,所以,在闪电与伴随的雷声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差。 你与风暴的距离,可通过数闪电与雷声出现的时间差的秒数,再除以5米计算,其得数就是你与风暴距离的英里数,即:你与风暴的距离(英里)=闪电与雷声出现的时间差(秒)/5(米)。 雷声是闪电成百万伏的电流碰击所造成的空气热膨胀爆炸而形成的。 雷声本身无伤害作用。 在雷雨中遭雷击的可能性很小,不过,雷电交加现象不能完全准确预测,所以应小心防范,减少危险。 闪电总是蜿蜓曲折沿着电阻最小的路径行进。 它在空中的路径完全取决于空中的电场和电荷分布,而通常只在离地面十几米至百米高度时,才受到地面状况的影响。 一般说来,地面导电性能好,有突出的高大物体等,都易遭受雷击。 例如导电性能好的金属矿物地质条件就比一般地质条件更易遭雷击,湿土的雷击机会就比干土、沙地和岩石地面要多,水面比旱地易遭雷击,高楼、烟囱这些突出建筑物就比平地易遭雷击,山地就比谷地易遭雷击。 雷电伤人的四种方式雷电对人的伤害方式,归纳起来有四种形式,即:直接雷击、接触电压、旁侧闪击和跨步电压。 直接雷击:在雷电现象发生时,闪电直接袭击到人体,因为人是一个很好的导体,高达几万到十几万安培的雷电电流,由人的头顶部一直通过人体到两脚,流入到大地。 人因此而遭到雷击,受到雷电的击伤,严重的甚至死亡。 接触电压:当雷电电流通过高大的物体,如高的建筑物、树木、金属构筑物等泄放下来时,强大的雷电电流,会在高大导体上产生高达几万到几十万伏的电压。 人不小心触摸到这些物体时,受到这种触摸电压的袭击,发生触电事故。 旁侧闪击:当雷电击中一个物体时,强大的雷电电流,通过物体泄放到大地。 一般情况下,电流是最容易通过电阻小的通道穿流的。 人体的电阻很小,如果人就在这雷击中的物体附近,雷电电流就会在人头顶高度附近,将空气击穿,再经过人体泄放下来。 使人遭受袭击。 跨步电压:当雷电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就会产生一个电位场。 电位的分布是越靠近地面雷击点的地方电位越高;远离雷击点的电位就低。 如果在雷击时,人的两脚站的地点电位不同,这种电位差在人的两脚间就产生电压,也就有电流通过人的下肢。 两腿之间的距离越大,跨步电压也就越大。 针对上述四种雷电袭击人的方式,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什么样的人容易遭雷击人遭闪电击中的几率最多也就是1∶60万。 闪电本身次数并不增多,一天是800万次。 美国有人数过,根据保险公司统计,每年有600人左右遭雷击,现在已增至1500人。 有一些科学家将这归咎于男性的性激素——睾丸激素。 因为遭雷击的86%都是男人。 他们强调一点:在一组人中,那些睾丸激素多的人遭雷击的几率大。 遭受雷击的人为什么居然还能活命?应该说,几千万伏特的电荷和几十万安培的电流瞬间就能让人毙命,可有些人却活了下来。 有人认为闪电和裸露的电线不是一回事。 有时闪电甚至都不会在身体上留下任何痕迹,但是穿透了内脏。 或者恰恰相反,只从外面一过,燎着了衣服,烧着了皮鞋。 强大的电流有时是在几百万分之一秒的瞬间“击透”全身,所以未能总是烧成灰烬。 关键是要看体内器官和组织平均值为700欧姆的抵抗力,这个抵抗力越大,后果便越严重。 人遭雷击时首先是作为体内电路的神经纤维“起火”,不过最多是其保护膜受损,这种保护膜就其实质很像电线中的绝缘体。 人遭雷击恢复常态后,甚至都没能感觉到有什么变化。 有时得几个月后才有所感觉,到那时神经纤维开始“变短”,在一些不该有的地方有了接触。 安全守则总的原则:一是人体的位置尽量降低,以减少直接雷击的危险;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部分如双脚要尽量靠近,与地面接触越小愈好,以减少“跨步电压”。 1.在雷电交加时,感到皮肤刺痛或头发竖起,是雷电将至的先兆,应立即躲避。 躲避不及,要立即贴近地面。 受到雷击的人可能被烧伤或严重休克,但身上并不带电,可以安全地加以处理。 2.如果身处树木、楼房等高大物体,就应该马上离开。 如果来不及离开高大的物体,应该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下,坐在上面,采用下蹲的避雷姿势,注意双脚并拢。 双手合拢切勿放在地面上。 千万不可躺下,这时虽然高度降低了,却增大了“跨步电压”的危险。 水能导电,所以潮湿的物体并不绝缘。 3.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悬岩下躲避雷雨,因为这些地方会成为火花隙,电流从中通过时产生电弧可以伤人。 但深邃的山洞很安全,应尽量往里面走。 尽量躲到山洞深处,你的两脚也要并拢,身体也不可接触洞壁,同时也要把身上的带金属的物件,如手表、戒指、耳环、项链等物品摘下来,还有金属工具也要离开身体,把它们放到一边。 4.远离铁栏及其他金属物体。 并非直接的电击才足以致命。 闪电击中导电体后,电能是在瞬间释放出来的,向两旁射出的电弧远达好几米。 此外,炽热的电光使四周空气急剧膨胀,产生冲击波。 这些冲击波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若在近处听到,强大的声波可能震伤肺部,严重时可把人震死。 5.雷雨时如果身在空旷的地方,应该马上蹲在地上,这样可减少遭雷击的危险。 不要用手撑地,这样会扩大身体与地面接触的范围,增加遭雷击的危险。 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头,因为头部最易遭雷击。 6.空旷地带和山顶上的孤树和孤立草棚等应该回避,因为它们易遭雷击。 这时如在其中避雨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站在向两旁伸展很远的低枝下面。 但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如果野外有片密林,一时又找不到其它避雷场所,那么也可以利用密林来避雷,因为密林各处遭受雷击的机会差不多。 这时只要不站在树林边缘,最好选择林中空地,双脚合拢,与四周各树保持差不多的距离就行了。 7.原则上说,雷电期间应尽量回避未安装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如高塔、大吊车、开阔地的干草堆和帐蓬等,也不要到山顶或山梁等制高点去。 不要靠近避雷设备的任何部分。 铁路、延伸很长的金属栏杆和其他庞大的金属物体等也应回避。 8.如果你在江、河、湖泊或游泳池中游泳时,遇上雷雨则要赶快上岸离开。 因为水面易遭雷击,况且在水中若受到雷击伤害,还增加溺水的危险。 另外,尽可能不要呆在没有避雷设备的船只上,特别是高桅杆的木帆船。 9.如正在驾车,应留在车内。 车壳是金属的,因屏蔽作用,就算闪电击中汽车,也不会伤人,因此,车厢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 但是雷电期间最好不要骑马、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和开敝蓬拖拉机。 户外避雷守则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身高在这些树木和岩石高度的1/5~1/10以下时,比较安全。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要把带在身上的一切 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尤其金属框的眼镜一定要拿下来。 不要靠近避雷设备的任何部分;尽量不要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不要接打手机。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相互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在遭受直接雷击后传导给他人。 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雷电抢救遭雷击不一定致命。 许多人都曾逃过大难,只感到触电和遭受轻微烧伤而已。 也有人遭雷击可能导致骨折(因触电引起肌肉痉挛所致),严重烧伤和其它外伤。 雷电伤人是经常发生的,如不躲避或避雷措施不当就会遭受很大威胁。 据报道,在瑞士,每百万人口当中,每年约有10人遭受雷击;而美国,每年死于雷击事故的人数比死于飓风的人还多;在日本,1968年竟发生一起闪电击毙11名儿童的事故。 因此,我们有必要懂得防雷的具体措施及遭雷击后的抢救方法。 雷电伤人主要是强大的雷电电流的作用。 它对人体的主要危险。 往往不是灼伤。 如果雷电击中头部,并且通过躯体传到地面,会使人的神经和心脏麻痹,就很可能致命。 人受雷电电流冲击后,心脏不是停止跳动,就是跳动速率极不规则,发生颤动。 这两种情况都使血液循环中止,造成脑神经损伤,人在几分钟内就可以死亡。 遭雷击后抢救及时还是有可能复活的。 有时即使感受不到受害者的呼吸和脉搏,也不一定意味着“死亡”。 如能及时抢救(如人工呼吸),往往还能使“死者”恢复心跳和呼吸。 此外,雷击可能使伤者的衣服着火,也可能会熔化伤者的金属饰物和表带。 当人体被雷击中后,往往会觉得遭雷击的人身上还有电,不敢抢救而延误了救援时间,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如果出现了因雷击昏倒而“假死”的状态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救护方法如果触电者昏迷,把他安置成卧式,使他保持温暖、舒适。 立即施行触电急救、人工呼吸是十分必要的。 1.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雷击后进行人工呼吸的时间越早,对伤者的身体恢复越好,因为人脑缺氧时间超过十几分钟就会有致命危险。 如果能在4分钟内以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让心脏恢复跳动,可能还来得及救活。 2.对伤者进行心脏按摩,并迅速通知医院进行抢救处理。 如果遇到一群人被闪电击中,那些会发出呻吟的人不要紧,应先抢救那些已无法发出声息的人。 3.如果伤者衣服着火,马上让他躺下,使火焰不致烧及面部。 不然,伤者可能死于缺氧或烧伤。 也可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把伤者裹住以扑灭火焰。 伤者切勿因惊慌而奔跑,这样会使火越烧越旺,可在地上翻滚以扑灭火焰,或趴在有水的洼地、池中熄灭火焰。 用冷水冷却伤处,然后盖上敷料,例如用折好的手帕清洁一面盖在伤口上,再用干净布块包扎。 附:天象一般规律A.天气变好的征兆1.白天时,谷风一般自下而上吹,在夜间则正好相反,一般从峰顶吹向山谷下方。 2.白天(特别是早上)可见山口一朵朵的云团逐渐分化为雾气,并逐渐消散。 3.傍晚日落时,在西方山谷上空出现一片片橙色或玫瑰色晚霞(火烧云)。 4.傍晚时山下有雾,而且天气较凉(入夜寒),说明第二天天气可能较好。 5.清晨草地见有露水和霜冻。 6、星光稳定,很少闪烁。 B.天气变坏的征兆1.白天,谷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夜间从山谷吹向山顶。 2.早晨出现绢云,而后黑云增多,并徐徐下沉。 3.云团行走很快,并有增多的趋势,这可能是暴风雨的前兆。 4.风向突然变化,并越来越大,同时还伴有乌云吹来。 5.在干热或雾气弥漫过后,突然能见度转好。 6.清晨雾满山谷,至晚仍不消散。 7.白天太阳周围出现大晕圈,夜间月亮周围出现小晕圈,这是大风的征兆。 8.在黎明前星光闪烁不定。 9.傍晚气温增高,夜间很暖、闷热。 10.半山谷的云雾上升,可能是暴风雨将来的征兆。 ============游客使用手机引发长城雷击事件作者:卢亭 王文强 出处: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 阿俊针对23日居庸关长城部分游客遭雷击的事件,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昨日邀请昌平区气象局局长与几位气象专家共赴现场分析雷电袭击游客的原因。 专家们在考察后认为,游客遭雷击系在雷雨天气使用手机引发感应雷所致。 专家们根据现场防雷设施的安置,以及高于和低于遭雷击游客当时所处的烽火台区域的游客均未遭受雷击情况,与事发时有游客使用手机等情况进行各方面的勘查分析论证后,专家们认为在雷雨天气使用手机引发感应雷是雷电袭击游客的主要原因。 据专家介绍,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能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收集引导雷电。 在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发射电磁波,如遇高空向下电流极易造成雷击;在雷雨天气,手机开通电源都极易引来感应雷,而在雷击区打手机,手机无疑就充当了避雷针的角色。 而且据研究,如果手机信号过强,有时连避雷针也不起作用。 因此专家提醒市民和游客,切忌在雷电时特别是在地势较为空旷、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的地方使用手机。 据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和居庸关长城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居庸关长城景区现安装有13个防雷设施。 同时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还表示,这次游客遭受雷击事件使该办事处和居庸关长城管理处都受到了很大震动,他们今后将在旅游景区内的醒目位置加设警示牌,向游客宣传在雷雨天气关闭手机等避雷常识;并在强雷雨天气将劝阻游客不要登城、登山,同时加强对游客的疏导,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市气象台专家张明英介绍,云间放电过程中,一瞬间能量特别大。 有些雷暴瞬间所释放的能量比葛洲坝电厂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产生的能量还要大,落到地面上会击毁房屋、杀伤人畜、引发火灾。 昨天下午1时许(2005年8月),一名在密云司马台长城11号烽火台上游览的希腊女游客就是因为遇到雷击,当场死亡。 电闪雷鸣时,尽量不要在户外活动,尤其要避免在树下或高压线下活动。 另外,当在野外空旷的地方遇到打雷的情况时,切记不要快跑,应该慢慢走,因为跑得越快由此形成的跨步电压越大,自己就变成了引雷体,容易发生危险。 同时,打雷时尽量不要使用手机。 ************************************************************2004年7月23日14时40分,居庸关长城地区突遭雷雨天气,数十名游客到烽火台避雨,一阵惊雷将他们纷纷击倒在地,一些人瞬时失去了知觉,至少有15人因伤住进医院。 昌平区气象局专家赴现场考察后认为,游客遭雷击是在雷雨天气使用手机引发感应雷所致。 有气象专家分析,无论是乌云压顶或朗朗晴天,大气电场总是存在的,山区、河岸、湖边等地是雷电的高发区。 雷电灾害主要是通过云、地之间的放电过程形成的,突出地面越高和导电性能越好的物体,就越容易成为落雷点。 专家提示进入夏季雷雨季节,雷击灾害呈上升趋势,我国一些名山景区每年都会发生游客遭雷击的事故。 对户外旅游者来说,出行应谨防雷击。 专家提醒市民和游客,不要在地势空旷、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的地带使用手机。 不要在离电源、大树和电线杆较近处避雨,回避湖池等有水的地方及孤立的茅草棚、茅屋、凉亭等易受雷击的建筑,应寻找低洼地带,双脚并拢,采取蹲坐姿势,尽量降低身体高度。 在空旷场地不要将金属骨架的雨伞扛在肩上,雷雨天气不宜使用、接触电器设备等,最大限度避免雷击灾害。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学习的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呵呵

晴天为什么 不受雷击

雷击简介 实际上,雷电就是巨大的电火花。 当闪电从地面急冲到云层或从云层急冲到地面时,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它也可以在云层中或云层之间传递。 构成风暴云层的气流,可在云层内分离出强电能。 正电流聚集在云层的下部,负电流聚集在云层的上部或地面上,就象电磁一样,正、负电相互吸引。 经不断传递,正、负电流相碰,形成巨大电火花,于是形成闪电。 由于光速比声速大约快100万倍,所以,在闪电与伴随的雷声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差。 你与风暴的距离,可通过数闪电与雷声出现的时间差的秒数,再除以5米计算,其得数就是你与风暴距离的英里数,即:你与风暴的距离(英里)=闪电与雷声出现的时间差(秒)/5(米)。 雷声是闪电成百万伏的电流碰击所造成的空气热膨胀爆炸而形成的。 雷声本身无伤害作用。 在雷雨中遭雷击的可能性很小,不过,雷电交加现象不能完全准确预测,所以应小心防范,减少危险。 闪电总是蜿蜓曲折沿着电阻最小的路径行进。 它在空中的路径完全取决于空中的电场和电荷分布,而通常只在离地面十几米至百米高度时,才受到地面状况的影响。 一般说来,地面导电性能好,有突出的高大物体等,都易遭受雷击。 例如导电性能好的金属矿物地质条件就比一般地质条件更易遭雷击,湿土的雷击机会就比干土、沙地和岩石地面要多,水面比旱地易遭雷击,高楼、烟囱这些突出建筑物就比平地易遭雷击,山地就比谷地易遭雷击。 雷电伤人的四种方式 雷电对人的伤害方式,归纳起来有四种形式,即:直接雷击、接触电压、旁侧闪击和跨步电压。 直接雷击:在雷电现象发生时,闪电直接袭击到人体,因为人是一个很好的导体,高达几万到十几万安培的雷电电流,由人的头顶部一直通过人体到两脚,流入到大地。 人因此而遭到雷击,受到雷电的击伤,严重的甚至死亡。 接触电压:当雷电电流通过高大的物体,如高的建筑物、树木、金属构筑物等泄放下来时,强大的雷电电流,会在高大导体上产生高达几万到几十万伏的电压。 人不小心触摸到这些物体时,受到这种触摸电压的袭击,发生触电事故。 旁侧闪击:当雷电击中一个物体时,强大的雷电电流,通过物体泄放到大地。 一般情况下,电流是最容易通过电阻小的通道穿流的。 人体的电阻很小,如果人就在这雷击中的物体附近,雷电电流就会在人头顶高度附近,将空气击穿,再经过人体泄放下来。 使人遭受袭击。 跨步电压:当雷电从云中泄放到大地时,就会产生一个电位场。 电位的分布是越靠近地面雷击点的地方电位越高;远离雷击点的电位就低。 如果在雷击时,人的两脚站的地点电位不同,这种电位差在人的两脚间就产生电压,也就有电流通过人的下肢。 两腿之间的距离越大,跨步电压也就越大。 针对上述四种雷电袭击人的方式,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什么样的人容易遭雷击 人遭闪电击中的几率最多也就是1∶60万。 闪电本身次数并不增多,一天是800万次。 美国有人数过,根据保险公司统计,每年有600人左右遭雷击,现在已增至1500人。 有一些科学家将这归咎于男性的性激素——睾丸激素。 因为遭雷击的86%都是男人。 他们强调一点:在一组人中,那些睾丸激素多的人遭雷击的几率大。 遭受雷击的人为什么居然还能活命?应该说,几千万伏特的电荷和几十万安培的电流瞬间就能让人毙命,可有些人却活了下来。 有人认为闪电和裸露的电线不是一回事。 有时闪电甚至都不会在身体上留下任何痕迹,但是穿透了内脏。 或者恰恰相反,只从外面一过,燎着了衣服,烧着了皮鞋。 强大的电流有时是在几百万分之一秒的瞬间“击透”全身,所以未能总是烧成灰烬。 关键是要看体内器官和组织平均值为700欧姆的抵抗力,这个抵抗力越大,后果便越严重。 人遭雷击时首先是作为体内电路的神经纤维“起火”,不过最多是其保护膜受损,这种保护膜就其实质很像电线中的绝缘体。 人遭雷击恢复常态后,甚至都没能感觉到有什么变化。 有时得几个月后才有所感觉,到那时神经纤维开始“变短”,在一些不该有的地方有了接触。 安全守则 总的原则:一是人体的位置尽量降低,以减少直接雷击的危险;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部分如双脚要尽量靠近,与地面接触越小愈好,以减少“跨步电压”。 1.在雷电交加时,感到皮肤刺痛或头发竖起,是雷电将至的先兆,应立即躲避。 躲避不及,要立即贴近地面。 受到雷击的人可能被烧伤或严重休克,但身上并不带电,可以安全地加以处理。 2.如果身处树木、楼房等高大物体,就应该马上离开。 如果来不及离开高大的物体,应该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下,坐在上面,采用下蹲的避雷姿势,注意双脚并拢。 双手合拢切勿放在地面上。 千万不可躺下,这时虽然高度降低了,却增大了“跨步电压”的危险。 水能导电,所以潮湿的物体并不绝缘。 3.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悬岩下躲避雷雨,因为这些地方会成为火花隙,电流从中通过时产生电弧可以伤人。 但深邃的山洞很安全,应尽量往里面走。 尽量躲到山洞深处,你的两脚也要并拢,身体也不可接触洞壁,同时也要把身上的带金属的物件,如手表、戒指、耳环、项链等物品摘下来,还有金属工具也要离开身体,把它们放到一边。 4.远离铁栏及其他金属物体。 并非直接的电击才足以致命。 闪电击中导电体后,电能是在瞬间释放出来的,向两旁射出的电弧远达好几米。 此外,炽热的电光使四周空气急剧膨胀,产生冲击波。 这些冲击波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若在近处听到,强大的声波可能震伤肺部,严重时可把人震死。 5.雷雨时如果身在空旷的地方,应该马上蹲在地上,这样可减少遭雷击的危险。 不要用手撑地,这样会扩大身体与地面接触的范围,增加遭雷击的危险。 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头,因为头部最易遭雷击。 6.空旷地带和山顶上的孤树和孤立草棚等应该回避,因为它们易遭雷击。 这时如在其中避雨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站在向两旁伸展很远的低枝下面。 但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如果野外有片密林,一时又找不到其它避雷场所,那么也可以利用密林来避雷,因为密林各处遭受雷击的机会差不多。 这时只要不站在树林边缘,最好选择林中空地,双脚合拢,与四周各树保持差不多的距离就行了。 7.原则上说,雷电期间应尽量回避未安装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如高塔、大吊车、开阔地的干草堆和帐蓬等,也不要到山顶或山梁等制高点去。 不要靠近避雷设备的任何部分。 铁路、延伸很长的金属栏杆和其他庞大的金属物体等也应回避。 8.如果你在江、河、湖泊或游泳池中游泳时,遇上雷雨则要赶快上岸离开。 因为水面易遭雷击,况且在水中若受到雷击伤害,还增加溺水的危险。 另外,尽可能不要呆在没有避雷设备的船只上,特别是高桅杆的木帆船。 9.如正在驾车,应留在车内。 车壳是金属的,因屏蔽作用,就算闪电击中汽车,也不会伤人,因此,车厢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 但是雷电期间最好不要骑马、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和开敝蓬拖拉机。 户外避雷守则 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身高在这些树木和岩石高度的1/5~1/10以下时,比较安全。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要把带在身上的一切 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尤其金属框的眼镜一定要拿下来。 不要靠近避雷设备的任何部分;尽量不要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不要接打手机。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相互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在遭受直接雷击后传导给他人。 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雷电抢救 遭雷击不一定致命。 许多人都曾逃过大难,只感到触电和遭受轻微烧伤而已。 也有人遭雷击可能导致骨折(因触电引起肌肉痉挛所致),严重烧伤和其它外伤。 雷电伤人是经常发生的,如不躲避或避雷措施不当就会遭受很大威胁。 据报道,在瑞士,每百万人口当中,每年约有10人遭受雷击;而美国,每年死于雷击事故的人数比死于飓风的人还多;在日本,1968年竟发生一起闪电击毙11名儿童的事故。 因此,我们有必要懂得防雷的具体措施及遭雷击后的抢救方法。 雷电伤人主要是强大的雷电电流的作用。 它对人体的主要危险。 往往不是灼伤。 如果雷电击中头部,并且通过躯体传到地面,会使人的神经和心脏麻痹,就很可能致命。 人受雷电电流冲击后,心脏不是停止跳动,就是跳动速率极不规则,发生颤动。 这两种情况都使血液循环中止,造成脑神经损伤,人在几分钟内就可以死亡。 遭雷击后抢救及时还是有可能复活的。 有时即使感受不到受害者的呼吸和脉搏,也不一定意味着“死亡”。 如能及时抢救(如人工呼吸),往往还能使“死者”恢复心跳和呼吸。 此外,雷击可能使伤者的衣服着火,也可能会熔化伤者的金属饰物和表带。 当人体被雷击中后,往往会觉得遭雷击的人身上还有电,不敢抢救而延误了救援时间,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如果出现了因雷击昏倒而“假死”的状态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救护方法如果触电者昏迷,把他安置成卧式,使他保持温暖、舒适。 立即施行触电急救、人工呼吸是十分必要的。 1.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雷击后进行人工呼吸的时间越早,对伤者的身体恢复越好,因为人脑缺氧时间超过十几分钟就会有致命危险。 如果能在4分钟内以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让心脏恢复跳动,可能还来得及救活。 2.对伤者进行心脏按摩,并迅速通知医院进行抢救处理。 如果遇到一群人被闪电击中,那些会发出呻吟的人不要紧,应先抢救那些已无法发出声息的人。 3.如果伤者衣服着火,马上让他躺下,使火焰不致烧及面部。 不然,伤者可能死于缺氧或烧伤。 也可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把伤者裹住以扑灭火焰。 伤者切勿因惊慌而奔跑,这样会使火越烧越旺,可在地上翻滚以扑灭火焰,或趴在有水的洼地、池中熄灭火焰。 用冷水冷却伤处,然后盖上敷料,例如用折好的手帕清洁一面盖在伤口上,再用干净布块包扎。 附:天象一般规律 A.天气变好的征兆 1.白天时,谷风一般自下而上吹,在夜间则正好相反,一般从峰顶吹向山谷下方。 2.白天(特别是早上)可见山口一朵朵的云团逐渐分化为雾气,并逐渐消散。 3.傍晚日落时,在西方山谷上空出现一片片橙色或玫瑰色晚霞(火烧云)。 4.傍晚时山下有雾,而且天气较凉(入夜寒),说明第二天天气可能较好。 5.清晨草地见有露水和霜冻。 6、星光稳定,很少闪烁。 B.天气变坏的征兆 1.白天,谷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夜间从山谷吹向山顶。 2.早晨出现绢云,而后黑云增多,并徐徐下沉。 3.云团行走很快,并有增多的趋势,这可能是暴风雨的前兆。 4.风向突然变化,并越来越大,同时还伴有乌云吹来。 5.在干热或雾气弥漫过后,突然能见度转好。 6.清晨雾满山谷,至晚仍不消散。 7.白天太阳周围出现大晕圈,夜间月亮周围出现小晕圈,这是大风的征兆。 8.在黎明前星光闪烁不定。 9.傍晚气温增高,夜间很暖、闷热。 10.半山谷的云雾上升,可能是暴风雨将来的征兆。 ============游客使用手机引发长城雷击事件 作者:卢亭 王文强 出处: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 阿俊 针对23日居庸关长城部分游客遭雷击的事件,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昨日邀请昌平区气象局局长与几位气象专家共赴现场分析雷电袭击游客的原因。 专家们在考察后认为,游客遭雷击系在雷雨天气使用手机引发感应雷所致。 专家们根据现场防雷设施的安置,以及高于和低于遭雷击游客当时所处的烽火台区域的游客均未遭受雷击情况,与事发时有游客使用手机等情况进行各方面的勘查分析论证后,专家们认为在雷雨天气使用手机引发感应雷是雷电袭击游客的主要原因。 据专家介绍,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能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收集引导雷电。 在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发射电磁波,如遇高空向下电流极易造成雷击;在雷雨天气,手机开通电源都极易引来感应雷,而在雷击区打手机,手机无疑就充当了避雷针的角色。 而且据研究,如果手机信号过强,有时连避雷针也不起作用。 因此专家提醒市民和游客,切忌在雷电时特别是在地势较为空旷、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的地方使用手机。 据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和居庸关长城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居庸关长城景区现安装有13个防雷设施。 同时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还表示,这次游客遭受雷击事件使该办事处和居庸关长城管理处都受到了很大震动,他们今后将在旅游景区内的醒目位置加设警示牌,向游客宣传在雷雨天气关闭手机等避雷常识;并在强雷雨天气将劝阻游客不要登城、登山,同时加强对游客的疏导,以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 市气象台专家张明英介绍,云间放电过程中,一瞬间能量特别大。 有些雷暴瞬间所释放的能量比葛洲坝电厂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产生的能量还要大,落到地面上会击毁房屋、杀伤人畜、引发火灾。 昨天下午1时许(2005年8月),一名在密云司马台长城11号烽火台上游览的希腊女游客就是因为遇到雷击,当场死亡。 电闪雷鸣时,尽量不要在户外活动,尤其要避免在树下或高压线下活动。 另外,当在野外空旷的地方遇到打雷的情况时,切记不要快跑,应该慢慢走,因为跑得越快由此形成的跨步电压越大,自己就变成了引雷体,容易发生危险。 同时,打雷时尽量不要使用手机。 ************************************************************ 2004年7月23日14时40分,居庸关长城地区突遭雷雨天气,数十名游客到烽火台避雨,一阵惊雷将他们纷纷击倒在地,一些人瞬时失去了知觉,至少有15人因伤住进医院。 昌平区气象局专家赴现场考察后认为,游客遭雷击是在雷雨天气使用手机引发感应雷所致。 有气象专家分析,无论是乌云压顶或朗朗晴天,大气电场总是存在的,山区、河岸、湖边等地是雷电的高发区。 雷电灾害主要是通过云、地之间的放电过程形成的,突出地面越高和导电性能越好的物体,就越容易成为落雷点。 专家提示 进入夏季雷雨季节,雷击灾害呈上升趋势,我国一些名山景区每年都会发生游客遭雷击的事故。 对户外旅游者来说,出行应谨防雷击。 专家提醒市民和游客,不要在地势空旷、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的地带使用手机。 不要在离电源、大树和电线杆较近处避雨,回避湖池等有水的地方及孤立的茅草棚、茅屋、凉亭等易受雷击的建筑,应寻找低洼地带,双脚并拢,采取蹲坐姿势,尽量降低身体高度。 在空旷场地不要将金属骨架的雨伞扛在肩上,雷雨天气不宜使用、接触电器设备等,最大限度避免雷击灾害。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学习的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呵呵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4101.html
第八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即将开幕
计算机 马毅首任院长!港大成立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 统计双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