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创中马命运共同体新未来 新华时评

新华时评 合作

新华社吉隆坡5月31日电 题:携手共创中马命运共同体新未来

亚洲

新华社记者毛鹏飞 汪艺

1974年5月31日,周恩来总理与拉扎克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签署两国政府联合公报,中国和马来西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马来西亚在东盟国家中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书写了中马关系发展的历史新篇,也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新纪元。建交半个世纪以来,中马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中马始终是坦诚互信、守望相助的好朋友、真朋友。

时评

五十载携手同行,中马关系日臻成熟。高层引领是中马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冷战阴云密布的年代,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用睿智的眼光共同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让中马这两个友好邻邦走到了一起,成为本地区友好合作的先行者和典范。2013年,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马来西亚,中马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3年,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两度访华,同习近平主席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为新时期中马关系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五十载春华秋实,合作共赢硕果累累。务实合作是中马关系提质升级的持久动力。截至2023年,中国连续15年成为马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由中国和马来西亚共建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开辟了“两国双园”的国际合作新模式。由中企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建成后,马东铁将为马东西海岸架起“陆上桥梁”。当前中国正加快高质量发展,马来西亚也在发展新兴产业,双方将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进一步拉紧合作纽带,做大共赢蛋糕。

五十载以心相交,人文纽带更加紧密。中国已经成为马来西亚主要留学生来源国,去中国留学的马来西亚学生也越来越多。“中国高等教育展”“中马职业教育展”等交流活动深受学生和院校欢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成为马来西亚以及多国学生的热门选择,迄今已经培养了超4800名毕业生。2023年12月1日,中马两国开始实施对对方公民的免签入境政策,马来西亚成为更多中国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之一,马来西亚朋友也可以对中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马之间航班不断增加、人员往来更加便捷、各项交流日益频繁,人民相知相亲让友谊代代相传。

半个世纪风雨洗礼,中马照顾彼此关切,巩固世代友好,坚定支持彼此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支持彼此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放眼整个东盟,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盟国家坚持“不选边站”,中国则始终提倡“合作包容”。中国和东盟理念相通、互相成就,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坚定排除外来势力干扰,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以共同的“亚洲智慧”书写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中马同属亚洲文明,都是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受益者、贡献者、维护者。中马有责任一道弘扬亚洲文明,坚持战略自主,坚守东亚合作初心,支持东盟中心地位,坚决抵制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合力建设好共同家园。2024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马来西亚将接任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中马关系发展面临新的重要契机。面向未来,人们有理由相信,双方将继续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以庆祝建交50周年为契机,以构建中马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打造双边关系更辉煌的下一个50年。(完)


一带一路的人文精神

东盟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一带一路重要会议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 “一带一路”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 有关各方可以将现有的、计划中的合作项目串接起来,形成一揽子合作,争取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应。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也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 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是“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从长远看也可融入合作。 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一带一路”交流合作范畴要大得多,优先领域和早期收获项目可以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可以是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合作,当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员往来。 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目标是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在共建“一路一带”过程中,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道义为先、义利并举,向发展中国家和友好邻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中国将不断增大对周边的投入,积极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 中国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也要通过“一带一路”等途径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各国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利益独享地带,而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 “一带一路”建设,包括前期研究都是开放的,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的理念、构想和规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谱写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迷信和不迷信的妈妈阅读是什么

迷信的可以读 《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寿康宝鉴》不迷信的可以读 《水知道答案》《普门品》《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寿康宝鉴》

科学与迷信的主要区别是什麽?

携手共创中马命运共同体新未来

现代科学与新迷信之间的十个界线来源:任定成(客)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发生较大变化。 一些人在经济收入、身心健康、家庭婚姻等方面遇到困难,强烈需要安全感、寻求精神慰藉、期盼掌握前途命运。 由于受限理性的作用,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完全有可能找不到社会已经提供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而且,科学总是面对未知领域。 这样,客观上就为迷信留下了产生和传播的空间。 新迷信紧紧扣住人们的需求,按照生老病死——生命归宿——社会演进——宇宙景观这样的顺序,错用科学的术语,编造出无根据的信仰,杜撰出相应的歪理邪说,辅之以荒唐的法术,从肌体到精神控制信徒。 自塑的新“神”们无一不妄称他们能够补充、代替、甚至超越科学。 但是,科学就是科学,迷信就是迷信,什么样的“神”也模糊不了二者之间的界线。 现代科学与新迷信之间至少有以下区别。 1.科学的主体是知识系统,迷信的主体是信仰系统。 科学与迷信之中都有一些不能直接用经验检验的信念。 这种信念在迷信中表现为无根据的信仰,在科学中表现为范型中的形而上学预设。 迷信中的信仰是可以言说的、必须言说的、而且同一个迷信体系中相应的其他命题都是为之服务的;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预设则是难以言说的、在知识体系中不必言说的、是服务于同一个科学范型中相应的形而下命题的。 对于同一个论域,可以有互相矛盾的不同迷信体系,其中的信仰也是相互矛盾的;科学范型一旦确立之后,与之竞争的其他形而上学预设也就随之失去市场了。 迷信中的骗人法术和歪理邪说都是用信仰控制信众的工具。 科学论文只论证具体的科学结论,形而上学预设只存在于字里行间。 现代科学论文决不会论证信仰。 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预设是得出科学知识的启发性构件,迷信中的信仰是控制人的工具。 2.科学理论只有自洽性和相容性,迷信中的歪理常常自相矛盾、盲目排他。 自洽性是指一个理论内部各命题之间的无矛盾性,相容性是指某个理论中的命题与这个理论之外的相关背景理论之间的无矛盾性。 科学中一旦出现了悖论,科学家们就会在解决悖论的过程中把科学推向前进。 迷信的制造者们常常歪曲、盗用科学、宗教和文化术语,把不同领域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随意加以拼凑,以掩益其大量、明显的逻辑矛盾。 在对待背景理论的态度上,科学与迷信的这种区别尤其明显。 科学上,如果已有理论遇到挑战,必须认真检查相矛盾的命题;迷信中,可以对任何已有的理论命题置之不理,无根据地断言已有理论失效。 3.科学命题具有可检验性,迷信中的命题则尽量逃避检验。 科学中的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特殊的命题,可以直接与经验比较;另一类是普遍性的命题,不能直接与经验比较,但是可以导出特殊的命题(检验蕴涵)接受经验的检验。 迷信办不到这一点,它们往往借助同义反复兜圈子、模棱两可生歧义等手段逃避与经验的比较。 对于癌症,现代医学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检验办法和指标系统。 一些新迷信的制造者谎称他们所谓的“功法”可以治疗癌症,条件是练功者不得去医院检查疗效。 他们设定的类似条件,是为了掩盖其歪理邪说与已有理论的不相容性,也是为了逃避检验。 4.科学研究的结果一般要求有可重复性,迷信命题则没有这样的性质。 50年代,韦伯曾经宣称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这一结果不能重复,所以至今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承认。 今天的一些所谓“功法”,一会儿是这样的结果,一会儿是那样的结果,难以重复。 5.科学强调主体间性,迷信强调个体体验。 科学命题既可以意会,又可以言传。 科学上的结论,不仅其原创者可以得出,而且任何具备一定知识的人都能够得出。 观察实验结果,不仅其完成者,而且原则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重复。 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原则上人人都能够论证。 迷信宣称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故作高深、故弄玄虚。 科学面前人人平等,迷信却因人而异。 6.科学的过程和手段是公开的,迷信的过程和手段有不少是秘而不宜的。 科学命题的可检验性、可重复性、主体间性实现的重要条件是过程和手段的公开。 世界上不存在所有人都不懂的科学成果。 科学事业是为了探索和理解自然之谜,变未知为已知;迷信则是变有知为无知、变知之甚多为知之甚少。 迷信要造神,要把自然现象说成是受超自然力控制的,就得蒙骗信徒,编造的神功奇能当然不能公开。 迷信讲“显灵”,把非神秘现象变成神秘现象;科学讲批判,化不理解现象为可理解现象。 7.科学知识只有经受了批判性检验之后才能被科学共同体接受,迷信靠“诚则信、信则灵”的信条获得群众。 科学追求理论与实在的一致。 现代科学的原创性成果一般须刊登在严肃的学术刊物上,以接受共同体的批判;新迷信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也要绕开正规发表途径,借助锦旗、患者来信、专家意见、与首长合影之类的辅助手段,以及未来灾难、“来世”报应之类的恫吓,强化信徒的“诚”,让人们失去理智的判断力。 恩格斯针对著名科学家克鲁克斯等人用科学仪器研究“降神术”的现象,指出科学上最重要的仪器是“怀疑的批判的头脑”。 8.科学有严格的适用范围,迷信没有这样的范围。 任何科学的命题、规律、理论,都讲条件;迷信大都妄称无所不能,能够呼风唤雨。 真理只要越过其适用范围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9.科学承认自己犯错误,迷信从不承认自己犯错误;科学的力量在于它有一套自我纠错机制,而迷信造成的恶果只有靠迷信之外的东西来弥补和纠正。 科学知识是可变的,迷信则是相对稳定的。 10.科学成果的意义一般造成创造者之外的人的事后评价;迷信创造者往往在宣传其具体内容之前就对神奇“效果”大肆吹嘘。 自我标榜完成某场“科学革命”者,往往是在制造和宣扬迷信。 科学理论靠论证取胜,论证越严密越令入信服;迷信靠唬人称雄,牛皮吹得越大越能唬人。 总之,科学是理性的产物,迷信是放弃理性、迷而信之。 不少新迷信的信徒就是模糊了科学与迷信的界线,而上当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6914.html
后院起火 非洲手机之王
数据不说谎 独行侠PK凯尔特人 又一次火勇大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