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正经历无声消亡 德媒

公司

参考消息网6月2日报道 德国《世界报》网站5月28日刊登题为《德国正在经历无声的工业消亡》的文章,作者是卡斯滕·迪里希,文章摘编如下:

信用机构德国“信贷改革”公司和欧洲经济研究中心最近联合发布的企业关停报告显示,去工业化正在加剧。而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人知。调查表明,2023年有17.6万家公司从市场上消失,其中只有11%是破产所致,绝大部分是悄然关停的。这类公司中工业企业越来越多。

德媒

企业关停在市区尤为明显,例如当个体户经营的男装店、最喜欢的理发店或街角的意大利餐厅消失的时候。“信贷改革”公司经济研究部门的负责人帕特里克-路德维希·汉奇说:“无人的商铺和空荡的橱窗会在经济和情感上影响附近的居民。”

汉奇称,建筑企业、化工企业、技术服务商、机械制造商、汽车制造商和电气工程公司的关停对德国的影响更大,但它们的消失往往不被注意。“工业企业的关停正在伤害我们国民经济的内核。”他令人警醒地形容这一趋势说,“工业基础正在萎缩。”

根据这篇研究报告,企业关停的原因有经营不善,也有转让失败,或因企业主死亡、年老、患病等其他私人原因而放弃经营。但目前的趋势主要归咎于经济问题。至少报告列举的原因有能源和投资成本高、供应链断裂、人员短缺和政策的不确定性。

汉奇说:“这对经济来说是一杯毒鸡尾酒。”中小型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这位经济研究员说:“目前,知名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动荡主宰着有关可能的去工业化的讨论。但许多小公司和高度专业化企业的无声消亡至少会造成同样严重的后果。”

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数量的增幅尤其大。1.1万家企业倒闭意味着增幅达8.7%,是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研究密集型行业受影响尤为严重。该报告指出:“如果按创新程度划分加工制造业,就会发现研究密集型行业12.3%的企业关停增幅明显高于非研究密集型行业。”

这主要涉及化工业、制药业、机械制造和技术密集型服务商。桑德拉·戈特沙尔克在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创新经济与工业动态。她说:“这些行业受到的影响尤其大,因为与企业关停相对应的问题是初创企业数量的停滞。如果企业数量不增长,关停企业的数量就会超比例地增加。”

戈特沙尔克引用了欧洲经济研究中心和德国就业研究所的“创业看板”数据:2022年初创企业数量下降13%,在加工制造业领域降幅甚至达到16%。正如分析显示的那样,这些部门的投资和创造的就业机会都减少了。2017年,加工制造业的初创企业创造了6.5万个全职工作岗位,最新数据降至4.7万。投资支出也在5年间从13亿欧元降至8.73亿欧元。

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关停势头也很猛。建筑业的关停企业数量增加2.4%,约为2万家,房地产行业的关停率甚至达到14%。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行业正陷入危机”。据悉,自2020年起,房地产行业的关停企业就大幅增加——无论是主动关张还是破产。

零售商和与消费者相关的服务商的情况要好一些。尽管按绝对值计算,这类企业的倒闭数量仍然最多。以零售业为例,2023年有约3.7万家企业消失,而与消费者相关的服务商有5.1万家关停,其中包括餐厅、医院、诊所、理发店和洗衣店等。但与前一年相比,两个行业的企业关停数量都有所下降,降幅近1%。“信贷改革”公司的汉奇总结道:“令人担心的是工业。”(编译 梅鹏鹏)


19世纪上半叶,德国鲁尔区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工业区。但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繁荣后,曾走向衰落。

转载外电

经济数量企业
小题1:D小题2:B

德媒呼吁民众洗澡洗4个部位就行,德国最终能离开俄能源吗?

德媒呼吁民众洗澡洗4个部位就行,德国最终能离开俄能源吗?

近日有关德国《图片报》报道一则有意思的文章,文章中呼吁减少沐浴次数,称“不洗澡,能改善皮肤微生物群,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建议洗澡只清洗四个部位即可。自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冲突以来,德国以及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多次的制裁,其中力度最大的就是近期的能源制裁,德国将试图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笔者看来,德国根据没有办法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理由如下。

一、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工业水平全球领先,但同时又是一个能源进口大国,本国没有多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一个能源进口大国。而在能源进口中有超过一半的能源来自俄罗斯,根据德国经济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德国35%的石油和50%的煤炭供应来自俄罗斯,55%的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所以德国是找不到替代进口国的,因此没有办法摆况俄罗斯的能源。

二、德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的能源价格比较便宜,质量又很好。如果德国使用的其它国家的能源,那么将导致成本的上升。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相当程度上决定于能源的价格,高能源价格,将使产品推动竞争力,国内生产成本增高,进而形成通货膨胀,民众生活水平降低。因此德国目前没有办法摆脱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

所以综上所述,德国是一个能源进口大国,目前主要的能源是从俄罗斯进口。而经济的发展又依赖于能源和能源价格,所以德国没有办法离开俄罗斯人能源。

德国模式已经失败!欧洲困难重重

德国模式已经失败!欧洲困难重重,开始怀念默克尔德国副总理近日公开承认,德国商业模式已经失败。 当地时间8月15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在宣布征收天然气附加税时强调:“德国商业模式主要依赖于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而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失败了,也不会再回来了。 ”听罢倒吸一口凉气,不禁感叹世间再无默克尔,默克尔总理幸幸苦苦建立起来的,中俄德三角商业模式,在默克尔历任之后,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被一群窝囊废把家底给败光了。 过去德国依靠强大的先进制造能力,从俄罗斯进口便宜的能源等原材料,再利用中德之间良好的商业合作关系,把大量高附加值是商品销售到巨大规模的中国市场,如此有利于德国的布局,是默克尔总理及其前任们多年来努力得到的,但是美国挑起了一场欧洲的战争,再利用媒体大肆宣传,现在的德国和欧洲的那帮政客们,每天除了喊口号捞取选票迎合选民之外,在现实的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显得束手无策听之任之,让人失望至极。 德国作为的陆权国家,被英美等海权国家牵着鼻子走,德国迟早要面对自己国家利益受损的沉重现实,这和欧洲国家领导人喜不喜欢没有关系,如果现在不面对现实,那么现实迟早会来面对你,这就是基本规律,欧洲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我们看到了德国的经济数据不断捅破历史新高!德国7月PPI达到37.2%,官方感叹前景黯淡。 德国央行行长也表示,能源价格飙升,通胀或创70年来新高。 美国媒体甚至认为,因为制裁俄罗斯,欧洲成了西方世界经济体中的“第三世界”,怎一个惨字了得。 那么德国将何去何从,欧洲又将何去何从呢?我们先要来和大家一起看下德国经济的基本面,8月20日,德国央行行长在接受德媒采访时透露,由于俄罗斯对天然气供应的收紧已导致能源价格飙升,将推动德国通胀率增至10%以上,甚至在明年继续处于高位。 这就意味着德国的通胀率将达到近70年来的最高水平,天然气和电力价格的上涨幅度超出了预期,要知道这些都是民生工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影响是全方位的。 德国央行行长又指出,随着能源危机的深化,德国在明年冬天可能会出现经济衰退。 德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停滞不前,在欧元区主要国家中表现疲软。 今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德国的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了1.9个百分点,至0.8%,这也是所有国家中最大的下调幅度。 那么既然我们都能看到这一局面,德国和欧洲的政经精英们,难道看不到吗?其实反思的声音也有,只不过德国和欧洲的领导人们,似乎更加在乎自己的短期政治利益罢了。 德国媒体近期发出灵魂拷问,对俄制裁,到底伤了谁?德国《经济周刊》网站近日发文指出,俄罗斯比人们想象中更有韧性;而在欧洲,能源价格暴涨阻碍经济增长并激发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西方对制裁政策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响亮。 文章认为,俄罗斯比人们想象中更有韧性;反过来,在欧洲,能源价格暴涨阻碍经济增长并激发通货膨胀。 西方对制裁政策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响亮,现在最发人深省的问题就是,制裁能让俄罗斯面临重大问题吗?西方的经济报复措施对自己的损害是否大于对克里姆林宫的损害?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发现,欧洲内部正在产生怀疑情绪。 德国和欧洲不仅在对俄发动的制裁手段上栽了跟头,在美国和西方媒体的抹黑渲染下,德国和欧洲的另一个自残性的举动,是针对中欧之间正常的贸易活动指指点点,不难预测,欧洲方面正在犯下另一个重要的战略错误,那就是搞砸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因为这么做对欧洲和德国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 德国智库的研究报告坦言:德国如果对华进行所谓的贸易脱钩,将会损失惨重。 根据8月8日公布的一份受德国巴伐利亚商会组织委托撰写的研究报告,如果德国和中国发生贸易战,德方的损失将是英国脱欧所带来损失的6倍,且汽车产业将首当其冲。 德国《南德意志报》不禁发问,德国对去全球化做好准备了吗?文章称,俄罗斯、中国、海湾国家——有人要求减少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但是,德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是德国IFO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 正因为如此,德国和欧洲方面的政治领导人,现如今似乎陷入了毫无作为的窘境之中,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默克尔总理时代的理性和务实。 必须看到,如果作为欧盟火车头的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出现问题,那么整个欧盟可能都会出现问题。 经历了二战后数十年繁荣发展的欧洲,有可能迎来新的历史拐点。 默克尔肯定不会归来,但欧洲是否能上演王者归来,只有历史知道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8714.html
男子乘坐火车爬上行李架躺下休息 官方回应 同车厢乘客都看呆了
中国国潮 央广时评 圈粉 年轻人 传承千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