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症结 终于有人说清了 问题儿童

“我也曾是一个‘问题少年’,我也非常清楚我有一对‘问题父母’,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了,只愿自己能努力做到让悲剧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在这个社会上,律师是需要拿证的,我们开车要拿驾照,我们心理咨询师执业也要拿心理咨询师证,(可是)做爹做妈是不用拿证的,我们就这么做了。

问题是,就这么做了,我们却要做一辈子。这是我们一生做得最长的一个角色,反而我们没有去学习。”纪录片《镜子》中,心理咨询师李品宽在那些将孩子送到训练营的家长面前如此说道。

《镜子》是一部聚焦家庭亲子关系的纪录片,讲述了焦虑的家长们因为孩子辍学的叛逆变得手足无措,于是将孩子送到训练营接受3个月的“改造”。孩子们参加81天的训练营,家长们参加6天的家长课堂。很多人将这部纪录片称为“央视版《变形记》”,只不过这次参与“变形”的,除了孩子,还有父母。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训练营?因为家长觉得孩子“出问题”了。训练营的结业典礼上,一名辍学1个月的高三学生说:“曾经,我的‘主人’无论吩咐我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好‘机器人’。转眼之间17年过去了,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无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都无法将我修复。‘主人’手足无措了,他们将我所有的程序全部删除一空,无论好坏。”

这究竟是“问题孩子”,还是“问题父母”?

“我也曾是一个‘问题少年’,

我也非常清楚我有一对‘问题父母’”

《镜子》主要围绕三个男孩展开:家明16岁,辍学在家,喜欢玩网络游戏,昼伏夜出,想当背包客,想去流浪;张钊18岁,就读于衡水市第二中学,即将参加高考,辍学在家,和早恋女友住在一起,让父母出去租房住;泽清14岁,辍学在家,喜欢在网络上下军棋,父母都是高知,家庭关系淡漠,他曾经动手打过母亲。

2015 年 6 月 21日,安徽亳州。一名父亲与女儿参加蒙眼吃西瓜比赛。(图 /IC)

孩子们大都十分抗拒来到训练营,也根本不奢望父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在镜头前大声控诉:“一个人的脾气,40多年的脾气,说改就改吗?”

纪录片中,孩子们上台表演《我是谁》,自述稿中如此写道——“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边还是内心,与他们多么相似。”

性格强势、控制欲强的父母,常会培养出离经叛道的孩子;身处缺少爱或不懂得表达爱的家庭,孩子就有可能变得性格过分敏感,缺乏存在感;而那些不懂得尊重,一味拿同龄人打压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让自己孩子的性格变得极端,总是争强好胜,想要证明自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许曾多次表达自己的需求,抑或直接表达愤怒,大人们却没能认真对待。久而久之,那些没能被消化、被完全释放的情绪,就像不断滋生细菌的废品一样堵在心底。父母积习难改的思维定式,遇上处在青春期只想一味抵抗的叛逆孩子,确实很难通过3个月的集训便发生彻底的转变。甚至在一场集训结束后,只能将问题暴露得更彻底,令解决方式变得更极端。

在纪录片的结尾,家明又去打网络游戏了。即便此前父亲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帮他开了网店、养了哈士奇、抽时间陪他看电影,他最终还是选择辍学,当起了背包客。而泽清回到家,依旧不想上学,还是每天闷在家里下军棋。后来,他的父母又报名来到《心理访谈》节目,选择继续求助。张钊则向父亲索要1万元买狗送给女朋友,父亲转给他8000元,他花费1700元买狗。他之后参加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后又选择复读,参加次年高考。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不能一味地抱怨父母、抱怨原生家庭,不能一味地沉溺过往、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或许还能和父母对抗;等到长大成人,又是否具有与社会周旋的能力呢?

有些“问题孩子”,并非家长管教太严格,反而是家长在某些教育层面过于欠缺,他们没能教会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孩子更早地意识到自强与独立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重建的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充满了遗憾。等问题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很多努力也只是徒劳。或许,只有屏幕前的看客们,能够吸取到一些教训。这正如豆瓣一则评论所写——“我也曾是一个‘问题少年’,我也非常清楚我有一对‘问题父母’,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了,只愿自己能努力做到让悲剧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暗含一个逻辑——似乎人生只有一条路径,要求孩子们在同一条赛道上奔跑竞速。

这与“高考分数决定孩子未来”如出一辙,什么都是可以被量化的,什么都可以被评比。人们身处同一个社会时钟里,稍微慢一点都会被时代所遗弃。然而,复杂的生活与幽微的感受是无法被量化的。忽视感觉、忽视沟通,一味地量化,一味地发号施令,久而久之,人难免会异化,彼此的情感联结也会变得十分脆弱。

硬要说的话,父母才是子女的人生起跑线。父母对待生活的方式和与子女沟通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情绪的韧度、思维的广度。或许,人生并非旷野,总要受制于周围的条条框框。但人生也并非一条单向度的跑道,家长们大可不必像设定程序那样精确地培养下一代。

人们常说,没有爸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可如果真的爱,又为什么会变成伤害呢?《镜子》的结尾,心理咨询师一直在感慨——“这些家长爱不爱孩子?爱啊。爱始终都在那里,没有不爱的”,“因为爱的认知一扭曲,这种爱的能力出不来”,“我们出来的全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爱的能力没有出来,满满的爱往往变成满满的伤害”。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写道:“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讲孝道的社会,‘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魔咒……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在信息流通如此便捷的当下,为人父、为人母的大人们想要获取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观看一部关于教育的影片绝非难事,为何他们的观念依然如此陈旧?

或许困在信息茧房里的人,总是倾向于看到自己认可的东西,摒弃不喜欢的东西,因而变得越发自我肯定;抑或是,处在权力上位的人们,总是要等低位者的情绪积压到一定浓度,甚至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时,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多家庭的组建模式并非关乎爱与信任,而在于权力与制衡。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亦是家庭权力关系变换与更迭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很多父母并不是因为第一次当父母缺乏经验,而是因为自己第一次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不知该如何适度且合理地使用权力,才最终导致与子女的关系如此紧张。

《镜子》主要聚焦在叛逆男孩与他们的家庭纷争,但片中一个名叫“彤彤”的小女孩,却一语道出了亲子关系的真谛。彤彤戴着眼镜,坐在一张小马扎上面,对着镜头平静地说:“我们小孩也是人,不是机器人。其实不是中了病毒,是有了自己的感受,不想受控制了。”

运营:嘻嘻;排版:段枚妤

封面:《镜子》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660期《保卫儿童》

“问题孩子”与“问题父母”:亲子关系里的“罗生门”


求一篇同学簿的作文,谢啦!

我首先要说的是一个男生,或许将来有很长时间内他都会被人记住,虽然他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他有很多特别之处。 这就是李绍竑。 这个人是有不少优点的,特别是在一些科学知识方面的涉猎,以至于在刚入学时他几乎成为了班里的“全知”。 许多对于我们是闻所未闻的事都被他一一讲到,这使我刚开始时对他产生了敬意,还挺愿意和他坐在一起,以为这样便可了解到许多知识,但随后我就发现我错了。 李绍竑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就是他刚进班那时总是放屁。 如果只是那种“暗香”型的也就算了。 可它搞得总是如同惊雷一般,不由得总使身后的人如临大敌,也是我受害尤甚。 这不免给他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但若此时他能采取一些手段搞好和班里同学的关系也行,但最糟糕的事发生了。 他常常做出一些举动使这种关系更加恶化。 例如他平日里经常装神弄鬼,或者是一会儿一个“九阴白骨爪”之类的,再带上吐沫满天飞似的伴奏,有时还疯疯癫癫的,似乎他是一个玄学大师。 这使他成为了班里最不受喜欢的人,也成了我们班同学之间的关系中最大的一个悲哀。 最要命的是他竟然染上了“学者们”共有的毛病,十分的自傲,四处卖弄他的“学问”。 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学生中的大忌。 也因此,他遇到了我们这些人根本不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总有人找他的茬。 每到下课,就会看到她在不停地躲呀砸呀(指用粉笔)。 并且他处理这种问题的方式也不对,他不是一笑了之,而是斤斤计较,以牙还牙,造成了他的同学关系的全面崩溃。 其实他也曾问过我他缘何遭到全班同学的敌视,我也想过李绍竑所面临的社交难题。 我想可能是我们还缺一课,就是宽容教育。 曾听到有心理学家说人们都有一种排他性,一旦当有异类闯入自己的领地时,人们就会惊恐,就会对其进行进攻,或许这就是症结所在。 李绍竑曾说他长大要当物理学家,这算是这个体制下最受老师家长欢迎的梦想了。 但我希望这是他内心最深处的梦想,而不是谁强迫所致。 虽然他的性格易怒易暴,缺少与人合作的精神。 但我想只要他努力,是会克服自己的缺点,实现这个梦的。 (二) 这还是一个男生,也是到了初三还扛着不戴眼镜的一小部分学习奇好的人(不知怎么,我们班学习最好的几个人都没戴眼镜)。 他的身高在我们中算是很低的了,但生物书上说这才是标准身高,或许有些奇怪吧。 不用想,这就是陶遂。 陶遂学习不错,并且人长得也挺可爱的(至少不少女生是这么想的),就像个填充玩具似的。 同时他也是十分的“娇小”。 在他身上似乎体现了什么才是“法师一类”的人。 这种人都是身单力薄,但掌握着深不可测的魔法。 陶遂尤其在数学方面有着最天然的优势。 他可能是考过我们班最多的数学满分的人。 并且他学习十分积极,似乎他早已懂得了学习的真谛。 照我爸的话说,就是他学习十分主动,似乎已经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这个道理。 然而这对我,却一直是一个无法理解的谜。 陶遂历史也不错,特别是那些零零碎碎的内容,他可以记得丝毫不差,着实令人敬佩,但这却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书呆子”这个词,总让人认为他属于那种“死学”型。 不过他似乎也确实符合那种“书呆子”的标准。 可以说除了书上有的知识,大部分的属于科普范围和生活常识的东西他都不知道。 就好像他从来都不曾了解接触过这些东西一样。 不过他倒很喜欢问问题,因而被冠以“问题儿童”的称号。 只是他问的问题都是那些常识类的问题,使人更加确信他是一个“书呆子”了。 陶遂的性格对于我来说简直就和女生一样捉摸不定。 我也和他坐过同桌,其间我发现他并不是在遵循普通的喜怒哀乐的逻辑,而是总会在你最想不到的时候表现出一种敌意,也会更容易地会把这种神情挂在脸上。 同时他也像李绍竑一样容易把它表现的十分极端。 但他也是主动和老师谈话次数最多的人,这又说明了他感情上的依恋与不确定性。 或许在他看来,我可能也是一个逻辑混乱的人吧。 陶遂在我们的最后的一段时光即将度过之时走了。 在他走的那天,他接到了许多礼物,许多人围在他的面前来表示他们之间最纯真的友谊。 而面对此情此景陶遂也流下了眼泪。 或许他与我们都经历了一场悲剧,一个转学的悲剧吧。 (三) 不管怎么说,他是我到现在为止所结交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朋友了。 尽管他也早早地转走了,但我坚信我不会忘记他的。 这就是小亚。 其实认识小亚也算是我的机缘吧。 在刚入学时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个不拘小节的小子。 我们的接触是从游戏开始的,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场魔兽争霸的比赛,从此就喜欢上了这个游戏。 也是很巧的一次,我听说小亚也喜欢这个游戏。 从此我们就开始了交往。 随后我就发现小亚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他没有什么妨碍与人交往的不好的性格,而是十分的亲和。 很快我就发现我和他的性格十分接近,而我的网名简直是对他的生活习惯的高度概括(即“糊涂塌客”)。 第一次我竟发现了又一个自己,一个理想中的自己。 小亚在生活上确实是不拘小节到了极点。 他的头发经常是乱糟糟的,而且他的课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就连抽斗里也全都是各种各样的东西,以至于他上课时总是抱着书包。 他的饭缸也和我一样丢过好几回,但我们都是容易忘记的人,从来都不曾为这些事担心过。 我去过他的家,他的书桌和我的差不到哪去,都是一样的乱糟糟的。 小亚是一个标准的“不喜欢学习”的人(至少按照通常的标准来说),具体表现就是他的数学奇差。 其实如果他要是真心学习的话,根本不可能是这样。 但他只是一笑了之。 每天他在家写作业都会搞到凌晨一二点,而我们只会弄到九点到十点。 这可能是我们共有的一个性格吧。 像作业这种东西,我会一直以一种固定的时间推进,即使这在通常情况下显得十分缓慢,但我会一直坚持,直到把它做完,无论到几点(这并不是因为热爱学习,而是一种机械式的运作,一种赌气的行为)。 小亚还“喜欢”画漫画(也可能只是消遣似的发泄),虽然可能和其它地方的人相比水平有些差。 但在我们班,他的漫画是最受欢迎的。 这些漫画里充满了他特有的幽默和独到的见解,不失为一幅幅精品。 他的作文也一样十分的幽默,经常受到全班同学的追捧。 不过这些长篇小说似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认定为“老太婆的脚——又臭又长”,毕竟他总是以“糊涂塌客”式的作风最后一个交作文。 我和小亚都属于那种比较有毅力的人。 一旦认准了某事就会坚持不懈,尽管这是相当脆弱的。 我们两个曾长期坚持每天晚上都在操场跑圈,无论风吹雨打,从不间断。 后来我们两个也曾在家长期地坚持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 简直就是梦幻一般,我和他在短短的两年时间相识、交友。 但他还是转走了。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挺伤感的事,毕竟再也不会有小亚这样的朋友了,但我会永远记住他,永远祝福他的。 (四) 这是一个女生,是一个名字和性格差不多的人。 由于在初二时脸上长了许多青春痘,因而也有了一个不雅的称号:“蟾蜍”。 说到这里可能你想起来了,她就是张格格。 张格格的性格确实有点“格格”样。 例如在初三时张格格还没有刷过碗。 如果你不是我们班的人可能会很难想象这种事情。 每天她吃完饭后就会将碗严严的包起来,一等到放学她就将这些东西送回家交由家长处理,这足可见她的“格格”样了。 后来她虽然在众多人的笑声中第一次刷了自己的碗,但只可惜这只是昙花一现,没过多久她就又恢复常态了。 还有一件事也很能说明问题,就是直到初三了她竟然还不会使用废品斗。 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本来像这种事是谁也不会发现的,但在我们初一的时候,星期六年级前120名要到学校补课,正好使用我们班的教室。 因此每当我们上完课,就要打扫教室。 这时我就宣布按照考试成绩从最好的开始值日,这时才暴露了她的这个问题。 不过这也不怨我,谁让她考试总那么好呢? 说到这了,我就不得不提到她的学习了,除了一次比我波动还大的巨变之外,她的学习一直挺好的。 但她并不是像陶遂那样给人一种“书呆子”的感觉。 但她也不是什么正常人,而是时常会有一些挺搞笑的举动,就是有许多的“张格格定理”。 因为她在回她老师的提问的证明题时总是会用许多需要证明的结论,而她则直接用了,还总是念念有词:“就是这样的呀!”并且她的证型思路常常是那种“九过家门而不入” 型的。 换句话说,就是绕了半天弯儿来证明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不过不管怎么说,她总是能证出对于我来说是不太好想的题,反正能达到目的就行了嘛。 我和她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同桌,在这个过程中算是充分体验了她的“格格”气质。 在你最想不到的时候总会听到她那娇声娇气的声音“呀!划着了”然后当你去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上当了:她刚刚经历了你一天要经历几十回的“伤痛”。 张格格在那段时间里还有一句使用频率最高的话“你脑进水呀!”你至于差点就成了她的口头禅。 不管怎么说,这段时光已经过去。 我希望她能在将来的日子里去掉些“格格”气。 毕竟到了将来,就没有人会能承受这种性格了,而我们也需要学会自立。 钉子回答 求采纳

终于有人把腹式呼吸说清楚了!

终于有人把腹式呼吸说清楚了

1.吸气

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想深深地闻一下鲜花的异香--这就是歌唱的吸气,这样吸得才深。吸气以后,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是歌唱的关键。

2.呼气

呼气的方法就是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圈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呼气要均匀、舒缓。各位可以准备一张10平方厘米大小的薄纸片,放在墙上,距离它4-6公分,用口吹气使之不落地,半分钟以上便为合格。也可以代之以一支燃烧的蜡烛,对着火苗发“u”音,正确的气息是火苗倒而不灭。

3.怎样训练横膈膜的力量

横膈膜的力量对气息的保持和声音的力度都很重要。传统的训练方法有:

(1)数数字:深吸一口气,利用腰圈的力量保持住,从1开始数,数到60为合格。数数要均匀有节奏,不能偷气。

(2)吹灰:深吸一口气,然后像要吹掉桌上的灰尘一样往前吹气,一慢二快,体会横膈膜的力量。

(3)多做仰卧起坐,增强腰腹的力量。

家庭口角多,不团结是为什么???急吖。快快谁能回答我。??

一、如何加强家庭的凝聚力近几十年来,我们把生长在破碎家庭里的孩子与独居的老人唤为“问题儿童”的孩子,有的是来自破裂的家庭,因他们的父母时常争吵,甚至打架,闹得鸡犬不宁,从来没有好好地管教孩子,以致家里的孩子都成为叛逆、顽皮捣蛋、不听话的问题孩子。 也有些来自富裕的家庭,他们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因为兄弟姐妹之间不能和睦相处,从小就开始彼此争名夺利,家里毫无温暖亲情可言。 会产生这类问题,追根究底是家庭缺乏凝聚力。 从关系亲密而后有了摩擦,以致有了距离,最后终于形同陌路。 最初的现象是家庭里的成员不在一起吃饭。 有很多孩子的家庭,到了用餐时间,如果父母和孩子都不在一起吃饭,就能知道这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之间,已经发生了口角。 举个例子,假设今天母亲做的菜很好吃,很合每个人的胃口,大家都会吃得比往常多,那么,有可能发生饭不够吃的问题。 但是,倘若这个家庭经常在一起吃饭,这时饭少了半碗,如果每个人分担一些的话,每个人只是少吃了两、三个汤匙而已,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可是,如果这个家庭,父母和孩子没有一起用餐,一定会出现问题,最后一个来吃饭的孩子一定吃不饱,他可能会为了吃半碗饭而感到委屈。 如果他是家里最勤快的孩子,那么,心里就越容易感到更不平衡了。 如果家庭里刚好有两、三个好吃懒做,很会讨人欢心的孩子。 这些懒惰虫只会等着吃饭的时间,母亲还没有开饭,他们就已经先把做好的菜肴吃掉,而且吃得特别多,结果个个长得胖嘟嘟的,母亲特别疼爱他们,因为他们会说讨好母亲的话。 至于勤快的孩子,当他把事情做好时,却已经过了吃饭时间。 最后一个吃饭的人是最累的,每次只吃剩下的那一点点菜,有时还要清洗所有的碗筷,就会感到委屈。 如果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委屈感就会加倍,因此一旦有一点点事情发生,兄弟之间就会马上引起激烈的争吵。 譬如:如果兄姐或弟妹把他个人的杯子打破了,他就会马上发脾气,甚至打起架来。 不知道真正原因的父母,也许会来相劝、要他们互相忍让了事,却没有对症下药了解事情的症结所在。 因此导致孩子们心生怨恨,互相记仇.如果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父母也误会他喜欢惹事生非,因为他不会讨好父母亲。 日子久了,他就会对家里的产生反感,一有机会就会马上离家出走。 刚开始时,父母也许认为大家不在一起吃饭是小问题,不放在心上。 但是,当孩子心里一直存在着不公平的感觉时,那么,事情可能会演变至家庭起纷争,最后产生破裂,而父母却一点也不知情。 这样的情形通常大都发生在正在创业的家庭里,父母亲各忙各的,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孩子,没有留意到他们怪异的行为。 因此,如果家庭的成员不在一起吃饭,就是发出了信号,表示家庭出现裂痕。 每天一起吃饭的好处是,如果家里的成员有谁出了问题,就可以趁这个时候提出来,跟大家商量,接受大家的意见,千万别藏在心里。 因为人都是这样,一吃饱心情就会舒畅,比较能接受各种突发的事情,这时孩子应该把握时机,把心事告诉父母亲,从中听取意见,同时也可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很注意与家人一起用餐,最少每天都要聚餐一次。 至于早餐,一般上比较难办到,因为大家都要去工作或上学,各忙各的,很难聚在一起用早餐。 至于中午,也是各吃各的。 到了晚餐,应该要聚在一起吃晚餐。 因为一旦错过这段时间之后,大家又有各自的私事要办,有的要做功课,有的要看电视,再也抽不出时间在一起互诉心事。 甚至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即是大家无法在一起用晚餐,没有时间聊天、教导、互相了解对方,可是却为了观看不同频道的电视节目而大动肝火。 有些家庭为了解决问题,各买一台电视机来观看节目,于是,到了傍晚,各吃各的,然后各自回房,关上门来,在自己的房间看电视。 哪里有时间聊天,各管各的,一点温馨的感觉也没有。 除了不在一起吃饭之外,另有一些常见例子,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夫妻双方发生激烈的争吵。 现代的夫妻,总会有事情吵架,尤其是准备食物方面。 双方都不愿准备晚餐,只买便当回来,然后边吃边看电视。 结果发现连续剧中的男女主角似乎都比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好,如果存有这样的心态,这个家庭迟早会破裂。 另一个例子,就是夫妻双方要特别注意,即是要拜访亲人的时候,应该要仔细思量是否让对方独自去,还是一起同行。 如果决定让她独自去拜访父母,那么,就可能种下导致家庭破裂的因。 家庭里的成员一定要懂得互助,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共同进退,这样,才能培养团结的精神,才会给家庭带来温暖和幸福。 别小看这样的做法,很多家庭就是忽略了这些小事导致家庭破裂总结培养家庭团结的精神,是很容易做到。 即是在一天之内,至少要有一样活动,与家里的成员在一起,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起吃饭。 在这个时候,家里谁出了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大家知道,然后一起商讨对策。 不管所遇到的问题是对是错,都必须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而且必须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原则。 如果家庭成员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家庭一定充满了温馨和凝聚力。 二、如何处理孩子间的问题一件真实的个案,也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与尚未培养孩子团结精神的父母分享。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个家庭里,有着父母亲和三个孩子。 大女儿总是愁容满面,烦恼得很。 原来她两个妹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致断绝了姐妹关系,两年来都没有互相交谈。 她每天都要面对这种局面,心里感到非常痛苦。 这两个她最疼爱的妹妹,完全不理睬对方,形同陌路人。 有时她们两个会冷嘲热讽,互相对骂,谁也不给谁面子,两姐妹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恨。 大姐一直暗自思忖,想找办法让两妹妹和好。 心里却很担心是否会太迟了,因为连父母亲也拿她们没办法。 最后,她就决定到寺院去请教一位法师,希望找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她告诉法师:“我两个妹妹还在求学,关系就如此恶劣,若将来毕业有了工作自己可以赚钱,相信更加难以和睦相处。 我感到很心烦、也很痛心,每天都要眼睁睁地看着家庭慢慢地下走向分裂。 ”法师慈悲地听完她的话说,然后说:“其实,你的父母亲不应该让她们关系发展到今天这种恶劣的地步。 若现在不解决,将来毕业了,各自有了工作,有经济能力了,那时要她们和好,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师父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你听,作为你们的参考。 师父在家里排行最小,有两个姐姐。 小时候,有时也会跟姐姐争吵,可是,我父亲一知道了,就会马上采取行动,化解姐弟间的不快。 因此,我们都不会互相记恨。 师父的父亲采取的方法如下:第一个方法,就是要让孩子明白长幼有序。 当知道姐弟之间发生争执,有时甚至互相扭打时,他二话不讲,马上召三姐弟来教训。 然后命令最小的弟弟去找藤条来,所找来的藤条必须是又粗又大的。 接着,他就会问弟弟:“跟姐姐吵架了,是不是?”“是的。 ”“那站好,把手抬起来。 ”跟着就吩咐姐姐用藤条打弟弟的手心一下。 在还不知道谁对错之下,父亲连问都不问,就先打弟弟,那是因为他认弟弟目无尊长。 之后,他才查问到底是什么事,知道是姐姐错了.弟弟以为父亲会让他打姐姐,但结果不是。 他命令姐姐去把藤条取来,然后自己亲手打姐姐,因为她欺负弟弟。 结果不管是谁错,因为师父排行最小,一定先被处罚。 这样一来,弟弟就不敢再去跟姐姐找麻烦了,而姐姐也不敢欺负弟弟。 这就是师父的父亲用来培养孩子相亲相爱的方法。 第二个方法,训练大家一起负责家务事。 以前,师父一家是以种地为生的。 每逢周末,父亲就会交代我们姐弟三人到园圃去帮忙工作,父亲吩咐我们一定要把周围的草除干净,同时还要把地挖好。 父亲的话中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能完成工作,不用回家来吃晚饭。 因此,我们三姐弟一拿到锄头,就要赶快动手工作。 有时师父倚仗着自己是最小的弟弟,就耍赖不做,一早就跟朋友去打鸟或钓鱼。 到了下午回来时,哎!惨了,发现两个姐姐还没做完,那肯定没晚饭吃。 于是,师父就手忙脚乱地赶快帮忙,然后一边帮忙,一边撒娇讨好她们,怕她们去向父亲告状。 如果不这样做,也许会发生以下的情况:(1)说不定到了傍晚,还没完成工作,三姐弟不但没饭吃,还必须点灯继续挖地。 (2)姐姐向父亲告状,说弟弟偷懒,到别处去玩,所以工作才没做完。 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师父一定会被处罚,因此才需要讨好她们。 简单的说,就是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与责任感。 如果一旦吵架或不合作,那么工作一定无法完成,这样就会带来麻烦,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和好了。 你家里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就是表示感谢你们的家境太好,孩子的生活太舒服了,所以,最好就是要让孩子多吃苦,因为吃过苦后,他们就会互相帮忙。 有时就是因为生活太过舒服,孩子们才会变成这样。 因此,既然现在问题已经发生了,你就应该给父母亲提意见,而你是大姐,要先负起教导她们的责任,然后再与父母商讨,共同解决问题,那就是:(1)减少其零用钱,不要让她们有机会作太多无无谓的花费。 如果这对姐妹一直争吵不休,那就别给她们太多的钱使用,这样她们才能互相依靠。 (2)时常安排她们一起作家务。 这样,摆臭脸不谈话的僵局,就会慢慢化解。 因为要一起做事,如果不交谈就不能工作,这个方法有效。 (3)虽然孩子还小,有时候必须要用藤条管教。 如果我们管教有方,就不用怕孩子离家出走,因为孩子还小,根本没有这个胆量与本事。 藤条对教育孩子还是挺重要的,不过,做法要正确,必须边打边教,不是只打而不教,就失去它的作用了。 不管怎么样,应该采用第一个方法,就是减少她们的零用钱,然后让她们一起做家事。 如果哪一个计较、爱占便宜,孩子们之间自然会定下条件。 一般孩子不会记恨太久,钱一用完,就会一起帮忙做事。 如果家里有佣人,就让佣人负责做一般的家务,孩子的私事应该让孩子自己负责。 同时,要让她们一起负责某些工作,这样,兄弟姐妹之间就会互相商量,进而增加彼此间的感情。 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就采用这个方法,若心软溺爱孩子,任由孩子自己发展,最后得到的将是如妖魔鬼怪的孩子。 ”当那位姐姐听完法师的故事后,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她决定用法师的方法去解决她两个妹妹的问题。 身为父母者读了这个故事后,要明白长幼有序的道理,进而培养孩子的团结精神,训练孩子们要懂得合作、友爱、负责任。 那么,当孩子长大后,就会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虽然遇到困难,也不会轻言放弃,这样父母才会放心。 三、如何与邻居相处好的环境将会对孩子的性格起着很大的影响。 试想,如果我们的邻居每天都大声吵闹,时常用污言秽语互相对骂,身为父母者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倘若我们的孩子时常听到这种吵闹声,长期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一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学会讲粗话、行为粗鲁、脾气暴躁,将来长大后,进入社会一定不受欢迎。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种,即是:(1)搬家。 若父母能力所及的话,就应该搬迁到他处去。 但如果经济能力办不到,就要忍耐,然后想办法好好开导孩子。 父母平时要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讲话,举止也要斯文,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千万避免与邻居发生摩擦而争吵相骂,甚至动粗而导致受伤。 这样一来,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实在很不值得。 (2)以良好的行为面对。 如果父母年纪比邻居小就应该抱着小辈对长辈恭敬的态度与他们交谈,让他们觉得这些小辈很可爱,而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感到不好意思,再也不敢大声吵闹。 若是父母年纪比邻居大,而且事业稳定,受到村民的尊敬。 那么,当发现这家邻居出了问题时就要找他们谈。 不过,千万要记得跟他们商讨之前,自己本身一定要成为受人尊重、受人欢迎的人。 不然的话,很难与他们沟通。 怎样才是受人尊重、欢迎的人(1)受欢迎的人一定是能施舍之人,至于要布施什么,就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例如:如果有足够的财力可以布施物品,就应该布施,那么,他一定会对我们客气。 我们也是一样,有谁给我们东西,我们也会对他客气。 如果没财力而有体力,能帮忙人家做什么事,就应该帮忙。 甚至如果我们不知道要给对方什么,那就给他鼓励,即是讲好话,或给他微笑,即是虽然没有讲任何话,给一个微笑也好。 若父母了解自己的处境,能好好地与邻居相处,到了某一个阶段,将会受到邻居的欢迎尊重,到时候就可以提醒劝诫他们。 释迦牟尼佛曾提出四项援助的方法,简单地说,即是救人济世的原则,或是培养大众团结一致的方法。 这一项佛法包括:1、布施,即是分享与给予。 2、爱语,即是诚实地讲悦耳的言语。 3、利行,即是所作的事对别人有益。 4、尽责任,做好本分内的工作。 如果为人父母者能做到这四项,将是受人尊敬的贤者。 一旦有人发生口角,就应该加以相劝,帮忙解决纠纷。 至于要怎样解决,就要看当时的情况而定,有时也许要跟其他人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能劝诫别人改变行为的人,自己必须要好好持守戒律,起码要把五戒守好。 当守好了五戒,即是我们有了良好的行为,这样才有能力去帮忙解决纠纷。 如果父母本身还没有办法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千万先不要去劝别人,否则将会自取其辱。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8817.html
学习原声 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安永 促进绿色投资 风险 防范 漂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