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消息,据美媒报道,近年来,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在网络诈骗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利用伪造的埃隆· 马斯克 (Elon Musk)视频进行诈骗的案例尤为突出。这些视频通过模拟马斯克的声音和动作,误导投资者。这类深度伪造视频成本低廉、传播迅速,使得诈骗者能够轻易扩大其欺诈活动的影响范围,导致许多受害者因为虚假的投资机会而损失巨额资金。随着深度伪造技术的风险日益凸显,其每年可能导致的欺诈损失预计将达数十亿美元。
以下为翻译全文:
现年82岁的退休老人史蒂夫·比彻姆(Steve Beauchamp)本希望为家人增加一些收入,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身上。去年底,比彻姆偶然看到一段视频,视频中马斯克似乎在推荐一个承诺能迅速获利的激进投资方案。受此启发,比彻姆迅速联系了该视频背后的公司,并以248美元开设了一个投资账户。然而,在接下来几周里,他逐步增加投资,最终从退休金账户中动用了超过69万美元。
但不久后,这些钱就消失了,落入了一群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新型数字诈骗的骗子之手。这些诈骗者巧妙地篡改了一段马斯克的真实采访,利用技术替换了他的声音,并微调了他的口型,以匹配他们为这个数字人编写的新剧本。对于一般观众来说,这种操作几乎是察觉不出的。
比彻姆回忆起那段视频,感慨地说:“视频中的他,形象鲜明,一眼就能认出是马斯克。至于是否是AI让他说出那些话,我现在也无法确定。但就视频画面而言,如果有人要我从人群中识别他,我肯定能指出来。”
马斯克成深度造假常客
近几个月来,互联网上充斥着数以千计的这种由AI驱动的视频,这些被称为“深度造假”(Deepfake)的视频中,伪造的马斯克形象误导了众多潜在投资者。据德勤估计,这类由AI支持的深度造假每年可能导致数十亿美元的欺诈损失。
这些视频制作成本极低,几分钟内即可完成,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推广,包括在Facebook上的付费广告,大大扩展了它们的影响范围。监测和检测深度造假视频的公司Sensity联合创始人兼威胁情报主管弗朗西斯科·卡沃利(Francesco Cavalli)对此发出警告:“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深度造假骗局。”
这些视频常常惟妙惟肖,精准捕捉了马斯克标志性的不连贯语调和南非口音。诈骗者通常从一段真实的视频入手,比如《华尔街日报》采访,造假视频中保留了记者的声音,这增加了视频的真实性。
利用先进的对口型技术,诈骗者调整了马斯克的嘴部动作,使其与他们伪造的台词完美匹配。他们还使用了声音克隆工具添加AI声音,这些工具能从样本片段中复制任何声音。最终的广告中,可能还包括伪造的图形,模仿新闻机构的样式,这对一般网络用户来说可能颇具说服力。
根据Sensity的分析,马斯克是这些视频中最常见的发言人。在近2000个分析样本中,特别是从去年底开始,他出现在了近四分之一的深度造假诈骗中。在那些以加密货币为主题的视频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近90%。深度造假广告还常常使用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这样的著名投资者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等商界大佬。
尽管很难准确统计出有多少深度造假在网络上流传,但通过搜索Facebook广告库中常用的与诈骗相关的语言,发现了数十万条广告,其中许多包括了深度造假视频。虽然Facebook已删除了许多违反政策的内容,并禁用了相关账户,但仍有其他视频留在了网络上,而且似乎每天都有更多视频出现。
也充斥着这些伪造的内容,这些视频常常带有“直播”标签。事实上,这些都是预先录制的深度造假视频。在YouTube上搜索关键词如“埃隆比特币会议(Elon Bitcoin conference)”,可以看到数十个伪装成直播的视频,视频中的深度造假马斯克正在兜售加密货币诈骗,误导性极强。
在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J. Trump)在比特币会议上发言后,YouTube上迅速出现了数十个标注为“直播”标签的视频,展示了一段预先录制的深度伪造马斯克视频,声称会加倍返还发送到他账户的任何加密货币。这些视频虽然吸引了大量观众,其中一些视频的观看次数达到了数十万。但YouTube表示,诈骗者可能使用网络水军人为夸大观看次数。
据非营利消费者权益组织Better Business Bureau的报告,一名得克萨斯州居民在2023年2月通过YouTube上一段所谓的“直播”视频,看到了伪装成马斯克的诈骗信息,因此损失了价值36,000美元的比特币。该居民表示:“我转了比特币,但什么都没收到。”
FB与YouTube成重灾区
YouTub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仅在今年1月至3月期间,平台就移除了超过1570万个频道和超过820万个视频,这些内容大多因违反其反废品邮件政策而被删除。
鉴于虚假广告泛滥,澳大利亚亿万富翁安德鲁·福雷斯特(Andrew Forrest)对Facebook的母公司Meta提起了民事诉讼,指责其在广告业务中的疏忽,声称这些广告业务误导了无辜用户进行错误投资。据悉,福雷斯特本人的视频也被用于制作深度造假广告。
Meta公司回应称,正在训练自动检测系统以识别平台上的欺诈活动,但也坦言这是一场复杂的猫鼠游戏,因为资金充足的诈骗团伙不断改变策略以逃避检测。YouTube则重申其禁止欺诈和视频篡改的政策,并在今年3月要求所有创作者在使用AI创造逼真内容时必须进行明确披露。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相关的诈骗报告,其中不少人损失了他们的毕生积蓄。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在5月份发出了关于涉及马斯克的诈骗活动的警告。今年早些时候,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联邦调查局也警告美国民众,AI驱动的网络犯罪和深度伪造诈骗正日益增多。
FBI在一份电邮声明中强调:“犯罪分子正在利用AI作为力量的放大器,使网络攻击和其他犯罪活动更加有效且难以被侦测。”
数字诈骗与互联网的发展同步增长。但随着去年复杂的AI工具向公众开放,以马斯克为特征的新一波深度伪造浪潮应运而生,这些工具让普通人能够克隆名人声音或精确操控视频,吸引了色情行业、表情包制作者和越来越多的诈骗团伙的注意。
网络安全研究实验室CTM Insights的创始人卢·斯坦伯格(Lou Steinberg)指出:“现在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因为有组织的犯罪团伙已经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赚钱。”他预计,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这种假冒企图,目的就是骗钱。”
尽管AI生成的视频并不完美,例如马斯克的声音在一些视频中可能听起来机械化,而且他的口型并不总是与台词不匹配。但专家警告称,这些视频对于一些诈骗目标来说已经足够令人信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正在不断改进。
根据Sensity的卡沃利的说法,这些视频的制作成本非常低,大约只需10美元,而且大多数诈骗者使用一系列免费或便宜的工具在不到10分钟内拼凑出假视频。他们主要位于印度、俄罗斯和东欧。
“它有效,”卡沃利说。“因此,他们将继续扩大这一活动,跨越国界,用多种语言翻译,并不断向更多目标传播诈骗。”
老年人成为完美目标
这类骗局常以高回报的人工智能投资软件为幌子,初期诱使受害者投入小额资金——如250美元。随后,通过夸大投资的增值效果,逐渐诱导他们增加投资金额。
特斯拉股东大会的一条视频也被伪造,视频中马斯克解释了一个由AI驱动的自动交易产品,声称能够每天翻倍投资回报。
研究加密货币社区的专家指出,马斯克拥有一群独特的全球粉丝群体,这些粉丝多为保守派、反体制人士和加密货币爱好者,他们经常寻找赚取财富的非传统途径,这使得他们成为这些骗局的理想目标。
“肯定有一群人相信财富的秘密被隐藏了起来,”研究加密货币社区的研究者莫莉·怀特(Molly White)说。她指出,部分人群总幻想掌握财富秘密,认为一旦找到便能一夜暴富。
诈骗者尤爱针对年长互联网用户,他们虽对加密货币、人工智能或马斯克有所了解,但不熟悉安全投资方式的年长互联网用户。
“老年人一直是诈骗者眼中的一块肥肉,这一现象甚至早于社交媒体的兴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科学技术研究教授芬恩·布伦顿(Finn Brunton)说,他是加密市场的专家。
比彻姆是一名鳏夫,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家公司担任销售代表,直到75岁退休。2023年加入Facebook后不久,他就遇到了广告诈骗。尽管他记得曾在CNN的直播中看到过马斯克,但CNN的一位女发言人表示,马斯克已多年未在该台接受过采访。
去年12月,比彻姆向一家名为Magna-FX的公司汇款27,216美元,据他和该公司的电子邮件交流显示,Magna-FX使他相信他的投资价值在增加。期间,一名销售代理甚至使用软件远程控制了比彻姆的电脑,擅自转移资金。
当比彻姆尝试提取资金时,他被告知需要支付3,500美元的管理费和另外3,500美元的佣金。他付了这些钱,但后来又被告知需要支付20,000美元才能释放约20万美元的资金部分。尽管他已经用尽了退休储蓄,刷爆了信用卡,动用了信用额度并向妹妹借款投资和支付费用,诈骗者还是要求他支付更多费用。此时,比彻姆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联系了警方。
Magna-FX的大部分痕迹已经从网络上消失,包括公司网站、电话号码以及比彻姆曾与之交流的代理使用的电子邮件地址。一家名称和服务相似的公司对评论请求未作回应。
比彻姆在提交给Better Business Bureau的报告中表示:“此刻,我愿接受所有指责与嘲讽,作为对自己轻信的惩罚。”
他表示,目前正依靠一个未向诈骗者透露的较小退休账户及养老金来维持生计,而他原本计划使用这些积蓄环游世界。比彻姆已经向当地警方报案,但案件进展缓慢。
“由于到处都是欺诈案件,我的案件被放在了队列中,”他说,“我没有抱太大希望。”(小小)
韩媒“整活”真相 LG新能源慌了 !|汽势观察
汽势Auto-First|柴小娜近日,韩媒报道的一则消息,不仅造成股价波动,同时引发行业的极大关注。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3月13日,韩国媒体《韩国经济日报》报道称,特斯拉将终止与比亚迪的合作,不再使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汽势Auto-First查询了韩国经济日报网站,找到了这篇文章,在这篇六百余字,三张配图的消息里,指明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特斯拉与比亚迪不再合作;二是特斯拉对LG新能源解决方案的依赖预计会更强。
同时,韩媒将双方不再合作的原因归结为三点:刀片电池有质量问题;使用比亚迪电池将无法享受美国补贴;比亚迪在欧洲、印度、东南亚等地制造并出口电动汽车等,与特斯拉存在直接竞争关系,这也是合同终止的原因。
说白了,这属于典型的拉高踩低。
第二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辟谣,称“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关系是积极的。 ”比亚迪也回应“不实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 ”
这个事件本身并不复杂,但我们无法置身事外。
一切从LG新能源市占率越来越低说起。 而这一切,是温水煮青蛙般发生的。
全球锂电池座次演变趋势,分三个短周期来看。
第一个周期,十年前,全球锂电池龙头国家是日本,韩国的三星和LG也做了深入布局,中国的锂电池企业规模小,又很分散,彼时比亚迪崭露头角,宁德时代还是一株幼苗,才刚刚成立;
市场份额方面,日本(三洋、索尼、ATL、Maxell)占48%,韩国(SDI、LGC、MBI)占30%,中国(比亚迪、力神)之占17%。
第二个周期,十年后,榜单早已没了日本的身影,TOP3由宁德时代、LG新能源、比亚迪占据,中国一路狂飚,揽下全球超六成市占率。
第三个周期,从2023年开始,前三的位次变为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市场份额依次为宁德时代占33.9%、比亚迪17.6%、LG新能源13%。
显而易见,LG新能源掉队了,而第四名松下占比11.2%,紧紧跟随。
因此,对LG新能源来说,“宁王”不可追,比亚迪犹”可战”。 也应了那句鸡汤文:“人只会嫉妒和自己同等水平的人,而那些比自己优秀太多的人就不会去嫉妒,而是羡慕。 ”
对LG新能源来说,宁德时代已是遥遥不可及,而比亚迪成为自己最大的对手,一刻也不敢松懈,第二的位置更不能让比亚迪来坐。
锂电池技术源自日本,经历市场洗礼后,动力电池三国杀最终演变为一场中韩企业的大对决。
就好比前一天半夜Open AI才发布了GPT4,第二天3月16日下午2时,网络正式发布文心一言,被网友调侃为“GPT-PPT”,科技圈分析人士直言“某种程度上说,对GPT-4的沉默,是一种全方位落后的自觉。”
在动力电池这个赛道上,LG新能源同样落后了。
征兆其实早已来临。
比亚迪2022年4月停售燃油车,其新能源汽车第一个100万辆用了13年,第三个100万辆,用时6个月(2022年5月-2022年11月),第四个100万辆,用时5个月(2022年12月-2023年4月)。
因此,伴随销量上涨,刀片电池装机量也随机快速提升。
基于上述增长逻辑,比亚迪即将在2023年彻底完成对LG新能源的超越。 于是,交织、混战,就不可避免成为一种必然。
至此,韩媒报道背后隐藏的对本国电池制造商的焦虑和小心思一同跃然纸上。 不过,实事求是,这里涉及三层关系。
第一层,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关系。
特斯拉和比亚迪属于亦敌亦友的关系,马斯克当年对比亚迪的不屑一顾很快被打脸,这家被马斯克喻为“车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公司,如今正在为他们的车型提供电池。
与此同时,比亚迪海外业务飞速扩张,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的扩张正极速前行,且正在欧洲寻找新工厂或收购现有工厂。 据了解,比亚迪目标最早在2025年在欧洲量产第一批汽车,因而应该会在今年决定建厂方案。
特斯拉的全球扩张与比亚迪的海外业务,正快速地产生交接点。
这意味着,全球第一和第二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和特斯拉的终极一战,将很快上演,但商业世界也不排除双赢,“老大老二打架,受伤的多是老三老四。”
第二层,比亚迪和LG新能源的关系。
前面提到了比亚迪的全球业务扩张,不仅卖车,也卖电池。 比亚迪去到了欧洲,相当于去了LG新能源的大本营,一场交战在所难免。
LG新能源与美国通用汽车已经成立了合资企业Ultium Cells,和本田汽车宣布计划投资44亿美元,在美国俄亥俄州建立一家合资电池工厂,预计年产能约为40GWh。 新工厂生产的软包电池将专门供应给本田在北美的汽车工厂。
LG新能源还宣布与Stellantis集团组建电池合资公司,在加拿大设立一家电池工厂。
第三层,LG新能源与宁德时代。
今年2月,宁德时代宣布与福特汽车合作,双方将于美国密歇根州建造磷酸铁锂电池工厂,该工厂将投资35亿美元,由福特汽车全资持有,宁德时代提供技术授权。
北美市场是日韩电池制造商常年把持的主战场,如今,来了搅局者,占领者。 曾经是全球动力电池行业一哥的LG新能源,随着宁德时代在2017年强势崛起,好日子将面临严峻考验。
自然,商业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在汽势Auto-First看来,牌桌已经被掀翻了,无论韩媒造势也罢或者消息源本身有误,对于特斯拉与比亚迪,LG新能源与比亚迪,都是一场极其惨烈的竞争,不知不觉,电池巨头LG新能源成了韩国“全村最大的希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人工智能带来的弊处
人工智能带来的弊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会造成工人大规模的失业。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必将会导致很多工人失业。 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很多流水线、机械化的职业,如此以来,流水线上的工人便会没有工作可做,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从宏观层面来看,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是人工智能当中的主人公机器人存在危险性。 科研人员设计出的机器人在实际操作领域,会存在众多的不确定性,当遇到程序故障时会出现无法避免的问题,这也是人工智能最主要的弊端之一。
三是高新技术型人才竞争更加激烈,贫富差距加剧,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必将会引发空前的人才争夺战。 同时这会导致巨头的垄断、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人工智能小补充:人工智能简称AI,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新兴学科。 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由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组成,主要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人工智能会不会让人类失业
人工智能当今最热门的领域,不论是科技巨头,或是知名学府,均作为未来发展重点,甚至欧美等国家也都在致力研究人工智能计划。 不过,人们也担心人工智能带来威胁,尤其不少知名人士把人工智能视作为邪恶,开发人工智能即召唤邪恶,特斯拉CEO马斯克甚至表示:未来人类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宠物。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能带来哪些方面威胁人类?在长期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人士杨剑勇表示,如果人工智能威胁并消灭人类,一定是看多了科幻片、想多了,当然对于人工智能的监管,也显得尤为重要,以及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崛起,将会导致大量人类失业。 翻译、记者、股票交易员、保安等将被取代人工智能反而会带来巨大的商机,因为人工智能它发展得非常快,在很多领域我们过去所熟悉的一些工作有些被消失,有些会被慢慢取代,有些会取代人类,有些会让人类直接下岗。 很多会议的实时讲话会被翻译。 我们在座有一个很优秀的翻译,可能你的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机器取代。 当然一个实时、无错误的,充满感情吸引力的翻译,要找到这样一个翻译还是很困难,所以你的工作机会还得以保留。 但是一个简单、廉价的文字摘要的翻译,机器已经可以做了。 翻译作为一个工作,如果你特别厉害,能够实时地翻译一些诗句,你这辈子从事这个工作都是OK的,没有问题的。 但是95%以上的翻译,做一个简单字面上能听得懂的翻译,这个工作今天机器已经开始可以做了,而且以后会快速地进步,大胆地说,95%的翻译应该都会被机器取代。 美联社90%的文章都是机器写的,并且在几年前就已然这样,为什么它的文章可以用机器撰写?记者在常人看来是这么高大上的工作,机器可以取代吗?事实是,可以,机器取代记者并不困难,如果你今天看到某个公司发布一个新闻,再看到它家的股票跌了,你把它攒一攒,加工一下,上下文衔接一下,那就是一篇好的文章了。 其实95%的文章都是这一类的,真正特别有深度的,像《纽约时报》做的那样特别有深度,一个记者花了三、五个月的深度调查,然后出来一篇文章,或者是特别有文采的一篇文章,它还是要有很深度的传媒精神,有文化的记者才可能写出来。 但是普通的文章基本可以取代了。 成长为一个律师很困难,但是一个法务助手很容易,做一个医生可能不容易,但是帮助医生做一个工具,或者在医疗的帮助下,比如说帮助糖尿病患者测血糖的助手,这么做并不会取代医生,但实际上,当大家都用了这个机器之后,实际上所需要的医生和护士的数量就会下降。 交易员、股票分析师,很大程度分析师就是在看不同篮子里面的股票涨幅、跌幅,带来什么样的购买的获利空间。 如果用机器来做这项工作,效果会更好。 想象一下,以后当这些无人驾驶汽车每天都是在捕捉100万个不同的场景,就像AlphaGo用了100万盘棋彼此对弈,人类在数量上无法模拟到这么多盘棋,因此也就无法击败这些机器了,可以大胆地假设,未来这一类的工作,从交易员、助理,任何有“中介”两个字,或者“助理”两个字的工作,首先会被消灭。 很多重复性的、数据性的、客观性的,可以衡量的,可以计算出来的东西,基本会被取代。 更深层一点,可能就会做成工具,让更少的人从事这样一项工作。 还有很多非高大上的工作,也会被取代。 人们接近10%的工作都在驾驶和驾车有关,司机会被取代。 保安会被取代,机器人可以将视频拍得很完整,当它知道有人入侵,就会通报人类。 当然不是说,全世界所有的保安都被取代了,也许在一个工厂晚上巡逻的工作中,本来要10个保安,现在只需要一个保安再加上10个机器人。 10-15年之后,世界上90%的工作,也许50%的人类可能都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里就会有巨大的商机。 使用机器人的成本越来越低,边际成本会不断地下降。 这些机器人是24小时,一年365天工作,他们不会罢工,不会抱怨,不会抗议,不会跟老板吵架,不会闹情绪,也不用生孩子,这些机器人是非常听话的。 谁能发明这些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无论是司机、保安、交易员还是秘书,谁就能从中获取非常好的利润,一定是从钱最多的行业开始,落差最大的行业开始,不断去推广。 最不容易被机器人取代的行业 不过,也有人认为,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 RBA的负责人Philip Lowe就表示,大家不应该害怕被机器人取代工作,因为生产率的提高会让留在岗位上的人获得更高的工资。 而且,机器人的优势在于机械性的劳动,那些需要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工作仍然是不可取代的。 这一点似乎也得到了数据的支持。 除了容易被取代的行业,麦肯锡的报告中还指出了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取代的职业,这些工作通常被归类为知识性工作,包括:人员管理和培训决策制定创造性的工作而最不容易被机器人取代的两个行业分别是:教育行业医疗保健行业在医疗行业,只有36%的工作可能被机器人取代,而如果是需要专业技能以及需要和病人交流的工作,这一比例就会更低。 比如注册护士只有不到30%的工作有可能自动化,牙医只有13%的工作有可能自动化。 另外根据澳大利亚招聘网站Indeed的数据分析,在澳洲,最不可能被自动化技术取代的几大职业除了教师和医护人员外,像:网络安全专家数据科学家市场营销与设计人力资源等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也不太容易被自动化技术取代。 因此,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机械性的劳动,需要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这些工作它们做不了。 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谁能保证,未来有一天,它们不会拥有自己的思维呢?人工智能VS人类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机会和挑战?我非常同意卡普兰的看法,我不讲,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奴役人类?先渡过这一关,你想想,未来10-15年,有一半的人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当然你可以说,失业没有关系,都去做一些AI就好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和能力,而且所需要的人数也不是那么多。 如果大胆地假设十到十五年,会有一半的人失业。 也许人工智能会创造20%的工作,是一些编程的,或者是AR/VR设计的,或者是修理机器人的,修理无人驾驶的等等。 人工智能产生的工作肯定远远少于失去的工作,所以面对人类很大的一个挑战,我们怎么样能够去在我们的经济体系里面,还有整个社会稳定的状态里面,能够让这么巨大的失业人数不带来很大的挑战,这个是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没有看到的。 工业革命毫无疑问取代了很多人的工作,那么机器革命也是一样的,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来得这么快速,来的这么大量,是不是做好了准备?还有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有非常大的挑战,很多传统的父母会告诉孩子说找一个安稳的工作吧,找一个金饭碗吧,甚至很多重复性的工作被认为特别适合孩子的,尤其在中国家庭里,针对女孩子,会告诉她,安稳的工作更重要。 我个人不这么认为,这么去教孩子,其实就害了孩子,因为重复性的工作最快速被取代的,取代了以后不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