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比个人更愿意持有 银行对生息资产需求大

银行对生息资产需求大

昨日,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上市交易,截至11∶30,这只国债在二级市场的交易额已超5亿元。南都记者观察到,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陆续发售,“疯抢”势头显现。5月24日,某银行手机银行APP显示,5亿元额度的20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大约在20分钟内售罄。

这样的场景不禁引来疑问:都是谁买走了超长期特别国债?此前,不是还有社会公众担心期限过长,对购买存疑吗?

南都记者了解到,由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信誉度、流动性较好,很多商业银行愿意购买后自己持有到期;而又因为超长期特别国债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一些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会主动在二级市场交易超长期特别国债。总体而言,超长期特别国债发售对象的重点不在个人,面向个人的额度自然有限。另外,超长期特别国债并非买卖自由,需要满足一些“前置条件”。

在哪买?

超长期特别国债属于记账式国债 仅名录内的金融机构有承销资格

“目前,我们还没有接到可以发售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通知。”这是近日南都记者在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记者关注到,并不是所有银行或债券公司都有承销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资格。超长期特别国债属于记账式国债,对此,财政部专门发布了相关名录,只有名录以内的银行或证券公司才有承销记账式国债的资格。

据财政部发布的《2024-2026年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名单》,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56家金融机构名列其中。

某银行的客服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其所在的银行要参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招投标,中标以后方能承销。南都记者关注到,目前,多数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承销银行只面向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只有招商银行和浙商银行有面向个人用户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

生息资产 个人适合买吗?

个人购买需先通过风险评估 在二级市场交易10万元起售

“不好意思,现在已经过了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售时间,您现在无法购买,后续如果还有发行,您可以提前关注手机银行等发布的信息。”5月28日,招商银行的客服人员对南都记者表示。客服人员还特别提醒,如果个人要购买超长期特别国债,需要在手机银行上做风险评估,只有风险等级达到A3级及以上,才有资格购买超长期特别国债。

招商银行的工作人员陈秋宇在近日的直播中解释,这里提到的风险评估用来评价个人客户对资金风险承受能力,一般需要在招商银行APP通过答题进行。风险等级分为A1、A2、A3、A4、A5,等级越高,个人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只有达到一定等级,才能购买相对应的理财产品。

据了解,在招商银行,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售的时间为5月20日的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半,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售的时间为5月27日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半。个人如需购买超长期特别国债,务必提前确定发售时间。

个人如果没有在银行买到超长期特别国债,还可以等到上市交易时再进行购买。南都记者发现,首只30年期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于5月22日上市交易了,该只国债的上交所代码为019742、深交所代码为102267。但有的债券公司规定,个人投资者最少委托数量为1000张(国债面值为100元),也就是说10万元起售。

有什么风险?

超长期特别国债并非存款 但可获得稳定的本息收入

南都记者关注到,5月22日,首只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上市交易,价格一度涨到125元(票面价格为100元)。

价格的攀升更需要冷静的思考。南都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在银行购买这只30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100元就可以购买面值为100元的国债,购买1000张需要花费10万元;但如果在二级市场购买,价格随行就市,以125元的价格购买1000张,需花费12.5万元,相当于多花了2.5万元,也就是将近10年的利息(这只30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利率为2.57%)。

南都记者观察到,到了5月28日下午两点半,这只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价格已有回落,在100.715元附近波动。因此,某债券公司在超长期特别国债上市前也提醒道:“超长期特别国债并非存款,投资须谨慎。”

有业内人士建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超长期国债可以获得稳定的本息收入,也有二级市场投资收益,建议个人投资者应具有一定投资经验和风险承担能力。”

财政资金 国债

为何发行?

财政政策适度加力的重要举措 有助于投资增长的进一步恢复

商业银行

“这么长时间的特别国债,会有人买吗?”在超长期特别国债发售之前,不少人如是问道。其实,超长期特别国债有其背后的发行逻辑。从财政的角度看,超长期特别国债作为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面对当前需求偏弱的经济环境,国家用借来的钱用于重点领域的投资建设,可以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央行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说,超长期特别国债是财政政策适度加力的重要举措,对稳定预期、拉动内需、提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从财政政策发力渠道来看,通过万亿特别国债提升今年财政支出强度,构成了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202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8%,低于GDP增速(5.2%)。在政府投资较为密集的两大领域,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为5.9%,社会领域(主要是教育、卫生、文化领域)投资增速为0.5%,今年万亿特别国债用于“两重”领域投资,有助于投资增长的进一步恢复。

从金融的角度看,有观点分析认为,目前,商业银行贷款需求疲软,对生息资产的需求量很大,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好能满足银行这方面的需求。一些非银机构参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上市交易,有可能获得比持有到期更多的收益。此外,商业银行可以凭借超长期特别国债到中央银行换现金,属于国债的常规操作,是中央银行投放现金的一种渠道,不必担心因货币超发引发的通货膨胀,但会引起相关监管指标的变化,因此规模有限。

对此,某银行的客户经理李文辰点评认为,我国超长期国债占国债余额的比重相对较低,发行超长期国债不仅有助于丰富金融市场的品种,还能满足投资者对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杨文君


请问 货币弹性对有什么物价的影响。

货币需求弹性主要是指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利率和收入,是通过这两方面影响。 货币需求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主要有三大动机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都是收入的增函数,收入越高,代表人们越是愿意消费和储蓄。 而交易需求也收到了利率的影响,随着利率变动发向变化,投机动机主要受利率影响。 总体来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较低,对收入的弹性较大。 随着收入的增加,大家倾向于把更多收入转化为储蓄,更多的去消费。 这种收入弹性大进而影响了物价,更多的消费推升了物价的上升。 通俗的说,比如个人收入增加后,对产品的需求会自然变大,会买一些以前想买但没钱买的东西,对于以前买的东西,则需求量会更大,过去买1个单位,当收入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或许考虑买2个单位。 这样就增加了社会总需求。 从而导致需求增长形式的物价上升。 从利率弹性而言,主要影响了投机动机,当利率升高,人们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获得可观的利息收入,如果利息降低,人们更愿意进行投机活动。 投机活动的丰富和活跃,比如股市里充斥的大量的资金,导致资产价格的推升,从而导致通胀。 所以为什么控制通胀,会提高利率,就是防止投机过热。 概念比较枯燥,主要还是结合日常去理解。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并分析它们影响总需求的基本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主要的手段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其影响总需求是通过影响货币总供给实现总需求影响。 主要手段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 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 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 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 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什么是大资管时代

作为银行业,我们也会主动拥抱资本市场这轮改革的牛市,主动拥抱银行的大字管时代,给客户保护好资产,为客户创造价值。 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中国的资本市场管理行业已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据统计,到去年年底,资本行业的资产总规模已经达到了57.5万亿,这个数字比2013年末增长了40%以上。 从增速来看,公募基金同比增长58%,基金子公司发展速度非常快,同比增长200%以上,可以说速度非常抢眼。 但是从绝对增长来看,目前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可能还是银行的理财产品。 去年银行的理财已经超过了15万亿,同比增速也不低达到46%。 可以说大资管时代的到来为银行、金融业各类机构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现在我们商业银行也正在抓紧布局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加快从信用中介向资产管理中介的转型。 下面我想就商业银行在大资管时代中的发展和定位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针对宏观形势,刚才余部长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我们感觉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应对推动盈利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从资产端来看,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客户已经通过股票、债券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融资。 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逐步下降,我看了人民银行的通报,到去年年底间接融资在社会总体融资规模里面占到59%,实际上这个数据比2013年提升了8个百分点,我印象中2013年大体是51%,曾经2014年银行的间接融资低于50%。 大家想十年前是什么状态,当时间接融资超过90%,尽管去年间接融资有所回升,但是大的方面是呈下降的趋势。 如果从负债端来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理财意识的觉醒,银行存款现在在大量的流失。 众所周知,负债业务放缓会制约资产业务的快速扩张,在利差收入仍然占大头的情况下,双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所以下一步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逐步形成以代客投资管理资产为基础的盈利模式,不仅可以缓解双脱媒的冲击,而且有利于银行从传统的存贷利差为主的单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转变,这是从应对双脱媒的角度。 其次,我觉得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居民和企业的金融需求正在从传统的存贷汇向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更趋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转变。 应该说最近十年到二十年以来,在欧美国家金融服务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零售银行,第二个阶段是财富管理,第三个阶段是私人银行。 在中国是什么情况呢?目前我国的高端个人客户也正在从零售银行向财富管理这个方向去迈进和转变。 同时私人银行的发展速度这几年也是非常快的,这是高净值的客户。 就普通的大众客户来讲,应该说追求高收益、便捷化、体验良好的新型理财服务,这些是普通大众客户新的需求。 于是各种报告,包括p2p这些产品应运而生,可以说吸引了大批年轻客户的眼球。 同时,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主动进行财富管理,也已成为居民养老保障的重要来源。 应该说大力发展自主管理业务,继续参与客户资产配置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满足客户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而且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向财富管理方向转移。 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打造轻级银行的有效途径,目前银行业传统的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监管部门给银行现在上了两道紧箍咒,第一道紧箍咒就是资本充足率。 大家知道从监管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第二道紧箍咒就是前不久发布的杠杆率的管理办法,你不能低于4%,这两道紧箍咒可以说控制了银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因此银行必须探索集约化的发展模式。 资产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托委托关系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不持有风险资产,资本占有相对较小。 因此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是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打造轻级银行的有效途径,以上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是商业银行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要发挥自身优势,也是呼应刚才王主任的观点。 面对大资管背景下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现在商业银行要想真正的资产管理转型,在此过程中既要发挥自身优势,也需要积极的与基金、投资管理公司等各类机构开展合作,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首先在产品端,要建立适应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体系,银监会提倡银行理财要向净值化转型,这确实是打造银行隐性担保的有效方式。 现在监管部门正在紧锣密鼓的起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我们预计不久将会出台。 这个办法借鉴了一些基金行业的监管规定。 银行要很好的向基金公司来学习,这里面有的基金公司也会担心,银行理财净值化以后会加速跟基金同质化的竞争。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过去银行预期收益率型的产品对基金形成了一定的替代。 银行理财净值化,就跟基金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我倒是认可第二种观点,我认为未来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就是新型化的产品会成为银行资管业务主要的产品形式。 但是预期收益率、固定期限类的产品仍然会存在。 比如说针对低风险偏好客户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针对高端客户的私募产品,项目融资类产品等等。 另外从覆盖面来看,银行的客户分布是最广的,它包含了低中高收入不同风险偏好的个人和机构等各种类型的客户。 因此需要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所以我觉得从产品端银行和我们在座的基金管理公司,以及我们的投资管理公司都有很深很广阔的合作空间和领域。 从资产端来看,要打破市场交易的能力,资产配置与市场交易能力,银行原本的优势在于信用风险管理,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债券管理。 类信贷非标投资可以说发挥了银行的这一特长,所投资的债券也多是持有到期,监管部门提倡非标要转标,标准化的资产其实就是证券化的,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资产,银行需要增强在各个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能力。 但是我们在每一个市场上,应该说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领先者,这需要银行借助证券、基金、保险、信托、期货、私募等机构的优势。 当前银行理财和基金公司的合作也正在逐步的加深,很多银行理财已将投资货币化基金作为流动性管理有效的途径。 基金公司也更加重视银行理财的投资顾问服务。 同时,银行也能凭借自身结算优势,发挥信用职能,通过资产的托管服务为基金等机构正常运作来保驾护航。 因此,各金融机构之间,我们感觉应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生共赢,共同塑造一个既有竞争,也有融合蓬勃、多元、互通的大资管格局,这里面包括银行、基金、证券、保险方方面面,我觉得我们都有共同的责任。 持续强化跨界资产配置能力与市场交易能力,不仅是银行实现价值创造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资管行业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这是从投资端的角度来看。 在销售端要发挥银行连同线下线上的优势,客户的投资决策,要考虑一些综合的因素。 比如说收益、便利性,而银行全方位的网络覆盖能够为客户带来优质的服务体验。 一些相对标准化的比较低风险的简单产品,可以随时随地的快速交易。 而对于信托结构化理财、股票型基金、寿险等相对复杂的产品很多时候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银行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理财经理向客户说清楚、讲明白风险和收益,来帮助客户更理性的决策。 这里面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现在大家提互联网金融,似乎讲金融部提互联网金融就out了,实际上互联网金融不是万能的,它不能造飞机,它一定需要最后一公里。 我觉得互联网一定要和传统的行业融合起来,才能产生叠加的效果。 银行通过打造o2o立体化的销售网络,将极大的提升客户的体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4244.html
2D像素游戏 日薄西山 6月6日登陆Switch
第三国突然开火 美国也接连被两大噩耗砸中 以色列捅了马蜂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