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官员为何信口开河 滁河水污染事件

被央视曝光的滁河水体污染事件,在经过个别官员拖延、推诿和在电视上公开辩解后,到了提级调查和官员被问责的阶段。

5月29日,全椒县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滁州市副市长余成林兼任全椒县县委书记;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窦平,该县水利局党组成员杨俊,和该县生态环境分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杨仁义被免职。目前,由安徽省和滁州市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正在进一步调查。

这本是一起可以更早采取措施、损害可控、也不至于发酵到如今地步的事件。5月7日,全椒县一公司原料仓库发生火灾,导致仓储的部分甘油、糖蜜连同消防废水经地表径流进入附近沟渠和管网;5月11日,当地发生降雨,致使尚未清理完毕的污水经花园水库进入襄河;5月20日,全椒县政府向滁州市水利局发函,请求“安排驷马山管理处开机提水”;5月22日,全椒县将已经受到污染的襄河口闸开闸放水,致使滁河部分河段受到污染。

从结果看,这是一个污染不断扩大的过程,从附近的沟渠、管网流到襄河,又从襄河开闸放水流到滁河。致使污染扩大的因素,除了降雨等自然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相关官员的不作为以及乱作为:从附近的沟渠流向襄河,显然有清污不及时的原因,而从5月7日发生污染到11日下雨,中间有4天时间,如果全力清污,应当不至于有如此大量污水流入襄河;而明知襄河口闸上游已被污染,仍然以县政府的名义申请开闸,让大量被污染水体流入滁河,则更让人难以理解其中的逻辑,让人不得不怀疑决策层不是想在较小范围内堵住、清除污染,而是想以滁河更大的水体,来稀释、“洗白”被污染水源。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决策风险,而其中的逻辑则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其为了洗脱自己的责任,不惜大面积牺牲环境,以及民众的人身安全。

如果说上述过程主要发生在决策体系内,是“内化”的,接下来则将相关官员的逃避、拖延,甚至有些荒唐可笑的逻辑,充分外化、暴露在公共平台和公众面前,让公众从一开始怀疑其决策失误,进而质疑其职业素养、责任担当甚至为人和做官的底线:全椒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窦平在否认需要将毒水拿去检测时,说喝茅台也能喝死人,是否需要对茅台做毒性分析呢?让人看到其逻辑混乱的同时,还有网友质疑其到底喝了多少茅台;该县水利局党组成员杨俊则以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为由,表示已不宜多过问此事,也有网友怀疑其已有多久因致力于平安退休而不过问辖内之事;该县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杨仁义做的更绝,他原本曾就此事回复过12345热线,说水体未受污染,现在却直接否认有过回复,翻脸不认人了。

但不管是决策过程中不作为导致污染扩大,还是面对媒体时极力解释和寻找借口,都不仅没有达至其原本逃避责任的预期,反而被其不职业、无担当的表现反噬:第一阶段滁河没有洗白污染,却因污染扩大致民众反响强烈、最终吸引媒体关注;第二阶段,则让公众看到部分官员在面对可能的责任时让人失望甚至不堪的一面,并建立了这些行为与污染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另外,基于个别基层官员这些不堪的表现,公众还有一种不排除类似事件以后还可能上演的忧虑。在各种发展元素积累的当下,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难避免,如果处理得当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但如果处置不当,则可能付出很大的代价,而每一个处理的过程,都非常考验基层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和担当精神,至少不能像这次事件表现出的那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把小事拖大,最终让问题不可收拾。

由安徽省委书记韩俊主持的省委专题会议,对这一事件的定性是“一起重大的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后果十分严重,性质十分恶劣”,“此次污染事件的原因并不复杂,但处置过程拖延拖沓”,“一些干部在处置过程中心存侥幸、乱作为,面对问题遮遮掩掩,总想蒙混过关,造成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个别干部面对媒体采访时信口开河,造成不良影响。”

一件很多人都能看到或直观感受到的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多月,依然未能阻止其走向不好的方向,这中间很多人、很多部门都要反思。那些本应对此事有领导或监督之责的人或部门干什么去了?他们是否构成不作为,或者自己也参与到了决策之中呢?我们发现,在基层官员中,遇到可能被问责之事,解决的过程就有可能发生变形甚至扭曲,存在以更大的成本来掩盖事实的倾向,这是一个应该警惕的倾向。

虽然全椒水污染一事得到曝光,但不排除还有一些事件可能被遮掩,所以不如以此事件作为切口,捋顺、完善、重整围绕问责可能发生的生态链条,以防范类似事件于未然。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5297.html
境内发现260多只废品气球 绳子上系有起爆装置!朝鲜 韩国
鸡娃 现象 你如何看待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