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 美国又有银行倒闭 割韭菜 大局薅不动我们 日元汇率暴跌

原标题:美国又有银行倒闭,日元汇率暴跌,这场“割韭菜”大局薅不动我们

美国又有银行倒闭了!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4月26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宣布,宾夕法尼亚州监管机构关闭了总部位于费城的美国共和第一银行,并同意将其出售给富尔顿银行。该银行成为美国2024年倒闭的第一家银行。

上一家银行破产出现在去年的11月份,总部位于艾奥瓦州索克城的公民银行宣布破产。乍听这个名字,可能有朋友感觉挺熟,觉得这个银行好像去年不是倒闭过吗?其实确实是名字只差了一点点,去年倒闭的叫第一共和银行,今年的叫共和第一银行。

正是因为去年倒闭了好几家银行,所以今年倒闭的这家银行前面我加了一个又字,又有银行倒闭了。银行倒闭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得了的大事,说明“金融危机”来了。但是现在在美国来说,这不算个大事。为什么呢?因为去年已经倒了一批银行了。

银行倒闭可怕的是什么呢?可怕的是带来连锁反应,带来信心的崩塌和信用的危机。去年一度出现过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不要紧,美国人可以改规则。不是常说什么西方的契约精神吗?到了这个时候,见鬼去吧,先活命要紧。

现在一说起来美债,大家说美债再这么累积下来,美国要崩了。会崩吗?不会的,人家可以改规矩。只要美军还在,美军的绝对优势还在,他改规矩你有脾气吗?他拿着你的钱不还,你有办法吗?可能有人会觉着,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吧。不可能吗?早就发生过,只不过经过一番包装,你感觉不出来而已。

当年美国是金本位制,固定的1盎司换30多美元。这种情况一直坚持到尼克松总统的任上,美国撑不住了。撑不住怎么办呢?改规矩,我不认账了,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这等于说二战建立起来的国际金融的基础秩序,一下子就被美国人给改了。你有脾气吗?没有人有办法。然后搞了一个所谓美元锚定石油,于是美元霸权又接着延续下来了。

可能大家会说你讲到这,那就是美国倒个银行无所谓了。当然也不是无所谓,它至少可以做一个信号,反映了美国当前经济和金融运行的一种真实的状况。什么状况呢?“病了”,而且是“重病缠身”。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长期的高利率,长期的印钱,金融不出问题就见鬼了。

大家说那赶紧降息,降息现在更不敢降。一来降息会把大量的美元驱赶到市场上,通货膨胀就会出现了。现在是大选年,通货膨胀飙高起来,拜登还想不想竞选连任了?再者说了,美国现在正在和东方大国搞“极限竞争”。如果说一旦降息导致通货膨胀,美元汇率暴跌,那么现在好看的美国的GDP就一下子会变得不好看了。那怎么办?拜登还想连任吗?所以降息现在别想。

不能降息,金融又出了问题怎么办呢?赶紧吃“补药”,“补药”从哪来呢?“割韭菜”“薅羊毛”。所以我说现在日元汇率暴跌,是一个不正常的状态。网上有人说汇率越跌,日本的出口越好,日本出口好,就抢了中国的制造业的生意了,实现了美国所说的制造业转移了。日元汇率暴跌,是美国和日本联手的一个阴谋。

有没有可能是联手的阴谋呢?不能排除,但是这个阴谋也不能排除,是美国要“收割”日本。如果日元汇率暴跌,有这么多的好处,还用等到今天吗?日本早就把它的汇率拉下来了。更何况现在我们看到,汇率暴跌的不仅仅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甚至印度汇率都在跌。所以我说这种景象,和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景象很像。所以大家提高警惕吧,等着看美国“割韭菜”“薅羊毛”吧。

可能有人担心割到我们头上,薅到我们身上怎么办?放心,他薅不动的,因为中国的货币是一个主权货币。美国碰到危机可以改规矩,我们也可以改规矩。我们可不像日本那样,你耶伦警告一下,不要干涉汇率,日本就不敢动了。所以想薅我们的“羊毛”,割我们的“韭菜”,没那么容易。

当然,所有这些东西都还是一种迹象,只是说“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风”满楼了,“山雨”会不会来,这场“山雨”会下得多大,我就说不准了。


此次金融危机是什么引起的又将再来怎样的影响

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 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 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 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 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 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 而持续 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 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 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 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 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 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2%。 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 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冲击一��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和美林公司被收购与始自去年的次贷危机一脉相承,在众多专家看来,这个事件仅是整个危机过程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也是次贷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延续。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来理解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出口方面,可以预料的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由于此次席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而更显严峻。 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度在6-7月份冲高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又将遭遇考验,张斌说,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 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张斌同时分析,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而投资支出将出现增加,“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冲击二��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 从可以观察到的数据来看,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中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美林公司被收购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的“两房”,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也认为,虽然美国经济形势在二季度表现优于预期,体现出了足够的韧性,但这是由于美元弱势所带来的强劲出口所致,因此,在金融风暴袭来,国内需求更趋疲弱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将继续推动“弱势美元”下的出口,给美联储预留出进一步降息的空间。 张斌表示,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冲击三��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是美国次债危机的延续,带给金融机构的损失和震动相当大,华尔街五大投行拥有强大的投资和研究团队,资产超过数千亿美元,信息资源也极为丰富,这样大型的投行也纷纷倒闭,说明了此次危机的严重性。 “不同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所区分的只是损失额度大小,像雷曼兄弟,还包括前面被美国政府接管的“两房”和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等,但与其估算投资者的直接损失不如考量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打击。 具体到中国而言,郭田勇认为,影响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市场信心,美国出大问题的机构相继破产,给中国的投资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可以获得印证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消息传来的次日,正值A股结束中秋三天假日开市,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其表现只能以“惨不忍睹”来形容,其中,工商银行跌9.95%,建设银行跌9.94%,中国银行跌9.17%。 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击之下,沪深两市银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过 9.0%,多达8家银行股跌停。 而据昨日最新披露的信息,16日盘中跌停的招商银行截至昨日共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其中, 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并且公司尚未对上述债券提取减值准备。 冲击四��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雷曼兄弟破产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 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ly)北美版前执行总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罗伯特道林(RobertDowling)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时表达了他对持有大量美国金融机构股票和基金的中国银行业的担心。 根据破产文件显示,雷曼兄弟前30大无抵押债权人主要是亚洲金融机构,包括日本的Aozora银行、中央三井信托、住友三井金融、瑞穗实业银行、信金中央金库、国内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再度被牵涉其中。 据报道,雷曼对日本Aozora银行欠款额达4.62亿美元,对瑞穗实业银行欠款额达3.82亿美元,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2.75亿美元,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 “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 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道林说,“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而中国政府曾在华尔街购入大量股票,中国的银行、基金公司也曾买入大量美国基金;除此以外,金融危机引发的贷款困难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贸易出口。 ”“其实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下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经济因素,还有一部分的确也是来自于美国,来自于外部所导致的。 ”郭田勇说,“我们讲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爆发数月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 中国经济是否能“独善其身”?中国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场危机?来自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众多国内外官员、学者共同把脉次贷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次贷危机带给美国经济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2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正在恶化,表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者信心在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信贷紧缩,投资者的信心受挫等方面。 “我们正经历着美国,也是西方国家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言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现在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它会造成全球性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期待中国经济能独善其身是不现实的。 ”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 不过,谢伏瞻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是好的”。 “在整个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但它在分享全球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受到全球危机的影响。 ”史蒂芬·罗奇说。 “这种影响可能会从贸易和资本两个方面产生。 ”中国的经济学家樊纲认为,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市场,美国经济下降,尤其是当消费出现下滑,对中国的出口显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资本面上将出现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以致近期流入中国的资本反而会增多的可能———更多的资金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同时也意味着更容易产生投资过快增长的风险。 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置到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也给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新的困难。 “当世界经济面对危机的时候,好的药方能够迅速摆脱危机。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认为,当前怎样定义全球出现的通胀?结构调整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看待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与流动性过剩?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谢伏瞻指出,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短期政策来看,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 从长期政策来看,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保持经济长期增长重要任务的同时,要及时注意观察世界经济发生的变化,并对我们的政策进行适度调整。 ”樊纲认为。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进而指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国在宏观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创造就业的问题。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响:比较有限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 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 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 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 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 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 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 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 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间接影响:不可低估1、出口增长可能放缓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 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 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 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 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 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 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 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 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 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3、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 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规模加大。 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防止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 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大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4、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 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 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和7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 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 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 13.31%,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6.12%,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4.04%。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5、境外投资风险加大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有利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 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 不利的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 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 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 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外围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近期,发端于美国并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也引发了各界对危机的评估与推测。 国内学者尤为关注此次危机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等问题。 在9月下旬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8年第三季度)”上,多位经济金融领域的知名学者,就以上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只有认清危机,才能应对危机,专家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林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它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一点需要我们好好研究。 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消费倾向肯定会下降, 对我们的出口需求会减少,这会影响我国的出口,但我觉得这个也没什么。 我们应该把目标更多地转向国内,拉动国内市场,不必过分依赖国外需求。 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关于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有人说是1929年之后最严重、最大的危机,影响到了全球。 我个人认为虽然很严重,但对严重程度的估计似乎还是放大了一点。 它真实的影响是在金融领域本身,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 美国几家大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了,我把这看做是一次重组。 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不一定是灾难性的。 金融危机发生后最严重的问题是失业,这会带来很大的危机。 这件事给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敲了一个警钟。 美国发展到今天出现金融危机,可以说是美国社会调整的一个过程,它像发高烧一样,不能说美国经济现在整体都不行了,美国还是很强大的经济实体。 大家都说金融是核心,金融作用很大,把金融的地位看得很高。 我不赞成过分重视金融而轻视其他,我认为还是实体经济在先,应该把实体经济、真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我完全有信心,增长10年、20年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中国还不发达,还需要发展,因此投资会大量上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李扬(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我认为目前的危机还在金融领域,实体经济还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冲击。 当前的问题固然表现在金融领域,但解决方案还是在实体经济。 要想使目前这种形势稳定下来,首先要稳定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还在展开。 我谈几点看法: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有过度发展、自我服务的倾向。 很多理财产品纯粹是生造的。 我不是说不搞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创新一定要密切联系实体经济。 2、最近几年债券市场规模很大,与企业相关、居民相关的债券不够发达,与金融机构相关的债券则大大膨胀,可就是到不了实体经济中去。 今后需要思考,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应保持怎样的关系?3、关于金融业发展市场化的问题。 这次危机告诉我们,迅速市场化可能是有问题的。 次贷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终结。 新自由主义就是主张完全市场化、放松管制等。 中国这次幸免于难,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也幸免于难,这与我们谨慎的市场化有关。 此外, 金融业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公共行业,因此在金融业完全推行市场原则可能不是最好的模式,应当给政策性金融保留一些地方。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在我看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金融在现代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我们的资源都在越来越金融化,如果不把握这种趋势,总想慢慢回到实体经济,那是很危险的。 首先,目前的资源已经很金融化了,你不做金融别人要做,因此必须了解它;其次,财富也很金融化了;第三,经济的增长无论是增量资源还是存量资源,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金融体系的配置。 增量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传统商业银行,存量资源的再配置和优化则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 经济增长是通过资源配置来完成的,如果不注重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增长就会非常缓慢,质量和效率也差。 所以,不能因为风险来临了,我们就怀疑金融。 这场金融危机是一场灾难,但是新的金融模式一定会从中产生。 金融体系有一种功能就是帮助全社会来分散风险。 没有这种机制,经济增长会很麻烦,经济发展会没有效率。 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各种产品的设计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的增长模式。 人们一般都认为金融体系没有财富创造功能,只有资源配置功能、媒介功能,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金融具有财富创造的功能。 马君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此次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没有那么严重的直接影响。 由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所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则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影响。 因为,前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是靠投资,二是靠出口,这意味着我们跟世界经济的波动性是高度一致的,国际金融动荡会引起国内经济的调整。 我们不能就金融论金融,它一定跟实体经济有关,一定会影响实体经济。 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实体经济领域,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升级, 等等。 另外,我国的中小企业现在十分困难,尤其是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出口市场不好的时候,应如何来加以调整?我认为综合配套改革很重要。 雷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从美国次贷危机到现在,只是在金融领域出现了问题。 在金融领域当中,也只是投行出现了严重问题。 美国IT行业是在投资银行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 当新技术革命放缓以后,投行在供给方面不能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便承担了房地产的金融支撑,而美国的房地产需求很难向世界其他市场转移。 从这一点来讲,美国的投资银行肯定会出现向商业银行的回归,但不是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从金融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当证券市场充分发展,有充分的准备手段,有充分的衍生工具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商业银行或是货币市场无风险利率的存在。 叶永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不少人认为现在是衍生金融工具搞多了、搞快了,我不这样认为。 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充分发展的,这个市场我们还没有,还不如别人,对这个市场我们也不够熟悉。 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由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的,其实价格信号也是一种风险信号,而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锁定未来的价格。 我认为,金融市场建设得越快,这个国家就越安全;越是关起门来,就越不安全。 此外,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我们只是微观的监管体系,只是事后的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要从微观到宏观、从金融机构到企业到政府到个人构成一个整体体系。

什么是金融危机?它是怎样形成的啊?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吗?请专家帮忙解答一下谢了,

·简介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特征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类型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产生 泰国的金融危机事发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动乱。 首先是外汇市场的美元收缩冲击,使得泰铢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贬值,进一步影响了泰国的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东南亚的金融市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经济,而且各国的货币不统一,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美元最终成为交易单位。 间接的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助动力。 所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来自于外汇市场的冲击,货币危机又成了金融危机的附属。 编辑本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概况】 ·概况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 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 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 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 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 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 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 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 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 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 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 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 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 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 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 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 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 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 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 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 9月2日,卢布贬值70%。 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 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 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 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 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 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 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 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 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 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 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 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 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 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 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 (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 (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 (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 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 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 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 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 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 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 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 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 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 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 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 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 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 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2.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3.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 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 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 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 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 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 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 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 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 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 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 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 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 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 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 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 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 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 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 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本段【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 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 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 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 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 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 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 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 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 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 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 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2%。 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 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编辑本段【新世界性金融危机】 未来两年将出现世界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 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 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未来两年内,全世界将出现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机。 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 资金流动逆转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 为什么未来世界将出现新型的金融危机呢?这要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过去近十年来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格局谈起。 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十年 ,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 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 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 次级房贷危机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金融风险的成本,也使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分配自己的资产,以降低风险。 反过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资金,以墨西哥、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为例,其证券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国外。 日益高涨的海外资金不仅推动了本地资产价格的高涨,也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本地货币实际汇率的不断升值。 这一系列过程为这些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两个地区:一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不仅经常账户出现了占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时财政赤字也日益加剧,国内价格上涨的趋势愈演愈烈,而且,这些国家还实行了与欧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这无疑是写下了导致金融危机最佳的化学反应公式。 另一个非常脆弱的经济体,就是印度。 虽然印度经济在过去3年内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长率,但是其宏观经济的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印度的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证券市场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海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 综合考虑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些经济情况,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两年之内,世界经济很可能发生资金流动逆转的情形,那就是几年前从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在发达国家重估风险的情况下,纷纷逆转涌回发达国家,加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 这种趋势的形成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 新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差异 这种金融危机同十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可能形式不同。 十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形式是国际收支的危机,那时亚洲出现了大量到期的外债需要偿还,同时国际金融炒家纷纷挤兑,造成了这些国家外汇储备不足,以至于不得不让本币大幅度贬值。 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形式不见得以国际收支的短缺为标志,因为今天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量是比较高的,同时由于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这些国家并没有大规模举债,只是通过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新兴市场国家不面临着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资金倒流从而导致本国证券市场价格大幅度缩水、本币贬值,从而导致本地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于衰退为表象的,这和几年前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高涨、资产价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个逆反的镜面图像。 这一新型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很可能是波罗的海三国,从波罗的海三国可能传导至东欧各国,再传到南亚包括印度,之后再进一步传到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 资金流动不能盲目放开,财政政策须保留一定的灵活性 一旦这样的金融危机发生,中国经济面临着怎么的挑战呢?可能的情况是,一部分外资的表现也会如在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纷纷出逃,对于中国的国际收支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通货紧缩的压力,但对于目前高速运转(事实上是过快运转)的中国经济并不是坏事。 而且,这一资金倒流的情况也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所缓解。 但是不容否认,这种资金倒流会对国内的投资规模产生一定的冲击,会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另外,由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下滑,也会间接通过对中国产品需求的下降,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些都是这一新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新兴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中国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很多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将大幅度缩水,这将是中国资金出国投向这些国家的绝好时机,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最好时机。 为此,中国经济界需要做好资金上和项目研究方面的准备。 从宏观层面上讲,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考虑到这一轮新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资金流动问题上必须稳扎稳打,不能盲目放开,要考虑到大量资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压力。 当一轮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必然会出现下滑,我们的财政政策必须保留一定的灵活度,在继续实行当前稳健财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须做好项目上和资金上的准备,一旦新一轮金融危机在周边国家发生,中国就可以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资金保障和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 总之,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已经来临,全速前进的中国巨轮必须考虑到金融风暴可能带来的冲击,把握机遇,化解风险,我们的经济发展航程将会前途光明。

美元兑日元突破140关口,为1998年来首次,这意味着啥?将有何影响?

美元兑日元突破140关口,为1998年来首次,这意味着日元持续贬值,将会产生如下的影响。

一、美元兑日元突破140关口

美媒体报导,美国公债收益率大幅攀升,创下纪录高点,而日元也从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一次跌破了重要的140关口。

强势的美元导致了对全球货币“割韭菜”,英镑连续下跌5天,对美元更是降到了创纪录的1.15。而今年,日元被美元“吸血”得最厉害,在10国集团成员中,日元的表现也是最糟糕的。

日元之所以走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联储与日本中央银行的利率差异越来越大,而日本银行目前仍维持着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二、日元持续贬值的影响

日本在经济上难免会遇到“逆风”。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日本的贸易赤字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虽然日本七月份的出口比上年同期增加19%,达到8.75兆日元。日本财务省发布的贸易数据表明,日本的贸易赤字已连续12个月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原因是原油等进口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日元也大幅下跌。

日本的经济体制使得两国都很难从汇率下跌中获益,汇率的下跌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更高,公司的出口产品也随之上涨,抵消了汇率下跌对出口的积极作用。

其次,日本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对能源和其它原料的需求都很大,而汇率下跌带来的进口通货膨胀,会使日本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从而导致资金外流。

同时,进口通货膨胀也会使日美两国的进口成本急剧上升,从而使日美贸易赤字进一步扩大,对日本经济的基本面造成不利的影响。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694.html
沉浸式感受梦回唐朝有多奇幻
美债被持续抛售 美想出赖账主意 要中方先还国民党欠下的一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