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对于医保基金来说是一个“非常”的年份,三年疫情压抑的就医需求在这一年得到释放,享受待遇人次,医药总费用、住院率均超20%。受益于门诊共济制度改革,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亦有20%以上的增长,为这一年高涨的医药支出提供了保障。
25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下称“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规模总体稳定,参保人数13.3亿人;基金运行平稳,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35万亿元,总支出2.82万亿元,累计结存3.4万亿元。
职工统筹基金收支大增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下称“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医保)构成。
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职工医保参保37095万人,比上年增加852万人,增长2.3%,其中,在职职工27099万人,比上年增长1.9%;退休职工9996万人,比上年增长3.7%,在职退休比为2.71。
在基金收支方面,2023年,职工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2293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1775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职工医保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资金组成。2023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16580.30亿元,比上年增长26.0%;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1165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9%。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当期结存4927.53 亿元,累计结存(含生育保险)26316.05亿元。
与2022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收支都出现了大幅的增长。2022年的数据为,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1316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955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5%。
国家医保局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统筹基金收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改革后划入统筹基金的资金增多,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当期结存占到了基本医保当期结存总量的90%以上,极大地提升了医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统筹基金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出现了更大幅度的增长,增幅从2022年2.5%增至2023年21.9%,增长的重要原因是门诊待遇的进一步扩大。
公报显示,2023年职工参保人员待遇享受人次较快增长,达25.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其中,普通门急诊21.8亿人次,门诊慢特病2.7亿人次,住院0.8亿人次。此外,享受药店购药23亿人次。
公报还显示,2023年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医药总费用19879.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2023年,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21.86%。其中,在职职工住院率为11.93%,退休人员住院率为49.02%。2022年的数据为,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医药总费用16382.40亿元,比上年增长9.2%,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17.6%,其中,在职职工住院率为10%,退休人员住院率为38.6%。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2022年为“口罩不正常”年份,医药总费用增长率没有意义,但需引起注意的是,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的住院率都超过了20%,这个比例确实太高了。
公报数据显示,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21.86%,比上一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为20.7%,比上一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
居民医保“紧平衡”
第一财经从国家医保局了解到,2023年我国医疗保险呈现出“三稳两进”的特点,即参保规模总体稳定、基金运行稳健、住院的待遇稳固,门诊的待遇享受进一步扩大及服务进一步地优化。
公报显示,2023年,职工医保住院费用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84.6%,和前几年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居民医保住院费用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68.1%,比上一年的68.3%略有降低,但总体稳定。
2023年,职工和居民参保人员待遇享受人次的增速都在20%以上,其中门诊的待遇享受增速较快。参加居民医保人员享受待遇26.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1.1%。其中,普通门急诊20.8亿人次,门诊慢特病3.4亿人次,住院2亿人次。
国家医保局相关人士表示,居民方面,各地不断优化完善居民普通门急诊统筹的政策,有的地方会提高基层的报销比例和降低报销起付线,有的地方提高居民的门诊年度最高支付限度,基于种种政策,居民在普通门急诊的待遇享受情况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6294万人。居民医保基金收入10569.71亿元,支出10457.65亿元,当期结存112.06亿元,累计结存7663.70亿元。
“紧平衡”是国家医保局对当前居民医保基金运行状况的判断。金春林表示,居民医保筹资紧张,医保管理部门需加强监管和严格超支管理,这也将传导给医疗机构,医疗机构需加强居民医保的费用管理,不要超支。
在服务优化方面比较突出的异地就医情况,公报显示全国异地就医人次、费用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人次、费用的增速都很快,基本都实现了“翻番”。2023年,全国普通门急诊、门诊慢特病及住院异地就医2.43亿人次,相比上一年的1.1亿人次,增长了100%以上。
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普通门急诊、门诊慢特病及住院异地就医费用7111.05亿元,其中,职工医保异地就医费用2806.51亿元,居民医保异地就医费用4304.54亿元。
农民缴纳医保后,每个月还有返款吗?为啥自己没有收到这笔钱呢?
农户参加医疗保险后,假如参加职工医疗保险,设立了个人医保账户,每一个月便会有一笔医疗保险返钱,但是如果参加的是新农合医保,由于目前已不再开设个人医保账户了,那样交费后也就不会有医疗保险返钱的。 因而,交纳医疗保险后,假如没收到医疗保险返钱,也是正常的。
现在大部分农户参加的或是新农合医保,而2023年多度新农合缴费现在开始,今年个人缴纳标准是350元,政府补贴不少于610元,换句话说医疗保险筹集资金规范每个人不少于960元。 这一大笔钱全是进入了医保基金统筹账户的,再也不会划归到个人帐户。
并且只会在年底前支付了新农合费用,才能够正常的享有2023年多度社保待遇。 假如缴费后,当初并没享有费用报销,这一大笔钱都不会退给本人。
实际上,早就在2019年时,医保中心等相关部门就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强调已推行本人(家中)账户,应当2020年底前撤销,同时向门诊统筹衔接。 只不过是各地进展有快有慢,有些直至2021年才全方位取消。 如今参加新农合医保,都是没个人帐户的。
为何那时候要撤销住户个人医保账户呢?主要是一直以来,城镇医保医保账户余额也很少,返钱额度小,又难以取现这些,长此以往这一大笔钱一直积累在账户上,没法充分发挥,并且很容易滋长一些问题,例如医疗保险卡被转借这些。
自然,这儿只针对住户个人医保账户,员工个人医保账户并没撤销,像在网上传的个人医保账户全方位撤销,它是凭空捏造的。 员工个人医保账户依然每一个月会返钱,尽管现在员工个人医保账户划归方法还在改革创新,一些地方早已修改了划归规范,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再划归了。
而住户个人医保账户取消,也并不等于社保待遇减少了,反过来,医保确保功效越来越强,由于医保报销比例可达到70%,本人无需附加交费就能享受大病医保,除此之外,医保范围也增加了,这也是会比划归一笔一点钱,划算的。
我们可以看来一组数据信息,依据医保中心2021年的信息,当初城镇医保基金收入9724.48亿人民币,开支9296.37亿人民币,本期估价入库428.10亿人民币,去10年以来,住户医保基金估价入库率一直持续下降。 这说明什么呢?能够看见,住户医保基金在保持着紧平衡,估价入库并不多,假如也要在社保待遇外,附加给与一笔返钱,显而易见也是不太可能的,会对股票基金稳定运作。
因而,农户参加医疗保险,能不能得到医疗保险返钱,还得看本人参加的是职工医疗保险或是城镇医保,如果是前面得话,也是有医疗保险返钱的,后者己经并没有返钱了,这一点必须清晰。
对于此事,大伙儿是如何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
论述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体现以及2012年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9.2%,超过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 经济增速较上年出现了适度回落,但符合年初确定的调控方向,仍处在较快区间。 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0.6%和8.9%,超过预期目标0.2个、2.4个和0.4个百分点。 全部工业增加值18.86万亿元,增长10.7%。 加强煤电油气运供需衔接,居民生活、重点时段、重要领域的需求得到较好保障。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财政赤字比预算减少500亿元。 图表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新华社发消费、投资稳定增长,内需动力明显增强。 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17.1%,超过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民间投资的增速和比重继续提高。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23.6%,超过预期目标5.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20.1%、27.5%、28.7%和30.4%;民间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4.3%,所占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7个和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1.6%,提高10.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54.2%,提高1.4个百分点。 (二)物价涨势得到初步遏制。 市场供应保持稳定。 大力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支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落实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启动实施棉花、油菜籽、大豆、玉米临时收储,建立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制度;适时组织玉米、大豆、食用油、棉花、食糖、猪肉等紧缺商品进口和投放,累计投放国家储备粮3986万吨、食糖127万吨。 货币条件明显改善。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比上年少增3901亿元;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3.6%,低于预期目标2.4个百分点。 流通成本得到控制。 取消、降低和减免了一批涉农涉企收费。 对农副产品生产用水、用电实行了价格优惠政策,对蔬菜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 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和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有序推进。 农贸市场摊位和超市进场的收费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市场监管继续加强。 严厉查处少数商贸企业的价格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反价格欺诈、打击恶意囤积、查处散布虚假涨价信息等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反价格垄断执法工作。 全年共查处各类价格违法案件4.51万件,实施经济制裁20.91亿元。 价格涨幅逐步收窄。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由7月份的6.5%逐月回落到12月份的4.1%,全年上涨5.4%,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重点城市房价涨幅回落,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的有9个,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扩大到52个。 图表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月度变化情况。 新华社发涨价影响得到缓解。 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全面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依法设立并不断完善,各地全年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近百亿元。 (三)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 夏粮、早稻、秋粮季季丰收,分别比上年增产2.5%、4.5%和5.1%;全年粮食产量达到万吨,增长4.5%,实现连续8年增产,总产、单产都创历史新高。 油料产量3279万吨,增长1.5%;糖料产量万吨,增长4.3%;棉花产量660万吨,增长10.7%;肉类总产量7957万吨,增长0.4%;水产品产量5600万吨,增长4.2%。 图表三、粮食连续8年增产情况。 新华社发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落实。 全国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亿元,增长21.2%;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比重超过50%。 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江河治理、骨干水源、大型灌区建设与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的投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和中小河流治理得到加强。 全年补充耕地31.33万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00多万公顷。 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加大,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5.4元和14元。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解决了6398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5%。 新建和改造农村电网线路34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9万公里,启动了331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新增沼气用户280万户、小水电代燃料用户11万户。 改造农村危房265万户,比上年增加145万户。 支持建设了粮食收储仓容430万吨、农产品批发市场115个、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186个。 农村流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连锁经营网络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创新2020工程开始实施。 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5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28家,认定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8家,中央和地方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173家。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投入试运行服务,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新增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41只。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成为新的国际标准。 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制药和育种、国家基因库等重大工程实现阶段性突破,21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5个云计算示范城市启动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5%,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6个百分点。 图表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情况。 新华社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基础保障能力提升。 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颁布实施。 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150亿元,支持了4000多个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明显提高。 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积极开展,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1.5亿吨、炼铁产能3122万吨、焦炭产能1925万吨、煤矿产能2463万吨,关闭小火电机组超过700万千瓦,均超额完成计划目标。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铁路投产里程2167公里,京沪高铁投入运营;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14万公里,改扩建国省道完成2万公里;改善内河航道里程1091公里;新增运输机场5个。 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发展,新增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超过3400万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的三分之一以上。 全年原煤产量35.2亿吨,增长8.7%;原油产量2.04亿吨,增长0.3%;发电量亿千瓦小时,增长11.7%。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水平继续提高。 颁布实施了支持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运用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了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 加强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培育,推动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开局良好。 西部大开发新10年政策措施全面实施。 新开工22项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2079亿元。 促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区发展的各项举措得到较好落实,新时期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开展。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得到巩固和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中央财政用于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达到135亿元,比上年增加60亿元。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面实施,“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有序展开。 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稳步开展。 出台了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河北沿海等区域规划和云南桥头堡、中原经济区等区域性政策文件,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浙江舟山等试验功能区建设顺利推进。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了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超过震前。 玉树、舟曲、盈江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五)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节能工作积极推进。 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虽然没有完成计划目标,但工作力度继续加大,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颁布实施。 支持重点节能项目924个,建成后可形成2200多万吨标准煤的年节能能力。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推广高效节能空调1600多万台、电机500多万千瓦、节能灯1.6亿只。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在37个城市开展。 合同能源管理政策进一步落实。 支持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项目415个,建成后可形成年节水9.2亿吨、废物循环利用量7240万吨的能力。 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展顺利,再制造产业化取得初步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扩大,退耕还林成果进一步巩固,退牧还草政策进一步完善,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 植树造林610多万公顷。 塔里木河、石羊河近期治理任务基本完成,太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 城镇污水废品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废品日处理能力11万吨。 5000多万千瓦新增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 80%以上的铅蓄电池企业已关闭或停产。 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2.2%和2%,超额完成计划目标0.7个和0.5个百分点;氨氮排放量下降1.52%,完成计划目标;氮氧化物排放量上升5.73%,没有完成计划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2立方米,下降8.9%,完成计划目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6.74%,没有完成计划目标;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废品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2.6%和78%,超额完成计划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务实推进。 “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颁布实施,在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德班会议等国际谈判,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人才培训。 (六)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加大。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就业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21万人,超过预期目标3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实现了预期目标。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7.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分别达到553万人和180万人。 外出农民工万人,增长3.4%。 图表六、城镇新增就业情况。 新华社发居民收入继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元和6977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和11.4%,农民收入是1985年以来实际增速最快的一年。 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达到2049元,比上年增长21.2%。 颁布了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启动实施,易地搬迁农村贫困人口90万人,超额完成计划目标3万人。 图表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新华社发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147个县(市、区)开展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343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达60%以上。 连续第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将312万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2.89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和1.39亿人,国家新农保试点地区参保人数达3.26亿人。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惠及农村5300多万人、城市2200多万人。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落实并完善优惠政策,运用多种融资渠道,支持廉租住房建设,国有工矿、林区林场、垦区和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其中中央安排财政性资金1713亿元,是上年的2.2倍。 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做到了应保尽保。 截至年末,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32万套;新开工1043万套(户),超额完成计划目标。 (七)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积极推进。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公用经费年生均基准定额又提高了100元,中西部地区小学年生均达到500元、初中700元。 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2600万农村在校学生。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681.5万人,研究生56万人,均完成计划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启动,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病床数达到3.51张,比上年增长7.3%。 中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全面部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国家话剧院剧场工程竣工。 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事业繁荣发展。 全国重点景区和旅游线路的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27.8亿人次,增长12.7%。 人口自然增长率4.79‰,完成计划目标。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0.1张,比上年增长11.7%。 全民健身计划深入推进,体育事业加快发展。 残疾人康复和托养工程启动实施。 (八)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 25个省份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三网融合试点扩大到各直辖市和各省(区)的省会城市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城市。 制定出台了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煤炭电力价格综合调控方案和试行居民阶梯电价指导意见出台,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部分地区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以及水价改革有序推进。 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基本药物制度在城乡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修订后的资源税暂行条例颁布施行,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出台实施。 逐步建立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符合现代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正式启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积极进展。 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 进出口贸易趋向平衡。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增长22.5%,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20.3%;进口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 利用外资结构继续优化。 全年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增长9.7%,其中服务业使用外资增长20.5%。 借用国外贷款252亿美元,增长23%。 企业“走出去”稳步推进。 全年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601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亿美元,增长12.2%。 图表八、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情况。 新华社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 (1)进行年度分解的7个约束性指标中的11个分项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总人口8个分项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但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3个分项指标,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2)进行年度分解的9个预期性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7个指标,实现或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但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个指标没有实现年度预期目标。 (3)一些指标未能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或实现年度预期目标,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滞后,重化工业比重偏大,产业技术水平总体偏低;有的约束性指标是“十二五”规划新确定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政策措施,已有措施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际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不懈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2012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下行压力明显增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剧。 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能源资源稳定供应面临重大挑战。 从国内看,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一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 外需持续疲弱和内需增长放缓可能同时显现。 2011年9月份以来我国出口增速持续回落,2012年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加大。 内需增长的制约因素继续增多,消费增速可能稳中趋缓,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有所减弱。 二是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上涨呈长期化趋势,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因素不容低估,部分农产品紧平衡格局难以改变,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价格总水平。 三是农业稳定增产的难度较大。 农业基础尚不巩固,科技水平不高,资源约束加剧,务农比较收益较低。 同时,粮食在实现“八连增”后,面临产量基数高、生产成本高等新的情况。 四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有待完善,能源消费增长较快,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不健全,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较大,环境污染事故呈多发态势。 五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 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企业亏损面扩大,特别是一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突出。 同时,财政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征地拆迁等方面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和应对。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2012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比上年的目标下调0.5个百分点。 主要考虑:一是反映国内外经济走势和发展速度的趋势性变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国内稳增长、控物价、转方式任务相当繁重,增长速度预期目标适当调低一些,可以更好地反映经济走势。 同时,7.5%仍是一个较快的增速,在我国经济总量较大、外部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仍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是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地把工作着力点进一步放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三是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增长目标适当调低一些,有利于减轻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也有利于缓解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进一步提高;稳定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新进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幅更大一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2%,氨氮排放量下降1.5%,氮氧化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 主要考虑是: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少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对调整经济结构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要按照主题主线的要求,依靠科技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低于2011年实际涨幅。 主要考虑是:一方面,当前我国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绝大多数产品供应充足,特别是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奠定了物质基础;引发物价过快上涨的短期因素有所减弱,2012年的翘尾影响约为1.1个百分点,低于上年。 另一方面,要素价格上涨呈长期化趋势,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全球流动性仍比较充裕,输入性通胀因素不容低估;而且要为疏导价格矛盾、推进价格改革留出一定空间。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主要考虑是: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回落,继续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居民收入、健全保障体系等,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制度安排,下更大力气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顺利实现民生领域各项预期目标。
第一财政大省晒账本:去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今年仍突出
广东去年财政收入罕见出现下滑,这主要受经济下行、疫情冲击、政策性减收、土地市场低迷等影响,今年广东预计收入保持增长,但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跟多数省份一样,第一财政大省广东去年的财政收入受到明显冲击。 近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议审查《广东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连续32年财政收入规模居各省之首的广东,去年财政收支情况如何?今年收支预期怎样?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收入罕见下滑,收支矛盾加剧根据《报告》,2022年广东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亿元,同比下降5.8%。 其中税收收入约9285亿元,同比下降13.7%;非税收入约3995亿元,同比增长20.3%。 这是近几十年来广东首次出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滑,其中最为核心的税收收入是继2020年来第二次出现下滑,且降幅明显高于2020年。 为何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明显下滑?《报告》称,这主要是受经济下行、疫情反复、落实国家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因素影响。 网络图片经济决定财政。 受疫情冲击超预期等因素影响,广东省预计去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左右,经济增长放缓也直接导致税收收入增长放缓。 而为了弥补税收减收,广东通过盘活政府资源资产等,大幅增加了非税收入。 导致去年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尤其是税收收入大幅下滑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当地落实退税减税等一揽子税费支持政策,造成的政策性减收。 去年疫情冲击超预期,企业困难,为了给企业纾困,中国实施力度空前的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减负规模高达4.2万亿元。 这落实到各省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减负力度空前。 根据《报告》,广东去年全年退税减税缓税降费达到4656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达到2404亿元。 一年四五千亿元的税费减免规模,跟收入规模居前列的四川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当。 其中2000多亿元的增值税留抵退税,直接导致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收入大减。 因此今年为了更真实反映经济运行情况,财政部门采取了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影响后的收入增速。 《报告》显示,去年广东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0.6%。 其中税收收入同口径下降5.4%。 地方财政收入除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其中又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卖地收入。 《报告》显示,2022年广东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约5196亿元,同比下降38.8%。 这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较多。 去年由于楼市低迷,开发商资金紧张等影响,土地市场低迷,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广东也是如此。 网络图片政府有“四本账”,除了前述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账本外,还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广东这两本“账本”收入都保持了增长。 前述收入口径中,并未包括债务收入、调入资金、结转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 比如,从债务收入来看,根据《报告》,去年广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6005亿元,这部分债务收入将体现在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账本中。 2022年广东省地方政府债务约为亿元,控制在债务限额以内。 从支出端来看,去年广东省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为亿元,同比增长1.6%。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8587亿元,同比下降10.7%。 总体来看支出增速均明显高于收入,这也反映了积极财政政策发力,保持了适度的支出强度。 《报告》坦言,2022年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收支矛盾加剧,面临多年少有的困难和挑战。 《报告》在谈及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时称,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进一步凸显,亟需加强财源税源建设,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还需完善;一些市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保”支出压力加大。 今年预计收入低增长,收支矛盾仍突出对当年的财政收入预计,是预算报告一大看点。 广东预计今年GDP增长5%以上。 第一财政大省广东对今年当地财政收支形势判断,备受市场关注。 《报告》在谈及今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时称,广东省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加之2022年集中实施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2023年财政收入将实现一定恢复性增长。 但由于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加之盘活政府资源资产空间缩小,财政增收压力依然较大。 《报告》预计,2023年广东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亿元,同比增长5%。 这一增速与当地经济增速预期基本同步。 不过从收入结构来看,广东预计今年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6.5%,而非税收入下降21.7%。 税收收入大幅增长,跟去年增值税等收入基数低直接相关。 而非税收入明显下降,则跟去年基数高相关。 除了预计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增长外,广东预计今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也将保持增长,尤其是土地出让收入将止跌略有回升。 《报告》预计,2023年广东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约5352亿元,同比增长3%。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约4798亿元,同比增长2.8%。 在支出形势方面,广东预计各领域对财政资金需求较大,基本民生和实施制造业当家等都需要加强保障。 总体看,2023年广东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科学合理编制好预算,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突出保障重点,切实保障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落实。 《报告》预计,今年广东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亿元,同比增长1%。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8673亿元,同比增长1%。 从两本账预计收支增速来看,广东今年财政支出增速仍保持小幅增长,这体现了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体现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有利于支持经济平稳运行。 而支出增速均低于收入增速,这也体现了把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明确,去年如期高质量完成中央赋予的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任务,实现存量隐性债务全部化解目标。 今年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在法定债务限额内举债,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确保法定债券不出风险。 为了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北京市等经济体量大、财政实力强的地区,率先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实现隐性债务清零,为全国其他地区全面化解隐性债务提供有益探索。 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公开宣布隐性债务清零的省份。 隐性债务“清零”对树立正确政绩观、减轻基层政府负担、促进政府治理效能提升、助力营商环境优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报告》数据显示,财政部提前下达广东省2023年新增债务限额3189亿元。 2023年全省安排偿还地方政府债券本金约2055亿元,偿还利息约8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