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 “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 专栏,展示教育系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今天,“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之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系列,通过一组数据、一组大图、一篇报道介绍 广西 如何深化产教集聚融合,构建面向东盟的职教共同体——
数据带你看
组图带你看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中国—印度尼西亚新能源汽车现代工匠学院留学生展演印尼传统乐器昂格隆。
广西中小学依托少数民族特色资源开设校内课后服务项目。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在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开展实训。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师生展示糖艺制作技艺。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中心小学学生在上信息科技课。
均为资料图片
报道带你看
广西深化产教集聚融合,构建面向东盟的职教共同体——
筑起职教对外开放创新高地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友谊深厚、命运与共,广西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门户。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周年。教育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支撑,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见效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的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广西教育立足区位优势,通过部区共建、区域联动,建立交流合作“大平台”,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打造产教集聚融合先行区,提高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推动中国与东盟合作提质增效,全力建设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共同体。
搭建互联互通“大平台”
2023年12月5日,由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为柳州职业技术大学)与柳工机械印尼有限公司、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三方合作共建的首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中国—印度尼西亚智能运载装备现代工匠学院”,在印尼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挂牌,标志着中国面向东盟国家开展合作的国家级职教出海品牌项目正式落地实施。
其间,柳工机械印尼有限公司投入设施设备,柳州职业技术大学负责合作院校教师及优秀学生的培训,印尼合作院校提供场地、当地师资、通用设备,并负责招收学生。
这是202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取得的合作成果之一。自2012年起,广西成功举办了7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达成合作协议、签署备忘录等100余项。
广西通过统筹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优质资源,精准搭平台、建渠道,以多层次互联互通赋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
目前,广西立项建设10个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17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覆盖东盟十国,其中已有9所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在东盟国家挂牌成立。
同时,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技术教育发展区域中心在柬埔寨金边共建中国(广西)—东南亚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并遴选职教专家赴中心工作,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将中国职教标准和课程资源在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会员国进行推广。
此外,广西支持职业院校发起成立旅游、艺术、农业、轨道交通等10多个面向东盟的教育联盟,独立举办或联合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共同举办系列学术论坛、技能比赛和人文交流活动达30余项。通过以联盟为抓手,推动联盟成员资源共享,服务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中国—东盟能源职教联盟,与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7个东盟国家开展技能培训、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教育交流合作。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化,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这为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广西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通过创新“汉语+技能”“专业+文化”为核心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一带一路”东盟国家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专业技能培养中融入文化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桂海商学院”中泰合作办学项目中,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汉语+商务文化+技能+就业”的“CCTE”一体化中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
“今天我们将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国!”2023年5月,7名泰国教师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顺利结束,泰国吉拉达技术学院教师毕查·歌扎仁充满期待,表示将会把学到的新能源汽车知识和技术教给更多的学生。
自2015年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20余所院校、教育机构等开展交流与合作,累计培养东盟留学生、师资、企业员工等近800人次。
历经多年发展,广西职业教育国际化正朝着“全面开花”的方向发展,已从农业、铁路等相关专业拓展至汽车、通信与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专业领域。
协同企业“走出去”
位于老挝首都万象的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瓜果飘香,水稻、大豆、蔬菜、火龙果、芒果长势喜人。在试验站中方技术人员、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师吕锋的带领下,十几名老挝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学习土壤改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防治病虫害等方法。
这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最早在老挝建设的农业试验站。此后,学校先后在老挝、越南等国家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试验站,累计培育优良品种60多个,示范推广面积达3000多公顷,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达3000多人次。
广西支持20多所职业院校协同行业企业走进东盟国家,服务机械制造、纺织、建筑工程等行业企业在海外发展,成立28个海外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年均超1万人次。
在伴随地方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广西职业院校主动融入国际人才链。柳州职业技术大学2022年开始与柳工印尼公司、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合作,协同开展工程机械技术专业印尼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订单培养。目前,该校已完成首届80名学生招生、11名印尼教师培训、9个专业标准与5本英文和印尼语教材的共享,并组建中国—印度尼西亚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已有18家企业、61所中国职业院校、49所印尼公办理工学院加入。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全国电商行指委、广西烹饪协会、缅甸纺织工业协会等国内外校政行企,搭建数字经济领域的“电商谷”、传承中华烹饪文化的“伊尹学堂”、纺织服装领域的“衣路工坊”等国际合作平台,成功建立“电商谷”清迈中心、“伊尹学堂”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缅甸“衣路工坊”青年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等5个基地。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中国—老挝共建职业标准实践中心、中越共建“开放型区域智能制造实践中心”,与老挝教育与体育部合作开发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员、新能源汽车技术员、焊接和制造技术员等职业的老挝国家职业标准,指导老挝国家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与跨国企业开展培训合作,为中国多家企业在印尼、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海外子公司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推动“中国标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目前,广西区内的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院校共同制定专业标准42个、课程标准207个、岗位标准21个、技术标准99个,建成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云平台,提供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共享资源服务,认定并共享国际化教育资源199项。中泰两国学校合作编写的《电子商务导论与运营基础》等“中文+职业技能”电子商务系列教材在泰国出版,并被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认定为推荐课程,面向泰国82所职业院校推广使用。
打造留学广西“金招牌”
广西发挥独特区位优势,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着力打造“留学广西”品牌,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水平。一方面,先后在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等7个东盟国家举办25场“留学广西”国际教育展,积极吸引东盟国家留学生到广西学习深造。另一方面,依托面向东盟的国家级人才培训基地,持续完善基地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先后培训教育、商务与会展等领域各类人才近万人。
“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留学生活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经历,我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了汽车制造、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回国后,我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并参与了雅万高铁项目建设。”来自印尼的留学生迪塔,参加了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柳州市龙头企业上汽通用五菱公司联合打造的“中印尼汽车产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学成归国后,现已成为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门主管。
事实上,像迪塔一样到广西留学的东盟国家留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学成归国后,都成了当地抢手的人才,广西也成为全国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
“中泰铁路正在修建,希望能将我在中国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中,为中泰铁路建设作贡献。”2023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乌汶技术学院联合共建的“中泰电力丝路学院”“国际学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成立,来自泰国乌汶技术学院的学生王帅达与其他5名泰国学生一起,开始了在该学院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为期3年的学习。
多年来,通过实施中国政府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及学校奖学金项目,广西目前已形成国家、自治区和学校三级留学生奖学金框架,招收培养2500多名东盟青年学子,培育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青年技能人才。
下一步,广西将充分发挥优势、深入挖掘潜力,加大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力度,推动产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全力推动建设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共同体取得更大成效。
文字 | 周仕敏、欧金昌、覃鸥、甘权
《中国教育报》、育见新闻视频号
广西科技大学编号
广西科技大学的代码属于,广西科技大学坐落在柳州市,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入选高校。
学院介绍
广西科技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直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是一所以工为主,包含工、管、理、经、文、法、艺术、教育、医学等9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高等学校。 2013年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该校于2013年4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广西工学院和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广西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82年合并广西轻工业学院、广西机械工业学院、广西石油化工学院,1985年从南宁迁至柳州办学。 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1年,名为“广西省第四医士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东环、柳石、柳东3个校区,占地面积近4000亩,校舍总面积86万多平方米,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学部,开设有57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有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有教职工1900多人。
师资力量
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该校有专任教师近140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36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总专任教师总数的近50%,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1013人。 有八桂学者、特聘专家、优秀专家、八桂名师、教学名师、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第二层次)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 同时还有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广西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等创新团队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学部,开设57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4月,学院有有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学科,2个广西一流学科(培育),9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广西一流学科(培育):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广西高校重点学科:车辆工程、企业管理、生物化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经济学
自治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生物化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搭迅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点建设项目3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0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9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6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自治区精品课程21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物流管理、环境设计 、测控技术与仪器、纺织工程、财务管理
科研平台
据2017年10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该校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拥有广西携顷重点实验室2个,参与校企共建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牵头建设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其中包括一个培育点),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1个,柳州市重点实验室4个,柳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科研成果
2008年至2013年5月,该校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鉴定成果等其它科研成果1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2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800余篇;教师研发的50多项科研成果,被广泛用于汽车、机械、建筑、制糖、电子、化工、国防、城市规划等相关行业和单位。 与企业联合知隐此申报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80余项,其中广西千亿元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完成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250余项。
文化传统
校徽
主体图案的“盾形”是庄重、荣耀、高贵与典雅的象征,同时彰显出刚强、团结、拼搏的精神品格;图案勾勒出正在勤奋读书的“人”的姿态,寓意着学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师生对知识孜孜追求的热情。
图案中心大写字母“G”是“GuangXi”的第一个字母,图形的右半部分是汉字“广”的变形,表示广西科技大学是一所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学;右上角的六边形图案(六边形化学分子结构)突出了作为科技大学科技创新的属性特征和价值追求。
图案的下半部是个“U“型,既代表着大学(university)的办学层次,又是”柳江“的象征,表明学校依托柳州办学,坚持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
外环上方是“广西科技大学”的中文校名,外环下方是“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大写英文。 图形整体表现“外圆内方“寓意既积极适应时代发展,主动融入社会,又坚持大学精神操守,保持独立品格。
校徽图案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稳定、沉着,具有蓄势待发的力量,又能体现出工科为主的学科特点。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详细资料大全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 *** 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汽车工程类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院校,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位于省级示范性职教园区——鹤壁市职业教育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设计在校生规模7000人。
基本介绍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学校简介,专业设定,师资力量,办学模式,院系设定,汽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建筑与管理工程系,开放办学,校园文化,学校简介
在广袤的豫北大地上,屹立著一座美丽如画、独具魅力的新兴工业城市——鹤壁。近年来,鹤壁市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基地、镁深加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工基地。先后被确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就坐落在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产业密集的沃土上。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 *** 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河南省唯一一所汽车工程类高等院校。学院位于省级示范性职教园区——鹤壁市职业教育园区,毗邻鹤壁东站(高铁站)、鹤壁市综合功能服务区、京港澳高速和107国道,区域位置优越独特,校园文化气息浓厚,环境优雅温馨宜人,是莘莘学子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约3亿元,设计在校生规模7000人。 按照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要求,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正在建设成为一所机制灵活、管理高效、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学院先后被确立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院校”、“河南省教育系统诚信办学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鹤壁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专业设定
按照创新、灵活、特色、优质,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立足鹤壁、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紧紧围绕汽车产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努力构建以汽车类专业为主体,以机电、服务等相关专业为补充,多学科协调发展、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学院目前开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行销、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整形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路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市场行销、室内设计技术、航空服务等多个专业。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以河南省职教专家李敏教授为代表的学历、职称层次高,富有朝气活力、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班子,和一支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院还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汽车行业著名专家郭孔辉,全国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顾问王宪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等全国一流的专家为学院名誉院长,指导学院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办学模式
按照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要求,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正在建设成为一所机制灵活、管理高效、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校企一体化高职院校。学院倡导“异想天开出奇招,脚踏实地创未来”的办学理念,突出“一体三合和四双”的办学特色,“一体”即校企一体化,成立由企业领导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领导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校企一体化委员会,聘请企业70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实验实训教师,破解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校企合作合而不紧,工学结合结而不实”的难题,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合”即资源整合、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资源整合,即企业把生产车间建在学院,学院把实训实习放在企业,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资源的最佳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工学结合,即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工人边生产边培训;产教融合,即教师在生产岗位上实施专业教学,学生在师傅指导下进行生产性实训。“四双”即学生双身份:学生既是学校学生,也是企业学徒工;教师双师型:教师既是学校教师,也是企业技术人员;教学双任务: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完成生产任务;基地双功能:企业部分车间和学校实习基地都具有教学和生产功能。院系设定
汽车工程系
汽车工程系是我院的重点院系,开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整形技术4个专业,含电动汽车和线束设计2个方向。现有专任教师11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4人,占教师总数的3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7人,占教师总数的44.6%,“双师型”教师66人,占教师总数的62.5%。2013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电子技术3个专业入选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建设项目。 汽车工程系拥有国际先进的汽车模具设计、制造、维修中心和国内先进的汽车电子创新实验室、发动机实训中心、汽车电器实训中心、底盘实训中心、整车实训中心和多个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机械工程系
机械工程系现开设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机电一体化技术4个专业,是我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实力较强的系部之一。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3人,占教师总数的34%,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6人,占教师总数的42%,“双师型”教师24人,占教师总数的63%。机械工程系拥有先进的汽车模具设计、制造、维修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室、金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和电加工实训中心。电子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现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路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3个专业。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4人,“双师型”教师65人,企业 *** 教师14人。现有电工基础实验室、数电模电实验室、电子产品焊接实验室、维修电工实验室、单片机创新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PLC实验室。建筑与管理工程系
建筑与管理工程系现开设有汽车技术服务与行销、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市场行销、建筑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6个专业。成立了由重点高校教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对培养规格以及教学计画、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采用工学结合、教做结合、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现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7人,占教师总数的33%,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35人,占教师总数的41.6%,“双师型”教师51人,占教师总数的61%。开放办学
学院遵循“按照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发展思路,先后成立了广告艺术设计中心、汽车拆解再制造中心、线束生产实训中心、电动汽车驱动及控制系统研究所和新能源电动汽车零部件协同创新中心;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学院设立华中数控技术中原推广中心及数控工具机改造公司;与浙江大学现代制造工程研究所合作建设河南研发中心,初步形成了“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格局,努力打造科研创新高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构建良好的平台。学院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注重开放办学,先后与郑州宇通、华晨汽车、长城汽车、天海集团、航盛电子、富士康科技集团、浙江天煌科技、汽车4S店等多家优秀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定,通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推介,与一汽大众、北京汽车、上海大众、奇瑞汽车、海马汽车等多家汽车制造及相关企业建立良好就业关系,为学生优质就业搭建了广阔平台;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德国、新加坡、奥地利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牵头成立了由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和汽车相关企业50多家单位组成的鹤壁汽车工程职教集团;联合鹤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鹤壁市教育局等12家单位,共同实施了“千家万户大学生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行动”。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院建有健身中心、羽毛球场、电子阅览中心等,开办有青年志愿者协会、桌球协会、篮球协会、轮滑协会、街舞协会、摄影协会、棋社、创业社、电子兴趣小组、汽车兴趣小组等社团组织。贵州省要构筑人才高地可以积极实施什么等人才计划
一、将贵州打造成为“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 当前,贵州正处于依靠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来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 人才总量不足和科技创新能力弱是制约贵州实现同步小康的主要瓶颈。 必须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将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举措。 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 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强化平台建设、政策支持和环境营造,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为贵州的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 未来三年,确保创新创业人才总量年均增长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0%和45%。 经过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长期奋斗,逐步将贵州打造成“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推动转型发展新跨越。 二、实施“百虚哗千万人才引进计划”。 从2013年开始,省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围绕贵州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急需,大力引进和利用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实施“百人领军人才计划”,力争3年引进100名领军人才,对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其技术成果国内外领先、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难题,或者在现代服务领域有重大创新突破并取得显著效果等具有领军型特点的高层次人才,引入省内企事业单位或在省内领办、创办企业的,经评审认定,当年给予每位领军人才100万元奖励,配套提供工作场所、必要仪器设备、科研启动资金、工作助手和120平方米住房等条件,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医疗保险、出入境及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等问题;第二年、第三年项目达产并实现预期效益目标的,继续给予100万元奖励。 实施“千人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引进1000名创新创业人才,对于上述重点产业发展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掌握关键技术、或在现代服务领域有重要创新突破的专家和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在省内领办、创办企业或科研机构,或者差简行为领军型人才配套引入省内企事业单位的,经评审认定,当年给予每位创新创业人才50万元奖励,配套提供100平方米住房等条件,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医疗保险、出入境及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等问题,第二年、第三年项目达产并实现预期效益目标的,继续给予50万元奖励。 实施“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计划”,引进名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住,财政给予一定的租房补贴。 对于柔性引进的人才,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与我省全职引进人才享受同等待遇。 省内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在平台、津补贴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三、大力培养和引进重点岗位管理人才。 正确处理培养本地干部和引进外地人才的关系。 要加大本地干部培训力度,每年选派5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欧美及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进行重点培训。 积极联系、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重点对接8个对口帮扶我省的经济发达城市,加大互派干部挂职力度。 通过定向选调、公开选拔等多种形式,引进一批县委书记,一批园区管委会主任,一批科技、金融副县长,一批学校校长、医院院长、科研院所所长,一批银行行长等金融人才,一批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四、加大科技创新和职业技能人才教育培养力度。 围绕人才高地、科创基地、生态园地目标,加快推进大学城建设,探索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办学。 到2015年底,入驻高等学校5所以上,年毕业学生1.6万人以上。 统筹推进清镇职教城建设,职教城商业开发土地和入驻院校老校区土地收益省、市分成部分,按照收支两条线分别全额安排用于职教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建设,切实解决供电线路迁移等配套设施建设问题,省级职教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支持职教城建设。 实施好教育“9+3”计划,加快推进市(自治州)优质职教园区和县级职业学校建设,把一批职业高中建设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到2015年,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超过100万人,累计输送技能人才80万人。 加大力度重点支持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的贵州大学,努力建成有特色领军型高水平“211工程”大学。 积极争取教育部批准设置贵州医科大学、贵州旅游文化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遵义大学、茅台学院等高等学校,争取省部共建贵州师范大学。 加快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贵州理工学院等4所高等学校建设。 建设一批我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培育一批学科带头人,今后三年,建设国家重点学科、专业30个以上,支持建设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0个。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训基地作用,年培训各类人才8万人以上。 五、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下得去、上得来、稳得住、能发展的基层人才工作机制,每年从我省基层教育、卫生、农林、水利、建设和旅游、文化宣传等系统选拔1000名业绩突出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送往省内外高等学校、职业学院、医疗机构或人才基地进修。 在乡(镇)设立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现分类的评价标准,即评即聘。 大力实施万名教师、万名医生培养引进计划,对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才,可实行直接考核方式聘用。 注重引进省外高级技师,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 全面落实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津贴,建立基层退休金奖励制度。 实施科技特派员技术创新示范工程,采取“一人一企一策”项目支持方式,每年选派80个科技特派员团队为基层服务。 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13年至2017年省级财政投入1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专项引导资金,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2015年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达到4家,省级开发区80家;加快建设贵州科学城,引进中国科学院等重点院所、高等学校在贵州建立分支研发机构,组建贵州省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贵州省应用技术研究院,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新创业基地20个。 以企业为主体,新建3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打造100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成30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大力实施“2011计划”,建成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0个,力争创建1—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力争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各3个以上。 择优遴选资助一批“125计划”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建立省级科研教学团队10个。 七、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 牢牢把握产学研结合导向,依托我省骨干企业、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产学研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总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合作组织。 重点支持省内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联合开展技术创新,支持科技成果在贵州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设。 深入开展院士专家助百企、教授博士进园区等活动。 到2015年,落实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建设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0个,重点培育建设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家以上。 八、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重大创新项目。 瞄准国内外一流水平,采取“一企一策”等方式,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支持建设具有国内外一流技术条件和研发水平的企业实验室或科学家工作室,努力集聚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团队,加紧研发掌握一批产业级重大原创性、合作性技术成果,造就一批引导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联动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和发布重点项目,省级相关部门协力培育,整合资金给予支持。 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5户以上、省级创新型企业120户;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打造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0户。 九、深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落实和扩大科研机构的法人自主权、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决策、用人和经济自主权;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录用方式创新,探索采取面试考核、实绩考察等多种方法,聘用事业单位急需适用的专门人才。 推进省属科研院所改革重组,积极引导和推进有条件的转制科研院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公益类科研院所建立现代院所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创办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和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增强集成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深化职称评定改革,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显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