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市值涨超1个高通近10个惠普 英伟达凭什么赢麻了

英伟达(NVDA)涨疯了。

距离英伟达财报发布才过一周,英伟达股价已经涨了15.85%,总市值飙升了3718亿美元,超过一个高通(QCOM,截至5月30日市值2286亿美元)相当于10个惠普(HPQ,截至5月30日375亿美元)。

截至发稿,英伟达总市值为2.72万亿美元,在美股市值中排名第三,离苹果的2.93万亿美元市值只差2000亿美元,还有3600亿美元就能追上微软3.08万亿美元的市值登顶美股。

从财报来看,2025财年的第一季度,英伟达营收达260.4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净利润148.8亿美元,同比上涨628%,预计第二季度营收在280亿美元左右。在占比最高的数据中心板块,英伟达第一季度营收、创纪录达到226亿美元,环比增长23%,同比增长427%。英伟达一季度整体毛利润率高达78.9%,预计全年毛利率预计在70%左右。

同时,英伟达宣布“1拆10”的拆股计划将在6月7日生效,当天盘后英伟达股价跳涨6%,首次突破每股1000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在中国市场,英伟达却不如财报表现的“硬气”。在此次财报释出的第二天,有外媒爆料称为应对更为激烈的竞争,英伟达已经下调了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H20系列芯片的价格,搭载八组芯片的服务器每台售价约介于110万元-130万元。

随后时代周报记者就此消息同步向英伟达方面核实,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具体回应。

不过据时代周报记者向多家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相关企业了解,让英伟达“强的可怕”的不仅是顶级的GPU,更关键的因素是生态。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用之囤积的H100和A800,因为性能问题多家企业并没有采购H20,但有企业坦言,英伟达花几十年时间积累而来的芯片生态可能是目前绕不开的道。

“一片芯片算力不足,大不了就多花钱多买几片。”有业内人士提到,尽管供应中国市场的英伟达芯片在性能上大打折扣,但有部分企业仍愿意冲着生态购买。

而目前国内芯片厂商正在尝试从优化算法、升级服务、探索开源架构等多个方向突围。

在中国市场“尽力而为”

“We'll do our best.”

在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黄仁勋谈及中国市场。他表示,由于技术出口的限制,且中国市场的竞争也正在变得更加激烈,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相较于过去有所下降。英伟达仍承诺尽最大努力服务客户和市场,并尽其所能提供最佳服务。

自年初英伟达面向中国市场推出H20以来,关于此的争议就一直未平复。

H20是英伟达在海外售卖的H100的“阉割版”,算力约只有H100的不到15%。路透社此前报道称,H20在部分特定场景下的性能表现逊于国产AI芯片华为昇腾910B,定价却与910B几乎一致。

这也使H20在国内的销量遇冷。据此前《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中国大客户今年向英伟达订购的芯片数量将远远少于此前原计划购买的英伟达高性能芯片。

英伟达似乎也在寻求改变。近日路透社独家报道称,在某些情况下,英伟达H20芯片的价格将比华为昇腾910B低10%以上。

尽管英伟达方面并未向时代周报记者核实这一消息,但英伟达公开向外传达的信息还是想积极争取中国这块蛋糕。

在2022财年、2023财年,中国市场(含大陆、香港和台湾)营收占英伟达全球营收的比例分别高达58%和47%。到了2024财年,这一年是生成式AI的爆发年,中国市场的比例反而下降到39%。

图源:截图自英伟达财报

黄仁勋曾不止一次在公开采访中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2024年他更是到访了英伟达在深圳、上海和北京的办公室,并与员工共庆新年。

5月26日,据中国台湾媒体报道,黄仁勋携夫人抵达中国台湾,准备参加台北国际计算机展(COMPUTEX 2024),同时将访问包括鸿海、广达、台积电在内的供应链公司。他此前受访时谈到,英伟达芯片中有大量的零部件产自中国,而供应链的全球化很难被打破。

英伟达十分注重培养中国的生态“朋友圈”。在近日于澳门举办的BEYOND Expo 2024上,英伟达便设了专场宣讲其初创加速计划。

据了解,OpenAI在6年前还是英伟达初创加速计划的一员,而如今,由OpenAI带来的AI红利正在大力反哺这家公司。

据英伟达初创生态中国区总监娄明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球共有19000多家公司加入该计划,中国有超2000家公司成为英伟达初创加速计划会员,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二。

在这场宣讲中,英伟达还多次提到了新一代 AI 芯片架构Blackwell。这是今年3月在GTC大会上公布的产品,相较于前代产品H100有着惊人的提升,是Hopper的30倍。

不过,关于Blackwell在中国市场的发布计划尚未披露。有接近英伟达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根据出口管制的规定,目前Blackwell暂时还不适用于国内。

绕不开的英伟达?

英伟达曾在中国市场占据极高的市场份额。今年初,调研机构TrendForce分析师FrankKung表示,中国云计算企业目前约80%的高端人工智能芯片来自英伟达。

随着美国芯片管制的收紧,这一占比将降低。但FrankKung预估,未来五年这一比例仍达50%-60%。

可是为什么面对性能大幅下降的英伟达H20,仍有企业愿意买单?

时代周报记者在采访了国内多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及芯片制造商后,得到了几乎一致的回答:生态。

这里的生态指的是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即英伟达提供给开发人员的编程工具。

2006年,英伟达推出了CUDA的第一个版本,标志着GPU被正式引入通用计算领域。在诞生之初,CUDA提供了一种新的编程模型,允许开发者利用英伟达的GPU进行高性能计算,这在当时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因为它使得GPU不再仅限于图形渲染,而是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计算任务。

但当时,业界还没有看到CUDA的价值。黄仁勋力排众议,投资,开发、维护并推广CUDA,直到6年后才看到了曙光。

2012年,多伦多大学的 Alex Krizhevsky 在2012年的 ImageNet 计算机图像辨别比赛上夺得冠军,这让NVIDIA GPU一炮而红。

此后,CUDA生态快速迭代壮大,据华泰证券研报数据,截至2020年,全球CUDA开发者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万,到2023年,该人数已达400万,包括Adobe等大型企业客户。

截图自英伟达官方网站

这也成为英伟达最强的护城河。一位做AIGC视觉研究的科技公司主理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用户很难有动力迁移出CUDA,迁移意味着要重新写代码,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

某机器人公司负责人也坦言,CUDA由于英伟达多年的研发调整和优化,且已经过广泛开发者的试验,目前生态最为稳定。

有芯片行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前几年,业内有人尝试将CUDA上的代码转译出来,运行在自己的芯片上。例如,一部分海外开发者尝试在英特尔、AMD硬件上运行CUDA应用的软件项目,构建了ZLUDA项目。该项目尝试打破英伟达的CUDA生态壁垒,允许CUDA应用无需修改源代码即可在第三方硬件上运行,并一度得到英特尔、AMD的支持。

但这种做法容易引发版权和知识产权的问题。早在2021年,英伟达就禁止其他硬件平台使用模拟层运行CUDA软件。今年2月,一名德国工程师在安装CUDA 11.6时发现,英伟达在最终用户许可协议 (EULA) 的限制类目中新增了条款:“不得对使用SDK元素生成的任何输出部分进行逆向工程、反编译或拆解,以将此类输出工件转换为非NVIDIA平台。”而那时,ZLUDA项目运转已举步维艰,并于年初开源。

上述芯片行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也有一部分企业选择使用开源架构,例如英特尔的oneAPI、AMD的ROCm等,但是开源架构通常比不上CUDA的性能。

如今,英伟达更欲进一步扩大其在软件层的野心。黄仁勋曾在过去的采访中反复重申,英伟达是一家平台公司,它区别于任何一家仅提供芯片的厂商。

“英伟达不仅仅是做硬件,我们是一个全栈式的平台供应商。”英伟达中国区高级技术市场经理施澄秋在BEYOND Expo 2024活动上表示。在他的描述中,英伟达构建了从芯片、传输到软件的算力系统或解决方案,基于此,创业者只需关注如何训练好自己的算法即可。此外,英伟达也尽可能地提供算法层面的支持,例如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在不同细分的垂直应用市场,英伟达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预训练模型。

在CUDA之外,英伟达还在着手培养另一个新的生态。2020年,英伟达宣布推出一款新型处理器DPU,及以为DPU量身定做的软件框架DOCA。DOCA 是一种新型的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处理器体系结构,可实现具有突破性的网络、存储、安全性能。

在AI应用领域,GPU和CUDA的价值已经得到市场验证,DPU和DOCA或将成为英伟达又一新增长点。NVIDIA全球副总裁,中国企业营销负责人刘念宁曾公开表示,在生成式 AI 时代,DPU 是企业构建加速计算平台、AI 工厂的关键。

据英伟达方面公布数据,2022年全球DOCA开发者中将近一半来自中国,而截至目前中国CUDA和DOCA的开发者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了。

“DOCA现在还是小baby,可是今天的DOCA就跟20年前的CUDA一样。”英伟达网络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将企业购买CPU、GPU等比喻为买赛车,那么CUDA、DOCA就如同赛车的轮子,只有赛车的轮子够强够壮,才能承载起赛车在不同路面和更远距离上奔跑。

国产芯片加速跑

“中国和美国(发展AI)最大的差距在于算力,基本上是10倍左右的差距。”在BEYOND Expo 2024上,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如是说道。

他认为,美国拥有绝大多数最尖端的、高性能英伟达GPU,全球大量国家和企业争相购入,在过往10年人工智能创造了超过2万亿美金的价值,对应的也是英伟达目前的市值。

但徐冰认为,中美之间的算力差距在大量资金投入之下是可以弥补的。一方面,国产芯片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算力本质上是一种商品,自有的融资属性也较强,它已经出现了房地产类的投资属性,可以通过资金周转、杠杆等,放大投资规模。

同时,中国拥有强大的AI土壤。“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可能实现智慧涌现第二级的。”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

而需求在哪里,市场就在哪里。事实上,目前国产芯片突围已经看到了一些成效。在时代周报的走访中,部分企业通过“曲线救国”满足自己的算力需求。

例如云天励飞(688343.SH)的自研芯片就是走“算法芯片化”路线,着眼于具体场景。由场景定义算法,再由算法定义芯片,通过自定义指令集、处理器架构及工具链的协同设计,实现算法芯片化。

也有科大讯飞(002230.SZ)这样的企业,通过算法上的调优达到能效的最大化。此前,科大讯飞宣布大模型降价,科大讯飞副总裁王玮接受时代周报等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如何优化成本。

王玮表示,目前讯飞大模型是完全构架在国内自主算力基座之上。今年1月,科大讯飞组建了万卡集群,用的是华为昇腾。

“使用国产算力时,最开始的效率只能达到英伟达的30%~40%,后来在算法、算力、算子库上面不断训练,现在的能效提升很多。当然(成本优化)也包括国家对AI产业提供的电费优惠,利用好这些,然后把整个模型进行调优。”王玮说。

芯片设计服务商,珠海凌烟阁芯片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凌烟阁”)走的是另外的路子。凌烟阁相关业务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解决算力问题上,我们使用为客户开发的AI芯片,把它做成整机的AI PC box。结合了整机、AI 板卡、软件的算法,推出面向行业的应用,开发出一整套解决方案以提供更多的客户服务,客户可即插即用,降低使用难度。例如,凌烟阁开发的高精度AI-PC伺服器——玄冥一号。”

广东赛昉科技(下称“赛昉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赛昉科技希望通过基于RISC-V架构的AI芯片,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

据了解,RISC-V是一个开源、免费的指令集架构,是芯片架构在×86和ARM之外的一个新选择。赛昉科技认为,对于国内企业来说,RISC-V是实现中国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绝佳契机。就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来看,RISC-V相对于其它的处理器IP都更具有活力及潜力。

当然,通用芯片的研发也刻不容缓,但目前国内能啃这块“硬骨头”的厂商暂时还不太多。


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企业

目前,腾讯和网络的市值都是460亿美元左右,进入了交互式的一哥争夺期,处在第三名的是阿里巴巴B2B公司,市值在100亿美元左右,第四名的网易在60亿美元左右,相差已经很大了,但如果你问的是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而不是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的话,个人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阿里巴巴集团,网络和腾讯都是打包集体上市,也就是说所有的业务和子公司都上市了,但是阿里巴巴集团却进行了分拆上市,目前只上市了B2B业务,只是其业务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一点,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误解,以为阿里巴巴完全上市了,实际上不是的,马云前不久还在说淘宝等业务急着上市是自贬身价),阿里巴巴集团目前有9大子公司,而最值钱的是淘宝,接下来是支付宝和已经上市的阿里巴巴B2B,如果在把剩下的1688,阿里云,阿里软件,阿里妈妈,阿里爸爸等算上的话,这市值还真的就不好说了,我两年前看到的一个国外金融机构对阿里巴巴集团的总体估值(也就是对阿里巴巴所有业务的估值,包括上市的和没上市的)说是在400-700亿美元之间,现在两年过去了,阿里巴巴的总体发展比预测的还快。 所以,如果全部都上市的话,说不定会比亚马逊还高。 参考:凡客诚品(网上卖服装的)2010年的销售额是20亿元,2010预计在40-60亿之间,目前的最新一次的融资(2011年4月完成,但已确定估值)估值已经达到了50亿美元,2010年淘宝的销售额是5000亿左右,看这个差距吧,两家虽然不能完全混为一谈,但是可以大概进行一下比较。

假如某上市公司市值超过一千亿元人民币但一年收入几十亿人民币,为什么

1、公司市值是股票市场的市场定价。 股市有时是非常不理性的,有时又是非常谨小慎微的。 股市很容易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 所以公司市值再高,也不能说明公司就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 2、一年收入几十亿元,姑且定为50亿元。 50亿元看起来只有其市值的二十分之一,但是考察公司盈利能力,不能以市值为衡量标准,而是应与公司的股本相比较。 如果公司总股本为5亿股,那么每股毛收益为10元,也可以算作一家盈利能力较好的公司吧。

乔布斯苹果的影响

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 1976年乔布斯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他陪伴了苹果公司数十年的起落与复兴,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iPod、iPhone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 2011年10月5日他因病逝世,享年56岁。 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乔布斯成为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他总是给人以不断地惊喜,无论是开始还是后来,他天才的电脑天赋;平易近人的处世风格;绝妙的创意脑筋;伟大的目标;处变不惊的领导风范筑就了苹果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苹果公司的雇员对他的崇敬简直就是一种宗教般的狂热。 三 影响与启示1.深度理解“人性”,而非技术。 不少人会疑问:为什么不是设计?在乔布斯的哲学里,设计很重要,设计是手段,但不是本质。 如果设计是乔布斯的关键法则,那又如何解释NeXT的失败?当时的NeXT电脑可谓酷的一塌糊涂。 先看看最近的热点:苹果市值超过微软1000多亿美元,相当于超越了一个惠普。 这是很奇妙的超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微软算是乔布斯的头号大敌,他靠着痛骂微软和盖茨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个性。 而惠普,则一度是乔布斯特别想赶超的公司,事实上,乔布斯的硅谷之梦起源于惠普。 苹果的超越,的确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公司的胜利,也是一种路径的胜利。 相对于微软、惠普这种技术大拿型公司,苹果市值的狂飙,一个至关重要的背景是移动互联网。 依靠iPod、iTunes、iPad、iPhone等终端,乔布斯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移动帝国。 很有意思的是,近10年来,IT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非技术派先驱的苹果基本都踩对了点——从PC到消费电子,从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 乔布斯靠的不是一种技术导向,说我要称霸移动互联网什么的,而是基于深度理解“人性”后的殊途同归,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基于“人”的竞争力。 乔布斯的人本竞争力有三个关键词:1、乔布斯的哲学是“做正确的事”。 这个正确,指的不是技术,不是设计,不是美学,而是“人性”。 2、打造A级人才的“海盗团队”。 1名出色员工=50名平庸员工。 3、应用创新是王道。 事实上,乔布斯眼中的“正确的事”,在一开始都显得很反传统、非主流。 举个例子,1998年,乔布斯推出iMac的时候,机器没有软驱。 现在看来这没有什么,但在当时引起了媒体和顾客的强烈抗议。 一些权威人士分析说,缺少软驱是一个致命错误,iMac注定会失败。 乔布斯当时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驳。 他说,“看吧!你应该要做正确的事。 就拿软驱来说,人们就是脑袋不清楚。 谁要把4GB的硬盘资料备份到1MB的磁盘上?”乔布斯相信,软驱将逐渐被淘汰。 抛弃软驱、使用USB接口后来成为iMac超前一步的亮点。 乔布斯靠着这种对消费者心理的“深潜”,不断制造颠覆,再比如iPhone。 iPhone的多点电感触屏,采用的并非笔触屏(电阻式触摸屏),而是更为先进的指触屏( 电容式触摸屏),用手指点就可以。 而那种笔尖才能点的触屏,很容易发生误点或漏点。 另一个细节是,iPhone有红外感应功能。 当你将iPhone贴着脸部打电话时,iPhone会自动关闭屏幕省电。 这并不是多高明的技术,但为什么不少标榜以人为本的公司却没想到?不少公司认为技术、研发费用是关键,而乔布斯却认为,钱不是关键。 先看看微软的研发投入。 2006年,微软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为60亿美元,2007年又提高到75亿美元。 苹果公司在研发上的投资比微软少得多,但是获得的收益并不少。 乔布斯曾讽刺微软说,“这就表明,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得到的。 ”而苹果市值超微软+惠普的背后,也意味着游戏规则的变化:一个 由“技术创新”驱动的时代徐徐落幕,一个“应用创新”时代的大幕已然开启。 乔布斯走的其实就是一条应用创新的路径。 他擅长激发创意人才的潜力,产品都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 乔布斯信奉“烤面包机”哲学——抛弃繁杂的技术路线,寻找打动消费者内心的最直接路径。 不管是iMac,还是iPad、iPhone、App Store都遵循这种应用创新理念。 苹果公司内部有不少这样的故事。 1980年的一天,乔布斯带着一本电话薄走进一场设计会议,并把电话薄扔在桌子上。 他说:“那是麦金塔能够做的最大尺寸,绝对不能更大。 如果再大,消费者会受不了。 ”当时,房间的人都傻了,这本电话薄只是过去出现过的电脑的一半大小,实现它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些电脑配件、CPU等绝对无法放进那么小的箱子里。 后来,他又要求把笔记本电脑做到最薄,甚至能放到牛皮纸袋里。 当然,乔布斯也有不少大的失败,比如NeXT电脑、PowerMac G4电脑、Apple TV。 他也并非能够完全搞定消费者的神人。 但对中国CEO而言,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应用创新模式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2.持续狂奔的“产品挑选人”。 “产品挑选人”是一个硅谷术语。 根据惯例,新成立公司的第一个产品必须成功,或者说,第一个产品必须是“杀手级”的,如果第一个产品没有成功,这家公司必定失败。 但是,很多新创公司只有一群拥有才华与想法的工程师,但却没想好要开发什么产品,这时候,就必须要由一位“产品挑选人” 来领导,从众多想法中挑选出最关键的。 乔布斯是一个强悍的产品挑选人,而最厉害的是,他的持续狂奔,不断升级,把很多公司抛在脑后。 相反,不少公司陷入绝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挑选人缺位——要么是创始人离开,要么是创始人不能持续升级,要么是后继乏力。 乔布斯曾经说过,当产品人不再是推动公司前进的人,而是由营销人推动公司前进,这种情况是最危险的。 乔布斯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聚焦于产品,他称之为苹果的地心引力。 “市场需要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文化,在技术公司也是如此。 很多公司有非常杰出的工程师和聪明的员工;但是从根本上而言,这些公司需要将所有一切集合在一起的“地心引力”。 否则,你得到的可能就是漂浮在宇宙中的一个又一个了不起的技术片段。 这些技术片段无法组合在一起产生伟大的作品。 ”反观很多中国公司,度过创业期之后,产品人开始严重缺位,利润中心化、官僚化开始泛滥,大公司病成为顽疾。 3.做不好品牌,就不是好CEO。 乔布斯其实就是苹果的第一大品牌。 他拥有非常强大的煽动力,有着传奇故事、跌荡人生,以及让人爱恨交织的狠招。 想想他在1983年如何说服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加盟苹果说的话:你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改变世界?乔布斯在品牌上的确有一手,就是擅长与众不同地做事情。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时的一大拯救战略就是聚焦品牌。 他说:“苹果公司每年花费1亿美元做广告,但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们将继续用每年1亿美元来做广告,但这一次要取得好的效果。 ”他靠改变打法来赢。 与用户共建品牌:苹果是极少的能把顾客纳入到品牌传播体系中的公司。 乔布斯从一开始,就亲自管理电脑迷的各种组织,这是他“分享财富”计划的根本。 苹果公司乐于帮助他们分享软件或专业知识,因此产生了一批死忠的苹果粉丝。 他们把苹果电脑的观念推销出去,影响至深,同时,这也成为苹果吸纳新员工的重要来源。 乔布斯试图与顾客共建品牌。 由苹果负责“引爆”,由广大的顾客免费参与传播。 苹果的产品也体现着用户的投票权,赋予消费者更高的“权力”。 比如,社会学家曾做过研究,iPod有着鲜明的社会学意义,它让消费者拥有更庞大的音乐控制权。 另外一个例子是苹果的品牌体验店,很奢侈,很梦幻。 乔布斯说,它不只是“简单”的商店,而是苹果顾客交流意见的场所,体验新产品的梦幻之地。 这就是乔布斯之道。 “以微小方式改变世界”——光有雄心和豪情远远不够,一定要有切实可行的战术和手段来实现它。 对中国CEO而言,这其实比盖茨之道更容易复制。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5669.html
你必须打卡的8个目的地 在阿勒泰
努力学习成绩就能不错 神叨酱 适合积累人脉 天秤座六月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