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网购了一个金枕榴莲。收到货后发现榴莲已腐烂,联系售后,售后要求我按照其指引进行拍照和录制视频,在确认这颗榴莲确实存在问题后,售后没有立即通过我的退款申请,而是要求我将榴莲丢到废品桶且拍照上传,直到这一步完成才给我进行了退款。
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电商售后场景:商品变质,退货耗费物流成本,且已无法销售。商家要求用户将榴莲丢废品桶以证明确实没有吃掉它(哪怕是坏的),看来是被用户“薅羊毛”薅怕了。
商家不再信任用户,这正是这段时间围绕电商“仅退款”的争议的根源。
2023年,在电商行业加速内卷下,头部平台纷纷拥抱“用户优先”的经营策略,源自于生鲜产品的“仅退款”政策被扩大到全品类、全平台。
然而,随着“仅退款”政策的普及,羊毛党蜂拥而至,一些用户将“仅退款”玩成了“零元购”,商家苦不堪言,行业甚至出现了帮商家维权的第三方平台:商家登记信用恶劣的买家,行业一起防范。
过去只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去投诉商家,如今竟然反过来了,商家报团“防火防盗防用户”,这让人苦笑不得。
“仅退款”其实在电商行业甚至零售行业早已存在。
2009年,当时只有直营的百果园就在行业率先推出了“不好吃三无退货”的政策,只要消费者觉得水果不好吃,就可以无需小票、无需实物、无需理由退货,注意,不是水果变质,而是“不好吃”——这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口感,比如李子有的人喜欢酸甜硬,有的人只喜欢软甜口。百果园敢这样做,是因为“绝对信任顾客”,这一政策在百果园的崛起中居功至伟。
后来,随着百果园规模扩大、加盟模式开启以及IPO,“不好吃三无退货”政策在执行层面出现了调整,原因还是因为羊毛党多起来了。
用户绝大多数是诚信的,但羊毛党甚至职业羊毛党也客观存在。 特别是2023年,随着“仅退款”被平台从生鲜扩大到更多品类,许多商家的经营变得困难。 最近,各平台基本都在低调优化“仅退款”政策,大都是基于大数据对商家、商品与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综合判断,再看是否给与“仅退款”政策,以平衡消费者与商家的利益,既可保障用户售后体验,也可避免羊毛党薅秃商家。
“仅退款”只是电商行业极致内卷的缩影,在此之外,“卷低价”也在让商家经营越来越难。表面看,用户买到了便宜货,甚至可以说这迎合了“平替”趋势。长期看,当“低价”成为行业主旋律,商家利润微薄甚至持续亏损,能够投入给研发创新的钱势必会减少;上游供应链(工厂以及原材料提供商)分到的价值同样会被压缩的极限,商品品质不可能得到保障。
产业链的传导效应往往不会立竿见影,上游的影响是滞后的。电商平台花了许多年才终于打通消费端与供应链,消费侧的过度内卷,终于在今天让制造业感受到了痛。7月,我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回落至49.4%,这一数据低于50%的荣枯线——低于50%意味着收缩,高于意味着扩张。
当然,制造业的发展受制于多重因素,完全甩锅给“内卷”并不妥当。 只是从最新顶层政策定调“反内卷”来看,电商行业的“内卷”必须要刹车了,“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这一点,许多互联网行业都可对号入座。
行业只有充分竞争才能高速发展,电商行业需要“卷”,只是要反内卷。 如何反内卷?一个是“向外卷”,比如出海开拓新市场;还有一个则是“高质卷”,即通过良性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
卷价格早已传导至源头产业带,因为商家要进货批发,逼着源头工厂也卷起来了。
作为全网源头,1688对当前电商与制造行业的“加速内卷”应该会有深刻体会,甚至1688本身也一度加入到“内卷之中”,比如面向蜂拥而至的C端年轻买家推出了类似“仅退款”的“信任退”服务,但对一个有着大量批发场景的平台来说,这样的服务对商家无疑是灾难,好在1688决定刹车。
8月12日,1688出台了一系列“反内卷”举措,面向产业带的源头厂商推出“提效增收”计划。 一个是确定性的生意环境的提供,给新商家提供订单量、客户数和合理利润的保底承诺,比如对新客户“保获客、保订单”,帮助商家月度至少获取50个B 类订单或买家。另一个是AI技术的大量应用,给商家提供免费的“AI 经营助理”,通过工具助力商家发现商机、获取订单以及降本增效。
其实中国制造业的“内卷”在电商行业出现前就已存在了。
我国加入WTO后,出口生意快速扩大,中国制造业凭借着人口红利大杀四方,靠着物美价廉畅销四海。工厂早已卷得起飞,香港老板的工厂一单货赚1分,台湾老板的工厂可以只赚1厘,大陆老板的工厂甚至可以不赚钱,“先跟客户交个朋友”,毕竟没订单,土地、设备、人力都是巨大的支出。 即便如此内卷,中国制造业依然可以赚取到一定的利润——只是缺乏品牌导致利润微薄。
这些年,随着国际贸易局势的动荡,全球需求的疲软,以及“更能卷”的东南亚等市场的崛起,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全新挑战。 电商行业的极致内卷,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内卷”,就成了有前瞻性的工厂主们的集体意识。
93年的斯坦福硕士高材生董凡铭是一名典型的“海归厂二代”,父辈操持的上海新麦工厂,用烘焙老师傅们的思维经营几十年,然而销量遇到瓶颈。董凡铭回国后成为上海新麦的总经理,直接用新一代互联网思维干起了烘培:做1688电商、做小红书、做抖音,甚至连AI以及大学所学专业数据科学都用上了,并给工厂配上了专职产品经理。后来,上海新麦打造出了许多爆款网红单品,成为LV、Gucci、迪奥等奢侈品月饼的代工厂,并在1688平台持续获取新客户以及新订单。
董凡铭,代表的是中国制造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反内卷”路线:工厂主让子女去深造习得专业技能,再结合业务实际,利用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新平台再造企业。 拥抱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以及新平台,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乃至生存的必选项。
算起来,我跟中国制造业以及电商B2B还是有点缘分的。
2009年,读大三的我拿到了一份阿里程序员的offer,在大四时加入了阿里B2B实习,工作正好在当时刚启用的阿里滨江园区。当时,阿里B2B业务做的事情,其实就是给中国制造业找销路——印象中,在滨江园区的数栋大楼中,阿里的电话销售孜孜不倦地给商家们外呼,说服他们来用互联网电商做贸易,抑或解决他们在做电商经营中的诸多具体问题。
后来我没有干写代码的工作,机缘巧合进入了科技媒体的行当。如今,阿里滨江园区的小树苗木已成林,茂密繁盛,阿里B2B业务也延展出了阿里巴巴国际站、1688等分支。也不难发现,大家在做的事情并无本质变化: 给中国制造业打开销路,让商家们可以赚到钱。不同的是,AI等等新质生产力工具开始被大量应用在交易中,C2M/D2C等新型零售模式正逐渐成为新的主流。
15年后再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对阿里来说,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其实做生意无非就是做买卖,做买卖本质就是买低卖高,低进高出——赚钱才是硬道理。在1688上,商家平均每投入 1 元,就能带来 43 元的线上交易额,一年可沉淀至少200个高复购的客户,我想,这就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好生意”。
从“内卷”中抽离出来,真正让商家生意更好做,这是中国电商行业新的主旋律。1688,开了个好头。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某一个人来说非常珍贵、美好的东西,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却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送给他的朋友一瓶蜜糖,他的朋友非常喜欢,觉得这是非常美味的东西。 但是,这个朋友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疾病,就是不能食用蜜糖,因为这会使他的病情加重。 所以,这瓶蜜糖对他来说就变成了砒霜,是致命的毒药。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和感受。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背景、价值观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对于同样的事物,人们的看法和感受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些人非常喜欢吃辣的食物,觉得这是一种美味的享受。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辣的食物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的痛苦和不适。 再比如,有些人喜欢安静的环境,觉得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思考和放松。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安静的环境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聊。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尊重和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强加给别人。 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和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不要过于固执和偏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原句是什么?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字面意思是,对你来说这是一块蜜糖,但对别人来说它确实砒霜。
原意出自亦舒的《曼陀罗》,即: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在你自己看来一些如蜜糖般甜蜜美好的事物,在别人那里确实像砒霜一般恶毒的毒物了。 相同的事物、价值在不同的对象面前它表现出来的意义是不同的。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相同语句有: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彼之蜜糖,汝之毒药”。
释义: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彼之蜜糖,汝之毒药”这些句子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有人讨厌却有人喜欢,有人视若珍宝的东西在他人眼里可能就视若粪土,通过对比的形式强烈的反映出同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眼中截然相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