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了流域240万百姓 新疆三峡 世界级难度的

远眺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从大坝上俯瞰泄洪。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沿着塔莎古道,在喀喇昆仑山河谷叶尔羌河的上游,矗立着新疆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

这座高达164.8米,被业界誉为“新疆三峡”的巍峨大坝,拥有“大智慧”,不仅驯服了奔腾的叶尔羌河,让下游农牧民告别了千年水患和流域春旱缺水的问题,更极大缓解了南疆三地州的电力短缺,据介绍,造福流域240万百姓。

作为新疆最大的水利工程,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十三五”期间的百项重大项目之一,也是国务院加快推进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

世界级难度 从蓝图到建成历时数十载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叶尔羌河山区干流河段上,是叶尔羌流域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在保证塔里木河生态供水条件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据新疆日报消息,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109.86亿元,从蓝图到建成历时数十载,不仅规模大,难度也是世界级的。

工程坝址位于克州阿克陶县的库斯拉甫乡境内,距喀什地区的莎车县约120公里,距喀什市约310公里。水库总容22.49亿m3 ,电站总装机容量755MW,属大(1)型Ⅰ等工程。它所处的昆仑山,是世界最复杂的地质环境之一,“三高一深”被总结为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难题。

何为“三高一深”?新疆新华叶尔羌河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

一高为高面板堆石坝,坝高164.8米,工程大坝+可压缩覆盖层深度的总高度达258.8米,世界罕见;

二高为高边坡,大坝右岸高边坡600—800米危岩体处理;

三高为高地震烈度,坝址区域地震基本烈度8度,大坝抗震按9度设防;

一深为河床覆盖层深,最厚位置厚度达94米,渗控体系建设难度世界罕见。

莎塔古道沿路是连绵不绝的赭褐色山脉。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记者一行从泽普县沿着塔莎古道驱车数小时,终于进入昆仑山腹地,抵达依山而建的阿尔塔什水电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在整个调研、设计、建造期间,困难重重。地上没路,山上没树,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即使有路,也因环境原始,频有翻车等事故,这是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建设初期的真实写照。

整个工程参建企业有上百家,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建设者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饿了吃干馕,渴了喝河水,困了睡帐篷。2021年7月18日至8月17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4台机组并网发电,这在世界水电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

缓解南疆电力短缺 造福流域240万百姓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喀喇昆仑山(突厥语义为黑色岩山)河谷叶尔羌河的上游,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于2021年投产运营,被誉为新疆的“三峡”大坝。新疆新华叶尔羌河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叶尔羌河千年水患和流域春旱缺水的问题,极大缓解南疆四地州电力短缺状况,造福流域240万百姓。

大坝之上的碧蓝水库。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2021年8月17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水电站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极大缓解了南疆三地州的电力短缺。工程设计年发电量21.8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8.31万吨,减少17.53万吨烟尘排放,使南疆人民用上更为清洁的能源。

科技硬实力加身 大坝拥有“大智慧”

“截至目前,阿尔塔什工程共获得国家专利23项,省部级工法9项、省级QC一等奖7项,在申专利26项。其中,叶河公司取得专利2项。”站在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顶部,望着湛蓝的水库,相关负责人骄傲的为记者讲述“新疆三峡”的科技硬实力。

工程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可视化。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起,新疆新华叶尔羌河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委托水科院、长科院、南科院、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新疆农大等科院院校,结合阿尔塔什工程实际,开展了直剪试验、大型荷载试验、面板混凝土抗裂研究、大坝填筑施工质量智能控制系统等十余项科研专题研究,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部分专题为国内创新型研究。

其中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工程建设,建设期间以科技创新为立足点,组织开展QC小组活动、成功举办了深厚覆盖层高面板坝技术研究高层论坛;根据工程进展情况,组织了水规总院和国内知名专家召开了数次技术咨询会议,解决多个技术难题。

4台机组并网发电。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在信息化方面,“智慧化”也成为工程的亮眼标签,例如在施工中通过北斗卫星实现无人碾压技术,工程建筑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可视化得到进一步提升,AGV小车、磁感应装置使得坝下小鱼也能坐上专属“电梯”进入坝上水库繁衍生息……

水,是新疆经济发展的命脉。数千年岁月里,水资源的支撑成为新疆绿洲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为万千南疆百姓带来了丰富稳定的水资源、电力资源,更为南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


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是哪四种(悬赏10啊!)

我只知道两个:麋,白麋是麋鹿,白是鱀豚。 白: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Chinese river dolphin)鲸目白鱀豚科白鱀豚属的唯一种。 为中国特产的淡水齿鲸类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在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中也有发现。 体呈纺锤形,体长 1.5 ~2.5 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呈喙状,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 ;额顶显著隆起;眼小,位于口角下方;耳孔极小,形似针眼,位于眼的后下方;背鳍呈低的等腰三角形,位于背中部而略靠后 ;鳍肢宽,末端圆钝,尾鳍后缘凹入,呈新月形;背灰色或蓝灰色,腹面白色,背鳍、鳍肢背面、尾鳍均为灰色或青灰色,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尾鳍并不出水。 白鱀豚善潜水,但易被机动船的螺旋桨击伤而致死。 通常成对活动。 晚春湖水上升时,白鱀豚多游至清洁的小河中交配 ,3~4月繁殖,每胎1仔。 以鱼为食,用长喙可捕捉底栖鱼类。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又称白鳍豚,被誉为“长江女神”,一种淡水鲸类,仅生活在中国长江中。 现存数量极少,估计已不足50头,是鲸目中最濒危的一种。 麋: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Davids deer 鹿科麋鹿属的唯一种。 头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像。 体长约2米,肩高1米以上,尾长,尾端下垂到脚踝;冬毛长呈灰棕色,夏毛红棕色,颈部有 1 条黑褐色纵纹延伸到体背前部,颈下有黑褐色长毛;雄性有角,角分两枝,每枝2杈,每杈又分一些小杈。 是中国特产动物。 麋鹿性喜水,善游泳 。 由于至蹄宽大 , 侧蹄亦能着地,适于在雪地和泥泞地上活动。 以青草、树叶、水生植物为食。 6~8月发情。 怀孕期约10个月,次年5月左右产仔。 在殷墟发掘的兽类骨骼中有麋鹿的骨骼,表明3000年前野生麋鹿曾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后来绝灭。 现存麋鹿仅是人工饲养的种群,数量很少,大部分在英国。 中国清代曾在北京南苑饲养,后被八国联军毁灭,仅有少数流落国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由国外引进数十只,养在北京、江苏的麋鹿苑和其他动物园中。 --------------------------------------------------------------------------------编辑保护现状:极危 界:动物界 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哺乳纲 Mammalia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科:鹿科 Cervidae属:麋鹿属 Elaphurus种:麋鹿 E. davidianus 学名 Elaphurus davidianus(Milne-Edwards, 1866年) 麋鹿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体长达两米,重300千克,在年-3000年以前相当繁盛,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分布西从山西省北到黑龙江省,在朝鲜和日本也发现过麋鹿化石。 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元朝时,蒙古士兵将残余的麋鹿捕捉运到北方以供游猎。 在自然界已经灭绝。 到19世纪时,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约200-300头。 1866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甫发现并命拉丁种名,各国公使用贿赂、偷盗等手段,为自己国家动物园搞到几只。 1894年永定河泛滥,冲毁皇家猎苑围墙,残存的麋鹿逃出,被饥民和八国联军猎杀,从此在中国消失。 1898年英国11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将流散到巴黎、安特卫普、柏林和科隆的18头麋鹿全部购回,放养到乌邦寺庄园,到1983年已经繁殖到255头,为了防止其灭绝,开始向各国动物园疏散。 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使麋鹿回归家乡。 1985年提供22只,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保护区麋鹿苑。 1986年又提供39只,在江苏省沿海大丰市原麋鹿产地放养,并成立自然保护区。 1987年又提供18只。 回归后的麋鹿繁殖相当快,1994年中国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成立第三个麋鹿保护区,从大丰迁来64只。 目前在中国的麋鹿总数已经繁殖达1320头。 但仍然是一个濒危物种。 全世界也没有超过2000头。 补充Lipotesvexillifer Miller 白鳍豚又名白鱀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属于url]鲸目(Cetacea),、喙豚科。 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 额部圆而隆起。 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 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 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 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 . 白鳍豚属[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 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余公里的江段内。 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 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 据报道,80年代初有400多头,80年代中期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的出口处,不在白鳍豚的栖息范围内,不会直接危及它们的生存。 但是三峡工程对长江水文情势的调节,则有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影响。 白鳍豚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和弯曲分汉河段的大回水区中,当河势改变,大回水区发生移动时,白鳍豚也相应迁移,迁移距离的长短,与大回水区移动距离长短有关。 三峡水库下泄清水对河床的冲刷,有可能使大回水区变动,使白鳍豚的栖息地迁移,按最严重的估计,白鳍豚的栖息地有可能下移150余公里,不到现在分布范围的1/10。 另外,航运条件改善后,航行船舶增多,有可能使白鳍豚发生意外死亡的几率增加。 为保护这一濒临绝灭的珍贵水生动物,国家已在长江中游的螺山至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以及长江下游的铜陵江段分别建立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分类地位:哺乳纲、鲸目、淡水豚科,白鳍豚属。 外部形态: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 吻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棵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园形隆起。 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 后肢退化,尾部 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 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 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 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 分布地点:分布于我国长江自三峡的黄陵庙以下,一直到长江口,以及沿江的大型湖泊和较大的支流中。 生活习性:视觉、听觉、嗅觉均己退化。 在水中联系同类,趋避敌害,识别物体和探测食物等,完全依靠发出的声纳信号。 性情温顺。 以鲤鱼、鲢鱼、草鱼、青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等淡水鱼类为食。 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 怀孕期10~ll个月。 每胎仅产1仔。 生存状况: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 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又称“淡水海豚”。 哺乳纲,白鳍豚科。 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体长1�5~2�5米。 吻长,有齿约一百三十枚。 体背淡蓝灰色,腹面白色。 以鱼为食。 主要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一带。 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编辑]补充新叙内容<noinclude> 这个模板将一个细小的优良条目印记()置放在条目的右上角以识别其为优良条目。 此模板应置放在条目正文的下方。 ?白鱀豚{{#if:PE|{{#switch:PESE=保护现状:安全se=保护现状:安全SECURE=保护现状:安全Secure=保护现状:安全secure=保护现状:安全DOM=保护现状:驯养dom=保护现状:驯养DOMESTICATED=保护现状:驯养Domesticated=保护现状:驯养domesticated=保护现状:驯养dd=保护现状:数据缺乏 >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白旗、白鳍、白夹、江马、青暨<ref>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的独特物种,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ref>Template:Cite news</ref>。 它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为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ref /> 。 1996年被世界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同时还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国际濒危物种公约》(附录一)以及《美国国家濒危物种法》<ref /> 。 在2006年11至12月维持六周的野外调查失败后,这物种被认为很可能已经灭绝,就算是还有任何个体仍然生存,其数量也很难维持并延续物种族群[编辑]命名注意:本条目含有Unicode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新版字体{{#if:4C5C|:䱜}}。 如果你的电脑不-{zh-cn:支持;zh-tw:支援}-,有关字元会显示错误成空格、问号或者方格等。 参看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白鱀豚最早被人们记载于秦汉时期的《尔雅》辞书中,把这种动物定名“鱀”(jí)。 这是因为当时对鲸类的水中哺乳动物认识不多,所以错误地把这鱀归为鱼类,造字时使用了“鱼”字旁。 长江沿岸的渔民百姓们则将其称为“江猪”。 估计在中国曾经有5000头之多,有长江女神、“长江美人鱼”的美称<ref>Template:Cite news</ref><ref>Template:Cite news</ref><ref />。 晋人郭璞又在《尔雅注》中添注了更为详细的有关白鱀豚生活习性与形态特征的注释,并且第一次正确地把鱀分出鱼类: 鱀,䱜属也,体似鲟,尾如鱼。 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 江中多有之。 <ref>郭璞,《尔雅注》</ref>北宋孔武仲作有《江豚诗》。 诗中的“白鱀”就是白暨豚,并指出它与江豚不是同一物种: 黑者江豚,白者白鱀。 状异名殊,同宅大水,渊有大鱼,掠以肥已。 此外,在中国的安徽称之为青暨,江苏称之为白夹、江马,长江中下游的渔民一般都称之为白鱀,用以指称它的肤色比江豚浅。 <ref />。 1914年美国的青年冒险家霍依(<noinclude>)在中国的洞庭湖地区收集到了一个白鱀豚标本,但是当时他对这物种并不熟悉,所以拿着标本询问了当地的渔民,结果他根据当地的湘鄂口音,在标本上写注为「<noinclude>」(“白旗”)。 这个标本带回到美国后,引起了时任美国史密斯研究院学者小格里特·S·米勒(<noinclude>)的兴趣。 米勒依着那白鱀豚标本为基础,从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其骨骼、牙齿位置等方面作了综合且详细的研究。 米勒依并进一步地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采到的亚河豚标本进行了骨骼比较。 1918年,米勒依把他的研究总结发表在史密斯研究院的系列杂志中,研究论文题名为《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ref> Template:Cite journal</ref>,确认白鱀豚是独特的动物新种,定下了拉丁语学名:“<noinclude>”。 “<noinclude>”一词源于“<noinclude>”,剩余下来的意思,有可能是因为霍依发现的白鱀豚标本是从七百多千米的内地长江流域,好似数万年前,豚类离开江河奔向大海时,这群白鱀豚却被留在长江的江河中生存Template:Fact;“<noinclude>”一词源于“<noinclude>”语根,意思就是撑旗者,有可能是指白鱀豚白色的背鳍出水换气时在污浊的长江水中容易可见,像是它背上撑着一面代表和平的三角白旗一般。 米勒依并将白鱀豚的英文名称定为“<noinclude>”(直接翻译为“中国江豚”)。 中国出版的《辞海》中“鱀”字就是指白鱀豚。 但是由于“鱀”字在一般的字典中没有被收录所以人们平常几乎没有使用。 1955年出版的《脊椎动物名称》称之为白鳍豚。 但是白鱀豚的鳍是青灰色或灰色的,称为白鳍豚容易发生误解,而且这个名字以前也并没有使用过。 1970年代末,研究白鱀豚的生物学家提出应该根据使用广泛的名称,称为白暨豚<ref />。 1980年代末期以后,研究论文大多对白鱀豚的名称做了改正。 [编辑]分类对于白鱀豚的科学分类一直存在某些争议,主要是在白暨豚属于哪个科上意见不一致。 例如《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将它归为白鱀豚科( Lipotidae)<ref>Template:IUCN2006 </ref>,而ITIS则将它归为亚河豚科(Iniidae)<ref>Template:ITIS</ref>。 1918年米勒在比较了白暨豚和亚河豚的骨骼后,认为二者是近亲,将白暨豚归入了亚河豚科<ref />。 大多数生物学家也支持他的这个结论<ref>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 1979年中国生物学家周光亚等人在比较了白暨豚和其他淡水豚类的骨骼后,否定了米勒的结论,并建立了白鱀豚科<ref>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并得到了其他一些学者的认可<ref> Template:Cite journal</ref>。 但是Barnes对弗西豚科的化石与白暨豚进行对比后认为白暨豚应该属于弗西豚科的亚科Lipotinae<ref> Template:Cite journal</ref>。 而Heyning在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后,把白暨豚作为了亚河豚科下的一个属<ref>Template:Cite journal</ref>。 而DNA序列的测定结果则表明,亚河豚、弗西豚和白暨豚各属于不同的科<ref /> 。 [编辑]进化史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Template:Fact,白鱀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 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 这件下颌骨化石属于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原白鱀豚。 化石记录着原白鱀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鱀豚相比变化不大。 白鱀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鱀豚的骨骼位置。 白鱀豚之所以进化缓慢,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生存竞争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从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状,因此被称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ref />。 如果不是很大的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 [编辑]分布 白鱀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 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ref />。 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 今天的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5%,他们的江畔活动形成了白鱀豚数量下降的第一大原因。 20世纪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有92%都是来自人为缘故所造成的死亡。 到了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 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 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 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 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 其中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 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鱀豚,是200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 Image:Baiqitun Fenbu 长江中下游卫星图,图中显示了白鱀豚的栖息区域[编辑]生理构造 [编辑]外部型态 白鱀豚身体大致呈流线型,躯干部分为纺锤状。 成年白鱀豚体长大约1.4至2.5公尺,体重则大约135至230公斤。 雄性体型略小于雌性。 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雌性最大体长为2.53公尺,最大体重为237公斤;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性体长为2.16公尺,最大体重125公斤。 白鱀豚的皮肤光滑且富有弹性,作用与竞赛式泳衣的尼龙织料相同。 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 它的尾鳍分为两叉,扁平宽阔且与水面平行,上下摆动时可以推动身躯前进。 而两侧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 背中部长出的背鳍则是一个低矮的等腰三角形。 四个鳍给白鱀豚提供了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加上光滑有弹性的皮肤,以及流线型的身躯,白鱀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速度可达时速80公里。 不过它的游速顺流一般只有7.5-9.7千米,逆流2.7-4.9千米,这是白鱀豚体内生物能量所能保持的最佳游速<ref />。 [编辑]体色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鱀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 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 当由水面上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 当由水面下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 这种使其他动物难以辨认的体色称为反荫蔽保护色,使得白鱀豚在接近敌害或猎物时能够不被察觉。 [编辑]牙齿构造与呼吸孔 白鱀豚吻突狭长,呈喙状,伸向前方约30公分左右。 其牙齿为圆锥状,缜密排布于上下几乎等长的颔的两侧。 每侧分别各有牙齿31至36颗,总共约有130多颗同型齿。 白鱀豚的呼吸孔(或称“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而长的圆形,孔缘有活瓣,可以自由开闭。 出水时鼻孔开启,换气后便闭紧潜水。 日常活动方式为潜水游泳和出水呼吸的交替进行,通常会每隔10至30秒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 在受到惊吓或感觉有危险的特殊情况下,白鱀豚可在水下保持200多秒不进行呼吸。 正常情况下,呼吸频率为109-150次/小时<ref />。 [编辑]感官与发声构造 白鱀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 因为白鱀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退化严重。 外耳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 虽然白鱀豚的耳孔小,但是它的听觉却十分灵敏。 白鱀豚的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 形状与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相似,被称为“额隆”,是白鱀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 白鱀豚的上呼吸道有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 此外上呼吸道另外有三对独特的气囊,可能是它的发声部位<ref>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 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鱀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 时常发出的声音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滴答”声,频率为8至160千赫,起着探测目标的作用。 另一类是哨叫声,频率稳定于6千赫,是白鱀豚之间的通讯联络信号。 这种信号具有良好的绕射传导能力,适应于泥沙较多的长江水域<ref />。 白鱀豚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并接收信号的回声定位方式来识别物体。 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地等待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物体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 波长越宽物体越大,信号越强物体越近。 这时它又会发出新的一对信号,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 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 回声愈来愈密麻说明物体在靠近,愈来愈疏稀说明物体在远移。 白鱀豚就这样用它独特的声纳系统,在污浊的江水中捕捉食物。 [编辑]大脑活动 白鱀豚的大脑面积要比海豚的大。 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重的0.5%。 平均一只重95公斤的雄性白鱀豚,大脑重470公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 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鱀豚比黑猩猩或长臂猿还要聪明。 哺乳动物大脑需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进入睡眠状态,才可以在觉醒后正常地运作。 鲸目的水生动物,包含白鱀豚在内,有着独特的大脑系统,可以使大脑的一半休息,另一半醒觉。 成熟的白鱀豚的大脑每天有7至8小时(近似成人睡觉习惯)属于半睡半醒状态,其余时间全脑觉醒。 半睡半醒状态下,白鱀豚会保持时速1至5公里的度在水面漂浮。 白鱀豚跟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能够做梦,而特点是它们的大脑能够大脑一半觉醒一半做梦。 白鱀豚作为哺乳动物,与人类一样需要给身体中的血液不停地供给氧气。 在水中生活的鲸目水生不如同陆地哺乳动物可以由小脑控制不自主呼吸,它们所有的呼吸均是需大脑反应的自主呼吸。 因此呼吸时必须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进行,如果某鲸目动物受惊吓而伤害等原因而失去了知觉,那么便会沉到水底。 在豚体血液内所剩氧气使用完毕后,就会进入脑死状态。 所以在水中溺死是老弱白鱀豚的正常死亡方式。 [编辑]生活习性 白鱀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会远离船只,人类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较为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鱀豚生活习性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鱀豚一般为群居,但群居特性远不及与其同属鲸目的海豚明显,单个种群数量一般在3至4头左右,多可达9至16头,但也经常发现个别白鱀豚单独行动。 群居的白暨豚一般有一只成年或老年的大个体豚引路,中间是幼豚,后面是青壮年豚。 白鱀豚经常活动于河流交汇处,尤其喜欢在河流冲积的浅滩区活动,常见其与江豚一起嬉戏。 同其他江豚一样,白鱀豚一般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以清晨和午后最为活跃,经常是几只白鱀豚排成一线,在浅水中以每隔10秒至30秒的间隔频频出水换气,急速前进,最快可达每小时80千米。 其他时间里,白鱀豚相对安静,一般常在深水中缓慢游动,换气的时间间隔也随之变长,最长可达200秒。 在夜间,白鱀豚经常栖息于深水的漩涡中休息,有时会持续在同一地点长达5至6小时。 白鱀豚是食肉动物,可捕食长江中下流域中的多种淡水鱼类,但一般以体长不超过6.5厘米的小鱼为主,主要对象为草鱼、青鱼、鳙鱼和鲢鱼。 群居的白暨豚集体捕食。 它用它的牙齿将小鱼的头部狠狠地咬住于颔侧,然后再囫囵吞下,直接吞食,并不咀嚼。 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总体重的10%至12%。 [编辑]繁殖白鱀豚与哺乳动物一样,是胎生。 寿命大约30岁。 根据解剖研究的结果,雄性白暨豚0-4岁为幼年,4岁达到性成熟,4-12岁为壮年,12-20岁为成年。 而雌兽则相对晚一些,在6岁才达到性成熟。 雄性的发情期每年普遍在3至6月和10至12月分别有两次。 这期间雄兽肤色发紫红(红+灰),不耐烦地时常突水换气;雌性的怀孕率在每隔一年的2至4月达到最高点<ref>陈佩薰、刘仁俊、王丁、张先锋著,《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科学出版社,1997年</ref>。 白鱀豚的自然繁殖率比鲸目的其他物种还要低。 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鱀豚雌雄比例为1:1。 雌性只有30%个体成熟,成熟个体中只有30%能怀孕<ref />。 雌性怀孕会持续10至12个月,每胎生下一仔,但偶尔会有双胞胎。 新生的幼小白鱀豚一般体长80至90厘米,体色要比成熟的豚体体色深。 主要依靠母豚带游。 母豚长有乳裂,哺乳时乳房从乳裂中伸出。 小豚会被母亲哺乳8至20月。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由于长期独居,雄性白暨豚在发情期会进行腹部贴池底、贴池壁和阴茎外露等性自慰的行为。 白暨豚的交配方式,野外观察的结果是雄豚先躺到雌豚背上,然后雌豚侧转身体,雌雄豚相互侧身,头、腹部和尾相对,向水下猛扎,又同时起水呼吸<ref>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 但是野外观察受到自然状况的限制,不容易分清雌雄。 而通过对人工饲养环境下雄性白暨豚的性自慰行为的观察,有学者指出雄性白暨豚交配时很可能是在雌豚上面,但是否受到人工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则不得而知<ref> Template:Cite journal z

《祖国建设新成就》手抄报资料

古诗名句(爱国忧民) 1.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最大的湖泊(咸)——青海湖 3、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4、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5、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6、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7、最低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 8、最长的河流——长江 9、最长最早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10、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11、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 12、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 13、最长的地下河——坎儿井 14、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 15、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16、最大的草原——内蒙古大草原 17、最大的城市——上海 18、最大的山城——重庆 19、最北的村庄——漠河 20、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22、最大的海峡——台湾海峡 23、最大的岛群——舟山群岛 24、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 25、最深的湖-长白山天池 26、最大的冲积岛-崇明岛 27、我国最大的冰川是新疆帕米尔高原乔戈里峰北坡的音苏盖提冰川,长约40公里。 28、降雨量最大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29、我国最低的冰川是云南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的明永冰川,海拔为2650m。 30、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31、还有一个地球上最北的热带雨林——位于中国西藏的墨脱 32、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33、中国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34、最南端——曾母暗沙 35、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有1600万人。 36、中国最早的运河——秦朝的灵渠 37、中国最长也是世界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38、世界上最早的船闸——灵渠的船闸 39、最西的地方——帕米尔高原 40吐鲁番是中国最热的地方,日平均气温超过35摄氏度的日数达100天以上,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9.6摄氏度(1975年7月13日),地表温度曾测得83.3摄氏度,堪称中国“热极”。 41、中国最高的悬河——黄河下游800公里的地上悬河(又简称地上河)不仅是中国之最也是世界之最。 42、我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3、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44、中国土地面积最大的县是新疆若羌县,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 45、乌鲁木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大城市,它与海岸的最近距离为2,250公里。 47.最平坦的高原-——内蒙古高原 48、最崎岖的高原----云贵高原 48.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黄土高原 49.地势最低平的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1.位于外流区的盆地——川盆地 52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53.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54.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长江 55.开凿时间最早、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运河 56.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57.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58.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61.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 62.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的托克逊 63.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洪涝、干旱 64.国界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65.位置最南的省级行政单位——海南省 气候之最 △1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漠河(-30.6℃) △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南海西沙(22.8℃) △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的伍道梁(5.5℃) △7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33℃) △极端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49.6℃) △极端气温最低的地方——漠河(-52.3℃) △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方——黑龙江省的嘉荫(49.2℃)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方——南海西沙(6.1℃) △全年平均气温最低地方——青藏高源的伍道梁(-5.8℃) △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南海西沙(26.4℃) △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的地方——漠河(昼长:7时30分,夜长:16时30分)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的地方——漠河(昼长:16时30分,夜长:7时30分) △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6558毫米) △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5.9毫米) △年平均降水天数最多的地方——峨眉山(264天) △年平均降水天数最少的地方——新疆民丰安得河(9.6天) 中国的世界之最 1.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 2.字数最多的字典是清朝的《康熙字典》 3.最早的报纸是西汉的《邸报》 4.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 5.最早的优秀诗歌总集是春秋的《诗经》 6.记载时间最长的历史巨著是孔子的《春秋》 7.世界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 8.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 9.最长的石窟画廊是敦煌莫高窟 10.最大的内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11.最早的立体地图是宋代沈括绘制的《使契丹图

西气东输到达东部要多久?时长? 南水北调要多久??麻烦普及普及!

“西气东输”,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 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 自新疆塔里木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库尔勒、吐鲁番、鄯善、哈密、柳园、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宝鸡、西安、洛阳、信阳、合肥、南京、常州等地区。 东西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个省区,全长4200千米。 起点: 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田 终点: 东最终到达上海,延至杭州西气东输工程从1998年开始酝酿。 2000年2月14日,朱镕基同志亲自主持召开总理办公会,听取国家计委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西气东输工程资源、市场及技术、经济可行性等论证汇报。 会议明确,启动西气东输工程是把新疆天然气资源变成造福广大新疆各族人民经济优势的大好事,也是促进沿线10省市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举措。 2000年3月25日,国家计委在北京召开西气东输工程工作会议。 会议宣布,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国家计委副主任张国宝任领导小组组长。 2000年8月23日,国务院召开第76次总理办公会,批准西气东输工程项目立项。 西气东输工程成为拉开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项目。 2002年7月4日,西气东输工程试验段正式开工建设。 2003年10月1日,靖边至上海段试运投产成功,2004年1月1日正式向上海供气,2004年10月1日全线建成投产,2004年12月30日实现全线商业运营。 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起于新疆轮南,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以及浙江10省(区、市)66个县,全长约4000公里。 穿越戈壁、荒漠、高原、山区、平原、水网等各种地形地貌和多种气候环境,还要抵御高寒缺氧,施工难度世界少有。 一线工程开工于2002年,竣工于2004年。 二线工程开工于2009年,2012年年底将修到香港,实现全线竣工 2012年12月30日来自中亚的天然气经由西气东输二线最后一条投产的支干线广州-南宁段于30日到达南宁,标志着西气东输二线工程1条干线8条支干线全部建成投产。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南水北调应合理控制,保证在不影响南方生态的情况下滋补北方。 譬如西线抽调源头水源,导致“亚洲水塔”云南地区竟然连年大旱;中线导致汉江流域出现旱情、洞庭湖等诸湖泊骤减;破坏水循环自然平衡,东线水面连年降南水北调线路图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1]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 [2]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南水北调调水规模及长度[2]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 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3]: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项目40项,单年开工项目数创工程建设以来最高记录;完成投资379亿元,相当于开工前8年完成投资总和,创工程开工以来的新高。 据悉,2010年,南水北调加大初步设计审查审批力度,共组织批复41个设计[6]单元工程,累计完成136个,占155个设计单元工程总数的88%;批复投资规模1100亿元,超过开工以来前8年批复投资总额,累计批复2137亿元,占可研总投资2289亿(不含东线治污地方批复项目)的93%,单年批复投资规模创开工以来新高。 截至2010年底,南水北调全部155项设计单元工程中,基本建成33项占21%;在建79项占51%;主体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69亿元,占可研批复总投资的30%。 截至2012年1月底,南水北调办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1636.6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47.3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106.5亿元,南水北调工程基金144.2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708.2亿元,贷款430.4亿元。 工程建设项目(含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91.1亿元,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2188.7亿元的64%,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和1157.5亿元,分别占东、中线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74%和61%;过渡性资金融资利息12.7亿元,其他0.9亿元。 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土石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设计总土石方量的83%;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2279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混凝土总量的59%。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8666.html
如何让幼儿爱上运动
郑恺一家厦门游玩 2岁儿子拉裤子里 苗苗嫌弃称太臭让保姆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