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聚焦 激发消费活力 带动提质升级

(原标题:财经聚焦|激发消费活力 带动提质升级——首发经济向“新”力观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

首店、首展、首秀、首演……近年来,首发经济在我国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涌现,有效契合当前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新趋势。首发经济如何激发消费新活力、带动供给提质升级?如何更好地发展首发经济?记者在各地展开走访。

各地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激发消费活力

首发经济,即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涵盖了企业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

沉浸式汉文化主题餐饮秀“蜀宴赋”、《哇呜!三星堆》VR大空间探索展、个性潮牌首店……成都东郊记忆园区聚集了近300家商铺,其中全国首店11家、西南首店15家。以首演、首展、首店赋能,这里成为成都新的流量“王者”,在今年暑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打卡,其中45岁以下的年轻游客超过65%。

成都东郊记忆园区。(钟志阳 摄)

不仅是成都,放眼全国,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为消费注入新动力。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各省(区、市)已累计发布48个关于鼓励发展商业品牌首店的政策与措施。

给予“真金白银”支持。上海提出,支持具有引领性的国内外品牌在上海开设高能级首店,对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予以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广州提出,对在广州开设首店的国内外品牌,择优给予最高300万元的支持;南京提出,根据品牌开设首店的能级,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多便利。上海明确提供进口首发新品通关便利,打造涉及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进口商品通关便利“企业服务包”;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便利措施。

培育首发经济生态圈。多地以首发、首店为引领,构建起首店+街区、首店+商圈的生态圈。在成都,不到300米的祠堂街引入10家首店,完成从“百年文化古街”到“艺术商业社区”的转变,构建起“十分钟文艺生活圈”;在佛山岭南天地商圈,近150家首店、旗舰店与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古街区形成良性互动,今年1至7月,商圈接待人数超过1100万人次。

各项政策合力有效促进首发经济发展。今年1至7月上海新增首店770家,同比增长16.5%;今年上半年成都落户首店345家,近年来有110多家成都首店品牌走出成都,甚至走向国际;今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新开首店170家,同比增长40%……

适应消费趋势 供给多元向“新”

“首发经济是产业升级、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供给侧积极适应当前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趋势的产物。”广东白云学院应用经济学院院长王先庆说。

运动健身、宠物经济、新式餐饮、潮牌潮品……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不少品牌的首店、首发、首秀积极适应当前不同群体的消费特点,创新产品、服务与场景,注重发掘文化特色,并强化与消费者的互动。

成都帕帕拉兹宠物店。(彦希 摄)

位于西安的亚太首家北面户外探索店近期升级开业,通过在设计上融入山野和户外元素,增强顾客的探索体验感;在成都龙湖三千集商场,帕帕拉兹宠物旗舰店人头攒动,这家店打造集宠物售卖、宠物医院、狗狗学校、猫狗SPA等服务于一体的商业新模式,开店首月营业额即达250万元;优衣库中国与上海博物馆合作,推出以馆藏文物为灵感的合作款,消费者还可以DIY个性图案……

需求的驱动促使海外品牌继续发力中国市场。今年9至10月,已在中国大陆有超过900家直营门店的优衣库计划再开近20家新店。北面母公司美国威富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布拉肯·达雷尔说,该集团旗下的“品牌矩阵”已在中国有超1500家单品牌门店,“我们将在中国开设更多门店”。

多举措推动首发经济发展

多位受访者认为,首发经济直接体现了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应进一步完善首发经济生态体系,带动形成新发展动能。

继续打造助力首发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贸系副教授严荔建议,通过制定和强化相关政策全方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原创活力和提高原创成果转化效率。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首发推广,为首发经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氛围。

注重首发之后的持续运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说,要实现品牌与城市的双赢,需强化链式发展思维,加强首发之后的运营,提高品牌适配度、市场能见度、服务便利度。王先庆建议,除了面向国内,也要面向国际,让更多的首发产品、服务等走出去。

进一步完善首发经济生态体系。受访者表示,为更好发挥首发经济带动作用,一方面需构建更完善的首发经济生态体系,加快培育专业人才和机构,健全新品发布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扩大首发经济的辐射面,形成新发展动能。(记者李倩薇、周蕊、丁乐)


央行及时释放降准消息,建议操作持谨慎乐观

一、财经新闻精选

央行:于12月1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 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考虑到参加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的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达到了支农支小(含个体工商户)等考核标准,政策目标已实现,有关金融机构统一执行最优惠档存款准备金率,这样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中共中央政治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 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微观政策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 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香港新冠死亡率全球最低,港府官员:感谢祖国大力支援

6日下午,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署长林文健在第24届京港洽谈会京港卫生健康合作高层研讨会上介绍,香港特区已经持续“动态清零”接近半年,截至目前,香港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例,其中死亡213例,死亡率在全球最低。 他表示,这需要特别感谢祖国调派人力、物力南下,支援香港特区开展全民核酸检测。 林文健表示,此前,多个施行“与病毒共存”策略的国家其疫情先后恶化,甚至需要重新启动大规模的工程措施,以防止医疗系统崩溃。 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则意志坚定地采取科学化和严谨的防疫措施,有效维持“动态清零”,确保了人民的生命和生活得到很好保障。 日前,港大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及培养奥密克戎毒株,分离出的毒株可用于开发灭活全病毒疫苗。 林文健表示,香港将争取把病毒样本以最快时间与国家分享,协助内地研发疫苗以及进行其它研究。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已达17个

据新华社6日报道,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近日召开的2021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上表示,我国目前已经有17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科技部2019年8月印发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到2023年,布局建设20个左右试验区,创新一批切实有效的政策工具,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国家乡村振兴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国新办6日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总的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新发展阶段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与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改善要求相比,还存在区域进展不平衡、技术支撑不到位、农民参与不充分、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十四五”时期将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政策、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投资顾问:林旭锐,执业证书号S04)

二、市场热点聚焦

市场点评: 央行及时释放降准消息,建议操作持谨慎乐观

周一 A股各大指数均出现震荡小幅回落,截止收盘,其中沪指下跌0.5%,失守3600点整数关口,收报3589.31点;深证成指下跌0.93%,收报.96点;创业板指下跌2.09%,收报3405.93点。 市场成交额依然维持在一万亿上方,当日成交达到1.2万亿元。 盘面观察:大金融、家居用品、仓储物流等板块涨幅居前;而半导体、造纸、电气设备跌幅居前。 板块个股呈现分化炒作,央行及时释放降准消息,年末流动性预期改善,后市市场有望延续近期进二退一走势。 操作上规避高位题材股,保持灵活仓位做好轮动操作,逢低布局大金融、军工、半导体、必选消费等板块。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66)

宏观视点:中国社科院:预计2022年GDP增长5.3% ,CPI上涨3%

事件:12月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经济蓝皮书: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在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左右,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5.1%,考虑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3%左右,2020-2022年平均增长5.2%,三年增速高于疫情前两年平均增速5.1%,说明经济在持续恢复过程中,但略低于潜在增长率5.5%。 这是因为有疫情的影响,要达到这个增长率是很困难的,另建议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预期目标设定为3%左右。

点评:2022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预计约为5.5%,但受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上涨等影响,实际增长速度可能略低于潜在增长率,目标设定为5%以上,留有一定余地,较为稳妥,也有利于各方面集中精力推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另预计2022年CPI为3%,将处于温和区间,出现全面通胀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66)

券商行业:看好券商跨年行情,建议关注财富管理主线及龙头券商

事件:上周券商板块累计上涨2.02%,跑赢沪深300指数1.18pct,跑赢大盘0.81pct,看好跨年行情,预计券商行情仍有较大估值提升空间。

点评:当前证券行业景气度较高,近日李克强总理提到“适时降准”有望催化板块行情,中长期财富管理和机构业务将共同支撑券商业绩增长,另目前券商PB估值为1.68倍,位于2016年以来的45分位点,仍具备较大估值修复空间。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66)

三、新股申购提示

明月镜片申购代码,申购价格26.91元

四、重点个股推荐

参见《早盘视点》完整版(按月定制路径:发现-资讯-付费资讯-早盘视点;单篇定制路径:发现-金牌鉴股-早盘视点)

呈现“二八”分化现象,继续拥抱大而美,选股聚焦各板块优质龙头

【本期摘要】财经新闻精选A股指数创新高!小票大面积下挫,六成个股处于熊市去年末成立基金已快速建仓,11月来累计募资超3000亿元商务部: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中金公司2021年海外配置策略:看好“泛中国概念”股票中疾控例会研判多起聚集性疫情,高福:要深刻认识严峻形势市场热点聚焦市场点评:呈现“二八”分化现象,继续拥抱大而美,选股聚焦各板块优质龙头宏观视点:上海发布国企改革《实施方案》 ,实施“二次混改”机械行业:制造业恢复势头继续巩固,中欧协定推动全球化进程新股申购提示盈建科,申购代码,申购价格56.96元;南网能源,申购代码,申购价格1.40元;华骐环保,申购代码,申购价格13.87元;重点个股推荐参见《早盘视点》完整版(按月定制路径:发现-资讯-资讯产品-资讯-早盘视点;单篇定制路径:发现-金牌鉴股-早盘视点)一、财经新闻精选A股指数创新高!小票大面积下挫,六成个股处于熊市大盘指数大涨,个股却一片惨绿。 10多只个股跌超10%,近千股跌超5%。 最新数据显示,A股市值超千亿个股数量已经达到133只,再创历史新高。 不过,千亿市值个股频频新高的背后,小市值个股却失血狂跌。 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以来,有100多只个股跌超30%,近2000只个股跌近10%。 目前,在各主要指数纷纷新高的背景下,却有众多个股仍处于熊市之中。 数据显示,2600多只个股最新股价处于250日均线下方,占全市场个股数量比例超过六成。 这一数据较大程度意味着,六成以上个股处于熊市之中。 去年末成立基金已快速建仓,11月来累计募资超3000亿元开年以来,节节攀升的股市不仅激发了爆款基金热潮,也催促着去年末成立的次新基金抓紧入市。 数据显示,尽管各家新基金建仓速度不同,但去年12月末刚成立的新基金“一马当先”,短短几个交易日内涨幅已超过连续翻红的上证指数,建仓速度较快。 据统计,去年11月以来,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累计已募资超3000亿元,这些资金的逐步入市或为春躁行情推波助澜。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当前A股市场已经开启了跨年行情,并且逐步演化为春季攻势。 现在来看,春季行情刚刚开启,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2021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定调。 一季度,由于低基数的原因,经济会出现大幅复苏,上市公司的盈利也会出现大幅增长,这将为一季度的春季行情带来很强的支撑。 商务部: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谈2021年商务工作发力点:提升传统消费能级,促进商品消费,畅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件商品消费链条,支持地方开展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活动;拓展服务消费,提振餐饮消费,促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 加快培育新型消费,鼓励企业运用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满足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 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创新提升国家级经开区。 中金公司2021年海外配置策略:看好“泛中国概念”股票中金公司指出,展望2021年,相比于疫情难控、政策透支的欧美国家,政策较为稳健、未来主动调整空间可观的中国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高,复苏确定性仍然是全球最高的。 同时,由于近几年来各种不利因素对估值的打压(如中美贸易争端、香港的不稳定因素、围绕中国科技公司的国内外政策不确定性),中国资产被海外投资者的接受度仍相对不足。 目前“泛中国概念”股票的估值低于发达市场,也明显低于A股。 在复苏的基本面驱动下,“泛中国概念”股票的估值不排除会进一步上升。 中疾控例会研判多起聚集性疫情,高福:要深刻认识严峻形势1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召开第43次新冠肺炎疫情一级响应工作例会,针对全国2020年11月以来发生的多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开展分析研判。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河北疫情防控现场通过视频连线参加会议,高福指出,中心要深刻认识近期国内出现多点散发及局部聚集性疫情的严峻形势,及时开展研判,动员全中心各单位、各部门做好技术和人员各项储备,坚决完成好当前冬春季,特别是春节前后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 (投资顾问:林旭锐,执业证书号S04)二、市场热点聚焦市场点评:呈现“二八”分化现象,继续拥抱大而美,选股聚焦各板块优质龙头周四各大股指继续延续震荡反弹。 沪指实现六连阳,截至收盘,沪指涨0.71%,报收3576.2点;深成指涨1.11%,报收.4点;创业板指涨1.52%,报收3162.4点。 两市成交额亿,较上一交易日温和放量。 盘面上看,工程机械、钴业、锂电池、国企混改等板块涨幅居前,注册制次新、信息安全、数字货币等板块跌幅靠前。 整体上看,市场依旧是维持结构性行情。 两市个股出现“二八”分化严重现象,市场继续拥抱大而美,机构抱团现象继续上演,但高位筹码出现局部松动迹象,操作方面以低吸热点板块个股为主,逢高获利。 选股思路要强化聚焦各板块优质龙头。 建议后市可持续重点关注板块中的龙头个股,高市值+基金重仓。 板块可重点关注新基建、工程机械、券商、食品饮料、锂电池等,另提示对业绩较差高估值题材股要适当警惕回避。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顾问古志雄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66)宏观视点:上海发布国企改革《实施方案》 实施“二次混改”事件: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推动行动方案在上海落实落地,结合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近期上海已研究制定了《上海市贯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点评:上海国资国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对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对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也具有积极影响。 近年来,上海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全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使得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国有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从消息面看整体是利好国企混改企业,尤其是涉及上海本地的混改标的,更加值得重视把握相关投资机会。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66)机械行业:制造业恢复势头继续巩固,中欧协定推动全球化进程事件: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向好,工程机械高景气度有支撑。 2020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上涨2.6%,增幅环比扩大0.8%。 地产投资受益于竣工周期与销售端向好,同比增速6.8%;基础设施投资基本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 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上升3.32%,涨幅比1-10月份扩大0.31个百分点。 在“六稳“的目标指引下,预计基建仍将继续发力,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动能。 点评:中欧投资协定达成给机械制造业带来新机遇。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将放宽制造业等产业的市场准入、降低投资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推动经济全球化。 欧盟将向中国开放更大规模市场,提供更加安全的投资环境,将加速全球经济复苏,,伴随国内整体环境转好,机械制造业将得到更多市场机遇,预计相关龙头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66)三、重点个股推荐参见《早盘视点》完整版(按月定制路径:发现-资讯-资讯产品-资讯-早盘视点;单篇定制路径:发现-金牌鉴股-早盘视点)

合肥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合肥未来应该是以巢湖为中心,向东向西发展,巢湖以北发展差不多了,围绕着环湖十二镇,把巢湖周围打造成人间天堂,以活水为美,让每个人都住在流水边,树林中,在流水中清澈见鱼草,让阳光沙滩蓝天再现,在环巢湖大道沿湖边打造环湖长亭,这样不管春夏秋冬,炎热,暴雨,可以在长亭中默默观赏,闲聊,喝茶,下棋,恋爱,享受着安静的人生,畅想着美好的未来合肥发展方向应该综合考量安徽省的发展方向!单纯的规划合肥只会让安徽省的发展方向出现问题,安徽省的布局应该是以芜湖、安庆为重工业区,皖南地区以生态 旅游 区为主。 蚌埠为全省重要交通枢纽辐射全省,两淮以矿产资源为主开发配套产业链。 所有的城市应按照城市原有的产业基础发展,不应该为了配合合肥发展而随意更改发展方向。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应重点发展 旅游 、商业、 娱乐 文化,打造成以 旅游 商业吸引人气, 娱乐 文化作为配套服务。 作为省会应该有发展的侧重点,不应该全面开花,四周发展。 这样会让所有的资源向合肥汇集但合肥短期内无法消化吸收,也会拖累整个安徽发展! 说实话,最近十几年,历届合肥政府都大力发展外围,外围一片空白好做文章,老城区拆迁成本太高,一直没人触碰旧城改造。 外地有同学来,都不好意思往步行街长江路带,太丢合肥脸面了!县城标准,甚至连县城都不如。 提到南京,有鼓楼新街口,提到上海,想到外滩南京路淮海路,提到长沙,有五四广场,提到重庆有解放碑,提到南昌,有八一广场,提到合肥,有什么?!让人首先想到的商业名片是哪里?!市中心或者商业中心在哪里?!好意思说是鼓楼四牌楼长江路嘛。 合肥一味扩张,忽略了老城改造,忽略了城市商业名片打造,极大败笔!!合肥在发展,可是不要忘了,大家都在发展,不要老是纵向自己比较,也要横向比较一下,这样更容易意识到差距在哪里差距有多大!合肥总是没有大城市的味道!体现在规划,城市建设,市民素质,文化底蕴等诸多方面。 这些年进步很大,但更应看到差距和不足!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十多年里合肥多个区县将迎来真正的发展黄金期,近期合肥市5年规划经过修改,近期正式推出,从目前规划看,合肥目标是2020年GDP 1万亿! 合肥未来3大重点发展方向,分别是新站北、蜀山西北、滨湖东。 合肥主城区,包括市辖区以及肥东县店埠镇、撮镇,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和长丰县双墩镇,是合肥国际化都市区的核心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区,承担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 市区重点开发建设滨湖新区、合肥南站片区、淝河片区、大圩片区、三十岗片区、平板显示基地片区、少荃湖片区、大兴镇东北片区、空港片区、南岗片区、新西站片区、小庙片区等12个片区。 保障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 科技 创新研究院、北航合肥科学城、西部新城、卓越星城、科创大走廊等重大项目工程落地实施。 三县近城区重点开发建设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肥西南港片区、肥东城南、肥东商贸物流区、长丰北城湖西片区、长丰双凤拓展区等6个片区。 其实合肥是在近两年,刚开始在全中国的 财经 新闻上刷屏。 首先就是因为合肥近两年超高的房价,号称宇宙第一的房价。 正好我来合肥的那年是合肥房价上涨的年,我可以了解到的就是合肥整体的消费能力被严重透支,超高的房价给外来人口带来的生活压力是非常严重的。 而且整体的经济水平和工资水平都是处在比较弱的位置,很少能够吸引人才留下来,这也是一个正在发展中城市的常态。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严重,透支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老一代的合肥本地人,或者是提前进入合肥市的人掌握了相对大量的财富。 对外来人口和人才的压榨是比较严重的。 合肥相当一部分的程度上是剥离了周边城市的资源,从而将合肥整体堆砌成为一个所谓的创新高地,大湖名城。 但是你很难想象的这样一个类似于二线的城市,在一环或者二环之内还存在着大量的老旧建筑,包括农田。 其实说实话,合肥这种超高的房价,对于未来城市的发展是有严重的印象的,因为真正能够让人留下来的,是他的合理的工资水平,包括生活水平。 外来人才的生活压力过重,还有生活环境的不好,就是非常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这是为什么安徽的高校很多,但是能留下来的人才却很少。 作为一个创意创新性, 科技 型,为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城市,是不应该这样的。 应该在规划之初就应该规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步骤。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的,合肥是发展的太着急了。 而且作为一个创新型, 科技 型的创新高地的城市,是不应该,整体人们的消费都是处在一个虚假的欺骗之中的。 所以合肥市应该在朝着 科技 型,未来型,创新型的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完善其底层建设,真正的将人才留下来才是最主要的。 “十三五”时期,对照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要求和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愿景,合肥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为: ——全国高端产业集聚区。 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中高端的重大项目,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率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 社会 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努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动力实现新转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统筹推进全国性综合铁路枢纽、高等级公路枢纽、航空门户枢纽、江淮航运中心等建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畅通人流物流渠道,为聚集国内外资源,促进枢纽型经济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筑牢基础。 ——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 加强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推动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建设一批互联互通、基地型、服务型开放平台,扩大对外投资贸易规模,推进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完善接轨国际的投资贸易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全国生态文化 旅游 名城。 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典范。 挖掘城市文化内涵,集成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整合周边生态 旅游 等资源,加快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镇为特色的环巢湖国家 旅游 休闲区。 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的基础上,结合合肥经济 社会 发展实际,全市“十三五”经济 社会 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总量位次前移。 在提高创新水平和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力争“两位数”,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生产总值力争达到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 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840亿元;全 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万亿元。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00亿元。 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累计招商引资2万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80亿美元。 ——创新水平全国一流。 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激发。 全 社会科技 研发投入R&D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为4:50:46。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 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00亿元,年均增长11%。 ——城市功能显著增强。 新型城镇体系基本完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达到50%。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突破500万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县域实力持续增强。 水、电、气、热、公交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国际化都市区框架初步形成。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率先实现整市整体脱贫。 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均衡化配置,医疗机构每千人床位数超过8.5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普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3.6万套。 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人均预期寿命和主要 健康 指标不断提高。 ——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中国梦和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 主义思想广泛弘扬, 社会 文明风尚更加浓厚,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健康 素质明显提高,全 社会 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城市品牌形象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主体功能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上升。 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巢湖水质总体保持地表Ⅳ类水标准。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废品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超过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耗比重超过8%;空气污染物浓度下降,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上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节能减排指标达到省控目标。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列,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 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平安合肥”持续深化,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突破,国际化及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突出创新驱动,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追赶与引领同步,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城市,打造国际知名、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聚焦重点领域,按照三次产业联动、多业态融合的思路,坚持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 汽车 及新能源 汽车 、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 旅游 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 我爱合肥,从小到大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成长与发展。 合肥一路走到今天,让全国刮目相看,成为名副其实的宜居城市,五大淡水湖巢湖,为合肥人民的饮水资源提供了保障,全国 社会 治安平安城,为合肥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了安宁。 合肥的物价水平比周边城市的要低得很多。 购物,交通出行,餐饮, 娱乐 ,非常方便。 小区配套,上学,就业,养老等让人们感到无忧无虑。 至于房价居雨,恰恰证明了,想要涌入这个城市的外地人正是看好这个城市,而造成房价的提升。 合肥与安徽周边城相比,作为省会,必然有省会的优势所在,合肥今非夕比,合肥在原市委书记孙金龙同志大手笔的领导下,突飞猛进,超越了过去三十年的发展。 合肥的今天正在以快速的规划发展势头,吸引着更多的外地朋友进住。 作为6o年代的我,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我相信,合肥的明天会更好。 发展中的合肥,不排除会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但合肥人民会以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把合肥建设的更好,发展的更好,让更多的外地人终会有宾至如归的家的感觉。 // @QQ空间用户: 你工资为什么没涨,我从3仟到涨到1万了。 为什么?自己好好想想?…… // @一笑: 我对合肥的感慨就是除了修路还是修路,政务区和滨湖房价都快飞了,周围的房价都彪到一万几千,为了买个房为了有个小家,都累趴了,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价上涨,就是没有看见人员工资彪涨!人小老百姓情何以堪…… 安徽合肥发展势头强劲,崛起近在咫尺 合肥经济总量已于去年突破七千亿元大关,处于西安同等档次,在中部仅次于武汉、长沙、郑州,作为后起之秀的合肥拥有这样的成绩已经是非常不错。 不仅如此合肥还是长三角经济副中心、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节点城市,综合性国家科教基地。 特别是综合科研中心的落户,在全国也仅有三家,未来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但整个合肥乃至安徽也有以下几点发展弊端: 安徽人才流失严重,高端人才几乎全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不仅如此,合肥还没有拿出像样的政策来“抢夺“人才,如武汉、西安留住人才的战略部署。 合肥虽然一直在快速发展,但还没有达到真正“领头羊”的标准,这也是人才流失的客观原因,没有真正的吸引力。 合肥这些年来发展的确迅猛,在网络上也被调侃为“霸都”,但对比湖北武汉、四川成都以及后面的长沙、郑州,发现合肥似乎总不够“霸气”具体体现在经济、城建、生态。 但不管怎么说,合肥发展潜力还是有的,只是现在距离标杆省会城市还有距离,在未来有希望与其并肩,有能力带动整个安徽发展。 合肥未来的方向就是戳破房产泡沫,回归其 科技 价值,但是只能限于老市区范围之内,什么肥东,肥西还有长丰都是不入流的,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城市跟人是一样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合肥现在是新一线城市,GDP有望冲破万亿元。 近十年来合肥发展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快。 目前,合肥发展是东或西方向,我认为这两个方向,朝东还可以,起码靠近长三角发达地区,受到它们经济辐射。 朝西我就不太懂了,有什么经济利益。 当下一切发展,前提是经济利益和发展前途。 如果将朝西方向调整为朝南方向,我认为对合肥更有利。 朝南濒临长江,黄金水道,人流物流都十分便捷。 上可以受武汉影响,下可以受南京、苏州、无锡影响,起码利大于弊。 另外,还可以带动皖江城市群,实现皖江经济崛起。 说实话,这么好的长江位置,没有发挥好,利用好,太可惜了。 发展方向正确、科学,就是未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9489.html
和音 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
感受兵团产业发展魅力 视频 走进中国薰衣草之乡