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则美矣 浮生 灵魂没跟上 白蛇

灵魂没跟上

◎云飞扬

先开宗明义,给王微编剧的《白蛇:浮生》(后简称《浮生》)打个分,技术九分、故事七分。追光动画的第三部《白蛇》,画面呈现已经处于华语动画的顶峰区,但白蛇故事的本底叙述却无甚突破,基本上都落于观众预期之内,对比前两部可以说是沦为庸常,这倒是与白蛇渴望的凡俗生活相吻合了。追光动画的《白蛇》《杨戬》《哪吒》的共同之处是基本盘很稳,但是开拓性不足,都属于美则美矣,但人物的灵魂跟不上。

大小传统的约束

看王微编剧的“白蛇三部曲”系列电影,至少受到两个传统的约束。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集体记忆中的白蛇故事是赵雅芝主演的《新白娘子传奇》,而徐克导演的《青蛇》提供了横向拉到另外一种想象的可能。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观众对白蛇故事的基本理解大体来自这两部作品,这是“爱情至上”的小传统。

至于大传统——妖精与凡人的畸恋,则要从宋朝的传说讲起,经过明朝冯梦龙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整理的文字版(故事里许宣辜负了白娘子,是他亲手用法海的钵盂扣住了白娘子),到京剧版《白蛇传》的故事转化为大众熟稔的大圆满结局,多种艺术形式都对白蛇故事有过再三地表达。

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先生评价祖母转述的弹词《义妖传》里的法海,说“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对于老百姓来说,法海镇压白素贞完全就是多管闲事,但是对于法海来说,他代表的是旧秩序。在神仙妖精的谱系里,白蛇青蛇修炼成精并迷惑凡人是犯天条的大错,进而我们可以归纳出白娘子代表的是反抗权威、追逐爱情、自由独立的精神。

《白蛇:缘起》讲述前生,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借来创意,是典型的故事新编,层林尽染的画面强于低幼故事,尤其是蛇族带给人类压力的设定,略显尴尬,而将许仙前世命名为许宣算是对冯梦龙的致敬。《白蛇2:青蛇劫起》则是古今心有不甘者的集体“魂穿”,赛博朋克废土末世,混战一团皆为超脱,达成目标或魂魄消散,对人生终极难题的如此描写在内地动画片中其实是相当难得的尝试。到了《浮生》则是要给三部曲做闭环,白蛇、青蛇和许仙、法海都要回到“大众熟悉的舞台上”去演“他们自己”,创作难度骤然增加,最终产品完成度可以算是不过不失。

烂俗的下凡身份

《浮生》里白蛇是要报恩,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生命意识的重点在于许仙的觉醒,凡人许仙与成精的白蛇,终于是跨越了物种界限,尤其是许仙坦然接受了白娘子是巨蟒,“你是巨蟒,是妖怪,我都愿意”,至少在家庭层面做到了“平等”,而前提是有足够的爱和信任,以及希望,也就是下一代。然而,这也是从好莱坞到追光“新传说”系列的套路化,是一种新的扁平化,是刻意迎合观众的偷懒。

作为白素贞和许仙爱情的结晶,那个孕育中的孩子(许仕林)成为法海惩戒与规训最大的阻碍,因为他在《浮生》中依然被安排为文曲星下凡,这在相当程度上确认了本片的“妥协策略”。与李锐、蒋韵2011年参与全球“重述神话”的长篇小说《人间——白蛇传的传说》对比,尤其显得保守落伍。

《浮生》在开篇部分,用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塑造了人间烟火之地杭州(临安),那是将《清明上河图》《洛阳伽蓝记》和《武林旧事》杂糅为一体的写意江南。南宋应该是中国古代最为世俗化的时代,东方美学画面当然可以满足大多数观众。节日次第展开,提醒着观众白蛇与许仙这一世的情分、姻缘、恩义逐浪高。

在如诗如画的西湖边上,在南宋风俗画里的许仙是被追捧的医生,也是白娘子“我记得、值得”的爱情对象。然而,当许仙遭遇不幸(也就是卫道士法海的强力干预)之后,家破人失的他就失去了乡邻的理解和同情。那些乡亲并没有出现,他们作为故事的见证者本质上是消失的,他们如何看待白娘子作为妖?他们又如何看待文曲星转世来的孩子?这是古典神话传说在现代转述中的巨大困境。在《浮生》里,动物修行成妖或成仙,俯拾皆是,事实上选择性执法的法海他又凭什么?如果许仕林就是普通人怎么办,难道就可以不加区别的杀死,甚至那孩子就是一条蛇呢?假如本片能够解决好这个难点,那在艺术层面上就会大为提高。

法海不能动用法力来镇压、禁锢甚至杀戮白娘子,金钵(金毛犼)无从攻击,并不是正义或力量的对撞,而是庸俗的传统身份政治。许仕林既然是文曲星下凡,那么宋孝宗也就是紫微星,这种烂俗的下凡身份,分明是一种创作上的投机取巧。徐克在《青蛇》里面,让法海的情欲觉醒(或者说被诱惑),与鲁迅嘲谑的“嫉妒”不期而遇。而在《白蛇:浮生》中,昆仑山的两个道童,是修仙的鹤。白蛇与仙鹤的区别,又如何区隔?法海一再说的“是妖就一定会作恶”,于他又是否真相信呢?影片中,宝青坊主狐狸精在快活人间,老鼠精在危害人间,自以为“人间裁判”的法海是不清楚吗?

少了红尘俗世的“浊”

再说说《浮生》里面的配角,最活泼的形象自然是宝青坊主人狐狸精,她活出了真我,尤其是她将《西厢记》和昆仑仙路的具象化、奇观化的展演,确实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巅峰片段。狐狸精既然能够幻化通往昆仑的曲径通幽,她的道行,显然很深,也许并不亚于法海。古灵精怪的小青,对白蛇的理解与陪伴就局限于陪姐姐玩一玩,不过是几十年时光罢了,她确实也做到了。许仙的姐夫李公甫前世是许宣养的中华田园犬肚兜,他和许仙在这一世的日常还是那么欢喜闹腾,这样的人生也是潇洒。《浮生》中的一众配角是出彩的,其光芒甚至超越了主角。

由此也可看出,在《浮生》里,修仙是高级的、转世是允许的,而与人类结合、渴望过凡人生活的白蛇,则是不被允许的。本版许仙与白蛇有着前世因缘,他最终主动选择了跨界,从肉身到精神都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是对法海象征的权力体系的反抗,然而本片却没有用足够的笔墨去表现许仙的心路历程。

许仙和白娘子开药店,去高山采药跌落后比翼齐飞,那自由自在和逍遥快活是做足了戏的,与《缘起》也有着十分勾连,却难说可以构成许仙觉醒的必要精神要件。白蛇故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最为著名的志怪传奇,在编剧王微的剧本里,并没有更鲜活的文化氤氲。本希望在《浮生》里面看到更多的对比,比如世间的恶人当道,故事背景确实是南宋之初,许仕林的原型便是状元张孝祥,他要在小说《说岳全传》里为岳飞的平反出力,他在历史上也要遭遇更多的不幸。《浮生》本应该和《聊斋志异》一样,书写浊世中的美好,可惜本片的社会面几乎不存在。《浮生》慢慢展开的貌似是红尘俗世,其实却抽去了历史和现实的残酷。


古代有哪些不被爱情诱惑的人?

从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的美好的爱情少之又少、乏善可陈。 我们可以数得上来的也就几个,象范蠡与西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梁鸿与孟光、李隆基与杨玉环、李清照与赵明诚、陆游与唐婉、沈复与芸娘。 即使是这些人,也并不真正美满。 象范蠡与西施这一对,传说的成分大一点,再说即便不是传说,那他们俩人为了国家的利益自己牺牲得太多太多。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传说的成分也不小,而且据说后来司马相如还变了心。 梁鸿与孟光两口子在我看来都很难说有爱情,因为梁鸿当初娶孟光是冲着孟光的丑去的。 孟光是中国古代出了名的丑女。 后汉书上说她黑肥丑绝。 梁鸿这种动机很可疑,他是以丑为美呀,还是这个人本来就有点变态。 不论哪一种,他们夫妻之间是否有爱情都让人不敢肯定。 再说李隆基与杨玉环,这一对也很可疑。 因为杨玉环进宫的时候是28岁,而李隆基已经62岁。 一个少妇与一个老翁能产生爱情吗?也许杨贵妃有特别的嗜好那就另当别论了。 陆游与唐婉最后离了婚,使唐婉郁郁而死。 李清照与赵明诚、沈复与芸娘,这两对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中年丧偶。 赵明诚和芸娘早早死了。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他们这些人的爱情美则美矣,満却未必,就是说美而不満。 当然美满的爱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是随处可见的。 古已有之的封建纲常与男子的绝对至尊,注定了女子丧失一切权利或是享受一切男子应允下的权利,包括爱情。 从某种角度来讲,女子在爱情之上,绝对被动。 虽说,皇帝的女儿嫁人叫“招驸马”,有挑选的意思。 可大多也是皇帝拍板。 公主们可挑的也只在皇帝老子御笔钦点的人中找个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的。 或是状元郎,或是大将军,或是皇亲国戚,或是异邦王储,总之,这嫁的是某位可为皇帝达成政治目的的人,因此没有地位的平民面姓即使才貌双全也难睹凤颜。 皇家之内如此,普通人家亦难幸免。 于是多的是包办捆绑,多的是新娘子洞房花烛夜才知夫君长相,而岳父母却早已将贤婿的面貌烂熟于心。 古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十分成熟深刻。 这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非常明显。 这种成熟深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忠贞《柏舟》、对对方的尊重《关睢》、认识到美好的爱情可遇不可求《汉广》《蒹蕸》、爱情要以物质为基础《木瓜》、《静女其姝》。 中国历史发展到宋朝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礼教也发展到了最成熟最完备最严格也最残酷的地步。 尤其是对妇女的控制限制和压迫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男女授受不亲等等都出来了。 中国妇女的裹脚就是从紧挨着宋的五代开始的。 从此,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勇敢、大胆、健康、奔放、饱满、酣畅、淋漓的爱情故事了。 文学中不少。 但其中的主人公多是下层社会的人物。 象范蠡与西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样属于社会最上层的人物的恋爱故事再也不见了。 回肠荡气一唱三叹的故事也有,象《西厢记》、《红楼梦》等,但与诗经里边的爱情比,其大胆热烈的程度是差得很远了。 从北宋开始,这个界限非常明显。 唐传奇中的爱情还让人感到十分痛快、决绝、过瘾。 一到了宋,立马就显得疲软了。 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牛郞织女、梁祝、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全部出在宋之前,就很说明问题。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角度看,爱情悲剧多于喜剧。 从文学角度来看,爱情喜剧多于悲剧。 二者合起来,单纯从数量上看,是喜剧多于悲剧。 如果从对于人们的震撼力来看,悲剧要远远大于喜剧。 象《孔雀东南飞》、《搜神记》中的《韩凭妻》、唐传奇中的《霍小玉传》、《长恨歌传》、《莺莺传》、《任氏传》、《步飞烟》等,明三言二拍里的一些故事,最著名的当然是杜十娘,再加上清朝的红楼梦。 数量并不多。 这些作品里所展现的爱情悲剧基本上或则是美丽的爱情不能成就美满的婚姻,或则是男子始乱终弃,或则是恶势力硬生生拆散爱侣。 喜剧唐传奇里的有一些;元杂剧里有一大批,明戏剧小说里有一大批;聊斋志异里有一大批。 最著名的有西厢记、牡丹亭等。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喜剧的剧情结构给人的感觉都是一个模子。 为什么喜剧对人的震撼力不如悲剧大,我认为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现实社会中根本没有高质量的、和谐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的案例。 反映到文艺上,文人们只能通过虚构来弥补现实的贫乏。 那些喜剧中的大团圆,或是通过科举高中、或是通过灵魂不灭、或是假托狐鬼神仙、或是借助皇家或大官的权威来成就,没有一个是完全通过主人公自身的努力而造成。 也因之,人们从虚幻中得到的满足总不如在现实中受到的挫折对自己的印象深。 这是爱情悲剧之所以比爱情喜剧更能震撼人的一个原因。 在中国的古代爱情作品中,呈现出这样一个现象,他们所描写的爱情是开放与封闭并存的。 或者说开放与封闭是中国古代爱情的两面。 一种爱情是如红楼梦里所描写的那样,当事双方遮遮掩掩,羞羞搭搭,吞吞吐吐,腻腻歪歪,就是不明说,在行为上表现得极为小心谨慎拘谨封闭。 一种爱情是如三言二拍里描写的那样,男女双方见面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同居再说。 聊斋志异里也有一大批这样的。 而这两种爱情描写结合的最典型的是西厢记。 在西厢记里,张君瑞和崔莺莺交往的过程中,先是崔莺莺谨守礼法,对张丝毫不加辞色,甚至加以斥责。 后来又忽然主动地投怀送抱,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反差。 这一点我想也是与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法有关的。 中国古代对于妇女是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有十四藏六亲之说。 男女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这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男女双方对对方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女方对男方(大老虎)。 另一后果是因长期的阻隔而产生的极度的对对方的渴望。 对于受封建礼法禁锢较深的官家上层女子来说,恐惧感会占上峰。 对于受教育较少的下层妇女来讲,渴望的成份要更大一点,因其受束缚少故也。 我们看古代的爱情小说,心理描写极少,几乎没有。 这与古代男女交往少有很大关系。 中国古代是先结婚后恋爱,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爱情心理呢。 直到红楼梦才开始有了一些,但与西方同类小说比,就太小儿科了。 所以,中国古代爱情小说中出现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是由当时社会的见与不见的现实造成的。 这在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好的。 但反过来讲,男女长期不见也未必全是坏事。 两个人谈恋爱,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尤其一个单位的,再好也会觉得乏味了――怎么又是你。 西施也看成东施了。 相反,如果不经常见面,会给双方以充分的想象的空间,那么东施也会被你想象成西施。 这也是网恋的吸引人之处。 所以,我认为古代不发生爱情便罢,一旦发生,其质量必高于现代人。 因其干柴烈火故也。 象卓文君新寡,以前与司马相如见都没见过,就跟着人家跑了。 现有,汉乐府民歌里的上邪、有所思说的多绝,也是这原因。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 ”李白诗有名言:“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 ”唐传奇《步飞烟》里的话:“生得相亲,死亦无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这样的话到了宋以后就已经没有了。 只有衣带渐宽终不悔、天崖何处无芳草、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了。 到现在更只剩下:曾经有一段真正的爱情摆在我面前……这叫什么。 爱情正在经受调侃。 在这种更似于父母“嫁给”婿的婚姻制度下(当然也不排除机缘巧合、称心如意,最后子孙满堂、白头偕老的,但想必先结婚后恋爱的观点到底不保险),我不知文成公主婚后是否幸福,但总也是万世歌颂。 而貂婵虽说是受指使,但也该庆幸最后嫁了个叱咤风云的主,后人也没忘了她在铲除董卓功劳簿上的位置。 可怜的是西施,牺牲了自己与范蠡的爱情,嫁了吴王。 虽说于越国功劳一件,最后也与范蠡终成眷属,但女色祸国的骂名至今不绝于耳。 为了避免这种命运,就有了站在父母权贵前说“不”的。 可刘兰芝的反抗是投河,而杜十娘的反抗是沉江。 倒是独孤皇后比较厉害,生前坚决不许杨紧纳妃,成了史上有名的或也是头一个“妻管严”。 可也免不了死后戴上了顶大绿帽,杨坚终于还是续了弦。 而这位妃子在爱情路上走的也不平坦。 她先嫁隋文帝,后又被炀帝霸占,和王位、玉玺一起如东西般被继承了。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我以为这恰是对所谓传统从一而终的贤妇观念的最大讽刺。 而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戕害于女性身上远不止于此。 可怕之处在于大多女性不仅顺从甚至已迎合这种爱情形式。 《金瓶梅》里潘金莲、李瓶儿虽被作为泄欲工具,却反而“以苦为乐”,于小小的西门府里争宠夺幸;《水浒》中的扈三娘被宰了全家却认贼作兄,还嫁了个五短之人,反而以为幸。 封建的思想已将这些女性脑中的爱情细胞灭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是非颠倒的盲从与迎合。 我们再来看看作为封建秩序制定者的男性。 作为在封建社会中有权享受教育权利的群体,男性不断受到已有统治思想的浸淫,并且不断使之丰富牢固。 男了所谓的“爱”女子,如同商贾爱财、农民爱地一般——以女子是否有价值为前提。 不外乎娶一位端庄贤淑的正房炫耀于人前,或是纳几房貌美如花的庶室,满足私欲。 与街市之上挑选货物细细筛选无多大不同。 梁山伯之类终是少数。 而虽有王熙凤持家、武则天治国的事儿,也毕竟是她们貌美得夫君宠幸在先,体弱又软弱的贾琏和唐高宗也毕竟少之又少。 吕雉加武则天再加孝庄与慈禧也抵不上中国历史上所有男性皇帝的百分之一。 倘若洗衣烧饭生子之事不算权利,那么女子被赋予的真正权利是于亭中听琴、于园中扑蝶、于房中等候月钱。 正如梁实秋所说,当男人将家用置于妻室面前时多的是炫耀。 有的是施舍而不是爱情。 撇开禽兽般的西门庆、孙富之流及李甲之类中庸的,光谈些所谓有“反抗精神”的,贾宝玉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叛逆者,而焦仲卿也因其的忠于爱情而被称道。 可结果前者做了和尚,后者上了吊,都没能和爱人厮守。 这所谓反抗不也如同投河、沉江一般。 但我们却也不能责怪他们和她们的软弱或是屈从或是反抗得不彻底性反抗形式的消极性。 因为作为群体的统治阶级的男性,绝不会允许一种会颠覆自己统治思想的爱情观念存在。 而作为个体的少数“痴情汉”及作为整体的受压迫阶级的女性都无力去改变这种局面。 缘何中国古代多的是爱情的悲剧,统治阶级不允许自由爱情的存在罢了。 爱情观的自由彰显个性的自由,而普遍的彻底的个性自由将击破一小群人要统治其余人的可能,这恐怕是统治者所不愿看到。 简言之,自由恋爱触到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至于《西厢记》之类看似大圆满的结局也只如同19世纪在一大群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出现个安徒生。 以童话的美丽反衬现实之丑恶,呼唤未来之幸福。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一种,爱情观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了它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在封建社会下,古代女性低下的地位及丧失人权注定了她并无真正爱情观可言,若有便是顺从与被逼顺从两类。 因此看来,林妹妹这般过高的爱情观显然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正是这理想与现实的极大反差,突显社会制度之不公正(想必追求美好爱情的理想都是相同的)。 这种不公正的长达千年的积累,以及后来外来先进思想的启蒙,最终使人们群起而破之,摧毁了封建思想的桎梏。

浮生六记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浮生六记》是一本由沈复著作,果麦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32,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浮生悲喜 六记不已 一记悲愁 沥泪封喉

这本书是沈复写给妻子陈芸的一份的清代小清新式情书,而这份情书得以流传百世,却不能致于妻子。 这份情感细滑精致,油而不腻,清新淡然,没有声色犬马一晌贪欢,而是过进千帆温酒煮茶共杯盏,粗茶淡饭 遍尝人间归老林。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也只有李白,能写出这样才气脱俗的句子!

红楼梦中,也写到过“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的句子。

浮生二字,是一种人生观,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人生观。

人生有很多活法,三观不同,六道不一。 锦衣玉食固然美妙,但盛席华筵终散场。 布衣素事虽然简陋,但也会有人别有所好。

六记之中,我最喜欢“坎坷记愁”,读完此篇,我写下了十六字的感慨:

浮生悲喜 六记不已 一记悲愁 沥泪封喉

如果没有这章记愁,这浮生六记则不成书,如果没有哀愁,这浮生漫漫则不完整。

每个人的一生也如这浮生六记,虽不止六记,但不出悲喜。

《浮生六记》读后感(二):论情趣,到底是文人“穷酸”

许仕林

很年轻的时候,大概不是初中就是高中的语文老师,讲了一嘴《浮生六记》的文人小情趣,说有夫妇二人,玩假山观石,情趣盎然,有一天这精心布置的盆景被猫儿打碎,两人还为此痛哭了一场,是为痴情。 印象就是这样,乃至后来一直混淆《浮生六记》与《闲情偶寄》的区别,此情节,倒是在20年后才读到,想起启蒙恩师,觉得岁月温存。

到今天,读了三遍《红楼梦》的我,总是不禁在读的过程中想起贾家的生活情趣来——大概就是富二代和文艺青年之间的区别。 贾家气派,玩法多,也硬气,更是场面恢宏,见过大山大水大世面,日常也流露出富贵人家培养儿女的方向来。 沈家文艺,有许多文人雅趣,赏月插花,游湖狎妓,多一些小情小调,不过也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玩物丧志,略显穷酸。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哪怕唧唧歪歪也算佼佼者。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想起红楼梦中的情节。 幸福感真的不是因为金钱,但是因为眼界。 就像你知道的世事,十几岁时知道和三十岁时刚刚知道,所突破的情意结就不是一星半点的差距了。 要立志,需趁早,美则美矣,格局很重要。

以上是发散的感受,真的需要看一下苏轼缓缓。

《浮生六记》读后感(三):浮生若梦,谁与君同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一)

沈复得见芸娘,乃一生最大之幸事。

观首记,觉芸娘仿若现代女子,才思奇特,果然是少有的绝妙女子。 然而自古苍天妒红颜。 芸娘早去,使得一段齐眉举案的佳话轰然断裂,甚为遗憾。 哀芸娘之早亡,更哀生者之孑然。 鱼书雁字,往来不复。

世间男子多情,亦可解为薄情。 芸娘去日未远,三白携友二三,同游狎妓。 读之心生凉,哀芸娘,颇有怨词,唯动心处,喜儿类芸娘,知其终是难忘发妻。

俚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 苏轼轩窗忆亡妻,陆游痛别唐婉,又增沈复芸娘,做实此语。 观者想,若后日得真心所付之人,万不能待之如珠宝,又想,若真得此人,又怎能不闻不问?恩爱半殇与白头偕老,孰能抉择?难,难。

(二)

大抵公婆都是恶的,莫不是前世虎狼际会因缘做人胎?又或本位人间,做的恶人,不怕来世为虫蚁?

不晓得人间公婆怎生如此挑剔,长得美的,嫌她妖孽,体态丑的,少不得冷言冷语,不勤快斥责,撑的起家世又要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不提没有子女的,生生的孔雀东南飞。 幸而生于新时代,可叹前者可怜。

育有子女,与夫和睦,公婆的刁难就显得任性。 世间哪有处处遂得人愿事呢,得七八分,已是不易。 芸娘郁于公婆之恶,忧思成疾,身体每况愈下。 江河日下,势难挽回。 怨之恨之,不可怒之。

所知少,思想少,矛盾少,是非亦少。 大约“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诸于此。

(三)

纨绔子弟,膏粱脂米。

昔年少时,沈复家财不足大富,小贵尚可算数,如雇佣轿夫出游、狎妓之类,非寻常百姓家所为。 及至日后,徒步馕饼于百里外寻托庇,实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然殷勤做事,又非吾等所能见者沈三白,故知事无唯一,利弊皆存。

沈复之文,非精彩绝伦,更少引经据典,宏篇大论。 情之所至,言为真。 率性,自然,最为可取。 其插花、鉴赏之流,因人而异不尽同,但直言陈述,可一茶一酒深论之。 清袁枚主张文章“性灵”,意在神韵,而非魏晋文章华彩,唐宋诗词富丽。 沈复《浮生六记》,合之。

(四)

沈复与芸娘,思维颇似时人。 不拘泥于柴米油盐,行之所至,皆成诗,成文。

其文豁然情怀,可叹,可羡,可细观,可回味,可揣摩。 。

荐书与君,做抛砖引玉之用,望各抒己见,同赏奇文。

《浮生六记》读后感(四):算什么男人

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读完《浮生六记》后在对芸娘的评价上保持高度一致。 至于沈复,我实在是没办法考虑历史背景而原谅他。

浮生

沈复给我一种无论面临什么问题,永远束手无策的书生形象;而当生活还算顺风顺水的时候,就开始眼高手低佯装公子哥,百般表现自己城会玩。 很符合最近的一个热词,油腻:过分自恋而不自知。

虽然全世界GDP水平在工业革命后以函数爆发般增长,但社会性质没有相对应的颠覆改变:清贫的生活依旧是无奈之下的选择,男人依旧是争取社会资源的主力。 在这种情况下,来事儿不怕事儿,承诺即责任就是尤为重要的品质,男女通用,表现形式不一。 芸娘以温良恭谦让和在逆境时的坚韧宽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而沈复给了很好的反例。

越长大越是明白生活的不易,以往凭借小聪明就能过的了的考试,在生活的考验中真的不值得一提。 年轻的时候觉得会玩是多么吸引人的好品质,现在看来连品质都算不上。 会玩谁都会,再土的人,扔到繁华都市两年,给无限额的信用卡随便刷,两年后也能在巴黎时装周做忽悠。 反而是眼高手低,不愿尝试但还要佯装自信点评一番,才是真正的画蛇添足,只不过旁人不说便罢了。

如果清末有电台,真想点一首周董的《算什么男人》送给沈复。

.S. 有人质疑白话翻译版的必要性,说连清代末期的小品文都读不懂那就算了吧。 我觉得没必要那么刻薄。 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同学们应该都背过书中写作者在蚊帐里把蚊子想象成飞鹤的那一段吧,以当时的文言文基础,大抵看个浮生六记红楼梦都不在话下。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在毕业后的人生里讲这种能力得以保留的。 最近很流行以中年人的油腻开玩笑,被生活的菜籽油炸了一回锅之后,基本上除了谋生的技能,留下来的能有多少全凭一己执念。 还记得《杀死知更鸟》的开头第一句话么?

《浮生六记》读后感(五):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第一记「闺房记乐」——”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缠绵。 ”第二记「闲情记趣」——养花记(略过),最好的还是初中学过的《童趣》一文(至今可以背诵几段)。 第二记「坎坷记愁」——学知一身,穷极一生,终为穷酸样。

其妻陈芸-他舅舅的女儿,虽则是个女流,却具有男子的襟怀,才学与见识。 因一碗粥随他,每天为衣食奔走,始终缺衣少米,最后疾病连绵,怀恨辞世。

其妻陈芸、其父、其子逢森相继过世,其女青君被寄为童养媳。 苦了妻子,苦了孩子,你沈三白真是没白叫,真是一穷“三白”。

“琢堂听了,也为此长叹,赠了我一个妾,让我重入春梦。 ”我也不知道你咋他妈好意思这样写,还重入春梦。

用你沈三白的话送你“人生坎坷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活该坎坷一生,穷极一生,穷还酸。

《浮生六记》读后感(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中国人爱意的表达从来都是内敛含蓄的。 当我读到“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 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 芸曰:“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余曰:“纳凉玩月,到处有之。 若品论云霞,或求之幽闺绣闼,慧心默证者固亦不少。 若夫妇同观,所品论者恐不在此云霞耳”一段时,轻叹:这种隽永蕴藉的情深意重,算不算中国文学里关于恩爱的另类表达?

这段最恩爱的对话出自《浮生六记》,清朝乾隆年间文士沈复写的散文集。 对于“浮生”的深刻印象,出自我最钟爱的李太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而这,正是这本《浮生六记》名字的由来,也是我打开这本书的原因。

《浮生六记》分六章记录了沈复生活的点滴。 因为遗失,我们目前能读到的仅有四章:“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经遗失。 不过,对于遗失,我也不感缺憾,以为在仅存的四章中,最爱的是前两章。 随着在“坎坷记愁”中陈芸退场,“浪游记快”显得光彩全无,落寞和杂陈。 这明显带有我个人的情绪——不想看到这世间良辰美景戛然而止,被颠沛流离取而代之。

很少在中国文学作品里见到和陈芸相似的女人。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的聪慧贤良而不失风雅感性、安贫而乐道和与沈复的感情经历显得难得而罕有。 就连林语堂也称赞她为“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虽然相比之下,我不那么喜欢沈复本人,但对于他描写妻子的笔触相当喜欢。 他写妻子的聪慧,“生而聪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一个聪慧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如此,身为一个父亲早丧、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的才女陈芸还相当有主见与见解,“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 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 ”在她生活的时代,能和夫君在闺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拥有相当丰富的精神世界。 作者笔下,陈芸也相当心路活泼。 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在丈夫的鼓励下,女扮男装看庙会,在众多人无法找到在野外温酒的好办法时,她生出雇佣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的办法,成就了留在众人记忆中“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的美好景象。 她在极度贫困的生活中,不仅有“拔钗沽酒”的气度,还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依然可以让一家人不失风雅,生活总是活色生香。 即使是缝补,“衣之破者,移东补西,必整必洁”,也让一家人穿得整洁光鲜,即使没有更好的器皿,也通过她的灵巧设计让普通的食盘拼出雅致的花般形态……“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一箪食一瓢饮,也被她心思奇巧变得有滋有味。

但这样的一个鲜有的女子流传下来,还应该得益于他们“天造地设”的相遇和“举案齐眉”的恩爱。 他们应该是在封建礼教下爱得最自我的一对。 “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的决心,“所品论者恐不在此云霞耳”的相伴,还有同样的心性:在被人恶意毁掉兰花后,发誓再不养兰;猫打翻花器后,两人掉下泪来……陈芸的聪慧不属于人间,难以入世。 给丈夫和公公纳妾没有考虑周全,触怒了婆婆,被赶出家门,沈复没有放弃陈芸,相反却一起离开一起颠沛流离。 这在当时算是离经叛道,难得的是,他们的相守从来没有输给任何的世俗。

虽然结局是陈芸魂归天国,沈复妻离子散,但他们的恩爱却被永远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文学里难得的恩爱的典范。

沈复说:“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 ”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 ”这种哀伤,前一句是奉劝,后一句则是满满的无奈。 前车并无可鉴。

不能不说,这是一本文笔相当流畅的书。 除了沈复夫妇的鹣鲽情深外,在这本书前两章,随处都是生活的智慧,生活的风雅,是少有的一份真正远离世俗的山水式人生,取任何一段都可以驻足欣赏良久。 很难说,我们现在的交通如此便捷、黑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反而少了陈芸巧妙利用自然的奇思妙想,让生活即使贫困依然赏心悦目,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获得了太多的自由,反而迷失了怎样追求和保留心中所爱,是进步还是退步?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拥有“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的情感谁说不是“欢”呢?那些颠沛流离只是浮生的表象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七):沈复是个薄情郎

初识沈复,是中学时他的一篇《童趣》,将蚊子作为青云白鹤观,二虫斗草间也看的津津有味。暑假和好友去扬州的时候到过一家咖啡书店,名叫“浮生六记”,现在想来,芸娘葬在扬州金桂山,这是他起名的缘由吧

用现代眼光来看他俩的婚姻是幸福的,见面之后回禀母亲说“娶妻当娶淑姐”,母亲当时摘下金约指作为下聘之物,东汉人繁钦在《定情诗》中写“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 ”在未结婚之时偷偷留粥给未来相公喝,在洞房时“头巾既揭,相视嫣然”“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 ”婚后离别三月有余,漫长的好像十年一样“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 ”两人做出约定“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 ”强喂他吃不爱的卤瓜,吃后发觉味道不错,打趣他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可即使情笃如此,在花船上 *** 喜儿,红绡暖帐一个多月,将喜儿比作新鲜的荔枝,内心得意,等到后来听说喜儿不见他来,想要自尽而不成,还发出“噫!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 ”的感慨,等到陈芸去世“琢堂闻之,亦为之浩叹,赠余一妾,重入春梦。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

沈复适合做一个情人,嘘寒问暖,不负责任,对于丈夫,儿子,父亲这些个职位他是不称职的,陈芸是一心想做一个好儿媳好夫人,心思却太过单纯,耳根又软,被人算计迫害,她倒是想“一生一代一双人”可生活中还是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我看她做的那些事儿都上火,气她怎么想的那么不周全。 为丈夫纳妾而与 *** 憨园结拜,最终没成且事情败露,被逐出家门。 我都怀疑她是不是穿越过去的。 重伦理,讲孝悌,这些学来的规矩都哪里去了,极富生活情趣的女子,却不通人情世故。 可惜可惜,可惜了这奇女子,本可以安稳的度过一生

琉球国的《天缘奇遇儿女承庆》,神似我国《牛郎织女》的传说

《浮生六记》读后感(八):举案齐眉,却被柴米油盐苦

2016.3.5卷一,情欲渐起,揽之入帐,东方之既白。 毫无小黄文描写,但是比内谁达成生命大和谐要好多了。

沈复老婆多礼而他则觉得亲近之人则无需多礼。 有时候我也会想着亲近之人无需多礼,反而觉得会见外。 可是,古语有言——相敬如宾。 但是礼应发乎情,否则就要变成口头禅,成为鸡肋一样的东西了。

白娘子

沈复问他老婆你更喜欢杜甫还是李白,老婆说是李白。 虽然杜甫用词斟酌严谨,可是李白的更洒脱愉快。 不是杜甫比不上李白,而是我就好李白这一口。 这回答理由又充分又都对不会得罪任何人。 在清朝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能和自己老婆讨论更喜欢谁的诗,真的是无比开明。 要找个和自己一个水平线的人生活才有这些乐趣呀。

沈复嘴巴超级贱,他老婆爱吃腐乳,他就说他老婆像狗像屎壳郎一样爱吃屎。 结果他老婆捏住他鼻子强迫他吃腐乳,最后他也爱上这个食物。 真是一物降一物!

2016.03.06卷二卷三,即使芸氏知书达礼,也有沈复守护和支持。 可是也有婆媳矛盾,被家婆嫌弃而忧思不乐。 芸氏以礼待人,却不懂拒绝,为人做保而累己身。

沈复只能以书画持家,积蓄颇薄。 父亡,不取财产分毫,人是正直却真正过得辛苦。

穷苦到照顾不好自己,将女儿嫁为他人童养媳,无法亲手扶养儿子长大成人竟夭折。 换到如今简直能被叫做榆木脑袋,不配为人父母。

如今有多少年轻人在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钱财确实乃身外之物。 但是,如家一人病则需倾其所有,甚至不能挽回其些许时日。 空恨自己无能耳!

那些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而又发家致富的人真是厉害,无论做啥都要做出一番名堂。 若是当一名老师有教人于乐本就乃人生幸事,而竟有工资可得这种体验,也不枉此生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九):我眼中的沈复

对于沈复的印象,最早在于初中语文课本中,“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那时候想,作者一定是个有趣的人啊,放到现在来说肯定也算得上是“有趣的灵魂”。

读完了张公子白话版的《浮生六记》又看了原文,觉得沈复虽然有趣味、有才气、内心细腻,但才华终究抵不上他的心气高,其实是一个很失败的家伙。 而《浮生六记》文不载道,亦不载志,若不是恰好记下了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中国文学史中最可爱的女人”的芸娘,沈复这一辈子也就压根不留痕迹了吧。

卷一《闺房记乐》记录沈复与芸相识到结婚,他们的夫妇之情,不免为我所动。 赏风吟月,赌书泼茶,游山玩水,闲情野趣。

原文中最喜欢的一段,“芸卸装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 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春乃尔耶?芸回眸微笑。 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既白。 ”嬉戏之中真情尽现。 卑微的生命,平淡的生活,过着平实清澈的诗意人生的两个也许能这样,一生才了无遗憾。

不过,到了卷三《坎坷记愁》可知沈复一生清贫,几近穷困。 生于书香门第,明明有才气、有能力,可是一旦离开家门,自立门户的能力都没有,生活一下就陷入困境,而且不思进取,靠四处求人接济度日,活不下去了就感慨造化弄人恩爱不久,摆出一副自己也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样子,吃住都成问题,哪里还能给老婆养病。 按照时间线,在粤经商时包妓刚好是在芸娘生病的时候,而且还写了“有些象我妻芸娘”的句子,可见对谁都会付出许多感情,生出许多许多感慨悲愁。 芸跟沈复一辈子没享受过什么,却仍认为沈复待自己不薄。 而沈复也只是说了几句我爱你,我没有你活不下去之类的话。 其实这些都只是矫情罢了。

芸娘死后,再没有人能宠着他让他活在幻想里,除了回忆芸娘的时“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感情,现实再没什么可记的事情,《浮生六记》也就变得无趣,也印证了名字的由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有人评论的好,切不可做志大才疏之人,自勉。

《浮生六记》读后感(十):愿得趣友,此生妙哉

愿得趣友,此生妙哉

看到一篇评论题目为 “会玩儿”

贴别形象

沈复特会玩

妻陈芸也会玩

他们也有一群好友特会玩

若是放到如今

想必是功成名就

或者是腰缠万贯

方可四处游玩

才会如此心境

经常想去旅游

对不起我没钱没时间没精力

下次吧

经常觉得生活无趣

只得靠手机来度过漫漫长夜

无聊啊

而读了沈复一书

才明白这些都是借口

那个年代没有王者荣耀没有微信

没有好玩的事情

沈复一家也很清贫

但是他们过得如此惬意

夫妻两人犹如闲云野鹤般

对酒当歌畅谈

一起种植花草

一起度过难关

妻子陈芸会接受丈夫的提议

“女扮男装”出行

想想也甚是有趣呢

而两人的遇见似乎也是那么有趣

沈复对陈芸一见钟情

“要定她了”

陈芸偷偷藏粥也是体现出对沈复的倾心

陈芸非常有才华

性格极好贤惠淑良

只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那个年代还是有点好处的

那么有才的女子难免找人妒忌

导致有人说闲话

但是陈芸的气度让沈复折服

也让世人感叹

虽然看此书时不免愤慨

青蛇

觉得陈芸甚是委屈

但转念一想

陈芸有这种气魄气度来忍受

因为我相信她有比生气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夫妻俩一生清贫

也不忘帮助别人

虽清贫也不忘苦中作乐

“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 ”

两人相敬如宾非常恩爱

其实日子的好坏跟有钱没钱无关

跟自己的心境有关

有些人虽然有钱过得也未必开心

有些人贫苦日子却舒心

“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婚姻美满却不长久

二十三年的陪伴

陈芸患疾病先走一步

令人惋惜

“余曰:“来世卿当为男,我为女子相从。”

法海

此后沈复便开始到处旅游

也算是替陈芸完成遗愿

也是佩服沈复

哪怕是蚊子

在沈复看来可以是”“青云野鹤成群

与其被蚊子弄得心烦

还不如智斗蚊子

写成一部战斗文稿

一吐为快

也是看了沈复之作

让我感慨身边那么多美景

没有好好欣赏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当然若是能够有一趣友为伴

人生何其幸运!

在所有版本里面的白素贞,你最喜欢哪一个版本的?

目前我们先扒一扒有哪几个版本?

赵雅芝《新白娘子传奇》

相信这个版本的白蛇传是大家最熟悉的版本,每次重播都有很高的收视率,赵雅芝在剧中饰演了白素贞,温婉大方、心地善良、菩萨心肠,完全就是一个仙女下凡,一点也不像是白蛇妖。 这部电视剧我是百看不厌,每次电视台重播都要再看一遍,是真的非常的好看,经典中的经典。

王祖贤《青蛇》

王祖贤在《青蛇》中饰演白素贞这个角色,把白素贞这个蛇妖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和张曼玉扭动着走路的情节设置令人印象深刻。

范文芳《青蛇外传》

这个版本对原来的故事改编很大,加入了西施与夫差的故事,也穿插了小青与法海的爱情故事,不过这部电视剧小青为主,白蛇为辅,所以大家也不是很接受,知名度不高。

黄圣依《白蛇传说》

这个版本算是中规中矩了,就是感觉少了点什么,黄圣依在影片中饰演的白素贞美则美矣,只是没有白素贞的仙气,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妖精爱上凡人的感觉。

杨紫《天乩之白蛇传说》

虽然名为《白蛇传说》,但是跟我们以往的版本有很大的不同,里面的白蛇白夭夭是兼具“傻白甜”和“花痴”属性。

动漫版《白蛇:缘起》

白娘子终于有了国产动漫版,对于目前看过这个版本的观众评价对它都很高,豆瓣上的评分已经高达8分,算是一部高分作品了,也为国产动漫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这几个版本百看不厌的肯定是赵雅芝版的《新白娘子传奇》,也是我最喜欢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6705.html
北控想强斩青岛核心 若成 广厦恐化绿叶
贾静雯在机场为咘咘庆生 迎接俩女儿国外游学归来 咘咘晒黑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