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交部:任何国家都不能打着“促进民主人权”幌子危害别国利益)
中国网8月15日讯 外交部网站近日发布《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所作所为及真实面目》报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就此应询表示,该报告通过大量翔实事实,揭露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所谓“促进民主人权”外衣下掩盖的真相。
林剑说,这些真相包括策动颜色革命、颠覆他国政权;勾连各色势力,干涉别国内政;煽动分裂对抗,破坏他国稳定;炮制虚假信息,蛊惑干扰舆论;借助“学术活动”,大搞干涉渗透。其中包括将黑手伸向中国,扶持“台独”分裂势力,煽动“疆独”、“港独”、“藏独”,策划旨在破坏中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颠覆渗透活动。
他指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所作所为严重危害别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危害世界和平稳定,为国际上主持公道和正义的人们所唾弃。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每个国家都有从本国实际和人民需求出发,探求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权利。”林剑说,任何国家都不能以民主人权教师爷自居,更不能打着“促进民主人权”的幌子干危害别国利益的事情。国际社会应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开展交流对话,共同为全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请问有人知道“人权的国际保护”的有关内容吗?越多越好啊!
试论人权的性质倪学伟人权,是指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每个现代人维持正常生活所应拥有的条件。 关于人权的性质,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法学者主张,“人权没有国界”,“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人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原则要取代国家主权原则而成为国际法的基础。 西方学者的这种主张往往被某些国家利用,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这与人权保护背道而驰。 我们认为,人权具有二重性,即人权的国内法属性和人权的国际法属性,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只是针对人权的国际法属性,任何国家以人权为幌子,对别国人权问题指手划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是强权政治的表现,不具有合法性。 一人权概念从第一次提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都属于国内政治和国内法律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问题开始进入国际法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人权最大规模的践踏和破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省,成为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基本起因。 联合国的成立,特别是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将人权问题正式纳入了国际法的范畴。 但是,人权问题,特别是基本人权问题仍然属于一国的内政,由各国的国内法加以规定,由国内有关机关进行保护,这部分人权并没有进入国际法领域。 一般说来,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习俗、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不同,对生存权、平等权、自由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等,只有通过国家的立法才能授予,只有通过国家的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采取措施才能保证实现,国际法不直接授予权利给个人。 人权的国内法属性是由人权的特点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人权的内容存在法定权利和应有权利的矛盾。 法定权利是人所实际享有的权利,是统治阶级根据所处的地位,结合本国具体的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在一定限度内将自己所认可的应有权利法律化的结果。 应有权利是指作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追求的美好目标,当某种应有权利得到实现,转变为法定权利后,又有新的应有权利产生,等待着人类为之奋斗。 人权内容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人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 由于各国的发达程度相异,某种权利在一个国家是法定权利,在另一个国家则可能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应有权利,若要硬行将其规定为法定权利,也不可能成为实有法定权利。 鉴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要在国际上制定一个统一的人权标准是不现实的,只有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由各国法律自行确定本国人权的法定权利,人权的实现才有保障。 人权问题,或者说人权的基本方面仍然是国内法的问题,属于国家的内部事务。 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享有自决的权利,国家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有权自行决定包括人权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别国无权干涉。 属于国内法方面的人权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内政,这部分人权在进入国际法领域之前,都由主权国家根据其意志自由决定,其他国家有义务予以尊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有责任使这一内政不遭侵犯。 二《联合国宪章》序言部分开宗明义就规定:“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的成立与发展,使人权问题进入国际法领域,人权的国际保护成为现代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权的国际法属性主要表现为:世界上包括主要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所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人权问题的国际条约具有普遍约束力,构成造法性条约,所有国家都应遵守。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法规定违反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或者一个国家的侵权行为直接影响到国际和平与安全,造成大规模侵犯人权的结果,从而违反国际人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则应由有关国家承担国际责任。 一般说来,种族歧视、种族灭绝、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奴隶制及类似的制度与习俗等,就属于国际人权法所禁止的内容,它们已超出了国内法的规定而成为国际法的问题,无论是否符合一国国内法规定,都是对国际法的破坏,要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国际法的制裁。 如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以武力方式吞并科威特,造成科威特人民的人权遭受大规模侵犯,这种侵犯人权事件就属于国际法上的人权问题。 再如南非以前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与联合国有关国际人权保护条约相抵触,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对南非进行了广泛谴责,并对南非采取了各种制裁措施,迫使南非改变这种不人道的做法。 人权的国际法属性,要求有关国家在制定自己的国内法和国内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国际上已经被国际条约所规定并获得普遍接受的人权原则,不得与之相抵触。 任何国家都有义务遵守已为各国普遍接受的人权原则,若以国内法为借口拒不履行,则构成对国际法的破坏,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都有权进行干预,这种干预不属于干涉内政的范畴。 如1973年的《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规定,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形式种族隔离是危害人类的罪行,对犯有种族隔离罪行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公约缔约国有义务禁止,并制止和惩办犯有这种罪行的人。 三人权具有二重性,即人权的国内法属性和人权的国际法属性。 除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和人权领域国际习惯赋予的义务外,人权保护就主要是国内法的问题,只能由国家采取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措施加以保护才能实现。 国家的主权受到侵犯或破坏,国家的独立不复存在,国家的人权必然得不到保障。 1978年某国出兵柬埔寨,致使柬埔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连最基本的人权即生存权都难以保障,其他方面的人权更无从谈及。 因此,人权的国际保护必须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国际人权保护问题才能获得解决。 人权与主权并不矛盾,西方某些国家将人权与主权对立起来,认为“在人类利益面临威胁的时候,有必要牺牲自己的主权”,把人权问题凌驾于主权原则之上,其实质是要借口人权问题侵害别国主权。 关于人权保护的国际条约都是在主权国家间签订的,是缔约国相互尊重主权的结果,在具体实施这些条约时,也必须互相尊重国家主权。 这是国际条约法的一个基本要求。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引伸出来的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 在国际人权保护领域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必然要求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 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明确规定:“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均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干涉其他国家之内政或外交事务。 ”《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7款也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 ”在人权国际保护方面,灭绝种族、种族歧视、种族隔离、贩卖奴隶、暴力劫持人质、采取不人道手段大规模制造、驱赶和迫害难民等,是公认的应予禁止的国际犯罪,国家或国际组织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是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的,不能认为是干涉他国内政。 有关国家不得借口“内政”而排除人权的国际法属性,逃避因严重侵害人权的罪行而必须承担的国际责任。 但是,除以上严重的人权犯罪之外,真正的人权保护还主要取决于国内因素和条件,取决于一国所制定的法律和所推行的政策。 人权保护的主要方面属于一国的内政,不允许任何外国以“保护人权”为借口干涉国家的内政。 西方某些国家推行“人权外交”,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这实质上是强权政治的具体表现,既违反国际人权保护法的目的和宗旨,更不符合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四我国从来都赞赏和支持联合国普遍促进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努力,一贯尊重并保护基本人权。 我国的人权保护已经制度化、法制化,我国的人权立法从实际出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将所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人权问题的条约转化为国内法上个人能直接享受到的权利,并通过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保证实施,使人权国际保护方面的内容能在我国国内最终得以实现。 我国加强了对人权工作的监督、检查,侵权行为要受到制裁和赔偿,我国还在不断普及人权知识,提高人权意识,使尊重人权、保护人权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保证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将会日益扩大,人权状况将会不断改善。 我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而且每年还要净增1500多万人,相当于统一前德国东部的人口,中国政府要向他们提供粮食、住房、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中国政府较完善地解决了这一艰巨的任务,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 我们反对任何国家利用人权问题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和发展模式,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人权具有二重性,要有效地保障和促进整个人类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实现,就应该尊重不同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不同历史、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特点,增进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以正常的国际合作代替冷战。 长期以来,某些国家利用联合国人权讲坛作为进行冷战的场所,将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的手段,干涉基本上属于他国国内管辖的事务。 他们割裂人权概念,奉行双重标准,片面强调某些人权,有意忽略某些重要的人权,在强调人权的国际保护时,主要偏重于基本上属于各国国内管辖的某些个人人权,不顾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而对目前亟待国际社会通力合作保护的基本人权,如民族自决权、生存权、发展权等,则有意回避,并多次袒护和纵容一些为国际社会一致谴责的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 人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所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处于这一过程之中。 各国的人权状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同是又都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权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改善,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进一步提高人民享有人权程度的任务。 如果把国家分为两类,一类专门监督他国人权状况而自己却无需改善,一类只被别国监督而没有发言权,这本身就是对人权原则的否定。 但是,西方某些国家在强调人权问题时,只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不针对他们自己,而他们本身却存在严重的人权问题。 某些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美化自己,攻击别人,不顾国际公约和各国的具体情况,只以自己的好恶作为人权标准。 国际社会的这些不正常现象,不但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而且严重损害了人权领域中正常的国际合作,阻碍了全人类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实现。 我们主张,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在进行人权保护时,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步骤都会有所不同。 要求不同国家套用同一模式,沿用同样方法,采取同等步骤是行不通的。 只有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严格区分人权的国内法属性和国际法属性,在尊重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基础上,国际人权保护问题才能获得解决。 中国加入21个国际人权公约的意义(2)--------------------------------------------------------------------------------2004年04月09日14时23分来源: 中国人权研究会3.人权不搀杂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政治制度问题一般来说是容易得到共识的,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 人权不仅仅受中国法律保护,也受国际公约的保护主持人:这个人权不仅仅受中国法律保护,是不是也受国际公约的保护?即使中国法律没有规定,国际公约有规定也应该受到保护?刘文宗:对,这种情况下应该受到保护,因为这牵涉到人权观念的问题。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在国际关系当中,如果人权不搀杂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政治制度问题,一般来说是容易得到共识的,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 就如这种判了死刑的死刑犯应该享受人权,这是很容易接受的。 而且一个人死了,他确实还有人权,要保护到底。 所以,首先是对人们的人权意识有进一步促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人权意识会增加,而且随着政府在普及人权知识方面一些活动的展开,这对今后提高人权意识、人权观念是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既然我们规定了人权入宪,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条决不是空的,是有实际内容的,因为我们相应的好多法律都要修改。 所以相关的法律如果与已签署的人权公约规定不符,就要做出相应的修改。 这样的话,从法律制度上保障人权就有了保障。 4.中国加入了21个人权公约,其中除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都批准了。 我个人认为,中国在人权问题上和国际基本接轨。 当然接轨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 中国人权和国际人权在立法上基本一致,我觉得最主要的不是在于立法,关键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至于立法上不一致的主要有两条,我们没有取消死刑。 另外是迁徙自由受户藉制度限制。 作为转轨国家,中国还不能取消死刑。 户藉制度正在放开,迁徙自由是方向。 主持人:中国加入了21个公约分别是什么?刘文宗:《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同酬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关于买卖儿童、儿童卖淫和儿童色情制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49年8月12日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1949年8月12日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1949年8月12日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1949年8月12日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二议定书)》;《世界人权宣言》;《制止恐怖主义爆炸国际公约》;《反腐败公约》。 主持人:这21个还是签署的,批准的占多少?刘文宗:除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都批了。 现在《制止恐怖主义爆炸国际公约》我们加入并批准了。 主持人:那么中国在人权问题上是否和国际正式接轨了?刘文宗:我对“接轨”这个词不太同意。 因为你既然有中国特色的,还有西方特色的,就不能认为是接轨。 接轨应该是完全一致的,是从我这条道走到你那条道。 现在不能从我这条道走到你那条道。 主持人:咱们不说完全接轨,基本接轨呢?刘文宗:基本接轨可以,就是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但一致是主要的。 主持人:那您觉得咱们的基本接轨过程是已经完成了还是正在进行呢?刘文宗:正在进行。 我为什么说基本完成呢?你不妨打开人权基本文献,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了一个《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里面一共是17条,我看了一下,几乎里面大部分规定我们现在都有。 刘文宗:我这里有一个材料,就是《中国保障人权的有关法律规定》。 第一是政治权利,按照我们宪法的规定,中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主要有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申诉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 第二是人身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或通信秘密不受侵犯。 第三是经济权利,包括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保护私有财产继承权。 第四是生命健康权。 第五是劳动权利。 第六是受教育权利。 第七是妇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权利。 第七是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第八是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 第九是残疾人的权利保障。 主持人:现在说一下中国人权和国际人权不一致的地方。 刘文宗:我觉得最主要的不是在于法律的制定,从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定了很多法律,基本上和人权公约是一致的,但关键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有的东西是停留在纸面上,在实际工作当中没有落实。 主持人:立法上哪些地方跟西方不一样?刘文宗:现在我们没有取消死刑。 主持人:现在世界上有多少国家签署《死刑公约》?刘文宗:我没有具体数字,有好几十个吧,整个欧洲国家都签署了。 另外是迁徙自由,由于农村户口的限制,我国有的农民一辈子都局限在穷山沟里。 人生而平等嘛,你让他一辈子都局限在那里,这是损害了他的人权。 但是现在发展方向已经在改变。 可以看出已经有松动的迹象,就是建立大量中小城市,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都集中到城市,与城市人口享受一样的待遇。 当大部分农民转移到城市,剩下的人耕种的土地就相对扩大了,整个收入也会增加,农民的生活就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5. 联合国范围内签订的一百多个人权公约,没有必要所有公约都参加。 从中国加入的21个公约来看,可分为六大类,包括国际人权宪章、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反对种族主义、反对酷刑、难民地位问题、国际人道主义法,基本上能够涵盖中国人民所享受的基本人权和自由。 人权是否发达、完善不在于一个国家签订人权公约的多少,而在于你的人民是否可以真正享受到比较充分的人权。 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安定、安全的国家。 前几天看《参考消息》上登有一条消息,一个外国人绕地球旅游一圈,他感觉全世界只有中国这个地方是最安全的。 这是中国政府在具体执行人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 主持人:据说世界上有一百多个人权公约,是不是太多了?有没有必要?刘文宗:人权是一个大题目,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能碰到人权问题。 从这些方面来说,一些政府感觉到某些方面对本国是个大问题,所以就找一些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国家签订了公约。 我讲一百多个公约还是保守来说,还是指联合国范围内的。 如果加上美洲国家人权公约、欧洲国家人权公约、非洲国家人权公约就有更多了。 现在签署人权公约最少的是美国,因为宪法规定使美国受到很多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人权公约可能会签订得更多。 环境权在过去从来没有提出过,现在不是已经把环境权作为人权之一了吗?主持人:中国选择这21个公约的依据是什么?是这21个公约最重要吗?刘文宗:一个国家签订公约是要根据本国的根本利益,不是心血来潮的。 所以从这21个公约来看,基本上能够涵盖我国人民所享受的基本人权和自由。 不是所有公约都要去参加,人权是否发达、完善,不在于签订公约的多少。 不是数字可以说明的,而在于你的人民是否可以真正享受到比较充分的人权。 根据这些公约的规定,人们觉得很满意,觉得丰衣足食,不但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方面享受人权,同时在公民和政治权利方面也能够享受到相当的人权。 从全世界来看,我们可以说“风景这边独好”。 中国是现在世界上最安定、安全的国家。 前几天看《参考消息》上登有一条消息,一个人绕地球旅游一圈,走了四千多公里,他感觉全世界只有中国这个地方是最安全的。 这是中国政府在具体执行人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 过去我们把好多权利称之为“公民权利”,没有叫人权。 实际上我们的法律里规定了很多人权。 主持人:那您觉得中国将来签署的公约也会越来越多吗?刘文宗:我们参加公约不是赶时髦,而是根据需要。 如果把现已签署的公约都执行得很好,就会很不错了。 现在中国签订公约不是多少的问题,我觉得签订这些公约目前基本上够了。 有六类,第一类是国际人权宪章,这里还包括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两个重要的国际人权公约。 第二类是保护社会弱势群体。 第三是反对种族主义。 第四是反对酷刑。 第五是难民地位问题。 第六是国际人道主义法,这里包括四个日内瓦公约和两个议定书,就是在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和平居民、保护战俘、保护战争受难者,保护人类文化历史遗迹不受破坏。
什么是反全球主义
反全球主义是指来自西方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那些多少质疑、反对正统全球化的思想、政策、做法和行为。 反全球主义是一种概括性的称谓。 它有着多重的面孔和表现,既指一类运动,也指一类思潮,有时也可以是一种情绪。 反全球主义富有的多种含义,从多个层面表达了人们对当今国际社会的种种不满,它又被称为“反资本主义运动”、“反公司运动”、“反体系运动”等。 “在很多情况下,在西方媒体与公众争论中,‘反全球主义’只是一种总体的、抽象的称呼,它与‘反新自由主义’、‘反资本主义’、‘反全球经济’、‘反贸易自由化’、‘反(资本主义)体系’、‘反美国化’、‘反霸权主义’、‘反跨国公司’等提法差不多,在不少情况下可以通用。 ”反全球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况:(1)这些人或者组织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中出现的种种弊端;(2)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3)反对的是带有某倾向的全球化。 但它们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它本身也作为全球化的一种结果,是各种交通、信息等便利条件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员走到一起来的。 反全球主义的主要诉求天赋生存权1.政府有责任保证为达到尊严地生存所必需的一切资源(空气、食水、粮食、住房),都能以免费或低廉代价获得,不容许任何人借垄断民生事业而谋取暴利。 2.各种社会服务(教育、医疗等)维持公营,反对商品化、私有化以及外判。 3.任何国际经济协议 (WTO,APEC, NAFTA....)都不能再扩大在金融、投资、贸易上的“自由化”和地区经济及贸易上的整合,有关劳动薪水,环境、社区、妇女、儿童权益的保障不仅必须置于首位,而且必须逐渐向最高标准者看齐,而不是如现在般通过恶性竞争变成向最低标准看齐;人民的需要及粮食安全高于自由贸易。 4.发达地区工时应短至每周30小时;发展中地区的目标应为35-40小时·扭转普遍超时加班的做法,以缩短工时而不降低劳动条件来逼迫资方增加雇用人数减少失业。 5.保障妇女的生育自主权;反对禁止堕胎的法律;反对强迫堕胎;所有工作场所均应设立免费托儿所供员工使用。 对抗财阀1.人民的需要高于利润及“商业机密”。 政府的首要责任是促进全面就业,缩小贫富悬殊及保护环境,而非帮助垄断财团“提高竞争力”;为此有必要限制以至消除垄断财团对员工、消费者及环境的剥削自由。 2.加强限制金融资本的国际性流动;对外汇投机征收托宾税及其他必要课税;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所直接或间接付出的工资应渐渐与最高地区看齐;强迫跨国公司廉价转让技术;按照世界工农利益重订知识产权法。 3.立法限制及消除大财团对国计民生的垄断;向大财团征收累进税;本地注册的跨国企业,若违反外地有关保障劳工、环境、妇女等的法律时,本地司法机构亦有权追究责任;凡上市公司均须向一切利益攸关者(员工、消费者、当地社区)负责而非仅向股东负责;严重损害有关人等的利益者均可取消上市资格(例如修改法律限制上市公司在有盈利时裁员)。 4.不容把人类及一切动植物细胞及基因变成买卖盈利的商品或申请专利;无线电频谱是公共财产,不应被财团垄断作为谋利及思想、文化控制的手段。 5.大大增强对劳工、妇女、消费者、生态的法律保障;对一切大企业普遍强制实行由员工及一切利益攸关者监察企业遵守上述法律;任何犯法的跨国公司、其最高刑罚是‘收归社会所有’,由工人监督生产;董事局主要由政府代表、员工代表及一切利益攸关者组成,实行民主经营。 环保永续发展1.全面禁止核武及核能发电;把汽车、能源工业逐步收归公有;并就运输与能源业的永续发展进行民主规划,以减少温室气体。 2.惩罚及公布危害环境的工厂公司名单,并要求可回复范围内回复环境原状,查扣公司及负责人资产作为回复费用。 官商政治透明1.由本地一切公共权力机构起,一直至地区或国际协议及机构止,都必须贯彻资讯透明及真正民主的原则,反对黑箱作业及不民主的做法。 2.发展工人、妇女、环保运动的国际性连结;强制跨国公司承认其属下各地工人所组织之国际性工会的集体谈判权;任何国际或区域性经济整合都必须赋予工会法定权利、以过问一切有关劳工待遇的问题。 3.取消第三世界债务;扭转目前的过份的“出口导向”方针,改为锐意发展国内经济,尤其确保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保护当地原有社区经济中的小生产、合作社及任何集体生产免受跨国公司的侵害。 4.应增加社会福利及教育开支,反对削减社会福利及教育开支。 反全球主义运动者认为光凭这些诉求并不足以根本扭转跨国资本推动的全球化,许多主张也是无法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完全实现,但却是引领运动往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平等的新社会方向迈进的桥梁。 反全球主义运动的兴起针对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其负面影响,对经济全球化的质疑、批判、抨击、抗议愈演愈烈,到20世纪90年代末终于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反全球主义运动。 世界上最大的反全球主义组织是“人民全球行动”,他于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当天在墨西哥南郊的哈帕斯州成立。 其宗旨是发动全世界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反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 同年,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召开大会的时候,有200多个社团同时召开专门会议,揭露把大部分国家和人民排除在外的发展模式。 1999年6月18日,2000多人在英国伦敦举行集会抗议当时在德国科隆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酿成数十人受伤,财产损失高达100多万英镑的重大流血事件。 这次事件被认为是反全球主义运动的开端。 事后不到半年,即1999年12月3日,当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世贸组织“千年回合”的会议时,4万多名抗议者与警察发生冲突,10多人受伤,500人被捕,财产损失达200万美元。 从此,抗议全球化的浪潮在全世界此起彼伏。 2001年1月25日在巴西南部港口城市阿雷格里召开的反全球主义集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专门致信表示支持。 这次会议创立了一个反全球主义组织——“世界社会论坛”。 从为期6天的第一次论坛及反全球主义运动的抗议活动来看,他们把反对矛头直指跨国公司、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规则,以及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 抗议发达国家通过推动全球化进程来摧毁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和破坏生态环境。 主张保卫人权,提出豁免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发展中国家的工会组织与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联合起来,抵制全球化对工人的消极影响等。 自2001年第一次反全球主义大会之后,每年召开一次反全球主义大会。 参加大会的人数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关注和所讨论的问题越来越广泛。 反全球主义运动产生的原因1.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今不舍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二战以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生产、贸易、技术及金融等方面占绝对统治地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仅受制于资金困难、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及贸易保护主义等,还直接遭受西方国家的剥削及经济危机的转嫁。 近年来,国际经济旧秩序不合理、不公正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加突出。 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大多数经济落后国家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的领域相对狭小,而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则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分工体系之外。 在支撑世界贸易体系的制度框架内,发达国家是最大的赢家。 在“无差别”、“互惠”等原则下迅速发展的贸易全球化,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市场上的经济扩张。 从“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果来看,所谓服务贸易、与贸易和投资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自由化,很明显是在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便利于西方国家通过占绝对优势的金融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打开和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此外,“自由贸易”、“公平竞争”貌似很公正,但就拥有巨额资产且在技术、成本、销售渠道、市场管理经验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的跨国公司和资金匮乏、规模效益差、技术层次低、市场经济经验欠缺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两者之问有着天壤之别,自由竞争的结果当然不可能是公正的。 现实的情形是,世界市场的价格,无论是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还是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基本上不是受发展中国家所左右,而是由少数发达国家的某些利益集团所操纵和决定的。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法理基础、国际协调管理机制的冲击,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处于效率低下、无合法性、无权威性的状态。 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趋于停滞、国际机构改革步履艰难,在重大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上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日益明显。 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特别是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不能反映甚至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致使许多反全球主义人士把矛头直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显然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是反全球主义运动的最重要的根源。 2.反全球主义运动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资本主义基二本矛盾也逐步突破了原有的国民经济的范围,发展为全球性资本运动中的即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的矛盾。 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在跨越了国界之后,其基本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表现的形式和规模已与原来有很大的不同。 经济全球化为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垄断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把资本投向他们认为最有利可图的地方。 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来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从世界经济整体的角度看,却是无序的和盲目的。 经济全球化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化、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及国际分工的加深紧密相联的。 这一过程本身不仅要求突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局限,而且要求突破个别国家政府调节的局限,客观上要求有一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对国际化的生产和消费进行必要、合理的调节。 当然,从形式上看,这种机构已经存在,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不可否认,这些国际组织的存在是必要的,但它们基本上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的,是为这些国家的垄断资本服务的,不i可能充当“世界政府”的角色,因而经济全球化也就不可避免地j带着并扩展着资本主义的矛盾、弊端和局限。 在发达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旨在全球范围内加强西方宏观经济管理规则、促进政府放松管制为核心的自由化,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参与全球经济。 而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它同时也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来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过程。 这种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损害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也与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冲突。 经济全球化使资本垄断财团能够将垄断资本特别是直接投资的垄断资本快速地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就会使资本流出国的工人失去工作岗位,造成不同国家工人阶级的相互竞争。 生产全球化使跨国企业集团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那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来获得高额利润,致使发达国家失业率增加,中产阶级也渐次落人失业队伍。 发达国家的部分劳工认为,跨国公司的全球野心牺牲了它们母国工人的就业机会,他们构成了近几年来反全球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成分,并且为之提供了一部分主要社会基础。 从表面上看,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不同国家工人阶级的竞争和矛盾,但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世界的扩展,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冲突。 工人阶级失业的根源,不在经济全球化本身,也不在工人阶级自身,而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在于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 3.反全球主义运动源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自由贸易的支持者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预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收人分配会变得越来越平等,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将缩小。 但事实表明,全球化的兴起,并未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使整个世界民众的福利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全球化无论对北半球有多么大的影响,它对南半球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的。 因为当今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其经济活动规则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最不发达国家则被日益边缘化。 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势必使南北差距和矛盾呈现扩大和激化。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里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和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中,通过经济的、政治的甚至军事的手段对这些国家进行控制与掠夺,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自己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提供者及倾销商品的大市场,在全球性的资本周转与循环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由此导致了南北之间严重的贫富对立与分化。 经济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也表现出新的特征,财富指标已经不能完全衡量差距,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上的鸿沟让人瞠目结舌,它们与财富差距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基础教育的作用不牢靠,一部分青少年未能得到应有的教育机会;同时由于政策保守,享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偏少,使高等教育获得者极为稀缺。 在劳动力供给非常充分的条件下,这种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分化状态,就会更多、更直接地体现为劳动者在收入分配和财富积累上的差距,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乘数效应和公民在受教育意识、受教育能力方面的世代积累,而呈现出扩大化的态势。 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源培养方面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它们依靠国内先进的教育培养出大量人力资源,投资高新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不断进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并通过抢注专利预先占领国际市场,保证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同时依靠发达的经济水平特别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力资源。 而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基础上薄弱,还在不断失去自身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甚至丧失了再生这种资源的能力。 信息技术一方面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点,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却使一些工业化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背上沉重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包袱,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差距日益加大。 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平衡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决策信息的不完全程度相对加重,引发了新的市场失灵,从而使贫富的分化更趋严重。 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在信息资源具有发展潜力的所有领域都有强大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储备潜力上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据互联网用户数据和人口数据最新统计资料,截至2006年9月,占世界总人口比率仅为5.1%的北美,其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却高达69.1%;而占世界总人口比率为94.9%的除北美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只有13.9%。 其中,亚洲——占世界总人口比率最高的地区,达到了56.4%,但亚洲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只有10.8%;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比率也有14.1%,但其互联网人口渗透率仅为3.6%,这两者都不及中东地区的互联网人口渗透率10%的比率。 同时,像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其互联网人口渗透率都在38%以上。 4.全球化缺乏管理也是反全球主义的重要原因如果各国政府能够合作控制全球化,全球化可能成为文明进步的一个新因素。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不仅没有这种能够为世界所接受的有效的全球管理,而且各国都出于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置国际经济秩序于不顾。 金融全球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金融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的生产、贸易与金融联为一体,但每个国家又都有各自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 特别是当跨国公司、跨国银行渗透到国外或外国跨国公司时或跨国银行进驻国内时,生产、贸易、金融等竞争将直接在跨国公司、跨国银行之问展开。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l多是表现为单向式的对外开放,这对国家的民族工业、民族金融业和国内市场将构成巨大冲击。 金融全球化使各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投机和信息不完全问题更加突出。 因为货币金融资源分布格局不对称,市场基础不同,而流动性大为加强,信息搜寻成本变大。 市场发展不平衡助长了金融投机,不完全信息使得市场过于敏感,使投资者更易追随投机者与政府博弈,形成一边倒的市场冲击效应。 这种资本冲击可能与一国金融和经济的实际状况无必然联系,但由于是大规模的和突发的,政府当局难以抵御,极易造成金融和货币崩溃,进而触发经济危机。 这就给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难题,例如怎样才能同时做到金融开放、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自主。 为了保持发展中国家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显然,既要适当改善全球管理,又要让各国灵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总之,反全球主义者并不是反对一般的全球化,主要是反对西方垄断资本、国际金融资本扩张和剥削的全球化,反对不公正、不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反对那种只给资本家和跨国公司带来超额利润、给富国带来福音,而给劳动者阶层和发展中国家带来剥削、贫穷甚至灾难的全球化。
外交部:中方从不干涉别国内政,特鲁多有关表态证明了这一点
赵立坚对此表示,我们多次说过,中方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上述报告和特鲁多总理的有关的表态,证明了这一点。 延伸阅读:加拿大的“印太战略”也来了,近50次提及中国,说了什么?加拿大政府27日公布“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战略”文件称,鉴于地区形势变化,将在未来五年初步投入23亿加元,以实现在印太地区的战略目标,涉及安全、经贸等领域。 但舆论担忧,这项“剑指中国”的战略无助于中加关系和地区局势和平稳定发展。 有何看点当天,加外长梅拉妮·乔利等人在温哥华出席了战略文件发布会,并予以介绍。 她说:“这是一项放眼未来十年、雄心勃勃的计划。 ”这份文件设定了五大战略目标,主要涉及安全、贸易、投资、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及印太地区合作。 总体而言,这项战略涉及经济、安全和外交三大支柱。 在经济领域,加方将审查和更新立法,以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外国企业投资“威胁国家安全”。 同时,加方将寻求与印度等国深化经济合作。 官方数据显示,相比中加贸易近20年来的飞速发展,加拿大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商贸合作进展寥寥,目前占比不到7%。 这项战略还包括一项价值7.5亿加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战略还带有一定“火药味”,安全事务颇有分量。 为增强加拿大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情报能力,加方计划投入近5亿加元,另有约4700万加元用于网络安全事务。 加防长安妮塔·阿南德说,加方还希望向印太地区派遣第三艘护卫舰,并派加拿大飞行员和士兵参加地区军演。 另据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加拿大还承诺帮助地区小国建立安全部队。 这与特鲁多政府2017年做出的承诺——帮助提高联合国维和人员素质类似,但这一承诺并未兑现。 报道还指出,最新战略发布之际,正值加拿大军队努力招募新兵。 在外交领域,加方寻求与地区国家积极相处,通过外交手段实现战略目标。 加方还计划在台海、东海和南海继续与地区伙伴进行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长达26页的文件中,近50次提及中国,并有一个章节关注中国。 加方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外交、军事、技术领域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和实力,认为中国崛起对印太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存在重大分歧的领域,我们将挑战中国。 ”文件称。 不过,文件也写道“在关乎世界存亡的一系列问题上,包括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全球健康事务及核不扩散等,中国庞大的规模和影响力使合作成为必要。 中国经济也为加拿大出口商提供了巨大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加方在表面上“剑指中国”,但这项战略似乎也体现出其试图摆脱对美国贸易依赖的意味。 路透社直言,特鲁多政府希望使加拿大严重依赖美国的经贸关系多样化。 “加拿大试图与亚洲盟友接触之际,正值美国近年来对自由贸易日益体现出怀疑情绪。 ”对于这项战略,当地媒体称其“使用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直白语言”,“反映出了美国等亲密盟友所采取的做法”。 但在关注中国的同时,这项战略也体现出加方寻求在印太地区经贸投资机遇的考量。 这份文件也受到美国及印太国家的关注。 美国驻加拿大大使戴维·科恩表示欢迎,并称期待与加方接触,以推进两国在印太地区“共同的优先事项”。 迟来的战略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此次发布“印太战略”,加拿大一改此前低调、边缘的角色,逐渐向美国的战略靠拢。 尽管加拿大是“五眼联盟”成员之一,但在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过程中,几乎不见加拿大的身影,这与澳大利亚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多伦多星报》称,加拿大政府应该早在2020年就已开始酝酿“印太战略”,甚至可能更早,而这“显然是为了加深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但对于这一进程,加方一度三缄其口。 有分析指出,由于缺乏明确愿景、参与理由以及民众支持,加之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外交方式颇具争议,导致加方迟迟没有配合美国推出“印太战略”。 加拿大媒体还指出,中加关系曾在特鲁多的前任、保守党成员斯蒂芬·哈珀执政期间趋冷。 鉴于此,特鲁多政府在2015年首次上台时承诺,将制定一种新的对华政策,但目前看来未能实现。 去年底,情况出现变化。 去年11月,白宫在美加领导人会面后表示,双方致力于“建立印太战略对话机制”。 一个月后,加拿大外长和防长收到总理指示,开始筹备“印太战略”。 同时,加拿大还寻求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蓝色太平洋伙伴关系”。 无助局势稳定不过,这项战略恐怕无助于中加关系和地区局势和平稳定发展。 首先,加拿大广播公司指出,近年来,许多观察人士一直在敦促政府维持与中国在过去20年建立起来的商务和投资关系。 另据加拿大政府数据,2021年中加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中国继续保持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地位,均仅次于美国。 其次,近年来中加关系因加方无端扣押华为高管孟晚舟等事件而紧张。 近期,加方又以“国家安全”为名,要求三家中国企业撤出对加矿产企业投资。 在此背景下,舆论担忧这样一份“印太战略”无助于双边关系向好发展。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8日表示,加拿大出台的有关战略涉华内容充斥意识形态偏见,渲染炒作所谓“中国威胁”,对中国无端指责攻击,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经向加方提出严正交涉。 中方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倡导开放包容,践行合作共赢,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 加方曾多次表示重视对华关系,愿本着向前看的态度,致力于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加方应言行一致,拿出诚意和善意,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奉行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用行动将承诺落到实处。 环球时报:加拿大“印太战略”,充斥着糊涂与不自量力加拿大政府11月27日发布了其所谓“印太战略”,仅从名字就可得知这是在学美国。 美国抛出“印太战略”后,也希望它的盎格鲁-撒克逊小兄弟国家尽快跟上,加拿大的步子算是慢的,并因此引发华盛顿的不耐烦和不满意。 一些美加媒体这次都称该战略是人们“期待已久”的,到底是什么人、又为了什么“期待已久”,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对于务实理性的加拿大人来说,这份文件没什么好期待的,不仅有损加拿大的利益,还有伤国家尊严,让加拿大外交战略对华盛顿的从属地位更牢固了。 这份报告刚刚发布,美国驻加大使科恩第一时间就发声明表示“欢迎”,而这在加拿大互联网上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嘲讽。 此外,还有加拿大舆论毫不客气地指出,加拿大不应成为“冷战2.0的拉拉队队员”,“这对加拿大没有任何帮助”。 这些声音清晰地表明,很多加拿大人希望看到的是更加独立自主的对外战略。 对中国人来说,这更是一份充满恶意和偏见的战略文件,我们要向加拿大明确表达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如果对这份26页的文件进行查重的话,可以发现,它与落款为“华盛顿”的已发表作品有很多重合内容,特别是涉及中国的部分。 “中国”被提及50多次,并被抹黑描述为世界舞台上“一个越来越具有破坏性的全球力量”。 该文件对中国内外政策的解读完全错误,还在涉台、涉疆、涉港、人权等问题上学着华盛顿的腔调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从渥太华的嘴里说出来这些话,让它的面目发生变形而显得怪异。 和学术领域的规则不同,华盛顿在地缘政治领域的原创叙事,唯恐没人抄袭,它会找上门来劝人家抄甚至逼人家抄,以此为衡量标准在盟友圈子里实行奖罚。 这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洗脑”行为,做华盛顿的小兄弟久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都在弱化。 那些迎合华盛顿、充满意识形态偏见的内容让这份报告失去了价值,从而成为一种廉价的“政治表态”。 换句话说,它主要是说给华盛顿听的,加拿大也再次在美国谋求霸权、试图割裂世界的破坏性做法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如果渥太华面对华盛顿时的自尊心有面对中国时的一半强,它是不会如此制定这份毫无尊严和独立性可言的国家战略的。 我们还从这份战略文件中看到了加拿大当局的不自量力。 连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报道都说,该战略使用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直白语言”,称加拿大政府需要对中国在远东和其他地区的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 它承诺在5年内花费近5亿加元,用于改善与该地区盟友的军事和情报合作。 这些举动,恐怕在“合作高地”的亚太地区起不到什么作用。 说到“清醒的头脑”,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它恰恰反衬出今天渥太华的战略糊涂程度有多深,它确实需要清醒。 一味跟风华盛顿,加拿大付出的学费可能将是高昂的。 美国自己都做不到对华“脱钩”,它牺牲盟友利益、怂恿“盟友先上”来满足自身战略需求的做法已经引起一些国家警惕。 中加相隔万里,既没有重大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中国对加拿大无论怎么看都是广阔的机会而非威胁。 如果加拿大依然追求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等强国”地位,希望保持其独立的外交传统,它需要放眼全球,看一看当今的大潮流,而不是把视线集中在“印太俱乐部”的狭隘空间里。 加拿大的声音本来是多元的,但现在处于越来越失衡的状态,激进的对华态度正日益裹挟渥太华。 如果这份文件的强硬姿态是为了向加国内保守派以及华盛顿压力交差,那么它对加拿大实际利益的伤害性可能还要小一些;但如果加拿大真以此来推行在亚太地区的政策,那么就像骑自行车上高速路飙车的疯狂行为,稍有剐蹭就会对加拿大造成难以承受的代价。 加拿大要实在想体现自己在国际舞台的价值和存在感,就先从摆脱对华盛顿的战略依附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