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激光雷达 余承东要做20万元以下的汽车了

快科技6月1日消息,在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 周鸿祎建议余承东推出更低价位的车型,也就是15-20万级,这才是中国老百姓主力购买的车型。

对此, 余承东表示,正在努力降低成本,未来不带激光雷达的版本杀到20万元以内没有问题。

目前华为鸿蒙智行旗下最便宜的车型是问界M5和智界S7,起售价均为24.9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余承东曾表示,华为主要做中高端产品,不会涉及20万价位以下市场。

他希望马路上跑的所有车里面都有华为的technology(技术),做低端车可以卖的量很多,但没有意义。

余承东强调,华为一定要做好高端,鸿蒙座舱被消费者称为最好的智能座舱,用户体验做得非常流畅。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

2023年11月,广州车展,鸿蒙智行展台。在一片整齐划一“遥遥领先”的万众呐喊中,余承东意气风发,为现场观众讲解华为重磅打造的两台中大型轿车,阿维塔12和智界S7,这两款车已经分别在30万元价格带布置好前沿阵地。

余承东是真正的永不言败的战争大师,尽管问界系列10月份才刚稍有起色,但是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看不到任何的反思,反而摆出进攻的姿态,口出“狂言”:

“智驾上市后全国都可以开。”

“空悬单腔双腔没有本质区别”。

“如果把后轮转向打开,那问界M9的转弯半径更小,像一个小车一样的转弯半径,这是非常独特的。”

几句话虚虚实实,扬长避短,混淆舆论,大战开始前,竟然先用烟雾弹进行了一轮饱和攻击,把即将上市的问界M9的特点,该藏的藏,该露的露,让对手摸不着头脑。

为了震慑对手,他还主动提到,问界和智界之外,还有两个界,分别是华为和北汽、江淮的合作。要知道,星纪元ES和智界S7的底子都是奇瑞的技术,但是在广州车展上,二者的流量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如此气势,难以想象就在3个月前的成都车展上,华为智选车业务正陷入绝境。问界销量惨遭滑铁卢,合作伙伴貌合神离,华为内部意见不同的消息不绝于耳。

华为内部经常引用的101的名言,“战术千万条,敢打第一条”。没错,余承东绝不会被一时的困境压垮,今年9月,他充分利用华为Mate 60Pro发布这一历史性机遇,直接啃食硬骨头——锚定月销4万台的理想汽车,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超限战”。

华为根本不用传统广告营销的笨办法,而是动用了声势最大的自媒体矩阵(如抖音、小红书等)这一战略空军力量,锚定对手理想汽车的头部产品理想L7,在其后方进行狂轰滥炸,并在线下4S门店(如销售话术中包含“退订理想有优惠”)这一主战场协同作战。取得了低成本高收益的奇佳战果。

面对突然其来的打击,如日中天的理想汽车竟然选择放弃抵抗,直接投降。微博之王李想选择饮颈受戮:“理想汽车对华为的心态是80%学习、20%尊敬、0%抱怨。”

如果说传统的汽车营销是耗资靡费、伤亡惨重的越南战争,那么余承东进行的则是精确打击、非接触作战的海湾战争。

可见,车企宣发不再是传统的开一场发布会,投钱请垂类媒体发稿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产品定义端、用户心智端、自媒体全矩阵、线下4S门店销售话术等多个领域进行高度协同的“超限战”。今年9月,就在行业普遍看衰问界系列,看好理想之时,余承东突然发动了新的一场问界保卫战,再度体现了这一战略的精髓。

经此一役,所有的厂商都已经感受到了华为恐怖的战斗力,在残酷手机产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华为战术的素养毋庸置疑,敢吃夹生饭,擅长逆风局。

今天的余承东手握四张王牌,俨然1948年手握东野百万雄师的101,市场舆论也好,厂商配合度也罢,都处在一个空前有利的时间窗口,他没有任何理由不开始自己的“大决战”,唯一纠结的问题,也就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

华为在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特殊到“华为造车了吗?”都是一个争议极大的话题。没错,今天我们就以此为切口,深入分析华为造车的逻辑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通过以下3个方面进行论述:

1.豪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争论:“造车”太烧钱,任正非“暴打”余承东

3. 战术:“问界闪电战”还能打多久?

华为的豪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华为的汽车业务,长久以来被视为一个奇特的物种。按照官方说法,华为的自我定位是供应商:“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华为与车企合作共有三种模式:

1、普通供应商,为车企提供单独的零部件;

2、Huawei Inside模式,为车企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五个核心解决方案;

3、智选模式,与车企联合研发产品、提供零部件、管理造车流程,并利用华为的渠道和品牌帮助车企卖车。

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每到新车发布,发布会的主讲永远都是余承东,试问哪家车企会在新车发布会上让供应商负责人唱主角?

更令人感到过分的是,在智界S7的新车发布会上,这款新车的亮相时间只有短短五分钟,其余时间都留给了华为的电子产品,甚至智能家居。此外,在12月26日的问界M9发布会上,塞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亮相也不到三分钟。

可见,华为绝不安心做一个配角,其造车业务的本质逻辑必然不是安安心心做一个供应商。

在仔细研究整个产业发展史后,我们认为,华为的野心是,利用电动车特殊的产业结构,把高利润的核心硬件和软件生态拿到手里,进而让现有制造车企沦为自己的代工厂,自己吃肉,让别人喝汤。

值得注意的是,这绝不是华为的妄想,在产业前景未明的早期,有这样想法的,不止华为,像小米、OPPO、网络、360 、美的、戴森、大疆甚至连代工厂富士康、房地产巨头恒大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也要跨界进入汽车产业。

要知道,汽车产业被称为工业之王,重资金、重技术、重人才,造车成功概率极低,过去百年全球鲜有成功的创业公司。为什么这些毫无造车基础的大佬们都想横叉一脚?

这并不是大佬们集体发疯,而是纯粹的商业逻辑:这批大佬们都是享受过智能手机红利的人。

燃油车时代,传统车企把持着燃油车三大件这一核心技术体系,把持着这一价值十万亿的巨大市场。电动车产业兴起后,汽车在机械方面的属性被大大削弱了,这让电动汽车更接近电子产业,造车难度会大大降低。

由于电动车的全新结构,让汽车成为一辆高度智能化,可持续迭代的移动终端。

这就让诸如华为这样的电子消费巨头,能够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ICT工程和技术优势,顺理成章地延伸到智能汽车领域。要知道,智能电动汽车的“大脑”——汽车芯片对制程要求相比手机芯片要低一截。

比如华为麒麟9000芯片用的是5nm制程,这个芯片在全球只有台积电和三星能做。而汽车芯片并不需要最先进的制程工艺,采用28nm工艺就绰绰有余,华为在国内可以找到合适的芯片代工厂,不大容易被卡脖子。

此外,电动车的全新结构,让汽车成为一辆高度智能化,可持续迭代的移动终端。这样,车企就可以自己定义软件生态,只要规模足够大,软件生态足够独特,就可以搭建深厚的护城河,未来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大。

这样,未来汽车产业的高利润核心就像极了手机产业:

第一是,软件生态平台,比如Google 不用花大钱,单就通过Android平台赚得数百亿美元收入,利润率更高达 70% 以上。

第二是,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比如苹果、三星和华为等公司,也能在手机部件上取得丰厚的利润,而在汽车行业就是宁德时代,Mobileye等新兴的电子企业,已被视为有望取代老牌汽车零部件巨头地位。

可见,跨界巨头只要把把高利润的核心硬件和软件生态拿到手里,就可以让现有制造车企沦为代工厂。

再通俗一点说,在早几年大佬们的蓝图中,在电动车产业里,任何人也可以像制造手机一样,通过向供应链采购各种零件和技术,组装自己想要的电动车。

也因为如此,包括宁德时代、Mobileye 等新兴的电子企业,已被视为有望取代 Bosch、ZF等老牌汽车零部件巨头地位,成为最具话语权的一级供应链。但这些新兴Tier 1的野心,并不止于当一家单纯的供应链企业,而是要当整个汽车产业的技术平台。

没错,它们不仅要推翻车企的主导地位,甚至还要把Tier 1从产业链中彻底抹去。

以往汽车产业同样有“平台”概念,但这些平台往往由传统车企主导,仅仅是一个通过共用部件来降低成本的生产平台。但这些跨界巨头却剑指智能手机的 Android 平台形态:即是建立一个由供应链主导的“产业平台”。

事实上,网络就公开表示自己的 Apollo 平台就是“自动驾驶的 Android”,而富士康也推出“ MIH 开放平台”,并明确表示要当“电动车的 Android”。当汽车产业进一步 Android 化,车企也将失去主导权,变成像贴牌公司一样的存在;产品之间也会趋向同质化,只能通过降价来竞争。

没错,大约在2019年,当时雷军曾说:“难道做汽车,你一定要做发动机吗?”“不做发动机你作为汽车整厂就没技术吗?”结果此言一出,引发汽车圈一片哗然。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理解雷军的本意:小米在电动车时代,完全可以整合不同供应链的零部件,再搭载自己的生态,搞出一辆车。其本质跟手机产业一样,那就是“集各家之大成,然后整机系统集成”。

而华为花里胡哨的造车方案的本质也是如此,简单来说就是:让你的车“能连网、能连手机、能自动驾驶”,你只要帮我代工就行了。

这背后也是华为强大的实力:要求华为同时具备芯片、操作系统、感知硬件、决策融合算法的能力,跳过硬件集成直接和整车企业合作。也就是说,一辆车,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所有的智能化技术,华为全都要了。

而华为造车业务成立四年半,总共投入数百亿元资金和 7000 多人,长出的 “果实” 是五大产品线: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和智能车载光。

早在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初次亮相时,该车搭载了华为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麒麟990A座舱芯片等诸多硬件。一同亮相的还有搭载了华为的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和HUAWEI HiCar智能互联系统的赛力斯SF5。

从时间线上来看,早在2013年,华为就开始布局智能汽车领域,中间也一直跟各大车企有合作。不过从2019年开始,华为迫于外部现实压力,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明显提速。

经过这些年的酝酿,华为已经成功开发了30多款智能汽车关键产品和系统,包括车载操作系统、车载芯片、激光雷达、智慧屏、智能车云、三电系统等,并且所有这些部件都通过了车规级认证和可信认证。用华为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辆智能电动车汽车除了底盘、轮子、外壳和座椅,剩下的都是华为都所能提供的技术。

如今,小米已经亲自下场造车,网络也选择与吉利深度合作,只有华为还在坚持原有路线,可见,余承东比其它巨头更加笃信这一技术路线,他要进行一场义无反顾的豪赌,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己的命运,终究要由自己操盘。

争论:“造车”太烧钱,任正非“暴打”余承东

然而,对余承东来说,赌局的蓝图很美好,但现实却极其残酷。

对华为造车业务来说,首先就是缺钱。没错,华为也缺钱。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华为特殊的股权结构和随之而来的融资困境。

华为是员工集资的产物。创业伊始,华为还很弱小,融资渠道只有员工集资,这成为其研发费用的启动资金,员工集资所产生的股权与AB股类似,员工的股份权利,被各种制度制约,这与普通股份公司的自然人股东是2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其中,任正非只占1%的股份,但是华为只有这一个自然人股东,剩下的华为工会是个虚拟组织,员工持股对公司没有经营决策权。任正非有一票否决权,但华为不是一言堂,是集体领导制,任正非是最后仲裁者。

可见,华为是无法上市的,如果上市就需要回购员工手中的股份,或者增发

比特斯拉好比极氪007差?小米SU7能不能火,得看中配

小米汽车到底卖多少钱?这个问题还有几天就要揭晓。但在此之前,雷军依旧在强调小米汽车到底值多少钱。日前雷军就曾在微博上坦言“小米SU7标准版,配置远超(特斯拉)Model 3”。也以此,为即将公布价格的小米SU7,给消费者打预防针。那么,小米SU7的低配车型到底会是怎样的产品力?性价比超过特斯拉Model 3,是否就能包打天下了呢?

比特斯拉Model 3有性价比,没啥好奇怪的?

特斯拉Model 3确实在去年进行了所谓的换代,但在核心产品力上,它更像是进行了一次改款升级。因为新款特斯拉Model 3的车身尺寸依旧徘徊在4.7米左右,就算以标准轴距B级车的水平来看,也是过于紧凑。甚至在后驱版的性能方面,新款特斯拉Model 3的194kW的电机功率,还不如5年前刚国产时的202kW。至于底盘结构的前双叉臂以及后标准五连杆式的组合,也基本没有太多可以改进的空间。除了少量材质进行了升级外,最大变化是将后悬架的调校风格,改得更为舒适柔软了一些。

而小米SU7的车身长度接近5米,轴距达到3米。直接对比一众20多万元的轿车产品,小米SU7也绝对算得上是大块头。入门车型虽然并无意外地采用了后置单电机驱动,而且在此前技术发布会上,小米提前一年“贷款”刷+rpm的做法也略显尴尬。但这台立足于400V架构的V6系列电机,也依旧达到了220kW的最大功率。更不用说在800V架构下的V6s电机,与华为一样,成为少数能迈入rpm门槛的驱动电机之一。

至于底盘部分,即便最低配的小米SU7没有空气悬架加持。其双球节的前双叉臂,以及标准五连杆后悬架,在结构上也基本看齐特斯拉Model 3。并且在铝合金用料方面,小米SU7远比特斯拉Model 3要大方。所以在低配车型方面,无论是空间、性能,还是操控和舒适度的调校上限。这些传统核心产品力部分,小米SU7都要显得比特斯拉Model 3更具竞争力。

对新能源车更为重要的智能化方面,由于对比的是低配车型。所以很可能没有激光雷达加持的小米SU7标准版,与走纯视觉路线的特斯拉放在一起,也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座舱方面,小米SU7的表现倒是更值得期待。因为同是从手机移动端将技术和经验下放的华为,已经珠玉在前,小米同样具备这一优势。同时作为高通系列芯片的老搭档,小米SU7会是所有应用骁龙8295芯片的车型中,效果最好的那个吗?总之,雷军说小米的标准版车型,要比特斯拉Model 3配置高,显然是没啥问题的。

没有800V,卖20万以上,得问问极氪007

无论是此前对19.9万元的否定,还是拿小米SU7的标准版与特斯拉Model 3进行对标。很显然,小米SU7的心理起售价肯定要高于20万元这一门槛。那么,只讨论低配车型,小米SU7能在这一价位上站稳脚跟吗?这或许就得看看极氪007的表现了。

同样身为纯电动轿车的极氪007,把价位精准卡在了20.99万元,算是20万元级别的守门员位置。其车身三围尺寸虽然比不上小米SU7,但2928mm的轴距水平,还是一如中国品牌对汽车空间的理解和追求。另外,同样要兼容后置大功率电机的极氪007,也就注定了在后悬架方面,没法糊弄过去。如果说底盘的调校水平还得看最终量产车的表现,那么电机的数据是实实在在的。极氪007的后桥电机统一为最大功率310kW,在低配车型没有前电机的加持下,小米SU7很难与之匹敌。而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其实在800V高压平台。

800V高压平台并不仅仅影响电池的充电速度,由于包括电机在内的所有零部件,都需要满足800V要求,所以相应的效率也都得到了提升。根据此前的申报信息,小米SU7的低配车型,将采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并且电压平台保持在400V水平。而极氪007则是在磷酸铁锂电芯的情况下,满足800V高压需求。所以后者的驱动电机,可以毫无顾忌地与搭配三元锂电池的高配车型保持一致。

在电压平台的差异背后,还有一揽子围绕性能、能耗、效率等方面的影响。根据工信部的公开信息来看,小米SU7最低配使用的电池容量为73.6kWh,最短的续航里程为668km。这一成绩比极氪007的最低配还要短20km。当然,极氪007的电池包容量最小有75kWh,但它的性能显然也要高不少。

小米新增中配,比低配更有性价比?

小米汽车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为在最新的一轮车型申报中,小米SU7补上了一款采用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的后驱版本。以最新技术的视角来看,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就是神行电池与M3P电池。二者共同点都是可以满足800V高压平台需求。该新增车型暂时没有公布电池容量,但从车身重量来看,要比配备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的版本,重了大约110kg。

考虑到车身、性能等方面都没有明显差距,假设重量的变化都反馈在动力电池部分。那么以磷酸铁锂电池的普遍密度估算,小米SU7新增车型的电池容量,可能会增加约20kWh。也就是说,整个电池包的容量可能会超过90kWh。再进一步去推,会发现与极氪001身上那块95kWh的神行电池,比较接近。粗略预估,在动力不变的情况下,这款新增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有望突破800km。

当然,以上都只限于推测。而且在电池容量提升后,这款小米SU7的新增车型显然也不可能成为低配。有意思的是,如果以上推测成立。换装新的可以满足800V高压平台的磷酸铁锂电池后,小米SU7却没有同步将驱动电机更换为V6s版本,而是继续使用的与400V平台一致的V6型号。

这只有两种解释。第一,新增车型只增加了电池容量,并没有对应满足800V高压架构。但如果是这样,小米汽车更换电池供应商的出发点就存疑。第二,新增车型升级为800V架构,但电机部分保持不变,以控制整体成本和最终价格。

小米SU7毕竟是一款全新车型,为了控制成本,其车型配置的选择应该不会过于复杂。从这个角度出发,眼下已经申报的三款车型布局,也就是合理的。即,一款400V平台的低配,一款800V平台走长续航的中配,以及四驱版的顶配。很显然,20多万元的价位里,不止有特斯拉。小米SU7的低配不是不能打,但这款新增的中配车型的价格和性价比,或许才是它是否能站稳脚跟的关键。

华为汽车业务人事地震 余承东全面掌权后真要造车了?

不少人还记得,2020年前后是中国造车新势力最疯狂的时候,当时整个市场有大约100家造车新势力企业,经过近两年残酷的市场竞争,绝大多数的造车新势力已经销声匿迹,只有华为、苹果等少数厂商还在犹豫。

近日,市场上盛传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离职,余承东独掌智能汽车业务的消息,让外界对华为的造车事业有了更多的猜想。

到目前为止,华为仍然坚持“不造车”,即便是华为深度参与的AITO问界品牌,也没有悬挂华为的标识。

外界关注的是,余承东全盘掌握华为汽车业务之后,华为发展汽车业务的策略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要知道,华为的技术实力在业内堪称一流,如果华为决定造车,将会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余承东全面掌权?

在华为的众多高管中,余承东的名气可能仅次于掌门人任正非。实际上余承东并不在华为最核心的决策层,但由于他掌控的是直接面向市场与客户的消费者业务,因此有着更高的曝光度,经常处在舆论中心。

事实上这次传闻的主角是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但王军离职之后,华为并没有新的任命,这相当于余承东对华为汽车业务进行了“直管”。

虽然王军原本就需要向余承东汇报,但他的话语权显然高于荣耀手机的负责人赵明。因为在华为内部,关于如何切入汽车业务这个问题上,余承东和王军实际上代表着两条道路。

众所周知,华为目前尚未推出自有品牌汽车,所谓的汽车业务主要都是对外合作。首先是零部件供应商,为用户提供激光雷达之类的智能化硬件,这其实是一种B2B模式。

其次则是王军主导的HI模式,主要内容是为用户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典型的合作案例是北汽极狐阿尔法S Hi版;最后是余承东主导的智选模式,与汽车厂商进行深度合作,同时利用华为的门店渠道进行销售。

这次王军离职,代表华为内部对Hi模式的发展并不满意。以北汽极狐阿尔法S Hi版为例,这款车可以说代表着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最高成就,其技术含量远远超过问界。

但消费者对这款车最直观的印象却是它39.79万元起售、堪比BBA同级别车型的价格,最终导致无人问津。

相比之下,余承东主导的智选模式则拿出了更亮眼的成绩单,问界品牌车型上市9个月时间,销量超过7.5万辆,良好的市场表现直追一线造车新势力,让外界看到了当年华为智能手机业务不断攻城略地的架势。

更重要的是,智选模式是可以直接为华为带来利润的。业内有不少人相信,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分成大概是1:9,也就是说,一辆售价25.98万元的问界M5,华为能直接分到约2.6万元。

目前华为正在遭遇美国新一轮的严厉制裁,其智能手机业务大幅萎缩,短期内复兴无望,智选模式能够直接带来可观的利润,也能够把大量的华为门店资源利用起来,这种发展模式显然把王军主导的Hi模式比了下去。

王军离职、余承东全面主导华为汽车业务之后,华为很有可能扩大智选模式的合作范围。市场人士相信,目前奇瑞汽车、江淮汽车都已经与华为达成了类似问界智选模式的合作,此前Hi模式下的北汽极狐也有可能加入智选阵营。但问题是,智选模式就可以了吗?

智选模式真的是华为想要的吗?

华为智选模式之所以比较吸引人,是因为有问界这个成功的例子。在加入华为智选模式之前,赛力斯在国内市场上毫无存在感,但在与华为合作打造问界之后,其销量一飞冲天。

在双方的合作中,华为深度参与整个造车流程,智能座舱、电驱系统甚至车载音箱都出自华为,带来良好的用车体验。除此之外,华为在智能手机时代树立起来的高端形象,也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在消费者业务方面,华为并不擅长合作。原因很简单,华为一直以来的作风都很强势。

对于亲身参与的业务,华为基本上都要掌握主导权,这很容易影响与其它厂商的合作关系。对于这种技术驱动的厂商来说,亲身掌控业务,比那些七嘴八舌的合作模式更合适。除此之外,面对新能源汽车大潮,华为真的“不造车”吗?

华为到底该怎么造车?

王军在这个时间点离职,之所以备受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任正非当年所说的“三年不造车”的期限将至。

余承东是靠消费者业务的强势崛起,才在华为内部有了比较高的地位,他自然想让华为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事实上,在余承东全面执掌华为汽车业务之后,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可能性的确在大幅提升。

如果是几年前那个年营业额1367亿美元,净利润100亿美元的华为,对亲自下场造车应该不会有什么疑虑,但现在的情况与几年前不同,华为2022年的营业额已经只剩下1000亿美元左右,而且又遭遇了美国新一轮制裁,恐怕很难进行大手笔的投入。

根据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说法,在华为高管中,支持造车的“只有余承东一票”。

不出意外的话,华为的智选模式在2023年将获得更大的成绩,但外界更关心的还是华为到底造不造车。

没有华为的加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问界。如果华为犹豫时间过长,其高端形象逐渐被外界淡忘,那么很有可能错过新能源汽车的黄金发展窗口。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7660.html
六一分享 孩子过度依赖网络背后可能有这些心理需求 互联护苗
胜过100部废品动画! 一定要陪孩子看这15部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