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焦点访谈

(原标题: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八年前的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以此为标志,我国将每年的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天,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开放。我们现在就去这家中国首个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一探究竟。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启动仪式上,多名科学家、科学家亲属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庆祝科技工作者的节日,并参观了博物馆的首展。从5月30日当天开始,公众可以通过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或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免费预约,参观馆内的六个主题展览。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共和国脊梁”为主题的主展览。展厅里按照时间顺序陈列着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重大科技项目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介绍,以及文献、证书和随身物品等实物展品。

一路走来,正是这一代代不畏艰辛、心系祖国的科学家们,以他们尊重科学、艰苦奋斗的作风,用科技成果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璀璨的科技成果令人振奋。在这个博物馆,能近距离接触这些科学家的手稿和个人用品,倾听他们的故事,让观众们走进科学家的精神世界,明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何成为像他们一样品德高尚的人。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这些年代久远的手稿,很多已经蒙上岁月的痕迹,模糊、易碎,博物馆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设施,让细节更清晰地呈现,给参观者更丰富便捷的体验。

在展厅的一角,有一个科学家家书专区,除了陈列着很多科学家家书的实物,还可以通过互动设施对这些家书进行诵读。透过字里行间,科学家们严谨的作风和优良的品质仿佛跃然纸上,而这些最真实的表述往往带给人们最深刻的感触。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生物化学家王世真,在写给女儿的信中,传递着他对教育下一代的理念:“温室里培养出来的,未必经得起考验。如果从小经历艰难、曲折的道路,自己刻苦奋斗,长大是会有出息的。”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展现了科学家的高瞻远瞩:“不久将到来21世纪,那时世界各方面的竞争,必定很厉害(激烈),而科技的竞争,将最为突出。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物化探高级工程师杨衍忠,在写给儿子的信中,重申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我有一个理想和目标——为国家、人民多找矿,为工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生。”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则彰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两弹一星是国防高科技大科学工程项目,是集体贡献。我是其中一员,做了一定工作,是23位代表之一。至于第一个领奖,只是按姓氏笔画为序,并无什么意义。”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的资料和物品,不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也是一部鲜活的新中国科学史。正是由于这样的重要性,2010年开始,经由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协等有关单位开始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截至2023年底,共采集到科学家实物原件资料14万余件、数字化资料32万余件、音视频资料100万余分钟,出版科学家传记和口述自传160余册。随着科学家博物馆的开馆,这些资料也有了最重要的展示渠道。

杜祥琬院士是应用核物理方面的专家,也是最早向采集工程捐赠物品的科学家之一。在科学家博物馆看到自己年轻时在前苏联留学时的笔记,杜院士也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荣誉委员杜祥琬:“我刚写完毕业论文,有一个苏联同学前一天问我,你在这学核物理,回中国有啥用?1964年的中国原子弹还没爆炸,结果很巧的是当天晚上有消息,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二天上课之前在走廊里,还是那个苏联同学大老远看见我跑过来,表情完全变了,说杜,祝贺你,我知道你回去有事干了。自己国家的进步在海外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响,我就明白它对国家的意义。”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毛二可院士是雷达、信息处理技术专家,22岁时,他设计出“新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30岁,他参与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相控阵雷达;43岁,研制出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

毛院士今年已90岁高龄,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一线从事科研和教学。在北京理工大学,很多人都对他每天骑着一辆老旧自行车,在校园里忙碌穿梭的身影印象深刻。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像两位院士一样捐赠出自己珍贵资料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截至2023年底,共有674位科学家或家属向采集工程捐赠过物品。从资料文件,到奖章证书,再到个人用品,它们不但讲述着个人故事,也记录了时代脉搏。科学家博物馆对这些无私的馈赠给予了妥善的保存。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除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开幕,在5月30日当天,全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也正式宣告成立,中国科协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和科学家精神相关的教育基地、科研院所、科学家故居等机构,未来将会向更广区域、更大范围和网络空间拓展,加强科学家博物馆体系建设。

焦点访谈:走进科学家世界 弘扬科学家精神

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大家可以感受到,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历久弥新、催人奋进。只有在全社会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重任,勇攀高峰,我们才能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


你要过怎样的人生?

一、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 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记不太清楚了,我凭记忆写的,可能不是你想要那段当你是地平线上的一棵小草的时候,你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在遥远的地方就看见你?即使走近你了,别人也可能会不看你,甚至会无意中一脚把你这棵草踩在脚底下。 当你想要别人注意的时候,你就必须变成地平线上的一棵大树。 人是可以由草变成树的,因为人的心灵就是种子。 你的心灵如果是草的种子,你就永远是一棵被人践踏的小草。 如果你的心灵是一棵树的种子,就算被人踩到了泥土里,只要你的心灵是一棵树的种子,你早晚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不管你是白杨树还是松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都能看见在地平线上成长的你。 当人们从你身边经过的时候,你能送他们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他们能在树下休息。 因此做人的要求是你自己首先要成为地平线上的一棵大树。 当你是草的时候,你没有理由让别人注意到你。 而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即使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远处看来你是一道风景,死后又是个栋梁二、机会,需要我们去寻找。 让我们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创造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 三、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海。 长江、黄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样。 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轨迹不一样,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 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像泥沙般沉淀,就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四、谁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我相信,个人奋斗制胜,攫取成功的精神财产将永远贫富不均。 在浩瀚的生命之岸,你应该自豪地告诉世界,你追求过,你奋斗过,你为了辉煌的人生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从来没有停止过拼搏。 而这个造就了万物的世界也将自豪而欣慰地回答你:只要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五、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日子总是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累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金字塔也是由每一块石头累积而成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很简单的,而金字塔却是宏伟而永恒的。 六、生命,需要我们去努力。 年轻时,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经验。 机会,需要我们去寻找。 让我们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创造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 七、运气永远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持续一辈子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 八、有些人一生没有辉煌,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辉煌,而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没有闪过辉煌的念头,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辉煌。 九、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

内容简介《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介绍了:科学家用他们的聪明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捍卫真理、传播科学,许多科学家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科学家的故事》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几十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它将带你走进科学世界,了解科学家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牛是色盲吗?

曾经就有位好奇的动物学家,就让斗牛士分别持黑色、白色和绿色等布站到牛的面前,结果牛的表现都如同见到红色一样。 可见,牛并不是见到红色就会发怒,实际上,牛是名副其实的色盲。 其实,红色刺激的并不是牛,而恰恰是全场观众,因为红色能引起人的情绪的兴奋和激动,可以增强表演的效果,而牛在出场之前,总是被人很长时间地关在牛栏里,变得暴怒不安,再加上红披风的晃动,它一出场,就恶狠狠地找人报复。 因此,牛与红色并无关系斗牛场上,那使牛生气的并不是那红布的颜色,而是生气那布老在眼着晃动,而用红色则是引起牛的注意罢了。 你跑得越快,牛眼中的你也就摇晃得越快,所以就死命追了上来! 牛是色盲,它只会对移动的物体感兴趣。 在斗牛场上助手的布是粉红色的,主斗牛士的是红色的,斗牛士通常需要晃动手上的布来吸引牛的注意。 有些斗牛士为了表演精彩,都会背着牛做很COOL的动做,这时牛通常都不会有反应。 所以牛并不是见不得红色! 据介绍,西班牙斗牛是一种血统纯正的野性动物,一般选用的是生性暴烈的北非公牛,它们由特殊的驯养场负责牛种培育,经过4~5年即可用于比赛。 正式比赛的斗牛体重在400~500公斤。 西班牙的斗牛是色盲,所以你拿什么颜色的布去挑逗,斗牛都没感觉,只有摇动的物体才能使它们激动,认为斗牛看见红色的斗篷产生冲动是错误的,那是为了调动气氛。 主斗牛士一般选用红色为主的衣着,上面镶有金边和一些金色饰物,使其在阳光下做动作时显得闪亮夺目,光彩照人。 此外,红布和斗篷也是两件非常重要的工具。 红布是主斗牛士的专利,其实所谓的红布是一面红色一面黄色的,这正好与西班牙国旗的颜色一致。 三名斗牛士助手则手持斗篷,斗篷与红布的区别是其中红色的一面被粉红色取代。 据介绍,全套斗牛士的工具包括:一把长矛、六支花标、四把不同的利剑以及一把匕首。 主斗牛士在表演的初始阶段一般选用不带弯头的利剑,并支撑红布,以引诱公牛,到了最后的刺杀阶段,亮相的是带弯头的短剑,斗牛士将剑从公牛后背刺入心脏。 此外,主斗牛士还配备十字头剑。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5632.html
Siri 改进版将 缺席 首个正式版 iOS 消息称苹果 1
又翻车了 全网抵制的钟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