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古人类生活图景 再现生命演化历程

李 罡

跋山遗址地貌航拍。

跋山遗址出土的距今10万年动物群主要成员的骨骼化石。

跋山遗址8米厚地层堆积。

跋山遗址群四期文化图。 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

跋山遗址群是以山东省沂水县跋山遗址为中心的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总称,其发现和相关研究,初步构建起了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万年至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跋山遗址群的考古发现构建起山东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拓展了山东史前遗存的分布范围。此外,跋山遗址群连续的文化堆积、无间断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清楚展示出本地区乃至中国与东亚早期人类与文化持续演化发展的路径。

——编 者

今年3月,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什么跋山遗址群能够脱颖而出?除了它保留并蕴含着极为重要的考古学价值,也与多年考古工作密不可分。

通过对跋山遗址群持续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尘封的记忆通过考古方法和科技考古手段被揭示和阐释,再现了生命演化历程。

一处极为难得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时钟拨回至2020年8月20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来电话,安排我去沂水县跋山水库查看泄洪后冲刷出来的动物化石。不成想,这不经意的一看就把我吸引其中近4年。

山东第四纪沉积物堆积厚的区域不多,受后期地质剥蚀及自然营力改造颇大。即便可以发现几件石制品,也大多没有原生地层可以做更深入、系统的工作,这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的事,而跋山遗址在多个方面填补了山东乃至全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空白,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初到跋山,便见大量化石浸泡在河滩泥土之中,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一截象的门齿还嵌在断面上。直觉告诉我,它的时代应属于更新世的旧石器时代阶段。地层中的石英则更吸引我,想判断它们会不会是古人类加工过的石器。在仔细翻看几件采集到的石英块后,我心里不由得腾升起阵阵喜悦——这是一处极为难得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2021年4月中旬,跋山遗址的发掘工作被提上日程。汛期的迫近意味着遗址将面临再次被冲刷,并不可避免被破坏甚至消失殆尽的危险。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后,我们紧急开展对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发掘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在发掘开始大约一周后,北区最上部堆积出土了石器,这意味着它是生活在这里的最后一批古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我将这一层位划为第一文化层。后来的测年数据指示这一层位的绝对年代为距今5万年。参照往年情况,7月初左右将进入汛期。随着雨量增加,水库库容达到限制便会调洪放水。如果不抢在这之前完成发掘,遗址有可能被冲毁。

迫于时间压力,在进行探方发掘的同时,我们也急于弄清楚待发掘区域下部地层的堆积情况。因此在南部发掘区临河断面开掘4条探沟。

2021年5月12日,探沟2清理出一截象的门齿和一段臼齿。门齿一经发现我便注意到其较粗一端断面平齐且规整,似经过摩擦和抛光,它光滑的铲面和硕大的体量给每个见过它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后来几经调整最终被命名的“象牙质铲形器”,被认为是预示着使用者智力发达的重要指示物。

回想起每日野外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的那段日子,辛劳充实而又满怀期待。而这些“投石问路”的工作,最终促成了跋山遗址下一步发掘计划的彻底调整。

10万年前发生在古沂河岸边的故事

自2022年开始,遗址发掘性质由抢救性变为主动性,这意味着在遗址得到有利保护的前提下,我们要以导向性的课题意识去揭示和厘清跋山遗址乃至沂河上游晚更新世以来的石器面貌及演变轨迹。

经两个年度的后续发掘,由多个学科业务人员组成的跋山遗址考古队对跋山遗址累计清理发掘面积225平方米,出土及采集文化遗物4万余件,完整揭露了8米厚的文化地层堆积及距今10万年到5万年的古人类生活遗迹。此外,还先后发掘了距今6.5万年至2万年的水泉峪遗址和时代相仿的沂河头遗址。

在围绕跋山遗址展开的旧石器专项调查中,我们发现了80余处晚更新世以来的旧石器遗存。跋山遗址群的发现和不断扩充,完整构建起山东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时空框架,进一步拓展了山东史前遗存的分布范围,系统完善了海岱地区10万年以来的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它们的发现有的显示出时代相近或早晚相关的种种联系,有的则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些重要发现反映了古人类在沂河上游区域活动的长期性和频繁性,也为我们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其中,下部距今10万年的地层清理出巨型动物骨骼集中的现象值得关注。通过对下文化层的清理,我们发现以古菱齿象和披毛犀为主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伴生,且数量十分丰富。发现8具古菱齿象下颌及2具披毛犀头骨,如果不是人为狩猎、肢解动物,那么很难解释为什么6具古菱齿象下颌都属于幼年个体(体弱及幼年个体更易被捕获),而几乎没有发现幼象的其他部位。此外,出土的具有人工加工痕迹的象牙质铲形器系国内首次发现的对古菱齿象门齿进行加工利用的情况,结合本层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骨制品,不排除跋山遗址的早期占有者已拥有对动物骨骼进行磨制的思维和技术。

让我们把镜头拉近,尝试复原10万年前发生在古沂河岸边的故事……

大约10万年前的一个黄昏,强烈的光照吸收了太多的水分,跋山遗址北临南坪山前的大片沼泽湖面洁净,映衬着同样洁净如洗的天空。清风徐来,微波荡漾。一个象群从远处走来,急匆匆的步伐说明它们急需补充水分,这片沼泽是它们经常光顾的水源地之一。因为熟悉,加之天气太热,象群放松了警惕,没有意识到隐藏在高草背后的危险。当它们挤在岸边争抢饮水时,埋伏多时的猎手手举木棒大声喊叫着突然出现在它们身后。象群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纷纷逃走。而其中一头象因年老体弱,又被象群冲撞失去平衡踩进沼泽中央。猎人们见计划进展顺利,迅速将它围在中心。洪水般的喊叫声让老象惊慌失措。它挣扎着准备跳出沼泽,可事与愿违,情况愈发不妙,湖底累积的淤泥黏稠深厚,沉重的身体使它根本无法全身而退。僵持一段时间后,老象精疲力竭,猎人们使用削尖的矛头和分量十足的石块,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有发号施令组织者,有拼尽全力当头一击者……分工明确的团队通力合作,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猎人们将搬运到岸边的脉石英石料加工成各类工具,肢解老象遗骸,除食用肉类外,还对象的门齿进行加工利用,制造成新的工具。

展示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

跋山遗址群为我们了解距今10万年至1万年前的古人类对沂河上游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及生计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同时也使构建我国东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序列,论证东亚古人类连续演化以及复原当时自然环境成为可能。

跋山遗址群大多数遗址属于使用石英这种原料的石器技术传统,其出现和使用的历史在我国有着更久远的渊源,较近的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石器文化,从距今70万年一直发展、持续到距今20万年甚至更晚,这种极具本土特色的石器技术在山东至少从距今10万年开始,一直发展到距今3万年前后一种新技术的出现——水泉峪的细石器技术。这种新技术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从距今2.8万年开始出现、延续到距今2万年,后接临沂凤凰岭文化等带有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特点的遗存,进而开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化进程。

跋山遗址和水泉峪遗址是遗址群中最为重要的两处遗址,所做发掘工作最充分,测年数据也最完整。二者完整保留了距今10万年至2万年的地层,几乎没有断层,这是极为罕见记录着历史的地层书卷。跋山遗址群发现的数以万计的石英石器将东亚周边的、同样是这种技术的石英旧石器遗存完整连接起来,揭示了晚更新世华北、华中乃至华南地区石器技术传统的一致性。

此外,在10万年前的暖期古人类对巨型动物集中利用;距今7万年进入冷期,古人类频繁、大量用火;距今3万年末次盛冰期迫近,细石器横空出世……在此漫长的过程中,古人类为应对冷暖环境变迁,调整适应策略和维生方式,生动地重现了远古祖先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

跋山遗址群的发现保留了晚更新世以来连续的文化堆积,无间断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展现出本地区人类的连续发展历史进程。特别是距今6万年至7万年的第二期旧石器文化发展态势尤显繁荣,使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不攻自破,清楚展示出东亚早期人类与文化持续演化发展的路径。

(作者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跋山遗址群考古项目负责人)


如图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1)从如图可以看出,在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第一步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第一步最重要的变化是直立行走.(2)为了在地上捕猎到足够的食物,古人类开始制造并使用工具,从而大大提高了捕猎的效率.这一点,也使得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其重要原因是工具的使用推动了大脑的发展.故答案为:(1)直立行走(2)制造并使用工具(3)大脑

人的进化过程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是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一支,其出现及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距今一二千万年以前,旧大陆生活着许多种古猿。 但其中哪一种是人类的直接祖先,是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由猿到人这一进化过程的,还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问题。
腊玛古猿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古人类学界一般都把腊玛古猿当作最早的人的进化系统的代表。 腊玛古猿化石最早是1932 年在印度发现的 ,1934 年被定名为腊玛古猿。 以后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不少地方发现过类似的化石,都被归入腊玛古猿类 。 腊玛古猿最早的年代为距今 1400 万年,当时一般认为人类起源的时间至少是在1400万年以前。

后来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是在较晚的时期才从猿的系统中分离出来的,最多不会超过1000万年;腊玛古猿的年代太早,它们不可能是最早的人科成员。 另外,人们发现,每一个出土腊玛古猿化石的地点,都同时有另一种肯定是猿类的西瓦古猿化石存在,两者在形态性状上没有重大差别,属于同一类型,只是雌雄性别不同而已。 因西瓦古猿命名在前,腊玛古猿命名在后,于是人们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则,取消了腊玛古猿的名称,把它并入西瓦古猿。 后来人们一般都同意这种意见,否定了腊玛古猿是最早人科成员的代表。 西瓦古猿有不少特征与猩猩相似,因此西瓦古猿可能是猩猩的祖先。

在中国的云南发现了距今约800万年的禄丰古猿 ,这种化石与非洲大猿及属于人的进化系统的南方古猿有相似特征,可能是接近于人类远祖的类型。 但也有人认为,东非肯尼亚发现的肯尼亚古猿,或者在希腊发现的奥兰诺古猿,更有可能是接近人类祖先的类型。

南方古猿与能人 腊玛古猿生活于距今1400万 ~ 700万年之间 。 在距今700万 ~ 400万年的这段时间内,至今只发现少量零星的化石材料。 能够肯定为属于人的进化系统的最早的化石代表 ,是生活在距今400万 ~ 1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虽然还被称作猿,但它实际上已经是最早踏上人类进化历程的远古人类。 它是1925年根据在南非塔翁发现的一个幼年头骨化石命名的。 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 南方古猿在颅骨、下颌骨、牙齿、骨盆和四肢等方面已经十分清楚地显示出一系列的人科特征,并且肯定已采用两足直立的行走方式,而能否直立行走,则是人在生物学上的基本特征。 南方古猿的脑量超过现代大猿,脑的结构也基本上属于人的类型。

继南方古猿之后的人类是能人。 能人在体质特征上比南方古猿进步,生活在距今约230万~180万年前,分布在东非和南非。 能人化石最早发现于1960年,至今除奥杜韦峡谷外,在肯尼亚的库彼福勒、埃塞俄比亚的奥莫地区及南非的斯特克方丹、斯瓦特克朗等地,也发现了这一类型的化石。 能人已能制作石器,创造的文化称为奥杜韦文化。

直立人与智人 人类进化的下一个阶段是以直立人为代表的阶段。 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 万年前,创造的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直立人化石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 发现者E.杜布瓦将其定名为直立猿人,并相信直立猿人是现代人的祖先。 但关于爪哇直立猿人是猿是人的争论持续了很久,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化石,并有大量石制品、用火遗迹和动物化石出土,直立人是早期原始人类的概念才逐渐被广泛接受。 现在发现直立人类型化石的地点已遍布亚、欧、非三洲广大地区,在肯尼亚、印度尼西亚爪哇和中国云南,也都发现了距今15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化石。

古人类学上的一项重要发现,是在亚、非、欧洲都出土了从直立人到智人过渡类型的化石。 在亚洲,有1984年在中国辽宁营口发现的金牛山人头骨;在非洲,有1975年在摩洛哥发现的萨莱头骨和1976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发现的博多头骨;在欧洲,有1960年开始在希腊陆续出土的佩特拉洛纳头骨及后来在法国发现的阿拉果人头骨。 这些头骨一方面具有直立人的性状,另一方面又具有早期智人的特征。 它们为解释怎样从直立人过渡到智人提供了重要的根据。

人类进化的最近一个阶段,是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阶段。 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约25万~4万年前 ,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 。 晚期智人在解剖结构上属于现代人,大约是在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出现的。 在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分布范围扩大了,从旧大陆到达了澳洲和美洲。

这样,由现有发现的化石来追溯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 ,已可以循着由近及远的序列,从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直立人—能人,一直追溯到南方古猿。 比南方古猿更早、形态更原始的人类的早期代表,则还在探索之中。



人类由什么进化?

关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一般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早期猿人阶段。 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2、晚期猿人阶段。 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 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 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 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 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9069.html
Switch版确定7月16日上市 学园构想家
与OpenAI的 魔鬼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