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3日电 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12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美国经济是否已到衰退临界点?》的评论文章。文章称,随着美国经济在软着陆和衰退之间摇摆不定,不确定性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压力。
文章指出,最近,美国似乎都在走向软着陆——通胀回落,就业率保持高位,经济增长也持稳。然而,过去几周发生的一些事件让人们不那么看好这一前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上升,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表示,美联储需要更迅速地降息,以避免经济衰退。
“这种不确定性给试图作出开支决策和规划的大大小小的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压力。”文章强调。
文章举例称,迪士尼日前表示,主题公园业务收入下降,部分原因是需求疲软。该公司指出“经济不确定性正在影响消费者”,并预计在旗下主题公园的消费需求将持续走软。包括Airbnb、麦当劳和复合地板公司Trex在内的其他几家公司,也已发出消费需求减弱的信号。
“消费者支出在美国经济中占比约三分之二。当消费者捂紧钱包时,可能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也许会采取行动削减成本,通常是裁员。”文章写道。
文章还援引密歇根大学消费者调查主管Joanne Hsu在7月份报告发布后的话称,“这项调查显示,尽管消费者信心远高于2022年中期的历史低点,但在高物价拖累人们情绪、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情绪的情况下,消费者信心依然谨慎。”
文章指出,美国投资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Piper Sandler的首席全球经济学家南希·拉扎尔(Nancy Lazar)称,中等收入消费者的信心处于衰退区域,就连高端消费者也开始陷入困境。
文章称,消费者情绪不稳定的迹象在最近的企业财报中反复出现。Trex于8月7日曾提醒投资者,该公司中端产品的需求正在减弱。能量饮料制造商Monster Beverage将旗下能量饮料销售疲软归因于蓝领客户感受到的压力。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在公布最新业绩后均大幅下跌。
此外,文章还采访了很多普通美国民众,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希望能安然度过预计即将到来的经济不确定性。
在菲尼克斯一所私立高中教西班牙语的亚伦·阿里斯门迪(Aaron Arizmendi)2023年放弃了更换自己那辆2009款雷克萨斯(Lexus)的计划。近年来,他也对支出非常谨慎,担心高物价会侵蚀积蓄,并减少了外出就餐的次数,推迟了一些家庭装修。
最近的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了这种谨慎。“我对把钱花在哪里要谨慎得多了,”41岁的阿里斯门迪说。
帮找几篇电子商务的文章,谢谢了!
摘要:选择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在比较两种企业经营战略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电子商务的现实环境,提出专业化应当成为目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基本经营策略,并对企业在选择和执行其经营战略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营战略;电子商务;企业 Key Words:business strategy;E-Business;enterprise对一个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经营手段。 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管理和营销的时候,便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经营和市场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 为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应对来自全球竞争者的挑战,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和开展或即将开展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除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经营战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围绕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一、两种企业经营战略的机理与比较1.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机理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个以上行业,提供多种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进入不同市场的企业经营战略,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扩张行为。 多元化战略的优势是:可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充分运用企业各种资源实现多种业务整合,充实系列产品结构或丰富产品组合结构;多元化经营比较灵活,能迅速地从不良业务中退出,从而有效地规避、分散或减少过度专业化风险;此外,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能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员工潜能、营销渠道,以及管理经验和物质资源,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 简言之,多元化经营战略在增强企业实力、分散经营风险、发挥资源潜力、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美国的杜邦、通用电器、菲利普.莫里斯、日本的三菱、韩国的LG等一批企业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取得了较大的经营业绩。 近年来,我国的海尔、康佳、春兰、红塔等企业在开展多元化经营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多元化战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管理难度增大,尤其是当企业进入到与原来业务相关度不高的新领域时,企业原有的管理理念、模式和经验可能难以凑效,使协调各种关系的成本提高,并可能造成组织结构不稳定,增大经营失控的风险;二是资源分散,企业资源与资金被分摊到多项业务中,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原有核心竞争力的丧失而其它核心竞争力难以培育起来,另一方面可能陷入资源短缺、周转不灵、不得不收缩或破产的境地。 韩国大宇、日本索尼、我国的巨人集团、春都企业都是因此而出问题;三是影响CIS策略的有效实施,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多是其主业业绩好的知名企业,多元化经营后,多产品对企业原有品牌价值的分享可能会影响企业主业所创立的品牌基础。 2.专业化经营战略的机理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从企业竞争战略的角度提出了适用于任何性质与规模企业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其中之一就是专业化战略。 波特的专业化竞争战略指企业主攻某一特定市场,以求在局部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 由于企业的经营与市场竞争是分不开的,因此经营战略与竞争战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的有机融合。 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 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 实施专业化战略也有不利的方面:由于企业业务集中于某一领域,因此,可能失去其他一些市场机会;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在一个细分市场寻找特殊目标,通过为这一特殊目标服务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由于市场竞争程度的日趋激烈,对许多企业来说很难找到或创造出一个能长期运用专业化经营战略的核心产品;专业化容易形成较高的退出壁垒,当发生经营危机时企业因难以退出,而陷入过度专业化的危机;由于经营领域较集中,一方面企业的某些技术或资源优势可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企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钝化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 3.企业选择经营战略的基本原则 眼下,人们对电子商务谈论最多的字眼就是盈利。 的确,网络企业都在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大大小小的电子商务网站都在为盈利而奋斗,一个颇具影响的电子商务网站甚至提出:2002年的奋斗目标是为赚一块钱而努力!。 围绕如何使企业盈利的问题,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可谓绞尽脑汁,而面对时不我待的市场,企业则开始了具体的行动,一些企业尤其是那些有实力的门户网站选择了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另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则认定了专业化的经营模式。 多元化或是专业化效果究竟如何,对这其中大多数企业来说只能是走着瞧了,而对那些举棋不定的企业来说,现在只好驻足观望了。 多元化与专业化经营战略到底孰优孰劣,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至今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在某些条件下,专业化经营使企业获得成功;而在另一些条件下,选择多元化可能会取得比专业化更好的经营业绩。 在不同的情况下,即使是相同的选择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企业选择何种经营战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状况和企业的自身状况。 从欧美日等国企业的成长历史可以看出,采用专业化还是多元化战略,首先与一个企业所在国的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欧美日的企业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实行专业化经营;从50年代开始广泛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企业迅速成长;进入80年代,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同时随着多元化程度的增加,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多元化的弊端开始凸现,并为广大企业所认识,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逐渐减少;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欧美企业纷纷清理非核心业务,通过网络重新整合企业资源,专业化经营战略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青睐。 可以说,当一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时期时,企业多采用专业化经营战略;当市场经济发展到较发达程度时,企业多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而当市场经济发展到非常发达的高级阶段时,企业又多转向专业化经营战略。 其次,与企业所处行业的生命周期相关。 一般而言,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的企业应采取专业化经营战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专业化或多元化;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 第三,与企业的自身状况相关。 企业通常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来选择经营战略,其一是原有业务的发展空间变小,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此时已寻找到新的发展机会,这时选择多元化经营是必要的;其二是必须拥有一定的剩余经营资源支撑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反之,若企业经营资源不很充裕,应实施专业化经营战略;但拥有剩余资源的企业不一定要开展多元化经营,也可以继续专业化经营。 如何选择,应视其它因素而定。 企业经营资源若不很充裕,最好采用专业化经营战略。 其三是有较高程度的原有资源可迁移,即考虑如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机制的克隆、技术的延伸、人才的流动等可迁移程度。 通常,可迁移度越高,多元化的成功率也就越高;反之,可迁移度越低,多元化成功率也就越低。 二、专业化应当成为目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基本经营策略1.专业化经营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需要 价值性和传递性都是信息的基本属性。 而信息的价值只有通过传播与交流才能得到体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信息经过加工、分析和处理可以变成更具价值的信息,这便是信息的自我累积增值,上述过程将导致更多的信息产生,人们从这些增加的信息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也越多,这就是信息的边际效用递增特性。 网络经济的核心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因此信息便成为网络经济的核心资源,网络经济下的消费也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它与传统经济学遵循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完全不同的。 电子商务是以实现信息有效传递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以商流、资金流和物流为实质运作客体,并且需要相应的安全和信用体系的支持。 因此,在除信息流以外的其他条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信息的边际效用递增特性,以提供各种市场和交易信息便成为电子商务初级阶段的主要运作方式了。 实际上广大消费者和客户也认识到这一点,各种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通过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和查找各种商业信息是企业和消费者上网的主要目的。 对企业来说,正确认识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所在行业的状况,面对现实,选择讲求实效的商业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和策略,坚持做下去,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国内许多企业已经这样做并取得了一定的业绩。 当当网上书店、卓越网等一批企业都已在2001年底实现盈亏平衡,以提供旅游项目服务的携程网和以提供域名服务的3721,也都在此前后开始盈利,它们的成功之道并不神秘,就是坚持从创立至今的这几年里专注于一个领域,没有摇摆,也没有变换商业模式。 譬如,基于网络平民化理念的3721网站所建立的中文实名系统,解决了国内网民的上网瓶颈,用户可使用中文直接访问Internet上的网站,这种服务方式正是专业化战略的具体体现。 不久前,eBay向易趣注资3000万美元,收购了易趣33%的股份。 尽管人们对eBay这个并不熟悉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环境的美国公司此举存有疑虑,担心易趣会由此掉入曾经在我国发生过的注资陷阱,但有一点目前是值得肯定的,正是易趣网持之以恒的据守C2C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投资者已逐渐趋于理性的今天,eBay才会将资金投向这个被许多人视为钱景暗淡的拍卖网站。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Internet上活跃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电子商务网站,这些被人称为另类电子商务的网站在资金、规模以及促销手段等方面都无法与主流电子商务网站相比,但却有着很好的盈利模式。 只要访问几个这类网站便不难发现它们的特色:经营角度独特。 另类们经营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往往是那些大网站中所没有的,如古玩、玉器、邮票、具有特色的土特产品等,就是这些看似没有多大市场的商品,却有着稳定增长的客户群。 另类的投入都不大,相当多的另类就是在一些知名B2C网站上搭建起自己的专卖店,如易趣网上就有大量网民或企业在推销自己的商品,还有一部分另类是以企业或个人投资方式组建的专一化的网站。 低成本+专业化的经营战略正是另类电子商务的生存之道。 此外,纵观电子商务短短几年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B2B和B2C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相比,前者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远大于后者;而在B2B市场中,垂直市场的发展态势大大好于水平市场。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专业化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需要。 2.从安然破产看多元化战略的弊端 2001年12月3日,拥有500亿资产、在《财富》500强中排名第七的安然(Enron)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 20世纪80年代以电力和天然气交易起家,在能源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安然公司,算得上是最早一批从事B2B电子商务的企业。 1999年,安然建立了能源电子商务平台(Enron Online),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安然在能源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鼎盛时期,网上交易占了公司总业务量的2/3,安然一下从薄利的天然气经营商摇身一变成为高利的能源交易商,并被奉为信息化的楷模、最成功的电子商务应用范例,哈佛商学院也将其作为MBA的经典案例。 但随后安然的经营战略开始发生变化,当时的CEO杰夫瑞·斯基林认为,随着企业业务的重新整合、自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介费用的进一步降低,传统型企业那种综合集成的模式将被迅速瓦解,因此,安然的未来不是要继续做资产庞大的传统能源公司,而是要成为全球各个商品市场推广分散化的先锋。 于是安然开始向高速电信网络和金融市场扩张,并将巨额资金无谓地投入其中。 安然的分散化战略同样体现在它的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这家全球最大能源贸易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的产品从日用品、用户电力、天然气供应到诸如恶劣天气的防护罩蓬等其它的延伸设备1500多种,不仅如此,在与Global crossing(美国带宽供应商)合作实现了带宽现货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安然甚至打算推出宽带期货市场。 可以说安然的破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它的分散化战略的影响。 要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进行在线交易,其商品应当具有自由互换性和流动性。 而目前有些行业的产品尚还不具备网上交易的条件,像安然所在的能源行业,电力和天然气就不是能进行自由互换的商品,各地区之间的价格相差很大,并且还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此外,流动性也是个问题,尤其是电力市场,一个中国的企业显然不可能到Enron Online上购买电力。 网上交易的吸引力之一就在于其公平性和开放性,而Enron Online却是一个主导者中介型的封闭式交易平台,所有买方或卖方要Enron Online上进行交易,都必须成为主导者安然公司的签约方--即它的顾客或供应商。 为此,安然的竞争者曾讥讽说,没人愿意信任每一笔交易的签约方都是安然公司自身的交易场。 客户当然更愿意光顾那些中立的平台,在那里它们可以直接进行交易。 对安然这样的传统企业来说,单独开发封闭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做法非明智之举。 相比之下,通用汽车要现实得多,作为汽车网上销售的开创者,2000年通用就与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联手和Commerce One合作建立了一个B2B汽车交易市场Covisint,它采用eBay的自由竞价方式,目前已吸引了全球130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入其中,成为一个高达2000多亿美元的超级网上交易市场,三大汽车霸主为此节省了大量的采购成本,实现了人们常说的多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信息时代,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专业化可以说是企业竞争甚至是生存之本,专业化经营战略应当成为绝大多数传统企业在目前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基本战略模式。 三、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经营战略的选择更需要理性 回首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真可谓波澜起伏,从概念炒作到照搬模式,从风险投资到海外上市,许多企业栽在盲目跟风上。 近两年来,多元化成为继电子商务之后学术界、企业界和媒体关注的又一热点,从事多元化的企业也日益多起来:家电业和其它一些产业不约而同地涌入IT业;而一些传统IT企业也匆匆奔向家电、通讯、房地产、保险等自认为可以掏得黄金满钵的产业。 的确,在国外,通用电器公司、IT业界的霸主微软、Intel凭借着自己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资产实现了多元化。 去年下半年,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的自传热销我国的大江南北,一些人除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通用的经营理念和成功经验外,也为中国企业的振兴找到了一条新出路和经济增长点,这就是多元化。 海尔、春兰、联想、越来越多的人公开宣称要做中国的通用,并在紧锣密鼓的扩张渗透中开始了产业融合、资本24小时不落地的模式拷贝,多元化似乎成为实现企业发展的灵丹妙药。 这种多元化时尚当然也影响到尚未走出网络泡沫阴影的电子商务企业。 雅虎在网络的萧条时期开凿更多收费渠道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了其他领域,2002年3月为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雅虎开始大举进军好莱坞淘金。 受其影响,国内的一些网络企业也开始了多元化的尝试。 2002年2月25日新浪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北京新浪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推出--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新浪实施战略的目标定位是通过有效整合现有的各种技术和网络媒体资源优势,进一步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另一著名门户网站搜狐的多元化尝试早在2001年年底推出电子商务和手机短信服务时就开始了,进入2002年,搜狐先后是推出了B2C业务和ETS(互联网技术解决方案),接着在2月25日与新浪同一天推出了--搜狐企业在线,与主要面向大型企业服务的ETS不同,是专门中小企业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技术应用和网络营销推广的服务平台。 搜狐推行的是张朝阳所说的多效多元化战略,即在互联网技术(ETS)服务、新媒体(网络广告)、通讯(收费短信、移动通信)和B2C电子商务(搜狐商城)四条战线同时作战,多面出击,以不放弃信息门户且不添一兵一卒的条件来实现转型。 从理论上讲,新浪和搜狐的战略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因为这种新业务都还在两大门户所从事的网络服务范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结合网下资源和技术产品开发,为寻找更丰富和有效的营收模式进行的探索。 但作为擅长于提供内容服务的信息门户网站,涉足面向企业电子商务的ETS业务,毕竟是进入了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领域,笔者并非否认这些企业采取的更加务实的经营作风,而是担心这种探索是否会削弱两大信息门户的价值基础,因为与那些专业化的IT企业和系统集成商或ASP相比,和毕竟不能为企业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一条龙的贴身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的解决方案对企业来说也许有点远水难解近渴。 时尚的东西未必代表方向。 应当逐步培育起一种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理性的企业文化,它能引导企业根据其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自身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正确定义自己的竞争空间,不能仅局限于现有的竞争者,还必须将潜在的和新生的竞争者纳入视野。 在确定经营战略时,决不能盲目跟风。 无论企业采取多元化或是专业化经营,都必须时刻紧扣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务必使新的业务领域能得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力支持,并在市场上转化为相应的竞争优势。 2.遵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规律,注意调整和完善经营战略 企业的经营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反,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中学习调整的过程。 电子商务企业要生存和发展,电子商务要发展只能是顺应市场的需求,因势利导,而不应当去做一些超越现实的事情,曾被誉为欧洲电子商务旗帜的网上服装零售商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创立之初,资金雄厚的Boo如果不去搞那技术复杂最后无法实现的3D影像技术的网上试衣系统;不去搞那技术同样也无法实现的用7种语言接受顾客网上订货的多国语言自由转换数据中心,也许不会败得那样惨。 正如行政总裁马温斯顿自己的总结:无论有何种理由,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也不能违背任何基本的经营规则。 两年前,迪斯尼公司曾吹嘘其旗下的网站是公司面向21世纪的财经门户网站,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迪斯尼及时调整了该网站的经营目标。 如今,已是面貌一新,成为一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内容服务的信息门户网站,主要营收来源是网络广告,其次是用户的服务费及内容外包收益,此外还可从诸如网上拍卖之类的多种电子商务活动中获得利润。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管理学院明兹伯格()教授指出:战略是塑造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 市场无定式,经营无常规,如果企业能制定出一个切合实际的经营战略,再按照上述原则贯彻实施,成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四、结束语 如前所述,其实无论哪一种经营战略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方式。 多元化也好,专业化也罢,在国内外都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我们不应厚此薄彼,过分夸大或贬低某种经营战略的作用。 因此,笔者在文中提出专业化经营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需要,专业化经营战略应当成为目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基本经营策略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否定多元化战略的作用,今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其环境的改善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多元化战略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可以预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电子商务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高竞争力的企业必将在新世纪、新环境中创造出更多新的经营战略。
发展中国家应怎样避免经济危机
近年来全球经济经历了股市频繁波动、经济严重衰退、世界局部地区动荡和反恐战争,以及恐怖活动猖獗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打击,持续了多年的低迷。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年和2002年全球经济分别仅增长了1.5%和1.7%,虽然同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高于全球经济增长,但增长也同样缓慢。 2003年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在逐步减少,与此同时,在美国经济复苏和亚洲经济平稳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迹象逐步显现,全球经济增幅达到2.7%。 延续2003年的全球经济出现转机,2004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明显加快,预计年增幅可望达到4%。 由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和亚洲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平稳,预计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可达到6.1%(高于2003年的5.2%)。 2005年和20%年如果油价依然居高不下,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如果油价有所回落,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不出现意外情况,预计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可达到5.4%和5.1%。 一、亚洲经济强劲增长 目前,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国际政治、形势严峻的考验,其中在政治上包括地区形势动荡、安全问题突出、恐怖活动依然猖獗,以及随时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性事件。 在经济上,尽管2005年仍将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但强劲复苏的背后潜在的风险也在加剧,如油价的波动、新的通货膨胀压力、金融领域的不稳定性,以及经济活动减弱正在显现,许多不确定因素使亚洲经济前景不能过于乐观。 (一)亚洲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2001~2002年期间,亚洲地区一些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放慢,出口需求下降,并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尤其是部分新兴市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严重衰退,进一步加剧了亚洲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 亚洲国家(不包括日本)经历了两年的经济增长下滑后,2003年开始出现转机,经济增长达到6.5%。 尽管2004年亚洲国家经济受到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和中东局势动荡,以及各种恐怖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但经济增长依然强劲。 为此,近期亚洲开发银行将2004年亚洲国家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4月的6.8%调高到了7%,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国家出现的最快增长,预计2005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但有所下降,为6.2%。 尽管经济强劲增长,油价上扬,但预计2004年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仅为3.7%,比原先预测的低0.5个百分点。 目前亚洲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增长。 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1%,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依旧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增长幅度与2003年相差无几。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亚洲国家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区域内贸易合作进一步加强,减少了因区域外部国家消费不振和经济低迷带来的冲击。 再有,亚洲已经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金融领域相对稳定。 2004年以来,亚洲各国货币持续保持稳定,而且股市开始普遍回升,金融市场进一步活跃,这对当前亚洲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强劲复苏,2004年亚洲地区出口增长强劲,消费和投资也进一步复苏。 预计2004年亚洲地区出口增长18%,在经济扩展和油价上涨的同时,进口增长更为迅速,预计进口增长21%。 (二)各区域经济强劲发展 从亚洲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看,均有长足的发展。 2004年,东亚地区依旧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预计经济增长达到7.3%,其中中国增长率将超过9%;中国香港达到7.5%;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台北经济复苏比预期的要放缓,增长率为6%;由于出口减缓和国内需求不旺,韩国经济增长率约为5.2%。 2004年拉动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强劲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持续旺盛、投资增长加快和进出口贸易繁荣。 预计2005年东亚经济增长将有所减缓, 2004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仅次于东亚地区,大多数国家经济进一步复苏。 消费和投资是当前东南亚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预计2004年东南亚经济增长率可达到6.2%。 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济表现最为突出。 由于新加坡官方将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7.8%,第四季度预期上调至6.2%,从而全年经济增长预期从7%大幅上调到了8.4%,这将是新加坡四年来最快的增长幅度。 一年来,由于马来西亚国内需求出现大幅度反弹,出口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动力,经济增长率上调到7%。 泰国和越南继续保持着可观的增长势头。 印尼和菲律宾经济得到改善,但增长速度仍然相对缓慢。 预计2005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率将随着亚洲经济的放慢而略有回落,为5.7%。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2004年由于南亚地区主要国家印度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和巴基斯坦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力,预计该地区经济可望实现6%的增长率。 但随着油价的上涨,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可达到5.5%。 2005年印度经济发展有可能受农业减产的拖累,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而巴基斯坦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受印度经济发展减缓的影响,2005年南亚经济增长也将减缓,预计为5.9%,如果油价继续在高位徘徊,通货膨胀率也将上升,有可能达到6.5%。 2004年中亚六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以及棉花价格的上涨,预计经济增长达到8%。 其中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由于受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和出口收入大幅增长,经济出现快速增长。 而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矿产品和棉花价格上涨的拉动下,经济增长普遍提升。 尽管2005年国际油价和矿产品价格有可能回落,但中亚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出口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也将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甚至高于现有水平。 (三)亚洲经济仍面临着各种考验 当然,目前亚洲地区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也有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在地区政治形势上,2004年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恐怖主义盛行,导致这一地区安全与政治环境恶化,在一程度上阻碍丁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战后伊拉克局势和整个中东局势的动荡,导致亚洲的安全环境更加严峻,对亚洲的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目前,旅游业占亚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近9%,7%的就业机会也来自旅游业。 伊拉克战争后,恐怖袭击以及恐怖威胁的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亚洲特别是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 在经济形势上,亚洲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着严重的隐患,特别是金融领域隐患依旧突出,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银行业存在着多种潜在危机,来自金融领域的潜在威胁始终存在。 再有,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石油的需求量在近1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0%以上,占全球总需求增长量的约80%。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亚洲对石油的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大。 由于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石油进口,因此目前中东局势的动荡对亚洲经济进一步发展构成的最直接的威胁就是石油供价格的上涨。 2004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目前虽有所回落,但随着中东局势的进一步动荡国际油价仍居高不下,甚至还有可能再度攀高。 目前油价的居高不下首先加大了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一些国家贸易盈余大幅度减少,削弱这些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 其次,油价的高企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同时导致通货膨胀有所抬头。 论文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来自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亚洲将面临来自全球范围内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对亚洲未来经济发展就显得更加必要。 其中区域内部的合作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政治上的,特别是在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上的合作,对亚洲地区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影响,2005年亚洲国家经济增长将放慢,主要原因是预计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减弱,但进出口贸易仍将旺盛,预计出口将增长11%,进口将增长14%。 在石油价格继续高位徘徊的情况下,经常性项目盈余将进一步减少,通货膨胀率将继续攀升,可能达到4.4%。 同时,高油价也将有可能导致石油进口国经济增长的明显放缓。 另外,2005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增长有可能出现下滑,再加上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可能会在今后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影响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因此,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各种风险,才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洲经济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受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2003年非洲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达到3.6%,但受非洲内战的影响非洲经济发展依旧缓慢。 200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的带动下,非洲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增长,预计全年可达到4.5%。 其中东部非洲达到5.6%,中非5.3%,北非4.5%,南部非洲3.4%和西非3.2%。 预计2005年非洲经济仍将出现进一步增长,有望达到5.4%。 (一)非洲的经济发展形势 2003-2004年非洲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带动下经济出现了新一轮增长。 2004年非洲的经济发展主要受益于世界各国需求的增加和国际市场石油以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攀升。 受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2004年世界各国对非洲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从而对非洲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于非洲石油和初级产品出口量的持续增长和价格的上涨,2003-2004年非洲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大幅度增加,并带动了外资在非洲投资的增加,特别是跨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投资进一步加大。 目前非洲原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10%以上,预计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仅美国原油进口总量中非洲能源所占比重将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05年的25%。 2004年由于海湾局势动荡,石油价格飙升,非洲的石油资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迫使西方国家和石油公司加大了对非洲石油的进口和在非洲地区的开采,从而使非洲产油国从中受益。 此外,非洲有色金属、黄金、咖啡、茶叶、棉花等的出口收入2004年也有大幅度提高。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虽然目前非洲经济有所回升,但大多数非洲国家要实现2015年将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要实现这个目标,非洲国家本世纪起需要年均经济增长保持在7%以上,而目前非洲55个国家中,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达到这一标准。 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初级原料产品的出口和国际直接投资,以及经济援助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目前非洲国家仍然面临着国际直接投资和经济援助严重不足等各种困难,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非洲的贫困问题 长期以来,贫困始终是阻碍非洲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目前,非洲大陆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战乱不断,艾滋病肆虐,债台高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日渐拉大。 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拥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8亿多人口和55个国家的非洲,目前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贫困是非洲经济发展的最棘手问题。 目前,非洲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球的1%,贸易总额仅占全球的2甲e,吸引外资仅占全球的1%,经济增长相对缓慢。 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04年底,非洲贫困人口增加近210万,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增加约80万。 另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导,目前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非洲有近3000万人严重缺粮,其中东非占60%,约1800万人。 特别是近年来肯尼亚由于持续干旱,有400多万人处于饥饿之中。 与此同时,赞比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家遭受洪涝灾害,计以百万人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另外,目前美国的大规模打击恐怖军事行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非洲国家的外债、消除贫困化、防治艾滋病,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看淡,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经济发展。 为此,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多次强烈要求国际社会进一步重视非洲国家的问题,加大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并消减对非洲国家进口产品的关税壁垒。 此外,他们还呼吁非洲国家应不断发展自身能力,加强非洲国家间的协调,深化适应性的经济结构调整,依靠非洲国家的力量解决地区冲突等,以逐步建立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减轻因恐怖事件和西方国家打击恐怖主义军事行动给非洲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 (三)非洲的债务问题 严重的债务问题是困扰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2000年底,虽然非洲国家的外债状况有所改善,但积欠外债总额超过了3800亿美元,比20世纪90年代初不到3000亿美元增加了近27%,平均每年增加约100亿美元,债务总额约占全球债务总额的13%,占发展中国家的15%。 非洲国家每年近25%的财政收入用于偿还外债。 2002年非洲国家由于还债能力减弱,债务负担更加沉重,债务总额接近3900亿美元,其中年内非洲国家被要求偿还的贷款就高达近210亿美元,约有近130亿美元没能按期偿还。 2003年非洲国家债务形势进一步恶化,接近4000亿美元,预计2004年超过4]00亿美元。 据有关机构预计,在今后几年中非洲国家的外债总额不仅将大大增加,而且无法按期偿还的贷款也将大幅度增加。 由于近年来债务危机的加剧,使许多非洲国家新的贷款大幅度减少。 例如2001年和2002年,非洲国家从国际金融机构所获得的新的贷款分别比上年减少了约6.4%和6%,2003年减少了6.2%,预计2004年超过6.5%。 尽管2004年6月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同意把减免贫穷国家债务计划再延长两年,并表示将提供更多的免债和援助项目,但这些减免只占非洲债务的一小部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四)非洲的贸易问题 对外贸易在非洲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主要外汇来源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其主要的贸易往来是美国和欧洲地区。 近年来,非洲国家为了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出口,同时随着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对非洲制造业产品需求的增加,非洲的出口增长从1998年的3.1%增加到2000年的3.4%。 但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实行反倾销和补贴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速度缓慢,使非洲国家贸易发展出现缓慢趋势,依旧徘徊在3.4%左右。 1999年以来,西方国家每年用于农业补贴高达3000亿美元,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并对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农畜产品进口征收关税超过100%。 估计,由于西方国家实行的限制进口政策,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的出口收入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非洲国家的损失十分可观。 由于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贸易保护主义力度,使非洲出口贸易成为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 长期以来,非洲经济增长依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对非洲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 而且,非洲的其他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处于劣势,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进一步限制了非洲产品的出口。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另外,由于地缘政治不稳和经济本身诸多不确定因素始终笼罩着非洲,受其影响,未来非洲经济形势依旧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在当前非洲内战不断和政局动荡不定的影响下,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依旧步履艰难。 非洲部分国家长期政局的动荡,严重影响了国际机构和外资在非洲的经济援助与进一步投资,并影响了非洲的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的进一步增加。 同时,内乱和冲突带来的疾病、饥荒、环境恶化等问题,给非洲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三、拉美经济摆脱困境 2003-2004年,拉美国家逐步走出经济和金融困境,经济出现恢复性反弹。 特别是2004年,拉美经济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复苏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但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未来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经济进一步增长 2001-2002年,拉美国家受阿根廷、巴西经济和金融形势持续恶化的影响,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再加上随着全球经济普遍陷入衰退,特别是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拉美国家经济出现严重下滑。 拉美国家与美国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拉美国家的经济走势。 因此,2001年和2002年美国经济的衰退和遭受恐怖袭击带来的重创,为拉美国家经济带来了厄运,甚至比美国的衰退更为剧烈。 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拉美地区经济复苏依然乏力,经济增长仅有1.5%,但与2002年负0.6%的增长相比,拉美经济也在逐步回升。 2003年以前,导致拉美外国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拉美各国经济普遍衰退,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动荡,部分国家经济政策摇摆不定,以及许多国家货币贬值。 2004年以来,随着拉美国家逐步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受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经济状况出现进一步好转,许多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强劲,,预计2004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可达到4.7%。 其中,委内瑞拉、乌拉圭和阿根廷三国2004年的增长率预计分别达到12%、9.5%和7.1%。 同时,厄瓜多尔、巴拿马、智利、秘鲁、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经济也呈现稳定增长势头。 2004年拉美对外贸易连续第三年实现顺差,预计全年顺差额达到385亿美元。 2003年拉美资本外流净额由2002年的400亿美元下降至150亿美元,2004年资本外流进一步减少,外部投资也出现回暖迹象,因此拉美2004年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这表明拉美经济状况在不断好转。 虽然目前拉美经济仍在困难中徘徊,金融状况难以根本好转,但2004年拉美经济开始复苏,流入该地区的外资也逐步增加。 拉美国家经济2004年普遍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和美国增速加快,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回升。 在美国、日本和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快速复苏,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拉美原料和石油出口国的收入因此大大增加。 拉美地区多数国家属外向型经济,因此,拉美经济复苏首先得益于外需的增长。 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国际需求转旺,从而带动了拉美地区的出口。 由于2004年全球贸易预计增长8%,这为拉美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对外出口机会。 同时,拉美国家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推动了自身经济发展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此外,初级产品和石油出口占拉美国家出口的30%以上,是拉美经济的重要支柱。 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和石油价格的大幅度幅上涨,也使许多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进一步增加。 另外,在经历了2002年拉美金融危机之后,阿根廷从困境中摆脱了出来,经济增长势头增强,这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基础依然薄弱 近年来,拉美经济形势始终处于动荡之中,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相继接踵而来,总是不能稳定。 90年代拉美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3%,但是由于拉美许多国家经济和金融领域十分脆弱,一旦受国内或地区以及国际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和金融形势随时有可能出现新的危机,因此今后拉美的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 2004年拉美经济尽管已出现比较强劲的复苏,但依然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许多拉美国家经济严重依赖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出口,一旦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下滑,其出口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将是今后拉美国家对外出口和出口收入不确定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二,外向型经济是拉美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旦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外国投资不振,将严重影响拉美经济的发展。 这种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拉美经济发展的潜在隐患。 拉美国家要保持长期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需要各国在国内市场挖掘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地区的区域合作。 第三,一些拉美国家金融和政局动荡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旦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和政局动荡,将波及整个拉美地区。 在金融领域,由于拉美地区各国国内多年来储蓄偏低,抗风险能力脆弱,一有风吹草动金融危机有可能再次卷土重来。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三)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拉美经济出现的强劲增长并不稳定,增长既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有经济陷入低谷后的恢复性回升的程度和可能。 如果国际和地区环境发生变化,或该地区出现严重的突发性事件,拉美经济的增长将很难维持,甚至出现经济或金融形势的动荡。 当然,未来拉美经济也有乐观的一面。 首先,拉美经济已经渡过了艰难时期,经济开始全面恢复,正处于增长时期;其次,地区形势趋于稳定,政治环境的逐步稳定有利地区经济的发展;再有,区域性合作不断加强,有利于本地区自身的发展。 另外,由于外部环境对拉美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今后几年拉美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和进一步增长。 预计,2005年和2006年如果不出现意外,拉美经增长将有所放慢,均在3.7%左右。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着严峻考验 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刺激经济计划的实施,以及2003年全球经济的复苏,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总体运行好于2003年,经济复苏步伐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劲态势。 但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如能源价格较高、股市动荡、汇率频繁波动、消费需求增长不稳,以及局部地区动荡、恐怖活动猖獗、美国反恐战争是否会再次打响,都将会对全球复苏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全球经济波动甚至出现反复。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困境中谋求进一步发展,在动荡中排除干扰保持经济形势的稳定。 对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经济前景,有关国际机构也提出了警示,提醒有关国家和地区要警惕当前油价的剧烈变动、西方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全球恐怖活动猖獗以及东亚和拉美金融体系的脆弱,将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能否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 目前西方国家和全球经济能否保持复苏的增长势头,国际金融市场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以及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是否有效和国际安全环境能否保障,将是影响今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要不确定因素。 另外,由于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种种贸易限制,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始终没有得到改变,这将进一步扩大西方发达国家与贫穷国家的贫富差距,这也是严重影响今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特别是对于最为贫困的地区和国家来说,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实际的改善,最为贫困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前景将依旧令人忧虑。 与此同时,如果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受阻,也将必然影响全球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 当然,未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依旧难以摆脱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从内部因素看,仍然会受到地区局部冲突、社会动荡、贫困加剧、债务沉重、技术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是否稳定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贫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投资。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贸易、贫困和债务问题涉及到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在许多国际金融和国际性会议上都把发展中国家最为贫困国家问题纳入重要议程,作为国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虽然目前有关国际机构就贫困国家债务减免、减少贫困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利于缓解贫困国家的各种危机,增加官方经济援助,避免最为贫困国家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但西方发达国家还应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出发,从行动上更加重视贫困国家的发展问题,而不是热衷于西方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 应积极地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调整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减少全球化给贫困国家带来的风险,切实实施债务减免计划和经济援助计划,从而对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债务危机等问题起到真正的作用。 对于贫困国家和地区来说,在经济上,也需要进行经济结构改革,调整有关经济政策,避免债务进一步加重;在政治上,减少战乱、稳定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从整个国际社会来说,贫困国家和地区需要更为关注和国际援助。 具体地说,从现阶段看,要逐步有效地解决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难题,缓解债务危机和减少贫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不能仅仅依靠一次或几次债务减免计划和经济援助计划来实现。 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贫困和债务危机,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国际经济秩序;另一方面需要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在减免部分债务的同时,也要支持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如降低贷款利率,减少进口限制,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等,从根本上缓解贫困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现象和债务危机,才能使贫困国家和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是什么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史滞胀的成因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经过里根政府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 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 因此,上世纪197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 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 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1970-1982 年美国“滞胀”成因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 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罕见。 二战后至1970 年间美国共发生了四次经济衰退(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49 年10 月,1954 年5 月,1958年4 月,1961 年2 月)。 经济衰退发生时,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同时物价也会下降;危机过后,生产增长,就业增加,物价也会上涨。 是什么导致了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经济不振同时存在?我们还应该从滞胀产生的原因说起。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 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 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 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 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 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 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 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 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 1美国从197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197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曾对 50 到6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促使经济危机程度减弱和时间缩短,起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在70 年代,扩张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双双“失灵”了。 第一、财政政策为什么“失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数届政府皆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不断扩大政府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战后至1981 年为止的36 个财政年度,有27 个财政年度有赤字。 政府预算内的财政赤字在1976 年和1981 年分别创下了694 亿美元和739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在1970 年至1979 年的10 年中,政府的财政赤字预算达5128 亿美元。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 1970 年国债额为370 亿美元,1975 年国债额为5332 亿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 亿美元。 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亿美元。 联邦政府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缘何失效?归根结底,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 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浇油般推高了通货膨胀。 第二、货币政策为何“失灵”?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 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 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通货膨胀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 具体而言,虽然1970 年伯恩斯上任不久后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但是实际上却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最终目标。 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 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 因此,货币供应量往往会出人意外地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极不稳定。 另外,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也有不利的一面。 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 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 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 而恰恰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 在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 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银行信贷业务扩张也对通货膨胀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世人常常把上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归因为石油价格上涨。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其后的经济衰退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73-1974 年。 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 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 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 从1973 年到1975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下降了0.7%。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79-1980 年。 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 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 美元飞涨到近40 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1979 年到1980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23%。 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90 年。 1990 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 月,美国对伊拉克开战。 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价格从每桶14 美元上涨至40 美元。 从1990 年到1991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17%。 为什么油价上涨会引起经济衰退的连锁反应呢?首先,生产率与石油价格关系密切,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率下降。 美国工业部门在19 世纪70 年代对石油的使用量达到高峰,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使用石油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产部门。 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率。 石油以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这两种形式影响物价的走势。 除此之外,不仅是油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也由于粮食紧缺而大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 1972 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9%,许多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 前苏联在这一年到处抢购,大量进口,造成战后前所未有的粮食短缺。 1974 年世界粮食再次减产,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 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的1978 年,再次出现世界粮食短缺。 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973 年和1974 年,美国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3.2%和13.7%;1978 年和1979 年,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7%和10.7%。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美元贬值石油价格的上涨从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机所引发,但实际上也与美元持续贬值不无关系。 1975 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 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 1970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滞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滞胀对美国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一方面,美国工业经历了长时间的生产下降。 1973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5.3%,持续时间为18 个月;197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时间约44 个月。 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战后历次危机的最高值。 197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近1.5 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最高时达9.2%,失业人数约836 万。 在197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中,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都创出战后最高纪录。 企业破产数量达25 300 家,失业率最高时达10.8%。 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物价严重上涨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 “滞胀”阶段是美国“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 从 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 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 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滞胀”时期美国各产业的表现70 年代美国“滞胀”时期,各行业的表现不一。 我们统计发现,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表现较差;但是,具有定价权的上游资源行业和下游服务业,以及出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增速明显能超越CPI 的涨幅。 70 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采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远远超过CPI 的上涨。 其中,采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 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也曾经接近20%,则是因为70 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了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 中东“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的银行,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70 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食品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行业,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 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美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70 年代,美国增长呈现停滞状态的行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制造业、交运仓储、建筑业、零售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滞胀翘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 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 年创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点。 滞胀对美国股市的影响经济的衰退通常伴随着股市的下跌。 我们分析了1942 年至1995 年股市的牛熊周期,发现这期间总共有8 次经济衰退,每次都伴随着股票市场走熊。 股票市场走势是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8 次经济衰退前的股市有7 次已经提前下跌已经提前下跌,而经济开始复苏前,股市一般会提前4 个月左右起稳。 当然并不是每次股市走熊都与经济周期有关,14 次股市调整只有8 次与经济周期有关。 信贷周期等其他因素也同时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走势。 整个滞胀时期,股票市场经过了 6 次调整,约有一半的时间处于熊市之中。 也就是说,1946-1995 年美国股市的14 次调整有一半是发生在滞胀时期的。 滞胀严重影响了美国股市的发展1973 年-1974 年的股市大调整中,美国S&P500 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 从个股的表现看,在70 年代股市调整时期,仍有部分行业的股票出现了一定的涨幅。 比如,金融股、国防股、采掘股和服务类股。 总体来说,板块的走势还是与当时的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滞胀”对全球影响——资金向欠发达国家巨额转移虽然 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都陷入了滞胀的局面,但是,美国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也促成了全球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张。 国际贷款业务的兴起至少可以追溯到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一、资金。 1973 年,加速的通货膨胀与利率上调的不利影响无法支持美国银行正常的融资活动,导致了银行系统的演进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产油国,这些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银行。 缺乏正常融资渠道的银行一下子拥有了巨额的资金。 其二、需求。 借款需求的产生与70 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低的实际利率相关。 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负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用,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 下跌的实际利率、扩张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这一切都鼓励了债务国,并给与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 国际上,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需要贷款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而产油国家则需要贷款来支持经济扩张计划。 适逢东西方关系缓和,美国银行成为信贷的源泉。 其三、利润。 当时,欧洲美元市场不受管制,美国银行不必为自己海外分公司的债务保持最低的准备金。 国际贷款的利润相当的丰厚。 国际贷款业务成为整个银行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 加上各家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对贷款条件的要求就相应宽松很多。 借债国为获得贷款而提供的必要资料少得可怜,一些贷款银行甚至不知道贷款对象在其他地方的借款数额。 就这样整个国际信贷市场迅速的发展起来。 1982 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信贷市场的发展才算告一段落。 20 世纪90年代开始,私人资本才开始显著流入新兴市场。 美国如何走出“滞胀”?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正是由此实际情况作后盾,以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才能大行其道。 然而,此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滞胀时期,异常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发生,使得美国政府进退两难。 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福特和卡特的两任政府都实行了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 1976 年1 月,失业率为7.9%,福特政府设置了一条将失业率压制到1980 年时5.2%的经济路径。 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失业率每年需要下降0.6%。 卡特总统在任职期间,也将这一目标路径沿袭下来。 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 前一项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978 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 通货膨胀的上升导致卡特政府不得不将重点重新转移到治理通货膨胀上,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在70 年代末甚至超过了10%。 由于卡特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也没有执行前后一至的战略。 最终,卡特政府也在“滞胀”的阴影中下台。 稳定货币供给量和结构性财政政策1979 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强力提升美元利率。 高息的强势美元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将美国推入强势美元时代。 1981 年,里根入主白宫,里根政府认为,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限制了经济活力,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为了对付滞胀,里根政府改弦易辙,采用了四个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 最为有效的两条是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减少政府干预。 首先,里根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即使利率过高触发经济危机,也不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 里根政府在期上任初期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逐步下降。 到1984 年已经降到3.8%。 其次,里根对企业实行的加速折旧政策和原来的投资课税扣除等优惠,使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增加,对刺激传统产业更新设备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低于前期,也鼓励了企业投资。 除此以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油价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工会为保证工人就业而放弃提高工资的要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通货膨涨出现了下降的态势。 经过里根政府的持续努力,美国终于1983 年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高峰,此轮经济滞胀一共经历了13 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