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生态协同的实践 共生 一次艺术

共生

展览:托马斯·萨拉切诺:共生

展期:2024年3月22日至8月18日

地点:红砖美术馆

生态危机已成为全人类当下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作为一位长期关注生态问题的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在红砖美术馆展出的大型个展“共生”,无疑是这个高度重视生态时代的发声者——我们该如何勾勒未来图景?在这个“千疮百孔的星球”,万物互联互通,我们要如何与众生协同?

蜘蛛与生物多样性

托马斯·萨拉切诺出生于阿根廷,活跃于欧洲。对于一位致力于消除学科、物种界限的艺术家来说,蜘蛛是托马斯·萨拉切诺多年来最重要的合作者之一。展览展出艺术家以蜘蛛为灵感来源的一系列作品,如《关注之网》《宇宙如何陷入蛛网?》。在这里,蜘蛛网成为蜘蛛感官的延伸——耳朵、眼睛、嘴巴,同时也为蜘蛛的身体提供了一个家。通过蛛丝,蜘蛛发送和接收振动,甚至是思想,为蜘蛛提供了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大型体验装置《算法·韵律》在8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内设置了18组形态各异的蜘蛛网,将展厅变成了巨大的网状景观,并向观众发出“化身蜘蛛”的邀请。巨大的蜘蛛网同时也是一个放大的弦乐系统。观众像蜘蛛一样穿行于蜘蛛网,轻轻地触摸、滑动和敲击蛛网,体验蜘蛛与蛛网的共振,参与到这一跨物种的合奏中。

萨拉切诺说,蜘蛛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3.8亿年,而人类在地球上只存在了20万年。“生物体不是原子化的个体,而是混合体……每个生物体都是一个‘嵌套生态’,以复杂的方式与其他生物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可能会注意到我们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如何跨越物种的界限进行合作,以及我们如何在一个星球上共生?”

生态系统

大气与呼吸的权利

“如何共生”的追问从蜘蛛这样的非人类生物继续延展至非生命物体,如对空气的关切。悬浮于红砖美术馆下沉圆厅、仅靠太阳热量就能飘浮的镜面球体《Aeroke》唤起了一个充满潜力、创造力、悬浮感的大气空间,将对空气的思考延伸至文化、生态等层面。

在装置《颗粒物(质)》中,平时肉眼看不见的地球和宇宙尘埃粒子被一束光照得栩栩如生,仿佛在空气中舞动。这颗粒物中有些是宇宙尘埃,有些是人为尘埃,还有PM2.5颗粒,也包括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微粒。它们的直径为2.5微米或更小,可以被人的肺吸收,进入血液。展厅中,这些微粒在一束光柱中晶莹闪烁,就像宇宙中数以百万计的星系,被参观者的动作和呼吸搅动。萨拉切诺发起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有权呼吸?

《我们并非呼吸同样的空气》将空气质量可视化,不同色调的点是我们呼吸的样本。这些小点揭示了空间、种族、社会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人们能否行使呼吸洁净空气的权利。

无碳飞行与生态社会运动

展览同时放映名为《与Pacha一起,飞入Aerocene》的纪录片。影片讲述自2017年以来,艺术家与阿根廷西北部胡胡伊省萨利纳斯的格兰德斯盐沼、瓜亚塔约克湖盆地的社区、Aerocene社区、太阳能航空博物馆等地方的持续对话,同时还包括自2006年以来的其他档案片段。

一次艺术

这部想象另一种飞行方式的影片,记录了一次创下32项世界纪录的AerocenePacha气球飞行过程(“Pacha”在安第斯文化中意味着时间和空间,是一种高级的能量,组织并协调着自然和宇宙中的所有居民)。气球在萨利纳斯上空仅靠太阳热量上升,顺着气流飞行。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使用化石燃料的飞行,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认定为最可持续的飞行。

AerocenePacha气球上印有当地原住民社区书写的“水和生命比锂更有价值”等信息。这些来自赤道以南的原住民为保护祖先留下来的土地,抵制以所谓“绿色转型”为由的锂电池需求所驱动的工业锂矿开采,进而展开维护天然生态的行动。实际上,提取1吨锂需要200万升水,对锂的开采正在耗尽当地的水资源。“我们正处在一个所谓绿色资本主义与气候正义斗争的时期。”当代艺术与生态学交叉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T.J.迪莫斯曾指出这一矛盾所在。

AerocenePacha的飞行带来了从南方到北方的紧急讯息:自500多年前殖民化开始以来,全球北方的发展一直以牺牲南方为代价;当下的能源转型正在对世界产生不平等的影响,北方产生的80%的“技术废物”被送往全球南方国家;北方国家要对92%的超标排放负责……北方的脱碳正依赖于对南方的新殖民,从而影响到全球所有居民。

50多年前,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漫步时说出“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今天,萨拉切诺提醒当下的人类:“我们应当自省,我们究竟应当向何处迈步。”

托马斯·萨拉切诺为这场AerocenePacha飞行添加上一双飞翔的翅膀,以美学的方式将科技、艺术转译为一次生态社会运动:在这片土地的尽头迈出一步,对地球及气候来说,可能是巨大的一步,并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纪元:Aerocene——一个与人类中心论相背离的纪元,一个以环保为核心的纪元,为了这颗星球上的80亿人类和其他数万亿的栖息于此的生物共同受惠。

艺术家的领域是世界本身

《纽约时报》作者亚瑟·卢博曾这样评论萨拉切诺的跨学科实践:“萨拉切诺提醒人们,科学与艺术之间的鸿沟是一个较新的分野。曾经,艺术家不仅仅局限于画笔或凿子:列奥纳多·达·芬奇设计了飞行器;米开朗基罗是一位建筑师;贝尼尼上演了一场水淹剧院的奇观……而萨拉切诺试图复兴这样一种观念:艺术家的领域不是博物馆或画廊,而是世界本身。”

世界本身——也许正是此展览的意义所在。正如此次展览策展人、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礼记·中庸》)展览“共生”向我们揭示了一幅人与自然、不同种间和谐相处的理想图景。

本组图片公式托马斯·萨拉切诺

红砖美术馆“共生”展览现场

供图/红砖美术馆

美术馆 科技与生态协同的实践

我国生态环境的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实践性

我国生态环境的科技创新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实践性。 首先,从必要性角度来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我们才能研发出更加高效、环保的技术和设备,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实践性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市场之一。 通过大力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我国有效地减少了化石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在环保技术和设备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我国已经研发出多种高效、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为解决水污染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我国还在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 通过与国际社会共同研发和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我国不仅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也提升了自身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地位。 总之,我国生态环境的科技创新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实践性。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广和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环保和便利。

设计艺术与高科技发展同步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艺术始终是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步的。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而这些改变,都离不开设计艺术的融入和作用。设计艺术是科学技术应用的载体。

科技的进步导致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使物质生产的流程有了严密的分工,也促使设计的预见性和工艺性逐步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之一就是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一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发现会给设计带来深远影响。

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品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例子

以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来进行发明创造,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虽然方向不同,但更兼具融合相通、互补的一面,从“盘古开天”的神话中,先民的第一声呐喊鉴定了动态艺术的存在,从原始时代敲打出的第一块石器工具开始,不仅揭开了人类的文明史,它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一次造型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考古材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期大量出现的彩陶,造型各异,在材料的选择、成型技术和艺术加工等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科技水平,如:大汉口出土的一件兽形器,整个彩陶造型犹如一只仰首、竖耳、狂吠的动物(配图)动物的口就是倒水的瓶口,它的臂就是陶器的把手,设计非常精巧美观,又如马家窑出土的一件尖底瓶,瓶上四方连续的旋纹,给人一种流动的韵律感,尖底瓶的造型不但美观,上重下轻是为了便于倾斜汲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而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大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的生产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中逐渐普及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从铸造技术到艺术风格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铸造工艺由传统的渐铸发展出了蜡模、焊接、镶嵌等工艺,形制由传统的礼器向着生活日用器转化,纹饰出摆脱了商周时代狞历森然的风格,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轻松自由的新风格,并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器,如:曾侯乙编钟(配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编钟,整套编钟共65件,依大小不同分层排列,至今仍可演奏乐曲,它音律准确、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体现了古代高度发达的铸工艺和科技成就,每个编钟造型独特,以纹饰美化,多个编钟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托举编钟的铜人全身彩绘,束带配剑,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是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在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新成就。 秦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配图)造型别致,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宫女跪尘持灯,宫灯的烟气通过右臂进入持灯人头部、体内,烟灰贮留后再排出,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灯座可转动,灯罩可启合,可调节烛光的亮度与方向是古代工艺和科技结合的典范。 浑天仪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冶铸技巧、机械构造等多方面的科技与工艺高度发展的结晶。 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秦汉时期是一个走向衰落的时期,中国青铜艺术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与战国时代相比,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类上都减少了,造成这种现象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它工艺门类的发展,如釉陶和漆器等工艺的发展,它们以其制作简便,质轻且表面光洁等特点优势,逐渐代替了部分青铜器,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工具逐渐代替了铜工具。 唐三彩是烧制的一种低温铅彩釉陶器,当时的科学烧制技术促进出工艺水平的提高,宋朝的赵州轿(配图)拱形的石桥符合了建筑力学的要求,也满足了人们视觉美感的需要。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平形透视是西方在视觉艺术中的巨大贡献,科学的透视原理的运用,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效果,在二维空间中体现了三度空间。 解剖学的出现,不仅成就大批的艺术家迈向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也使医学,光学等科学得到了发展。 评议:从石器、木器、陶器、青铜器到现代合金器皿,从埃及金字塔、万里长城、屹立如林的摩天大厦到遨游宇宙的空间飞行器,无不是古代造型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结晶,艺术美的规律影响着科学发展创造的规律,反之科技的进步发展也带动了艺术的发展,“科学需要艺术,艺术出需要科学”。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5006.html
刘建超访日 日本怎么选要想好 同时发出合作邀请 提出2个要求
OpenAI背刺付费用户 Plus五大功能一夜免费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