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债市形成单边预期 央行多次喊话

长债

央行接连喊话“控场”,债市博弈持续进行。

8月14日,国债期货全线收涨,其中30年期主力合约涨0.69%,早盘一度涨近1%,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7%。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下行,其中30年期国债活跃券“23附息国债23”收益率下行1.0BP,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附息国债11”收益率下行2.25BP。

不过,回看过去一周,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呈现陡峭化上移,回调幅度可观,今年以来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的局面出现缓和。

一位市场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以来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央行“苦口婆心”多次警示债市风险。近期政府债券发行明显加快,市场上短期博弈炒作的行为也在减少,这些都表明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金融管理部门轮番提示风险起到了效果。

记者采访获悉,近期央行频向市场喊话,主要目的并非打压债市,政策意图更多是避免市场形成单边预期,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这与作为实体经济重要融资渠道的债市规范和发展是相互促进、并不矛盾的。

多空双方反复拉扯

在8月13日国债收益率集体小幅下行后,14日债市延续了上日行情。7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及当日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放量继续助力债市做多热情,现券期货整体走强。

拉长时间来看,2023年以来长债收益率已下行60BP,一度呈现单边市场行情,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还出现了一些杠杆交易。

年初至今,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累计涨超10%,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累计涨近3%。

从8月情况来看,债市多空双方反复拉扯,在长端利率创新低之际,大行卖债触发收益率快速回调。

5日,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盘中分别跌破2.1%、2.3%关键点位,创下历史新低,但尾盘上演“V”形反转,逆转全天走势。

8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连出调查通报的警示下,债市整体大幅转弱。当日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大幅上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3.96BP;国债期货各期限主力合约全线收跌,10年期主力合约跌0.27%。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这反映出在低利率环境下,债市行情的脆弱性。触发债市回调的因素包括机构行为、监管引导以及基本面数据。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国债收益率今年的走势是由基本面预期相对悲观、风险偏好低迷、“资产荒”共同推升的。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延续弱修复态势,基本面对债市形成支撑,央行降息组合拳推动广谱利率进一步下行,叠加“资产荒”逻辑持续深化,长端利率下探,市场做多情绪仍在。

“我国经济总体仍将维持较快增长,通胀也有望呈温和回升态势,此前长债收益率过低,市场预期与经济基本面存在一定偏离。”上述市场专家表示,近期长债收益率向合理水平回升,有助于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防范形成“收益率下行—经济预期转弱—收益率继续下行”的负向循环,也可避免弱预期自我实现的风险。

防止形成单边预期

事实上,央行多次“喊话”向市场提示长债利率风险,其政策意图就是从宏观审慎角度出发,持续关注并提示债券市场风险,以防止形成单边预期并不断强化。

从系统性风险角度来说,长债收益率单边下行会积累较大的金融风险,一旦市场转向,杠杆仓位快速平仓会加剧市场螺旋下行,还可能向其他金融市场传染,产生系统性风险。

有市场分析认为,美国硅谷银行风险事件就是启示,央行要从宏观审慎角度出发,持续关注市场运行情况,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及时提示风险,阻断单边行情放大风险。

对投资者而言,也要审慎评估债券市场风险和收益。2022年银行理财赎回潮一度反映出投资者对债券市场投资风险认知不足。

一位业内专家认为,债市投资者在自主决策的同时,也要有自担风险的意识,债券价格不会只涨不跌,要谨慎评估风险;而且,债市投资如果出现单边一致行为,趋势变化后可能带来外溢性影响,蕴含系统性风险。债券投资要采取理性稳健的投资策略,避免投资行为过度短期化、追高炒作、盲目跟风。债券市场是存在利率风险的,债市投资不意味着一定能实现稳定的预期收益,在自主投资决策时,要有买者风险自负的意识。

机构投资者更要时刻警惕期限和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上述市场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长期限债券久期较长,对利率波动更为敏感。理财资管等产品大量增持长债,既有资产配置的需要,背后也有博弈央行降息预期落地、炒作获利的想法。

业内人士还指出,机构投资者都寄希望于在价格高位能够脱手短期买入的长债,实际上在趋同性交易中很难实现,一旦价格大幅逆转,机构手中已持仓的大量长债是难以短期内在市场上以合理价格出手的。

货币政策宽松底色未变

回顾今年以来,央行从在各种场合和报告中提示长债风险,到宣布将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以及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等,动作可谓频仍。

4月以来,央行就不断提示长债利率过低可能蕴含风险。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7月,央行宣布已与部分银行签订国债借入协议,后又公布对于出售中长期债券的银行,阶段性减免中期借贷便利(MLF)质押品。并称,必要时将择机在公开市场卖出,平衡债市供求,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

7月8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从即日起,将视情况在工作日16时至16时20分开展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

8月9日,央行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其中以专栏方式介绍了资管产品净值化机制对公众投资者的影响。对于国债收益率,央行继续强调“加强市场预期引导,关注经济回升过程中,长期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并提出“对金融机构持有债券资产的风险敞口开展压力测试,防范利率风险”,强化从机构监管入手,提前预防风险。

市场专家表示,目前来看金融管理部门轮番提示风险起到了效果。而市场也在关注当前债市调整是否到位,以及后续央行将如何进一步操作。

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未来不排除会继续运用预期管理、窗口指导、买卖国债、监管约束等方式来降低利率风险,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防止利率的单边预期进一步强化,形成如硅谷银行的潜在风险。

民生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谭逸鸣表示,当前市场博弈的核心逻辑或仍在于央行态度以及后续操作下资金面的变化,不论是大行卖债、交易商协会提示国债交易违规行为,还是央行可能的借券卖债操作,在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之下,都旨在稳定长端利率,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而非形成趋势性逆转,更多体现的是信号意义和预期引导,以时间换空间,等待与财政配合的时间点。

明明也认为,近期监管部门举动更多是出于“防风险”目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偏宽松的底色并未改变。预计政府债发行将显著提速,降准的可能性正在提升,降准释放中长期流动性可以支持国债、地方债发行,避免财政供给对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并抬升政府融资成本。同时,也可以提振投资者信心,从而稳定资本市场,尤其是权益市场的表现。


资金回笼是债市最大不确定因素

债市宏观面目前仍处于稳定格局,而跌跌不休的债券收益率使投资者如履薄冰。 笔者认为,为防止流动性陷阱,央行将会继续大力度回笼资金,由此将引发债市的盘整格局。 当前宏观层面基本稳定笔者认为,仅从产能过剩、出口下滑不足以判断中国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相对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不合理的出口结构为经济增长带来的局部负面影响来说,下面两个因素对于判断全局经济形势更有说服力。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速度经过历时两年的宏观调控已经从2004年最高的53%下降到去年12月份的24.2%,目前尚处于高位;并且,不断走低的利率环境对贷款增加进而引发投资继续高增长仍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货币供应量仍在高速增长,1月份M2余额达到30.35万亿元,消除季节因素其月环比折年率为23%。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从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胀,至少有半年以上时间的时滞。 这样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长期来看仍存通胀的可能。 因此,在对未来经济走势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的时候,作为全局调控的一些重大政策出台的可能性较小。 其次,低利率狙击热钱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汇改对低利率的要求或将逐渐减轻。 笔者认为,除了低利率策略,人行的汇率调控舞台依然很大。 其中金融管制和行政手段仍然是主要方式,央行通过控制短期外债规模、拓展外汇持有者的用汇渠道等多种手段有效分流境内外汇,减少升值压力。 近期人民币升值步伐有加快迹象。 笔者认为,近期的国际压力是造成人民币升值加快主因,并非今后仍将以较快步伐加速升值,今年3%或多一些的升值幅度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上半年美国持续加息,汇改对人民币低利率的要求便会逐渐减轻。 资金面宽松仍有望延续从央行和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来分析,市场流动性极度充裕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规模。 另外,我国居民储蓄率高的趋势不可逆转。 以上决定资金宽裕将长期存在。 另外,笔者认为,短期内仅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足以推断信贷扩张。 首先,提高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业改革的一个方面,通过银行经营体制的改革增强其自身盈利与防范风险的能力才是根本。 以前往往通过央行和财政的注资才使得大部分银行资本达标,这种注资其实只是一种做账手段的调整,这表明资本充足率还存在着高估问题,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缺口实际上会大一些”。 基于银行业自身体制改革和风险防范的要求,银监会对其信贷扩张仍有所顾虑。 其次,正如上文说到的,当前不断走低的市场利率将会使得信贷需求增加,但是考虑到投资依然高位增长、低利率为今后通胀埋下的隐患,央行在不能贸然提升利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例如通过对银行的定向回购,避免低利率形势下信贷扩张带来的未来银行业利率、坏帐风险和宏观经济的通胀风险。 慎防利率陷阱,央行再担重任通过上面的分析,“宽信贷”格局尚不能一蹴而就,银行业的债券投资需求依然旺盛;而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增长看不出任何减速的迹象,其对保费资产久期的配制要求较高,保险公司的债券投资需求也保持旺盛。 由于资金过于宽裕,债券市场几乎到了利率陷阱边缘;阻止利率进一步下跌仍将依靠有效吸收市场过多的流动性。 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央行的公开和非公开回笼将是主要力量。 债券市场极有可能展开新一轮的央行大力回笼与市场滔滔不绝的流动性的博弈。 考虑到市场资金的伸缩弹性很大,很可能面对央行不断放量的回笼力度,债券利率依然缓慢小幅下探。 所以,笔者认为,央行在增强回笼力度的同时,还将会再次使用公开警告等窗口指导政策,债券市场将展开新一轮的调整行情。 但是,过多的央票回笼毕竟有着诸多的弊端:央票只是央行调节市场的一种手段,如果长期巨量使用势必扭曲市场收益率曲线;另一方面,当前巨量的央票正回购的发行将会为以后流动性的增加留下伏笔,目前每周接近2000亿元的到期资金量已经为央行回笼增加了难度。 笔者认为,就短期来看,依靠滚动的央票正回购发行、以及一些非公开的定向回购和外汇掉期操作尚可对利率的进一步下跌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然而,考虑到其诸多弊端,今后存在法定存款准备率上调的可能;而这将会引发债市更大程度的调整。

央行票据起什么作用

中央银行票据(CentralBankBill):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 下面由懂视小编为你分享央行票据起什么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中央银行票据,有什么作用?发行流通央行票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发行,其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有48家,其成员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 央行票据采用价格招标的方式贴现发行,在已发行的34期央行票据中,有19期除竞争性招标外,同时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9家双边报价商通过非竞争性招标方式配售。 由于央行票据发行不设分销,其它投资者只能在二级市场投资。 作用⒈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弥补公开市场操作的现券不足引入中央银行票据后,央行可以利用票据或回购及其组合,进行余额控制、双向操作,对中央银行票据进行滚动操作,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⒉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国际上一般采用短期的国债收益率作为该国基准利率。 但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绝大多数是三年期以上的,短期国债市场存量极少。 在财政部尚无法形成短期国债滚动发行制度的前提下,由央行发行票据,在解决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不足的同时,利用设置票据期限可以完善市场利率结构,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⒊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目前,中国货币市场的工具很少,由于缺少短期的货币市场工具,众多机构投资者只能去追逐长期债券,带来债券市场的长期利率风险。 央行票据的发行将改变货币市场基本没有短期工具的现状,为机构投资者灵活调剂手中的头寸、减轻短期资金压力提供重要工具。 投放情况各发债主体发行的债券是一种筹集资金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即增加可用资金;而中央银行发行的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目的是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 商业银行在支付认购央行票据的款项后,其直接结果就是可贷资金量的减少。 市场影响央行调节工具作为重要的货币市场和公开市场工具,中央银行票据对市场将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中央银行票据将成为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短期利率的重要工具。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引入银行票据替代回购品种,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的自由度。 过去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无论是正回购还是现券卖断,都受到其实际持券量的影响,使得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央行在调节货币供应量时也不得不受自身持有债券的限制。 目前,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有回购和现券两大工具,但是由于财政部几乎不发行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因此现券操作品种为中长期固息债和浮息债。 与短期国债相比,操作中长期债券的弊端在于:对债市的冲击过大,尤其是对中长期债券的利率影响过于直接;与货币政策操作的短期性要求会产生冲突;价格波动过大。 而从实际效果来看,部分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过于注重通过公开市场现券操作博取价差收入,而忽视了对货币政策传导意图的理解。 引入中央银行票据后,央行则可以利用这些票据或回购及其它们的组合进行“余额控制,双向操作”。 央行通过对票据进行滚动操作,增加了其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加强了对短期利率的影响,增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交易基础其次,如果形成每周操作的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机制,将为中央银行票据二级市场的交易提供基础。 只有不断增强流动性,才能使央行票据的作用得以充分发中国人民银行挥。 如果流动性不足,那么无论是市场短期收益率曲线的构成还是市场成员短期头寸的运用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各主要机构为促进二级市场流动性的提高也可能对关键期限品种(如三、六月和一年品种)进行连续报价。 连续拍卖和报价机制一方面有助于票据二级市场的活跃,另一方面有助于构造出银行间市场的短期基准利率曲线,为回购、拆借和其他短期利率产品的定价提供参考。 但一些问题可能阻止了央行票据流动性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一些老票据是由市场利率较低时的正回购操作转变过来的,故其票面利率较低,因此在目前的市场利率水平上只能进行折价交易,出于财务核算的考虑,持有者一般不愿意卖出。 同时由于老票据的持有人比较集中,而这些持有人的资金往往比较富裕,一般都希望持有到期,因此在业务开展初期,央行票据的流动性将受到一定影响。 票据流动性将随新发票据数量的增加而逐步改善。 只有形成了央行票据的滚动发行机制,以及票据持有者结构的进一步多样化,才能使央行票据的二级市场交易逐步发展起来。 临时资金最后,中央银行票据将成为各家资金富裕机构运用临时资金头寸的重要工具。 随着中央银行票据市场存量的增加和持票机构的多样化,中央银行票据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也将逐步增强。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参与公开市场操作或在二级市场买入等方式持有中央银行票据,以灵活调剂手中的头寸,因而减轻短期资金运用压力。 目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放贷款和购买债券等方式运用中长期资金,而短期资金的运用渠道则较少,目前只有通过逆回购和拆出资金等方式运用。 但是由于目前回购和拆借市场一个月以上品种成交量很小,无法满足机构对一个月以上剩余头寸的运用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票据必将成为消化商业银行大量短期剩余头寸的重要工具。 此外,考虑到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相比有较好的流动性,能够很好满足银行运用短期头寸的需求,所以许多以前未积极参与央行正回购操作的机构将会因中央银行票据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增加参与力度,这样由于央行票据的流动性较好,所以其票面利率也要较同期限正回购利率低。 业务展望目前中国中央银行票据业务刚刚起步,可以预见,央行票据业务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发挥巨大的作用。 但在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第一,为提高央行票据的市场流动性,应尽快完善其交易方式。 央行于2007年10月23日发布公开市场业务公告,决定自2007年10月24日起央行票据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交易,交易方式为回购,同时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回购交易工具。 由于中央银行与农信社资产跨期交易的行动时序目前央行票据不能进行二级市场交易,央行票据的作用将无法得以充分实施。 为增加央行票据的流动性,应尽快允许央行票据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 第二,在目前央行票据的回购交易中,应关注抵押比例问题。 由于央行票据的票面利率受票据发行时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而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比较大,因此使得央行票据有可能出现折价交易的现象。 当市场利率波动较大时,一些票据的价格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折价现象,在回购中这些折价的票据如果不能控制抵押比例,将会产生较大的风险。 因此,建议市场参与者在逆回购交易中应灵活掌握央行票据的抵押比例以防范风险。 短期利率的形成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央行票据的流动性受到持有人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故在初期流动性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主要机构能够形成连续报价机制,则无论是票据的持有人和需求方在进行票据买卖时将有比较明确的价格参考,从而有利于市场流动性的提高。 最新政策近日央行公告称,将在今日发行70亿3月期央票,并重启3年期央票,发行额度200亿。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市场资金的紧张情况有所缓解,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 央行在周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发行了100亿一年期央票并进行了900亿的正回购。 数据显示,10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3770亿元,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为1480亿元,而10月份第一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为1390亿元。 此前12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超过5000亿元。 “被加息”股市走低在外围市场欧债危机蔓延、国内加息预期升温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影响下,沪指周2010年11月30日开低走,盘中更是一度跳水跌破2800点。 多位分析人士预计,随着央行加息的脚步临近,A股在短期内动荡的格局仍将继续。 2010年11月30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了10亿元一年期央票,收益率连续第三周持平于2.3437%,周二无正回购操作,至此,28天期正回购已暂停逾七个月。 公开数据显示,自今年6月份以来,由于央票二级市场收益率不断上行,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持续出现倒挂。 高企的发行价格和低位的收益率回报,使得机构在一级市场认购央票的热情持续下降,各种期限央票的发行量不断下滑。 “12月7至18日之间再度加息1次已无悬疑。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央票集体地量发行将倒逼央行加息。 鲁政委表示,本周央票发行居然跌到了只有几十亿元的地量水平,公开市场操作已几近于丧失流动性管理能力。 在年内外汇占款、财政存款等流动性外流暗道导致货币达标压力依然巨大,且准备金率日渐趋近经验极限值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的失灵显然是无法容忍的。 而如果要想恢复其流动性管理功能,必须加息。 鲁政委表示,本次加息之后,除非公开市场大幅放量,否则,年内仍有上调0.5%至1.0%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央行现在面临被加息的被动局面。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债券市场的整体收益率的大幅上升,一二级市场的央票利率明显倒挂,整个市场已经形成了对于央行加息相对一致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息就会导致整个货币体系的扭曲。 但李迅雷同时表示,央行如若加息,利差的拉大势必将引发国际游资的进一步流入,可以说央行目前处于“两难”境地,具体的抉择可能要等到12月上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才能明确。 各界评价分析人士认为,除了央行公开市场的操作无力化之外,11月CPI预期的高企也将迫使央行动用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 中金公司预测,通胀未来几个月仍有较大可能处在高位,主要反映需求压力和本轮农产品价格上升的惯性动力,预计CPI通胀率在11月可能升至4.8%左右。 兴业证券则预计,11月通胀将在4.7%。 兴业证券认为,11月经济继续强劲扩张,物价压力较大,将刺激政策坚定调控。 加息和准备金同时推出的概率较大,若选择只推出其中一项,力度则可能较大,比如50个基点的加息。 接受记者采访的机构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伴随着央行加息预期的升温、11月通胀数据的高企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等一系列因素,A股短期将保持动荡的格局。 长江证券认为,12月份前半个月,受到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即将公布的11月份经济数据的影响,前半段市场的情况会比较复杂,波动会比较大。 国金证券表示,周二的大幅震荡,主要基于对政策的悲观预期,经过短期的宣泄后,后市大盘仍将在60日均线附近维持弱平衡状态。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景德则表示,大盘目前接近有效跌破60日均线,走弱的可能性较大。 “但还有一点希望。 ”刘景德表示,未来仍需观察有色、煤炭能否持续反弹,以及银行、地产能否止跌回升。 但他判断,在短期内,由于银行、地产股价格水平已经较低,两市大市值股票下跌的空间也不大,因此指数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他预计,未来股指仍将围绕2800点反复震荡。 央票停发重启未满一年的3年期央票再次遭遇停发。 市场认为,严重的利差倒挂导致一级市场机构兴趣缺乏,进而导致央行使用其他政策工具的预期加重。 2010年12月8日,央行发布公告今日发行50亿元3月期央票,然而却未公布发行3年期央票。 按照惯例,3年期央票隔周周四发行,上次发行3年期央票是在11月26日,即明日应发行3年期央票,但央行未发布公告。 交易员表示,一、二级市场利差过大是3年期央票停发的主要原因。 由于近期加息预期较浓,昨日现券市场利率继续走高,午盘之后3年期央票收益率突增,严重的利差导致一级市场上央票的吸引力非常低。 分析人士认为,对投资者而言,短期央票也存在利率倒挂现象,但是损失相对较小;对央行而言,近期回收流动性任务依然较重,短期品种相对而言较容易回收,从7日进行的28天正回购也可看出,央行近期倾向于使用短期限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3月期央票发行量较上次增长40亿元。 有分析师认为,央行在利率倒挂严重的情况下增加发行量,不排除明天发行利率上行的可能,而这将加重市场加息预期。 12月11日,统计局和央行将公布11月份宏观经济金融数据,市场普遍认为,CPI将继续上行,本周将成加息敏感窗口。 2010年11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查”显示,由于食品价格持续走高,11月CPI将再次刷新年内新高。 11月CPI同比增幅预测均值为4.75%,中位数为4.7%,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CPI增幅(4.4%)。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指出,如果11月份通货膨胀数据依旧高企,则加息可能将提前至2010年12月。 “不一定是本周末,预计7日到18日之间都有可能出现,”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公开市场操作已经近于丧失流动性管理能力,如果想要恢复流动性管理功能,必须加息。 ”投放资金中国人民银行25日发布数据显示,人民银行於本周四(8月25日)以价格(利率)招标方式发行了2011年第六十五期央行票据,期限3个月,发行量30亿元(人民币,下同),价格99.22元,参考收益率3.1618%与上期持平;并开展了正回购操作,期限91天,交易量30亿元,中标利率3.16%。 据统计,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下降到250亿元,较上周大幅减少640亿元,降幅达71.91%。 全周累计回笼资金90亿元,周净投放资金160亿元,连续6周累计净投放资金2,190亿元。 此外,本周二还进行了2011年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七期)招投标,释放资金300亿元。 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从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来看,期限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3年)。 央行票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发行,其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有48家,其成员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 央行票据采用价格招标的方式贴现发行,在已发行的34期央行票据中,有19期除竞争性招标外,同时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9家双边报价商通过非竞争性招标方式配售。 由于央行票据发行不设分销,其它投资者只能在二级市场投资。 可能感兴趣的

国债期货

债券市场正接受今年以来最大考验债券大跌引发债基被“暴击”

股债跷跷板,冰火两重天。

近期权益市场回暖的情况下,债券市场的投资者正在接受近乎今年以来最大的考验。 数据显示,11月16日,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至2.86%,3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至2.49%,国债期货10年期主力合约下跌0.27%,5年期下跌0.31%。 至此,债券市场已经连续5个交易日下跌。

近期债市发生调整,主要是受到流动性收敛、疫情防控优化和地产支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市场持续下行,近期债券基金净值普遍回撤,而净值化的银行理财产品也迎来了新一轮“破净潮”。

央行多次喊话

被“暴击”的债基

本周以来,债券市场大幅调整,10年国债收益率大幅上行12bp至2.86%,3年国债收益率上行12bp至2.49%,1年国债收益率上行15bp至2.12%;各期限同业存单利率普遍上行15bp-20bp;银行永续和二级资本债普遍上行20bp-25bp。

“近期大家产品的表现都不是很好,我的产品也遭遇了暴击,净值回撤比较大。 ”上海一家百亿私募的债券基金经理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近期多个产品遭遇了单日超过0.15%以上的回撤,这个回撤幅度对于很多年化收益率只有5%左右的债券类基金来说已经非常严重。

数据显示,近期债券基金出现普遍下跌。 11月14日,全市场中长期纯债基金平均跌幅达到0.29%。 11月15日,这一数据为0.09%。

债券市场的剧烈波动,背后是市场对于宏观经济以及流动性预期的整体改变。

“前期国债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债市对利多因素反映有所钝化,跨月后资金价格回落缓慢,流动性边际收敛,债市面临回调压力,而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和‘金融十六条’政策的推出显著提升市场对经济的未来预期,多重因素共振下债市迎来剧烈调整,出现债券利率单日上行超10bp的极端行情。 ”中证鹏元研发部研究员李席丰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此前债券市场透支了经济衰退和经济下行的预期。 但是最近一系列比较积极的政策出台使得整个市场对于未来的经济预期逐步改善和修复市场风险偏好也在提升。

在流动性方面,明明也坦言,此前市场也在押注央行会继续降息降准,但是近期央行操作非常稳健,导致市场对于降息降准的预期落空。

央行近期的操作也印证了市场关于流动性的一些判断。 11月15日,央行开展8500亿元1年期MLF操作和1720亿元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75%、2.0%。 本月MLF到期量亿元,央行续作8500亿元,MLF净回笼1500亿元。

“央行的MLF操作非常稳健,基本上是等量续作,虽然MLF缩量,但是通过PSL和各类专项再贷款等工具仍然向市场释放了充分的流动性。 但是债券市场此前一直还是希望央行能够尽快降准甚至降息,现在降准降息预期落空,也导致了债券市场调整。 ”明明说。

回压力陡增的理财

债券市场的波动毫无疑问地拖累了以债券资产为配置大头的银行理财。 债券市场的急跌导致产品配置的债券部分资产净值下跌,即便有权益部分在苦撑,但依旧无法抵消净值的回撤。 继三月份1200只产品“破净”的大潮后,银行理财近两日又身陷新一轮较大的“破净潮”。 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全市场只银行理财中(发行主体包含银行和理财公司),共有1776只产品的净值跌至1以下。

净值的剧烈波动造成了投资人恐慌,不少投资人集中赎回产品。 某股份行理财公司的现金理财产品“活钱管家”便由于赎回客户太多,触碰了巨额赎回上限。

“理财前端,也就是负债端的不稳定又一次暴露出来了,这就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名公募基金高管如此评价。 他告诉记者,多家基金公司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理财赎回,但整体情况可控。

国信证券银行团队分析师王剑认为,去年以来理财规模增加较多,从去年6月末的的26万亿增加到今年的29万亿,应该有很多低风险偏好的客户买入。 由于投资者教育不充分,很多投资者仍然以过去刚兑的思维来买,无法接受净值波动,开始赎回。 “赎回导致债券抛盘,债市继续跌,恶性循环,甚至踩踏。 ”王剑称。 他预计“估计还会要折腾几天才能消停”,投资者教育的根本性解决可能需要时间。

中国人民银行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也注意到了理财遭遇客户赎回压力的情况,他表示投资者应该卡到乐观的一面:票息高了,未来可预期的理财收益率会更好些。 这个时候不应该再去赎回,反而应该考虑大举买入。

“理财遭遇客户赎回压力-理财赎回委外及基金-委外管理人抛售债券,理财负反馈,债市跌得有点急。 票息高了,产品更好做了。 稳住,熬一熬,希望就在眼前。 ”廖志明说。

国元证券的固收分析师指出,目前银行理财等广义基金赎回的情况有所显现,冲击主要集中在短债和信用债市场。 是否进一步发酵仍需关注。 从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来看,近半周市场的主要净卖出机构仍是券商、基金等非银机构,银行理财仓位变化不大,银行自营基本以净买入为主,说明市场目前尚处于活跃机构“交易预期”、货基减仓短债的阶段。

“本次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行,更多反映的是情绪面而不是基本面”,一家股份行理财公司副总经理告诉记者。

每当遇到净值波动引发的赎回潮,银行理财作为管理人就有必要出来进行投资者教育。 工银理财表示,目前债券市场,尤其是短期限资产,经过快速情绪释放后,基本已调整到具备性价比区域。 债券产品具备票息价值,长期持有才能获得稳健收益。 在债市逻辑未出现根本性反转的情况下,它建议投资者拉长持有期,获取持续稳定的票息收入。

此外,包括中银理财、工银理财、南银理财、兴银理财、建信理财在内的管理人,微众银行在内的理财代销机构也出来喊话,向投资人传递固收理财仍是投资好选择的理念(因仍具有低波动率),并希望投资人以长期视角持有产品。

至于市场最关注的后市怎么走,工银理财认为,强预期、弱现实逻辑在充分消化后,市场仍将回归基本面逻辑,利率继续上行空间相对有限,产品净值预计也将逐步修复。

工银理财的根据是:资金面方面,汇率压力阶段性缓解叠加经济基本面弱复苏格局决定了资金面不具备趋势性悲观的条件,未来整体流动性仍将保持合理充裕。

地产和防疫政策方面,现有政策的推出旨在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但10月社融、PMI、通胀等经济数据改善效果未见明显显现,经济复苏动能以及政策落地生效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防范债市形成单边预期

激辩债市后续走向

“我们近期在交易上非常谨慎,保住全年收益是最大的诉求。 ”前述私募基金经理表示,所在私募对于债市判断比较悲观,认为短期国债收益率难以改变上行趋势。

兴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首席债券策略师徐寒飞11月13日更是发文指出,在2022年剩下的时间里,债市将受到全球流动性边际放松拐点、风险偏好改善拐点、债券市场调整内因等多重利空影响,将出现一波幅度不小的下跌行情,预计利率反弹的幅度至少在20bp左右,10年国债利率或将再次回到3.0%。

央行

但是也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债市短期难言反转。 “目前情况来看,断言债市拐点出现还为时尚早。 ”国元证券一位分析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经济复苏尚处于政策托底、方兴未艾的阶段,仍需比较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做配合。 现阶段政策大幅转向的概率较低,因此债券暂时缺乏趋势性由牛转熊的基础,随着收益率的调整,债券资产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回升,配置价值和交易价值会重新达到均衡,从而使得市场企稳。

李席丰也表示,近期的行情主要来自政策引起的预期变化,而政策在经济数据上的反馈有待验证,政策优化下疫情反复和地产投资仍然偏弱的概率较大,经济基本面不容乐观,因此近期的行情可能偏向于短暂调整。

“展望后市,债券市场在剧烈调整后情绪逐渐企稳,短期会有修复,不过在经济改善的强预期不能被证伪前以及流动性边际收敛趋势下,10年期国债可能会震荡上行。 12月份降准预期发酵、季末财政支出增加等利多因素会出现,而市场也会更加关注预计偏弱的11月经济数据,债市看多情绪可能会升温。 ”李席丰说。

如果想实时了解更多理财新闻,欢迎关注我们。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5248.html
Garmin Watch 能否挑战 和 推出运动手表 Kee
购物中心 为什么没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