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也需要天气预报 这个低调的大国重器藏不住了

“地磁暴凸显空间天气预报重要性。”

前段时间,地球出现几十年来最强地磁暴之一,全球多地可见极光,世界气象组织作出这样的提醒。

△2024年5月12日,北京八达岭长城可见极光。

太阳活动具有11年的周期性,会经历由弱变强、由强转弱的过程。我们目前正处于第25个太阳活动周的峰年期,未来两三年仍有很大可能发生强烈的太阳活动,引发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

地球上的天气预报我们都很熟悉,那什么是空间天气呢?

太阳打喷嚏,地球可能会“感冒”,空间天气会如何影响人类生活?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有一批大国重器,在对空间天气进行持续的监测和预警。这些看上去科幻感十足的设备,都是干什么的?

什么是“空间天气”?

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人类进入空间时代。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在陆地、海洋和大气环境之外,还存在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第四环境——空间环境。

瞬时发生的爆发性太阳活动通常会引起空间环境的剧烈变化,影响地面和空间技术系统的运行和可靠性,人们称之为空间天气(Space Weather)。

与普通天气的“风雨雷电”类似,空间天气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电磁场、等离子体、高能粒子等多种不同尺度、不同程度的扰动,可以说是太空中的“风雨雷电”。

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外吹拂着等离子体,我们称之为“太阳风”,平时,地球就浸泡在太阳风中。日冕物质抛射就像是源自太阳的“飓风”,它肆虐太阳系空间,会引起地球空间环境的剧烈扰动。

空间天气也会产生高能粒子“雨”。首先,太阳爆发本身就会向外释放大量的高能粒子,并冲击地球空间;另外,日冕物质抛射袭击地球时,会引起地球磁层中带电粒子的加速,产生高能电子暴。

此外,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冲击也会引发空间电流的扰动,引起地面磁场的跳变,还会产生极光等现象,这些都是太空中的“雷电”现象。

空间天气如何影响人类生活?

空间天气会影响人类在空间和地面运行的各种技术系统。

包括航天活动,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卫星通信、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航空飞行、电力、输油管道乃至铁路运行等。

比如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力系统,地磁暴在地面产生地磁感应电流,可能使输电网中的变压器受损或者烧毁,造成停电事故。1989年的空间天气事件就导致加拿大魁北克省大面积停电超过9小时。

△示意图

航天活动方面,空间天气产生的大量高能粒子会影响卫星的运行安全;高层大气密度增加会改变低轨道卫星的运行姿态和运行轨道等。比如,在2022年,由于地磁暴的影响,星链卫星刚刚发射的49颗卫星,就有38颗重入大气层烧毁。

通信导航定位方面,电离层作为通信导航定位系统电波信号传播的媒介,其中的扰动会影响通信导航定位的精度,甚至完全失效。

说到这里,不少人可能有个疑惑,前段时间,发生了X级大耀斑和超大地磁暴,但很多人并没有感受到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空间天气除了产生极光这种肉眼可见的景观之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太空现象,因此普通人可能没有太强的切身感受。

但实际上,根据公开报道,前段时间的X级耀斑和超大地磁暴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比如,在航天活动方面,包括中国空间站在内的低轨卫星或航天器遭受到了更强的阻力;部分卫星暂停了科研观测任务。

在通信导航定位方面,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中国等多个国家报告了强烈的电波吸收导致通信中断以及导航卫星失锁等现象。

在电力系统方面,新西兰的电力传输服务临时关闭了全国部分变电站,以防设备损坏。

△示意图

可见,看不见摸不着的空间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空间天气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将越发显著。

1859年发生的卡林顿事件是迄今为止记录的最强地磁暴事件,根据科学家分析,当时的地磁扰动幅度是近期这个地磁暴的4倍以上。

由于当时还没有飞机、卫星等,地磁暴仅对电报系统等造成了严重干扰,整体上对人类活动影响有限。但如果卡林顿事件发生在今天而没能有效应对,则会给卫星、通信、导航、地面电力等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

不过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忧,一方面,卡林顿事件是极端的太阳活动和空间天气事件,也被称为超级太阳风暴,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另一方面,人类的防护手段和技术在进步,空间天气监测预警能力也不断提升。

做好空间天气监测预警

中国有何大国重器?

天气预报讲究“未雨绸缪”,空间天气预报也是一样。

相关机构需要尽可能提前对空间天气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强度进行预报,判断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提醒各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早在199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就成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专业的空间天气预报机构,20多年来,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任务提供了全过程的空间环境预报保障。该中心同时也是国际空间环境服务组织中国区域警报中心的运行机构,面向全球发布空间天气预报。

进入21世纪,我国在空间天气和空间环境监测和研究方面的投入迅速增加。

空间环境监测主要分为地基监测和天基监测两种方式。简单来理解,就是“基于地面”和“基于太空”,可以合力布下“天罗地网”。

在天基探测方面,针对空间天气的源头——太阳,我国先后发射了“羲和号”和“夸父一号”卫星,紧盯着太阳的一举一动。

在地基监测方面,则要提到一个响亮的名字——子午工程。

这个颇为低调的大科学装置,值得更多人了解。

先来看几张震撼的照片。

上面这是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也被当地居民称为“千眼天珠”。

它由313部直径6米的抛物面天线构成,这些天线均匀分布在直径为1公里的圆环上,非常震撼。

它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不但能监测太阳的各种爆发活动,还能监测太阳风暴进入行星际的过程。

上面这是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行星际闪烁望远镜,由我国自主研制,接收面积和灵敏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行星际空间扮演着衔接太阳和地球的关键纽带作用。从太阳大气爆发到行星际空间传播,再到地球空间响应,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行星际闪烁望远镜就聚焦这个链条的中间纽带——行星际空间。它可以感知太阳风湍流引起的射电流量的闪烁,遥测太阳风的动态传播过程。

上面这是位于海南省的三站式非相干散射雷达,其主站由八千多个天线单元共同组成,是世界最先进的地基电离层探测设备之一。

电离层,是地球上空高度约60到1000公里的高层大气,我们日常的通信、广播、导航、定位都离不开这个区域,但电离层“天生不安分”。

捕捉监测电离层中各种小尺度的现象的“一举一动”,就好比是要用肉眼去观察几百公里外的一盏蜡烛,难度可想而知。非相干散射雷达就手握这一独门秘籍。

△吉林龙井站

△内蒙古四子王旗站全景

△新疆和静站全景

上面三幅图片展示的是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由3站6部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组成,首次形成对欧亚扇区中高纬度电离层的广域高精度连续探测。

这些都是子午工程的标志性设备。

你可能会好奇,从四川到内蒙古再到海南,子午工程的设备分布怎么会如此广泛?

事实上,空间天气扰动是沿经纬向分布和传播的。基于这个特点, 子午工程沿东经100度和120度、北纬30度和40度,布局了31个观测台站,建设了282台监测设备 ,其中就包括20余台套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监测设备。

从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到行星际、太阳大气,子午工程的探测范围涵盖了五大空间环境圈层,能获取多达40类的空间环境参数。

从这一跨度,可见子午工程规模之浩大。

子午工程I期,也即“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于2012年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

子午工程Ⅱ期,也即“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也已经于近期完成建设,成为国际上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地基空间天气监测网络。子午工程Ⅱ期经国家验收后将进入正式运行,对国内外科学家开放共享探测数据和研究成果。

空间天气不像台风、地震等地球物理现象那样以极端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很多人对子午工程也并不熟悉。

但空间天气对人类长期发展特别是向太空的拓展至关重要,子午工程及其背后的建设团队、工作人员,值得我们更多关注和了解。

(受访者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子午工程二期总师徐寄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国际空间环境服务组织中国区域警报中心主任罗冰显,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子午工程二期总体技术组组长陈志青。)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兴栋

记者丨帅俊全 任梅梅

撰稿丨谢玉洁

校对丨高少卓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军事卫星、太空站的用途?

1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是对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卫星。 具有范围大、及时迅速、连续完整的特点,并能把云图等气象信息发给地面用户。 2无线电通信中继站的人造地球卫星。 通信卫星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卫星通信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 通信卫星是各类卫星通信系统或卫星广播系统的空间部分。 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大约能够覆盖地球表面的40%,使覆盖区内的任何地面、海上、空中的通信站能同时相互通信。 在赤道上空等间隔分布的3颗静止通信卫星可以实现除两极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 1958年12月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63年美国和日本通过中继1号卫星第一次进行了横跨太平洋的电视传输。 中国于1984年4月8日发射了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按轨道分为静止通信卫星和非静止通信卫星;按服务区域不同可分为国际通信卫星和区域通信卫星或国内通信卫星;按用途可分为专用通信卫星和多用途通信卫星,前者如电视广播卫星、军用通信卫星、海事通信卫星、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等,后者如军民合用的通信卫星,兼有通信、气象和广播功能的多用途卫星等。 作为无线电通信中继站。 通信卫星像一个国际信使,收集来自地面的各种“信件”,然后再“投递”到另一个地方的用户手里。 由于它是“站”在 公里的高空,所以它的“投递”覆盖面特别大,一颗卫星就可以负责 1/3地球表面的通信。 如果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均匀地放置三颗通信卫星,便可以实现除南北极之外的全球通信。 当卫星接收到从一个地面站发来的微弱无线电信号后,会自动把它变成大功率信号,然后发到另一个地面站,或传送到另一颗通信卫星上后,再发到地球另一侧的地面站上,这样,我们就收到了从很远的地方发出的信号。 通信卫星一般采用地球静止轨道,这条轨道位于地球赤道上空 公里处。 卫星在这条轨道上以每秒3075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绕地球旋转,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 23小时56分4秒,恰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 因此从地面上看,卫星象挂在天上不动,这就使地面接收站的工作方便多了。 接收站的天线可以固定对准卫星,昼夜不间断地进行通信,不必像跟踪那些移动不定的卫星一样而四处“晃动”,使通信时间时断时续。 现在,通信卫星已承担了全部洲际通信业务和电视传输。 通信卫星是世界上应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卫星之一,许多国家都发射了通信卫星。 人类通过军事卫星,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看的更全。 把地球看的一清二楚。 把卫星看到的东西发到地面上来,发到司令部里来。 科学实验.通信.侦察.气象预报.天文观测.资料勘测等。 还有繁殖太空植物

阅读 太空也有天气变化吗 1阅读全文,说说影响太空的因素有哪些

太空没有天气变化,但有辐射变化,所以我国有空间天气预报。

科学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科学方面的成就?多的啦~差不多都是!飞机为什么可以在天上飞,因为科学了解了鸟是如何飞行的原理。 知道气流是可以托起飞机的。 火箭上天也是一样,因为知道了宇宙的存在,因为知道存在着什么样的速度才可以飞向太空。 随便举个你身边的例子,电视吧!因为人类了解了电子的运动规律,才有了最初的电子显像,再到后来的更突破的液晶显示。 再看看你用的脸盘,那是通过注塑机注塑而成的,这种材料是人通过科学的配比和加工从自然间提出来的新的高聚物,科学告诉人们,不同的配比不同的组合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塑料。 不说用的,我们还有天气预报,通过卫星及科学预测,我们可以知道明天甚至后天的天气。 等等——好多好多啦!基本上都是~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7044.html
中国女篮热身赛再负澳大利亚队
高三 临门一脚 补课费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