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夏粮主产区进入收获高峰 全国麦收面积达1.2亿亩

黄淮海 农村部

人民网北京6月2日电 (记者李栋)眼下,夏粮主产区小麦收获进度加快。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全国麦收达1.2亿亩,进度过三成半,黄淮海夏粮主产区已进入收获高峰。

分地区来看,湖北麦收已经结束,四川正在扫尾。目前,收获重点地区已经北移到黄淮海麦区的安徽、河南、江苏。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当前,安徽省4300多万亩小麦已全面开镰收割。截至5月28日16时,已收获小麦面积达1040.1万亩,进度为24.1%。

“今年‘三夏’期间,计划总投入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7万台,建设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852个、烘干中心567个、区域性农机中心204个,建立应急作业队765个,满足抢收抢烘、灾后抢种、应急植保等服务保障需要,全力以赴保障小麦丰收到手,实现颗粒归仓。”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小麦将集中在10天内抢收完毕。

小麦

在江苏,小麦在田面积近3600万亩,预计6月中旬进入收获尾声。“今年小麦总体长势较好,呈现增产趋势。”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巫建华介绍,目前,已调配各类联合收割机、烘干机等15万台(套)。在麦收保障服务方面,提早做好准备应急救灾工作,省市县乡镇均设置机收保障热线电话,通过完善四级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

中原熟,天下足。时下,河南8500多万亩小麦进入收获高峰期。5月31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该省连续3天小麦日均收获面积700万亩以上。截至31日当天,已收获小麦4814.1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6.5%,“三夏”麦收掀起高潮。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三夏”期间,全国各地预计投入各类农机具超1650万台(套),压茬推进夏收、夏种和夏管机械化作业,其中联合收割机60多万台,参与跨区作业农机达到20万台以上,可以保障“三夏”正常作业需求。

黄淮海夏粮主产区进入收获高峰

天气条件对麦收进度影响显著。“农业农村部组织各地积极应对短时降水天气影响,加强跨区机收组织调度,确保农机运输通行顺畅,抢抓农时加快麦收进度,保障及时烘干晾晒。”该负责人说,目前,黄淮海麦收8省已建设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1090多家,储备了一批移动式烘干机、履带式收获机等应急作业机具,全力以赴夺取夏粮丰收。


我国粮食生产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6万吨(2821.3亿斤),较2014年增长3.3%。 至此,我国夏粮实现了“十二连丰”。 在进入作物成熟的“芒种”时节后,夏粮全面开镰收割。 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左右的夏粮以小麦和早稻为主,是重要的口粮品种。 来自多方的信息显示,在连续十一年增产的辉煌背景下,今年的夏粮继续创造新的纪录。 从宏观而言,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两大因素。 本年夏粮面积稳中略增,达到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 这背后主要源于种植结构的调整,譬如黄淮海地区减棉扩麦,长江流域减油(油菜)扩麦。 从单产角度观察, 构成小麦单产的三大要素呈现“两增一减”的特点,即亩穗数增加,穗粒数略增,千粒重略减。 总体评估,单产会继续提升。 展望全年粮食生产形势, 只要夏秋季节主要产粮区不发生大面积的严重干旱,今年全国粮食将继续保持增产的势头。 连续多年的增产也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起点,未来中国粮食产量每上一个台阶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十二连增”之后,中国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艰难”的因素约束,这包括资源环境瓶颈、支持政策效应递减、劳动力成本提升等。 天时地利人和促夏粮丰产作为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粮食丰歉常常要看“老天”的脸色,回首夏粮播种的历程,北方小麦的主产区基本上风调雨顺,为近年来气象条件较好的一年。 夏粮的主要产区东北、华北自去年麦播以来,小麦生育期的重要节点基本都伴随降水过程。 尽管3月份出现了“倒春寒”天气,但降温幅度不大,降温持续时间不长,小麦基本未遭受晚霜冻害。 4月份,北方冬麦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降雨,增加了田间湿度,这有利于小麦的迅速灌浆,形成大穗多粒,直接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高。 老天帮忙只是外部有利因素,更重要的增产动力来自于科技的支撑。 通过面积、单产、总产三组数据的对比发现,过去10年,在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总产增加的动力主要源于单产的提高。 单产的变化,是品种更新、种植技术和生产投入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品种的贡献率要占到一半以上。 从全国范围观察,品种结构优化的速度也在提升。 2015年,具有籽粒硬质、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强、延伸性好等优点的强筋小麦的播种面积继续增加,同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 秋粮前景乐观夏粮丰产在望,秋粮前景亦有多重利好条件,抛开政策支持、科技提高等常规因素外,今年秋粮增产前景乐观还有一些特殊背景。 其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利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从而促进粮食增产。 从第一季度观察,大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粮食大省吉林在全省多个县区的调查显示,国产尿素价格下降了8%,国产氯化钾价格下降了6%,农用柴油价格同比下降幅度超过了20%,在玉米、水稻市场价格微涨的条件下,农资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提高种粮的效益。 其二,种植结构变动可以进一步提升粮食总产。 3月份,中国棉花协会、中棉所和中储粮三大机构分别对产棉区农户种植意向的调查结果分析,今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将比去年减少20%左右,减少的大部分棉田将用于种粮。 今年大豆、油菜籽、甘蔗的种植面积都将减少,稻谷和玉米等高产作物会增加。 以大豆为例,今年种植面积可能减少200万亩左右,相应地将增加玉米等种植面积。 大豆为低产作物,去年大豆亩产为238斤,玉米亩产则达到775斤,如果200万亩大豆改种玉米,全国粮食产量可以增加10亿斤以上。 其三,部分地区将实现恢复性增产。 2014年,中国很多地区发生旱灾,尤其是以东北为主的粮食主产区遭遇多年罕见的旱灾影响,粮食出现减产,辽宁一省粮食产量下降了近90亿斤。 今年东北和内蒙古将同比增产150亿斤左右。 自然灾害仍是影响粮食生产的关键变量,中国气象局等多个部门对今年汛期的总体预测结论是,本年度汛期气候总体状况偏差,旱涝灾害较2014年偏重。 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可能出现较严重的汛情,华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区干旱的可能性较高,做好有效的防灾准备是秋粮生产的首要任务。 连年增产背后的现实危机从2004年开始,中国在粮食增产的高速轨道上一路奔驰,2014年之前的11年,中国每年粮食增产的数量达到320亿斤。 截止到2014年,全国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加了3500亿斤以上,相当于3个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 但如此快速稳定的粮食增产速度依然赶不上粮食需求的增加速度,这集中表现于粮食净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和粮食自给率的快速下降。 2003年,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为10.6亿斤,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变为1798亿斤。 同时,粮食自给率也由99.9%下降到87.1%。 如今,中国每年消耗掉的粮食总量在1.4万亿斤左右,即约7亿吨。 2014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需求简报预测,2014~2015年度,全球粮食贸易量预期3.32亿吨,不到中国需求量的一半。 正是在此背景下,近年,高层一再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并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 但是,在“十二连增”后,中国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难题。 一方面,中国粮食生产土地、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已接近瓶颈。 由于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极少,继续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保持现有农业用水量极为困难。 另一方面,在推动粮食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业补贴政策已经逼近红线,而且,随着种粮成本上升、土地流转的推进等因素,这一政策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目前,国内对于小麦、玉米等品种补贴已接近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补贴额度8.5%的上限。 继续增加补贴,特别是增加对粮农的各种直接补贴,将受到“黄箱政策”的限制。 即使如此,小麦、玉米和大米的国内均价不仅比国际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国内粮食价格高90%左右,甚至比运到中国口岸,加上运费、保险费和完税后的价格仍然高45%左右。 国内粮价继续上升将受到国际粮价的“封顶”制约,依靠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促使农民增产的办法很难继续执行。 技术集成为农业科技方向在播种面积短期内难有空间的背景下,未来粮食增产,唯有依靠单产的提高,而提高单产的核心武器还是科技支撑。 在中国,科技支撑粮食增产的作用集中体现于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上,全国4349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28.3公斤,比所在县市小麦的平均单产高20%以上。 此类示范区通过高产、优质、抗旱优良品种的推广、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种植环节的技术升级,带动粮食的平衡增产。 下一步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粮食生产的功能,关键在于各种高产技术的集成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增产的力量,将育种育苗、深耕深松、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粮食生产全链条技术结合好,实现种、水、土、肥的一体化。 这一方面需要补齐相关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 譬如,目前18亿亩耕地中,70%左右仍是中低产田,难以应对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 农业部门要下决心加大投入,力争到2020年建设好8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另一方面,则要在种业创新、耕地地力提升、化学肥料农药减施、高效节水、农田生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治理、气候变化、草原生态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等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环节中协同攻关。 形势喜人问题也不少“十二连丰”成绩喜人,在连年丰收的同时,我国粮食进口和库存也保持着同步多增态势,去年我国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库存升至近年历史高点。 我国粮食正遭遇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三多并存”新课题。 在粮食总量节节攀升的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在快速增长。 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 值得注意的是,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亦达到历史高位。 过去10年,国内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不到3%,但库存增长率则超过8%。 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的收储压力,部分品种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情况。 例如,作为国家重要粮仓的黑龙江省,其粮食收购量和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在2014年—2015年粮食收购年度再创历史新高,库存大幅增加,安全储粮形势严峻。 “粮食连年丰收是好事,但仓容压力也越来越大。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说,尽管去年加大“危仓老库”改造、加快1000亿斤新建仓容建设,但目前全国可储粮仓容的缺口仍不小。 “一方面粮食在不断增产,但另一方面进口却又不断在增加,最近库存又达到了历史高点。 产量、进口和库存三方面同时增多,已成为中国粮食面临的新问题,亟须关注。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说。 价格倒挂:“三多并存”现象的“谜底”分析人士认为,国内与国外、生产与加工之间的价格倒挂,是我国粮食“三多并存”现象的最终“谜底”,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率偏低的现实。 “进口多增,并不是我们的粮食不够吃,主要是国内外粮食的巨大价差所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叶兴庆介绍,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希望借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 但随着收购价的逐渐上涨,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跟着水涨船高,然而近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却掉头向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日趋明显。 目前国内外价格倒挂趋势已由大豆、玉米等品种向其他粮食品种扩延,相对国际粮食的低价格,国内一些粮食品种价格高出不少,“价格堰塞湖”现象明显。 库存多增的背后,除了储备体制因素外,价格倒挂也是一大重要推手。 在利润的驱动下,许多贸易商、粮食加工企业更愿意采购国外低价粮,相应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采购,带来的后果是粮食从地里收上来,不能进入到加工企业中,只好存到粮库里,越积越多。 以三大谷物中产量最大的玉米为例,据业内人士介绍,近一两年来,国外低价大麦、高粱大量涌入,替代玉米成为国内的饲料用粮,“顶”住了国内库存玉米的销售,导致玉米的库存越来越多,已成为目前库存最多的粮食品种。 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数据也印证这一现象,今年6月第一轮临储玉米拍卖已经结束,玉米拍卖投放量吨,实际成交3000吨,成交率仅一成多。 如何走出“三多并存”困局分析人士认为,解决“三多并存”考验,国家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的粮食收储制度,遏制价格倒挂趋势;另一方面,则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减少价格支持政策对市场的扭曲,扭转价格倒挂现象。 应在中央确定的口粮基本自给的基础上,更多地采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措施,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尽管我国农业的播种收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上升,但由于我国农户众多且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距离发达农业国仍有较大距离,农业生产的“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的“跛腿现象”依然存在。 我国平均一个劳动力只能种7亩左右耕地,然而在机械化耕作背景下,欧洲一个劳动力能种几百亩,美国一个劳动力能种几千亩甚至上万亩,这种差距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粮食丰收 带来哪些“利好”粮食丰收对咱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给你我会带来哪些“利好”?首先,粮食丰收可为社会平稳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国际上一些粮食主产区因气候异常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毫无疑问,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的丰收,让大家有丰富主食可选。 其次,粮价被称为“百价之基”,粮食丰收了,有利于物价的稳定,成为物价波动的减震器。 对于农村的朋友来说,家里粮食增长,那咱们的腰包也会随着丰收鼓起来。 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 咱百姓去市场购买肉蛋奶,也要感谢充足的粮食供应。 因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是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重要的饲料来源。 咱百姓每天食用的食用油也与粮食丰收密切相关。 大豆除了能做豆浆、豆腐等各种豆制品,榨油也是它的重要用途之一。 还有玉米,不仅能填饱大家的肚子,它的胚芽还能够制作食用油。 粮食丰收,为丰富大家的米袋子、菜篮子又立一功。 中国农业实现4个“50%跨越”中国农业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其中四个关键性指标均实现了“50%跨越”。 第一个跨越:养殖业规模化比重超过50%。 近年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涌现壮大,打破了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格局,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发展趋势。 第二个跨越:农业机械化率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50%。 2014年我国耕、种、收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1%,传统的人力、畜力正日益被机械取代,农业增长从拼资源、拼投入转向拼科技、拼研发。 第三个跨越:农产品加工率超过50%。 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步入了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 第四个跨越:非农收入超过50%。 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更多地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占比已经超过50%。 限制中国粮食生产因素分析一是谷贱伤农。 农民种地成本高,而价格低廉。 以山东农村种植小麦玉米为例,化肥、农药、除草剂、机耕、浇水、收获、种子等种地成本每亩580元,山东中产田小麦玉米大约都是800-900斤/亩,价格1.1-1.2元/斤,按照最理想的价格计算,每亩全年净收入只有1580元(两季,不计人工)。 如遇天旱、化肥、农药、地膜涨价,收入只有500-600元。 种两季只收一季,远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得多。 二是地力下降。 由于种地不挣钱,农民就不好好伺候土地。 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被无情抛弃,转而依赖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造成地力严重下降。 三是耕地撂荒,种植面积无法保证。 由于粮食便宜,即使产量提高,也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 聪明的江南农民已经让土地撂荒,够自己吃就行,没有心思为城里人生产粮食。

发改委:下半年猪价总体回升!预计9月猪价19.5,明年1月猪价20

6月17日畜牧早新闻:国家发改委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处于产能绿色区间,生猪价格出现前些年非洲猪瘟时期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国家发改委预计随着下半年猪肉消费逐步增加,生猪价格可望总体回升;我国夏粮主产区已收获小麦2.56亿亩,进度接近八成半。 随着麦收由南向北大面积推进,夏种也进入高峰..发改委:下半年猪价总体回升发改委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由于国内生猪基础产能已调减一定幅度,随着下半年猪肉消费逐步增加,生猪价格可望总体回升。 从期货市场看,今年9月、11月和明年1月到期生猪合约价格逐步抬升,反映了市场对后期价格回升的预期。 截止17日上午10点,2209合约价格为元/吨,2211合约价格为元/吨,2301合约价格为元/吨。

应急 面积

免雷雨蒲城连夜抢收小麦,无人收割机场面震撼,这背后应运了什么高科技?

北斗卫星和无人收割机在此次的收割任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此次抢收小麦运用到的高科技!场面之大速度之快让人们为之震叹,为之感慨,庆幸我们生活在中国科技此次发达的今天!

我国夏粮主产区已收获小麦2.56亿亩,进度接近八成半。随着麦收由南向北大面积推进,下种也进入高峰。近日,气象台预测,陕西蒲城县有阵雨及雷暴,大风会降低对小麦收割影响。多辆联合收割机连夜深入500亩连片麦田,帮助群众抢收小麦。点点灯光之下,场面非常震撼。湛蓝的夜幕下,一台台闪着淡黄色光的大家伙,奔跑在原野上,田间地头机声隆隆,机手们熟练驾驶着收割机,奏响了麦收曲。随着收割机的驶过,麦浪逐渐消失,金黄色的麦粒则进入收货舱,伴随着收割机尾部吐出的碎末秸秆铺成了一条小路。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不仅仅只有抢收小麦时会运用到高科技产品,在我们进行播种时,也会用到大型的播种机插秧机来进行种植,这样大大减少了我们人工种植的辛苦操作,以及节省了我们的种植时间,还有无人机撒药,可以更全面更迅速的将大面积的植物都喷洒上农药,不仅如此就像蒲城此次的收割也是利用了大规模收割机,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利用高科技来节省人工的事情,如此以来真真的证明了科技的发达!

在生活中因为有科技所以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高科技来加入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科技充满色彩!同时给我们的科技种植添砖加瓦,让我们种植也变得更加便利。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8806.html
续航咋就差那么大 都是100度电池 5月续航榜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